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文言文
翻译: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年,考中进士甲科。
后晋天福初年,改任史馆修撰。晋祖到大梁,张从宾占据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乱,攻陷洛阳,扼守虎牢关。已故齐王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实际是张从宾的同党,晋祖将要灭张继祚的家族。李涛上书说:“张全义连续侍奉几个朝代的帝王,功勋显著。在黄巢、蔡宗权叛乱的时候,京城成为废墟,张全义亲自披荆斩棘,再造都城,将近五十年,洛阳的人民很依赖他。臣请求陛下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子儿女。”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
泾原节度使张彦泽杀了记室张式,并抢占他的妻子,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因为张彦泽有军功,宽恕了他的罪责。李涛伏在閤门上奏,请求依法处置张彦泽。晋祖召见李涛并劝告他,李涛竖起笏板敲打台阶,声色俱厉,晋祖怒斥他,李涛依然拿着笏板敲击。晋祖说:“我与张彦泽有誓约,宽恕他的死罪。”李涛厉声说:“陛下与张彦泽私下有盟约,陛下不忍心违背诺言;范延光曾经被赐予铁券,现在又在哪里?”晋祖不能回答,就拂衣而起,李涛跟着他,不停地劝谏。后来晋祖驾崩,李涛因为不去吊丧,被停职。不久,起用为洛阳令,升任中书舍人。
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危险。李涛来到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贴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李涛说:“我今天的恐惧,就像你当年的恐惧一样。假如先皇听我之言,怎么会有今天的事。”张彦泽大笑,下令摆下酒席对饮,李涛神态自若。
汉祖起义到达洛阳,李涛从汴州奉献百官表进入宫廷对答,汉祖询问京城的财产、赋税情况,从契丹离去后剩下多少,李涛详细回答,符合旨意,汉祖对他很赞许。
宋初,李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李涛遭受疾病之苦。由军校尹勋管理疏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间逃散,尹勋擅自处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带病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罪。李涛的家里人对李涛说:“您病了很久,应该自己爱惜身体好好休养,朝廷的事暂且放下。”李涛愤恨地说:“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太祖阅览李涛的奏章后表扬了他。李涛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追赠为右仆射。
⑵ 文言文阅读李涛 京兆万年人晋祖幸大梁翻译
李涛是京兆万年人,他的老祖宗是唐敬宗的儿子李玮,由于黄巢造反,唐室衰微,李涛也跟着倒霉,到他父亲这一代时,为了躲避中原战乱,李涛全家跑到了湖南,依附了楚王马殷,马殷见李涛才华横溢,又照顾到唐王朝的面子,就任命他为衡阳令。
过不久,朱温称帝,李涛的叔叔在朱温手下,就向朱温请求招回兄弟和侄子。朱温同意了,就让马殷把李涛送回。马殷只好送回。李涛就这样当上了河阳令,但却是候补的。
926年,李涛参加了后唐的进士考试,考了个第一,朝廷让他到晋州当监察御史,过不久,又任为右补阙。当时,宋王李从厚镇守邺城,李涛的才华得到了他的
赏识,他就让李涛去魏博当观察判官。石敬瑭称帝后,他被后晋朝廷任命为考功员外郎,同时负责修撰前两朝的历史,后又任命他为刑部郎中。
在这之前,李涛很少说话,不是他不想说,而是他没有资格、没有机会说。当他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进入后晋朝廷后,他就有了和皇帝说话的权利。
有一次,石敬瑭去大梁游玩,曾把洛阳变成天堂的张全义的义子张继祚的同伙张从赏造反,攻陷了洛阳。石敬瑭大怒,要诛张继祚全族。李涛跳了出来,跟石敬瑭
说:“全义侍奉三朝,功劳颇多,当初黄巢进洛阳,把洛阳变成了地狱,如果不是全义,现在的洛阳仍旧是地狱,当地百姓都对张氏后人敬仰有加,还希望看在这位
全义的分上,少杀几人吧。”
石敬瑭听从了他的建议,只将张继祚一家流放,并没有牵扯到张家其他人。
后来,镇国节度使张彦泽杀掉了他的幕僚张式,张式的老爹进京告状,石敬瑭不理会。李涛以刑部郎中的身份跳了出来,跑到石敬瑭宫门前跪着不起来,强烈要求把张彦泽绳之以法。石敬瑭就召见他,对他说,张彦泽乃镇国节度使,杀个人算什么。他立下的军功不能抹杀。
李涛愤怒不已,举起上朝用的笏向地上摔,捡起来再摔,不停地摔。石敬瑭先是一惊,接着是暴怒,你这家伙,反了你了。武将在我面前耍耍威风也就罢了,你一个文臣也敢给我脸色看?
