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呼者文言文阅读答案
① 文言文25篇(译文)
同志,一个个让人翻译吧.我刚搞完十篇.
典出《墨子·非攻中·十八》:“古者有语曰:‘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我小时候,在养晦堂西边的一间屋里读书。低著头读书,遇到问题就抬起头来思考;如果想不通,往往站起来,绕著屋子走来走去。屋里有个直径约一尺宽的洼地,一天一天渐渐扩大。每当踏到洼地,脚常被绊倒而苦恼;日子久了也就习惯了。
有一天,父亲来到屋里,看到洼地就笑著说:「一个房间都没管好,将来凭什麼来处理天下国家的大事呢?」就命令小仆人拿土来把洼地填平。
后来我又踩到填平的地面,脚像踢到什麼东西似的吓了一跳,好像地面忽然隆起来一样;低头看地面,已经填得平平坦坦了。一会儿又走到那里还是有这样的感觉;时间久了就又习惯了。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脚本来踩在平地上,不能适应凹陷的地方;等到日子久了,踩在洼地上就好像踩在平地一样。假使久了又踩到平地,反而觉得有阻碍而不习惯。因此君子作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开始的时候就要谨慎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薛谭在秦国的名叫青的人那里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青的技艺,(他)自己觉得已经学完了,就辞别(青),要回家,秦国的青也不留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歌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表示知道自己错了向青谢罪并请求留下,(此后他)终身不敢提回家了。秦国的青意对他的朋友说:“从前韩国的娥到东边的齐国去,没有粮食了,经过雍门(齐国的城门)时,在那卖唱乞讨食物。虽然她走了但是还有余音绕着(那雍门的)中梁,三日不停(消失),旁边的人还以为她人没有走呢。住客栈时,客栈的人侮辱她。韩国的娥因此放声哀哭,整个里弄的老小都因此而悲伤愁苦,互相垂泪相对,三天都不吃饭。(里弄的人)赶紧去把追她(回来)。娥回来后,又放声歌唱。整个里弄的老小欢喜跳跃拍手舞蹈,不能克制自己,全忘了刚刚的悲伤了。(里弄的人)于是给了她很多钱财打发她走。所以雍门那的人,至今还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娥留下的歌唱(技艺)啊。”
晋平公问师旷,说: “ 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师旷回答说: “ 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平公说: “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
师旷说: “ 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
平公说: “ 讲得好啊! ”
② 急需短小的文言文10篇,要求有翻译,有题目,并且还有题目的答案
题目没有,古文有几个,(*^__^*) 嘻嘻……
弈秋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假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语译】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悲伤叹息,还有什么用呢?
胶柱鼓瑟
原文
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翻译
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由赵国人先调好了弦,(齐人)就将调弦的柱子用胶粘住了回家。三年弹不成一首曲子,那齐人埋怨赵国人。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齐)人这么蠢。
善呼者
[原文]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译文]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门客说:“没什么能力的人不能跟我们一块出门”。
一天,有个穿褐衣的人找上了门,对他说:“我嗓门大!”于是公孙龙问他的门客:“你们中间有大嗓门麽?”下面回答说没有。于是公孙龙就把这个大嗓门的人收做门客。
过了几天,公孙龙要去游说燕王,不料走到河边这边的岸上没有船,于是他让大嗓门往对岸喊话要船,就喊了一下,那边就有船家听到开船过来了
歧 路 亡 羊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揠苗助长
[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有一个担忧自己田里的禾苗总不长,就把每棵禾苗都拔高了。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家,对佳人说:“今天我可累坏了,是为了帮禾苗长高。”他的赶紧走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全都干枯了。
何待来年
[原文]今有人。曰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提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文]现在有一个人,天天都偷邻居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道人的行为。”他说:“好吧,我以后减少一些,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既然知道不对,就应该立刻改正,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亡羊补牢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庶人章第六
[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古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平民的孝道,除了利用天时和地利之外,还要保护自己的身体,爱护自己的名誉,节约用钱,以孝养父母.从天子到平民,都不能始终尽孝,但是有人说恐怕尽不了孝道的话,那是绝对没有的事.
