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之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
动词,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⑵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合用请采纳,谢~
⑶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3)文言文的之扩展阅读: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⑷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熟记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对文言文的学习大有益处。"之"在文言文中是用法最多、出现频率最高的文言虚词之一,下面总结一下"之"的常见用法。
一、代词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
例如:①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暮寝而思之。(《邹忌讽齐王纳谏》)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蔺相如,可译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觉时反复考虑这件事。③代掷弃的珍宝,可译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图慧褒开始在这里住舍定居,死后就埋葬在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这两种办法,宁肯答应下来,让秦承担理亏(的责任)。
二、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①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六国论》)以上两句中的"之"都译为"的"。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有什么简陋的呢?
②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有什么迟的呢?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不懂得断句,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从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归附曹操的荆州百姓,只不过是被武力所逼迫罢了。
4.放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人认为我美,是对我有所求。
5.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三、动词,往,到……去。
例如:①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辘辘的车声越来越远,不知道宫车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营。
⑸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1、到……去。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译文:姜氏偏爱她的小儿子 , 想要让郑武公立他为太子。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译文:我是范阳城的老百姓叫蒯通,私下知道闵公快要死了,所以赶来凭吊。
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译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⑹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这两个例子里的“之”都是“的”的意思。
在“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中,“版之”的后面有一个所字权结构,所加动词构成名词词组,于是前面的“之”就解释为“的”,全句译为“比不上用一小会儿的时间学到的东西”。
在“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一句中,“之”的后面也有一个所字结构的名词,于是前面的“之”也解释为“的”
,全句译为“秦国最想得到的东西,是诸侯国们最大的担忧。”
⑺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7)文言文的之扩展阅读
之组词:之后、总之、兼之、之箇、之江。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之箇:[zhī gè]
则个。助词。略近于“着”、“者”。
5、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钱塘江 下游 闻家堰 至 闸口 一段即有此称。
⑻ 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意思
1补充音节
2的
3主谓之间无实意
4代词
5表示对地点,时间的限制
6宾语前置标志
7定语后置标志
⑼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
字数限制,只能写这么多,不举例了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5.
代词,这,那
6.
虚用,无所指
7.
动词,往,到
⑽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和用法
一、施行、进展。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
二、出,生出,滋长。
例句:枝茎益大,有所之。
白话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出处:东汉·许慎《说文》
三、去,到,前往。
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
白话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出处: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四、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例句: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白话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出处: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五、之拼音:zhī
释义: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往,到:“吾欲之南海”。
(10)文言文的之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假之[jiǎ zhī]
假若。
2、之适[zhī shì]
前往;往来。
3、久之[jiǔ zhī]
很久,许久。
4、之卦[zhī guà]
《周易》卦变之称。
5、之往[zhī wǎng]
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