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小学科学病毒

小学科学病毒

发布时间: 2020-11-22 15:46:18

A. 小学生六年级科学问题:我们常见的病毒有哪些

原核生物:蓝藻抄,细菌(袭带“杆”“链”“球”等字的菌),放线菌,支原体,衣藻【可用“蓝色细线织毛衣”来记】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蘑菇,灵芝等),疟原虫,草履虫等
病毒:艾滋病病毒,t4噬菌体,流感病毒,SARS病毒等

B. 小学科学“微生物和我们的关系”调查报告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和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例如: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大纲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教育部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号)。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传统初中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初中生物课是学生喜欢学习的课程之一。原因是由于这门课程讲到的内容有很多与学生自身有关,与生活实际联系得很紧密,而且是学生最早接触到实验的课程。但是我们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的话,学生会很快失去了兴趣。为什么呢?1、由于初一的学生中有些还没有从小学的学习习惯中转变过来,因而当学习量突然加大时,不适应。再加上生物知识需要理解,死记硬背的同学考试成绩肯定会较差。当第一次或第二次的成绩不理想时,学生会有畏难的情绪。这就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如果提前看了课本的内容,则课堂上容易走神。3、上实验课时,如果教师提前演示实验的过程,学生去重复,要得到与教师的一致的结论的话,学生的许多行为必然受到限制,因而有趣的实验课也会变得味同嚼蜡了。4、学生在学习时具有间接性,通过教师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虽然有教师在引导,但与学生独立完成的效果还是不可相比的。学生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 他们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缺乏了体验。因而,生物课程的改革是必然要进行的。

新课改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改善目前教学现状的好办法:

新课改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初中生物是非中考科目,在有的人的眼里这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会直接导致学校领导和学生对生物教学的轻视。但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则具有优势。因为,一方面,我们生物教师在进行研究时如果失败了则压力没有那么大。另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就是时间的不可控制性。对于中考科目来说,在目前的现状下,中考成绩可以说是一个学校或一个教师的命脉,所以时间不可控制性是一个大问题,但初中生物老师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生物教师在这方面多作尝试,还可为其它学科的教学探明道路。

二、生物学科中有较多的内容适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生物课中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教材中生物学所辐射的绝大多数范围,例如:

1、动植物标本制作:大型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标本可以制作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动物标本则主要选择节肢动物门中的动物,例如用鱼、蛙、龟、蛇等脊椎动物做透明骨骼标本;微观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可以考虑“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结构”、 “蚕豆叶的横切面结构”等永久切片,既教会了学生一定的制作技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通过观察更进一步掌握根、茎、叶的结构知识。动物的可以考虑草履虫、神经纤维、血液涂片等。这些小制作只要告诉学生基本原理后,学生就可以自主探索。相信学生,往往会取得好的成果。例如,我在2003年组织的兴趣班中,有学生交上来了玻璃制作的标本,还有琥珀标本、蜡制标本等,这些制作在老师的估计范围之外。

2、植物栽培:在我校的植物生态园中,可在不同的季节栽种不同的植物,既美化了校园,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还可以将嫁接、扦插、压条等技术让学生掌握。无土栽培技术还可以用来装扮教室或家庭的书房。至于组织培养则要看学校的条件,如果消毒的水平过关的话,也是可以作一下尝试。

3、探究性实验:生物课本中的探究式实验非常多,由于上课时间限制,书本上一些无法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就可以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安排、落实和完成。只要遵从探究活动的规律,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先进行一些有趣的小实验。在完成一些小实验的基础上,也会得出深刻的生物学规律。例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究种子的发芽率》、八年级上册的《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等。

4、调查研究: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不仅仅是能够学习,还需要有和社会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课堂外去,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里,通过访问(个别谈话法)、座谈、问卷、测验(如智力、能力、个性等测试,书面资料分析)等手段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例如,我在2003年9-11月间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江门市垃圾处理情况调查活动》,在我校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性效果。我将我指导的这次活动教案附于后面,以供参考。

5.举办展览:利用生物摄影,把各种各样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展示出来。作品题材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和病毒。可用普通相机、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根据实物拍摄的生物题材用来展览:大到生物景观、生态系统,小到一只昆虫、一片蝴蝶的翅、一朵花、一片花瓣、甚至于细胞组织的超微结构等都可以。此外还可将学生的小制作用来展览,如 “叶脉书签拼画”展、“插花艺术展”等小展示。还有,我组织了学生对青春痘、近视眼等调查,将这些调查的图片、成果等在校园的橱窗中展示出来。这样把科学性、知识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对其他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促进和示范的作用。

