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文言文200字
❶ 中国历史人物传记200字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
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
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
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贞观之初。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
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辉灿烂的闪光点,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别是贞观后期他骄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观庆之中,沉醉于歌功颂德的喜悦之中。他由纳谏如流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由宽大仁厚变得偏执猜忌,他身上的英明灵光渐渐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变得老态龙钟、毫无生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
一方面,封建体制自身是唐太宗发生蜕化的温床。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独尊,至高无上。尽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纠正的,相反却会日益增大,并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另一方面,骄傲自满是唐太宗蜕化的催化剂。贞观前期,唐太宗经比较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巩固,到贞观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长了骄傲自满的因素,这种骄傲思想越到后来越严重,成为他蜕化的催化剂。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唐太宗的情绪,使他日益变得猜疑和偏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后变化,贞观前后期的政治有明显的不同,但不能说前期绝对地好,后期绝对坏。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时自身也就是一个矛盾体。虽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执政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❷ 自选感兴趣的人物,读五篇文言文人物传记,写五篇不少于200字的颁奖词
韦见素,字会微,是京兆万年人。父亲名韦凑,开元年间任太原尹。韦见素考中科举。景龙年间,出仕相王府参军,历任卫佐、河南府仓曹。为父亲守丧,服丧期满,任命为大理寺丞,袭封父亲爵位彭城郡公。受牵连获罪出任坊州司马。召入朝任库部员外郎,加朝散大夫,历任右司兵部二员外、左司兵部二郎中,升任谏议大夫。天宝五年,充任江西、山南、黔中、岭南等道黜陟使,省察风俗,奏劾纠察官吏,所到之处官吏畏惧。任使职返回,拜任给事中,驳论辩正,纠正违法,很是振作了台阁的旧制。不久检校尚书工部侍郎,改任右丞。九载,升任吏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韦见素仁义宽容有长者之风,不愿意得罪人,主持考选多年,选拔官吏公正,受到人们的称赞。当时右相杨国忠当政,左相陈希烈畏惧他的权势,凡事卑恭顺从,不敢发表意见,玄宗深知此情,心中不高兴。天宝十三年秋季,阴雨连绵六十余天,京城的房舍墙垣差不多全都倒塌毁坏,共有十九坊被水淹没。天子认为可能是宰相不称职,出现了这等凶兆,命杨国忠用心选求正直之士。当时兵部侍郎吉温正受到恩宠,皇上想要任用他。杨国忠认为吉温是安禄山的佐僚,惧怕他的威权,上奏阻止了这件事。杨国忠访问中书舍人宝华、宋昱等,窦华、宋昱说韦见素大方文雅,性格柔顺容易控制。皇上也因为他曾任职相王府,有旧恩情,同意于此事。这年八月,拜任武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乎章事,充任集贤院学士,知门下省事,取代陈希烈。韦见素既然是杨国忠所引用的。心中感激他。当时安禄山与杨国忠争宠,互相猜忌,韦见素也不管是非,仅是签名罢了,於是致使凶险的胡人反叛,不置一言。十五年六月,哥舒翰在桃林战败,潼关失守。当月,玄宗仓惶出逃,不知往何处。杨国忠因自己领剑南节度使,请求前往成都。韦见素与杨国忠、御史大夫魏方进在延秋门遇到皇上,便随从护驾到咸阳。第二天,到达马嵬驿,军土得不到饭吃,出言不逊。龙武将军陈玄礼惧怕他们作乱,就与飞龙马家李护国和皇太子商议,请求诛杀杨国忠,以安定军心。
❸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经典点的)带翻译!
