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文言文
⑴ 文言文"辈"字有几个意思

释义:
1.家族的世代,泛指人际的一种先后次第:~分。先~。长(zhǎng)~。后~。晚~。前~。
2.等,类(指人):吾~。尔~。~出。无能之~。
3.人活着的时间,毕生:我这一~子。
4.车百辆,亦指分行列的车。
详细释义:
〈名〉
(形声。从车,非声。本义:百辆车)
1.同本义
辈,若军发车,百辆为辈。——《说文》
也指车列,车队
稠人广众,荐宠下辈。(下车来推崇赞扬他们。)——《史记》
2.世;辈分
古人不可见,前辈谁复继?——杜甫《赠李邕》
又如:前辈;后辈;长辈;晚辈
3.某类人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汝辈所惜罗程艺耳。——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我辈;侪辈;流辈;朋辈;鼠辈;辈类(同辈,同类)
4.群,队
当先破贼大辈,然后围及得解。——《三国志·满宠传》
5.等级;类别
马有上中下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副〉
6.成批地
名臣辈出。——范晔《后汉书》
〈量〉
7.表示人的多数,批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汉书·李广苏建传》
高使人请子婴数辈,子婴不行。——《史记》
⑵ 有篇文言文,大概意思是有人问小孩你爹和一位先贤先干的某件事,小孩答 没啥先后之分的都挺厉害之类的
元方巧言智答
颍川太守髡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而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尹吉甫放孝子伯奇,董仲舒放孝子符起。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⑶ 初学古文,应该从那学起,有没有个顺序先后
不太同抄意楼上的说法。不能说用不上就不需要学了。
美国人不讲古英语了,可还是要学莎士比亚,甚至拉丁文,希腊文。学习是为了积累文化底蕴,生活不仅仅是考试,还有艺术和美呀。
归根究底来说,生活用不上就不学了,还是太过功利了。
而且退一步讲,现实状况下,即便是最功利的人,也要学好古文的,因为语文教材改革,中学50%以上是古文。除非不参加高考了,不然还是要好好学习的。
好了,现在说说楼主的问题,肯定是有先后顺序的,从易到难,比如小孩从《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开始比较合适,小学可以以诗词为主,再大点可以约完整的篇章了,比如《古文观止》。
具体学哪些,可以参考教材里的选段,去找原文,嫌麻烦的话,可以直接去听凯叔讲故事,经典导读或者喜马拉雅这几个app好了,还有讲解。
⑷ 文言文 赵襄主学御 中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
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
不管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都总是把心思用在和我比输赢上,怎么能有心思去关心调整马呢?
⑸ 语文:文言文中而用法,修饰和承接怎么区分啊,先后具体是怎么样的
修饰指动词前面的词语,做动词的状语,表示这个动作的情态、时间、地点、方版式。承接是指“而”前权后两个动作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即前面的动作发生,后面的动作接着发生了。
而拼音:ér
释义:
1、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连词(表平列,如“多而杂”。表相承,如“取而代之”。表递进,如“而且”。表转折,如“似是而非”。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3、表(从……到……):从上而下。
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
5、姓。
(5)先后文言文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而今[ér jīn]
现在;如今。
2、然而[rán ér]
连词。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
3、而且[ér qiě]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
4、继而[jì ér]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5、幸而[xìng ér]
副词。幸亏;多亏。
⑹ 古文字按照时代先后和形体上的特点,可以分为几类
汉字和假名混合体的日文是典型的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其中汉字大都是书写词根的词符,假名是书写词尾助词等的音节符假名是从汉字变化出来的(图2[日文假名举例])
音节文字 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如果丢掉了词符,全用音节符,那就成为“音节文字”。在任何语言中,词的数量是很大的,而且不断增加。音节的数目少得多,而且是相对稳定的。音节文字只要用数目有限的符号,就可以完备地书写语言。
日本有“假名文字运动”,主张不用汉字,全用假名。这个主张如果实现,日文就成为音节文字了。
埃塞俄比亚文字(近代体称为阿姆哈拉文字)是一种现行的音节文字。它用大致相同的符号代表相同的辅音,附带微小的笔画变化表示元音,成为音节符号。(图3[阿姆哈拉音节字母举例])
比较一下日文的假名和阿姆哈拉音节符号,可以看出其间的主要区别是,假名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辅音,阿姆哈拉文字用基本上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辅音(比较图2和图3)。
