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文言文
A. 2020徐州中考还考课内文言文翻译吗
2020年徐州中考还考课本文言文翻译的,并且也是不错的。
B. 苏轼 徙知徐州 译文
译文: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板。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
他又请求调发明年的役人增筑旧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水第二次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原文: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出处:《宋史 苏轼传》——宋·苏轼

(2)徐州文言文扩展阅读
字词注释
1、徙知徐州:到徐州任太守。
2、涂潦:泥沼雨水。
3、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4、堵:古墙体单位,长于高各一丈为一堵。
5、诣:拜访。
6、全:保全。
7、虽:即使。
8、败:倒塌。
9、庐:搭起茅屋。
10、卒:终于。
11、知:主持。
12、谁与:与谁。
13、走:逃跑。
14、畚锸【běn chā】:箕畚铁锹
C. 徐州市鼓楼区古诗文
人生路上各种相遇,襁褓降世遇见母亲,学习阶段遇见老师,长大后遇见心爱之人,遇见了困难,
D. 徐州人周全,擅长南、北词。一日,在酒肆唱《赏花时》这是哪篇文言文
明·李开先《词谑》
原文:
徐州人周全,善唱南、北词。一日,在酒肆唱《赏花时》,声既洪亮,节有低昂。邻一老贾,生平以知音自负,少有可其意者。闻唱,方困卧,即起而据床颦眉,愁第五句最难,或无下落;已而转折放顿,如贾之素所操习者。乃跳身于地,回视几上有白银十两,青蚨千孔,色绢二端,以一盘盛之,双手扶于顶上,膝行至全所,称:“祖翁,某年已垂死,始闻此音,愿以微物将敬。”——贾非丰裕者——全以此名闻天下。
曾授二徒,一徐锁,一王明,皆兖人也,亦能传其妙。人每有从之者,先令唱一两曲,其声属宫属商,则就其近似者而教之。教必以昏夜。师徒对坐,点一炷香,师执之,高举则声随之高,香住则声住,低亦如之。盖唱词惟在抑扬中节,非香,则用口说,一心听说,一心唱词,未免相夺;若以目视香,词则心口相应也。
译文:
徐州人周全,擅长演唱南、北曲。一天,他在酒馆唱《赏花时》,声音既洪亮、节奏也有快慢。邻家有个老商人,一向以熟知音律而自负,(演唱者)很少有让他满意的,(这时)听见(周全的)演唱声,(本来)正困倦地躺着,也立即折身而起,靠着床,皱着眉头,担心第五句最难唱,可能(周全)唱不下去;接着(竟继续传来)婉转曲折、快慢合拍(的演唱声)就跟他自己平日所练习的唱法一样。于是他跳下地来,回头看见几上有十两白银,一千多文铜钱,还有两端彩绸,便用一个托盘托着,双手扶在头顶,双腿跪行,到周全住的地方,口称:“祖师爷,我年老快死了,才听到您这高妙的唱腔,愿把这微薄的礼物送来奉献(给您)。”——这个商人并不是很富裕的——周全却因此名闻天下。
周全曾教过两个徒弟,一个是徐锁,一个是王明,都是宽州人,也都很能表现出周全唱腔的高妙之处。每当有人来跟周全学艺,他就先让人家唱一、两只曲子,(看看)他的嗓子适合唱哪种调子,然后再按比较接近的调子来教他。教授徒弟,一定在晚上。师徒相对地坐着,点上一炷香,师父拿着。他举得高,(徒弟的)声音便随着高;手中的香停下来,声音也随着停止;他把香举得低些,(徒弟的)声音也随着低下去。这是因为唱词(的时候)特别应讲究抑扬顿挫,符台节拍,(如果)不用香来(指挥),却用嘴来指导,(徒弟既要)专心听师父的指导,(又要)专心唱词,就会互相干扰;如果(徒弟)用眼睛注视着香的高低,唱词的时候就会随之变化,心和口就配合得十分协调了。
E. 文言文中的"徐"有哪几种意思
徐 [Xú]
〈名〉
古州名。古徐州的简称 [Xuzhou],古九州之一。古徐州约在今江苏、山东、安徽的部分地区。汉以后各代皆置徐州,辖地常有变更,大致都在今淮北一带。多以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或下邳(今江苏邳县)为治所
古国名 [Xu state]
仁义而徐亡。——《韩非子·五蠹》
循徐鲁之力。
徐族为古代九夷之一,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周初建立徐国,后为吴国所灭。如:徐方(指古徐国);徐宅(古代徐戎所居之地,指徐国)
姓
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战国策·燕策》
徐 [xú]
〈动〉
(形声。从彳( chì),余声。双人旁与行走有关。本义:慢步走)
同本义 [walk slowly]
徐,安行也。——《说文》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坤为徐。”
徐其攻而留其日。——《战国策·宋策》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孙子·军争》
摄提运衡,徐至于射宫。——《文选·张衡·东京赋》
散开 [spread]
执徐之岁,岁早旱,晚水。——《淮南子》
〈形〉
缓慢 [gently;slowly]
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庄子·天道》
入而徐趋。——《战国策·赵策》
此事当徐议之。——《宋史》
徐有得也。——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徐而察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余韵徐歇。
