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科技文献
Ⅰ 急需一篇农业科技英语论文(中英文对照) 可以加分哦
Agriculture
Technologies
900 Million Farmers in China
The hist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witnessed three cal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markets. 900 million farmers constitute the world's largest group of consumers and have created the biggest business opportunity in China.
In the face of the al competitive pressure posed to China by the hi-tech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price advantage resulted from the currency devaluation in surrounding countries, China has clearly indicated: From the long-term point of view, while actively exploring international markets, it is essential to actively develop the domestic market, particularly the rural market. This is a strategic choice in conformity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rural market is the most dynamic, practical pivotal point in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s and boosting economic growth. Inadequate effective demand has become the greatest hindrance to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eries of macro-control measures to be adopt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year, exploring the rural market is regarded as "a rope for capturing the tiger". Experts' estimation indicates: Every 100 billion yuan worth of final consumption realized in rural areas will generate 235.6 billion yuan worth of consumption demand for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lso a brand-new starting-point in the re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the readjustment of proct mix. Today, the buyer's market has penetrated to every corner of China's economy. Of the 900-odd important instrial proct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over half of the proction capacity is less than 50 percent,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is thus imminent.
In the effort to successfully open up the rural market, instrial enterprises must proce commodities geared to rural demands;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must skillfully build smooth and swift marketing channels.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confronting the effort to explore rural markets. Reasons for this are many. For example, some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and urgency of exploring rural markets, fear difficulty and lack confidence in accomplishing this task; quite a number of in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still harbor the concept of "valuing cities while belittling the countryside", this is manifes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proct mix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rural market demand, the variety of commodities on sale is single and farmers find it inconvenient to buy.
In fact, the rural market has enormous potential and there are many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rural market. So long as instrial and commercial enterprises really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ural market, carefully study farmers' demands, exert great efforts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work of exploring the rural market well, they can definitely achieve the anticipated results.
Instrial enterprises stress proction of commodities geared to market needs, while commercial enterprises emphasize smooth and fast marketing channel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develop new sales methods, such as chain-store, agency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and to establish various forms of sales networks wherein instry and commerce, commerce and commerce, town and country, state-owned commerce and indivially-run and privately-run commerce join hands. Chinese business people will have ample scope for their abilities in rural markets.
The key to success in exploring rural markets lies in increasing farmers' income. It is necessary to open up the rural consumer goods market to allow farmers to buy things; an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irst open up the rural agricultural proce market, so that farmers' purses will be bulging
Farmers' income is stepping into the period of a new round of growth at reced rate.
Slow increase in farmers' income is the greatest factor thwarting efforts to explore rural markets. When farmers' purses are not so bulging, increase in actual consumption demand will be slow.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s, in essence, to enhance the rural economy's adaptability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he opinions of authoritative persons, it is essential to get hold of two links: one is "what to grow". Farmers have to grow farm crops easy to yield added value.
To do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adjust and optimize the agricultural structure, develop high-efficiency and high-value-added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Second is "how to sell the proce".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it is essential to solve the problem concerning ties between the farmer and the market, farmers should be enabled to smoothly enter the big, ever-changing market. This requires development of instrial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e, and cultivation of a wholesale market system, intermediary service system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Cultivating a wholesale trading market system by making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 regional location, resources and instr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in invigorating the flow of agricultural proce and instrial procts. This has been proved by the experience of many localities.
--------------------------------------------------------------------------------
China May Hold Future of Food Technology
By Dennis Avery
Senior fellow and Director, Center for Global Food Issues at the Hudson Institute
Is it possible the First World will give China a virtual monopoly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destin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technologies of the 21st century?
Hav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thrown away billions of dollars in agriculture-related biotech earnings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lean, high-tech research and support jobs?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have spent billions of dollars doing basic research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nd animals to make foods that are better-tasting, more nutritious and kinder to the environment.
Will China now step in and charg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steep royalties for the right to grow the new organisms that result from this research?
Those are all strong possibilities, in the wake of the environmental group Greenpeace's stunningly swift and successful campaign to ban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crops.
First World investors were afraid to be caught in another controversy like tobacco, or another set of baseless class-action lawsuits like the controversy over silicone breast implants.
They've led out o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long before governments dared act. To ck the controversy, Monsanto's orphaned agricultural biotech unit will be mped into a hostile stock market along with its multibillion-dollar laboratories and patents.
