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渡一遭文言文翻译
1. 《更渡一遭》文言文问题
更渡一遭,更:再一遭:一次
当:担当,承担
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版
筱:细竹子权
勉力爬沙:勉力:努力,尽力。爬沙:爬行的样子。
百沸:(水)沸腾
食:吃
得: 抓到
名:名声
活:使......活下去
不忍:不愿意
筱(xiao):细竹子
爬沙:本指蟹行,这里指鳖行。意思是艰难地爬行。
釜:古代的一种锅。
2. 《更渡一遭》 译文
一、译文:从前有一个人抓到一只甲鱼,想要烧熟吃掉它,又不能容忍担当杀生的名声。于是把炉火烧得很旺让锅里的水沸腾,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与甲鱼约定说:“你能够渡过这桥,我就让你活下去。”甲鱼知道主人是在玩弄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性命,但还是费尽力气,勉勉强强地从竹子上爬了过去。主人说:"你能够爬过这座桥,真是太妙了!请再爬一次,我还想再看看。"
二、原文:选自宋岳珂《桯史》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2)更渡一遭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桯史》是南宋岳珂所著。岳珂(公元1183-1234年),字肃之,号倦翁,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度使。《桯史》是一部历史笔记小说。
《桯史》是岳珂记载两宋时代朝野见闻的一部史料随笔。该书以“公是公非”为写作目的,通过许多目击耳闻的朝野各阶层人物的言行,愤怒地揭露了两宋政治的腐败黑暗,南宋统治集团中投降派祸国殃民的罪恶,热情歌颂了诤臣战将、布衣义士的抗金热忱和凛凛气节,辞严义正,爱憎分明。同时,该书也保留了许多文学史料。
3. 关于文言文——《更渡一遭》
1、补上下列括号中省略的成分。
(他 )乃(用 )炽火使釜水沸。
4. 更渡一遭这篇古文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
《更渡一遭》这篇寓言是一篇记叙文,通篇用的是记叙手法,而不加议论,体现了记叙的文体特征。(通过叙述故事,告诫人们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看清他们是怎样言而无信,又是怎样装腔作势地干尽坏事的。)
5. 更渡一遭的翻译
从前有一个人抓到一只甲鱼,想要烧熟了吃掉它,不愿意担当杀生的名声。于是版把炉火权烧得很旺让锅里的水沸腾,(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与甲鱼约定说:“你能够渡过这桥,我就让你活下去。”甲鱼知道主人是在玩弄诡计来赚取自己,但还是费尽力气,勉勉强强地从竹子上爬了过去。主人见自己的计谋没有得逞,又说:"啊,真不错,你能够爬过这座桥,真是太妙了!请再爬一次,我还想再看看。"
6. 文言文翻译《吕蒙正不计人过》
一、译文:吕蒙正宰相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并追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
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僚)查问。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气量)。
二、原文:宋·司马光《湅水纪闻》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且不问之,何损?” 时皆服其量。

(6)更渡一遭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一、文章中心
文章中吕蒙正不计人过,实在难能可贵。吕蒙正当众讽刺自己的人,采取置之不理的冷处理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争锋相对,甚至怀恨在心,打击报复的态度,避免了激化矛盾。作为宰相的吕蒙正却有“不记人过”的心胸,这样的气度,令人佩服,景仰。我们从吕蒙正身上,可以学到为人处事的智慧,懂得容人之过的道理。
二、人物简介
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 。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
7. 当代学生2011初中文言文翻译
44.鲁恭治中牟
