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鉴文言文
1. 急求《吕蒙正不为物累》的文言文翻译 最好3分钟左右有答案 求求大家了
原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妄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翻译:
吕文穆公蒙正做宰相时总以宽厚待人,太宗非常赏识。有一位朝士,家里收藏古镜,他说此镜能照二百里地, (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吕蒙正的弟弟告知,吕蒙正笑着说:“我的面子只不过碟子般大小,怎么能照到二百里?”他的弟弟于是不敢再言语。听到此语的人都赞叹佩服,都说其比李卫公更贤德。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语译: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幺大,怎幺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幺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着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
课后问题解答:
1."其弟伺间从容言之"中"伺间"的意思.
2."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中"寡好"的意思.
3.从吕蒙正拒收宝镜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品质?
4.吕蒙正拒贿语言不多,却极有特色,请简要评点他拒贿时的语言特点.
5.欧阳修是如何评价吕蒙正拒贿这件事的?
1. 等到有空儿
2. 欲望不多
3. 奉公廉洁
4. 诙谐,击其一点
5. 以为贤于李卫公(唐代贤臣李靖)远矣 说他比李靖强多了.
注释:
因:通过
伺间:趁时候
与:过
2. 吕蒙正拒收古鉴 译文
原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①尤所眷遇②。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③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④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妄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⑤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语译: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幺大,怎幺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幺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着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
3. 孟子 文言文《学弈》全译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学习下棋,其中一个人内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容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一直认为天鹅会从头顶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前一个人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效果却不如前面的人好。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4. 文言文<<诚意>>的翻译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注解】1、“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2、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5. 查点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6. 吕蒙正拒收古鉴文言文翻译和加点字
吕蒙正以宽容厚道为宰相,宋太宗赵匡胤特别知遇关照。朝中有一个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这镜)能照二百里远,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得到赏识。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用二百里地的镜子照呢?”他弟弟听后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
7. 关于文言文问题
1、D
2、D
3、A
4、(1)原来,很少有喜好而且不被玩好之物牵累的,(就是)从前的贤人也也很难做到呀。
(2)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就会一辈子都不能再忘掉,(这)本来就不如不知道(他的姓名)。
5、两段文字开头都有点睛之笔。前边说他宽厚待人。实际写他不贪财宝,不以权谋私,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比徇私情,不因为是弟弟出面而兽人请托。
后面主要写他大度能容人。别人骂他,他不计较,同时不许部下追究,这居室古人所说的“宰相肚里好撑船”。
8. 李延年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文言文翻译如下:
汉武帝的宠爱的李夫人刚进宫时不过是个歌姬舞女,但是她的哥哥李延年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李延年每次做出新的曲子,让很多人听了都非常心驰神往,十分讨汉武帝的欢心。在一次宫廷宴会时,李延年为汉武帝献舞,并唱了一首歌,歌词是:“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武帝听了之后叹了口气说:“太好了,可是象这样的美人世界上哪里有啊”
这个时候平阳公主说李延年有个妹妹就是这样的美女,汉武帝一听马上召见,确实长的是闭月羞花,十分漂亮,并且同样能歌善舞,于是汉武帝当夜就宠幸了她,并十分宠爱,没多久生了个男孩,就是后来被废的昌邑哀王,很可惜的是,这么漂亮的李夫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得病去世了,让汉武帝十分想念,命最好的画家画了副李夫人的画挂在他常住的甘泉宫,得空便看画想人,到了卫子夫皇后被废的的第四年,汉武帝驾崩了,也就是去世了,大将军霍光根据以前体察到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宠爱,以李夫人十分受汉武帝喜爱的名义,追封李夫人为汉孝武皇后!
2、李延年,西汉音乐家,生年不详,前112年春天为武帝所用。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家世代为倡,李延年与其妹李夫人皆出自倡门,能歌善舞,容貌喜人。
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负责饲养宫中的狗,后因擅长音律,故颇得武帝宠爱。一日为武帝献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得幸,后来封为李夫人,汉武死后李夫人被追封为汉武皇后。
后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刘髆,产后不久病逝。李延年也得以被封“协律都尉”,负责管理皇宫的乐器,极得武帝幸爱,“与上卧起,甚贵幸,埒如韩嫣”,成为汉武帝的男宠。
李延年对后世音律作词起着深刻的影响。礼教不分家,他的音乐著述无一不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在文化上,他的代表作《佳人曲》对五言诗起着一个开端的作用 。
9. 学奕 文言文翻译(选自《孟子》)
【课文说明】
这篇课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是孟子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
这则故事说明了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专心致志和思想老开小差,学习效果是很不相同的。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学习下棋,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弈秋的教导,可是他心里一直认为天鹅会从头顶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虽然他同前一个人在一起学习,学习的效果却不如前面的人好。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学弈》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小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再加上学生又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正确读写:弈秋 教诲 俱学 弗若 曰 矣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三、教法学法
1、教法:范读领读、点拨教学
2、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
1、警句引路、导入新课
2、范读激趣、领读通文
3、熟读成诵、疏通文意
4、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5、合作探究、读书明理
6、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在进行第一个教学环节时,我先出示以下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请学生读一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些警句的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告诉学生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她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
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而现代的教育家也在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我先范读课文两遍,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然后领读,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让学生自由练读,达到熟读成诵。让学生自读自悟,并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贯通全文。
弄懂每一话的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借助注释揣摩句子的意思,再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全班交流时提出与同学研讨。在全班交流时,我采用点拨教学法,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最后指名说全文大意,我相机指导学生疏通文意。
学史可以明智,而明智的关键就是能从古文中明白一个道理,达到以古鉴今的目的,因此,在教学第五个环节时,我先出示两个问题: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弄懂两个人学习效果的不同是因为学习态度不同,得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处理第二个问题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努力实践新课标“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的要求,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学会用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我在讲完课文后将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读文言文。这些文言成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又为学生熟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说明
我的板书简单明了,通过两种不同的学习态度,得出两个相反的学习结果,对比鲜明,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充分揭示了课文蕴涵的道理。
板书设计
学弈
专心致志——成功
10. 求3篇关于吕蒙正的文言文及翻译
1、吕蒙正不记人过
原文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生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 时人皆服其量。(据《涑水记闻》改写)
编辑本段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列)查问。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追究。吕蒙正则说:“一旦知道那个人的姓名;就终生不能忘记,因此还不如不知道那个人的姓名为好。不去追问那个人的姓名,(不问他的名字)对我来说有什么损失吗?”当时在场的人都佩服吕蒙正的度量(气量)。
2、吕蒙正不为物累
原文:
吕文穆公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
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胤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赏识。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靖(李靖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着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做到。
3、吕蒙正不受镜
原文
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鉴②,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③。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④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编辑本段注释
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的谥号,北宋政治家。 ②鉴:镜子。 ③知:知遇,得到赏识或重用。 ④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⑤累:牵累 ⑥眷遇:关照 ⑦伺间:等到有一会儿
编辑本段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得到重用。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脸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用二百里地的镜子照呢?”他弟弟听后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赞叹佩服,都说他比李卫公更贤德(李靖:曾封为卫国公)。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