Ditto for the big agricultural biotech units of Europe's Novartis and Zeneca. Look for layoffs from all three. And don't expect the laid-off scientists to land jobs at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he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labs will be even more gun-shy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now than the private sector. The erstwhile scientists will have to lay aside their doctorates and start new careers.
A lucky few may find jobs in human medical biotech, which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has not attacked yet. Thi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risks to people or the environment. Despite media hype, no real dangers related to biotech foods have ever been documented.
But Greenpeace seems to want a smaller, poorer human population, so they're willing to frighten the world back into the scientific Dark Ages. The one thing certain is genetic engineering in food proction will not disappear.
When the astronomer Galileo published his proofs in 1632 that the Earth revolved around the sun, the Catholic Church put him under house arrest. The church had declared the Earth the center of the universe. But people could never look at the sun in quite the same way again. They had new knowledge.
The First World may be so comfortable it can afford to pass up biotech foods. But the Third World is still struggling to provide adequate diets for its growing population.
For the developing world, the choices are stark. The can either use biotechnology to raise yields, grow more low-yield crops by clearing tropical forests or import food from the West. Given those choices, biotech foods look awfully attractive.
Most Third World countries are too small or poor to advanc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on their own. Countries like Brazil and Argentina could assemble the scientific resources but they're afraid of losing their export sales to nervous European and Japanese consumers.
India might like to develop high-yielding biotech crops to ease its cropland shortage, but its own prickly activists are still arguing over hybrid seeds. They're likely to hamstring Indian biotech into the near foreseeable future.
China is the one country in the world with the scientific power to carry biotechnology forward in agriculture, the urgent need for massive amounts of additional food and feed and no need to allow unfounded food scares to be published in its newspapers.
China already has over 1 million farmers grow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cotton, corn and soybeans because of lower costs. Anyone who doubts China's ability to carry forward good science is ignoring the country's fabulous history and its recent ballistic missile tests.
"Golden rice" by itself may be enough to secure 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s' reputation among Chinese consumers. Asian women are at high risk of birth complications because of iron deficiency e to the phytate in the rice they eat.
Golden rice counteracts the phytate and provides ample dietary iron. It also contains plenty of Vitamin A, also lacking in many rice-culture diets.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s already breeding golden rice genes into popular rice varieties for the people of Asia and Africa. Is Greenpeace callous enough to try to frighten poor rice-culture consumers away from golden rice and back to childhood blindness?
Using biotechnology, China should be able to proce highly attractive foods, such as healthier fats for cooking, allergy-free nuts, more tender steaks and, at last, a tasty off-season tomato.
Every vitamin and mineral needed by the human body could be engineered into our foods, saving consumers billions of dollars in food supplements.
When First World consumers find out about such goodies, China can export them or charge farmers in other countries a fee to grow them.
The biotech crops will also feature sharply higher yields, especially on marginal farmlands where drought and acid soils currently limit proction. Greenpeace should cheer this, since it will directly help save Asian tropical forests.
First World farmers will lose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ir export potential, of course, if Third World farmers can proce higher yields and more desirable specialty foods through biotechnology. At the moment, that seems to be the price they pay for farming in a rich, overfed country.