鲁恭,任命他为中牟县县令。鲁恭只用道德教化作为治理中牟的方法,河南尹袁安听说以后,怀疑这不是真的,派担任仁恕掾的官员肥亲前去核实。鲁恭陪同肥亲到 田间视察,坐在桑树下,有之野鸡经过,停在他们旁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说:“你怎么不逮住它?”小孩说:“它正要去喂养雏鸡呢。”肥亲肃然起身,对鲁恭 告别说:“我之所以来这里,是想观察一下您的政迹。现在螟虫不侵犯中牟县境,这是第一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您连鸟兽都能感化,这是第二个让人感到惊异的地 方;小孩子都有仁慈的心,这是第三个让人惊异的地方。我在这里住得久了,只能打扰贤明的人。”肥亲回到河南府,把自己看到的情形全部禀报了袁安。
45.桑中生李
张助在田里种苗,看见李子的核,想要将它丢掉,回头看见桑树周围有空闲的泥土,于是把它种在那里,用多余的水来浇灌。后来的人看到桑树中结有李 子,都相互传告。有个眼痛的人在李树下休息,说:“李树使我的眼疾痊愈,我要有一头猪来礼赠它。”眼痛是小毛病,不久自己就能痊愈,听说的人就传告:“眼 瞎的人能复明。”远近的人闻此都很轰动。于是树下常有数千辆马车,摆了很多酒席。一年之后,张助远处归来,看见这一场景,问:“这里哪有什么神仙?这是我 种的树呀!”之后便把树砍了。
46.张孝基仁爱
许昌有个士人叫张孝基的,娶同乡某富人的女儿。富人只有一个不肖的儿子,便骂着把他赶走了。富人生病死了,把家产全部交付孝基。孝基按礼数为富人 办了后事。过了许久,富人的儿子在路上讨饭,孝基见了,同情地说道:“你会灌园吗?”富人的儿子答道:“如果让我灌园而有饭吃,很高兴啊!”孝基便叫他去 灌园。富人的儿子能自食其力了,孝基有点奇怪,又说道:“你能管理仓库么?”答道:“让我灌园,已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何况管理仓库呢?那真是太好啦。”孝 基就叫他管理仓库。富人的儿子很顺从、谨慎,没犯什么过错。孝基慢慢观察他,知道他能改过自新,不会象以前那样,于是将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还给他了。
47.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是琅邪姑幕人,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替别人放猪为生.乡里徐子盛懂得<春秋>这本经书, 给几百个学生教授<春秋>.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讲习诵读,很喜欢,于是忘记了他的猪就听老师讲经书。猪的主人很奇怪他怎么还不 回来,就来找他.看见他在听讲经书,就要用板子来打他。众位学生一起阻止,才没有打他。于是就留承宫在门下学习。上山打柴,吃尽苦头,几十年里,就精通了 这本经书.
48.田子方教育子击
魏文侯的公子魏击出行,途中遇见国师田子方,下车伏拜行礼。田子方却不作回礼。魏击怒气冲冲地对田子方说:“富贵的人能对人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 能对人骄傲?”田子方说:“当然是贫贱的人能对人骄傲啦,富贵的人哪里敢对人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就将亡国,大夫对人骄傲就将失去采地。失去国家的人,没 有听说有以国主对待他的;失去采地的人,也没有听说有以家主对待他的。贫贱的游士呢,话不听,行为不合意,就穿上鞋子告辞了,到哪里得不到贫贱呢!”魏击 于是谢罪。
49.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点多的时候,发生了大地震。我当时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 来,向西北方向传去,众人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久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过了好久,才明白过来是地震 了,纷纷狂奔出门。只见外面高楼平房倒而复起,墙倒屋塌之声和小儿啼哭、妇人哀号之声交织一起,像开了锅的沸水一样喧闹。人们头晕目眩,站立不稳,仆坐在 地上,随着地面的颠簸而翻滚。河水泼起一丈多高,鸡鸣狗叫之声遍布全城。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下来。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光着身子聚在一起,说不 出话来,都忘了自己没穿衣服。后来听说某个地方的井被震得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楼台整个变了个方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陷了个大洞,有好几亩大。这真是 非同寻常的奇灾异变啊!
