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和文言文
⑴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文言
和
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可见,同
口语的亲
疏远
近是文言和白话最大的区别。
但事实上,文言同口语
的关系也是相当密
切的,只不过是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而已。因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
口语的基础上的上古汉语
书面语言
,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口语则是以唐宋以来的北方话为基础的,今天大家使用的
白话文
,
即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⑵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其实文言普遍可以一个字一个字解释,而且不容易错。 追问: 古白话文和今白话文的区别 回答: 汉语言文字可以简单分为3个部分:文言文,古白文,今白文,从秦汉开始统一的语言到民国称古白话,民国以后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你看过鲁迅的文章吧,典型的古白话。文言文我们是大部分看不懂,古白话是半懂半不懂,现代文我们基本看得懂。而古白话介于文言文和今白话之间,夹杂着当篇文章写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了解背景的人,常常会错作者的意思。一般来说就是这样。 补充: 鲁迅的文章不结合当时的背景很少人看得懂。所以谁的文章我都看,就是不看鲁迅的。我宁可捧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看文言文,也不看鲁迅的文(当然,老师要求的除外)。 追问: 古白话和今的粤语广东话一样吗? 回答: 不一样。古白话在秦汉是跟现在的标准普通话一样的地位,大家都说古白话。只能说历史发展到现在,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补充: 古白话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传承。我们连老外的英语都学了,这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学,那就说不过去了。 追问: 你怎么可以看懂啊!左传,吕氏春秋,鬼谷子,无注的你是怎么看懂的,你学几年啦!
⑶ 文言文与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白话文是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普遍使用的文体。这种白话文是五四运动前后才有的。此前,课本,包括已经出现的洋学堂中使用的课本,都是文言文,学生是不会用白话文写作的。
当初,“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们提倡写新文学的时候,首先要发起国语运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方言太多,白话文是语体文,到底要按哪种“语”来“文”呢?方言成了大障碍,非推广一种大家公认的语音不可。语体文要上阵,先得讲国语,大家按标准音说话,再按标准语行文。
文言文则不是如此,它不是按说话的规律来行文,不管发什么音,按什么地方的方言去朗诵,反正不识字的一律听不懂。
什么是文言文呢?目前很难拿出一个理想的尺度,只能举出一些作品作为例子来说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梁启超的“新文体”只能算“半文言”,不是标准的文言。可以从先秦两汉的散文以及后来的“古文”中来看文言文。从语法方面看,文言文中有大量诘屈聱牙的句子,有各种以“之乎者也”构成的语法句式,有多种省略、宾语前置现象;从词语方面看,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和典故,涉及很多古代陌生的名物典章制度。中学生可以阅读浅易文言文著作,如《孟子》、《史记》(纪传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文言文中往往是用单字来表示白话文中一个词语的意思;而有些字即使现在还用,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⑷ 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
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首先应该是语域(register)范围之内的问题,而且确实是应该加个时间范围作为标准,讲“X
