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科学研究

小学科学研究

发布时间: 2020-12-05 04:18:50

『壹』 小学科教学方法有哪些

1、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和积极思考:小学生的一个行为特点是喜欢问“为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以思考。

2、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实践探索:探究活动是观察、分析、思考与总结的过程,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很多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动脑,而是缺少正确的引导与指导。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们提出的科学现象,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

3、将教育环境科学化:学校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校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教师应改变严肃的教育环境,设计一些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化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体验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4、教学与活动服务于科学教育需求:小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很多教师苦恼于怎么让小学生端端正正坐在课堂中学习,与其这样,不如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与思考中自主探索知识,这种方式所得出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会更加有效。同时,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科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走进自然,走出课堂,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神奇。

5、在生活中让学习成果得到巩固: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贯彻,新课标在小学教学中的施行,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的必要性。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兴趣,增强科学意识,探索科学奥秘,用知识解释周围的科学现象。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巩固学习成果,并将知识运用在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好奇的问题,例如:下雨打雷不要站在树下,冬天湿衣服晾在室外结冰后仍然可以晾干,从冰箱拿出的汽水冒白气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科学知识。

师生之间的互相沟通交流对于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有很好的效果,教师应注重日常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生活现象与常识,鼓励与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索,巩固课堂知识。

『贰』 小学科学小课题题目有哪些

小学科学研究课题,是从课题选题开始一步一步走到最终课题结题的。若课题选题没有做到位,或者方向出了错,那不可能完成课题申报的基本流程,失去立项的机会。所以小学教师在申报课题时一定要重视选题。以下是小学科学研究课题题目参考选题,仅供参考。

小学生科学探究与认知需要的调查
科学课教学方式的主要变化与特点
科学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方法
挖掘科学课典型学习活动教育价值的意义和做法
促进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因素
支持和鼓励小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科学课程学习的方法和体会
小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小学科学新课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指导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学习资源的经验与体会
灵活运用科学新教材的若干做法
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
新教材教学材料的准备、保障及改进
指导学生进行活动记录的方法
开展科学课程拓展性学习的做法和体会
新教材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与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
科学新课程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事实分析
学生对科学新教材的基本看法、态度及其原因
学生对学生新教材适应性的调查与分析
科学新教材教学内容完成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小学科学研究课题题目参考选题,以上就是本文关于该问题的介绍,更多关于小学科学课题申报方面的疑问,可以随时咨询我们兰竹文化网的在线编辑。

『叁』 小学科学学科特点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具体特点: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无论学生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的差异和性别、天资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科学课程均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
2.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创造学习科学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3.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4.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科学课程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

『肆』 小学科学研究计划

三种液体流动快慢比较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水、食用油、洗洁精哪种液体流动会快些?
所需的材料:水、食用油、洗洁精、滴管和平板玻璃一块。
研究的步骤:
1、把平板玻璃搭在高台上,形成一个斜坡。
2、用滴管把水、食用油和洗洁精__滴__在玻璃板__的位置上。
3、观察3种液体流动的快慢。

三种液体流动快慢的研究纪录单

液体名称 水 食用油 洗洁精
猜测
实验结果

研究结论: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比较的研究计划

研究的问题: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所需的材料:20克食盐和20克小苏打各一份、2只各盛有30毫升水的烧杯、两根搅拌棒。
研究的步骤:
1、将20克食盐和20克小苏打平均分成6小份。
2、取一小份食盐加入其中一只盛有30毫升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
3、等食盐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食盐,继续搅拌。食盐再完全溶解后,再加入第三份食盐,再充分搅拌……直到食盐不能溶解为止。把加入的食盐的数量记录下来。
4、按照同样的方法把小苏打一份一份加入到另外一个盛有30毫升水的烧杯中,用搅拌棒充分搅拌。当小苏打不能溶解时,记录加入的小苏打的数量。
5、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数量。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