归田赋
[原文]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鱼留,音留)。
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译文]在京都作官时间已长久,没有高明的谋略去辅佐君王。只在河旁称赞鱼肥味美,要等到黄河水清还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泽的壮志不能如愿,要找唐举去相面来解决疑题。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随渔夫去同乐于山川。丢开那污浊的社会远远离去,与世间的杂务长期分离。
正是仲春二月,气候温和,天气晴朗。高原与低地,树木枝叶茂密,杂草滋长。鱼鹰在水面张翼低飞,黄莺在枝头婉转歌唱。河面鸳鸯交颈,空中群鸟飞翔。鸣声吱喳,美妙动听。逍遥在这原野的春光之中,令我心情欢畅。
于是我就在大湖旁高唱,在小丘上吟诗。向云间射上箭矢,往河里撒下钓丝;飞鸟被射中毙命,鱼儿因贪吃上钩,天空落下了鸿雁,水中钓起了魦鰡。
不多时夕阳西下,皓月升空。嬉游已经极乐,夜来还不知疲劳。想到老子的告诫,就该驾车回草庐。弹奏五弦琴指法美妙,读圣贤书滋味无穷。提笔作文,发挥文采,述说那古代圣王的教范。只要我置身于世人之外,哪管它荣耀与耻辱的所在。
陋室铭 刘禹锡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 温州中考语文文言文字词解释
中考文言文命题走向及复习方法
第一部分:2005年试题分析和20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命题走向预测
(一)近四年甘肃省各地区中考卷中的文言文篇目: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台州
《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景公》20分
《醉翁亭记》《荀巨伯探友》20分
《陋室铭》
《工之桥》21分
《出师表》《后出师表》23分
省实验
《陋室铭》《东坡画扇》22
杭州
《墨翁传》 20分
纪昀《兽》20分
《指喻》20分
《晏子》 20分
宁波
《卖柑者言》《陆元方卖宅》16分
《孙膑减灶》
《善呼者》16分
《捕蛇者说》
《杨朱》16分
《曹刿》《蜘蛛捕蛇》15分
绍兴
《捕蛇者说》
《荀巨伯探友》20分
《马说》《南歧之见》20分
《出师表》
《细柳营》20分
《为学》《画蛇添足》16分
金华
《张良奇遇》
《捐祖》20分
《醉翁》《岳阳》
《游黄山》22分
《曹刿》
《任末》18分
《出师表》《后出师表》 23分
舟山
《螳螂捕蛇》
《蜘蛛捕蛇》 22分
《为学》《黄生》
22分
《曹刿》《天时》 22分
丽水
《愚公移山》
《曾子不受赐》22分
《桃花》《蔡嶙》18分
《马说》 《伯乐相马》 16分
湖州
《岳阳楼记》《吴下阿蒙》 17分
《荀巨伯探友》8分
《愚公移山》16分
《陈谏仪教子》8
温州
《出师表》《义猴》22分
《醉翁亭记》《荀巨伯探友》20同台州
《曹刿论战》9分
《任末》9分
衢州
《出师表》《陆少宝卖宅》22分
《桃花》
《鹦鹉灭火》22
《曹刿》
《任末》18分
(二)近六年甘肃中考卷中的文言文篇目: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8分
20分
21分
23分
20分
26分
《晏子使楚》
《景公》
《醉翁亭记》
《荀巨伯探友》
《陋室铭》
《工之桥》
《出师表》《后出师表》
《孙膑减灶》
《弈秋》
《马说》
《陶侃》
说明:2004年台州跟温州中考语文同卷;2002年台州跟嘉兴中考语文同卷。
分析2005年甘肃省的11份中考卷,我们会发现:
(一) 各地区的试题完全按照考试说明拟题的。
考试说明:1、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
2、与课内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段的含义恰当地评价其思想内容。
(二)课内选文共10篇(杭州只有课外一篇),第五、六册占9篇,第一册1篇《螳螂捕蛇》
《荀巨伯探友》05、04年共有4个地区以此文拟题。
《陆少宝卖宅》05年宁波、衢州都以此文拟题。
(三)题型、拟题角度都很规范。
现将2006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走向作如下预测:
一、 选文:注重内容的教育性和故事的浅易性。
选文的教育性,就是所选文段有一个健康而有教育意义的主旨,让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受到一次真、善、美的人文教育。请看05年浙江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是比较注重其育人功能的。
省课改卷:宋·何莲《东坡画扇》——颂扬扶贫帮困。
杭州卷:高启《墨翁传》——提倡临财不苟,洁身自好,坚守道德准则。
湖州卷:《吴下阿蒙》——强调读书之重要。
嘉兴卷:薛福成《物性相制》——反映扬长避短,以弱胜强。《蜘蛛捕蛇》
宁波卷:《陆元方卖宅》——突出不为钱而诳人的诚信思想。
绍兴卷:《荀巨伯探病》——不要败义以求生。
台州卷:《晏子春秋》——以民为本,从谏如流,知错即改。
温州卷:《义猴》——教育知恩必报。
丽水卷:《曾子不受赐》——针对个人道德自律和廉洁社会建设。
金华卷:《捐祖》——倡导尊老敬老。
上述故事的主旨并没过时,至今仍有其现实意义。挑选诸如此类的阅读材料作考题,是一次很好的传统美德教育。
选文的浅易性,主要表现在选文的故事性强,有人物有故事;阅读量少,大多在百字左右;生僻字用注解、注音,使之化难为易,变深奥为浅显。
二、测试:注重字词的常见性和理解的整体性。
被测字词的常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二是该词语在课内文言文中曾学过。如,省卷第22题实词解释:(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3)至懊悔不胜而去。要求解释的三个字都可从课内文言文中找到。
理解的整体性,一般从文章主旨的理解,人物性格品质的概括,事件前因后果的分析,读后谈谈启示等角度设题。这种命题走向,答案相对灵活,允许考生自主,是对长期以来阅读教学中“答案唯一模式”的否定,对今后的阅读教学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 题型——组题“有分有合”,设题“常规为主”。
文言文考试大多两个文段,课内课外各一段。
(1)有的两段合二为一,合成一个大题进行对比阅读;如,嘉兴和舟山卷《物性相制》和《螳螂捕蛇》,分别写蜘蛛和螳螂杀蛇,主旨也相近; 台州卷《晏子春秋》课内外各一段,以民为本是其共同点; 金华卷《张良奇遇记》和《捐祖》,都与对待老人相关。
(2)有的两段自成一题,各自拟题。合二为一的,课内外两个文段,或故事相似,或主旨相近,联系相对紧密,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各自拟题的,其内容和主旨联系相对宽松,但课内外两个文段难易度应该相近。如,省卷的《东坡画扇》和《陋室铭》, 湖州卷《吴下阿蒙》和《岳阳楼记》, 宁波卷《陆元方卖宅》和《卖柑者言》,绍兴卷《荀巨伯探病》和《捕蛇者说》,温州卷《出师表》节选和《义猴》,丽水卷《愚公移山》和《曾子不受赐》,忂州卷《出师表》和《陆少宝卖宅》等,两文段的内容和主旨,除宁波卷有点联系外,其他基本上是无关的。
