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速学
① 小学生怎样迅速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
首先,需要认识到的是,我们所说的古文,不过是古代人日常交谈的话语,就像我们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所以说学好古文不难,难在有文采上。结合我自己的经验,如果古文基础较弱,建议按照以下步骤来学习:
1,朗读《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诗经》,并且能达到流利背诵的水平(都是三字和四字短句,兼有音律美,朗朗上口,可以结合历史故事)
2,《小学生古文100篇》(很经典的小短文,先自行翻译,然后熟读,仿写)。
3,《三言二拍》、《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上述十一本书的文白本较好。上述以史书和文白小说为主,浅显易懂而且趣味性较强,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可读性强
4,《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小窗幽记》、《浮生六记》、《幽梦影》、《菜根谭》、《东坡笑林》、《笑林广记》、《曾国藩家书》上述九本书中主要涉及古人修身养性,臧否人物,能让你感受到古代文学的平易与文学美,
5,《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桐城派名家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荀子》、《孟子》、《庄子》、《韩非子》。以我所见,中华文明文学史上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是先秦、唐宋、明清之交。上述十一本书在这三个阶段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说是各有千秋。《古文观止》、《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篹》是集古今名家名篇之大观,但三者各有千秋,《古文观止》较为基础,后两者较为艰深;其余八本各有千秋,《孟子》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庄子》多用寓言借喻,汪洋恣肆,极有表现力;《荀子》擅长说理,论辩机锋百出,思想深邃,逻辑周密;《韩非子》以寓言和史料进行深入浅出的论证,平易中见哲理;《桐城派文集》、《唐宋八大家文集》属于文集类;《洛阳伽蓝记》、《水经注》记载较杂,山川地理风情世俗皆有涉猎,且文学性较高。从多个方面来学习,相互印证,全局观可以形成。
6,就学习的方法来讲,学习语言类都是四大法宝:听说读写。对于古文来讲,最重要的就是读、背。建议多背诵一些古文的经典名篇,然后进行主题阅读,渐渐的你就能找到那种感觉,就是摸到古代人在使用语言的规律和感觉,或者说,语感。找到了语感,对付日常的做题,问题应该就不大。
7,另外,在学习古文的时候,需要准备一本工具书,一本即可。就是王力主编的《古汉语词典》。
8,需要注意的是,《古文观止》只是古文选集中的一本,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多加涉猎才可开阔眼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境界。
9,最后,如果不是对古文感兴趣,只是侧重于做题,那么我的建议是要把课本上的一些常用字词比如实虚词的意思、用法搞清楚,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式比如顶真谓语前置等,一些经典的段落要能熟练背诵,如果想在考试中古文部分拿到比较高的分数,我建议看一看《史记》,《资治通鉴》,这两本书的古文版和白话版都看,能做到看着古文就可以讲出这个人的历史事迹比较好。在日常的考试中,题目常常是选择某个人的事迹,而后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来考察,所谓千变万化,不离其中。两本书一本是纪传体,一本书断代史,很具有代表性,考试中的小短文也大都选择类似的文章进行考察。
② 速记文言文
现在不少同学老是抱怨文言文难背,不好记忆。其实,在理解文意、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想既快又牢地将文章背诵出来,不妨用下面几种方法试一试。
一、图画记忆法
一些语言优美的文言文就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图画,如《三峡》、《桃花源记》、《醉翁亭记》等,背诵时可边记忆边结合课文内容在脑海中勾画美丽的图画,信笔点染,涉笔成趣,用形象思维取代机械记忆的抽象思维,加深记忆效果。如果能画出美丽的图画,文章也就记得差不多。
二、分节记忆法
对于《出师表》这样的较长的文言文,记忆起来确实难度较大。背诵时只有化长为短,进行“分割围歼,各个击破”,搞清每一节的内容,一节一节地单独背诵,然后再连节成篇。这样可以减轻整体记忆的难度和压力,提高记忆效率。
三、问答记忆法
对有些对话性很强的文言文,如《〈论语〉十则》、《曹刿论战》等文,背诵时可把内容设计成一问一答的形式加以记忆,自己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回答,如果能做到对答如流,课文自然而然地就会背诵了。
四、诵读记忆法
像《陋室铭》这样短小精悍的韵文,句式整齐,通篇押韵,朗朗上口,只要同学们多加诵读,找准“感觉”,如能脱口而出,背诵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分类记忆法
对头绪多的文言文,采用“分类记忆法”,即按同类相属、异类相别的原则,对课文进行分门别类,然后诵读。如背诵《〈论语〉十则》时,可以按内容把这十则语录分为学习态度和方法、思想品德修养、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等类别,然后把同一性质的内容放在一起背诵,这样便于记忆。
六、情节记忆法
对于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言文,背诵时首先要在熟知情节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重点要记住邹忌三次问妻、妾及客人的经过,每次问话和回答的内容都基本相同,只需对其中不同的个别地方稍加调整和改动即可;《曹刿论战》是按战前准备、抓住战机、胜利追击的情节发展来写的。同学们在背诵这一类文章时,要先记住情节的“骨干”,再添加上其他的“血肉”内容,记忆起来自然是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七、比照记忆法
对于一些文章内容可比性强的篇目,背诵时可采用比照法。如《爱莲说》中菊、莲、牡丹三种花的不同品格以及世人对它们不同的态度均构成对比;《岳阳楼记》中两种不同的天气状况及登上岳阳楼后产生的两种不同心情,一阴一晴,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对比极其鲜明;《鱼我所欲也》中“所欲有甚于生”和“所恶有甚于死”的态度截然不同,也构成对比。《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中的对比处更多。如果同学们记忆时能注意到这些可比较参照的地方,背诵时自然能够心中有数,由此及彼,提高记忆效果。
八、强化记忆法
对于一些不是很长的议论性的文言文,可在记住其中心论点的基础上实施强化记忆,找论证,抓论据,功到自然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说》等。
九、线索记忆法
文章的写作线索有写人线索、叙事线索、抒情线索等。《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按照这一线索就比较容易记忆。背诵《陋室铭》,可按题眼“陋”这一线索来记忆,文章先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的“陋”,再用作者的陋室与古代名室相比,写得层次分明。
十、入境记忆法
