懿文言文翻译
A. 文言文翻译 司马懿与诸葛亮
翻译: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原文: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此文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懿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
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资治通鉴》全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为止。
是司马光以为君亲政,贤明之道为出发点所编写成的一本巨著,所谓“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
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B. 求古文翻译!!懿宗拥兵数十万,闻敌至,走保城邑,今乃移祸无辜之人,不亦过乎
唐懿宗拥兵数十万,听见敌人到了,就逃跑保城池,如今就把灾祸移到了无辜百姓的身上,难道不是错误的吗?
2.说到荣誉、金钱的害处,那是罪恶的阶梯,能说是安全的吗?过度的自满奢侈,同样是危险的阶梯的,能说那是福分吗?
C. 文言文 卫懿公斗牛而废耕翻译
一、译文
卫懿公喜欢抓动物,见到斗牛就很高兴,给那些放牛人的俸禄同一般官员一样多。宁子规劝说:“不能这样。牛的用途在耕田,不在斗牛,那些牛都去斗牛,耕地就必定荒废。农耕,这是国家的根本,怎么可以荒废呢?我听说有这样的话,做官的不因私欲妨碍百姓。”
卫懿公不听。于是卫国好斗的牛,比耕牛的价格高十倍,放牛的人都放弃了农耕而训练牛抵角,农官都难以禁止。
二、原文
卫懿公好禽兽,见牴牛而说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谏曰:“岂可!牛之用于耕而不在觝。觝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觝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觝,农官强能禁。
三、出处
《郁离子》·《好禽谏》
(3)懿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一、创作背景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思想内容以道为本兼与儒家形而下的用相结合。立意与行文变幻奇诡,颇得庄子精髓。嘉靖丙辰与宋濂《龙门子凝道记》合刻於开封。
“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二、作品赏析
《郁离子》,乃元时诚意伯刘公愤然辞官,隐居于山林四野所著之书。离为八卦之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得其名。
书总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包罗万象,明察秋毫,长于奇辩,工于句式,诸多巧喻,趣解说教之沉闷,使获婉转顿悟之喜,喟然慨叹其思其智。
三、作者简介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D. 急需<<卫懿公好鹤>>古文的白话文译文
古人言:“玩物丧志”,过于沉迷所玩赏的事物就会丧失积极进取的壮志。春秋时期卫懿公好鹤而亡国,可说是玩物丧志的典型。
卫懿公是卫惠公的儿子,名赤,世称公子赤。他爱好养鹤,如痴如迷,不恤国政。不论是苑囿还是宫庭,到处有丹顶白胸的仙鹤昂首阔步。许多人投其所好,纷纷进献仙鹤,以求重赏。
卫懿公把鹤编队起名,由专人训练它们鸣叫,训练和乐舞蹈。他还把鹤封有品位,供给俸禄,上等的供给与大夫一样的俸粮,养鹤训鹤的人也均加官进爵。每逢出游,其鹤也分班随从,前呼后拥,有的鹤还乘有豪华的轿车。为了养鹤,每年耗费大量的资财,为此向老百姓加派粮款,民众饥寒交迫,怨声载道。
鹤色洁形清,能鸣善舞,确实是一种高雅的禽类,浮邱伯《相鹤经》这样描述它:“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头赤。食于水,故其啄长。栖于陆,故其足高。翔于云,故毛丰而肉疏。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寿不可量。行必依州渚,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宗长,仙家之骐骥也。”
卫懿公喜欢高贵典雅的仙鹤,本来无可厚非,但因此而荒废朝政,不问民情,横征暴敛,就难免要遭来灾祸。周惠王十七年(前660)冬,北狄(今大同一带)人聚两万骑兵向南进犯,直逼朝歌。
卫懿公正欲载鹤出游,听到敌军压境的消息,惊恐万状,急忙下令招兵抵抗。老百姓纷纷躲藏起来,不肯充军。众大臣说:“君主启用一种东西,就足以抵御狄兵了,那里用得着我们!”懿公问“什么东西?”众人齐声说:“鹤”。懿公说:“鹤怎么能打仗御敌呢?”众人说:“鹤既然不能打仗,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君主给鹤加封供俸,而不顾老百姓死活呢?”
