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本内容
第一章、溶解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第2课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第3课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第4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5课溶解的快与慢
第6课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第7课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第二章、声音
第1课听听声音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3课声音的变化
第4课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第5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第6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
第三章、天气
第1课我们关心天气
第2课天气日历
第3课温度与气温
第4课风向和风速
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
第6课云的观测
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第四章 我们的身体
第1课身体的结构
第2课骨骼、关节和肌肉
第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第4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二)
第5课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第6课口腔里的变化
第7课呵护我们的身体
十分来有价值,人的世界观一般自就是在上小学这个年龄段萌发出来的,而科学教育课又正是这方面的启蒙
所以说
小学科学教育课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是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作为家长,不只要督促孩子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在适当的提升孩子对这一门课程的兴趣
C. 小学科学有哪些版本的教材
人教版、苏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教科版。
D. 给小学生上科学课应该准备哪些内容
一、做到“三了解”。
1、了解大纲:了解大纲可以对整册教材、整个单元直至每节课做一个纲目性的了解,这样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就多了一把入门的钥匙。
粤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就是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的生活经验为引领,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身边的事物,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每节课、每个单元、整册教材都是这样,做到“胸中有大纲、腹中有教材”。
2、了解教材:要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必须建立在对教材全面理解把握上。俗话说“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要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深刻挖掘教材内容,才能做到对教材的举重若轻。
3、了解学生:学生是学习主体,了解学生特点可以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一、二年级很少系统接触科学,有的只是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学习科学就是要启发学生天性的好奇心,这是科学学习的起点,把他们对花鸟虫鱼、日月星辰的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只要教师给予充分的活动机会、运用直观的教具,学生学好科学是不成问题的。
二、课堂上要有的放矢,给学生准备充分的有结构的材料
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探究活动,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前提。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这种材料的组合,既要揭示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喜欢并有能力通过对材料的探索,形成完整形象,进而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课,我选择了土豆、泡沫、木头、橡皮泥、铁块、装满水的玻璃瓶六种典型的物体,它们放入水中有沉的,有浮的。而沉在水里的物体要使它浮起来办法更多了,选择的这些典型的物体,有的可以借助漂浮物,有的可以减轻它的重量,有的可以改变它的形状,有的可以增加水的密度,当然有的也可以几种方法并用。这些材料的选择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迸发,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感受快乐,提高了课堂探究的效率。
E. 如何有效使用小学科学教材
一、教材使用现状的分析
(一)不使用教材
苏教版科学教科书图文并茂,很适合学生使用。但调查发现,很多教师上课不怎么使用教科书,究其原因是“书上的内容学生一看就大致明白,上课时再讲就失去了趣味性,课堂就变得毫无生趣”。教师上课用精美的课件创设有趣的情境呈现教材内容,虽然保持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而言,这样效率就很低下。
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更加严重。大部分教师都不会在公开课上让学生使用教材,而是选择把教材内容转化为精美的课件或有趣的话题,这容易导致教材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下降。而那些所谓的“主课”,教材使用的频率却很高,随堂课、公开课,几乎节节用、天天用,这也强化了这些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二)照本宣科地使用教材
有的教师会用这样的方式上课:看看图片、讲讲文字,按照书上的要求做做实验,讨论一下书上提出的问题。这样照本宣科的方法已经不适用于这个时代了,它给不了学生书本知识以外的任何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是“抢了”学生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或许在教师的“引导下”学到了一些知识,但对于大部分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认为这位教师上的课没意思、没水平。这样很难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教材发了不用,这样教材对学生而言还有什么意义呢?如何更有效、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教材,促进学生的思维提升,使其养成学习力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使学生有效使用教材的策略
针对上述科学课堂教材有效使用缺失的现象,笔者借助思维框架图的构建,从自问、自学、互答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自问
对于小学生而言,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源于生活,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而在科学课堂上,要想自然、快速地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首先要让其学会自问。教师要借助教材上的主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如“我已经知道的或者我想知道的”,并记录在本课的思维框架图中。
构建思维框架图是一种很好的梳理已学知识的方法。所谓构建思维框架图就是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将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或图表表示出来,体现了学生学习教材的直观思维过程。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以借助它来梳理、巩固教材上的知识,以便于记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最基本的思维框架图上补充自己的想法,借助图标、图案、文字等完善自己知识的构建,形成具有个性的科学学习方法。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适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进行学科整合,让学生更善于学习,并把学习变成自主的、具有一定乐趣的事情。
以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做酸奶》一课为例,由于本课的主题活动(做酸奶)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的,因此,笔者将本课改为由学生自主建构框架图的模式展开教学。笔者先让学生提问,让学生通过举手分享自己想知道的不同问题。当学生听到与自己提的不一样的问题时,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被吸引过来,这强化了学生对“做酸奶”这一活动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激发人思考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并鼓励其自主探究。
(二)自学
所谓自学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材,利用看书或分享资料的方式来习得知识,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做酸奶》一课中,学生很容易从教材中就找到了自己或别人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学习了相应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变成了自己思维框架图的一部分。
对于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意识会更加强烈。这样就会产生所谓的“疑留问题”――由于疑惑所留下的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资料学习或互答解疑的环节,课堂就会从教材层面上得到升华,学生就容易学会思考,后续的讨论也就更有价值――达到解惑的目的。
同时,借助思维框架图,学生还能够在自学的过程中将书本上的知识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个性化、多样化。
(三)互答
这里的互答有两个层面:一是解决在教材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二是通过相互交流,解决在教材中找不到答案,但学生之间能充分调动彼此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做酸奶》一课中,笔者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制酸奶。这不仅帮助学生参与了制作过程,更让学生探究出了不同的方法(由于小家电设备的迅速发展,酸奶机已经进入寻常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酸奶的制作方法,充实教材上的实验内容)。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教材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F. 小学科学一共几本书
一共6本书,上册下册各三本!!!
