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之中的文言文

之中的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2-06 01:14:07

文言文中“之”所有的意思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如下:
1、施行、进展。例如: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
(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出,生出,滋长。例如:
枝茎益大,有所之。——《说文》
译文:枝茎逐渐生长壮大,有所增高。
3、去,到,前往。例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我准备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
4、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例如: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柳宗元
译文: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
5、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例如: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郑国的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正要去周朝的管辖地做买卖,半路上遇到了他们(秦国的部队)。
6、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例如: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译文:纣王命令推上法场,斩了他的老母亲。
7、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实际意义。例如: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译文:我看见军队出城,却看不到军队回来。

⑵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
动词,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⑶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之"字在文言文中有到、去、的意思,词性不同意思不同。

"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

1、“之”作代词用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之”作动词用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之”是到,去的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之”是到,去的

“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3、“之”作助词用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有的可不译。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结构助词。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3)之中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之"常见含义:

1、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2、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3、指示代词,这。

4、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5、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6、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⑷ "之"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其实,只要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多思考、多总结,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难。

⑸ 文言文中之的意思

字数限制,只能写这么多,不举例了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5.
代词,这,那
6.
虚用,无所指
7.
动词,往,到

⑹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代词,动词去 往,的,

⑺ 之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到,往。动词2.的,助词3.他,她,它……代词4.放主谓之间无实义5宾语前置句的标志6.补足音节

⑻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8)之中的文言文扩展阅读

之组词:之后、总之、兼之、之箇、之江。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之箇:[zhī gè]

则个。助词。略近于“着”、“者”。

5、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钱塘江 下游 闻家堰 至 闸口 一段即有此称。

热点内容
末世化学家txt下载 发布:2025-10-20 05:02:05 浏览:397
教学常规学习心得 发布:2025-10-20 04:03:06 浏览:298
推拿手法教学 发布:2025-10-20 01:15:51 浏览:398
教师师德素养提升总结 发布:2025-10-19 23:57:12 浏览:68
舞狮鼓教学 发布:2025-10-19 16:17:31 浏览:669
杭州市教育局电话 发布:2025-10-19 09:21:50 浏览:285
中非历史关系 发布:2025-10-19 06:47:41 浏览:5
师德双八条 发布:2025-10-19 05:31:17 浏览:360
大学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发布:2025-10-19 04:36:23 浏览:750
如何让网吧 发布:2025-10-19 01:49:35 浏览: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