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答案: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答案: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答案: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
答案: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而掷()去之②歆废()书而观()
16、翻译下列句子。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8题。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8.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案:17、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8、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9至20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19.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
2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9、(1)吃(2)除掉、去掉。20、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8、阅读并翻译。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3.【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译文】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6.【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7.【译文】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8.译文:我小时侯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亲自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屈伸很不灵便,但抄录从不怠慢。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贰』 初一课外文言文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1—25题。
【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②其脑果腹而去。
【注释】①飙:暴风。这里指迅速。②盬(gū):吸饮。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5分)
⑴闻崖上有声甚厉 ⑵渐近临之 ⑶久之,蛇竟死
⑷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 ⑸蜘蛛乃盬 ②其脑果腹而去
2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4分)
⑴之 ①反侧倾跌之状 ②蛇复昂首待之
⑵以 ①以刺刀攫其首 ②以首俯地
2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⑴然审视殊无所见
⑵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2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最后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4分)
2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21. ⑴听到 ⑵从上往下看 ⑶ 终于 ⑷ 曾经 ⑸离开
22.⑴之 ① 的 ②它,指蜘蛛 ⑵以 ① 用 ②把
23.⑴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
⑵蜘蛛仍然退回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
24.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
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①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25.只要以已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叁』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华隆好弋①(yì)猎。畜(xù))一犬,号曰“的尾”。每将自随②。隆后③至江边,被一大蛇围绕周身。犬遂咋④(zé)蛇死焉。而华隆僵仆无所知矣。犬彷徨(páng huáng)嗥吠(háo fèi),往复路间。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隆闷绝⑤委地。载归家,二日方苏。隆未苏之前,犬终不食。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注释:]①弋:射。②将自随:带着它跟随自己。③后:以后有一次。④咋:咬。⑤闷绝:窒息。
1、解释加横线的字。(4分)
(1)华隆好弋猎 ( ) (2)犬遂咋蛇死焉( ) (3)家人怪其如此( ) (4)隆闷绝委地 ( ) 2、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华隆/好弋/猎 B、被一/大蛇/围绕/周身
C、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 D、自此/爱惜,如同/于亲/戚焉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家人怪其如此,因随犬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狗对主人的义气”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挑吧
『肆』 人教版初一语文全部文言文练习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
题目:
1、给下列的字注音
辄( ) 琅( ) 恬( ) 儒( )
2、选择解释下列词语正确的一项
1)窃入学舍( )
A偷窃 B偷偷的 C声音细小
2)听已( )
A完毕 B已经 C停止
3)冕因去依僧寺( )
A因为 B于是 C凭借
4)录为弟子( )
A收 B成 C做
3、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或牵牛来责鼷田者,父怒,挞之。
4、阅读本文后,你获得什么启示?
『伍』 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穿井得一人①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第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④,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⑦,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溉:音gai,浇灌。汲:音ji,从井里打水。
③及——等到。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⑦使——使用,指劳动力。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我用括号代替)
A.及其家(穿)井:挖
B.吾穿井(得)一人:应得
C.国人(道)之:传说
D.得一人之(使):劳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加点词为"之")
①宋之丁氏
②有闻而传之者
③闻之于宋君
④宋君令人问之与丁氏
⑤得一人之使
A.1,2,3,4,5
B.2,3,4,5
C.3,4,5
D.2,3,4
『陆』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1
管 仲 相 齐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鲁人以兵纳之 纳:接纳
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 辞:告诉
D.故请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以兵纳之 而与坐而问焉
b.合立当事之 不当辅以争国
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
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
A.召忽之死节 B.管仲之惠泽 C.叔牙之荐能 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C.等死,死国可乎
D.管仲不死,为树功
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
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
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
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
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柯 邑 之 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盟可负 ②为鄄之会
A.①yo 重要 ②wi 为了
B.①yo 要挟 ②wi 主持
C.①yo 要挟 ②wi 为了
D.①yo 重要 ②wi 主持
2.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请当其君 ②君其许之