X
时代的语言的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更为确切。接下去的诸如汉代的汉语是属于中古汉语,还是上古汉语(抱歉,我随便说了)等问题,就属于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了。
现代汉语的语域(register)分别有日常语(可与“白话文”对),书面语(可与“文言文”对),科学用语等等。
⑸ 白话文和文言文被称为什么
白话文白话文(又称语体文),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但区别于“白话文”。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次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⑹ 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什么区别
1.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2.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它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那么白话文也就比口语更加书面化。
古代的正统文体是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视秦汉经典著作为范式,并随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古代在东汉以前,使用竹简、丝帛等作为文书载体,必然要求文字简洁。 东汉发明了造纸,随着工艺的改善,加上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这些都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在古代,文言文形式规范,并且用词用字较为统一。而由于方言的差异,白话文在各地差别较大,因此交流呈现出地域差异的特性。
吴语白话文(上海话)
汉语主要白话文主要有四种,他们分别是官话白话文(京白)、吴语白话文(苏白,如右图)、粤语白话文(广白)以及韵白(明代官话——中州韵白话文)。除了以下四种,还有很多白话。未能识别属于何种方言大类的,统称为“土白”。我们生活中所常说的白话文,是指官话白话文。
⑺ 请问是文言文好还是白话文好呢
近日,教育部长杜正胜与诗人余光中有所谓「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近日,教育部长杜正胜与诗人余光中有所谓「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 这个问题与「上国文课到底有没有用?」一样,是课堂上常常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与「上国文课到底有没有用?」一样,是课堂上常常遇到的问题。
有时是某个较会议论的学生偶然冲出的愤慨话,有时是下课后、考试前听到某一个角落发出的叹息声!有时是某个较会议论的学生偶然冲出的愤慨话,有时是下课后、考试前听到某一个角落发出的叹息声! 有时是自己故意发问,学生彷佛得到喧泄之口,但又听不进、听不懂正规正矩的说明。有时是自己故意发问,学生仿佛得到喧泄之口,但又听不进、听不懂正规正矩的说明。 让国文课程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一些无奈与代沟。让国文课程与学生之间永远存在一些无奈与代沟。
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问题,当初推行白话文运动的人,都是有文言文基础的,他们抛弃传统,寻求兑变,意欲改革,对文言文加以挞伐,最后白话文嬴得胜利,现在举目所见所有的书面语言都是白话文,文言文成为死物。文言文与白话文之争,是五四运动以来的问题,当初推行白话文运动的人,都是有文言文基础的,他们抛弃传统,寻求兑变,意欲改革,对文言文加以挞伐,最后白话文嬴得胜利,现在举目所见所有的书面语言都是白话文,文言文成为死物。 从现在眼光看来,这些五四健将都是能出入文言,而来运用白话系统。从现在眼光看来,这些五四健将都是能出入文言,而来运用白话系统。 但对接下来受新式教育的学子而言,大家都从通用的语言---白话文出发,再来学习文言文,如此一来,与文言文的距离岂能不远?但对接下来受新式教育的学子而言,大家都从通用的语言---白话文出发,再来学习文言文,如此一来,与文言文的距离岂能不远? 当文言文距离远了,却也正好代表文言文作为古董的价值,作为通往文化内涵的重要钥匙。当文言文距离远了,却也正好代表文言文作为古董的价值,作为通往文化内涵的重要钥匙。