有的文章内容写得很精彩,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记忆者不妨将自身置于其中,获取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背诵《记承天寺夜游》、《小石潭记》时,自己仿佛置身于“承天寺”和“小石潭”的实地,倾听各种声音,观察如画的景色,体会作者的情感,背诵时自然水到渠成,声情并茂。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绝对的、割裂开来的,有的一篇文章可以综合运用好几种方法,记忆效果会更好。例如《岳阳楼记》除了运用对照法,还可运用入境法、图画法、分节法,这样才能取得最佳记忆效果。文言文本身在语言文字上就有一种因语言隔阂所带来的想象美、再创造美,不管是背诵哪一篇文章,运用哪一种方法,都离不开诵读,反复诵读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功能,目看、口诵、耳听、脑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们记忆的前提。
总之,文言文的背诵虽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同学们树立信心,掌握方法,反复诵读,文言文是一定能学好的。
③ 古文速成法!!!
如果有这样的速成法 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看不懂了
学古文最重要的是掌握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各种用法 尤其是三种倒装句 还有判断句 被动句的理解
将这几个方面掌握好 就可以基本看懂了
④ 文言文翻译(10分钟迅速)
故事:1 魏晋间人皇甫谧,自号玄晏先生,曾自述其好学云:“余学或兼夜不寐,或废食忘餐,或不觉日夕。方之好色,号余曰书淫。”
2 梁代刘峻贫好学,夜间常燃麻为炬,从夕达旦,时人也谓之书淫。
3 史载唐代窦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玩文史,坚守好自,诸兄都讥笑他,谓之书痴。
典旨:1 旧时喻嗜书入迷、好学不倦的人
2 “书痴”有时也略含贬义,除指好学之外,也兼反映只知读书而不通世故。
出处:《北堂书钞》卷九七引《玄晏春秋》、《梁书 刘峻传》、《旧唐书窦威传》、《晋书 黄甫谧传》
引用:陆游《剑南诗稿》三《送花西叔赴召》之二:“白头尚作书痴在,腾乞朱黄与校雠。”
欣赏:《晋书黄甫谧传》:“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梁书刘峻传》:“峻好学,家贫,寄人庑下,自课读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昏睡,爇其发,既觉复读,终夜不寐,其精力如此。齐永明中,从桑乾得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靖河崔慰祖谓之“书淫”。
有个叫峻的青年,非常喜欢看书,寄宿在别人家里,自己认真研究书本,经常点灯读书,从夜晚到第二天的早上,有时候不小心睡着了,就吊起自己的头发,让自己清醒继续读书,一夜都不睡觉,他的精神就是这样!明朝中期的齐永,从桑乾回来,说自己的见识不够渊博,就求的各种各样的书来看,听说京城有的人有这些书,必定会前往去借,清河的崔慰祖称他为“看书最多的人”
《旧唐书窦威传》:“威家世勋贵,诸昆弟并尚武艺,而威耽翌元文史,介然自守,诸史哂之,谓为书痴。”
⑤ 小学生怎样迅速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
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读文言文要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他曾说,读书须是仔细,逐字逐句,要见着落。前边的没有学会,决不急于求后边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比较起来,它们在词义和上有很大的不同。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就是要搞清楚这种变化,掌握它们之间的差别。
例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古代汉语常用的是“丢失”,“逃跑”等意思,现代汉语常用的是“死”的意思。还有一词多义,因为文言字词比较少,往往一词多义,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现在把用嘴说话叫做“说”,文言文里写作“曰”(yuē)。我们现在说“下雨”文言文就用一个“雨”字来表示下雨的意思。我们现在说“他的儿子”,文言文用“其子”两个字来表示。白话文里的“父”是指“父亲”,文言文里的“父”(fǔ)常常是指老翁(一般的老年人)。文言文里的数量词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现在把十个中的九个,叫做“十分之九”,文言文却写成“十九”。还有,因为古代字词比较少,有时古人写文章时,就用一个同音字或形似字代替要用的字,这个代替的字就叫通假字,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会碰到通假字的。另外,文言文里词类活用的现象也很多,名词活用作动词,动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或动词,……词性变了,词义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以上这些看起来比较复杂,其实只要在阅读时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是不难掌握的。
二:
熟读背诵,总结规律。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好办法学好的。多读多背,就会有语感,才能迅速领会文章内容。而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咏诵,背诵。有人说,学习文言文没有别的窍门,就是读背二字。熟背五十篇古文就有能力阅读文言文;熟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写文言文。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小时候读书以致“口舌成疮”,曹植在十岁时,背诵诗赋十万言。除了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以外,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多总结,多归纳。
⑥ 速求:如何学好文言文,在解释的时候如何蒙字词的意思
多读多背,形成语感;
积累实词,夯实基础;
积累虚词,关注语气。
下面介绍几种“蒙”字词意思的方法:
一、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驻(车马停止不前)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下马伫(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才)去。
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走(在路上),看见一古代的石碑,是晋朝索靖所写的。停下马观看它,很久才离开。(他走了)几百步后又返回,下马站立,等到疲劳了,就铺开裘皮大衣坐下来观看,于是睡在了石碑的旁边,三天后才离开。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参考译文:高俭字士廉,是渤海人。青年时有才识度量,很广博地阅览了文史书籍。隋大业年间,当治礼郎。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给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女儿。
我们得出“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立”“及疲”“裘”“坐”“宿”等词语的意思;我们得出“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我们把这种根据文句间的意思来推断词义的方法称为语境分析法。
试试看: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绐(dài) :欺骗
二、语法分析法
想一想:
说说下列句中“绝”字词性和含义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文: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佛印绝类弥勒
