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的文言文
1、战国荀子的《劝学》
节选: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释义:君子知道他学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认为是完美的,所以诵读群书来力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节选: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如果不经过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广贤文》
节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实际上是唐朝韩愈所作,被收录进《增广贤文》)。
释义:如果你想登上知识的高峰,那么勤奋就是唯一的路径;如果你想在知识的大海里畅游,刻苦就是祝你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劝学诗 》
节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释义:年华易逝,学习难成,不应该浪费每一寸的时光。
5、唐代颜真卿的《劝学》
节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释义:年轻时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学习,等到了满头白发之时才悔恨就已经迟了。
2. 有哪些文言文
1.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推荐原因:多读几遍就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太耐人寻味了,写景记事和抒发情感理论结合的太完美了。
2.王羲之《兰亭集序》
推荐原因:文中记事为主,同时融入了作者自己的人生观,这个人生观是让世人都折服啊,文章的词藻也够华丽的。
3.荀子《劝学》
推荐原因:对仗工整,说理由小见大,深入浅出,观点明确,发人深思。
4.刘禹锡《陋室铭》
推荐原因:这种赋,能有这种意义,或者说有主旨的赋是很少见的。同时这篇文章可以让你了解很多典故。
5.司马迁《屈原列传》
推荐原因:文章写的太好了,能鼓舞人心,可以获取很多的典故,这些都会对你阅读文言文大有帮助。
6.李密《陈情表》
推荐原因:文章太谦恭了,使人不好意思啊,说话的艺术。
7.韩愈《师说》
推荐原因:人生中应该明白的道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8.孔子《论语》
推荐原因:很经典,但是我不是说教材上的那些,其实那些根本不算是很好的,你可以自己找找。
陈涉世家,唐锥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
陈涉世家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hónghú)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sh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huì )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chī)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qí)。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zhì)、酂(cuó)、苦、柘、谯(qiáo)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jì),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22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3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
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羽、飞乃止。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háng zhèn )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5 词五首 渔家傲(范仲淹、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辛弃疾、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梦江南(温庭筠、唐)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武陵春(李清照、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愁
3. 关于风景的文言文有哪些
有《登泰山记》、《滕王阁序》、《游褒禅山记》、《小石潭记》《三峡》等。
4. 在文言文中的“请”字有哪几种解释
1. 通“情”。情况,实情 [the state of affairs;circumstance]
上下请通。--《墨子·尚同中》
四璧而知请。--《管子·白心》
〈动〉
1. (形声。从言,青声。本义:拜访)
2. 同本义 [have an audience with]
请,谒也。--《说文》
使人为秋请。--《史记·吴王濞传》。集解引律云:“秋曰请。”
不得入朝请。汉律盖改周礼之觐为请也。--《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公卿相造请禹。--《史记·酷吏列传》
3. 又如:请谒(拜见)
4. 请求;要求 [request;entreat]
请,求也。--《广雅·释诂三》
墓地不请。--《礼记·王制》
夫请者,非可诒托而往也,必亲之者也。--《谷梁传·定公元年》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为王吹竽。--《韩非子·内诸说上》
曹刿请见。--《左传·庄公十年》
力请客。--清· 魏禧《大铁椎传》
5. 又如:请命乞身(请求离职退休);请一个示(请求指示);请了训(请求训示);请蠲(请求免除田赋);请期(婚礼之一,在行聘之后,请求女家同意婚期);请咨(请求给予咨文);请和(求和);请托(走后门;拉关系)
6. 询问 [inquire]
摈者去请事。--《仪礼·士昏礼》。注:“犹问也。”