懿公悔恨交加,落下眼泪,说:“我知道自己的错了。”命令把鹤都赶散,朝中大臣们都亲自分头到老百姓中间讲述懿公悔过之意,才有一些人聚集到招兵旗下。懿公把玉块交给大夫石祁子,委托他与大夫宁速守城,懿公亲自披挂带领将士北上迎战,发誓不战胜狄人,决不回朝歌城。但毕竟军心不齐,缺乏战斗力,到了荧泽(朝歌北)又中了北狄的埋伏,很快就全军覆没,卫懿公被砍成肉泥。狄人攻占了朝歌城,石祁子等人护着公子申向东逃到漕邑,立公子申为卫戴公。
朝歌沦陷后,卫大夫弘演前往荧泽为卫侯收尸,但见血肉模糊,尸体零落不全,只有一只肝尚完好。弘演大哭,对肝叩拜,说:“主公一世风光,如今无人收葬,连个棺木也没,臣仅且以身为棺吧!”说着拨刀剖开自己的肚子,手取懿公之肝纳入腹中,从者只好把弘演的尸体当作懿公的棺材,草草掩埋。
E. 文言文"诸葛亮空城计"的翻译
三国时期, 谙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 —— 街亭, 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 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视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 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 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 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 大 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
于是, 诸葛亮传令, 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 士兵原地不动, 如果有私自外出以 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教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 20名士 兵扮成百姓模样, 洒水扫街。 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 戴上高高的纶巾, 领着两个 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 见了这种气势, 都不敢轻易入城, 便急忙返回报告 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 这怎么可能呢 ?” 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 前去观看。 离城不远, 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 正在焚香弹 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 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 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 莫非是诸葛亮 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 ? 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 ?” 司马懿说:“ 诸葛 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 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 !” 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F. 文言文句子在线翻译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褪去,何也
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褪去,何也
司马懿是魏国的著名将领,现在统领十五万精兵来到这里,只要见到丞相(诸葛亮),便会马上撤军离去,如何?
G. 司马懿和诸葛亮文言文空城计 要文言文和翻译
文言文: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
译文:
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群众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白宣帝说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意气自信。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白宣帝经常说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士有埋伏,沿着山走了。”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告诉白宣帝,正如诸葛亮所说的。白宣帝知道后,深深得感到遗憾。
H. 文言文翻译
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①。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②。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装,克日当发③。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④。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则无五子。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注释】①郭淮:字伯济,魏朝时任雍州刺史,齐王曹芳嘉平元年(公元249 年)迁征西将军,都督雍、凉诸军事,在关中(今陕西省地)三十多年,功绩显著。都督:官名,地方军政长官,战庸:战功。庸即功劳。
②王凌:历任司空、太尉,密谋废立,司马懿当时为魏朝大将军(晋朝时追尊为宣帝),亲自领兵讨代他,便自杀。坐凌事:因王凌事获罪。
③征摄:收捕。戒装:准备行装。克日:定期。
④徇:谋求。身首:这里指性命。
【译文】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很得民心,也多次建立过战功。郭淮的妻子,是太尉王凌的妹妹,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郭淮让妻子准备好行装,限定日子就要上路。州和都督府的文武官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到期打发妻子上路,百姓号陶痛哭、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回来,于是文武官员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夫人追回来以后,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五个孩子哀痛欲绝,恋恋不舍,思念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如果死了,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马懿于是上表魏帝,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http://..com/question/83883227.html
这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给你帮助~O(∩_∩)O~
I. 文言文翻译卫懿公好禽,见觝牛而悦之
卫懿公喜好动物,看见斗牛非常高兴.
J. 文言文翻译 司马懿与诸葛亮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 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 亮曰:" 此必辛佐治也。"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上,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深怕晋宣王(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就派辛毗作军司马。宣王和诸葛亮在渭水对阵,诸葛亮想方设法诱骗宣王,宣王果然大怒,准备派大军和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派间谍侦察,谍报回来说:" 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来。" 诸葛亮说:" 这个人一定是辛毗(佐治)。"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事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