译文:佛印非常像弥勒菩萨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第一个“绝”是“停止,动词”,第二个“绝”是与世隔绝,形容词”,第三个“绝”是“非常,副词”,第四个“绝”是“渡过,动词”。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境中,它的词义不同,词性不同。根据这个特点,准确判断词性也能为推断词义提供帮助。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除了“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外,文言文的句子是按“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的顺序排列的。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这种方法叫语法分析法。
试一试
1、《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目”后面跟了宾语,故词性应为动词,翻译成名词“眼睛”就不对了,应为动词“用眼睛示意”。
2、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表”字因有“临”的限制,就能推断它是动词“上表”之意。)
3、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②信义著于四海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三、对应互译法。
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想一想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祠祝毕,刍狗捐;淳精流,糟粕弃。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简析]
1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2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抛弃。“捐”和后文中“弃”对应,故解释为“丢弃、抛弃”。
3、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4、臧:好的;否:坏的,语意相反,由此可知“陟”提拔的意思。
试一试
解释加点的字
(唐太宗)叹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
上面文段中,“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是并列的句子,古人写文章讲究文面美,经常采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句式,在这样的句子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以由此来推知词义。语段中“安”和“弊”是意思相反的两个词,“安”是“安全、安定”,“弊”可解释为“衰败”。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对应互译法。
四、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想一想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组: 绳索
2、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 嫁妆
3、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穑:收割
种植叫“稼”,收割叫“穑”。
试一试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06年山东卷翻译题)
(译文:汤、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弑”根据其形旁可推知此词和“杀”有关,义为“臣杀君”。
2、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09全国2卷)
(译文:在村里买米,然后烧火做饭。) 做饭
五、知识迁移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想一想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09年海南、宁夏卷)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第一项中可见史记选读中“周公乃践祚代成王摄行政当国”,摄: 代理;第二项中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第三项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试一试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09江苏卷)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分析:《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⑦ 小学生怎样迅速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二、 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三、对照注释,解释文句
四、相互交流,深化主题
⑧ 小学生怎样迅速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

古文观止收录了历代最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是快速掌握古文的便捷之路。对人文素养回和写作能力答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曾作为学习中文的入门读物广泛流传。
而今大学毕业生能读懂古文观止的也寥寥无几。其实不是古文难懂,而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虽然古文在语文课本中的比例日益增多,但对于掌握古文而言数量还是少的可怜,教学中用西洋式的语法解构学习古文费时而效微。为此我们特推出面向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的古文观止网络教学,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讲解,循序渐进地加入重要的词汇点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力求将此文化宝库所蕴含的文史哲精华呈现给孩子。
⑨ 文言文《董遇好学》的翻译。火速。
<P>原文:(董来)遇字季直,性质自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自见”。从学者云:“苦谒yè 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少从遇学。
<P>
<P>以下是我的译文,不知准确否,请指教。
<P>
<P>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而喜欢学习。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轻易教授,却对人家说:“读书必须要先读一百遍,其言“书读了一百遍其中的含义就明白了”。求教者说:“想学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读书应当做到三余”。有人问“何为‘三余’”,董遇答“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意思:这些时间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的)。”于是很多儒生渐渐效仿董遇的学习方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