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发布时间: 2020-12-05 12:45:16

A. 高中文言文徒的一词多义

B. 有关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高分

【过】1.走过,经过。如:雷霆乍惊,公车过也。(《阿房宫赋》)2.超过,胜专过。如:一出门,裘马过属世家焉。(《促织》)3.探望,看望。如: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4.过失,错误。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5.责备。如: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鸿门宴》)
【患】1.忧虑,担心。如: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2.灾难,祸害。如:死亦我所恶,所无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鱼我所欲也》)3.疾病,毛病。如: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下》)
【就】1.接近,靠近。如:金就砺则利。(《劝学》)2.成就,完成。如:然嬴欲就公子之名(《》)3.上(车、路)。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信陵君窃符救赵》)4.就任,赴职。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5.接受。如: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太难打了!!!

C. 急求 高中文言文100个常见的一词多义!

这个太多,也用不着。多积累就可以了,文言文通常考查120实词:
高考考点—120个文言实词集锦
1、 爱
吴广素爱人(爱护,加惠)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喜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爱护)
而臣衰,窃爱怜之《触》(怜爱)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吝啬)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邶风?静女》(通“薆”,隐蔽)
2、安
君者,知人安民(安抚)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安享,感到舒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么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安稳,安定)
君安与项伯有故(怎么)
如寡人者,安与知耻《勾》(怎么,哪里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使……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3、被
泽被后世(施及,加于……之上,引申为蒙受)
被火之后,无处安身(遭受)
文天祥被执于五坡岭(介词,表被动)
被发行吟泽畔《屈》(通“披”)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通“披”,穿)
凝霜被野草(覆盖)
操吴戈兮被犀甲(穿)
4、倍
每逢佳节倍思亲(加倍)
倍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背弃)
愿伯俱言之不敢倍德也《鸿》(违背)
5、本
本在冀州之南《愚》(副词,本来)
墨之道,兼爱为本(根本,基础)
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量词,册)

6、 鄙
齐孝公伐我北鄙(边境)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平庸,卑微)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自谦,代词)
蜀之鄙有二僧《为》(边境)
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郑伯克段于鄢》(边境)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地位低下)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边境)
越国以鄙远《烛》(以……为边境)
7、兵
可汗大点兵(军队)
兵刃既接《寡》(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军队)
勒兵,下令军中《信》(军队)
8、病
君之病在肠胃(疾病)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患病)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困苦不堪)
9、察
徐而察之《石》(细看,观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明察,了解)
微察公子《信》(观察)
人又能以身之察察《屈》(洁白的样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陈》(考察,举荐)
10、朝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朝廷)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期年不听朝(朝政)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早晨)
能谤讥于市朝《邹》(朝廷)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朝见)
11、曾
曾益其所不能《愚》(通“增”增加)
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曾不若孀妻弱子《愚》(竟然,简直)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竟然,简直)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竟然,简直)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兰》)(竟然)

12、乘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乘坐)
可以乘虚直抵其城(趁机)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卫风 氓》(登上)
13、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假如,果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啜泣而就也《祭》(假如,果真)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也《祭》(确实)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假如,果真)
可谓智力孤为,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确实)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祭》(真诚的心意)
14、除
洒扫庭除(台阶)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修治,整理)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承蒙国恩,除臣冼马《陈》(任命官职)
15、辞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告别,辞别)
臣等不肖,请辞去《廉》(告别,辞别)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道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言辞,文辞)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托辞,说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告别)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托词,辩解之辞)
归去来兮辞(古代一种文体)
16、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跟随)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 顺从,跟随)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听从)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介词,由)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通“纵”缔结盟约)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通“纵”缔结盟约)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介词,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使……跟从)
17、殆
骊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大概,恐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几乎,近乎)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 秋水》(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危险)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报》(大概,恐怕)
农者殆则土地荒(通“怠”,懈怠)
18、当
当窗理云鬓(对着,向着)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抵御)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抵御)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两者相抵)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过》(方,值)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方,值)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阻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在……时候)
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判罪)
19、道
会天大雨,道不通《陈》(道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取道)
治世之道(方法)
背道而妄行(道义)
道不同,不相与谋(志向)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道理)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游》(道路)

D. 高中文言文"得"的一词多义


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得到,取得
往往有得 这个要有前后文要好理解一点
与公甚相得 投缘


释义 dé
①<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之则生,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楚乎?”
②<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
③<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 ~。”
④<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于己,快然自足。”
⑤<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公之心。”
⑥<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之。”
⑦<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谏太宗十思疏》:“既~志则纵情以傲物。”
⑧<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遍观群书。”
⑨<副>应该;应当。《鸿门宴》:“君为我呼入,吾~兄事之。”
⑩<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仓皇北顾。”

E.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数:1.数目,数量。 2.几,几个. 3.规律,必然性. 4.天命,命运. 5.技艺,方术. 6.同"促". 密,与"疏"相对. 7.计算 8.屡次

易:1.换版. 2.改变权. 3.容易. 4.轻视. 5.书名,<易经>的简称. 6.治,整治. 7.通"埸",边界.

引:1.拉开弓. 2.引导,率领. 3.避开,退却. 4.取过来. 5.乐府诗体的一种.

退:1.向后走,退却. 2.辞去官职. 3.减退,衰退. 4.谦让

PS:要例句,请加分。。谢谢。。

F. 高中文言文“而”的一词多义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与”。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才”。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乡(通“向”)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万钟则不辩(通“辨”)礼义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来”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相当于“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议,而新旧两城屹立如金汤。——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表示反问,语气强烈,相当于“难道”“岂”。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G.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

1、将 田园复将芜 ----将要制;出郭相扶将----语气助词;将功赎罪----用
2、引 引壶觞以自酌----举;引喻失义---引用,借用;将军夜引弓 ---- 拉
3、策 策扶老以流憩---名词;策之不以其道----驾驭;执策而临之----鞭
4、行 感吾生之休---?;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队伍,行伍;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
5、以 家叔以于贫苦----因为?;既自以心为行役---用;农人告予以春及----用
6、见 遂见用于小邑----任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看见;真知灼见----见解
7、之 知来者之可追----它

H. 高中文言文中“所以”一词多义

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韩愈《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红娘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黄河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
《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苏洵《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城内好生惊怕。只因许庄公是个有道之君,素得民心。愿为固守,所以急切未下。”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林妹妹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种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吴耳!’”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李自成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到潼关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贯休《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祇缘支遁 谈经妙,所以许询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黑白李》:“黑李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白李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
《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为注:“以,为也。”
9.相当于古义‘许’,表数目不确定

I. 高中文言文倍的一词多义

解答来:
①“倍”的本义源是按原数增加,与现代汉语表“多少倍”的“倍”相同。用作动词,通“背”,意为“背弃”“违背”“背叛”等。如:
愿伯具言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②“倍”也可以用作副词。意为“加倍”“更加”“愈加”。如:
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J.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爱:吝啬者。“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
敬重,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
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

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

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

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
文辞,措辞“其文约。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
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
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信:
本义是话语真实。
(1)形容词。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2)动词。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附虚词用法:
用作副词。
(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兴:
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用作动词:
(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
(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

行:
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
A.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
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
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
附虚词用法:
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

幸:
本义是幸运。
(1)动词
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
副词,有两种情况:
(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
A.……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如:
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