三、生物教师开展综合实践的意义:

1、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质的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因此,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的,积极性能得到保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就能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老师提供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相当于外因,促使学生获取知识,从而发生质变。学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习生物和其它学科自然容易一些。学生能否持续发展是我们当教师的必须时时刻刻关注的问题,如果透支了学生的兴趣和活力,活动开展还不如不开展。

2、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 :在生活的任何方面,每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认识、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在对江门市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活动中,通过学生设计、选择活动的形式,体验活动的过程,检验活动的效果,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在相互沟通和碰撞中,增强自信心。由于我对垃圾的处理也不是很清楚,一切问题的答案要学生们自己去调查和探索,这让初一和初二的学生有一个机会去充分了解自我、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机会。

3、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

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体验,增长了智慧。过程比结果重要,智慧比知识重要。建构主义认为:应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知识。我们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活动本身的结果不一定重要,起码它让学生在过程中经历了成功与失败,感受到了愉快与沮丧,在过程中习得了课堂中没有的知识,并在过程中将一些理论知识应用并巩固。

4、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的学生中有些人的依懒性强、任性、娇气、缺乏合作精神。而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参与度较少,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和有限的资源。因而学生要搞清楚他所研究的问题,必然要与同学和老师及社会上的人士交流和合作。要适应这样一个小环境,他们就必须克服不良的性格,让学生学会相处、谦让、容忍,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在生活中、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需要些压力才会去思考和改变,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不到垃圾场就不知道垃圾集中在一起的味道是如何的臭,学生们也就不会想到用什么植物或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四、生物教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否合理,其实际效果如何?它的功能是否得到发挥?评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关系到这次活动的成败,还关系到下一次活动是否能顺利地开展。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起着对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诸方面发展变化的评估作用。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评价活动中教师更要优先思考的是评价是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是否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并行,是否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每一学习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一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对学生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方式为主。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实践的过程及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价者,评价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实践中,我们将主要采用自我评价、档案袋评价、他人评价这三种主要的形式。

(1)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以学生自身作为评价主体的一种评价方式,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学生可以设计了一张自我评价表。对于自身获得的学习结果、思考方式、生活方式、心理变化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促进自身向好的方向发展。

例如:我在学生参加垃圾调查活动时参考其他人士成功案例后设计的量规:

C. 生活中的20个科学现象,以及它的科学原理。

1、为什么自来水不适宜直接放入金鱼池中养鱼?
原因:自来水一般是用氯气来杀菌消毒的,而氯气等物质对金鱼的生长不利,所以自来水最好用盆装着在阳光下晒一、二天后,再用来养鱼。
2、为什么有人用草木灰来清洗一些橱房用具呢?
原因:草木灰中含有少量的碳酸钾,所以草木灰的水溶液呈碱性,有一定的去污作用。
3、为什么把一些贵重的药材浸成药酒饮用呢?
原因:酒能慢慢溶解药材中一些有用的物质,人饮用了药酒,就可以吸收到药材中的有用成分,发挥药的作用,但要注意有些人对酒精是会过敏的,所以饮酒要量力而为。
4、现在为什么提倡使用无铅汽油呢?
原因:以前为了减少汽油剧烈燃烧所产生的振动,在汽油中添加了含铅的物质。但铅是重金属,有毒,它会随燃烧后的尾气一同排出,严重污染环境。
5、为什么新建好的房屋不适宜马上入住呢?
原因:建房屋用到的熟石灰,它在固化过程中,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水,所以新建的房屋比较潮湿,最好过一、二个月才入住。另外,新装修的房间中,因为各种油漆、化学涂料会会发出一些有害气体,应将窗户打开透气15天-30天,才可入住。
6、去锈剂的另一功能
冬天烧蜂窝煤, 由于煤湿, 炉火生着后烟筒里要流出黑色的水。这种水流到衣物上用洗衣粉、肥皂是洗不掉的, 可用少量“去锈剂”, 一洗就掉。
7、白酒除餐桌油污
吃完饭后, 餐桌上总免不了沾有油迹,用热抹布也难以拭净。如用少许白酒倒在桌上, 用干净的抹布来回擦几遍, 油污即可除尽。
8、白铁桶不能贮存酸性食品
白铁桶就是镀锌的铁皮桶。锌是一种白色柔软而有光泽的金属, 它易溶于酸性溶液。如在白铁桶或其他镀锌器皿内配制或贮存酸性食品、饮料, 锌即以有毒的有机酸盐的形式溶入食品中, 人食后有中毒的危险。因此, 使用镀锌容器时, 切勿用它来盛装酸性菜肴、汤水、酒类、果汁、牛奶等饮料。

