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
A.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译文】
管理官员就像治理家庭一样,古人经常有这样的训诫。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是缓是急,是大是小,都是应当知道的;有所不知道的,就有治理不到的地方。何况管理百姓的长上官,是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的,如学校教育工作,如驿站转运工作,如粮食和草料的储运工作,如刑狱司法工作,如农田水利工作,如道路桥梁和边防城堡建造工作等,一应分管的事情太多了。要观察时机,估计力量,有弊端就修葺改造,有被污染的就清洁它,有堵塞的就疏通它,有缺少的就补足它,原先所没有的就从头规划营治。如果(有人)说他不勤心治事,干我什么事啊,人的一生一瞬间就过去了,为何要如此难为自己呢?这种念头一旦萌生,各种政务就会荒废了。年辈长、资历深的人(曾经)说过:“国家的事务,如果一丝一毫也不尽心,(作为官员)就是无功受禄,就会老天的惩罚。”
【注释】
1、牧民:治民。《国语·鲁语上》:“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晋葛洪《抱朴子·百里》:“莅政而政荒,牧民而民散。”明宋濂《送王明府之官序》:“余闻昔子游氏之为武城也,以礼乐为教,而圣人喜之,此千载牧民之良法。”清姚鼐《咏史》:“牧民岂谓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2、百责:各种责任。百:形容很多。
3、丛:聚集。
4、若:连词,表示列举。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旧唐书·儒学传上·萧德言》:“自隋氏版荡,庠序无闻。”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
6、传置:本指驿站。《汉书·文帝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王先谦补注引宋祁云:“传,传舍;置,廏置。”《宋史·礼志七》:“出廏马,增传置。”这里指驿站转运。唐元稹《李立则知盐铁东都留后》:“勑李立则:国有移用之职曰转运使,每岁传置货贿于京师。”清钱谦益《明故光禄大夫成公神道碑》:“自时厥后,国势日蹙,上心益困,登拜如践更,罢免如传置。”
7、仓廥(kuài):贮藏粮食和草料的仓库。《史记·平准书》:“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新唐书·宋庆礼传》:“不数年,仓廥充,居人蕃辑。”清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朝廷遽下蠲租之诏,虚郡邑仓廥以振之。”
8、囹圄:监狱。《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颖达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汉书·礼乐志》:“祸乱不作,囹圄空虚。”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的几种论调》:“拘后则审讯无期,又不开释,致令久禁囹圄,呼吁无门。”
9、沟洫:本指田间水道。《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郑玄注:“主通利田间之水道。”晋左思《蜀都赋》:“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我们要开沟洫。”这里借指农田水利。《论语·泰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10、桥障:道路桥梁和边防城堡。
11、所司:所主管的。司:主管;主持。
12、相时度力:观察时机估计力量。唐司空图《题东汉传后》:“君子救时虽切,必相时度力,以致其用。”
13、经营:规划营治。《诗·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史记·项羽本纪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宋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故臣欲经营濒淮沿汉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毛泽东《论持久战》五五:“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
14、自苦:自己受苦;自寻苦恼。《书·盘庚中》:“尔惟自鞠自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后汉书·仲长统传》:“而清洁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何其不一干圣主,効智出奇,何栖栖默默,自苦若斯?”清谭嗣同《别意》诗:“为君歌,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
15、奚为:为何;为什么。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式。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为:介词,表原因,因为。
16、庶务:各种政务;各种事务。 晋 陆机 《辩亡论下》:“百官苟合,庶务未遑。”《宋史·司马光传》:“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红楼梦》第一一○回:“老爷是一味的尽孝,庶务上头不大明白。”
17、堕(huī):荒废;废弃。
18、前辈:称年辈长、资历深的人。汉孔融《论盛孝章书》:“今之少年,喜谤前辈。”唐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宋史·田昼传》:“议论慷慨,有前辈风。”鲁迅《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
19、公家:指朝廷、国家或官府。《汉书·食货志下》:“(商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尝辱不次之举,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水浒传》第一○八回:“萧嘉穗道:‘……萧某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20、苟禄:指官吏无功而受俸禄。金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明宋濂《遁耕轩记》:“受民之佣而无功以报之,则为苟禄。”清朱琦《感事》诗:“忠义乃在民,苟禄亦可耻。”
21、获罪于天:从老天那里获罪。即受到老天的惩罚。获罪:得罪;遭罪。《国语·晋语二》:“夫孺子岂获罪于民?”《史记·孔子世家》:“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宋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辠,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说。”《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在左拾遗任内,以疏救废相房琯获罪。”
