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喻浩
『壹』 开寺宝塔文言文阅读答案
开宝寺塔
【原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译文】
开宝寺塔是京师地区最高的塔,它制作的非常精确,是由都料匠(职业名)预浩(人名)所建造的。塔刚建成时,看上去不直,而是向西北方向倾斜。人们感到奇怪,就问预浩。预浩回答说:“京师地区,土地平整,没有山丘,却常年刮西北风,这常年刮的西北风吹塔,不到一百年,塔就会变直了。”他的构思的精确到大概就是这样的。本朝(宋朝)开国以来的木工,只有他一个人有这水平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以预浩的理论为法则。预浩著有《木经》三卷,现在在世上流行的就是这本书。
附录:喻皓造塔
《喻浩造塔》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益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
1、选自《归田录》。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2、开宝寺塔:宝塔名,建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八角十三层,高三百六十尺(宋时一尺约合3072厘米),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一座有名的木质结构的琉璃宝塔。该塔于宋仁宗庆历年间焚毁。
3、在京师诸塔中最高:在京城所有的宝塔中最高。京师,京城,这里指汴京。诸,众,所有。
4、而制度甚精:而且设计很精巧。制度,规划,设计。
5、都料匠预浩所造也:是都料匠预浩负责建造的。都料匠,官名,掌管设计及施工的土木工程总负责人。喻皓:亦作预浩、预皓、喻浩、喻晧,北宋初的著名建筑师,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浙东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所著《木经》三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专著,已佚。
6、初:刚。
7、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远远看去,塔身不正,有点儿向西北倾斜。之,它,指开宝寺塔。倾,斜。
8、人怪而问之:人们感到奇怪,就问他(这是怎么回事)。之,他,指预浩。
9、吹之不百年,当正也:风不断吹它,用不了一百年,塔身就会正了。之,它,指开宝寺塔。
10、其用心之精益如此:他建塔时的考虑问题,就是这样的精密周到。其,他,代预皓。如此,这样。
【翻译】
开宝寺塔,是在汴京各塔中最高的一座,它的建造和设计都很精巧,是都料匠(职务名)喻浩主持建造的。塔刚建成,看上去塔身不正向西北方向倾斜。有人奇怪并问他,喻浩说:“京城这个地方平坦没有山,多吹西北风,不到一百年,就会把它吹正了。”他考虑周到,达到了这种地步!宋朝开国以来,(像这样的,著名、专家级的)木工就这一人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依然以喻浩为榜样。喻浩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另外一种传言说喻浩只有一女,十几岁,每当睡觉时,都把手交叉于胸前做出像结构的样子。如此过了一年,撰写成《木经》三卷,就是现在流传在世上的(这部书)。
『贰』 初一语文的文言文《梦溪笔谈》二则,有一个问题
当然是喻皓啦。比如:1.“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2.一个“笑”字写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3.“此易耳”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4.“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5.“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梦溪笔谈
书名。北宋沈括撰。这是一本有关历史、文艺、科学等各种知识的笔记文学体裁,因写于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而得名。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着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网络全书式的著作。
在数学方面开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天文方面指出极星不在天极;得出冬至日长、夏至日短等结论。并且对天文仪器也有所改进。历法上大胆创新,提出《十二气历》。地理学方面以流水侵蚀作用解释奇异地貌成因。物理方面记载了磁偏角、凹面镜成像实验和声音共振实验。书中还记述当时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针、活字印刷术、炼铜、炼钢、石油等。其中“石油”一词是在该书中首次提出的,并且沿用至今。
