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组织
❶ 具有中国精神的人有哪些
1、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改革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枢密副使,之后拜为参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2、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与厉绥之和钱均夫同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3、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4、钟南山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于江苏南京,福建厦门人,呼吸内科学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科普专家。
2020年8月11日,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9月4日,钟南山入选2020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9月3日,入选世卫组织新冠肺炎疫情应对评估专家组名单;11月3日,钟南山被授予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5、李兰娟
李兰娟,女,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第一批成员。
❷ 中华医学会是正规的法人或组织吗我想在北京医学会买药要12000多,这单位可信吗
中华医学会是非营利性的组织。http://www.cma.org.cn/ArtClass.asp?ClassID=4
是他们的网站
绝对不会指名道姓的推荐某药物更不可能买药。倒是经常被不法商人拿来当幌子卖假药。
给你看他们的主要机构:
一、组织工作委员会
1.督促检查本会章程贯彻执行情况,对有关条款提出补充修订的意见。
2.调查、研究、指导会员发展和会籍管理工作,审查资深、团体、名誉会员入会的资格。
3.审议提交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理事会议的重要报告等事项,拟定议程安排及全国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改选方案。
4.根据医药卫生与之相关的各边缘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出建立或调整专科分会的意见,负责新建专科分会的初审工作。
5.向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学会组织机构的设置、工作职责和有关组织细则。审议向常务理事会提出有关组织工作的重要报告和建议,并按照常务理事会决议指导协调组织管理工作。
6.向常务理事会推荐优秀中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
7.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工作。
二、学术工作委员会
1.鼓励和组织会员参加医学各学科学术活动,不断活跃思路,提高学术水平。
2.根据国家医学科技发展规划及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趋向,对学会各时期学术活动的指导思想和重点提出咨询意见。
3.负责审议、协调各专科分会制定的学术活动长远规划或年度计划。
4.调查研究开展学术活动方面的有关问题,向常务理事会提出报告或建议。
5.注意发现优秀科技人才和优秀论文,并向常务理事会推荐。
6.对拟提请常务理事会研究讨论的有关学术工作的重要报告和建议,提出初步意见。
7.检查、监督学术活动计划的实施,并参与质量评估。
8.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工作。
三、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委员会
1.鼓励和组织会员积极参与继续医学教育活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2.根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实施全国医药卫生科技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知识更新的教育。
3.对国家卫生行政部门拟定的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提出咨询意见。
4.调查研究继续医学教育的实施情况和会员要求,并向常务理事会提出报告或建议。
5.检查、监督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实施及信息交流,参与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考核和评估。
6.督促、指导继续医学教育各科文字和音像教材制订和编审工作计划的实施。
7.对拟提请常务理事会研究讨论的有关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报告和建议提出初步的意见。
8.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工作。
四、编辑工作委员会
1.调查研究中华系列杂志贯彻执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及杂志质量情况,向常务理事会提出报告或建议。
2.审议各专科分会及各有关部门向常务理事会提出的有关杂志工作的重要报告建议。
3.审议申请创办或转成中华系列杂志的报告,报常务理事会审定。
4.审议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等杂志的编委人选并报常务理事会审定。
5.定期听取中华系列杂志有关负责人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协调有关工作。
6.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工作。
五、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1.根据国家对科技名词统一的规划和要求,研究拟定医学名词审定的长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报常务理事会批准后,组织实施。
2.宣传医学名词的审定与统一工作在医学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组织有关的中外术语资料和信息的搜集与交流。
4.研究确定统一医学名词的原则和方法。
5.总结交流医学名词审定与统一工作的经验。