B. 赏析文言文的方法技巧
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歌。
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
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
诗贵含蓄。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品味关键词语。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其次,品味变化了的句式。诗歌为了格律的需要,给读者留下艺术想像的空间,不仅改变词性,还常常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品味语言,还需将这些诗句还原,把握诗意诗情。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是运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倒装的目的只是要强调“香稻”、“碧梧”,通过稻粒的富足、梧叶的茂盛来反映盛世气象。
第三,品味修辞技巧。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把握表达效果,有助于正确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如2005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的娇羞之态,表露了诗人的怜爱喜悦之情。
四、明辨技法,赏析妙处
古典诗歌常通过各种表达技巧的运用曲折而艺术的抒情言志。鉴赏诗歌,也应从整体着眼,立足主旨,赏析表达技巧运用的妙处。
C. 文言文 酒以成礼 翻译。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原文:
钟毓(yù)、钟会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3)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
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D. 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 文言文翻译
薛季宣,字士龙,永嘉人。是起居舍人薛徽言的儿子。徽言去世时,季宣刚6岁,他的伯父敷文阁待制薛弼收养了他。他跟随薛弼宦游四方,等到见到了几位靖康之乱撤退到江南的元老时,听到了关于中兴的谋略。喜欢与服役的老军官、退伍的士兵谈话,对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带兵打仗的事知道得非常详细。17岁时,开始被荆南帅征召,拟写机宜文书,得以侍从袁溉。袁溉曾经跟随程颐求学,将自己的所学全部教给季宣。季宣已得到他的传授,对于古代分封、井田、乡遂、司马法等制度,无不进行研究和讨论,(他的主张)都可以在当时施行。
金兵还没有南侵的时候,武昌令刘锜镇守鄂渚。季宣告诉刘锜,武昌的形势堪比淮州、蔡州,但兵寡势弱,应该早作防备,刘锜不听。等到两军开战后,他渐渐向季宣询求谋略。这时江、淮一带的为官者听说金兵将到,都预先遣散了奴仆,把马系在院中随时准备逃跑。只有季宣留在家中,与百姓约定:“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如果发生紧急情况,我与你们一道去死。”百姓听了,也都振作起来(准备迎战)。
长江、太湖一带发生大旱,逃荒的百姓北渡长江,边界官吏又上奏说淮北百姓有很多前来投奔的,宰相虞允文奏请派遣季宣到淮西,将他们召集起来充实边防。季宣替他们标划已废置的田地,治理平原和湿地,恢复了合肥的36处堤岸,在黄州旧治东北方向建立了22个村庄,按家庭分给房屋,按人口数量分给田地,分发耕牛及各种农具和粮种,由官府给每户提供粮食,直到秋天为止。一共安置了685户人家,分处在合肥、黄州之间,连同归来的原住边民,官府都给他们赈济帮助兴家立业。季宣对别人说:“我不是只为今天考虑。合肥有了村圩,边界有了警卫,可以截断栅江,保住巢湖。黄州地区正是蔡州的要冲,这些村庄的百姓召集起来便可成为民团,西道就有屏障了。”光州太守宋端友招集北归的边民只有5户,可是他加上了原来的民户一共算是170户,将这个数字上奏用来邀赏,季宣查出实情弹劾了他。当时端友正与皇上周围的人亲附依托而难以摇撼,季宣的奏章呈上后,孝宗大怒,将端友交付大理寺惩办,端友忧郁而死。
季宣回到朝廷以后,对孝宗说:“近来有人以‘爱好名声’为由弃用士大夫,爱好名声只是臣子做学问的负累罢了。君主替国家考虑,只怕士人不好名,果真人人都爱好名声敬畏道义,有什么风尚不能树立呢?”皇帝称道季宣的观点正确,对季宣相见恨晚,于是为他加官两级,授予大理正。从此,凡是季宣的奏请论荐皇帝都予以应允。因为虞允文讳言过失,季宣不高兴,过了7天,外任湖州知府。正值户部把征收数额都交付场务,锱铢之财都分属经制司和总制司,各州束手无策,季宣对朝廷说:“自从经总制立下了数额,州县都挖空心思来筹措,即使有守法的官吏想要对百姓有所宽缓也不能施展。如果再在额外征收大半,州县的调度又从哪里安排?他们一定又要对老百姓巧取豪夺,百姓怎么能承受!”户部的责求越急切,季宣抗争越强,而台谏的官吏们也都不断上奏支持他,于是朝廷收回前令。
季宣改任常州知州,还未赴任,就去世了,年仅40岁。
E.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翻译
翻译: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出自春秋时期的吕不韦的《吕氏春秋》

(5)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一、穿井得一人故事的启示
①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②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③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二、作者简介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1-3]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F. 廉颇负荆文言文翻译
译文: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想在西河外的渑池与赵王进行一次友好会见。赵王害怕秦国,打算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道:“大王如果不去,就显得赵国既软弱又胆小。”赵王于是前去赴会,蔺相如随行。
廉颇送到边境,和赵王诀别说:“大王此行,估计路程和会谈结束,再加上返回的时间,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还没回来,就请您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妄想。”赵王答应了,便去渑池与秦王会见。
秦王饮到酒兴正浓时,说:“我私下里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您奏瑟一曲!”赵王就弹起瑟来。秦国的史官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一起饮酒,令赵王弹瑟。”蔺相如上前说:“赵王私下里听说秦王擅长秦地土乐,请让我给秦王捧上盆,来相互为乐。”