G.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课本
节省了资源,但是害了什么?害了孩子的健康呀!那些课本收集起来,在学校放了一年,霉了,现在又发给学生学习;第二,那些课本是别人用过的,有些相当脏,现在的孩子又接着用,细菌在不断地传播…… 真不知道那些官员在搞什么,如果他们也有孩子在读书,他们还会不会这样?
H.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本册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四个单元组成。
(一)第一单元《植物》
1、以小组参与或个人参与形式,获得观察大树、叶子需按一定的观察内容和观察顺序的经历。
2、有在课外观察大树的经历,能在小组或班级交流自己的发现。
3、能说出常见的树叶形状,搜集到处种以上的树叶,制成标本、括印叶画。
4、归纳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5、 在活动中学生有爱护树木的表现和意识。
(二)第二单元《动物》
1、 通过饲养观察,了解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等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对动物的共同特征形成初步认识。
2、有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经历。
3、有尝试改进观察方法的活动经历。
4、课外能写一篇小动物的观察记录或阅读有关资料写出汇编小报。
(三)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常见六种材料,并总结特点。
2、认识金属,了解硬度概念,学习饮料罐的故事,了解金属制品的制作流程。
3、通过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初步了解材料密度概念。
4、学会给材料分类。
(四)第四单元《水和空气》
1、调查自己一天的用水情况。
2、调查装水和其它日常生活液体的容器和容量。
3、用饮料瓶作装水研究实验。
4、通过针管实验了解空气也要占体积。
5、做气球和笔帽的实验了解,空气具有质量。

(8)小学科学课本内容扩展阅读:
科学,指的就是分科而学,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
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的知识的系统。在一个旧的,密切相关的意思,“科学”还指可合理解释,并可靠地应用型知识的主体本身。科学的专业从业者习惯上被称为科学家。
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西方世界在近代早期的话:“科学”和“自然哲学“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西方世界直到17世纪,自然哲学(后变成自然科学)被认为是哲学的一个独立的科学分支,与唯物同源。
参考资料:科学-网络
I. 小学六年级上科学书中的内容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4、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6、一些固体物质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一些混合物都不是晶体,如河沙,泥土。
7、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
8、洋葱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9、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0、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1、(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12、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团藻。
13、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
(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快有慢)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在变化中(不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4、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5、书中介绍的一些变化:
@(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含淀粉食物:(米,面,玉米,红薯,土豆)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6、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的特点:
(无光泽 不能导电 红褐色 无延展性 易脆 不能被磁铁吸引)。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7、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8、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
9、淡蓝色(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铁钉变红,溶液变淡。
10、二氧化碳增加对全球环境的危害:(①全球气候变暖②土壤沙漠化③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
11、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状态)
第三单元 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 1/6)。
2、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登上月球,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阿姆斯特朗)3、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
4、月球地形是(环形山),形成原因是(陨石撞击)。
5、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
6、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7、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还有各行星的特点
8、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9、(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10、北极星在(小熊星座)北斗七星在(大熊星座)
11、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
1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是在(膨胀),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13、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14、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5、火箭发源地是(中国)。1700年前的三国就有了。
16、载人飞船(“神舟”五号)中国第一个上天的是(杨利伟)现在发射成功(“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目前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但填埋、焚烧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2、焚烧法的优点:(占地小,避免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可用来发电);缺点:(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造成二次污染)
3、(过度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产生大量垃圾。
4、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包括(纸、金属、塑料、玻璃)等。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有毒垃圾:废电池,医疗垃圾)和(厨余垃圾)
5、要有效地回收垃圾,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
6、电池里就包含了三种:(汞)、(铅)、(镉)。
7、(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8、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9、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等。
10、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才能符合我们使用。
11、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一般要通过三种方法(物理方法、生物方法、化学方法)获得净化。
1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垃圾)、(水污染)、(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13、白色污染是(塑料垃圾)减少白色垃圾的方法有:(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
14、现有的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是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海洋环境的恶化)
15、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我国(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建立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