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美术史
1、饕餮纹、帛画艺术、非衣、画像砖、画像石、院体画、莫高窟、昙曜石窟
2、顾恺之、朝三杰、吴道子、范宽、梁楷、赵孟頫、茧其昌、郎世宁
3、南宋四家、元四家、明四家、清六家
4、海派、岭南画派
5、永乐宫壁画、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
6、《画品》、《历代名画记》、《林泉高致》
7、六法、三远
8、吴带曹衣、黄徐体异
9、胸有成竹、胸无成竹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点。
㈡ 艺术史是什么
说白了就是艺术的发展历程,告诉你艺术是什么?它的价值和作用是什么?
㈢ 美术史论基础是什么
即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美术学专业的一个下属学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
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 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㈣ 论述:中国美术史中什么是类型学
提要:五十年代人物画创作背后所呈现的现实压力,是解释那个年代主题性绘画的条件。当这一压力上升为艺术问题时,就变成了“彩墨画困境”,如何解决这一困境,以及背后的社会因素,是杨之光创作其成名作《一辈子第一回》的潜在原因,尽管他的初衷是“为人民”的。同时,通过图像分析,我们还可以从这一看似单纯的人物肖像中,读解出诸多复杂的成因,其中的“人—物”转换与“复数叙事”,是理解那个年代人物画现状的路径。本文试图通过这样一种分析,还原以杨之光为首的那一代艺术家所面临的实际情境。
关键词:彩墨画困境 革命艺术的类型学 宣传 复数叙事
《一辈子第一回》是杨之光先生创作于1954年的彩墨 人物画,此画以当年的全民普选这一重大事件为题材,成为一幅以传统形式表达宏大现实生活的成功作品。纵观杨之光先生漫长的创作经历,《一辈子第一回》虽然并不能算是他的最佳作品,但是,作为杨之光的成名作,以及它被公认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的地位来看 。个人角度的“成名作”与历史角度的“开山之作”正好显示了一种相关性,它为我们研究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过程提供了一种类型学上的参照。所以,本文打算就此幅作品为中心来分析和讨论如下几个问题:50年代初期彩墨画的基本处境是什么?杨之光先生在用彩墨表达现实题材上做了什么改进?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最后,我将会论及《一辈子第一回》在新中国的现实主义类型学上的示范意义。
彩墨画困境
首先,让我们从50年代初彩墨画的处境开始谈起。在这里我想强调一下,讨论彩墨画的初始处境 ,其实并不是要从内部来梳理传统水墨画的源流史,恰恰相反,以50年代作为一个社会转型期的大环境来看,我想要讨论的是一个画种在特定年代中的外部社会条件问题。
50年代新中国的社会转型首先是发生在政体和社会性质上面。从延安时代就已形成的文化艺术政策到了新社会阶段,富有效率的意识形态相当积极地重组和干预全社会的文化领域。这种做法与“旧社会”在意识形态上的懈怠形成很强的对比。不过,新的意识形态虽然力图去清洗旧文化,推进新的文化类型,但是,在社会转型之初不大可能马上制造出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艺术类型。现实的条件只能是这样,各种在新旧社会形态交替过程中存在的艺术类型都将面临新的意识形态的重新考核。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起码有四种具有可识别特征的视觉艺术类型,我把它们简约地概括为“左、苏、延、国” 。我之所以把它们称为艺术类型,是因为它们在媒材、技术、传承和创作理念上都有所区别。站在艺术行动者的立场来看,每一个处在新中国初期情境中的艺术行动者都应该能体认到这四者的不同,而且,要么他们本身就出自于其中一种类型,要么就得决定进入到哪一个类型中去,再或者,在类型之间尝试个人创新和改进,这些改进当然也涉及到新的艺术类型的演化。
问题在于,新社会意识形态极欲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内驱力作用在这些艺术类型之上,对于处于某一类型之中的艺术行动者来说,这种驱动力表现为外部的社会条件。联系到特定的社会情境,讨论这些社会条件的作用要好过于单纯从艺术的角度来讨论艺术类型之间的优劣短长。最起码,我们从演化的机制——外部条件和内部适应的相互性上面来观察视觉美术的历史,就能够发现演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突变因素。这样,我们就把类型学上的变化与个人的独创性联系到一起来考查,比如杨之光在《一辈子第一回》中的创新和中国画的新人物画类型,本文的目标正在于此。我相信,作用于艺术类型之上的社会条件也会在具体的艺术行动者身心中发生作用。最终会产生新的创造和适应,以至于影响到艺术类型的演化路径。
新中国初期的社会政治条件派生出一种对于艺术生产的压力机制,这个机制的通常定义是以革命现实主义命名的创作美学,实际上,它涉及到一系列艺术工具化的措施和对策,简单来说,我把这个机制归纳为一种用艺术干预现实的倾向性。在可量度的意义上,哪一种艺术类型在干预现实表现的力度愈大 ,就愈是能够得到意识形态的青睐,成为占有优势的类型,反之亦然。据此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四种既有的艺术类型并不是相互独立或平等以待的,以意识形态的偏好为基准,它们之间呈现出一种等级差序。这种差序起码有两个项量是可以测量的:1、干预现实以及艺术工具化的倾向性(也可称为题材优势):在这一项量中,“左、苏、延、国”中的力量排序应该是延、苏、左、国;2、艺术反映现实的技术性含量(技术优势):在这一项量中,排序则可能改变成苏、左、延、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从题材优势还是技术优势出发,传统水墨或彩墨画都是一个最为劣势的艺术类型,因此,也是一个亟待改造的问题画种。
