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文言文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贰』 文言文中又的意思
◎ 又 yòu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 同本义 [right hand]。后作“右”
又,手也,象形。——《说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
词性变化
--------------------------------------------------------------------------------
◎ 又 yòu
〈副〉
(1) 复,再,再一次 [again]
敝予又改为兮。——《诗·郑风·缁衣》
天命不又。——《诗·小雅·小宛》
又命之。——《仪礼·燕礼》
又试之鸡。——《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读了又读;又是他;又问;又起个窖儿(比喻多费了一道手续);又称;又说
(3) 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at the same time]
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书·禹贡》
(4) 又如:又打又闹;又惊又喜;又哭又笑
(5) 而且,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and]
未可明诏大号…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6) 又如:路很近,车子又快,一会儿就到
(7) 连词。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and]。如:一年又三个月;二又三分之一
(8) 表示轻微转折 [but]。如:我原来想去,现在又不想去了
(9) 表示一连串事情接连出现 [after]。如: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
(10) 加之 [in addition]。如:除了拖拉机,又添了一台插秧机
(11) 另外 [moreover;besides]
周处…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世说新语·自新》
常
我记得在欧阳修的《卖油翁》里面有意思相同的一句话,为你奉上:
很简单就两个字:无他!
原文是: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翻译为(我这两下子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就是熟练罢了!)
请你参考。
『肆』 文言文的又是什么意思
yòu
①<副>再;还。《愚公移山》:“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②<副>更。《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③<副>却。《汉书·贾谊传》:“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伍』 用文言文怎么说:又有什么好埋怨的呢
哀溺文序
[唐]柳宗元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翻译
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江水猛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泳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却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今天为什么落后了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因此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了摇他的头.过了一会儿,他更累了.已经游过去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十分愚蠢、十分蒙昧,自己将要淹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他又摇了摇他的头.于是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我于是写下了《哀溺》.
寓意
《哀溺文序》本文讽刺了世上那些利令智昏的人,并进而警告
一些贪财好利的人,如果不猛醒回头,必然葬身名利场中.但同时也告诉我们,丢失了性命,再多的钱财也是无用.
“哀溺”是哀叹溺水者的意思,"哀"的原因是作者哀叹那个至死还不能醒悟的溺水者,他对钱财的贪婪使他丧失了对生命的顾及,从而引起了作者"大利淹死大人物"的感想,从而表达了其对官场贪图名利者的担忧与讽刺!
《哀溺文序》通过记叙一个平素最善于游泳的人因舍不得钱财而被淹死的故事,讽刺了世上爱财如命之人的愚昧无知,警告他们若不猛醒回头,必葬身于名利场中.那些见钱眼开,掉进钱眼里的人,宁可放弃自己生命也不愿丢掉钱财的人.“钱乃身外之物”我们不应该重视钱财.
《哀溺文序》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心隆.
『陆』 文言文翻译
译文:
南朝宋谢晦任右卫将军,权势很大,从彭城(今江苏徐州)回京接家眷,宾客车马拥挤。他的哥哥谢瞻很害怕,说:“你名声地位都不高,别人就如此巴结讨好,这哪里是家门的福分呢?”于是就用篱笆隔开庭院,说:“我不愿看到这种情况。”又请求宋公刘裕对自己降级或免职,以便保住即将衰落的家门。等到谢晦立了建国大功,谢瞻又忧又怕,得了病,不去治疗,于是就死去了。谢晦后来果然被灭族。颜竣为送孝帝立了大功,官位很高,他父亲颜延之常对他说:“我平生不喜欢看到有权势的人,现在却不幸见到了你。”有一天早晨去看颜竣,见宾客满门,可颜竣还没有起床,颜延之大为恼火,说:“你出身于粪土之中,却升到云霄之上,现在竟如此骄傲,难道能长久吗?”颜竣最终被孝帝杀死。颜延之、谢瞻都可以称得上是贤明父兄了。
隋高颖被封为仆射,他母亲告诫他说:“你富贵已经达到顶点,只能等一个砍头罢了。”隋高颖因此常怕有祸变发生,等到罢官为民,欣喜异常,丝毫没有怨恨的颜色,但后来还是难免被隋炀帝杀害。唐朝潘孟阳任侍郎时,还不到四十岁,他母亲说:“以你的才能,竟当了丞郎,这实在让我担惊受怕。”严武去世,他母亲哭着说:“从今以后,我知道不会当官家的奴婢了。”这三位可算是贤明的母亲了。
褚渊帮助萧道成篡夺皇位,建立齐国,褚渊的堂弟对褚渊的儿子褚贲说:“我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东西送给另一家,是什么意思?”等到褚渊当了司徒,褚炤叹息说:“家门不幸,竟又有今天的封官。”褚渊死后,他的儿子以父亲失节为耻辱,服丧期满,不再做官,把爵位让给弟弟,自己终身隐居。王晏帮助齐明帝夺取了帝位,堂弟王思远说:“兄将来怎么立身?如果能现在就自杀,还可以保住门户。”王晏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后,又召集子弟对王思的哥哥王思微说:“隆昌元年(494年)底,思远弟劝我自杀,如果听了他的话,哪里会有今天?”王思远说:“依我看,今天还不晚。”王晏叹息说:“世界上竟有劝人自杀的。”王晏后来果然被齐明帝杀死。褚炤、褚贲、王思远可以说是贤明的子弟了。
『柒』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2、活用为第一人称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二、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3、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4、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5、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
动词,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捌』 “作”在文言文的意思又哪些
“窃”
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含义:
1、作动词,意思是偷。例如:
敝舆而欲窃之。——《墨子·公输》
篡夺。指非其有而取之;不当受而受之。例如:窃国者为诸侯。——《庄子·胠箧》
2、作代词,用作表示自己的谦词。例如:窃爱怜之。——《触詟说赵太后》
3、作副词,私下;私自。多用作谦词。例如:窃以为与君实游。——
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偷偷地。例如:窥父不在,窃发盆。——《聊斋志异·促织》
『玖』 文言文翻译 !!