中考文言文考题设计,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每个文段4小题为多:
一般是实词和虚词解释各1题,重要句子翻译一二句,文章内容的理解或评析1小题。各小题题型设计一般是:实词实解多,虚词选择多,句子理解翻译多,少数也有选择的。 文章内容理解或评析的考题,其题型比词、句理解的相对丰富些,大致有如下几类:
1.感悟体会型。这类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感受、启发、体会等,回答“言之成理”即可。对此,应指导考生紧扣选文的中心和材料来作答,力求切实,不要泛泛而论。如2005年的湖州卷第21题,要求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的启示”便是。
2.求同概括型。这类题重在测试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对选文的某一方面内容先进行概括,找出共同点,然后简要回答。如2005年武汉卷第13题,要求以《晏子使楚》和《唐雎不辱使命》为据,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点。这类题型,多见两段合二为一的试卷中。
3.评析创新型。这类题比较常见,但开放性程度较高,往往要求考生对选文的某一内容或形式(写作特点)进行评析或鉴赏,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最好有点创新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更好。
4.比较评判型。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选文,或一篇选文中两个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要求考生比较两者异同,回答问题。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探索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在中考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如杭州卷第23题,要求阅读《墨翁传》后说说“墨翁”和“逐利者”的区别。
有些题型虽然算不上什么新颖,却是见功见底测试考生实际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也不妨设计一二题,让学生练练。如像重庆卷划分句子朗读节奏,北京卷选择与课内文章主旨相匹配的课外名句,大连卷用“/”给句子断句等等。还有一些考区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更注重的是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而对字词特别是虚词的理解倒是有些淡化了。
总之,准确把握中考命题走向,考前复习可以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但真想在考场上左右逢源,应对自如,还得靠平时的多读多思。多读几篇,厚积中有薄发;多读几遍,熟练中能生巧。这样,就不必依赖上述那所谓的“预测”而稳操胜券了。
第二部分:我校的文言文复习的做法:
一、两条复习线索:
1、纵线复习:从第一册到第六册的文言文篇目
第一册 4篇
《“论学”六则》 《牡丹图、斗牛图》 《螳螂捕蛇》 《答李几仲书》
第二册 4篇
《中国古代寓言三则》《卖油翁》《口技》《大龙湫》
第三册 4篇
《核舟记》 《活版》 《桃花源记》 《童区寄传》
第四册 3篇
《为学》《以五十步笑百步 杀人以梃与刃》 《醉翁亭记》
第五册 5篇
《愚公移山》《晏子使楚》《孙膑 张良 》《岳阳楼记》《卖柑者言》
第六册 5篇
《曹刿论战》 《出师表》 《马说》 《捕蛇者说》 《陋室铭 爱莲说》
共25篇 每周7节,每课2篇,需四周。
2、横线复习: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子、文言语段、课外文言篇目 需两周多
(我们手上资料全校统一的《精析巧练》和《中考水平拔高总复习》
根据学生的反馈来看,学生觉得将文言文跟现代文、写作交错进行复习效果好更好一些。
我们的做法是:每周上半周的3到4节课上文言文。其他3节课按计划复习基础题、现代文和写作。
二、我校初三的四位语文老师在复习的内容和进度上保持一致。课余时间多交流。发给学生的练习试卷保持统一。不会私自印发自己班级的语文资料。
在复习时,我们四位老师在复习文言文方面达成共识:
老师:方向要指明,重点要讲清,感情要走近
学生:学得“实”, 用得“活”,课堂有情趣
一、方向要明:考什么,怎么考,分值。
我们认真研读了《考试说明》:
1、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一般用法。
2、与课内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段的含义
恰当地评价其思想内容。
我们分析了05年的甘肃省的中考卷特点:1、注重课内外比较阅读。
2、题型:文言实词解释、文言虚词作用选择、翻译、简答(评价)
二、重点要讲清:
1、实词:、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词)
2、虚词:于、以、为 其、之(而、则、然、)。05浙江省的11份试卷主要考前5个文言虚词。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3、要重视理解性默写。
现以临海市第一次调考卷为例:
例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学生不规范的翻译有:臣本是一介草民,生活在南阳。(亲自在南阳种田。亲自耕种在南阳)
例2:卑鄙:地位低微、学识浅陋。有多位学生只写其中的一点:或地位低微或学识浅陋。
例3:何所复恨:遗憾。有多位学生没有将这个“恨”字跟《答李几仲书》中的“恨未识足下面耳”联系起来。错误地写成“痛恨”。
例4:用原文天回答“表达诸葛亮对刘氏父子“ ”的感情。” 很多学生填“由是感激”或者不用原文填写。 从学生的答卷来看,学生存在问题:读题习惯差,往往没认真审题就急于答题。
三、感情要走近:
1、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紧张的心理。文言文是“兵家必争之地”,很容易得分。然后做一些容易点的中考题。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2、做题前,多用一些商量的口吻含蓄地提出老师的要求。如:“昨天,我看到一篇文言短文,很喜欢,很想推荐给大家,好吗?”“对文言文的翻译,老师担心部分同学没掌握方法,想检查三个句子,大家有信心吗?” 需要老师的幽默:“这样,台中就有希望了。”
“把书临风,其喜气洋洋者也。” “先别人未读而读,后别人吃饭而吃饭,可乎?”