沈括在晚年用写成《梦溪笔谈》二十六卷,再加上《补笔谈》三卷和《续笔谈》,共列有条文六百零九条,遍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生物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内容十分广泛、丰富,是中国科学史的重要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中涉及物理学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声学、光学和磁学等各方面,特别是在磁学方面的研究成就卓著。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留下了历史上对指南针的最早记载。他在书卷二十四《杂志一》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记载。西方直到公元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时候才发现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发现晚了四百年。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第三卷中《药议》中又记载道:“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沈括不仅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了四种放置指南针的的方法:把磁针横贯灯芯、架在碗沿或指甲上,以及用丝线悬挂起来。最后沈括指出使用丝线悬挂磁针的方法最好。
在光学方面,《梦溪笔谈》中记载的知识也极为丰富。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食的成因。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在声学方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
原文阅读:http://www.tianyabook.com/mengxibitan/index.htm 宋代是中国古代数学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北宋大科学家沈括的名著《梦溪笔谈》中,有10多条有关数学的讨论,内容既广且深,堪称我国古代数学的瑰宝。
沈括最重要的数学探讨是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在我国数学史上开辟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研究领域,对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始自沈括。
所谓“隙积”,指的是有空隙的堆积体、例如酒店中堆积的酒坛、叠起来的棋子等,这类堆积体整体上就像一个倒扣的斗,与平截头的长方锥(刍童)很像。但是隙积的边缘不是平的,而中间又有空隙,所以不能照搬刍童的体积公式。沈括经过思考后,发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他以堆积的酒坛为例说明这一问题:设最上层为纵横各2个坛子,最下层为纵横各12个坛子,相邻两层纵横各差1坛,显然这堆酒坛共11层;每个酒坛的体积不妨设为1,用刍童体积公式计算,总体积为3784/6,酒坛总数也应是这个数。显然,酒坛数不应为非整数,问题何在呢?沈括提出,应在刍童体积基础上加上一项“(下宽-上宽)×高/6”,即为110/6,酒坛实际数应为(3784+110)/6=649。加上去的这一项正是一个体积上的修正项。在这里,沈括以体积公式为基础,把求解不连续的个体的累积数(级数求和),化为连续整体数值来求解,可见他已具有了用连续模型解决离散问题的思想。
会圆术是对圆的弧矢关系给出的比较实用的近似公式,主要思想是局部以直代曲。沈括进一步应用《九章算术》中弧田的面积近似公式,求出弧长,这便是会圆术公式。沈括得出的虽是近似公式,但可以证明,当圆心角小于45°时,相对误差小于2%,所以该公式有较强的实用性。这是对刘徽割圆术以弦(正多边形的边)代替圆弧思想的一个重要佐证,很有理论意义。后来,郭守敬、王恂在历法计算中,就应用了会圆术。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应用组合数学法计算得出围棋可能的局数是3 361种,并提出用数量级概念来表示大数3 361的方法。沈括还在书中记载了一些运筹思想,如将暴涨的汴水引向古城废墟来抢救河堤的塌陷,以及用挖路成河、取土、运输,最后又将建筑垃圾填河成路的方法来修复皇宫等。沈括对数的本质的认识也很深刻,指出:“大凡物有定形,形有真数。”显然他否定了数的神秘性,而肯定了数与物的关系。他还指出:“然算术不患多学,见简即用,见繁即变,乃为通术也。”
『叁』 文言文翻译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钱镠的孙回子)登之,患其塔动。匠师答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肆』 文言文 喻皓造塔 翻译
它的译文是:
钱氏来王朝统治两浙时,自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氏带人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铺上瓦,然而木塔还是像原来一样晃动。匠人无可奈何,暗中叫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赠送给她金钗首饰,询问塔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每层铺完了木板,便用铁钉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匠师照喻皓说的办法做,塔就稳定了。大概钉牢的木板上下紧紧约束,六个方位像箱子一样相互连接,人走在楼板上,下及四周板壁相护持,塔自然不能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精明练达。
『伍』 《喻皓父女》文言文
原文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喻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选自《归田录》欧阳修撰二卷)
编辑本段翻译开宝的寺塔,在京师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筑也很精良,(它)是都料匠喻皓所造。塔刚建成的时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问他,喻皓说:“京城地势平坦无山,而多刮西北风,(风)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过来了。”喻皓构思方案大概就像这样精妙。宋朝开国以来,(像这样的,著名、专家级的)木工就这一人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为榜样。喻皓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另外一种传言说喻皓只有一女,十几岁,每当睡觉时,都把手交叉于胸前做出像结构的样子。如此过了一年,撰写成《木经》三卷,就是现在流传在世上的(这部书)。