《王温舒传》
王温舒者,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已而试补县亭长,数废。为吏,以治狱至廷史。事张汤,迁为御史。督盗贼,杀伤甚多,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迁为河内太守。
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县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路,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偿臧②。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国,黎③来,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
温舒为人少文,居延惛惛④不辩,至于中尉则心开。督盗贼,素习关中俗,知豪恶吏,豪恶吏尽复为用,为方略。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⑤大豪。其治中尉如此。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
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徙为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事,如故操。
岁余,会宛军⑥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杀。
(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注:①椎埋:盗墓。②偿臧:偿还过去所得的赃物。臧,通“赃”。 ③黎:追捕。④惛惛:昏聩糊涂的样子。⑤焄:同“熏”,以火烟熏炙。此指胁迫。⑥宛军:指讨伐大宛的军队。
附《王温舒传》翻译:
王温舒是阳陵人。年轻时做盗墓等坏事。不久,当了县里的亭长,屡次被免职。后来当了小官,因善于处理案件升为廷史。服事张汤,升为御史。他督捕盗贼,杀伤的人很多,逐渐升为广平都尉。他选择郡中豪放勇敢的十余人当属官,让他们做得力帮手,掌握他们每个人的隐秘的重大罪行,从而放手让他们去督捕盗贼。如果谁捕获盗贼使王温舒很满意,此人虽然有百种罪恶也不加惩治;若是有所回避,就依据他过去所犯的罪行杀死他,甚至灭其家族。因为这个原因,齐地和赵地乡间的盗贼不敢接近广平郡,广平郡有了道不拾遗的好名声。皇上听说后,升任王温舒为河内太守。
王温舒以前居住在广平时,完全熟悉河内的豪强奸猾的人家,待他前往广平,九月份就上任了。他下令郡府准备私马五十匹,从河内到长安设置了驿站,部署手下的官吏就象在广平时所用的办法一样,逮捕郡中豪强奸猾之人,郡中豪强奸猾相连坐犯罪的有一千余家。上书请示皇上,罪大者灭族,罪小者处死,家中财产完全没收,偿还从前所得到的赃物。奏书送走不过两三日,就得到皇上的可以执行的答复。案子判决上报,竟至于流血十余里。河内人都奇怪王温舒的奏书,以为神速。十二月结束了,郡里没有人敢说话,也无人敢夜晚行走,郊野没有因盗贼引起狗叫的现象。那少数没抓到的罪犯,逃到附近的郡国去了,待到把他们追捕抓回来,正赶上春天了,王温舒跺脚叹道:“唉!如果冬季再延长一个月,我的事情就办完了。”他喜欢杀伐、施展威武及不爱民就是这个样子。天子听了,以为他有才能,升为中尉。
他为人缺少斯文,在朝廷办事,思想糊涂,不辨是非,到他当中尉以后,则心情开朗。他督捕盗贼,原来熟悉关中习俗,了解当地豪强和凶恶的官吏,所以豪强和凶恶官吏都愿意为他出力,为他出谋划策。王温舒为人谄媚,善于巴结有权势的人,若是没有权势的人,他对待他们就象对待奴仆一样。有权势的人家,虽然奸邪之事堆积如山,他也不去触犯。无权势的,就是高贵的皇亲,他也一定要欺侮。他玩弄法令条文巧言诋毁奸猾的平民,而威迫大的豪强。他当中尉时就这样处理政事。对于奸猾之民,必定穷究其罪,大多都被打得皮开肉绽,烂死狱中,判决有罪的,没有一个人走出狱中。他的得力部下都象戴着帽子的猛虎一样。于是在中尉管辖范围的中等以下的奸猾之人,都隐伏不敢出来,有权势的都替他宣扬名声,称赞他的治绩。他治理了几年,他的属官多因此而富有。
王温舒攻打东越回来后,议事不合天子的旨意,犯了小法被判罪免官。这时,天子正想修建通天台,还没人主持这事,王温舒请求考核中尉部下逃避兵役的人,查出几万人可去参加劳动。皇上很高兴,任命他为少府,又改任右内吏,处理政事同从前一样,奸邪之事稍被禁止。后来犯法丢掉官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右辅,代理中尉的职务,处理政事同原来的做法一样。
一年多以后,正赶上征讨大宛的军队出发,朝廷下令征召豪强官吏,王温舒把他的属官华成隐藏起来。待到有人告发王温舒接受在额骑兵的赃款和其他的坏事,罪行之重应当灭族,他就自杀了。
《王尊传》