他怒斥李涛注意臣子身份,李涛觉得你连皇帝身份都不要了,我还在意什么臣子身份。可他总是有些理性,他真怕石敬瑭一怒,把自己先推出去砍了。于是,他安静下来,石敬瑭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他说,你不知道,我和彦泽有过誓约,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我都不会杀他。李涛真想上去抽石敬瑭两个嘴巴,他愤怒地说道:“您和张彦泽私誓,您不忍食其言;您还给范延光免死铁券呢,范延光现在何在?”
石敬瑭被噎得直翻白眼,站起来,就要进后面去。李涛也站起来,跟着石敬瑭,石敬瑭快步,他也快步,石敬瑭慢下来,他也慢跟着,石敬瑭被他跟得无可奈何,停下来,泄气地问他:“爱卿到底想怎么样?”
李涛回答:“请治张彦泽之罪。”
石敬瑭勉强答应了,但第二天,他就变卦了。他先是召见张式的家人,封他们官,赔他们钱,但张彦泽只受到了降一级的处分而已。李涛听闻后,叹息数声,跑到洛阳去度假,悲愤之余,写了一句诗,曰:“一言寤主宁复听,三谏不从归去来。”
他果然做到了归去来,石敬瑭死的时候,他没有归,石重贵登基后,他来了。石重贵任命他洛阳令,后又迁屯田职方郎中、中书舍人。
946年十二月,张彦泽以契丹先锋的身份进入洛阳,先杀掉了他以前的仇人高勋和他全家,然后把尸体陈列着强行让百姓过来看,全洛阳的人都不寒而栗。这时,许多人都想到了张彦泽的另一个仇人——李涛。
⑶ 宋史 李涛传翻译 全文 文言文翻译 急求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唐敬宗子郇王司马璋十世孙。祖镇,临淮令。父亲元,将作监。朱梁革命,元以宗室害怕灾祸,带着波涛避难到湖南,依照马殷,任涛衡阳令。涛堂兄郁在梁做官为阁门使,上面说山涛父子旅湖湘,下诏马殷派遣回京城,补任河阳令。
后唐天成开始,考中进士甲科,从晋州从事任监察御史,升任右补阙。宋王李从厚镇守邺,以山涛为魏博观察判官。一年多,入朝为起居舍人。
晋天福初年,改任考功员外郎、史馆修撰。晋国的祖先到大梁,张从奖赏以盟津叛乱,攻陷洛阳,扼守虎牢。所以齐王张全义子张张继祚的实际党的,晋国的祖先将把他的家。李涛上疏说:“全义历事几代,很明显效果。当巢、蔡叔叛乱,京城为废墟,张全义手披荆棘,再造城市,将近五十年,洛阳人民依赖的。请求任命张全义的原因,制止犯罪张继祚的妻子。”从的。曾经奉命为宋州括土地使,前雄州刺史袁正拒绝带着束帛给山涛,以田园为依托,李涛上奏这件事,晋祖嘉奖的。正推辞坐降一阶,涛迁任浚仪令。改比部郎中、盐判官,改任刑部郎中。
泾率领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了他的妻子,家里人到朝廷上诉程序。晋国的祖先把张彦泽有军功,赦免了他们的罪。涛被合上书,请放在法。晋祖召见告诉他,涛植手板敲打阶,声色俱厉,晋国的祖先怒斥她,涛执笏如初。晋国的祖先说:“我给张彦泽有誓约,宽恕他的死罪。”李涛高声说:“张彦泽私下发誓,陛下不忍心吃他们的话;范延光曾经赐铁券,现在又在哪里?晋国的祖先不能回答”,即拂衣而起,随着的波涛,劝阻不停。晋国的祖先不得不,召张式的父亲张铎、弟守贞、儿子张希范等人都授以官职,罢除张彦泽节制。李涛回到洛阳,自悼诗,有“三谏不从归去来”的句子。先是,范延光在邺反叛,晋国的祖先赐予铁券允许以不死,最终也不能幸免,所以涛引的。晋国的祖先死,涛坐不去面对,停止。不久,起用任洛阳令,升任屯田职方郎中、中书舍人。
与契丹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害,人都是涛危险的。涛到他的帐篷,名帖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涛说:“今天的恐惧,就像你当年的害怕了。假如先皇听我说,哪有今天的事。”张彦泽大笑,命令酒对饮,涛神态自若。