7. 又如:请仙(扶乩求仙,以卜休咎);请日(卜问吉日);请故(诘问其事故);请罪(责问对方己有何罪)
8. 召;邀请 [invite;engage]
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9. 又如:请唤(请召呼唤);请会(一种邀请他人参加的小型贷款形式);请召(招请);请逆(请人往迎);请卖爵子(即请爵卖子);请香头(请巫婆下神);请不将(请不了;不能请)
10. 宴请 [entertain;invite to dinner]。如:请你们来吃晚饭;宴请(设宴招待);请状(请帖。邀请客人的通知);请客
11. 问候 [extend greedings to]。如:请病(看望、问候病人)
12. 告诉 [tell]
主人答,再拜,乃请。--《仪礼》。郑玄注:“请,告也,告宾以射事。”
13. 愿意 [be willing to] 。如:请顺(愿意归顺);请服(愿意顺服)
14. 在请求时用作表示礼貌 [please]
请说之。--《墨子·公输》
请从吏夜归。--唐· 杜甫《石壕吏》
请先言人之老少。--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5. 又如:请进来;请喝茶吧
16. 请教,请示 [learn from;ask for instructions]
请所之。--《资治通鉴·唐纪》
5. 文言文是什么有哪些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名著举例
古诗类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诗经》《千家诗》
古文类
《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菜根谭》《围炉夜话》《小窗幽记》《格言联璧》 《百家姓》《幼学琼林》《声律启蒙》《六韬·三略》《百战奇略》《龙文鞭影》《呻吟语》《幽梦影》《传习录》《智囊》《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对联》《闲情偶寄》《梦溪笔谈》《随园诗话》《文心雕龙》《笑林广记》《浮生六记》等
历史类
《史记》《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旧唐书》《清史稿》等
6. 文言文中,表示“不错,”“很好的,”有哪
文言文意思:
hǎo
①容貌美《陌桑》:秦氏自名罗敷
②;善、佳与坏、恶相《春夜喜雨》:雨知节《江南逢李龟》:江南风景
【】友;睦《廉颇蔺相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于西河外渑池《隆》:于与亮情密
③>完毕;完韩偓《题》:妆叹欢余却浅颦
④合适;合宜《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家
⑤《智取辰纲》:客官晓事
⑥病痊愈《林黛玉进贾府》:怕病能
hào
①>喜欢;喜《涉江》:余幼奇服兮既衰
②玉器或钱币间孔《周礼·考工记·玉》:璧羡度尺三寸度
7. 有趣的文言文有哪些
《伯牙绝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
俞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死后,伯牙觉得世上再难找到听得懂他琴声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①绝:断绝。
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⑦洋洋:广大。
8. 文言文的故事有哪些
1、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 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
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十分坚固,任何东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穿透。”有人问:“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样呢?”那个人回答不出来了。
2、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想买鞋的人,先自己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往集市上去,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了鞋,就说:“我忘了拿尺码。”便返回家中取尺码。再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他回答说:“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拔苗助长
[原文]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4、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5、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①。婴儿啼。人问其故②,曰:“此其父善游!”——《吕氏春秋》
[注释]
①方——正。引——拉着。
②故——缘故。
译文:
有个从江边上走过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在拉着个婴儿想把他投到江里去,婴儿啼哭起来。旁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这孩子的父亲很会游泳。”
[提示]
爸爸是游泳的能手,他的孩子并不一定就会游泳,这里没有什么遗传关系。人的思想、才能、技艺都不能靠遗传,而必须靠刻苦的学习和实践去获得。
6、齐人偷金(利令智昏)
[原文]
齐人有欲得金者,请旦被衣冠①,往鬻金者之所②,见人操金③,攫而夺之④。吏搏而束缚之⑤,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吏曰:“殊不见人⑥,徒见金耳⑦。” ——《吕氏春秋》
[注释]
①清旦——清早。被——同“披”。
②鬻(yù)——卖。
③操——拿着。
④攫(jué)——夺取。
⑤搏(bó)——捕捉。束缚——捆绑。
⑥殊(shū)——完全。
⑦徒——仅仅。耳——而
译文:
齐国有个人一心想得到金子。一天,他清早起来,穿好衣,戴好帽,一直走到卖金子的地方,看见有人拿着金子,伸手就夺。官吏把他逮住捆绑起来,问道:"这么多人都在这儿,你为什么公然抢人家的金子?" 他回答说:"我根本就没有看到人,眼睛里只有金子。"
寓意:利欲熏心的人往往会丧失理智,做出愚蠢的事情来。
[提示]