编辑本段解释字词而制度甚精:制造方法(这里指结构)
如此越年:过了
望之不正:代词,代塔
人怪而问之:代词,代塔不正的原因
吹之不百年:代词,代塔
其用心之精: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其用心之精:精细精明
编辑本段字词读意都料匠
古代称营造师,总工匠。 唐 柳宗元 《梓人传》:“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开宝寺 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 预浩 所造也。” 清 赵翼 《报恩寺塔》诗:“是谁都料匠,几费管勾官。”亦省称“ 都料 ”。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五》:“刻手工拙淆杂,都料藉拙者以多尅头家钱。”
『陆』 有关喻浩的文言文
开封。红墙碧瓦,重檐歇山,铁塔指苍,碑坊如林。“一统天下”的豪气,文化韵味,有如尖塔,根扎大地,上沐天光。有如碑文,或遒劲明晰、或斑驳模糊。开封能让我膜拜永久,思想永久开封,是那种你在纷繁世事中有点累时,来这里体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心灵家园。在黄河岸边,望着滔滔河水,会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有别于书本的理解,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源头、故地,不富饶的土地上,也会体会到更多民族的精神源泉。而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或在黄河故道,或市井小肆,或潘杨湖畔,细细品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个中的感觉,那份心灵的归属与认同更会让你对这里生出无限情意。
匆匆忙忙的开封行,说不尽的疲劳,道不完的兴奋。夜晚,我还是去铁塔公园转一圈,看看心议已久的开封夜景和那闻名于世的铁塔。
开封铁塔是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如擎天玉柱般地耸立在开封城东北隅,它以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宏伟秀丽的身姿而驰名中外。
铁塔公园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51.24公顷,其中有9.62公顷的水面积;园内依次建有“盆景苑”,“天下第一塔”石碑;“极乐世界”牌坊;宁静雅致的“静苑”;巍峨壮观的“接引殿”;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铁塔”;以及为了让游客更好的了解铁塔历史而兴建的“铁塔嬗变艺术宫”;还有“竹园”;“梅园”,“赏心园”等小品式建筑。各园亭台风姿卓绝,花木风情万种,笑迎八方游客。
铁塔,原名开宝寺塔,建于北宋时期(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900年历史,1961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及重点保护文物”。以卓绝的建筑艺术闻名中外,完全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塔高55.88米通体遍砌彩色琉璃砖,砖面饰以栩栩如生的飞天,麒麟,伎乐等数十种图案。铁塔建成九百多年,历经战火,水患,地震等灾害,至今仍巍然屹立。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称。开封铁塔因其卓绝的建筑艺术闻名遐迩。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砖镶嵌,远看近似铁色,加之本身坚固异常,犹如铁铸,故从元代起民间称之为“铁塔”。据史料记载,铁塔前身是一座木塔,系我国北宋时期著名建筑学家喻浩为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据说,他经过八年的构想设计和建造,终于在公元989年把这座佛塔建成。初建成的塔向西北倾斜,有人问喻浩缘由,他说京师无山,多西北风,离此地不远又有大河流过,用不到百年的时间,塔受风力作用和河水侵蚀的影响,就自然会直过来了,并预言此塔可存在七百年不会倒塌。而且,喻浩在施工中采取每建一层都在塔的周围安设帷幕遮挡,既避免施工伤人,又便于操作。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木塔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就是公元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仅存在了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宋仁宗下诏在距此塔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样式建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铁色琉璃砖塔。粗壮的塔心柱是支撑塔壁、抵御外力的核心部分。各种不同用途的外壁砖瓦构件通过登道与培心柱紧密衔接,异常坚牢,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九百多年来,铁塔历经地震、暴风、水患,特别是1938年5月,日军用大炮对铁塔进行轰炸,北面从第四层至第十三层的各级檐角、塔壁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但仍然屹立。