寇准,字平仲,原籍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他少年时候就气质英伟,性格豪迈,读书精通《春秋》三传。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就中举要考进士。后来考上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累积升迁到了“殿中丞,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等官职。 淳化二年春,大旱,宋太宗赵光义找来身边的大臣问时政得失,大家都以天数为借口打皇帝的马虎眼。寇准回答说:“根据《洪范》的说法应是天人感应,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刑法有不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离开去了另外的房间。过了一会儿,皇帝召他问为什么不公平,他说:“请皇上召两个人前来,我就说出官宦的执法犯法和营私舞弊的地方。”皇帝发诏书召来二人后,寇准就说了:“祖吉、王淮同时违反法律受了贿,吉赃受贿少但是判了死刑;王淮因为是参政(副丞相)王沔的弟弟,贪污受贿上千万,只不过得了个杖刑,而且还官复原职,难道这事公平吗?”宋太宗转过去问王沔,王沔马上叩头认错,于是责备了王沔(降了官),而褒奖寇淮(升了官而且给予了更多的任用)。很快让寇准做了左谏议大夫,第二年,皇帝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丞相)。
宋太宗在位有些时年的时候,冯拯等人上疏要求策立太子,皇帝很生气,打骂了一顿后把他们降到了岭南去做官,朝廷上下就没有人敢提及这类事了。(有一次,寇准被人陷害,他和张逊在太宗面前激烈争吵,相互揭短,使得太宗龙颜大怒。当下撤了张逊的职,也把寇准贬到青州当知州。)寇准刚被皇帝从青州召回到身边重新任职,进到皇宫见到皇帝,寇准说:“因为陛下是在为全天下选储君啊,不可以用后宫妇人、朝廷宦官的意见;也不可以听信近臣的;只有陛下你自己亲自选择出来的才能让江山社稷继续兴旺下去。”皇帝后来册立襄王为皇太子。
宋真宗即位后,想让准为宰相,但是有担心他性格太刚直很难一个人单独担任。景德元年,把士安升迁为参知政事,寇准当时是集贤殿大学士,官位是副丞相,在士安(丞相)之下,寇准在当副丞相的时候,用人不以等级官衔高低,同朝为官的很多人对他这样很不满。后来,又罢免了一些官员,同朝的大臣因为这个人事变动为原因拿以往的规矩成例去见皇帝说寇准不依规矩成例办事。他说:“当宰相的就是应该任用贤能罢免一些无能的官员不,如果都用惯例,那只需要一个官就够用了。”王钦若很嫉恨他。有一次在上朝后,寇准先退下了,王钦若就告诉皇帝:“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有政治社稷的功劳吗?”皇帝回答:“是的。”王钦若又说:“澶渊那件事,陛下不认为很不好,反而说寇准有功,为什么呢?”皇帝愕然,问:“为什么?”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一书上都认为是不好的。澶渊这件事的处理,其实就是是城下之盟。把万乘之贵的皇上你去当城下之盟来处理,有多大的不好啊!”皇帝愀然,心情一下就不好了。
宋真宗得了风疾之类的病,刘太后在背后干预朝政,寇准见到了皇帝,说:“皇太子大家都对他有很大的希望,希望陛下考虑一下,为了大宋江山,传位给太子,选择贤良的大臣为太子辅佐。”皇帝同意了。寇准秘密命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昭表,请太子出来监国证,而且想让翰林学士杨亿辅政。不久计谋被泄漏,寇准被刘太后集团罢免了很多官职,只让他当了太子太傅,后来封他为莱国公。乾兴元年,再次被贬官出任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 在雷州过了几年,就逝世了,衡州之命乃至,后来把他的灵柩送回葬在西京。老百姓很多都为了祭奠他,在祭奠他的路上哭泣,在他的墓碑附近,折断竹子清理出空地,挂上纸钱作为悼念,又过了几个月去看,他的墓碑旁的枯竹都长出了新的竹笋。大家为这个事觉得是上天的回音,后来给他立了宗庙,每年都祭拜他。
『拾』 文言文中的“又”一般是什么意思
文言文中的“又”大多是副词。
1、再;还。如《愚公移山》:“子又生孙回,孙又生子。”又如《书·禹贡》答:“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再如《世说新语》:“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2、更。如《游褒禅山记》:“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却。如《汉书·贾谊传》:“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在更早的古文中,“又”是右的本字,甲骨文的“又”像一只右手,象形“右”:
“又”被赋予新义后,原表示“保佑”的“右”借为左右的右,“又”一般不再有“右”的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