徐以杓酌油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又如:徐议(从容商议);清风徐来;徐回(缓慢地回旋运转);徐行(缓慢前行);徐步(缓慢步行);徐呼(发声舒缓的弱音);徐疾(或慢或快)
安闲的样子 [leisurely]
宜为人主,安徐而重固。——《国语》
又如:徐言(缓言;低声细语);徐婉(舒缓委婉);徐详(舒缓安详)
全,都。通“俱” [all]
鲁人徐伤 归父之无后也。——《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F. 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的全文翻译(古文译成白话文) 谢谢!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抄中袭秋。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七次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去年的今天在东武之地,我望着明月,愁绪万千。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没想到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古汴河上,同去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有鼓吹助兴,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坐中的客人,穿着华丽。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今天晚上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的住在船上,离愁依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就怕像王安石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G. 文言文翻译 武帝受命,累迁徐州刺史,加都督。
原文:武帝欲迁都洛阳,众议咸以为宜。仲德曰:“非常之事,常人所版骇。今暴师日权久,士有归心,固当以建业为王基,俟文轨大同,然后议之可也。”帝深纳之,使卫送姚泓先还彭城。武帝受命,累迁徐州刺史,加都督。
看前后文,应该译为:
译:武帝(刘裕)接受天命为帝,(仲德)多次晋升做了徐州刺史,兼做都督。
H. 文言文翻译
到达泗口后,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又征召他担任军谘祭酒,于是,祖逖就在京口定居下来。
求采纳,谢谢
I. 徐州的女人等着我,古文怎么说
娘子,嘿哈,等等我
J. 翻译古文
译文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面临危局制定策略来平定变乱,忠心的臣子面临灾难寻求对策来确立自己的地位,所以先有了不凡的人,然后有不凡的事;有不凡的事,然后能立不凡的功勋。这个不凡,是普通人无法想象的。从前强大的秦国的国君却很软弱,赵高执政,专权控制政局,自己作威作福,最终导致灭族之祸,至今背负骂名,到了吕后时期,吕禄、吕产专政,擅自处理政事,以及宫内事务,下级欺凌上级,全国的人都感到寒心,于是绛侯周勃、朱虚侯刘章,愤怒起兵,诛讨叛乱,尊立刘氏皇帝,所以能国家兴隆,他们也光照史册,这就是大臣立功的典范。
司空曹操,他的祖父曹腾,是从前的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同时兴风作浪,骄横放纵,损害风化,虐待百姓,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收养的义子,借助曹腾的地位,乘坐金车玉辇,勾结权势,篡夺皇位,颠覆皇权。曹操是宦官阉人的后代,本来就没什么品德,狡猾任侠,喜欢制造动乱和灾祸,袁绍统领豪杰,铲除奸佞,又遇到了董卓的专权,欺凌百官,虐待百姓,于是袁绍拔剑击鼓,发动诸侯,召集英雄,不追究他们从前的过错,都予以任用,于是和曹操共同商讨讨伐董卓,本来以为曹操是英雄之才,可以任用,谁知他愚昧短见,轻易发动进攻,打了大败仗,丧失了许多兵力,袁绍于是又分给他兵力,休整队伍,上表让他担任东郡太守;又让他担任兖州刺史,让他披着虎文将袍,交给他军队,给他奖罚的权利,希望他能够像秦国将军(孟明视)一样将功赎罪。但是曹操趁机飞扬跋扈,更加变本加厉,剥削人民,残害贤能良善的人,前任九江太守边让,英才俊逸,天下出名,直言正色,从不阿谄奉承,却被曹操杀死把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妻子二女都被杀害。从此官员怨愤痛恨,民怨更加厉害,一个人振臂一呼,整个州都群起响应,所以被徐方打败,土地被吕布夺取,逃到东部故乡,没有立足之地。袁绍本着扶弱惩强的意愿,而且不和善于叛变的吕布同党,于是又发动兵马,征讨吕布,金鼓震天,吕布被打败,拯救了曹操面临死亡的威胁,恢复他的官职,就算袁绍对兖州的百姓没有恩惠,也对曹操有大恩。
后来皇帝把京都从长安迁到洛阳,群贼乱政,当时冀州正有北边少数民族的侵犯,分裂土地,所以派从事中郎徐勋为使者,下令给曹操,让他缮修洛阳宗庙,保护年幼的皇上。他却趁机放纵专行,住在宫内,玷污王宫,败乱法纪,一个人担任三个重任,专制朝政,封爵、赏赐都出自自己的想法,判罪、杀都出自他一人之口,他喜欢的人就让他五族都受到恩惠,他讨厌的人就夷灭人家的三族,在公众场合议论的都被公开杀害,私下发牢骚的就秘密杀害,人们在路上只敢用眼色打招呼,百官都不敢说话,尚书只是名义上主持朝会,公卿们只是名义上充当官职而已!