今天在我们欣赏铁塔之壮美时,更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铁塔并非铁铸,却胜似铁铸。近千年来,它就这样栉风沐雨,傲然挺立于天地之间,经雷轰电击而不毁,遭水淹风摧而不坍,遇地震战火而不垮,真正的岿然不动,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开封,城市不大名气大,古名汴梁、东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人称“十朝都会”。她的鼎盛时期应为北宋,当时人口超百万,其繁华景象,有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佐证。数千年来,黄河水滋润着这方土地,黄河水也摧残着这方土地。黄河每决堤一次,便用泥沙把这古城覆盖一次,不屈的人们在旧城上面造新城,形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格局。考古发现,周王府萧墙下压的是金皇宫城墙,宋内城墙下压着的是唐汴州城城墙。因此,开封的许多古迹,已深埋地下,地面建筑,很多是复制、仿制的东西。而铁塔,则是为数不多的原始文物之一。
据史料记载,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八角形,十三层,高达一百二十米,仅这高度便可想见当年的雄姿了!当时这塔建在开宝寺福胜院内,故名“福胜塔”。古塔大都与佛教相关,“福胜塔”也不例外。当年此塔上安千佛万菩萨,下奉阿育王佛舍利。木塔初成,身倾西北,斜得厉害,世人多不解,以为是建筑失误。设计大师喻浩说,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不到百年这塔身就正了。可惜,木塔从公元982年建成,到1055年(也有资料称是1047年)就被雷击而焚毁了。从建到毁,不足百年,未能验证西北风的“功力”,却给后人留下了一团不解之谜:供奉菩萨的佛塔,却为何反遭菩萨的摧毁呢?可见,佛和菩萨以及供奉他们的宝塔,都是人造的,是人们的一厢情愿,雷电不认这个账,谁违背它的意志,它就要打击谁。今天看来,一根避雷针,胜烧万炷香!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木塔毁了,人们就建铁塔。当然,这座铁塔用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铸铁,而是铁色琉璃砖。用砖砌五十多米高的塔,设计上非同小可。支撑铁塔的力量核心是塔心柱,各种外壁砖瓦构件均与塔心柱紧密扣接,浑然一体,形成了强有力的抗震体系,这在九百多年前,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设计。
塔身外镶几十种花纹砖,飞天、麒麟、坐佛、菩萨、狮子、伎乐、花卉都有。顶上嵌着一只葫芦式的铜质大宝珠,远远看去,就像出家人戴着庄严的僧帽。塔身的窗子设计也很别致,有明窗和盲窗两种,明窗每层一只,一层在北,二层在南,三层在西,四层在东,依次类推,直至最高层。所谓盲窗,其实是打不开的窗模。当年,这塔是汴京的一大重要景点,名为“铁塔行云”。登塔远眺,黄河如带,大地似锦。但如今看来,五十多米高的建筑物已不算高了。
还有一个传说,铁塔下为一泉眼,与大海相通,人称海眼。倘海水自此眼涌出,即要淹没开封。故建此塔于海眼之上,以镇水患。联想起当年塔身倾向西北为迎击风吹,而塔基又镇海眼而防水患,可见此塔还是开封的“风水”宝塔呢!
然而,风水好坏并不取决于选址。尽管有“天下第一塔”镇守开封,开封仍免不了经灾历难。有时,人祸更比天灾凶恶。明末李自成起义,率军攻打开封,明朝巡按竟然扒开黄河大堤,企图淹没起义军,结果把开封城淹成一片废墟。包括铁塔的基座,也没入了黄河水冲来的泥沙之中。如今的黄河,高悬于开封城区地面十米之上,开封人时刻不敢掉以轻心,许多标志性建筑都相当于防洪警示标志。比如在铁塔公园,沟渠纵横,让人一看就觉得这里有一套相当完备的排涝体系,更为明显的标志是,塔基之南,有一方牌匾,上书“天下第一塔”,这匾安放得十分奇特,造型是由一条鳌鱼衔着,或者说是将碑石整个儿堵在鳌鱼嘴里的。这又让人联想到铁塔镇海眼的说法,可见开封人提防水患的意识多么强!
开封、大梁、汴梁、汴州、东京、东都、开封府……,这些曾经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名城,都被黄河的泥沙无情地淹没。最近的考古发掘发现,在距黄河仅7公里的今日开封市地下,一层一层地掩埋了春秋战国时代以来的至少7座古城。
黄河洪水泛滥多次使古城开封遭受灭顶之灾。洪水过后,泥沙淤积,人们便在原址上叠床架屋,重建家园。淹埋在泥沙深处的这一系列古城,就“叠罗汉”般叠加起来。专家说,开封地底堆积的是王朝更替的历史,每往下挖掘一层,历史就回溯了几百年。
开封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郑庄公在今城南筑城,取开拓封疆之意定名开封。战国时期为魏国都城,称大梁。南北朝的北周时称汴州。五代的后梁时为东都开封府,后晋改为东京开封府。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都在此建国都,元时为汴梁,明、清时复为开封府。
据统计,“悬河”黄河目前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高达35公斤。按1919年到1954年水文系列年平均值计算,多年平均入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淤积下游河床4亿吨,平均每年河床抬高10厘米。现在,黄河开封段河床高出开封铁塔13米。“黄河安澜国泰民安”,这是树立在黄河源头的一座碑的碑文。
如今,小浪底工程的建成,使黄河终于安澜,开封再也不会遭受灭顶之灾了。开封人民再也不会因为头上的悬河而担惊受怕了,也就告别了近千年的惊悸之苦。
“擎天一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文焰逼人高万丈,倒提铁笔向天题。”这是元代诗人冯子振赞美开封铁塔的著名诗句。
好一个“倒提铁笔向天题”,它在题些什么呢?好豪迈的诗句!题什么呢,我似乎明白了,也许题的是“风调雨顺”,也许题的是“岁岁安澜”,题来题去,核心其实还是一个尊天敬地的“智慧”,这“智慧”与佛家的“悟”应该是一致的吧!