6.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工作。
六、科普工作委员会
1.根据学会章程,向常务理事会提出加强医学科普工作的建议。
2.在常务理事会的统一安排领导下,组织协调各专科分会重视、关心医学科普工作。
3.鼓励会员积极参与医学科普的创作与评论等工作。
4.指导医学科普分会办好《健康世界》杂志。
5.普通卫生知识。
6.调查研究各专科分会的科普工作情况,加强与各医学科普杂志编辑部门和有关传媒单位的联系,及时向常务理事会反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7.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工作。
七、农村工作委员会
1.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
2.推广适宜技术。
3.普及卫生知识。
4.医疗科技扶贫。
5.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任务。
八、港、澳、台工作委员会
1.严格遵守中央制订的方针政策和统一部署,推动内地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及台湾卫生界的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2.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医学组织和医生的联系,促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3.建立和发展与港、澳、台地区对应专科学会的学术交流。
4.逐步解决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名称问题,为我会专科分会加入相关国际组织铺路搭桥。
5.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任务。
九、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外事工作规定,增强改革开放意识,提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建议。
2.紧跟信息时代,积极推动和发展民间合作与交流。
3.广开渠道,广交朋友,继续发展和扩大与国际医学组织的交往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双边合作与交流,争取更多的国际医学资源。
4.继续开展对国际医学组织的调研工作,积极支持和促进各专科分会及有关兄弟学会参与国际事务,不断增进与国际医学组织的相互了解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加入更多的国际医学组织。
5.关心和加强对已加入国际医学组织的专科分会的指导与管理;鼓励和争取申办成功更多的国际会议在举行。
6.关心和支持由中华医学会承办和各类国际及双边学术会议,加强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7.承办常务理事会交办的有关任务。
十、医学院校工作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是中国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是党和国家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中国医学科学技术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中华医学会(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成立于1915年。现有82个专科分会,43万余名会员,设有办事机构15个,建有医学图书馆1个,法人实体机构2个。
中华医学会以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和卫生工作方针为宗旨。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水平,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医学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会员和医学科技工作者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中华医学会的主要业务包括:开展医学学术交流;编辑出版109种医学、科普等各类期刊及音像制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开展医学科技项目的评价、评审和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评选和奖励优秀医学科技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等);开展专科医师的培训和考核;发现、推荐和培养优秀医学科技人才;宣传、奖励医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医务人员;承担政府委托职能及承办委托任务;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向党和政府反映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2005年4月12~14日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90周年庆典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国务院给大会发来贺信。吴仪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开幕式。大会推举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吴阶平为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选举产生了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会长钟南山,副会长巴德年、王海燕、白书忠、买买提明·牙生、刘俊、祁国明、吴明江、李兰娟、沈倍奋、金连弘、郝希山、顾玉东、戴建平、魏于全。
中华医学会秘书长由吴明江兼任,副秘书长为刘雁飞、韩晓明、罗玲、杨民。
❸ 有关介绍中医把脉的书
经络学概论
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针灸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以腧穴的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理论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系统的记载;在此之前,这有今年出土的古帛书和古简书《脉书》所载的“十一脉”;之后,则有《针灸甲乙经》等书结合腧穴作了全面地论述,近代研究资料也极为丰富。经络理论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辨证和用穴,是针灸等治法的基础。