人们常用“利欲熏心”来形容那些“财迷”。偷金的齐人就是一个典型。严重的发财思想迷住了他的心窍,使他想问题、看问题的方法非常主观、片面,甚至到了只见金子不见旁人的地步。在实际生活中,一些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也常常会犯这种只想着个人利益的错误。
7、齐宣王射箭
[原文]
宣王好射①,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②,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③。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④,中关而上⑤。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⑥!”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尹文子》
[注释]
①好(hào)——喜欢,爱好。
②说人之谓己能用强也——喜欢别人说自己能拉硬弓。说,同“悦”。强,硬弓。
③石———重量单位。古时每石一百二十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斤左右。
④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他)把弓拿给臣子们看,臣子们都试着拉弓。引,拉弓。
⑤中关——拉弓拉到半满。关同“弯”。
⑥非大王孰(shú)能用是——除了大王谁能用这张硬弓。孰,哪一个。是,这,这个。这里指弓。
[提示]
齐宣王明明只能拉开三石力的弓,手下人却说是九石力的弓,捧得齐宣王自己也以为就是这么回事,最后落了个名不符实的坏名声。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一是因为齐宣王的周围有一帮曲意逢迎的小人,更主要的是因为齐宣王自己爱听悦耳的奉承话。这则故事对于我们今天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现实意义。
8、杞人忧天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②,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③,因往晓之曰④:“天,积气耳,亡处亡气⑤。若屈伸呼吸⑥,终日在天中行止⑦,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⑧,日月星宿不当坠耶⑨?”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⑩,亦不能有所中伤(11)。”其人曰:“奈地坏何(12)?”晓者曰:“地积块耳(13),”充塞四虚(14),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5),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16),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
[注释]
①崩坠——倒塌,坠落。
②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同“无”。寄,依附。
③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
④晓——开导。
⑤亡处亡气——没有一处没有气。
⑥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⑦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
⑧果——果然,果真。
⑨日月星宿(xiù)不当坠耶——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
⑩只使——即使。
(11)中伤——打中击伤。
(12)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
(13)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
(14)四虚——四方。
(15)躇(chú)步跐(cí)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走。跐,踩。蹈,踏。
(16)舍然——释然。放心的样子。
[提示]
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这则寓言辛辣地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而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9、叶公好龙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子高非常喜欢龙,用钩子画龙,用凿子刻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住处雕刻的图案也都是龙。
天上的真龙听说了,就从天上下来。龙头从窗户探进来,龙尾拖在厅堂里。叶公一见,转身就跑,吓得魂不附体,脸色都变了。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是似龙非龙的东西。
10、割席分坐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华歆同在园中除菜,见地上有小片黄金。管宁挥锄不停,和看到石头瓦片一样没有区别,华歆拾起金片而后又扔了它。他们又曾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个坐着四周有障蔽的高车的官员从门前过,管宁读书不停如故,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割断席子分开坐,说:“您不是我的朋友。”
9. 有哪些关于“交友”的文言文
关于“交友”的文言文是:《交友之道》。
10. 哪里有文言文笑话
我本布衣,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场发一矢,中鼓吏,乱棒逐出;遂学医,入临床医学系,苦读五年,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遂至地府,久候阎王升堂,不耐,问之,鬼卒曰:王阅足下卷宗,狂笑,休克于后堂,未醒……
名读书
车胤囊荧读书,孙康映雪读书。一日,康往拜胤,不遇,问何往,门者曰:“出外
捉萤火虫去了。”已而胤答拜康,见康闲立庭中,问:“何不读书?”康曰:“我
看今日这天不像个下雪的。” ——(明)浮白主人辑《笑林》
卖 糕
有叫卖糕者,声甚哑,人问其故,曰:“我饿耳。”又问:“既饿,何不食糕?”