D. 小学科学基因遗传在几年级

生物的亲代能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后代的现象叫做遗传。遗传物质的基础是脱氧核糖核酸(DNA),亲代将自己的遗传物质DNA传递给子代,而且遗传的性状和物种保持相对的稳定性。生命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遗传物质在生物进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从而使后代具有与前代相近的性状。
只是,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个体之间,是绝对不会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说,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这样现象叫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变异主要分为两类: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是指非等位基因间的重新组合。能产生大量的变异类型,但只产生新的基因型,不产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组的细胞学基础是性原细胞的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彼此分裂的时候,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的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但能产生新的基因,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发生基因突变的原因是DNA在复制时因受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差错。典型实例是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基因突变是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

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的数目或结构发生改变。重点是数目的变化。染色体组的概念重在理解。一个染色体组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没有等位基因,但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包含的遗传信息是一套个体发育所需要的完整的遗传信息,即常说的一个基因组。对二倍体生物来说,配子中的所有染色体就是一个染色体组。染色体组数是偶数的个体一般都具有生育能力,但染色体组数是奇数的个体是高度不孕的,如一倍体和三倍体等。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微生物遗传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40年代,病毒遗传学作为微生物遗传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分子遗传学的
发展奠定了基础。病毒的许多生物学特性,包括结构简单、无性增殖方式、可经细胞
培养、增殖迅速、便于纯化等,使其具有作为遗传学研究材料的独特优势。
众所周知,包括病毒在内的各种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核酸。事实上,这一结论
最初的直接证据正是来自于对病毒的研究。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让我们回顾两个经
典的实验:①噬菌体感染试验:T2是感染大肠杆菌的一种噬菌体,它由蛋白质外壳(
约60%)和DNA核芯(约40%)构成,蛋白质中含有硫,DNA中含有磷。把32P和35S
标记T2,并用标记的噬菌体进行感染试验,就可以分别测定DNA和蛋白质的功用。Hershey和
Chase(1952)在含有32P或35S的培养液中将T2感染大肠杆菌,得到标记的噬菌体,

然后用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常规培养的大肠杆菌,再测定宿主细胞的同位素标记,结果用
35S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时,宿主细胞中很少有同位素标记,大多数的35S标记噬菌