50.憔夫毁山神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人在山中赶路,夜里住在山神寺。半夜,有只老虎出现,像人一样的说话,乞讨食物。神答应把邓樵夫给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 庙外,果然看见一个樵夫经过,迎上去问:“你姓邓吗?”回答说:“是的。”就告诉他晚上听到的事情,告诫他不要前往。邓樵夫说:“我有母亲,靠打柴为生, 一天不打柴,母亲就会饿肚子,关系到生死的事情,我还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随他偷偷的看。邓樵夫刚刚打完柴,老虎突然从竹林间窜 出,邓樵夫徒手与他搏斗了数个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转了很久。老虎很愤怒,于是咆哮着高高跳起,逃跑了。邓樵夫跟上去将他杀了。客人上前慰劳他,邓樵夫 说:“感谢你深厚的情义,何不带我到庙中去?”于是到了,死掉的老虎斥责山神,说:“如何?“于是将泥塑的山神砸掉了。
51.王翱秉公
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愤怒的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 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的就像振落树叶,有什么不愿意的呢?”于是女儿将想发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 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52.梁鸿尚节
梁鸿家庭贫困然而他推崇节操,博览群书,没有不知晓的事情。读完书,就到林苑放猪,曾经不小心留下火种,牵连到别的人家。于是寻访被烧的人,问他 们损失的财务,把自己的猪作赔偿怀给主人。他的主人的得到的补偿很少,梁鸿说:“没有别的财富,愿意让自己留下做事。”主人同意了。因为做工勤奋,老人见 梁鸿不是一般人,于是就批评主人,而称赞梁鸿是忠厚的人。于是,开始敬佩梁鸿,把猪怀给他,梁鸿不接受。
53.岑鼎
从前齐国攻打鲁国,目的是要鲁国的岑鼎(一种宝鼎).鲁国国君献出别的鼎冒充岑鼎求和.齐国国君不相信:"如果柳季(一个从不说假话的人)说这个 鼎就是岑鼎,我就收下."鲁国国君打算让柳季出使齐国(告诉齐国国君这就是岑鼎).柳季对鲁国国君说:"您把岑鼎看作宝贝,诚信是我的宝贝,现在您打算破 坏我的宝贝,成全您的宝贝,让我很为难啊."鲁国国君于是献出了岑鼎(给齐国).
54.神童庄有恭
清人庄有恭,小时候爱放风筝。一次,他和几个孩子一起放风筝,风筝落进了领导将军府的花园里。大家都没了主意,怕惹是生非。庄有恭一言不发,只见 他只身一人向将军府走去,准备进去寻找风筝。说来也巧,将军府的门房竟末拦他。庄有恭进得园中,将军正与客人下棋。将军抬头一看,原来是园中捡风筝的,再 仔细看时,小孩神气非凡。将军有心考他,提出和他对对子,庄有恭欣然同意。将军边捻胡须,边指厅堂上挂的画吟道: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有恭低头略思片刻,猛抬头,眼神烁烁,手指棋盘,朗朗高吟: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将军、客人一听,相对大笑。从此,庄有恭“神童”之名远近传扬。
55.蹇材望伪态
蹇材望,四川人,是湖州的副知州,元军的将军。蹇材望自己誓言必死。于是作了一块大锡牌,上面刻着:“大宋的忠臣蹇材望。”而且用两片银片凿出小 孔,在上面写上:“得道我尸体的人,希望为我埋葬,还希望为我祭祀,题目为‘大宋忠臣蹇材望’。这银子是用来作为替我埋葬的费用。”每天把锡牌和银子扎在 腰间。只等待元军到达湖州城。则自己跳入水中,而且通告乡人以及平日往来的人,人人都同情他。正月初一,元军入城,蹇材望已经不知到哪儿去了。人们都说他 被淹死了,不久元军骑马归去,才知道早一天出城迎拜,就得到了本洲的知府。
25.勉谕儿辈>>由节俭变得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东西)的艰难,(就)不敢轻易的浪费使用(了).一餐吃肉喝酒,可以做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绸缎,可以置办几件平常的衣服.不饿不冷就够了,何必贪图吃好穿好呢?经常在有好东西的时候想着吃不上饭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东西吃的时候来想有好东西吃的时候,那么子子孙孙就会常常享受温饱了。>>26.柳庆问饮>>后周柳庆,起初在后魏做官,充任雍州别驾。有个商人携带黄金二十斤,前往京都长安进行交易,借人房屋居住。每有出行,都是自己掌管着钥匙。没多久,房门关锁如常,而金子却全部丢失了。商人以为是房主人偷的,遂报官,房主人被送到县衙审讯逼问,遂自诬承认。柳庆知道后觉得可疑,便召商人讯问:“你的钥匙常放在什么地方?”回答说:“常自己带着。”柳庆又问道:“曾经与人同夜过吗?”回答说:“没有。”又问道:“曾经与人一同喝过酒吗?”回答说:“前些时曾于一个僧人两度欢聚畅饮,酒醉而白昼昏睡。”柳庆说:“房主人只是因为拷打而自诬的,并不是盗。那个僧人才是真盗哩!”便派吏卒去逮捕僧人,僧人已经携金逃跑了。后来捉住僧人,所失的金子如数追回。>>27.勾践困于会稽>>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怅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28.孔子过而不式>>楚国讨伐陈国,陈国的西门被打坏,楚人就让投降的陈国百姓来修缮。孔子经过这里没有对人们行式礼(轼礼:在车上对车下的人行的一种礼节)。子贡手持辔头问孔子说:“《礼》上说,遇到三人就应该下车,遇到两人就应该行式礼。