被水溶解的物质 30毫升水能溶解物质的数量
食 盐
小苏打
溶解能力的比较

『伍』 简述小学生的研究与科学研究有什么不同

、总目来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源,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陆』 小学的科学研究计划

我的猜想:螺丝刀之所以比刀柄细是因为他们利用了轮轴关系,更好的上螺丝 我需要的材料:螺丝刀与刀柄粗细相近的螺丝刀,两枚钉子。

『柒』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上好小学科学课的技巧:
一、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科学

科学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于生活。《新课标》强调:“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与经验。在教学中,我比较重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获得简单、直接的经验。例如:在学习科教版五年科学上册《土壤中有什么》时,新课前,我先布置学生观察身边的土壤。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观察不同的土壤,发现土壤中不仅有活着的动植物,还有死了的动植物残体。由此使学生知道这些土壤都实实在在地源于生活,从而使他们知道科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通过课前收集、观察,课内动脑、动手,也就渐渐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二、亲历合作探究,理解科学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时代赋予科学教学活动的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动中,依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作为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尺度。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的机会;指导过晚,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这样就会削弱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磁铁》单元时,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磁铁,并让其自主观察和研究,课上让学生自由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磁铁先展开自主学习,即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猜一猜、比一比,让学生从中认识磁铁的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同磁铁的磁力情况、磁铁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在实验操作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再分组汇报。因为大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有关磁铁的一些特性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所以学生汇报时,各学习小组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有时,各小组意见不一,也会发生争执。教师就要及时介入,站出来帮助学生解惑。通过对照实验等帮他们指点迷津。由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到实验探究,学生从中获取了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在科学学习中,有些学习内容是学生无法亲历的。例如:火山、地震的成因,这类学习材料学生不可能也没条件通过直接认识获取事实经验,必须采用亲历以外的学习方式进行。例如:播放多媒体课件、农村远程教育资源中提供的流媒体视频文件等,通过地层变化模拟动画、火山地震发生时场景的回放,使学生从中间接获取经验,也同样能达到亲历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科学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从提出问题到预测或假设,然后自己动手实验寻找证据进行验证,再经过思维加工,归纳概括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学生虽然获取了经验,如果不去运用,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这些经验也就没有了意义。只有把这些经验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把所学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加以理解和运用,把他们的经验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远程网络资源和虚拟现实技术获取科学教育资源
为了达到上述的科学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教师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各种科学教育多媒体资源、网络科学普及资源、网络虚拟现实资源等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直观科学教育素材。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的资源
1.多媒体科普教学资源:包括各类科学教育的光盘教学片、电视科学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科学探索等相关的电视节目,美国的发现(Discovery)系列科学普及电视片以及其他各类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的科学普及的节目等,教师可以根据科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标的要求。有目的地选择上述的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播放给学生观看;
2.运用网络科学普及资源,可以通过各个科学领域的科学普及网站,获取科学普及知识,组织学生通过学校的教育网直接访问国内的各类科学普及网站,这样,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获得各类科学普及知识,并激发学生在科学教育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网络和虚拟现实资源,直接访问一些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网路科学普及资源(如Google上的海底世界以及其他的虚拟现实资源大脑的奥秘、宇宙奥秘等),这些资源可以让学生直观地通过虚拟现实的世界了解生活中不能直接接触或看到的科学现象和未知世界,通过这些现代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提高课堂教学和学习成绩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捌』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题