体蛋白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用32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时,大多数的放射性标记在宿主细
胞内。显然感染过程中进入细胞的主要是DNA。②病毒重建实验:烟草花叶病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TMV)由蛋白质外壳和RNA核芯组成。可以从TMV分别抽提得
到它的蛋白质部分和RNA部分。FraenkelCourat(1956)实验证明,用这两种成分分
别接种烟草,只有病毒RNA可引起感染。虽然感染效率较低,但足以说明遗传物质为
RNA。FraenkelCourat利用分离后再聚合的方法,先取得TMV的蛋白质外壳和车前病
毒(Holmes Rib Grass Virus,HRV)的RNA,然后把它们结合起来形成杂合病毒,这种
杂合病毒有着普通TMV的外壳,可被抗TMV抗体所灭活,但不受抗HRV抗体的影响。当
用杂合病毒感染烟草时,却产生HRV感染的特有病斑,从中分离的病毒可被抗HRV抗体
灭活。反过来将HRV的蛋白质和TMV的RNA结合起来也得到类似的结果。目前已经能够由
许多小型RNA病毒和某些DNA病毒提取感染性核酸。如第四章所述,这些感染性核酸在
感染细胞以后,可以产生具有蛋白质衣壳和脂质囊膜的完整子代病毒。由脊髓灰质炎
病毒的RNA与柯萨奇病毒的衣壳构成的杂合病毒,在感染细胞后产生的子代病毒将是完
全的脊髓灰质炎病毒。以上事实说明,核酸是病毒遗传的决定机构,而蛋白质衣壳和
脂质囊膜不过是在病毒核酸遗传信息控制下合成或由细胞“抢来”的成分。这些成分
虽然决定着病毒的抗原特性,而且与病毒对细胞的吸附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病
毒与宿主细胞或机体的相互关系,例如感染与免疫,但从病毒生物学的本质来看,它
们只是病毒粒子中附属的或辅助的结构。核酸传递遗传信息的基础在于其碱基的排列
顺序,病毒核酸复制时能够产生完全同于原核酸的新的核酸分子,从而保持遗传的稳
定性。但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缺乏独立的酶系统,故其遗传机构所受周围环境的
影响,尤其是宿主细胞内环境的影响特别深刻;加之病毒增殖迅速,突变的机率相应
增高,这又决定了病毒遗传的较大的动摇性——变异性。采用适当的选育手段,常可
较快获得许多变异株。应用各种理化学和生物学因子进行诱变,也能较快看到结果。
而病毒粒子之间以及病毒核酸之间的杂交或重组,又为病毒遗传变异的研究,开辟了广阔前景。这些便利条件使病毒遗传变异的研究远远超出了病毒学本身的范围,成为人类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的一个重要的模型和侧面。
遗传和变异是对立的统一体,遗传使物种得以延续,变异则使物种不断进化。本章主要论述病毒的变异现象、变异机理以及研究变异的方法和诱变因素等,关于病毒的遗传学理论请参阅有关的专业书籍。
病毒的遗传变异常常是“群体”,也就是无数病毒粒子的共同表现。而病毒成分,特别是病毒编码的酶和蛋白质,又常与细胞的正常酶类和蛋白质混杂在一起。这显然 增加了病毒遗传变异特性鉴定上的复杂性。
变异是生物的一般特性。甚至在人类尚未发现病毒以前,就已开始运用变异现象
制造疫苗。例如1884年,巴斯德利用兔脑内连续传代的方法,将狂犬病的街毒(强毒) 转变为固定毒。这种固定毒保留了原有的免疫原性,但毒力发生了变异——非脑内接 种时,对人和犬等的毒力明显降低,因而成功地用作狂犬病的预防制剂。此后,在许 多动物病毒方面,应用相同或类似的方法获得了弱毒株,创制了许多优质的疫苗。选 育自然弱毒变异株的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有关病毒遗传变异机理的认识, 则只在最近几十年来才有显著的进展。这不仅是病毒学本身的跃进,也是其它学科, 特别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以及电子显微镜、同位素标记等新技术飞速发 展的结果。

E. 如何使小学科学课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

一、做好课前充分准备。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有利于学生做探究为原则,选择实验操作的材料,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我们利用导学案的优势指引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课堂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学生不常见的比如像《细菌和病毒》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来辅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要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贴近科学,不感觉生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改进科学探究措施,保证有效课堂。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是实现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攻坚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发展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虽然不必环环紧扣,或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步骤,但内在的程序不能颠倒;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时间提出问题、有时间作出各种猜想、预测、假设、需要有时间进行设计方案、计划、实验、需要有时间进行表达与交流、需要有时间相互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时间之比,策划好每一单位时间学生做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从哪里入手予以帮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年需要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应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步步为营层层深入、把一堂课的重点定位于探究的某一环节上,教师倡导“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思维盲点,促使学生的思维泛起层层涟漪,教学一步一步推向高潮,最终达成理想的目标。三、课堂中要培养合作探究的协调性。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刚开始,就要重视学生科学学习常规的养成,让学生讨论制定探究、合作、交流等各种活动的规则,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章可循;做到细致入微,(心得体会)放手而不是放任,自主而不是自流。1、不过分强调合作,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否则往往会产生个别思维活跃的学生包或掩盖了其他同学,“陪客”现象自然产生。课堂中能够自主探索解决的问题不一定要合作探究。如:小游戏活动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2、小组合作探索中,既要分工又要合作。首先要有分工,小学科学强调分工,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分工中要有必要的合作,在探索中“观察结果”应该是每一个学生共同的任务,也是第一任务,是建立在个体任务之上的。3、对于小组内得出的结论要得到小组内一致的认同,有异议的要反复论证,这样就凸显了科学课的文化现象特点。同样,全班学生得出的结论也须全体同学的认同,对于结论概括不能老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要考虑让每一个学生动口说、动手填一填、写一写,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F. 细菌和病毒