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您却不行式礼,为什么呢?”孔子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都不知道,这是不聪明;知道了却不反抗,这是不忠于国家;国家灭亡了自己不去殉死,说明他们没有勇气。修城门的人虽然多,却没有一个能做到我说的其中一点的,所以我不对他们行式礼。”《诗》说:“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这里小人成群,凭什么受我的行礼呢!”>>29.汗不敢出>>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名。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战战惶惶,汗出如浆。”钟会脸上没出汗,文帝又问:“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战战栗栗,汗不敢出。”>>30.吴郡陈遗>>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31.仲尼相鲁>>孔子担任鲁国宰相,景公认为这是齐国的忧患。对晏子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对国家的忧患。现在孔子当了鲁国的宰相可怎么办?”晏子回答说:“君主用不用忧愁。拿鲁国的国君,是个昏庸软弱的君主;孔子是德行才能出众的宰相。国君不如暗地里表示钦慕孔子的才能,假说许他做齐国的宰相。孔子竭力劝谏而鲁君不听从,孔子一定会认为鲁君骄傲而来到齐国。国君不要接纳他。这样,他将自然和鲁国断绝关系,又不能被任用齐国。孔子就窘迫了。”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景公不接纳,所以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32.饶州神童>>饶州从元丰末年时,有个叫朱天锡的小孩儿凭借神童得到了一个官位,民间的百姓都很羡慕他。小孩不论怎么样,大概能念书时,从五、六岁,就分次教他们读《五经》,把竹篮吊在树梢上让他们坐在里面,断绝他们与外界的交流(让他们专心读书)。教书的人预先就商量好价钱,教完一种经书,就给他们一些钱,白天黑夜(让这些小孩)苦读。在这期间,神童科被废除了好长时间,政治和谐后又重新逐渐恢复,因此也有偶然考中的小孩。民间就流传饶州出神童。然而许多小孩不是读书的料,苦读到死的孩子,比起考中的孩子要多得多。>>33.烛邹亡鸟>>齐景公喜欢射鸟,派烛邹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景公非常生气,命令官吏要杀掉烛邹。晏子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请让我列举出他的罪状之后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于是把烛邹叫来在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过,晏子说:“烛邹,你替我们的君主掌管养鸟却让鸟飞跑了,这是第一条罪状;让我们国君因为鸟的缘故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让诸侯听到了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却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我已经列举完了烛邹的罪状,请景公杀掉他。”景公说:“不杀了,我已经接受你的教育了。”>>34.东野稷败马>>东野稷凭驾驶马车的技术向庄公自荐,(他驾驶马车)前进、后退时(车轮压出的痕迹)都符合笔直的墨绳,左右拐弯(的车痕)都符合圆规划出来的圆。庄公觉得造父都不会超过他的技艺,就让他驾车连续转一百圈再返回原地。颜阖碰见东野稷正在驾驶,就进见庄公说道:“东野稷的马将会翻倒的。”庄公沉默,没有回答。不久,东野稷果然翻车了。庄公问颜阖说:“您怎么知道他会失败?”(颜阖)说:“他的马力气用尽了,却还强迫它奔跑,所以说会翻车的。”>>35.多言何益>>子禽问老师:“多说话有好处吗?”墨子答道:“蛤蟆、青蛙,白天黑夜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疲,可是没有人去听它的。今晨看到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振动,(人们早早起身。)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只有在切合时机的情况下说话才有用”>>36.校人欺子产>>从前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命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池中。可是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做熟了,回来说:“刚开始放入池中,那些鱼显得疲弱而游得不太灵活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就灵活自在了,迅速地游动看不见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管理池沼的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有智慧?我已经把鱼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37.陈述古辨盗>>陈述古密直,曾掌管建州浦城县。有家富户丢失了一些财物,(告到官府,)捉住了几个人,但不知道谁是真正的小偷。