3、多听听学生的呼声。当我听到有学生说这几天读文言文“头都读疼起来,效果不理想”。时,我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在中间穿插趣味性强的文言短文、俗人奇事。满足了学生们的一点要求,他们就会高兴。
4、对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时提出的问题要真诚地解答。必要时给予鼓励、表扬。
5、告诉学生:高中将有40篇文言文要学。这些文言文比初中难多了。我们要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我们在思考“如何能让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效?”
我们尝试:
一、利用早晚读让学生读“有可比性的文言文”。也就是,让学生先复习课内的一篇,比如《马说》再让学生读可比较的《伯乐相马》。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浓一些,文言知识和自学能力都能有效地迁移。
二、留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文言文有很多字、词属于古今异义字,还有一词多义,一义多词,通假字等等,而这些字词又常常出现在中考试卷中。我们在组织文言文复习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归纳、总结。让学生学得“实”。老师要做的是及时检查、检测。
三、课外演练。教材中的文言文,学生毕竟都学过,阅读起来肯定比较轻松,如仅限于教材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课本外找一些难度适中的文言文语段,让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技能,进行一定的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再次检查自己积累的是否充足,自己的阅读技能是否熟练掌握。
四、学生互相出题检测。可以是书面的检测,也可以是口头的检测。小组之间调换检测,男女同学调换检测,也可以是自测。方法以多变为佳。
④ 文言文 善呼者的道理
供参考:答案示例:①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
②善呼者为谋求职业, 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③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 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 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 (《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②汜:河岸。
24、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 4 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C (2 分)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5、下列句中加△ 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 分)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
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
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
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26、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B (2 分)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
B、给他弟子的身份。
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
D、给他弟子的书籍。
27、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2 分)
答案示例:①公孙龙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能用人之长。
②善呼者为谋求职业, 勇于自荐,以发挥自己的才能。
③公孙龙收罗“鸡鸣狗盗”之徒,浪费了人力资源,助长了人浮于事的风气。(任选一个人物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译文: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环顾弟子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边。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
⑤ 求古文善呼者的翻译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环顾弟子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边。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
⑥ 文言文+翻译
(一)楚庄王谋事而当①,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君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②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注释:①当,妥当。②不谷:古代姓自称的谦词。
逮:及,达到。 王:称王。 足:意动用法,以己为足,认为……足够。
莫之若:没有谁比得上他。 几:接近,几乎。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孔子辞(1)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2)而行。孔子布衣也,万乘②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注释:①廪丘,齐国地名。②万乘,指万乘大国的君主。
致:招引。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作为。 辞(1):推辞。 之:代词。
辞(2):告辞。 显:显扬,显耀。 苟:苟且,不严肃,马虎。
孔子会见齐景公,齐公送给他廪丘作为他的奉养之地,孔子推辞不接受,回去告诉弟子说:“我听说君子有功劳才接受俸禄。如今我游说齐景公,景公没有实行我的主张就赏赐我廪丘,他也太不了解我了。”让弟子急忙驾车,告辞后就走了。孔子是平民,万乘大国的君主很难与他有同等的品行,夏禹、商汤、周王的辅佐大臣也没有他显耀,这是由于他在取舍上不马虎啊!