秦王发怒,不答应。这时蔺相如向前进献瓦缻,并跪下请秦王演奏。秦王不肯击缻,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如果我自杀,脖颈里的血可以溅在大王身上了!”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睁圆双眼大声斥骂他们,侍从们都吓得倒退。
因此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敲了一下缻。相如回头来招呼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秦国的大臣们说:“请你们用赵国的十五座城池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你们用秦国的咸阳向赵王献礼。”
直到酒宴结束,秦王始终也未能压倒赵王。赵国也部署了大批军队来防备秦国,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渑池会结束以后回到赵国,由于蔺相如功劳大,被封为上卿,官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战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卑贱,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
并且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向蔺相如规劝说:“我们之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颇传出坏话,而您却害怕躲避着他,胆怯得也太过分了,一般人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有出息,请让我们辞去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由宾客引领,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他说:“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想不到将军的胸怀如此宽大啊!”二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原文(节选负荆请罪片段):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缻。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6)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了发生在赵国首都邯郸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故事又被称为将相和。 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道)有一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回车巷碑记,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父司马谈,历任太史令。司马谈卒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他自幼生活在民间,二十岁起游览名山大川,考察文物古迹,广为搜集史料,为他日后撰写《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当局判处腐刑。出狱后,担任中书令。在此期间,他一直从事《史记》的写作。直至武帝征和二年(前91),才基本完成全书的撰写工作。他的卒年,约在完成《史记》以后的一二年或二三年,已无从查考。
G. 文言文翻译
翻译: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认识,第三要持之以恒。有志向就不甘心为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满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门,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没有认识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

(7)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文言文翻译要点:
1、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H. 学奕文言文翻译
《学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人)请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I.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内盖一家容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
J. 翻译古文 司马光生7岁,凛然若成人.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破之的破字是什么意思
“破之”中的破在此处意思应为使.....破裂。原文出自元末·阿鲁图《宋史》。如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
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10)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宋代水缸难以溺死孩童
缸是我国古代常见的容器,它下窄上宽,敞口,体积有大有小。小的缸多为文房用具,置于室内;大的缸多为水缸,常摆放于庭院中央。古代水缸的主要用途是汲水、灭火,水缸里还可以养鱼、养花,这也是中式园林的一道别样景致。
老水缸存世量很大,比如著名的山西乔家大院,院落里大水缸随处可见;在号称中原第一宅的河南马氏庄园里,同样摆着数口盛满水的大缸;在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紫禁城里,水缸就更多了,足足有308个。
提起水缸,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司马光砸缸”。现代人大多没使用过水缸,在人们的想象中,水缸应该是比较巨大的,所以才会导致孩童溺水。
以故宫的“太平缸”为例(这种水缸又称“门海”),其口径为1.6米,高为1.2米。在明清中原地区的水缸中,“太平缸”算是比较深了,其他大多数水缸深度尚不足1米,孩童即便落入其中,也很容易够到缸沿爬出来,而不会溺水。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宋代,据考古发现,宋代水缸的高度多在1米以下,比如杭州白马巷南宋制药作坊旧址出土的水缸,口径为1米,深为0.8米;而宋代陶瓷窑址出土的水缸口径普遍在50厘米左右,高度也在50厘米左右。由此看来,北宋庭院中水缸溺死孩童的可能性并不大。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司马光砸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