我站在铁塔之下,目光沿着铁色琉璃砖的塔身直视苍穹,蓝天恰如一幅阔大无垠的彩笺,铁塔酷似一支如椽巨笔,在苍茫时空中书写着肉眼不可得见的文字。
宋时的开封城已埋入地下十米左右,唯这孤零零的铁塔,算是赵宋王朝地道的遗民。唯有她历经千年风吹雨打,见证了千年历史;唯有这千年铁塔,“倒提铁笔向天题”,让世人领悟那千年苍桑。
有诗为证:
故宫浩荡今安在,
铁塔摩云引凤来。
历尽劫难身未老,
『柒』 结合梵天寺木塔这篇文言文谈谈喻浩是一个怎样的人
喻皓,浙江杭州一带人,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生活的年代正是五代末、北宋初专.生卒属年代因记载缺乏,只知道他在北宋初年当过都料匠(掌管设计、施工的木工),长期从事建筑实践.在这长期的实践中,他勤于思索、并善于向别人学习,因而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多层的宝塔和楼阁.宋欧阳修《归田录》曾称赞他为“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
『捌』 文言文《预浩父女》中的预浩和《梵天寺木塔》中的喻皓是同一个人吗根据是什么
答:是同一个抄人.喻皓,又作预浩、喻浩、预皓。因为在《梵天寺木塔》中的是喻皓是当时的著名木匠,在预浩父女中,预浩是一个都料匠,两者都从事建筑职业,说明《梵天寺木塔》中的喻皓和《预浩父女》中的预浩是同一个人。并且《预浩父女》中的预浩“有《木经》三卷行于世”,《梵天寺木塔》中的喻皓也著有《木经》三卷,所以是同一个人。(今《木经》三卷已遗失,《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收录于江苏国际版7年级上册语文书中)
『玖』 文言文喻皓父女中的制意思
制,在这里作动词,制造、建筑。
预浩父女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版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权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开宝的寺塔,在京师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筑也很精良,(它)是工匠喻皓所造。塔刚建成的时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问他,喻皓说:“京城地势平坦无山,而多刮西北风,(风)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过来了。”喻皓构思方案大概就像这样精妙。宋朝开国以来,(像这样的,著名、专家级的)木工就这一人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为榜样。喻皓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另外一种传言说喻皓只有一女,十几岁,每当睡觉时,都把手交叉于胸前做出像结构的样子。如此过了一年,撰写成《木经》三卷,就是现在流传在世上的(这部书)。
『拾』 开宝寺塔 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
开宝的寺塔,在京师所有塔中是最高的,建筑也很精良,(它)是工匠喻皓所造。塔刚建成的时候,看到塔不端正而向西北倾斜,大家都感到奇怪,问他,喻皓说:“京城地势平坦无山,而多刮西北风,(风)吹塔不用一百年,(塔)自然就正过来了。”喻皓构思方案大概就像这样精妙。
宋朝开国以来,(像这样的,著名、专家级的)木工就这一人罢了,到现在木工都依然以喻皓为榜样。喻皓著有《木经》三卷流传于世。另外一种传言说喻皓只有一女,十几岁,每当睡觉时,都把手交叉于胸前做出像结构的样子。如此过了一年,撰写成《木经》三卷,就是现在流传在世上的(这部书)。
二、原文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甚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有《木经》三卷行于世。世传浩惟一女,年十余岁,每卧,则交手于胸为结构状,如此越年,撰成《木经》三卷,今行于世者是也。
三、出处
欧阳修《归田录》

(10)文言文喻浩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归田录》,笔记。宋代欧阳修作。二卷。凡一百十五条。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
二、作品赏析
多记朝廷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书之体例略近李肇的《国史补》,所记如太宗知李汉超、仁宗恭俭、陈尧咨、卖油翁等,含意深刻。
三、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祖籍庐陵(今属江西)。
少孤,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先后担任过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他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拥护者,并和尹洙、梅尧臣等人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堪称北宋文坛的泰山北斗。欧阳修注意提携后进,曾巩、王安石、苏舜钦、苏轼父子等都出于他的门下。
他在诗词文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等身。欧词格调清新,语言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