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字的文言文
1. 包含 创壹 两个字的文言文或者诗词
题周皓大夫新亭子白居易
东道常为主,南亭别待宾。规模何日创?景致一时新。
木兰花/玉楼春 晁补之
小楼新创堪临远。一带寒山都入眼。人间应未觉春归,楼上已先变柳眼。
风威自与微阳战。雪意不遮残腊换。少须文栋燕双回,来看东城花一片。
念奴娇 程大昌
海角怀人,长误喜、籁籁敲帘风竹。命驾翩然,谁信道、不怕溪山回曲。榻拂凝尘,香笼清宴,尘柄从挥玉。好音闻耳,慰心何啻跫足。
犹记一桂专秋,创开殊选,倒峡馀词力。往事茫茫十换岁,却共天涯醽醁。已分成翁,翘观赐带,上拥通仙录。休贪泉石,贤台闻用金筑。
别蔡十四著作 杜甫
贾生恸哭后,寥落无其人。安知蔡夫子,高义迈等伦。
献书谒皇帝,志已清风尘。流涕洒丹极,万乘为酸辛。
天地则创痍,朝廷当正臣。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
使蜀见知己,别颜始一伸。主人薨城府,扶榇归咸秦。
巴道此相逢,会我病江滨。忆念凤翔都,聚散俄十春。
我衰不足道,但愿子意陈。稍令社稷安,自契鱼水亲。
我虽消渴甚,敢忘帝力勤。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
积水驾三峡,浮龙倚长津。扬舲洪涛间,仗子济物身。
鞍马下秦塞,王城通北辰。玄甲聚不散,兵久食恐贫。
穷谷无粟帛,使者来相因。若凭南辕吏,书札到天垠。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
不是溪山曾独往,何有解作挂猿枝。
2. 苛政猛于虎 文言文试题答案
:极伤心。 (2)式:同“轼”,车前的横木,供乘车时手扶用。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很像。 (5)舅:在古文中也指“公公”,即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孔子对学生的称呼。 (8)识():同“志”,记住。 (9)去:离开。 (10)于:比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的扶手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说:“(听见)您的哭声,好像着实有许多伤心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子路要记住,苛政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 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的,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使:让 ②然:是的 ③识:同“志”,记住 ④下列三句话中“于”的意思依次分别是:在、被、比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昔者吾舅死于虎 苛政猛于虎也 2.翻译: ①吾夫又死焉 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 ②何为不去也 (你)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3.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反动统治者的苛刻统治比吃人的老虎还要凶残可怕,即苛政猛于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