没有具备的能力,不见得一定要具有,但这个能力如果牵连到龎大文化内涵时,这个能力就有其重要性了。没有具备的能力,不见得一定要具有,但这个能力如果牵连到厐大文化内涵时,这个能力就有其重要性了。 当五四健将挞伐文言文、鼓吹白话文时,他们没有失去这个钥匙,他们只是觉得仓库裏的东西不适用那个时代,他们可以随时打开来,取出他们认为有用的,也可以随时关上,把认为无用的重新关在黑暗的历史裏,或放在阳光下好好晒一晒、打一打。当五四健将挞伐文言文、鼓吹白话文时,他们没有失去这个钥匙,他们只是觉得仓库里的东西不适用那个时代,他们可以随时打开来,取出他们认为有用的,也可以随时关上,把认为无用的重新关在黑暗的历史里,或放在阳光下好好晒一晒、打一打。 因为古老语言承载著古老思想,古老思想代表著一种传统的庄重与典范,庄重与典范成了压迫与负担,正是要改革的时候。因为古老语言承载着古老思想,古老思想代表着一种传统的庄重与典范,庄重与典范成了压迫与负担,正是要改革的时候。 另一方面,古语言不容易为一般贩夫走卒所理解,有碍知识的普及、流通,在中国文化处於烈强侵凌的情况下,藉著白话文能让国民文化素质的快速普遍提升。另一方面,古语言不容易为一般贩夫走卒所理解,有碍知识的普及、流通,在中国文化处于烈强侵凌的情况下,借着白话文能让国民文化素质的快速普遍提升。 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尖锐的发言:吃人。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尖锐的发言:吃人。 文言文,在当时成为某一种吃人的符码。文言文,在当时成为某一种吃人的符码。 现在这种符码形象,还在某些人心中,即使时代已经不同了,因为五四后的人们,认为仓库内的东西无用,其实是因为已经丢了这把钥匙、无法打开仓库之故,而不是它们会「吃人」。现在这种符码形象,还在某些人心中,即使时代已经不同了,因为五四后的人们,认为仓库内的东西无用,其实是因为已经丢了这把钥匙、无法打开仓库之故,而不是它们会「吃人」。
所以现在来讨论白话文与文言文,已经不能以五四时期的问题为问题了,而是:文言与白话确实产生断层与隔阂,以及文言这柄钥匙它能开启的仓库,是否对我们还有用?所以现在来讨论白话文与文言文,已经不能以五四时期的问题为问题了,而是:文言与白话确实产生断层与隔阂,以及文言这柄钥匙它能开启的仓库,是否对我们还有用? 前面是文化历史为我们带来的问题,后者是文化素养需求的问题。前面是文化历史为我们带来的问题,后者是文化素养需求的问题。
但是讲「有用」与否,是最容易迷思,也是最困扰的地方,常常会陷入偏狭的成见之中,因为如今「有用」的价值普遍地与就业、赚钱连上关系,一些超越金钱价值的价值,一直被漠视与无知对待,即使大学教授内心怀著这种无知之见者,所在多是,更何论在学校裏的青涩小儿!但是讲「有用」与否,是最容易迷思,也是最困扰的地方,常常会陷入偏狭的成见之中,因为如今「有用」的价值普遍地与就业、赚钱连上关系,一些超越金钱价值的价值,一直被漠视与无知对待,即使大学教授内心怀着这种无知之见者,所在多是,更何论在学校里的青涩小儿!
如果认肯这些文言文背后所能开启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有用的,但因为与现代书面语言有差距,所以可以来讨论学校裏如何分配其学习的比例,让学生能兼具现代书面语,又能拥有来往於古文化的钥匙!如果认肯这些文言文背后所能开启的文化内涵,是对学生有用的,但因为与现代书面语言有差距,所以可以来讨论学校里如何分配其学习的比例,让学生能兼具现代书面语,又能拥有来往于古文化的钥匙! 让文化感更开阔深化。让文化感更开阔深化。 当然这样的想法,是将中国与台湾文化放在同一大体系来看。当然这样的想法,是将中国与台湾文化放在同一大体系来看。
怎样的分配比例能更增加文化学习的效果,其实跟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文言文之争无关,更跟「中国化」与「台湾本土化」无关,它应该是教育效果的问题。怎样的分配比例能更增加文化学习的效果,其实跟五四时期的白话文、文言文之争无关,更跟「中国化」与「台湾本土化」无关,它应该是教育效果的问题。 可惜,由教育部长谈起来,白话文彷佛代表了台湾本土(脑袋裏是228受难家属的悲愤与委曲)、文言文教育则是象徵中国化(这时脑袋裏映出的是李肇星口口声声、千篇一律、嘶牙裂嘴地提统一的嘴脸),白话与文言就成了台湾与中国的对立。可惜,由教育部长谈起来,白话文仿佛代表了台湾本土(脑袋里是228受难家属的悲愤与委曲)、文言文教育则是象征中国化(这时脑袋里映出的是李肇星口口声声、千篇一律、嘶牙裂嘴地提统一的嘴脸),白话与文言就成了台湾与中国的对立。 当年文言文的「吃人」形象被转化为「中国」形象,来与「台湾的」、「本土的」、「在地的」对立,而后者,正是现在台湾的正确价值。当年文言文的「吃人」形象被转化为「中国」形象,来与「台湾的」、「本土的」、「在地的」对立,而后者,正是现在台湾的正确价值。