汉高祖起义到洛阳,涛从汴州接受百官上表进回答,高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离去后所存多少,涛准备回答满意,高祖嘉奖他。到了汴,任命为翰林学士。杜重威占据邺反叛,高祖派高行周、慕容彦超反叛的,两帅不和。涛秘密上疏请求亲征。高祖阅览奏疏,以涛胜任宰相,当即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
隐帝即位,杨郇、周祖一起掌管机密,史弘肇握兵权,与武德使李邺等中外争夺权力,作威作福。李涛上疏请求出杨郇等人藩镇,在清朝政。隐帝不能决定,白在太后,太后召见郇等人告诉他。反为所构成,免去丞相回家。当时中书厨房锅响的几次,涛昼寝阁中,梦见严格装饰客厅,百官奔走,说迎接新宰相兼管诸司使,既然醒,不同的心。几天后李涛罢,以合为丞相兼枢密使。等到周祖起兵,太后仓皇哭着说:“不听李涛的话,该灭亡啊。”
周初,起用为太子宾客,历任刑部、户部二尚书。世宗过世,为山陵副使。恭帝即位,封为莒国公。
宋初,任命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生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崩溃,勋擅自杀死队长陈琲等十人,民工七十人都一百杖,刵他的左耳朵。涛听说的,带病起草奏书,请将勋以向百姓谢罪。家里人对山涛说:“您病了很久,应该从爱养,朝廷的事并且设置的。“涛愤恨说道:“人谁无死,只要我们为兵部尚书,坐看军校无辜杀人,怎么能不演奏?“太祖阅览奏疏嘉许他,下诏削夺勋官爵,配隶许州。涛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右仆射。
涛慷慨有大志,以经营为己任。工行诗,书法遒劲媚,性格滑稽,善于开玩笑,也不曾冒犯别人,在家中以孝友闻名。景德三年,他的孙子只有勤到朝廷陈述,下诏授为许州司士参军。儿子王承休到尚书水部郎中,王承休儿子庾仲容。
涛弟弟李浣,字日新。自幼聪明,仰慕王、杨、卢、骆做文章。后唐长兴开始,吴越王钱腓去世,诏令兵部侍郎杨凝式撰写神道碑,让来代替草,共一万多字,文彩遒丽,当时人称赞他。秦王李从荣召到帐中,李从荣失败,勒令回到乡里。长时间的,起用为校书郎、集贤校理。晋天福中,拜为右拾遗,不久召为翰林学士。在废学士院,出任吏部员外郎,升任礼部郎中、知制诰。重新设置翰林,升任中书舍人,再次为学士。当时涛在西掖,绅士的荣誉。
契丹进入汴州,洗与同事徐台符都陷入塞北。永康王兀欲继承王位,设置洗宣政殿学士。兀欲死,述律氏立,因为他的妻子族萧海贞为幽州节度使。海贞和洗要好,洗乘机暗示海贞以南归的计划,海占接受的。
周广顺二年,李浣利用定州孙方谏秘密上表说契丹衰败之势,周祖嘉奖了,派间谍田重霸带着诏书安慰,仍然命令洗通信。洗又上表陈述契丹主年幼多受宠,好击球,大臣离散,如果出兵讨伐,通过与和好,于是他当时的,请快点走的。
⑷ 文言文:李涛 京兆万年人该篇翻译
孔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孔子就过去对老人说:“你听说过现在有机器吗?用它们从井里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个小时的工作,它们可以在半小时之内就完成。可以让马来做这件事情。你何必费这么大的力气呢?你是一个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岁了。
那个人说:“用手工作总是好的,因为每当狡猾的机器被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狡猾的头脑。事实上,只有狡猾的头脑才会使用狡猾的机器。你这不是存心败坏我吗!我是一个老人,让我死得跟生出来的时候一样单纯。用手工作是好的。一个人会保持谦卑。”
孔子回到他的门徒那里。门徒们问:“您跟那个老人谈什么呢?”