(三)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比:副词,接连地。 之:代“卖的是骏马”。 还:通“环”,环绕。 顾:回头看。
有个卖骏马的人(注意:定语后置),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知道他卖的是骏马。(他)便前往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要卖掉它,接连在市场上站了三天,没有人理我。希望您环绕着马察看它,离开时再回头看一下它,我愿意付给你一天卖马的钱。”伯乐便绕着圈看看马,假装要走了又回头看看马,一天那马的价钱(就涨了)十倍。
(四)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务:致力。 受:接受。 诚:确实,的确。 因:于是。 廷:当廷,名作状。
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致力于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一次,听人说,在办理案件的官署、部门里,有很多官员受贿,于是(唐太宗)暗中派人(给主事官员)用财物试验一下(这件事的真假)。主管的官吏通过属下接受了赠给他的绢帛一匹,唐太宗非常愤怒,要下令杀掉他,裴矩进谏说:“这个人接受贿赂,确实应该严惩。可是,是您用东西引诱人家,所以,即使对他处以极刑,在性质上也还是属于诬陷人家犯罪,这恐怕不是倡导德行、合乎礼仪的行为。”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因此而召集百官,对百官们说:“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我)。如果每一件事都能够这样处理的话,还用担心不能治理好国家吗!”贞观元年裴矩辞世,赠官至绛州刺史,谥号敬。
(五)木之生,或孽①而殇,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③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余,或仿佛于山者,则为好事者取去,强之以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④,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⑤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注释:①孽(niè)聂):树木的嫩芽。②拱(gǒng巩):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汩(gǔ古)没:沉没。④濆(fén坟):水边高地。⑤野人:村野之人,农民。
殇:未成年而死。 为:被。 患:灾祸。其:其中的。强:勉强。 薪:动词,打柴。
树木的生长,有还在幼苗时便死了的,有长到两手合围粗细时而死了的。幸而长成可以用作栋梁的,也就被砍伐了。不幸而被大风拔起,被流水漂走,有的折断了,有的腐烂了;幸而能够没有折断,没有腐烂,便被人认为是有用之材,于是遭受到斧头砍伐的灾祸。其中最幸运的,在急流和泥沙之中漂流沉埋,不知经过几百年,在水冲虫蛀之后,有形状好似山峰一样的,就被喜欢多事的人拿走,加工做成木假山,从此它就可以脱离泥沙而且避免斧砍刀削的灾难了。但是,在荒野的江边,像这样形状似山峰的树木有多少啊,不被好事的人发现,却被樵夫农民当作木柴的,哪里数得清呢?那么在这最幸运的树木中,又存在着不幸呢!