曰:“是馊的。”(两曰皆低声而说) ——(明)浮白主人辑《笑林》
一日晚,余漫步于平台,但见一女飘然而来,长发飘飘,不禁为之侧目。须臾走近,此女猛然停步,注视着我。余暗道:‘吾岂非很帅?’但见伊睁大双眼嘴角抽动。吾叹道:‘吾莫非太丑?’却见伊双目愈睁愈大,嘴亦越张越开。吾大恐。暗道吾平日乃君子也,不曾冒犯于她,何况不曾相识?吾几欲转身远遁,忽听伊大喊一声:‘……啊……嚏!’伊揉揉鼻子,飘然而去,吾已大汗淋漓矣。
一人道遇溪水涨,吝出渡钱,乃拼命涉水,至中流,水急冲倒,漂流半里许.其子在岸旁觅舟救之.舟子索钱一钱,方往.子只出五分,断价良久不定.其父垂死之际,回顾其子,大乎曰:"我儿.我儿,五分便救.一钱莫救."
有婚家女富男贫,男家恐其赖婚也,择日率男抢女,误背小姨以出。女家追呼曰:“抢差了。” 小姨在背上曰:“莫听他,不差不差,快走!”
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觉他味不 及也。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于鱼肉中各和豆 腐,其人择鱼肉大啖。 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 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笑府》
饥猫与饿虎相遇,猫问虎曰:“吾以不得食而饥, 汝何委顿至此,岂亦乏食耶?”虎曰:“吾向以 人为食,近来旷观当世,竟没有一个像人的,叫 我从何得食?行将饥饿以死矣。吾乃如是,若汝 向来所食者鼠耳,世上无人,岂亦无鼠耶,何亦 颓唐至此?”猫叹曰:“世上非无鼠,鼠且甚多。 无奈近来一班鼠辈,极会钻营,一个个都钻营到 拥居高位,护卫极严,叫我如何敢去吃它!” ——《俏皮话》
一僧与一妇人同舟,屡目不已,妇怒命打之。僧 乃闭目,及至岸,妇人又命打。僧曰:“如今何 罪?”妇曰:“你如今闭了眼睛正想得我好!”
樵夫担柴误触医士,医怒欲挥拳。樵跪曰: “宁受脚踢。”旁人讶之,樵曰:“经他 手定是难活。”
一武弁夜巡,有犯夜者,自称书生会课 归迟。武弁曰:“既是书生,且考你一 考。”生请题,武弁思之不得,喝曰: “造化了你,今夜幸而没有题目。”
偷儿入一贫家,遍摸一无所有,乃唾地而去。 贫汉于床上见之,唤曰:“贼可为我关了门
去。”偷儿笑曰:“我且问你关他做甚么?”
新官赴任
新官赴任,问吏胥曰:“做官事体当如何?”吏曰:“一年要清,二年半清,三年
便混。”官叹曰:“教我如何熬得到三年!”
较岁
一人新育女,有以二岁儿来作媒者,其人怒曰:“我女一岁,汝儿二岁;若吾女十
岁,汝儿二十岁矣。安得许此老婿?”妻闻之曰:“汝误矣,吾女今年一岁,明年
便与彼儿同庚,如何不许?”
好酒
父子扛酒一坛,因路滑打碎,其父大怒。其子伏地大饮,抬头向父曰:“难道你还
要等菜吗?”
谢赏
一官坐堂,偶撒一屁,自说“爽利”二字。众吏不知,误听以为“赏吏”,冀得欢心,争跪禀曰:“谢老爷赏。”
出丑
有屠牛者,过宰猪者之家,其子欲讳“宰猪”二字,回云:“家尊出亥去了。”屠牛者归,对子述之,称赞不已。子亦领悟,次日屠猪至,其子亦回云:“家父往外出丑去了。”问:“几时归?”答曰:“出尽丑自然回来了。”
官话
有兄弟经商,学得一二官话。将到家,兄往隔河出恭,命弟先往见其父。父问曰:“汝兄何在?”弟曰:“撒屎。”父惊曰:“在何处杀死的?”答曰:“河南。”父方悲恸而兄已个,父遂骂其次子:“何得妄言如是?”曰:“我自打官话耳。”父曰:“这样官话,只好吓你亲爷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