前任太尉杨彪,历任司马、司徒、司空,位置极高,曹操因为小的怨恨,诬告他的罪名,棒打鞭抽,什么刑罚都用上,恣意虐待,不顾法律的约束。又议郎赵彦,忠谏直言,他的建议都值得采纳,所以朝廷奖励他,给他加官晋爵,曹操打算篡权,杜绝言路,擅自逮捕并杀害了他,事先都不让皇帝知道。又梁孝王是先帝的亲弟弟,他的陵墓很是尊贵,松柏桑梓,尤其庄严肃穆,而曹操率领将领士兵,亲自发掘他的陵墓,打破棺椁,露出尸体,盗取金宝,至令朝廷流泪,百姓感伤!曹操攻打徐州,焚烧房屋,发掘坟墓,牵连了梁孝王的陵墓,曹操知道后也不过问。还成立所谓的发邱中郎将,摸金校尉,也是极力掩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的军队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抢夺,没有坟墓不被挖掘的,他身处高官,却做桀纣那样的事,祸国殃民,毒害人鬼,再加上苛捐杂税,提防别人加害自己,罗网布满田野,陷阱充塞道路,人们稍微一动手就能碰上他的罗网,一动脚就能踩到他的陷阱;所以兖州、豫州都是无法生活的百姓,京都民怨沸腾,历观古今书籍,所记载的贪残虐烈无道的大臣,曹操是最厉害的!
袁绍正在外征讨叛乱,没来的及教诲曹操,以为对他宽容,或许他自己有所收敛,但是曹操豺狼野心,包藏祸心,竟然想谋害国家栋梁,孤立大汉皇帝,杀害忠正之人,自己成为枭雄,公孙瓒,公孙瓒也是个大贼寇,抵抗了一年,曹操趁袁绍还没有打败公孙瓒,暗地发布命令,打算借皇上的名义,偷袭袁绍,所以领兵到了黄河边,正要过河,正好行藏败露,公孙瓒也被袁绍平定,所以使得曹操锋芒被挫,企图没有实现。他又屯兵在敖仓,以黄河为屏障,打算以螳螂一样的力量,挡住大车!袁绍身负汉帝的委托,威震宇宙,雄兵百万,骁勇的骑兵众多,拥有像中、黄、育、获一样的勇士,和良弓、劲弩的强势,并州横跨太行山,青州横跨济漯河,大军度过黄河作为先锋;荆州出兵宛叶作为后援。聚集猛士,兵临敌军,就像举起烈火来烧蓬草,倾覆沧海冲刷一切,有什么消灭不了?如今汉室衰弱,纲纪废弛,朝廷没有一个贤人辅佐,担任辅臣的没有一个有气魄的,朝廷之内,精明能干的大臣,都垂头丧气,无所依赖,就算有忠义之人,被暴虐的曹操所胁迫,如何能施展能力,曹操又派七百精兵,围守皇宫,对外说保卫皇上,其实是拘禁皇上,担心他篡位的打算,趁机发作,这是忠臣肝脑涂地的时候,烈士立功的机会,怎能不把握住!
曹操矫诏称制,派遣军队,担心边远的州郡,不听指挥,违抗命令叛变于自己,就接着发丧的名义,被天下人耻笑,这是聪明的人不做的事。幽州、并州、青州、冀州,四州同时进兵,各县各郡也整顿义兵,包围了曹操的边界;显示威武,共同匡扶社稷,不凡的功劳,就要获得了。能获得曹操人头的,封为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曹操部下偏将官吏有投降的,都不予追究。广宣恩信,大加厚赏,布告天下,让大家都知道皇上有难了。大家要遵守此檄文就像遵守律令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