新中国初期的“彩墨画困境”可以在杨之光先生的自述中找到证据。 彩墨画之所以是个问题画种,原因在于它在表现生活的技术性上不如油画(不如苏联艺术和左翼美术);在表达意识形态偏爱的现实题材上不如版画(延安艺术)。甚至,从画种的分类来说,它在表达时效性题材上不如宣传画……各种情况都证明,彩墨画是个远离现实生活的“老古董”。许多当年的学生都重油画不重彩墨,这种选择其实间接地证明了彩墨画这个“老古董”前途不大,当然,也正因为存在着这个“彩墨画困境”,它才为后来敢于进行改良的人预设了创新的可能性。
“彩墨—宣传”的边界融合
郎绍君先生把杨之光的艺术道路划分为三个阶段,把学艺之初的1943年到53年定为奠基阶段;而把1954年定为他的创业阶段的起头。这个划分不仅是因为杨之光在53年进入中南美专任彩墨画教师,可能更多是因为他的成名作《一辈子第一回》在1954年的问世。从杨之光的早期经历来看,他的教育背景虽然很有些跳跃性,但是大致上可以归类到“左”和“国”这两个类型之中。
㈤ 美术学(美术史)是什么东西
简而言之 就是·理论~ 一般普通考生 会报名· 你学历史 学这个还行,
㈥ 美术史论专业科类别是什么
属于美术学,今年好像艺术学已经独立成一个学科了,不再是文学学科了。。
美术史论一般都是要求掌握中外古今美术史和文化史,还会有一些美学、艺术心理学、画论等等的一些课程,每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会有一些不一样,不过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肯定都会有的。
㈦ 美术生考美术史论,美术史论大概指的是什么
美术史和美术理论。
美术史论即美术史和美术理论,美术学专业的一个下属学科。本专业为美术史论、美术教育领域培养教学和科研,美术评论和编辑、艺术管理和博物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 文博艺术管理、新闻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中外画论概要、古文字学与古代汉语、 美术考古学基础、书画鉴定概论、美术与摄影基础。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绘画写生、摄影与暗房操作、古代美术遗迹考查及博物馆专业实习。
㈧ 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史教材(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各是什么样的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编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是专门为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本科师生编写的中国美术史教材,展示了民国以前中国古代美术演变的宏大画卷。其特色是立足于文化史的高度,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方法,吸收当代中国与西方中国美术史学以及中国画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呈现出中国美术在人类视觉文化中别具一格的辉煌传统。
编著者洪再新博士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在美国通史、专题史和个案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的著述,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瞩目。他在多年的专业教学中,强调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得《中国美术史》的编写既符合通用教材的规格,又突出了编著者的独到见解,以适应现代参与式教学的需要。
同时,《中国美术史》顾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伯敏先生对此也给予了热情的关怀和指导。
㈨ 外国美术史的主要画派分别是什么
外国画派列表(古、近、现代)
文艺复兴风格
佛罗伦萨画派: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专尔属
威尼斯画派:提香
乔尔乔内
巴洛克风格
代表画家:鲁本斯委拉斯开支
贝尼尼伦勃朗
洛可可风格
代表画家:布歇华多
弗拉戈纳尔夏尔丹透纳
新古典风格
代表画家:普桑
大卫安格尔
浪漫主义画派:借里柯
戈雅德拉
克洛瓦
现实主义画派:杜米埃库尔贝
巴比松画派:柯罗米勒卢梭
俄罗斯巡回画派:列宾列维坦希施金苏里柯夫
印象画派:马奈莫奈毕沙罗德加雷诺阿
新印象画派:修拉
西涅克
后印象画派:梵高塞尚高更
巴黎画派:夏加尔莫迪里阿尼
立体派:毕加索波拉克
野兽派:马蒂斯弗拉芒克
抽象派:康定斯基蒙特里安
表现派:蒙克诺尔德
现代主义绘画流派:超现实派、达达派、风格派、波普艺术、欧普艺术等
㈩ 艺术史论是什么
艺术史论专抄业要求学士系统掌袭握中外美术史和中外艺术设计史(含中外工艺美术史)的理论知识,具有广泛的人文素养和较强的写作能力,对当代艺术设计和美术创作、生产 现状、市场管理等有切实了解。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文博系统、高等院校、艺术博物馆、出版单位、新闻媒体、艺术市场与画廊等从事具有专业知识的鉴定、研究人员、教师和编辑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