陈述古就欺骗他们说:“某寺里有一口钟,极其灵验,它能把真正的盗贼辨认出来。”于是,陈述古就派人把这口钟迎到县府衙门放到后阁供奉着。接着,他把囚犯们引来站在钟的前面,当面告诉他们说:“没有做小偷的摸这钟就没有声音,做了小偷的一摸就会发出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同事们向钟祷告,态度非常严肃,祭祀完毕后用布幕把钟围起来。然后暗中派人用墨汁涂钟。很长时间之后,带着那些囚犯一个个地把手伸进那布幕里去摸钟。他们把手从布里伸出时,陈述古就检验他们的手,只见他们的手上都有墨迹,独有一个人的手上没有,于是真正的小偷显露出来了――他是担心摸了钟会发出声音,所以不敢摸的人。经过审讯,这个人就承认了。>>38.更渡一遭>>从前有一个人得到一只甲鱼,想要煮了吃掉它,但不能容忍担当杀生的名声,于是把炉火烧得很旺,让锅里的水鼎沸,(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与甲鱼约定说:“你能够渡过这桥,我就让你活下去。”甲鱼知道主人用计谋来夺取它,它就努力爬行,只能爬过一次。主人说:“你能渡过桥,太好了!再为(我)渡过一次,我想要观赏它。”>>39.害群之马>>黄帝要去具茨山拜见大隗,恰好遇到一个放马的孩子,黄帝就向他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又问:“你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吗?”小孩儿说:“是的。”黄帝说:“这孩子真与众不同啊!不只知道具茨山,还知道大隗所在的地方。请问如何治理天下呢?”小孩儿拒绝回答。黄帝又问,小孩儿才说道:“治理天下,和牧马有什么不同呢?也不过是除掉害群之马罢了。”黄帝(听了后)拜了两拜,又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而退去。>>40.李陵答苏武书>>自从投降匈奴,直到今天,身处穷困之中,独自坐着忧愁痛苦,一天到晚看不到什么,只见到外族的人。他们穿著皮制臂套、住著毡帐,来抵御风雨,吃著带臊味的肉、喝着乳浆,来充饥解渴。抬眼想说说笑笑,谁能和我共同欢乐?边地冰层发黑,土地冻裂得十分厉害,只听见使人悲哀的北风发出萧条的声响。寒秋九月,塞外草枯,夜里睡不着觉,侧耳远听,胡笳相互响着,牧马悲叫,长吟悲啸,野兽成群,边地各种声音四处响起。早晨坐着听到这些声音,不知不觉眼泪都流出来了。唉呀子卿!我李陵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心,我能不伤心吗?>>我和你分别以后,更加觉得无聊,想到上有我的母亲,到了老年却被杀;妻子儿女没有罪过,也都被杀了。我自己辜负了国家的恩惠,被世上的人所哀怜。你回国得到荣耀,我留在匈奴遭受耻辱,这是命呀,叫人怎么办啊!我生于奉行礼义的国家,而来到愚味无知的地方,背弃了君王、父母的恩情,长期生活在蛮夷国内,真叫人伤心啊!>>41.鲁国之法>>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人的事情。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42.王旦与寇准>>宋朝太尉王旦曾经推荐寇准担任宰相之职,寇准多次在皇帝面前说王旦的缺点,而王旦却专门夸赞寇准的长处。有一天皇帝对王旦说:“您虽然称赞寇准的优点,他却专门说您的缺点。”王旦说:“本来应该这样。我在宰相的位子上时间很久,在处理政事时失误一定很多。寇准对您不隐瞒我的缺点,更加显示出他的忠诚正直,这就是我器重他的原因。”皇帝因此更加器重王旦贤明。>>43.寇准读书>>当初,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等到寇准出任陕的职位时,恰好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隆重设宴,款待张咏。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话要教导我的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寇准没有明白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啊!”>>44.金壶丹书>>景公在纪国游历时,发现一个金壶,就打开看,里面有一幅用红笔书写的帛书,上面写着:“吃鱼不要翻面,不要乘坐劣马。”景公说:“好啊,向你这么说真有道理!吃鱼不要翻面,是讨厌它的鱼腥味;不要乘坐劣马,是不喜欢它走不了远路。”晏子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吃鱼不要翻面,是让国君不要用尽百姓的力气!不要乘坐劣马,是让国君不要把没有才能的人放在身边使用啊!”景公说:“既然纪国有这样好的治国箴言,它又为什么会亡国呢?”晏子回答说:“有这样的治国箴言还会亡国。我听说,君子有治理国家的良策,却把它悬挂在大街上让人人都知道;纪国有这样的箴言,装进壶里,不亡国还等什么呢?>>45.欧阳修“三上”作文>>钱惟演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很少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只爱好读书,坐着时读经书、史书,睡着时读儒家经典著作,上厕所时就读小词。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希深曾经也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背诵的声音,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好学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因此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罢了。”