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孔文举文言文

孔文举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2 12:33:05

❶ 孔文举年十岁阅读答案_文言文孔文举年十岁裏的孔融有___和特点

孔融的特点有才思敏捷、智慧过人、善于应对。

在这篇文章中,台中的一位资深医生陈伟鄙视和轻视了年轻的孔文菊,而孔文菊却令人厌烦。本文着重探讨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孔文菊与李元礼的对话,孔文菊与陈伟的对话为主线,突出了主人公孔文菊小时候的天赋,勤奋好学,与陶秋红、陈留边相貌英俊。

(1)孔文举文言文扩展阅读: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❷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次跟随父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

❸ 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拼音

孔文举年十岁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翻译】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是一个司隶校尉。到他家去做客的人,都是那些才华出众、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和主人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文举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指孔子,即孔丘,字仲尼)和您祖先伯阳(指老子,即李耳,又称老聃,字伯阳)有师徒之称,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文举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文举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非常尴尬。

❹ 孔融善辩文言文的翻译

翻译:汉末著名的文学家孔融小的时候便以聪明机智远近闻名.在他年仅十岁时,有一专次跟随父属亲到洛阳去.那时,洛阳有一位名人叫李元礼,担任司隶校尉(官名),大多数到洛阳的人都会去拜访他.但是,只有名人才子和他的亲戚他才会接见.孔融来到他的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友."门人通报了以后,李元礼接见了他.当时还有许多名人在座.李元礼问孔融:"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呀?"孔融答道:"昔日我的先祖孔子和您的先祖老子(老子名叫李耳)曾经有过师友之谊(相传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两人互尊对方为老师和朋友),所以我和您是世代相交的好朋友啊."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都啧啧称奇,夸奖孔融聪明.这时,太中大夫(官名)陈韪前来拜访李元礼,人们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他,纷纷夸赞孔融.陈韪轻蔑地看了看孔融,说:"哼,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有出息."一句话,满座的客人都不说话了,看着孔融和陈韪.孔融不慌不忙地笑着对陈韪说:"这样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吧?"陈韪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❺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5)孔文举文言文扩展阅读: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关梨子争夺的故事: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 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❻ 文言文 孔文举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解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❼ 从孔文举这篇文言文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窘迫.

❽ 古文小时了了中孔文举是怎样语出惊人的

【原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乃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窘迫。
孔融十岁时拜访洛阳的李膺,李膺名气很大,寻常人无从拜访,因此孔融在门口自称世交,李膺纳闷,带进来一问,孔融说孔子曾向老子(李耳)问礼,孔李当然是世交,让满屋的人都称奇。陈韪从外面进来知道后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当场反诘:“想君少时,必然了了。”一语更是让老陈非常尴尬。

古人的逻辑思维水平实在有限,孔融的话其实大有问题,今人很容易就发现这是一个简单的偷换概念的错误,只有“小时了了,大必不佳”才能推断出“想君少时,必然了了”,孔融正是将陈韪的“大未必佳”偷换成“大必不佳”,才成为反诘陈韪的有力武器,可惜大家都没有反应过来,反而成就了孔融的美名。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511ff0100dz95.html) -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谈孔融的逻辑错误与小聪明误人_潇湘游子_新浪博客
再者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本也是一番好意,在提醒孔融为人当注意内敛,不要靠一些小聪明沾沾自喜。可惜孔融并没有领会陈韪的好心,反而用一个错误的逻辑推论来反诘。此事也可以看出孔融不但小聪明,而且器量小,没有虚怀若谷之心,听不得反面意见,

小时候这样倒也无防,只是孔融将这个特点一直保留终身,为其和其子都带来杀身之祸。最终孔融父子皆受了这种哗众取宠的小聪明之累,死于非命,不得不让人深思。孔融经常用这种风格讽刺曹操,终于得罪了曹操,被收监,而两个儿子居然神情自若地下棋,别人问他们为什么不逃,结果小孩说“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本来曹操只杀孔融,但听说此事后,忌惮孔融的两个儿子如此明白事理,便有了斩草除根之心,因此孔融的两个儿子也抓去被杀。有时想想,那时的名士,如孔融、弥衡、杨修之流,以小聪明哗众取宠而致杀身之祸,他们的命运又是多么的相似。

❾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锺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展开
我来答有奖励
martin_jack
LV.7 2017-09-29
“孔文举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白天父亲睡觉,小的到床头偷酒喝,大的问道:‘为什么不拜?’回答说:‘偷(本来就是无礼的),哪能行礼啊!’”
“孔融(因罪)被收监,家里家外的人都十分惊惶恐怖。那个时候孔融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玩琢钉游戏,一点没有急迫的表情。孔融对缉捕的差官说:‘犯罪只限于自身,两个孩子能不能得到宽恕?’儿子徐进说:‘您看到过倾覆的鸟巢,还有完好的鸟蛋吗?’随即也被收到监狱。”
“锺毓兄弟小时候,恰好父亲白天睡觉,合谋一起偷喝药酒。那个时候他们父亲已经醒了,还假装睡着了看着他们。锺毓行礼之后才喝酒,锺会喝酒却没有行礼。完了之后问锺毓为什么行礼,锺毓回答:‘喝酒是一个庄重的事情,不敢不行礼啊。’又问锺会为什么不行礼,锺会回答说:‘偷本来就是无礼的,所以就不用行礼了。’”

热点内容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 发布:2025-07-13 14:42:16 浏览:896
对教育的 发布:2025-07-13 14:06:14 浏览:28
绿色的金鱼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12:15:47 浏览:779
宫颈多久查一次 发布:2025-07-13 09:36:59 浏览:682
逆羽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3 09:16:35 浏览:476
幼儿英语口语培训 发布:2025-07-13 08:37:47 浏览:292
2017全国数学文科二卷 发布:2025-07-13 07:49:17 浏览:155
水泥多久干 发布:2025-07-13 07:12:13 浏览:105
中考语文要点 发布:2025-07-13 06:16:00 浏览:386
教师节送给老师的贺卡 发布:2025-07-13 06:07:45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