(一)善呼者
公孙龙①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②。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淮南子•道应训》)注释:①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游:交际,交往。 带:作动词用,系带。(“衣”字用法同) 故:原来。 逆:拒绝。
从前,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曾对他的弟子说:“无能的人,我不与交往。”一天有个穿着粗布衣服、系着破旧腰带的人,登门自荐说:“我擅长呼喊!”公孙龙环顾众 弟子问道:“你们当中原来有善于大声呼喊的人吗?”众弟子回答:“没有。”公孙龙便说 :“收下他吧!把名字登记在名册上。”过了几天,公孙龙前去说燕王,走到一条大河边,而摆渡的船却靠在对岸。公孙龙叫来那个善呼的人,那人一声呼喊,渡船应声摇了过来。所以说:圣人处世,也不能拒绝有一技之长的人。
(二)废弈向学
魏甄琛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若读书,执烛即不敢辞,今乃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人名)许,假书研习,闻见日优。
颇:程度副词,很。 乃:副词,却,竟然。 向:趋向,奔向,来。 诣:到。 假:借。
甄琛应试秀才来到京都,他因特别喜爱下围棋浪费了很多有用的时间,通宵达旦都不停止,让仆役给他执掌蜡烛照着下棋,仆役有时困倦到了极点,打起瞌睡,他便用杖责打他。仆役说:“郎君辞别父母来京都进取做官,如果因为读书,差我替你执掌蜡烛,我当然不敢推辞,但现在你却日夜不停下围棋,这难道是你来京都的原意吗?甄琛听了感到很惭愧,于是(开始悔改),到赤彪跟前去借书研习,从此学问一天比一天长进。
(三)牛不能生马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zì,雌的、 母的牲畜。)牛,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何故:什么原因。 以:因为。 名:命名。 请:请求。
齐桓公外出荒效打猎,追赶一只鹿,走进了一道不知名的山谷。他见到一位老人,问道:“这叫什么谷?”老人回答:愚公谷。”桓公又问:“为什么叫这样的名字?”老人又答:“是因我命名。”桓公说:“我看你容貌神态、言谈举止都不象个愚蠢的人,怎么会因你而得名呢?”老人说:“请允许我告诉你。我原来喂养着一头母牛,生下的牛犊长大后,我把它卖掉又买 了一匹马驹。一个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说完就牵走了我的马驹。邻居们听了都认为 我很愚蠢。所以就称这道山谷为愚公谷。”(其实这是一位聪明的老人,他清楚问话者的身份,才故意假托解释地名,讲了一个傻得荒唐的寓言故事,意在讽刺齐国司法的废乱。)
(四)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其友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即“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一会儿)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
方:开始。 志:抒发心意,名作动。 绝:断。 足:值得。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欣赏。伯牙开始用琴声抒发自己志在泰山的情怀,钟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太好了,高昂激越,如登巍巍高山!”过了一会儿,伯牙又表达了自己志在流水的意向,钟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太好了,回旋跌宕,如临滔滔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死去,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终生不再弹琴,认为失去知音,世上便再无值得为之弹琴的人了。不但弹琴是这样,贤人也这样。
(五)曹玮用计
曹玮帅秦州。当赵德明叛,边庭骇动,玮方与客对弈。吏报有叛卒投德明者,玮弈如常。至于再三,徐顾吏曰:“此吾所遣,后勿复言。”德明闻,杀投者。卒遂不复叛。
帅:做地方长官,名作动。 骇:害怕,吃惊。 弈:下棋。 徐:慢慢地。
曹玮镇守秦州时,发生了赵德明叛乱之事,一时间边庭惊动。这消息传到时,曹玮正在与人下棋。有小吏进来报告,说是有叛卒投奔赵德明,曹玮神色自若,仍旧下他的棋。那小吏说了好几遍,曹玮才慢慢抬起头,看看那小吏,不慌不忙地说:“那是我派过去的,你以后不要再说了。”赵德明听说后,就把那个投奔他的人杀了。此后,土卒便不再有人投奔赵德明了。
(六)教学相长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旨:味美。 困:困惑。 反:返回,引申为反省。 长:增长。
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吃它,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深远的道理,不去学习它,(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够反过来要求自己;发现自己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就能自己奋发图强。因此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文言文翻译训练十三
(一)
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问陈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陈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有知之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不知。”陈平曰:“陛下精兵孰与楚?”上曰:“不能过。”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而将不能及,而举兵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弟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无事而郊迎谒。谒,而陛下因禽之,此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
亟:马上。 固:坚持 之:取独。 过:超过。 趣:通“促”,催促。
以:因为,连词。 特:只,不过。 以为然:“以之为然”,认为(他)是对的。
汉高祖六年,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汉高祖向众将询问(对策),众将领说:“马上发兵消灭这小子。”汉高祖(听了之后)没有说话。(汉高祖又)问陈平,陈平坚持不发表意见,说:“众将领都说些什么?”高祖(把众人的意见)全都告诉他。陈平说:“有人上书说韩信造反这件事,还有别的人知道吗?”(高祖)说:“没有。”陈平说:“韩信知道这件事吗?”(高祖)说:“不知道。”陈平说:“陛下的精兵跟楚国比,谁更强呢?”高祖说:“(我的精兵)不能超过(楚国的精兵)。”陈平说:“陛下的将领(在)用兵打仗(上)有能够超过韩信的吗?”高祖说:“没有人比得上(韩信)。”陈平说:“现在(陛下的)部队不如楚国(的部队)精锐,而将领(在用兵打仗上)不能够比得上韩信,却出兵进攻韩信,这是在催促他跟你打仗,我私下里替陛下(对此)感到危险。”高祖说:“(那么)该怎样对付(这件事)呢?”陈平说:“古代天子有巡察天下,召集诸侯(的做法)。南方有云梦这个地方,陛下只管假装外出巡游云梦,在陈地召集诸侯。陈地在楚国的西边边境上,韩信听说天子因为爱好外出巡游,看形势必然没有什么大事,就会到国境外来拜见陛下。(他来)拜见(的时候),陛下(就可以)趁机抓住他,这只是一个力士(就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而已。”高祖认为(这话)有道理。
(二)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征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
以:介词,把。 闻:使动用法,使……知道。 谢:谢罪,道歉。 是:正确,对的。
罢:停止。 喻:明白。
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
(三)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御:驾车。 易:更换。 后:落后。 致:到达。
赵襄主向王子于期学赶车,学了不久便与王子于期比赛;在比赛 中他换了三次马,结果每次都落在后面。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呢。”王子于期回答说:“技术已经全教给您了,是您用的不对。赶车最要紧的是,要使马套在车上能舒适妥贴,赶车人的注意力要集中放在调理马上,然后才能赶得快,跑得远。在这次比赛中,您落在后面的时候就光相赶上我,跑在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赶上去。其实引马上路去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哪里还顾得上调理马?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啊!”