③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④请倍盟而讨曹刿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被明月兮佩宝璐 D.舍相如广成传舍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尊事周室 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诸侯 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C.功次三王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D.为五伯长 五伯:指古代五个占领一方的首领。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三存亡国,一继绝世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6.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B.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C.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在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D.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7.对曹刿在坛上迫近齐桓公时讲的一句话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责问齐桓公为什么侵犯鲁国。
B.追问齐桓公是不是还要进攻鲁国。
C.警告齐桓公赶快放弃进一步攻打鲁国的打算,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D.暗示齐桓公:不许进攻鲁国,并且必须接受自己的条件,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8.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了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介 推 拒 禄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天未绝晋 ②不食其食
A.①灭绝 ②俸禄 B.①绝望 ②粮食
C.①断绝 ②吃 D.①截断 ②给……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将有主 ②主晋祀者 ③推从者怜之 ④五蛇从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大王见(臣列观 D.才美不外见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⑤能如是,与若俱隐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
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
『柒』 初一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有啊,我是七中滴:(不够可以追问)我是发初二的,因为我读初二哈
《大道之行也》学案
编者:付 雪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之(主谓之间,无实义)行(施行)也,天下为(是)公,选贤与(通“举”jǔ,推举、选拔)能,讲信(诚信)修睦(和睦)。故人不独亲(以…为亲)其亲,不独子(以…为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者皆有所养,男有分(职分),女有归(女子出嫁)。货恶(憎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这)故谋(奸邪之心)闭(闭塞)而不兴,盗窃乱(造反)贼(害人)而不作(兴起),故外户(大门)而不闭(用门闩插门),是谓(叫做)大同(理想社会)。
二、翻译重点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儿女。
3.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与:(释义)通“举”jǔ,推举、选拔,(例句)选贤与能
矜:(释义)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
(二)词类活用:
亲:(释义)以…为亲,(例句)人不独亲其亲
子:(释义)以…为子,(例句)不独子其子
(三)古今异义:
孤独 今义:孤独为一个词,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
古义:“孤独”为两个词,“孤”为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
例句: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2.文章是从(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
3.全文是总——分结构。结尾文章拿现实社会跟这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作类比,从而指出
现实社会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将不复存在。
29《湖心亭看雪》学案
编者:黄凤娟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我)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都)绝(消失 )。是(这 )日更定,余 (通“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全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小草叶),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哪里 )得更(还)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尽力喝)三大白( 杯,量词 )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客居)此。及(等到)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
1.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3. 是日更定,余 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初更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
三、归纳文言现象。
1.找出句子中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是金陵人,客此 (客 名词作动词) 解释: 客居
2.一词多义。
更:是日更定(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还)
白:上下一白( 白色 )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杯,量词 )
一:上下一白( 全 ) 惟长堤一痕( 数词,一 )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余 一小舟 ( )通(桡),解释: 撑船
4.4.特殊句式。
更有痴似相公者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四、判断下列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从视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 × )
2.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 )
3.作者写雪景,却细致详细地刻画堤、亭、舟、人,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 )
4.第二段作者移步换形,辟出另一境界,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此段表达出作者的乐观豁达之情。( × )
5.本文描写西湖雾凇雪景的文段很有特色,三个“与”字生动写出天空、云层、水面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辩的景象,突出雪景的美丽。( √ )
6.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 )
《桃花源记》学案
编者:余 灵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翻译重点字词。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作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远近。忽逢(遇到)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别的,其他的)树,芳(花)草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很,非常)异(以……为异,对……感到惊奇)之,复(再,又)前行,欲(想要)穷(穷尽,走到尽头)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看到)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有光。便舍(放弃)船,从口入。初(开始)极狭,才(仅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这)属(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听,听到)。其中往来(来来往往)种作,男女衣者,悉(都)如外人。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并(都)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于是,就)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地)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都)来问讯(打听消息)。自云先世(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乡邻们)来此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于是)与外人间隔(断绝来往)。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不要说,(更)不要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皆(都)叹惋(感叹、惋惜)。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离开)。此中人语(告诉)云:“不足(不值得)为(给,对)外人道也”。
既(……以后,已经)出,得(获得,找到)其船,便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路,处处志(做标记)之。及郡下,诣(到,拜见)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寻找)向所志(标记),遂(终于,最终)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往。未果(实现),寻(不久)病终。后遂(就)无问津(问路)者。