有些音节文字,不管元音如何不同,辅音相同的音节都用相同的符号来表示。好比 ka、ki、ku 都写成 k。这样就产生了所谓“辅音字母”。这样的字母虽然叫做辅音字母,可是带有不写出来的元音,仍然具有音节符号的性质,它是从音节符号向音素(音位)符号演变的中间形态。
公元前11世纪的比布鲁斯字母(阿希拉姆碑铭文字,发现于比布鲁斯,在今黎巴嫩,现名朱拜勒)是现存最早的已经解读的辅音字母,可以说是字母的老祖宗。(图4[比布鲁斯字母])
从字母的老祖宗间接传下来的阿拉伯字母是今天应用比较广泛的辅音字母。阿拉伯文字把同样的几个字母写在一起,要求读者根据上下文的不同而读成不同的词。这很象用字母来缩写语言。打个比方:d、p两个字母连写在一起,成为 dp,但在一个地方要念成dipu“地铺”,在另一个地方要念成dapo“打破”。这样,虽然书写省事,可是阅读太不方便了。所以后来又在辅音字母上加几个点子表示元音。(图5[阿拉伯字母举例])
字母文字 字母表示元音的方法有 3种:①用独立的符号表示元音,例如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②用不连接的分音符号表示元音,例如阿拉米字母、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等。③把分音符号连接在字母上表示元音,例如印度字母、阿姆哈拉字母等。第 3种被认为是音节符号字母。第 2种如果以不加元音符号为正体,也是音节字母。
严格意义的“字母文字”,既有辅音字母,又有元音字母。创造元音字母是希腊人的贡献。他们在公元前8 世纪传入辅音字母,把其中几个改为专门表示元音,其余仍旧表示辅音,但是不再附带元音。这好比原来k可以表示ka、ki、ku的音,现在用k、a、i、u几个字母分别写成 k—a、k—i、k—u。这样就产生了“音素(音位)字母”。音素字母文字,在书写时候要把音节分析成为辅音和元音,在阅读时候要把辅音和元音拼合成为音节。这是完备的拼音制度。(图6[希腊古典字母])
完备的拼音制度的产生,使文字历史进入新的阶段。一切语言的声音,如果分析成为音素(音位),一共只有几十个基本的辅音和元音,只要用几十个字母就可以写出。跟音节字母相比,音素字母不但符号数目少得多,而且表音更加灵活。但是文字记录语音总有遗漏。例如重音、句调、节奏等等,字母文字还是不作表示的。
文字的表达方法 从单个符号来看,文字有 3种基本的表达方法:表形(象形)、表意(会意、指事)和表音(假借、谐声)。具体的文字,往往混合应用几种表达方法,而以一种或两种方法为主。
原始图形文字主要用表形方法,可是也夹用表意方法,例如用点子或短线表示数目, 所以又称“形意文字”(图 1)。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兼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所以又称“意音文字”。意音文字中间一般还有既不表意、又不表音、只有区别功能的所谓“定符”。从广义来看,区别功能也是一种表意功能。
除新设计的文字以外,音节文字和音素字母文字都在表音之中夹用表意。例如英文或法文中间,有些词的读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有些词附带不读音的字母,这些由于历史或其他原因而形成的特点,今天成为具有区别词义的拼法。阿拉伯数字是表意符号,但经常夹用在表音的字母文字中间,这也是表达方法的混合应用。
从语言的内容来看, 文字符号所书写的“语言单位”是可小可大的。从小到大,可以分为 5等:①音素或音位,用音素或音位字母。②音节,用音节符号。③词儿,用词符。④词组,用词组符号。⑤语段,用语段符号。今天各国的文字符号,极大多数代表音素或音位,少数几种代表音节。汉字有的是音节符号,有的是词符。代表词组和语段的文字现在没有。但是,文字中间夹进阿拉伯数字和科技符号,也可以表词、词组或语段。
文字的体式变化 体式是文字的外形。任何文字的体式都是不断变化的,可是成熟了的文字就变化很慢现存资料开始于5500年前的古埃及文字,早期大都是图形符号,主要用于碑铭,称为“圣书体”。这些图形符号大部分已经失去表形性质,成为表意或表音符号。中期由于用软笔在纸莎草上书写,体式变为草书笔画,丢掉了图形的外表,主要用于书写经文,称为“僧侣体”。晚期笔画大为简化,主要用于写信和记账,称为“大众体”。3种体式很不相同,但是基本结构相同。(图7[古埃及字演变举例])
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 即两河流域,在今伊拉克)的苏美尔文字,可能更古于埃及文字。苏美尔文字早期也是以图形符号为主,后来由于在软泥板上用硬笔压刻成字,符号变成一头粗、一头细的短线条,类似楔子,称为楔形字(又称钉头字)。楔形字的笔画渐渐变得越来越简。这种以泥板为纸张、用压刻方法书写的奇特文字,以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为中心,传播到四周的民族,写成各种文字。其中最重要的是阿卡德文字,也就是巴比伦和亚述的文字,在历史上曾经是西亚的国际通用文字。(图8[楔形字演变举例])
以上两种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都在一两千年前被废弃了。同类型的中国汉字,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有3300年以上的历史,也经过多次体式变化,甲骨文、金文变为大篆、小篆,再变为隶书、楷书,同时又有行书、草书,但是基本结构未变。它屹立数千年,应用到今天。
文字的主要发源地,除北非、西亚和东亚以外,还有美洲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那里的玛雅文字有别致的图形符号,但是也已经失去表形功能,成为以音节符号为主,兼用意符、音符和定符。最早的遗物是公元328 年的刻碑。玛雅文字到16世纪被废弃。(图9[玛雅文字举例])
字母的传播 文字从原来创造的民族传播到另一民族,由于语言特点不同和应用要求不同,发生了矛盾。结果是,接受外来文字的民族,为了自己的需要,对传入的文字进行调整、补充或改革。汉字传到日本产生假名,就是由传播而改变的一个例子。