王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少孤,归诸父,使牧羊泽中。尊窃学问,能史书。年十三,求为狱小吏。数岁,给事太守府,问诏书行事,尊无不对。太守奇之,除补书佐,署守属监狱。久之,尊称病去,事师郡文学官,治《尚书》《论语》,略通大义。复召署守属治狱,为郡决曹史。数岁,以令举幽州剌史从事。而太守察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数上书言便宜事,事下丞相御史。初元中,举直言,迁虢令,转守槐里,兼行美阳令事。后上行幸雍,过虢,尊供张如法而办。以高弟①擢为安定太守。到官,出教告属县,威震郡中,盗贼分散,入傍郡界。豪强多诛伤伏辜者。坐残贼免。起家,复为护羌将军转校尉,护送军粮委输②。而羌人反,绝转道,兵数万围尊。尊以千余骑奔突羌贼。功未列上,坐擅离部署,会赦,免归家。涿郡太守徐明荐尊不宜久在闾巷,上以尊为郿令,迁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阳为益州刺史,行部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何数乘此险!”后以病去。及尊为刺史,至其阪,问吏曰:“此非王阳所畏道邪?”吏对曰:“是。”尊叱其驭日:“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尊居部二岁,怀来徼③外,蛮夷归附其威信。迁东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③,老弱奔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④,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动。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尊之勇节。
(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六》)
注:①高弟:政绩考核等第高。②委输:运送。③徼:边界。③瓠子金堤:瓠子,地名;金堤,堤坝名。④策祝:占卜祝祷。
附参考译文:
王尊字子赣,是涿州高阳人。少年时死了父亲,回到几个叔父那里,叔父让他在草泽中牧羊。王尊暗中学习求问,能读史书。十三岁时,他请求官府作了管监狱的小官吏。过了几年,在太守府任职,太守问他皇帝诏书要求做的事,王尊全都能回答。太守认为他与众不同,任命他补任书佐官,安排太守属下监管监狱事务。过了很久,王尊称病离开职位,侍奉郡文学官,并拜他为师,学习研究《尚书》《论语》,大略通晓了它们的主要内容。太守又征召并安排他在太守属下管理诉讼案子,做郡决曹史。过了几年,因皇帝命令地方官推荐人才,他被举荐为幽州刺史从事。接着太守察看王尊廉正,让他补任辽西盐长官。王尊多次上奏章提出对国家有利应办的事情,这些事情下传到丞相御史那里。初元年间,因敢于直言被举荐,提升为虢县县令,调任槐里地方官,兼任美阳县令政事。后来皇帝出行到雍州,经过虢县,王尊供应物品符合法制,并且办得好。王尊因政绩优等被提拔为安定太守。到任后,王尊发布教令,通告所属的县,威势震动郡内,盗贼不敢聚集而分散逃入旁边郡界之内,当地有势力的人大多受到严厉的惩处而服罪。王尊因此被诉告犯伤害罪免官。后来从家中起用王尊,他又作了护羌将军运转物资的军官,负责护送军粮运输。然而羌人反叛,断绝了运粮道路,几万兵包围了王尊。王尊带领一千多骑兵突围攻击羌人叛兵。他的功劳没有列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因擅自离开命令驻守的地区而犯罪,赶上大赦,免官回家乡。涿州太守徐明荐举王尊,说他不应长久在民间不任官职,皇帝让王尊做郿民县县令,提升益州刺史。在这之前,琅琊郡的王阳做益州刺史,巡行州内区域来到邛郏的九折阪,感叹说:“一个人接收了先人留给自己的身体,怎么能多次登上这种危险的地方呢!”后来王阳因生病离开益州。等到王尊做益州刺史,来到这个陡山坡,问随行的官吏道:“这里不是王阳畏惧的道路吗?”官吏回答说:“是的。”王尊大声对他的驾车人说道:“赶马向前跑!王阳要做孝子,王尊要做忠臣。”王尊居住在州内区域两年,安抚前来依附的部族,巡行外部环境,各部族百姓因他有威望和信誉都来归附。他提升为东郡太守。过了很久,黄河水大涨,淹没了瓠子(地名)的金堤(堤坝名),老弱的百姓奔跑,恐怕大水决口造成灾害。王尊亲自率领官吏百姓,投沉白马,祭祀水神河伯。王尊亲自拿着玉圭玉璧,让巫师占卜祝祷,他请求用身体堵住金堤缺口,于是晚上住下,住在大堤上的临时房子里。官吏百姓成千上万人争着磕头求王尊离开危险之地,王尊终究不肯离开。等到大堤坝毁坏,官吏百姓争相奔逃,只有一个主簿在王尊旁边哭,王尊站着不动。后来洪水渐渐退去回落。官吏百姓赞美王尊,认为他勇敢有节操。
《卫绾传》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①,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噍呵②绾,绾日以谨力。
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
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③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
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酎金④失侯。
(选自《史记 · 万石张叔列传》)
①戏车:指在车上表演与车有关的游戏,犹如今天杂技中的车技。②噍呵:申斥。噍,通“谯”。③栗卿:太子的舅父。④酎金:汉代宗庙祭祀时,诸侯助祭所献金。
附《卫绾传》参考译文:
建陵侯卫绾,是代郡大陵人。卫绾靠在车上表演杂技而做了侍卫皇帝的郎官,侍奉文帝,由于不断立功依次升迁为中郎将,除了忠厚谨慎一无所长。景帝做太子时,他请皇帝身边的近臣饮宴,而卫绾借口生病不肯去。文帝临死时嘱咐景帝说:“卫绾是年高望重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等到文帝死去,景帝即位,景帝一年多没责斥过卫绾,卫绾只是一天比一天更谨慎地尽责。
景帝有一次驾临上林苑,命令中郎将卫绾和自己共乘一辆车,回来后问卫绾:“知道你为什么能和我同乘一车吗?”卫绾说:“我从一个小小的车士幸运地因立功逐渐升为中郎将,我自己不知道这是什么缘故。”景帝又问:“我做太子时召请你参加宴饮,你不肯来,为什么呢?”回答说:“臣该死,那时实在生病了!”景帝赐给他一把剑。卫绾说:“先皇帝曾经赐给我总共六把剑,我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赏赐。”景帝说:“剑是人们所喜爱之物,往往用来送人或交换他物,难道你能保存到现在吗?”卫绾说:“全都还在。”皇帝派人去取那六把剑,宝剑完好地在剑套中,不曾使用过。中郎将属下的郎官犯了错误,卫绾常常代他们受过,不和其他的人去争辩;有了功劳,常常谦让给他人。皇帝认为他品行方正,对自己忠诚没有杂念,就任命他做了河间王刘德的太傅。吴楚七国之乱时,皇帝任命卫绾做了将军,率领河间王的军队攻打吴楚叛军有功,任命他做了中尉。过了三年,因为战功,在景帝前元六年受封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废黜栗太子刘荣,杀了太子的舅父等人。景帝认为卫绾是忠厚的人,不忍心让他治理这件大案,就赐他休假回家,而让郅都逮捕审理栗氏族人。处理完这件案子,景帝任命胶东王刘彻做了太子,征召卫绾做太子太傅。又过较长时候,升迁为御史大夫。过了五年,代替桃侯刘舍做了丞相,在朝廷上只奏报职份内的事情。然而从他最初做官起直到他位列丞相,终究没有什么可称道或指责之处。皇帝认为他敦厚,可以辅佐少主,对他很尊重宠爱,赏赐的东西很多。
卫绾做丞相三年,景帝死,武帝即位。建元年间,因景帝卧病时,各官署的许多囚犯多是无辜受冤屈的人,他身为丞相,未能尽职尽责,被免去丞相官职。后来卫绾去世,儿子卫信承袭了建陵侯的爵位。后来因为上酎金不合规定而失去爵位。
《魏豹传》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东方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侯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 · 魏豹彭越列传》)
附《魏豹传》译文:
魏豹,原是(六国时)魏国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来魏国时被封为宁陵君。秦国灭亡魏国,就把他放逐外地废作平民百姓。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他。陈王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魏国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后,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齐国、赵国各派战车五十辆,协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章邯打败陈王不久,于是进兵临济攻击魏王。魏王于是派周市到齐国、楚国请求救兵。齐、楚派遣项它、田巴带领着军队跟随周市援救魏国。章邯竟然击败了援军,杀死了周市,包围了临济。魏咎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条件。谈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国。楚怀王给了魏豹几千人马,回去夺取魏地。这时项羽已经打败了秦军,降服了章邯。魏豹接连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项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领着精锐部队跟着项羽入关了。汉元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建都平阳,封为西魏王。
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就把整个国家归属汉王,于是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汉王虽然听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忧虑东边的楚国,来不及攻打他,就对郦生说:“你去替我婉言劝说魏豹,如果能说服他,我就封你为万户侯。”郦生(就前去)游说魏豹。魏豹婉转地拒绝说:“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如今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于是汉王派韩信去攻打魏豹,在河东俘虏了魏豹,让他坐着驿站的车子押送到荥阳,把魏豹原有的国土改制为郡。汉王命令魏豹驻守荥阳。当楚军围攻紧的时候,周苛就把魏豹杀了。