>>46.呕心沥血>>李贺字长吉……长得纤瘦,双眉相连,手指很长,能快速写出诗文来。每天清晨太阳刚出来时,他就骑着一头瘦弱的驴子,带着一个小书童,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丝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诗句,就写下来投入丝囊中。不曾有过先确定题目再写诗的事,就像别人按题目牵强附会写作那样。等到晚上回来,就补充写成一首诗。如果不是大醉或吊丧的日子他都是这样,过后也不怎么醒悟这样做对身体的伤害。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嗔怪地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来才算完啊!”>>47.工之侨为琴>>工之侨得到了一段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了一下,它的发声和共鸣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工之侨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献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鉴定,大家都说:“这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工之侨。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请漆工帮着出主意,在琴面绘制了断裂的纹理;又请刻篆字的工匠帮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款识,然后把琴装在匣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把它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一个大官从集市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这可是世上稀有的珍品啊。”工之侨听到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世上的事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作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 于是离去,进入到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8. 《更渡一遭》文言文原文及解释,还要文中字的翻译。 我还要《女儿的名次》练习题答案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读法:
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抓到一只甲鱼,想要烧熟了吃掉它,不愿意担当杀生的名声.于是把炉火烧得很旺让锅里的水沸腾,(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与甲鱼约定说:“你能够渡过这桥,我就让你活下去。”甲鱼知道主人用计谋夺取它的生命,努力爬行,仅能爬过一次。主人说:“你能过桥,真是太好了!再为(我)过一次,我想要再观赏一次。”
寓意:
本文告诫人们,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看清他们是怎样言而无信,又是怎样装腔作势地干尽坏事的。
字词解释
更渡一遭,更:再一遭:一次
当:担当,承担
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
筱:细竹子
勉力爬沙:勉力:努力,尽力。爬沙:爬行的样子。
百沸:(水)沸腾
食:吃
得: 抓到
名:名声
活:使......活下去
不忍:不愿意
筱(xiao):细竹子
爬沙:本指蟹行,这里指鳖行。意思是艰难地爬行。
釜:古代的一种锅。
9. 文言文《更渡一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更渡一遭》
选自《桯史》
《桯史》是南宋岳珂所著。岳珂(公元1183-1234年),字肃之,号倦翁,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官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制度使。《桯史》是一部历史笔记小说。
■原文:昔有人得一鳖,欲烹而食之,不忍当杀生之名,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与鳖约曰:“能渡次此则活汝。”鳖知主人以计取之,勉力爬沙,仅能一渡。主人曰:“汝能渡桥,甚善!更为我渡一遭,我欲观之。”
■译文:: 从前,有人捉得一只甲鱼,想煮来吃,又不肯担当杀生的恶名。于是用旺火烧得锅里的水鼎沸,在锅上横架一根细竹子作为桥,然后跟甲鱼商量说:“你能渡过这桥,我就给你生路。”甲鱼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诡计骗杀自己,就费劲精力、谨慎地像螃蟹一样艰难地爬行,总算勉强爬到了尽头。主人又说:“你能渡过这桥,真是太好了!再给我渡一次,我要看看仔细。”
■寓意:本文告诫人们,要识破那些伪君子,看清他们是怎样言而无信,又是怎样装腔作势地干尽坏事的。
更渡一遭,更:再,重复。一遭:一次
当:担当,承担
炽火:把炉火烧的很旺的意思
筱:细竹子
勉励爬沙:勉励:努力,尽力。爬沙:螃蟹行走叫爬沙。
百沸:(水)沸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