产生比布鲁斯字母的黎巴嫩,在地中海东岸,那里是古代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大文化往来交流的走廊地带。当地的居民,后来被称为腓尼基人,意思是“商人”,因为他们主要经营商业他们需要简便的文字来记账,但是埃及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都太繁难。他们从埃及文字中的辅音符号得到启发,创造出一套辅音字母。 这套字母的产生, 比埃及文字和楔形文字晚2000年。这说明字母的产生是经过极长时期的酝酿才瓜熟蒂落(另一说认为比布鲁斯字母源出爱琴海音节文字)。
文字随着文化——尤其是宗教——传播四方。同一种文字可以传播到语言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字的类型跟语言的类型没有必然的关系。例如,日语跟汉语在语言类型上很不相同,可是日本采用了汉字。日语的特点只促进了假名的产生,没有妨碍汉字的采用。
字母在比布鲁斯形成以后,由于简便好用,不胫而走,无远勿及。在向东传播的路线上,形成阿拉米字母系统今天的阿拉伯字母是这一系统的一种晚期变体自成系统的印度各种字母,流传于印度各邦、东南亚各民族和中国的西藏。印度字母系统可能也是从阿拉米系统分化演变而来。在向西传播的路线上,形成腓尼基字母系统,它变成希腊字母,又变成基里尔字母(又称斯拉夫字母)、罗马字母(又称拉丁字母)以及其他字母。东正教国家用基里尔字母,天主教国家用罗马字母。在过去的 300年中,随着西欧国家的大扩张,罗马字母传播到非洲、美洲和亚洲许多国家,成为今天世界上流通最广的字母(见彩图[苏美尔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碑铭体]、[古埃及文字-碑铭体]、[古埃及文字-僧侣体]、[古埃及文字-大众体]、[用三种文字书写的埃及罗塞塔石碑(上)碑铭体(中)大众体(下)希腊文]、[玛雅文石碑][玛雅文抄本][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古腓尼基字母文字]、[公元前9世纪的希腊字母])
⑺ 先后文言文翻译快快快
大概意思就是说 一个叫马正惠的人珍藏有一幅<斗牛图> 在闲暇的一天把它拿到大庭广众下展示 这时有个农夫看见后在旁偷笑 马正惠就奇怪了 问他为什么
⑻ 古文观止是按朝代的先后顺序分为 ( )篇
古文观止是按朝代的先后顺序分为222篇文章。
⑼ 而在文言文中怎样区别修饰和顺承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 “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跂而望矣.”《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这里的“跂”和“望”、“拱”和“立”都是同时发生的,以“望”和“立”为中心语意,以“跂”与“拱”为伴随状态,因此,这两个“而”都表修饰.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再来看“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三句中的“而”,似乎就更容易把握了.这里的“泉”“罍”和“红装”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但它们是否和其后的“茗”“歌”“红装”都表示“时间上紧相承接”的关系呢?恐怕未必.先看“泉而茗者”,“汲取泉水”和“煮茶”(也可理解成“煮泉水”和“泡茶”)两个动作的确是前后相继的,“而”表承接无疑,但如果把“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中的“而”也看作承接关系,那么两句的大意就是:(先)端上酒杯,然后去唱歌;(先)穿上鲜艳的衣服,然后去骑驴.这样理解的话,不仅喜庆、欢快的氛围没有了,还多了几分矫情,而且从常理上也很难讲得通:为什么非要拿了酒杯然后才唱歌?有几个人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换衣服?笔者认为,这里的“罍”与“红装”描述的是“歌”与“蹇”时的一种状态,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而”应表示修饰关系,两句话译为:拿着酒杯唱歌的,穿着盛装骑驴走的】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译文: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文:项羽紧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
④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译文: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随着歌声吹箫伴奏.
⑽ 求古文翻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闻:听到、知道自
道:道理
有:(古今同义)
先:(古今同义)
后:(古今同义)
术:技能
业:学业
专攻:专门研究
如是:如此
而已:(古今同义)
贯通整句意思为:
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还要结合前文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强。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如是而已”是分析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这种现象的。是因为“先后”、“专攻”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