http://hi..com/%D6%D0%D1%A7%CE%C4%D1%D4%CE%C4%D1%A7%CF%B0%CD%F8/blog/category/%C8%CB%CE%EF%B4%BA%C7%EF
欢迎参考~有很多啊
❹ 跪求人物传记~文言文~越多越好
陈书 周敷传
周敷,字仲远,临川人也。为郡豪族。敷形貌眇小,如不胜衣,而胆力劲果,超出时辈。性豪侠,轻财重士,乡党少年任气者咸归之。
侯景之乱,乡人周续合徒众以讨贼为名,梁内史始兴王毅以郡让续,续所部内有欲侵掠于毅,敷拥护之,亲率其党捍卫,送至豫章。时观宁侯萧永、长乐侯萧基、豊城侯萧泰避难流寓,闻敷信义,皆往依之。敷愍其危惧,屈体崇敬,厚加给恤,送之西上。俄而续部下将帅争权,复反,杀续以降周迪。迪素无簿阀,恐失众心,倚敷族望,深求交结。敷未能自固,事迪甚恭,迪大凭仗之,渐有兵众。迪据临川之工塘,敷镇临川故郡。侯景平,梁元帝授敷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信武将军、宁州刺史,封西豊县侯,邑一千户。
高祖受禅,王琳据有上流,余孝顷与琳党李孝钦等共图周迪,敷大致人马以助于迪。迪擒孝顷等,敷功居多。熊昙朗之杀周文育,据豫章,将兵万馀人袭敷,径至城下,敷与战,大败之,追奔五十馀里,昙朗单马获免,尽收其军实。昙朗走巴山郡,收合馀党,敷因与周迪、黄法
❺ 写文言文自传200字
余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而为专府政所属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1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
❻ 求200-300字的文言文人物传记,不要太长的,求高手帮帮忙,谢谢!
曹操: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败后和袁绍共同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后独自发展自身势力,一生中先后战胜了袁术、吕布、张绣、袁绍、刘表、张鲁、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讨伐江东的战役中,曹操在赤壁惨败。后来在和蜀汉的汉中争夺战中,曹操再次无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封曹操为魏武皇帝。
司马光: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李白: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❼ 求短的文言文人物传记带翻译,越短越好
王蓝田性急
原文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翻译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得逞,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就从席上下来用鞋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听到后大笑着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不是很好,何况是王蓝田呢!”
(注: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晋朝政治人物,封蓝田侯,人称王蓝田。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海太守王承之子。东晋官员,历任扬州刺史和卫将军、尚书令。)
本文是一篇刻画人物性格的精品。仅五十余字便将人物急躁无比的性格活画了出来,使人过目难忘。
本文启示:
写作文要抓本质,写特征;抓典型,写细节。
王蓝田性格:过于性急
道理:1.心急吃不了热豆腐。2.欲速则不达。
❽ 写人物传记的文言文小作文150字
快乐的童年像雨后的彩虹一般,缤纷绚丽,曾经做过的许多有趣的事就像一颗颗明亮的小星星在童年的天空中闪烁.偶尔自己或别人提起来就引来一阵欢笑.下面我就给你说一件我小时侯非常有趣的事.
那是我刚过完五岁生日的一年夏天,妈妈送给我一个大红气球,上面画着孙悟空腾云驾雾.只要你轻轻向天空一扔,它就会轻飘飘地飞到半空,然后落下来,十分有趣.我总在小朋友面前显耀它.一天,刚下过大雨,我家院子里积起许多小水潭,我见雨停了,就跑到院里抛气球玩.气球在空中打着旋,我一边追逐,一边喊:“真好玩!真好看!”忽然气球落在了一个小水潭里.我连忙跑过去,捡起一看,真倒霉,气球上沾了一大片泥水.怎么办呢!我机灵一动,想起上次我把手绢弄脏了,妈妈拿手绢到火炉旁的事,我何不也拿火来烤一烤呢?对用火来烤烤泥水.可妈妈烤手绢那是冬天的事,现在大夏天的哪有大炉呢?我又想起妈妈生火时,总是先用火来点纸.于是我也找来了纸.我把气球拿进屋里,找来火柴,把纸点着,然后赶紧把沾着泥水的气球靠近火,忽然“啪”的一声气球爆炸了.我吓了一大跳,不由得跳了起来.美丽的气球霎时变成了碎片.等我清醒过来,我的眼泪忍不住地流了出来……
直到现在,每当想起这件事,我都忍俊不禁笑出声来.