为什么有白天黑夜交替出现?为什么会有刮风下雨?小学生不知道的奥秘有千千万万。科学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独特的认识对象。它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涉及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等诸多科学知识领域。我们要充分发掘教材,通过常识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的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如中高年级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内容:绿叶制造养料与水分、阳光的联系,种子的萌发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关系等,也有探索自然界物体运动变化规律的内容:热的传导、月球的变化、生物的进化等等。我们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能使学生更好掌握了这些科学知识。
一、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小学生易兴奋,但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怎样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老师这边来?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智力小实验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他们创设乐学的情境。如《光和影子》这节活动课,一上课就出了一个谜语:“有个朋友伴你走,或前或后或左右,见光他就自动来,黑暗降临便分手。”让小朋友们去猜,接着演示一个影子游戏,用白布遮住模拟各种动物的动作,放出形象的动物叫声,让他们去猜出现了什么动物,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同学们思考,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又如:学习马铃薯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时,运用身边易找的材料--清水、盐水来探究马铃薯在其中的沉浮状况。出示一大一小的马铃薯和分别盛有盐水、清水的玻璃水槽,提问:你们认为马铃薯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学生会充满热情的讨论,学习的气氛也就弄起来了。在教学《压缩空气》后,学生知道了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课后,我故意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乒乓球有弹性,它里面有压缩空气吗?如何证明?有好多同学想到拿乒乓球在水里用针尖刺个小洞来观察水面的变化,再拿这个有洞的球在地上拍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乒乓球里底有无压缩空气。另外,户外的活动课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通过实践 掌握方法
科学课有大量的观察实验,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使学生不仅从中学习科学知识,获取探索乐趣,还培养了科学的行为方式。在实验方面,要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在观察方面,要指导学生观察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标,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我们还要教给学生记录与整理、思维和逻辑等科学研究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养成他们全面而不片面、联系而不孤立、发展而不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从而使学生学会良好的科学方法。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利用从课堂上和其它渠道获取的知识和技能,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去实践,获得创造知识,在活动课中,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提出问题,订计划、找资料、做实验,直至撰写科技论文和创造出有形的科技作品。每完成一个选题,便经受了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的训练,这些都要经过学生自己的系列实践从而使他们学会了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便实实在在地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主动发展。
三、运用现代技术来辅助教学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恰当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多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实验教学是一个最主要的形式,而一些较为难见的自然现象、抽象的图示分析等更需要直观形象的声音、图像、主体动画等来表现,这就需要教师把教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采用较适合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花卉的生长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教师可以将录像资料快放,让学生掌握其变化规律;在学习九大行星的时候,学生会觉得很难明白,通过多媒体的电脑演示他们就会一清二楚。课件可以清晰的为学生介绍行星分类,形象的演示各个行星的样子,还有行星的差异,有关行星的相关资料,网上的相关连接,让学生真实获得关于行星的感性知识,而不是空口说白话,学生无从想象,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力量。
四、鼓励想像 引导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以“想像”引导学生,然后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架设通向“想像”彼岸的桥梁。对事物的实验结果大胆地想像是创新的起点。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实验结果进行想像,并以此目标为导向,激励引导学生改组、迁移、综合运用掌握的知识,寻找各种将想像目标化为现实的途径,从而培养创新能。如《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在“想办法使漏斗里的水充入瓶中”的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材料,一个塑料瓶、一个细颈漏斗、橡皮泥、细塑料管、红水,让学生想各种办法让水流入瓶中,如可以挤塑料瓶,可以把细塑料管插入漏斗中等。这个设计先让学生能够充分讨论、想象,在想象的基础上再主动探索,从而发展创新能力。在《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让学生把植物的茎横切后,观察截面上有什么,由此猜想一下,茎里面可能也有管子。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实验来证实猜想。这一思维“想像”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老师提出:滚着的篮球为什么会慢慢停下来?汽车、自行车的轮胎,鞋子底部的表面为什么要有凹凸不平的花纹?学生对这些现象已司空见惯,然而,要他们说出个所以然来却并非易事。因此,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维机器迅速被开启,从而使他们对学习本课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老师只是简单地说理,告知答案,就可能失去一次次训练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同样,在学习《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时,教师提出“天上的雨为什么下不完?”的问题时,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你言我语,大胆地提出假设,不断地寻找答案,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有的同学说:“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如果天上的雨下完了,那地上的动植物就不会生存、繁殖了。”有的同学却追起根问起底来:“天上的雨到底是从哪里来了?”学生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展开了讨论。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学习,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总之,科学是一门涉入各个方面的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往往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一定要多动脑筋多创新法,利用现代的科学教法,就一定上好科学课。