二、翻译重点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夹着溪流两岸几百步长,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捕鱼人对这里的美景感到很惊奇。再继续前行,想要走完这片桃林。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到头了,打鱼人在这里看到一座山,山有个小洞口,好像有隐约的光亮透出来。
4.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开始很狭窄,仅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再向前走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林、竹园这类。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打鱼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朝和晋朝了。
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打鱼人一件一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讲述自己所知道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9.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请打鱼人到他们家中做客,都拿出好酒好菜招待。
10.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的人告诉他,说: “(这里的一切)不值得给外面的人说起。”
11.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打鱼人)出了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返回,沿途到处做上标记。
12.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大守当即派人跟他前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了路,不再找得到(先前去桃花源的)路了。
三、归纳文言现象,解释该词,并写出例句。
(一)通假字:
要:(释义)通“邀”,邀请,(例句)便要还家
(二)词类活用:
异:(释义)以……为异,对……感到惊奇,(例句)渔人甚异之
(三)成语:
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询问渡口,比喻没人过问,受到冷落。
怡然自乐:高兴而满足的样子。同“怡然自得”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子。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落英缤纷:鲜花盛开,花瓣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鸡犬相闻:(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都能听见鸡和狗的叫声,但直到老死
都互相不来往。形容彼此距离很近,却相互隔绝,互不交往。
(四)一义多词:
释义 字词 例句
都 ①悉
②并
③咸
④皆 ①悉如外人
②并怡然自乐
③咸来问讯
④皆叹惋;皆出酒食
沿着 ①缘
②扶 ①缘溪行
②便扶向路
邀请 ①要
②延 ①便要还家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五)古今异义:
字词 今义 古义 例句
鲜美 (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放佛 好像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仿佛若有光
交通 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妻子 男子的配偶 妻子和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没有出路的地方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间隔 事物在时空上的距离 断绝来往 遂与外人间隔
无论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不足 不充足 不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一词多义:
释义 例句
乃 于是,就 乃大惊
竟然 乃不知有汉
shě放弃 便舍船
舍
shè房子 屋舍俨然
得 得到,获得 得其船;不复得路
能够,可以 得为众人而已也(《伤仲永》)
的 忘路之远近
之 代词 渔人甚异之;具答之;闻之
指示代词,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音节助词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寻找 寻向所志
寻
不久 寻病终
于是,就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
遂
终于,最终 遂迷
wéi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
wèi给,替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从前的,旧的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向
对着 眈眈相向(《狼》)
(七)句式:
省略句:(桃花源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
林尽(于)水源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四、判断文意理解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1.本文运用层层设疑的写法,使故事颇有传奇色彩。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其次是桃源中人之奇,最后是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 (√)
2.本文展现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
3.本文既展现了作者的美好理想,又体现出他实现了美好理想的喜悦心情。 (×)
4.文末写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
5. 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
27 《短文两篇》学案
编者:韩琼
一、解释文中加点词。(26×2=52)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 的)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 四季)俱( 全、都)备。晓雾将歇(消散),猿鸟乱鸣( 此起彼伏地鸣叫)。夕日欲颓( 坠落),沉鳞( 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相)跃。实是欲界( 人间)之( 的)仙都,自(自从)康乐以来,未复( 再,又 )有能与( 欣赏 )其( 代美景 )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高兴的样子)起行。 念(想到)无与为乐者,遂( 于是,就 )至( 到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一起)步于( 在)中庭。 庭下如( 像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原来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只是 )少闲人( 清闲的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二、翻译下列句子(6)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三、归纳文言现象(22分)
1、古今异义(2×2)
晓雾将歇( 消散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
2、一词多义(4×3)
与:未得能有与其奇者( 欣赏 ) 念无与为乐者( 和,跟 )
欲:夕日欲颓( 将要 ) 欲界之仙都( 欲望 )
3、翻译下面的特殊句式(2×3)
(1)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判断文意理解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0×2=20)
1、《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从平远、高远两种视角,写出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 )
3、“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仰观俯察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 )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动景转入对静景的描写。( × )
5、 “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
6、《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 )
7、“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 )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9、“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 √ )
10、 “闲人”,即清闲的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达了赏月的自豪与欣喜;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 )
『捌』 适合初一学生做的文言文练习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
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
日食的情况。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①诏 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 ②适 ③弈 ④对 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 ;④何难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