童年趣事
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我绘声绘色的回想起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器红润的光彩.毕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声在我心中旋绕,一旦迸发就是那么滔滔不绝……..
❾ 《汉书》中的人物传记(200字)
读《汉书.张释之列传》有感法不能顺情。文帝因喜而拜啬夫,因怒而欲斩跸者、盗者,张释之据理力争:“法者,人民之法也,因陛下一人喜怒而失法度,何以取信于民?”文帝屈。
世间多阿谀者,法外之情多矣。《红楼梦》中薛蟠杀人后逍遥法外,只因有钱有势,众人捧之;被杀者族中“人丁稀微”,故“杀人偿命”之天理在此行不通。此命不等同于彼命也,“生而平等”不过是美妙的宗教语言而己。人世间何时平等过。
拿请客吃饭来说,得看请的人是谁,请多了,怕背上“奢侈浪费”的恶名。越往上,层次越高,档次越高。上层一顿够基层吃几顿。谁规定的这个原则?人们是很奇怪的,不能容忍小恶,倒能宽容大恶。似乎高层的人们隔得远,见不着,眼不见心静了;或是这些大人物日理万机,管着国家大事,享受一些,理所应当;或是自然的弱肉强食法则在作祟。平不平等,麻木的人们的灵魂己经接受,并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
而谁来执法呢?谁来维护这“人民之法”呢?恐怕张释之再世,也只能“酌情处理”了,也只能“苟顺人情”了。
❿ 文言文自传200字左右
自传写法及范例(含文言文自传及现代文自传)
文言文自传
1
吾生于九六年六月,姓黄名子乐,未有字,人送外号曰可乐,心中
好不欢喜。乃广东珠海人氏。性格开朗,好与人交谈,活泼好动。吾不
汲汲于富贵,
只因时时盼横财之至!
噫!
朽木不可雕也。
自幼爱好读书,
因而倍受赞誉。读书时不求甚解,却善记内容,遂精通课外之史焉,亦
自称之
“
天才
”
。嘻!脸皮之厚度,人难以匹敌哉!
吾虽瘦小,亦好舞刀弄枪,无奈身不处于乱世,志向只能破裂。呜
呼!既不得实现,只得于虚幻中尝试。吾热衷于电脑,亦颇有造化,只
缺少时间,
否则必成大事焉!
好唱歌,
生性胆小,
常于空旷外引吭高歌,
不敢扰民。
吾虽不才,相貌平平,亦不勤学,排名屡处他人之后,但亦盼成大
器。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
吾不苦、不劳、不饿,如何成大器?君不见阳明之事乎?吾却不肯为碌
碌之辈,此生可成功否?将失败否?
文言文自传
2
小生者,
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名号,
但见其求学于书香高校,
受荫于名师贤(达)人,孜孜以向学,固以小生而号之。
性闲静而隐忧。待人以随和,行事以斟酌。不斤斤于得失,
不争争于屑小。喜学而乐习者甚,固金经每猜,玉典常求。
行事善,人缘佳,固群友以喜生(小生)。正所谓,悦群友
与行游,乐琴书以消忧。
然性亦柔而弱,固行事多彷徨而少决断,时败事矣。重他人
之陈见,失一己之主见,岂不为过欤?为人略偏激,时纠结
于凡事而不得开怀者,性之使然也。
或曰:
闲静寻学使心悠,
怎为他见弃自由?独行悦己心涅凤,
逍遥游里自消忧。
文言文自传
3
帅哥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常以观星为乐,因以为
号焉。
闲静沉稳,谦虚内敛。
好理科,
专攻难题;
每解一题,
便怡然自得。居杂乱,父母知其如此,或厉声而斥之;书籍
满室,无处下足。朴素节俭,曾不挥霍钱财。思维活跃,反
抗权威;开朗乐观,淡泊明志,宴如也。常上网络答题,以
示才华。热爱读书,自始至终。
赞曰:代笔之人有言:
“
先天下早饭而早饭,后天下晚饭而
晚饭。
”
其言兹若中学生乎?挑灯夜读,以得其分。初中之
学生欤?高中之学生欤?