构成分布与作用
经络学说的形成,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作用及临床应用
经络循行与病候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阴维脉
分部关系和应用
根结与标本,气街与四海,关,阖,枢,六经皮部
中医把脉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如果说曾经中医的把脉都是基于几千年的经验和临床心得,那么到今天中医的经络学说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经有电脑经络检测系统了。
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全身,有运行气血、反映病候等功能。因此,经络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临床辨证识症和治疗的主要依据。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针灸临床治疗时的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无不以经络理论为依据。《灵枢·经别》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说明经络对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与治疗,其与针灸学科关系尤为密切。
经络学说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根据文献分析,其形成途径如下:①“针感”等传导的观察:针刺时产生酸、麻、重、胀等感应,这种感应常沿着一定路线向远部传导;②腧穴疗效的总结: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路线上;③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某一脏器发生病变,在体表相应部位可有压痛、结节、皮疹、色泽改变等现象,也是发现经络系统的途径之一;④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内脏的位置、形态及某些生理功能,观察到人体分布着很多管状和条索状结构,并与四肢联系,观察到某些脉管内血液流动的现象。
脉诊(切诊之一)是四诊的核心技术,是从事中医的人士必须掌握的,其余诸诊都是为验证脉诊服务的,这个叫做“脉症互证”,也就是说,只靠把脉就可以看病,而只用其他三诊方法就不能准确看病。脉诊的功能和效果已经为千年的中医社会实践严格检验证实,人们也一直在使用脉诊技术诊病。中医把脉的方法是:用中间三个手指定位在寸、关、尺三部上,依次测出浮、中、沉三候脉象,一只手测三部九候,双手共测六部十八候,测得“沉浮迟数”二十八脉象。二十八脉象全面反映了经络六气的阴阳五行性能及其来源,因此根据六部脉象就可以看病和处方配药,就可以知道得的是什么病、病在哪里、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预后、用什么药等等结果。中医脉诊技术提供了测量经络六气信息(二十八脉象)的方法,是现有中医和西医诸诊术中功能最全面的诊术,可以诊知所有的病气等生命信息。根据脉诊理论,古人还发明了“悬丝诊脉”的方法。例如:“测得左手寸脉强而紧,主中虚心疼;关脉涩而缓,汗出肌麻;尺脉芤且沉,小便赤而大便带血。右手寸脉浮而滑,内结经闭;关脉迟而结,宿食留饮;尺脉数而牢,烦满虚寒相持。综合上面六部脉象就可以知道是得了因为受到惊恐忧思所致之宿食重症。按照中医理论处方配药服下,即刻泻下宿食病根(积在腹内三年的粽团脓血),患了三年的危重病马上就好了”(例见易学科普名著《西游记》第68-69回记载)。经络六气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知道了六气信息也就知道了六气所导致的现象,就知道了一切生命信息,包括身体和意识信息。几千年以来,中医一直是用手指把脉的,靠的是医生的感觉和经验,脉象如何只有医生自己知道,十分主观抽象难懂难学。而且由于手指的灵敏度不能够感应到脉搏的细微变化,无法了解意识活动等信息。
http://www.build-book.com/book/6959/
中医药图书馆创建于1946年,即在中医师公会成立之初,由本会学术股筹办,当时叫做“图书组”;收藏了不少30年代于中国上海等地出版的中西药书刊,唯仅供会员们参阅。当1953年开办中医学院后,就开放给学员们借阅。从60年代初期,图书组购进了中国出版中医药古籍及中文翻译版的现代医学书刊,使藏书成倍增加。为配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及提高中医药学术研究工作,自1979年迁入新址(大巴窑中华医院大厦3楼)后,便易名为“中华医院中医药图书馆”,为普及医药知识,于1984年开放给社会人士借阅。
中华医院中医药图书馆属于中医药专门图书馆,藏书资料以中医药为主,现代医药等图书亦兼收藏,现已登录之藏书有37100册,期刊杂志近200多种约12000余册。
1992年,大巴窑中华医院大厦扩建,图书馆搬至大厦4楼,总面积1620平方尺。馆内分为“图书流通室”和“资料参考室”,“图书流通室”储藏的书和期刊是可供读者借阅的,在“资料参考室” 收藏的中医药文献,只限室内阅读和参考,不可外借。图书馆也附设文物馆,展出新加坡中医药发展概况。
中医药图书馆是东南亚最大的中医药图书馆,馆内还藏有公会几十年的活动剪报,会议记录,照片和东南亚100多种中医药刊物,期刊包括中、英、日、韩四种语言,让读者及时了解各国的中医
药发展现状与世界水平保持同步。该馆也是新加坡图书馆协会的会员,为促进各馆间资料的交流。图书馆依例整理编印各专业期刊目录提交协会。
图书馆之图书是按王云五先生的《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编制的,部分经过增减与修改。修订后的特点在于兼容中西与古今医药书籍于一处。大纲内容分为:总类、基础学、内科学、外科五官科学、妇儿科学、诊断学、方药学、治疗学、针灸学与公共卫生及其他十大类。
❹ 单单黑芝麻怎样制作使白头发变黑
黑芝麻不要生吃,不然会拉肚子!而且生的黑芝麻也影响吸收。
1:芝麻连皮一起吃不容易消化,压碎后不仅有股迷人的香气,更有助於人体吸收。把磨碎的芝麻粉和蜂蜜一起搅拌,涂在面包上或放入沙拉酱裏,就能得到芝麻百分之百的好处
2:黑芝麻有养血补肝肾作用,若能常吃一些炒熟的黑芝麻就可推迟和控制眼睛昏花。具体吃法是:把黑芝麻炒熟后研成粉,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觉前半小时各吃一汤匙,各约20克。
3:核桃+黑芝麻:改善睡眠质量,因此常用来治疗神经衰弱、失眠、健忘、多梦等症状。具体吃法是核桃配以黑芝麻,捣成糊状,睡前服用15克,效果非常明显。
4:不知道你是不是会包包子?芝麻糖包你吃过吗?