(四)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汲:打水。 及:等到。 国人:国都的人。 于:被,介词。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者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五)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攫而夺之。吏搏而束缚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也?”对曰:“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被:通“披”。 鬻:卖。 所:处所,地方。 殊:完全。
齐国有个想得到金子的人,清早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前往卖金子的人聚集的场所,看见人拿着金子,就抢夺过来。衙役将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道:“人们都在这里,您还抢别人的金子,为什么?”回答说:“完全看不见人,只看见金子啊!”
文言文翻译训练十四
(一)千金买骨
臣闻古之君人(君人:人君,国君。),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涓人:国君的近侍,又名“中涓”,即 阉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损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者三。
请:请让我。 且:尚且。 市:买。 期年:读jī,一年。 (安事:犹言“何用”。)
我听说古时候有一个国君,有用千金寻求千里马的事情。三年也没能得到一匹。一个近侍对国君说:“请允许我(替您)去买马。”国君派遣他(去买马)。(近侍)三个月后终于找到一匹千里马。(但)马已经死了,(他便用)五百金买下(这副)马骨 ,回来把(这件事)报告国君。国君大怒说:“所要的是活马,要死马何用?还损失了五百金!”近侍回答说:“一匹死的千里马,(大王)尚且用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认为君王是有能力买千里马的,好马现在(很快)就到了。”果然不到一年,就买到三匹千里马。
(二)外藏不成
有为人妻者,人告其父母曰:“嫁不必成也,衣器之物,可外藏之,以备不成。”其父母以为然。于是令其女常外藏。姑公知之,曰:“为我妇而有外心,不可畜。”因出①之。妇之父母,以谓己谋者以为忠,终身善之,亦不知所以然矣。
注释:①出:旧社会夫妻之间,男方不要女方,称“ 出妻”,也称休妻”。
成:原义成功,这里指白头到老。 外:名作状,在外面。 姑公:妻子对丈夫的父母的称呼,即公婆。 畜:xù,畜养,这里指由公婆家养。 (善:形作动,友好地对待。)
有一位做了别人的妻子的姑娘,有人告诉她的父母说:“出嫁不一定能白头到老。(不如让她早做准备,)贵重衣料器物,可以藏在外面,用来防备不能白头到老。”她的父母觉得(那人说得)是对的。于是就让女儿经常(把东西)藏在娘家。她的公婆知道这件事,(生气地)说:“做我家媳妇,却有二心,这样的人不能要。”便把她休了。姑娘的父母更以为那个出主意的人是忠心的,一辈子都友好相待,而不知道(事情――指姑娘被休)为什么这样。
【题旨】应分请忠言和谗言,忠言可听,切勿轻信谗言,以免上当。
(三)常羊学射
常羊学射于屠龙子朱,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乎?楚王田于云梦①,使虞人②起禽而射之。禽发,鹿出于王左,麋交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拂王旃③而过,翼若垂云。王注矢于弓,不知其所射。养叔进曰:‘臣之射也,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出处不明)
注释:①云梦:湖泊名称。②虞人:掌管山泽的官。③旃:zhān一声,赤色曲柄的旗。
起:本义发动,这里指轰赶。 若:你,第二人称代词。 田:同“畋”。打猎。 发: 。 注:附着。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好)射(杀)它们,禽兽们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交叉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飞过,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前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放一片叶子在百步之外去射它,十发箭十发中。如果让放十片叶子,那么中不中不是我能肯定的啊!’”
【感悟】就一个人来说,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在纷繁的世界,才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就人性来说,贪心是很大的弱点,在纷繁的世界,常常因为弄不清自己到底要什么,而使自己迷失的。就客观来说,有所得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最终可能是什么也得不到的;知足常乐,达观的人,不奢望得到什么,只是做好自己觉得该做的,得到的却会很多很多!