文言文自传
4
悠悠不知何许人也,
亦不详其姓字,
因读陈子昂
“
念天地之
悠悠,独创然而泣下
”
句,感时之好,因以
“
悠
”
为号焉!
悠悠生五年,
于村中玩耍,
忽一人至,
谓其父曰:
此女聪慧,
若未见《诗》《书》,惜矣
……
言乞不见。其父大惊,遂送私塾
知诗书矣
……
复豆蔻年华,入中学,师皆爱之。然一日,悠于课堂酣睡,
师指之曰:
何于吾课堂酣睡耶?悠从对曰:
师之业,
吾已烂熟耶,
复听之,亦老生常谈也
……
师摇首,苦笑而去
……
时有好事者闻之,问师曰:先生何故闻其言而摇首,复苦笑
去耶??
先生对曰:悠悠少聪,博文而强记,此吾叹服。然敏而少学,
心之不专,
吾故摇首也!
子不闻,
学而时习之乎?前者,
悠闻道,
今吾复讲,其酣睡,复多日,必忘矣,是以吾苦笑而去也
……
后悠闻其言,乃深知己之不知,遂发奋向学。复三年,入重
点中学
……
文言文自传
5
余入世讫今,算来二十二年有余矣。前六载幼小,后十年寒
窗。
因资质愚钝,
未曾高中。
不得已,
惟背井离乡。
以求谋生也。
时至方今,
虚度六轮春秋。
好逸恶劳,
一事无成。
实非所宜也!
诸如此类之属。务必慎之!戒之!夫,心无远虑者.虽如脱缰之
驹,任尔驰骋.然.终有力竭之时哉
!
孟德尝言
:“
老骥伏枥,志
在千里。
”
彼花甲之年尚有壮志,
况尔年少乎!
夫子曰:
“
朝闻道,
夕死可矣!
”
余当铭感五内,以儆己身。
至若性情,喜诗词春秋,尚孔孟之道
,羡古人之胸怀,慕先
人之才情。
余虽好之,
然岂吾辈之所能望其项背乎?及暇,
以丝
竹自娱,偶习丹青书法之术。实乃消遣之举耳,不堪入目者也。
谨以斯文偶记闲情。以慰余心。
文言文自传
6
何去何从,谁人自知?知人易,自知难。天生我材必有用,
何处用之,
非我所知;
偶有知者,
亦难脱世之纷扰,
碌碌以求生,
天赋之才囚于笼箧,
日久蒙尘,
再无光泽可鉴,
兹不悲乎?日来
颇有所感,习此道益久,觉心途亦殊,忧从中来,不能自已。叹
流年似水,
十载光阴倏忽而逝;
形容委顿,
心亦弗安。
惑则惑矣,
然不得心爱者而适之者,实不得已也。
余本家贫,无以自饱,徒羡二谢之随心,不为世事所羁;
又少太白逸骨,少陵胸襟,实难舍一饭之食,而求一诗之雅。第
观今日之所欲所为相决者,实自为之,亦无可怨尤。吾本俗人,
不敢清高以自命;然世风日下,人心委琐,亦心扉痛彻。既无力
以劝勉,复不能自浊以合流,唯洁身忍辱,苟存于暗世,悲夫!
少年时,尝语友曰:
“
吾生无大志,但求耕织自给,闲时书
画丝竹以自娱。苟得心爱之人偕老此生,当无恨矣!
”
友默然微
哂:
“
子年幼,岂知世之浊秽。人皆削己媚俗,犹恐不逮,似汝
清心自适,不谙世故,将何以立身,吾甚为汝忧!子之谓,痴人
说梦而已。
”
历数载,乃识人力之微薄,然友说。而心亦漠然,
不复有少年狂放之态。
穿流人海之中,
苟安斗室之内,
埋首故纸
堆中,
徒令双鬓染银丝,
空空然其何迂耶!
因心自囚,
障目浊世,
实则避也。
然则,余心中自有一红日在,照于前途;亦甚有所望,犹
不负少年之志。作茧自缚者,避则避矣,然终有破茧化蝶之时。
于暗夜中见光明,于囚室之内,亦翩然自舞。自知为时不远,吾
当从心所欲,高歌于碧野,采菊于南山,平生之愿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