『玖』 小学科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一、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二、分目标
(一)科学探究
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3.能运用已有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4.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计划。
5.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6.会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他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
7.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并知道这个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8.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科学不迷信权威。
4.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愿意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与活动。
5.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6.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与社会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三)科学知识
1.学习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中浅显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与研究方法,并能尝试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物质世界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物质的常见性质、用途和变化,对物体的运动、力和简单机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3.通过对生命科学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生命世界的轮廓,形成一些对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的基本认识,对人体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认识。
4.通过对地球与宇宙有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地球、太阳系的概况及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认识人类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类惟一家园的道理。

『拾』 小学科学课题研究

窗台植物的观察与研究方案
-——植物生活条件的研究
一、 课题的提出:
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上学期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关于植物的问题。新学期开始,我们组织三年级各班学生学习了学校《窗台绿化的观察与研究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植物为什么长在土上?为什么植物不吃饭也能长大?我认为利用窗台这个同学身边的“基地”,在三年级同学中开展窗台植物的观察与研究。
二、活动内容:
各班根据季节的不同自行选择绿化窗台的植物,观察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种植技术。
1.寒假开学(春季)开展种花养花活动。让学生选择花的品种,知道花的名称,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条件;植物的移栽技术、影响移栽成活的条件。详细记录种子萌发,花卉移栽、成活的过程等。
2. 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几种对比实验: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无机盐对植物生活的作用,没有土植物能生长吗?
3.对研究记录整理、分析,提出各小组活动报告。
4.的冬季来临之时,研究无土栽培技术,栽培蒜苗、绿豆苗等涮菜类食品,鼓励学生走入社区,为社区服务。
三、活动的意义
1.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栽培植物,体验植物、空气与人的关系。进而使学生理解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保护环境的作用。从中受到环保教育。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种植、栽培植物的知识、技术与方法。使学生受到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
3.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设计、想象、实验探究、体验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4. 学生通过栽培蒜苗、绿豆苗等涮菜类食品,鼓励学生去卖,去讨价还价。
四、活动目的
使空旷的窗台变得生机勃勃,净化空气,减少冬季感冒病的发生。同时,学生以小见大,由教室窗台的绿化想到大自然的绿化。培养学生走入社区,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和品质。
五、活动目标
1.意识: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用新的思想和技术解决不同的问题.
2.知识: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种植栽培技术,适宜生活的土壤特点等。
3.态度:帮助学生获得关心环境的感情,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领学生积极参加科学实践活动。
4.技术:帮助学生学会观察、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生活习性,记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获得判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5.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对社会的作用,树立信心,相信小学生也能搞科学,能够用他们的意识、知识态度和技术,为家乡、为社会做出贡献。
六、活动类型
1.观察:观察植物种植嫁接的形态、记录生长变化情况;观察记录教室空气的干湿度。
2.调查:那些野生植物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况。
3.种植,在不同的时间播种的植物,种子的发芽情况,验证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节播种,长势如何等。
4.嫁接:学习植物嫁接原理、技术和方法。
七.活动安排:

计划2009年3月——2011年1月实施窗台绿化活动
时间 课程内容 活动形式
2009年3月 各班成立小组,选择课题,确定方案。种植、移栽花卉等植物。准备对比实验材料(相同的种子、植株等) 讨论、搜集、观察、记录、
2009年4月——2009年11月 栽培花卉,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长条件 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总结。
2009年10月——2011年1月 进行无土栽培实验,栽培蒜苗、绿豆苗等涮菜类植物 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各班参考选题:
1、 选择一种(或几种)植物,相同的小苗,生活在不同的环境,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认真记录,分析原因,也许有新的发现。
2、 研究植物生长的条件。例如:植物生活需要阳光吗?(灯光行吗?);植物必须生活在土里吗?栽培植物为什么要施肥?
3、 改变植物的生活习性,满足人们的一种需要。例如:让夜来香白天开花,室内充满芬芳。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