(四)澄子亡衣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①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②缁也,今子之衣禅③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
亡:丢失。 涂:通“途”,路上。 援:拉,拽。 当:当做,抵。
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丢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到路上寻找它。(他)看见(一个)妇女穿着(一件)黑衣服,就拉住不放,想要取下人家的那件衣服,说:“今天我丢了(一件)黑衣服。”那位妇女说:“你虽然丢了黑衣服,(我身上穿的)这件黑衣确是我亲手做的啊。”澄子说:“您不如快点把衣服给我!原来我丢的是件黑夹袄;而您现在穿的是件单褂。用单褂顶替夹袄,您难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了吗?”
【题旨】巧取毫夺,是强盗逻辑,骗子行为。
(五)梧树不善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枯梧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邻父因请而以为薪。其人不说曰:“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此有所宥也,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遽:匆忙,马上。 因:于是。 说:通“悦”。 宥:yòu,局限,指见识不广。
有一位老者与人为邻,有一棵枯死的梧树,那老者说那棵死梧树不吉利,邻居就马上把树砍了,老者就请求给他当柴火。那邻居很不高兴说了:“做邻居的这么阴险,怎么能做邻居啊!”
这是太过狭隘了,要枯树当柴火和不要,这一点不能怀疑枯梧树吉利还是不吉利
【题旨】谎言欺人,诈骗谋利,终会暴露,被人识破。
(六)宋人御马
宋人有御马者,不进,拔剑刭而弃之于沟中。又驾一马,马又不进,又刭而弃之于沟。若是者三,以此威马至矣。然非王良之法也,王良①登车,马无罢②驽。
注释:①王良:传说中我 国古代最著名的御手。②罢:同“疲”。罢驽,劣马。
刭:jǐng,用刀割脖子,这里指杀。 威:形作动,威慑。 至:极点。
然:但是,转折连词。
宋国有个驾驭车的人,(挥鞭驱使,)(马却)不肯前进。(他)拔出利剑,砍断马的脖子,把尸体扔到了阴沟。(接着,)他又驾一匹马,(这一匹)也不肯前进,他又杀掉扔进沟里。就这样,他接连杀死三匹马。
用这种办法威慑马,可以说是到了极点。但这并不是名驭手王良(驾车的)方法。王良登车驾驭,是没有劣马的。
【题旨】不学无术,蛮横行事,应该自责自问。
⑦ 初二语文—— 《郑人为盖》和《善呼之客》文言文翻译。
善呼之客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环顾弟子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边。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
感
想起“鸡鸣狗盗”的成语来源:孟尝君因为收养会学鸡、狗叫的盗贼,而得以脱身。与这公孙龙先生真是如出一辙啊!不知道善“屠龙”者他是否会屈就赐与弟子身份?又想到所谓的儒者是那么迂腐地讲究人品,其极致的例子就是前面的《爰旌目之死》,与这公孙龙和孟尝君的不拘一格相比真是天差地远啊。看来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东东,也是琳琅满目、百花争艳啊!那些记挂着赞美别人的东西的人们,却将自己祖先的宝贝,弃之如蹩履,实在可惜啊!别又来个“邯郸学步”可就贻笑大方了。
⑧ 善呼者文言文翻译
原文: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
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伎能之士。”
译文:
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回头环顾弟子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游说燕王。来到河边,但是渡船在河的另一边。(公孙龙)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
所以说:圣人处世,也不能拒绝有一技之长的人。
⑨ 文言文 公孙龙在赵之时。。。。。的阅读答案
你都不贴上试题?
⑩ 《善呼者》的原文及译文,急
《善呼者》
【原文】
昔者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下,而航在一汜(si)。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来。故曰:“圣人之处世,不逆有技能之士。”
故老子曰:“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
【注释】
1龙不能与游——游:交往,交际
2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顾:回头看,环顾
3门下故有能呼者乎——故:原本,原先
4往说燕王——说:游说,劝说
5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穿着
6航在一汜——汜:通“涘”,水边;河岸
7门下:弟子。
8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哲学家。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
9籍:登记名册。
10河下:河岸。
11航:指船。
12逆:指拒绝。
13伎:通“技”,技能,技巧,技艺。
【翻译】
从前公孙龙在赵国的时候,对弟子说:“没有才能的人,(我)公孙龙不会和他交往的。”有个穿粗布衣服用绳索当衣带的访客求见并说:“我善于呼喊。”公孙龙回头环顾弟子问道:“(我的)门下原来有善于呼喊的人吗?”回答说:“没有。”公孙龙说:“给他弟子的身份吧!”数天以后,(公孙龙)前往劝说燕王。来到河边,但是渡船在河对岸。(公孙龙)让善于呼喊的人呼叫渡船,一叫渡船就过来了。所以说:圣人处世,也不能拒绝有一技之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