包包子的过程我就不说了.馅的做法是你要把芝麻翻炒的不用太熟,出了一点味道就关火,小火炒芝麻啊.然后把芝麻用擀面杖压碎了,加上白糖(根据你的芝麻量和口味不同放多放少,一般是一斤的芝麻加2-3两糖)搅拌在一起,然后加少量面(一斤芝麻用不到1两的面)加水做馅然后包包子。你可以做类似的糖饼或者直接做芝麻火烧....具体做法就是同样的道理把芝麻搞碎然后再做烧饼
5:治疗假性近视与防止高度近视加深方:
核桃仁泥1匙,黑芝麻粉1匙,牛奶或豆浆1杯,蜂蜜1匙。
制法:核桃1500克去壳及衣,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炒,待炒成微黄色后取出,待冷,用捣舀捣烂成泥。黑芝麻500克,去除泥沙,放在掏米箩内,用水漂洗后取出,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炒,炒干后取出并研细。
吃法:核桃泥仁与黑芝麻粉各1匙,冲入煮沸过之牛奶或豆浆内,并加蜂蜜1匙,调匀后服,每日1次,可当早点。
核桃仁泥1匙,黑芝麻粉1匙,牛奶或豆浆1杯,蜂蜜1匙。
制法:核桃1500克去壳及衣,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炒,待炒成微黄色后取出,待冷,用捣舀捣烂成泥。黑芝麻500克,去除泥沙,放在掏米箩内,用水漂洗后取出,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炒,炒干后取出并研细。
吃法:核桃泥仁与黑芝麻粉各1匙,冲入煮沸过之牛奶或豆浆内,并加蜂蜜1匙,调匀后服,每日1次,可当早点。
.核桃仁泥1匙,黑芝麻粉1匙,牛奶或豆浆1杯,蜂蜜1匙。
制法:核桃1500克去壳及衣,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炒,待炒成微黄色后取出,待冷,用捣舀捣烂成泥。黑芝麻500克,去除泥沙,放在掏米箩内,用水漂洗后取出,放在铁锅内,用文火炒,炒干后取出并研细。
吃法:核桃泥仁与黑芝麻粉各1匙,冲入煮沸过之牛奶或豆浆内,并加蜂蜜1匙,调匀后服,每日1次,可当早点
❺ 今年是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成立()周年。 A. 20 B. 25 C. 30 D. 35
今年是中国来预防性病艾滋病自基金会成立(A、20)周年。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是由我国医学界研究性病和艾滋病的专家及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组成的非营利性的民间社会团体,募集、接受国内外捐赠的资金和物资设备,支持我国防治艾滋病的科研、宣教和关怀病人。
1991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反映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科普教育录像专题片《艾滋病追踪》,在全国发行,获卫生部“特别奖”。
1991年设立“小西防治艾滋病奖励基金”,与卫生部一起数次奖励卫生部等有关部委下属单位和各省市自治区卫生系统评选出来的积极从事开展艾滋病科研、教育、宣传、防治工作的优秀工作者和先进集体。

(5)医学科普组织扩展阅读:
基金会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防治艾滋病的非政府组织,自成立以来,发挥社会团体便于以多种形式协助政府开展防治工作的优势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热忱欢迎各界人士以多种形式支持、扶植我们大力开展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以及给予艾滋病病人关怀与治疗的各项工作。
基金会将对给与我们热心支持的国内外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给予宣传和表彰,尊重他们的意愿,努力做好这一造福于人类的伟大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