孔子说:“他看起来似乎是老子的门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论点好象是正确的。”
当你用手工作的时候,不会出现头脑的影子,一个人保持谦卑、单纯、自然。当你使用狡猾的机器时,头脑就介入了。那些用头脑工作的人被称为头头:职员的头头,老师的头头——他们被称为头头。不要做头头。即使做一个职员也已经很不好了,何况做职员头头……那就完了。做一个老师已经够糟糕的了,何况做老师头头……要设法成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为它们不狡猾,不够具有竞争性;它们似乎是原始的。试着多用手来工作,你会发现那个影子出现得越来越少了
子路曾经问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能马上就做呢?”可是冉有也同样问过孔子:“听说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却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想不通,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勇敢;仲由遇事轻率,所以要叮嘱他慎重。”
冉有曾告诉过孔子:“不是不喜欢你讲的道理,就是实行起来力量够不上呢。”孔子说:“力量够不上的,走一半路,歇下来,也还罢了;可是你现在根本没想走!”这就是冉有的情形。子路不然,子路是个痛快人,孔子曾说他三言两语就能断明一个案子。有一次,孔子开玩笑地说:“我的理想在中国不能实现的话,我只好坐上小船到海外去,大概首先愿意跟着我的准是仲由了。”子路当了真,便欢喜起来。孔子却申斥道:“勇敢比我勇敢,可是再也没有什么可取的了!”这就是子路的脾气。孔子对他们说的话,都是对症下药.
孔子对其他弟子也同样有中肯的批评。颜渊是他最得意的弟子,但因为颜渊太顺从他了,便说道:“颜回不是帮助我的,因为他对我什么话都一律接受!”又如孔子是主张全面发展的,如果单方面发展,他认为那就像只限于某一种用处的器具了,所以说:“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不能像器具一样。”可是子贡就有陷于一偏的倾向,所以他就批评子贡说:“你只是个器具啊!”子贡问道:“什么器具呢?”孔子说:“还好,是祭祀时用的器具。”意思是说,从个别的场合看来,子贡是个体面的器具,却没有注意到全面的发展。
孔子注重启发,他善于选择人容易接受的机会给予提醒。他说:“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也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譬如一张四方桌在这里,假使我告诉他,桌子的一角是方的,但他一点也不用心,不能悟到那其余的三只角也是方的,我就不会再向他废话了。”
孔子又往往能使人在原来的想法上更进一步。子贡有一次问道:“一般人都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不够。”子贡又问:“那么,一般人都不喜欢这个人呢?”孔子说:“也不够。要一切好人都喜欢他,一切坏人都不喜欢他才行。”
孔子也常常以自己虚心的榜样来教育弟子。他曾说:“我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的,我不过是喜欢古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勤恳、很不放松地去追求就是了。”又说:“三个人一块儿走路,其中就准有我一位老师。”还说:“我知道什么?我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来问我,我也是空空的。但我一定把人们提的问题弄清楚,我尽我的力量帮他思索。”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人死了以后怎样,孔子说:“活着的问题还没解决,管死了以后做什么?”子路又问:“该怎样对待鬼神?”孔子说:“对待人还没对待好呢,谈什么对待鬼神!”孔子就是这样看重实际问题,而不喜欢空论的。孔子也很少谈怪异、武力、变乱、鬼神。在做人道理方面,如果提得太高而不切实,孔子也是不许可的。子贡曾说:“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也不要照样对待别人。”孔子便说:“赐啊,这不是你现在能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