我们可以说一直以来忽略了台湾本土文化,所以现在要重视之,但不必因此就不要扩及到中国文化领域。我们可以说一直以来忽略了台湾本土文化,所以现在要重视之,但不必因此就不要扩及到中国文化领域。 我们可以说传统国文教育有偏重中国文化的现象,尤其是偏重明清以前,但这种现象随著政治效果这十几年来已经改变许多了,衡诸教育、学术,台湾本土已是显学,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认的,学校裏对於白话文的鄙视心态,也还未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说传统国文教育有偏重中国文化的现象,尤其是偏重明清以前,但这种现象随着政治效果这十几年来已经改变许多了,衡诸教育、学术,台湾本土已是显学,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认的,学校里对于白话文的鄙视心态,也还未完全消失。 也因此,余光中者,要提高文言文比例,想从成为显学的本土化象现中抢回一些资源。也因此,余光中者,要提高文言文比例,想从成为显学的本土化象现中抢回一些资源。 而杜正胜者,认为白话文更为重要,想为被压抑者吐一口气。而杜正胜者,认为白话文更为重要,想为被压抑者吐一口气。 但是,我认为唯有放开心胸,离开中国与台湾、统与独的对立心态,回归教育效果的立场,才能为学子找到一条能够兼具古今文化素养的路。但是,我认为唯有放开心胸,离开中国与台湾、统与独的对立心态,回归教育效果的立场,才能为学子找到一条能够兼具古今文化素养的路。
这种论调,早已是老调重弹了,只是有人从右边走向平衡,有人从左边走向平衡,相对彼此而言,有人平衡点略左,有人平衡点略右,而我们还没有学会面对异议的宽容与体谅。这种论调,早已是老调重弹了,只是有人从右边走向平衡,有人从左边走向平衡,相对彼此而言,有人平衡点略左,有人平衡点略右,而我们还没有学会面对异议的宽容与体谅。
⑻ 古代汉语与古白话文的区别是什么
1、定义不同
古代汉语:古汉语分为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由于古代人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已经无法听到,我们常说的古代汉语只指书面语言。
古白话文:古白话是汉魏以来,随不同时代实际语言发展而变化的较切近口语的语言。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2、特点不同
古代汉语:言简意赅。字少但表达的意思明确,准确,不罗嗦、不赘述。单音词占优势,向双音词发展,一词多义的现象极为普遍。
古白话文:比白话小说精炼。
3、起源不同
古代汉语: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
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
古白话文: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
⑼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
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从感觉上来讲,文言文结构紧凑,与现代语言相比晦涩难懂,但字的容量较高,一个字往往包含很多内容,而相比较而言古白话语言相对易懂,内容浅白。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⑽ 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区别
白话文是任何人在任何场合都普遍使用的文体。这种白话文是五四运动前后才有的。此前,课本,包括已经出现的洋学堂中使用的课本,都是文言文,学生是不会用白话文写作的。
当初,“五四”运动的先驱者们提倡写新文学的时候,首先要发起国语运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方言太多,白话文是语体文,到底要按哪种“语”来“文”呢?方言成了大障碍,非推广一种大家公认的语音不可。语体文要上阵,先得讲国语,大家按标准音说话,再按标准语行文。
文言文则不是如此,它不是按说话的规律来行文,不管发什么音,按什么地方的方言去朗诵,反正不识字的一律听不懂。
什么是文言文呢?目前很难拿出一个理想的尺度,只能举出一些作品作为例子来说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梁启超的“新文体”只能算“半文言”,不是标准的文言。可以从先秦两汉的散文以及后来的“古文”中来看文言文。从语法方面看,文言文中有大量诘屈聱牙的句子,有各种以“之乎者也”构成的语法句式,有多种省略、宾语前置现象;从词语方面看,有很多生僻的词语和典故,涉及很多古代陌生的名物典章制度。中学生可以阅读浅易文言文著作,如《孟子》、《史记》(纪传部分)、《梦溪笔谈》、《聊斋志异》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还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文言文中往往是用单字来表示白话文中一个词语的意思;而有些字即使现在还用,其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