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由文言文
1.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文言文翻译
译文:这时以大中丞官街作苏州巡抚的是魏阉的私党,周先生被捕是他主使的
这句话出自张溥《 五人墓碑记》原文为: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前,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扑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杨、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视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牗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大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2. 文言文翻译
翻译: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认识,第三要持之以恒。有志向就不甘心为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满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门,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没有认识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

(2)所由文言文扩展阅读:
文言文翻译要点:
1、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3. 论语里的文言文一整篇
整部《论语》都是文言文,其中大部分是孔子及其弟子同相关人士思想、言论和活动的记载,但《乡党》篇集中记载了孔子的日常生活和习惯,值得好好阅读,这里就将中一篇摘录如下:
乡党第十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1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唁唁如也。君子,椒错如也,与与如也。
【10.3】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攫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谵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10.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
【10.5】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枧,愉愉如也。
【10.6】君子不以绀诹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诊浠裕,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霓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抉。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10.7】齐,必有明衣。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10.9】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10】食不语,寝不言。
【10.11】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10.12】席不正,不坐。
【10.13】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10.14】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10.15】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10.16】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0.17】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18】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
【10.19】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10.20】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0.21】入太庙,每事问。【10.2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10.23】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0.24】寝不尸,居不容。
【10.25】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0.26】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10.27】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4. 《世说新语》中的文言文
《世说新语》全部是文言文。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专临川王刘义属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1]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5. 翻译古文: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
原文出自北宋欧阳修的《原弊》。
6. 古文的‘所以’有哪几种解释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8.所作,所为。《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
必须指出,“所以……”和“所以……者”,性质和意思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作谓语,中间不用“者”字,不需停顿;后者作主语,中间用“者”字,表停顿。文言文中的“所以”是“所”介词“以”,是名词性结构,多用来表原因或办法,这是其基本功能,用法。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复合连词,常与“因为”搭配,表结果。
7.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舜冠,所以不对。”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唐刘肃《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为注:“以,为也。”

(7)所由文言文扩展阅读
所以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suǒyǐ,意思是指原因,情由,用以,用来。宋苏洵《几策·审势》有记载:“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基本解释
今: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他因为刻苦训练,所以成绩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指实在的情由或适当举动忘乎所以
所用;用来 夫仁义辨智,非所以持国也
原因;缘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参考资料:网络-所以
8. 而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而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具体如下:
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
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
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
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
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
2.有“到”的意思。
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
5.姓。
而拼音:ér,部首:而,笔画:6,五笔:DMJJ
(8)所由文言文扩展阅读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而今[ér jīn]
现在;如今。
2.而后[ér hòu]
副词。然后:先定好计策,~行动。
3.然而[rán ér]
连词。但是;可是。对上文表示转折:试验失败了,~他并不灰心。
4.而且[ér qiě]
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性情温顺~心地善良。他不仅会开汽车,~还会修理。不但战胜了各种灾害,~获得了丰收。
5.继而[jì ér]
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人们先是一惊,~哄堂大笑。先是领唱的一个人唱,~全体跟着一起唱。
6.幸而[xìng ér]
副词。幸亏;多亏:~发现得早,否则酿成大祸。
7.而已[ér yǐ]
罢了:如此~,岂有他哉。我只不过是说说~,你不必过于认真。
9. 文言文翻译 出为临川内史,将发辞武帝,于坐通启,求募部曲。
解释如下
出为临川内史,将发辞武帝,于坐通启,求募部曲。
出自南史.卷四八.陆杲传
现代文意思是:陆杲【人名】被任命为临川的内史一职,出发前辞别武帝的时候,当面提出要求,请求招募自己的人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