土壤细菌 soil bacteria 土壤细菌包括土壤自养细菌(soil autotrophic bacteria)和土壤异养细菌(soil heterotrophic bacteria)。土壤细菌在土壤微生物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自养细菌能直接利用光能或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并能同化二氧化碳,进行营养,如硝化细菌、硫黄细菌、硫化细菌、铁细菌、氢细菌。异养细菌从有机物中获取能源和碳源。对农业生产来说,土壤细菌又可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有益的入固氮菌、硝化细菌和腐生细菌,有害的入反硝化细菌。 夏天吃剩的饭菜容易变馊,一块肉放的时间长了会变臭,这是细菌在捣乱。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做过严密的科学实验。他把盛有肉汤的两个瓶子加热后,其中一个瓶子从顶端开口,瓶口不加盖,空气可在瓶内外流动;将另一个瓶子的瓶颈烧软并拉长弯曲成鹅颈状,且瓶口加盖。将这两个瓶中的肉汤煮沸后,静置一段时间,结果发现:第一个瓶子中的肉汤很快腐败变质,长出了很多细菌,而第二个瓶子中的肉汤经过很久也不变质,也就是没有生出细菌,原因是第二个瓶子的瓶颈很细而且弯曲,空气中的细菌和芽胞不能进入瓶中的缘故。巴斯德的这个著名实验说明,肉汤中的细菌是不能自然发生的,而是空气中的细菌和芽胞落入其中后繁殖产生的。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吃剩的饭菜容易变馊的道理了吧!也许你们会问,我们并没有看见细菌呀?细菌是低等的、微小的单细胞植物,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够观察清楚。细菌分布极广,几乎分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在空气中、水中、土壤中、生物体内和一切生物体的表面都有它们的存在。细菌的繁殖是靠最简单的分裂方法进行的,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等同的细菌。分裂出来的细菌长大以后又能进行分裂,在环境适宜的时候,经过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并可继续分裂若干次,如果一昼夜不停地继续分裂,所产生的后代要用天文数字来计算。当然实际上不可能有这样惊人的高速度,因为分裂时需要充分的营养和一定的温度,继续分裂时,常常因为养料供应不足或温度的变化以及其它种种原因而停止分裂或死亡。 广阔的自然界里,每天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可以设想,假如动植物的遗体永远保留着,那么自然界将会出现什么面貌?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原因是自然界中分布着大量的腐生细菌。它和其它腐生真菌联合起来,促使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以及各种遗弃物不断地腐烂、分解,最终使它们消失掉,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又是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少的原料,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可见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多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例如制醋离不开醋酸杆菌,制泡菜、酸牛奶、青贮饲养离不开乳酸杆菌,制味精离不开棒状杆菌,制甲烷(沼气)离不开甲烷细菌……现在人们已经把某些寄生在昆虫体内并能使昆虫致死的细菌,如青虫菌、杀螟杆菌制成菌粉,用来防治害虫。在医疗卫生方面利用大肠杆菌产生的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人们利用杀死的病原菌或处理后丧失毒性的活病原菌,制成各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和卡介苗。 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腐生细菌能使食物腐败变质,若人误食腐败的肉、鱼,就会中毒;痢疾、伤寒、鼠疫、霍乱、白喉、破伤风等病原菌,侵入人体可以发生严重疾病,危害生命。家畜、家禽的传染病如马炭疽菌、猪霍乱菌、鸡霍乱菌等,可导致家禽、家畜死亡;软腐病细菌可以使各种蔬菜腐烂。 总之,细菌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有益的细菌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又要有效地防止有害细菌的侵入。 累死了,应该够了吧

G.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书第一课是什么 不是病毒就是细菌,我不太确定。

是病毒

H. 小学科学书上细胞的作用列了八项,那哪八大作用才是细胞的作用,对生命体的意义呢

1、代谢 运输 分泌 存储 生殖 免疫 合成 吸收
2、细胞是生命体组成的基本单位,目前已知的生物中除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外,其他生物均为细胞构成。其中但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其他的生物由无数的细胞组成。各种功能不同的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组织和器官,等等。总之,细胞就是组成生命的砖石,没有细胞就不会有除了病毒外其他的生命了。
能看懂吗?O(∩_∩)O……

热点内容
什么什么工作 发布:2025-07-12 11:04:17 浏览:624
dnf紧急任务是什么 发布:2025-07-12 09:36:55 浏览:227
妈妈的心教学反思 发布:2025-07-12 09:33:04 浏览:158
师德师风测试题 发布:2025-07-12 09:03:10 浏览:7
日本歪曲历史 发布:2025-07-12 08:37:05 浏览:424
优化的英语 发布:2025-07-12 07:23:08 浏览:772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题 发布:2025-07-12 06:54:47 浏览:673
自己班主任 发布:2025-07-12 06:37:42 浏览:926
场合英语 发布:2025-07-12 06:32:53 浏览:782
物理的应用题 发布:2025-07-12 06:29:51 浏览: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