Ⅱ 如何发表农业科技类论文,求具体的步奏和方法
先介绍一下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科学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科学是一种知识,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揭示,是偶然中的必然性的揭示,是运动过程规律性的揭示,它是系统地反映事物真相的客观真理。
技术是为社会生产和人类物质文化活动服务的,供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工具装备。
一、科技论文常见的类型,体裁与方法
(一)类型
1、软科学性论文(软件):是研究技巧,智慧,信息组织和领导的知识体系,是综合运用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复杂的社会课题进行预测、规划、管理和评价,从整体上探求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和决策。包括综合性评述,建设的决策和战略,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途径,方案的评价和分析,预测和模型设计,认识和建议等。
2、硬科学性论文(硬件):是研究物质设备及其技术的知识体系。包括物质设备的设计、计算、建造、结构、测试和应用。
(二)科技论文常见的体裁
标题
作者姓名
邮编,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
摘要
关键词
前言或引言
正文
结论
参考文献
(三)写法
1、标题:题目要尽可能揭示出论文的中心内容,并反映出论文的特点。用词简短明确。为此,标题应具备准确性,简洁性和鲜明性。
2、摘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工作目的,试验方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演成果的意义。
(1)报导性摘要:较长,一般250—300字。包括目的,范围,试验方法与设备,结果和结论。运用于应用性研究的硬件性论文。
(2)指示性摘要:叙述文章的精华,不涉及研究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30—50字。适用于综述、评价、分析等软件性论文。
3、关键词:目前论文在摘要后面一般都要列出文章中涉及并阐明概念的词,称为“关键词”,便于检索用。
4、前言或引言:作用是引出年论的问题的来龙去脉,回答为什么要写该论文。应包括研究的背景、目的、范围、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及其意义。
5、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体。
(1)内容包括由实验、观察、测度得到的数据;由调查研究得来的材料;根据数据和材料形成的观点。科技论文以观点为核心,观点由材料抽象而成,材料服务于观点,以达到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2)格局和体裁可分以下两种:
按认识循环的层次,按研究工作进程的顺序。实验再次研究的现象,或现象—再现象的外部条件—研究现象的内因和本质—探索现象变革的措施—实践验证。阐写时层次分明,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紧扣文题。
将实验数据或材料综合融汇,提炼出典型的观点和脉络,通常是先介绍实验用材料、设备、方法等,汇集取得的结果综合整理,经过推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6、结论
结论是论文的归结,是论文最终总体的论点,是抽象出来的现象本质和规律。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鲜明具体,语句简炼明了。具体内容可包括:
(1)简述验证结论或分析讨论得出的最后论点。
(2)说明结论适用范围。
(3)说明研究成果的意义。
(4)对该项工作台的发展和展望。
7、参考文献
标明文章或书名、作者姓名、杂志名称、出版年月、出版部门。正文中引用他人的结论、调查、实验数据时,应在引用内容上角注上参考文献序号。
8、对外学术刊物要求除非外文标题、姓名、单位、摘要。
二、综合评述性文章
综述是某一科技领域在一定时期内进展情况的综合性评述文章,它又是反映作者本人见识的科技报告。综是文的基础,评是文的经纬。
综述论不是一般性的动态报导,是经作者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后,以自己的研究或生产实践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专业领域在一定阶段的进展,并通过分析归纳而提出自己的见解的一种具有指导意义的工作。
1、综述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问题的提出—历史发展—现状分析—趋向预测和改进建议。
2、写综述应注意下列各点。
(1)勿将综述与自己的某项研究工作台混杂为一篇文章,写成既非综述又非科研报告的文章,综述的重点是比较和评价,故对自己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是不适宜的。
(2)勿做第二手综述文章,也就是在别人的几篇综述的基础上加些个人见解而捏成的综述。
(3)切勿泛泛空言,充斥套话和形容词语,毫无参考价值,也无新的见解。
(4)材料和观点应统一,避免介绍材料过多而评述太少,具体的太少而议论过多。
(5)评述国外情况要面向国内,讨论过去和现在,要以现在为主。
(6)理论和实践应统一,放眼而不虚夸,严谨而不拘泥,既定量的生产数据为佐证,又有从长远发展与理论研究而提出的方向性论断。
(7)科技研究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多从推广可行性方面提出估计和措施。
(8)要提纲挈领,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罗列“各家之言”。综述的关键是精谈,一般细节应简略。
三、农业技术指导类文章
主要介绍重点农技推广项目和农业先进技术成果,传授先进的农业技术模式,针对生产实际问题提出指导性建议。
一般写法:就某个生产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或介绍某个研究对象的特征特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提出配套应用技术。必要时需介绍经济效益。
1、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建议。介绍某种病虫草鼠害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危害作物情况,提出综合防治技术建议。或某作物、某时期多种病虫草鼠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建议。发布病虫预测预报,并提出防治技术建议。
2、介绍农作物优良品种。主要说明品种特征特性,增产效果,配套栽培技术要点及适应区域。如果是育种报告,需啬材料组合及选育过程。
3、农作物栽培技术。介绍某种单项技术的应用效果,技术要点及有关注意事项。介绍某作物的特征特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提出综合(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建议。
4、施肥技术。介绍某种肥料特性,或某种施肥技术,增产效果,施用技术。或谈某种作物需肥规律,提出合理施肥技术建议。
5、农业环保方面。可以探讨农田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治理办法,低产土壤的改良技术,农田污染的危害及治理方法。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等。
四、农业试验总结(报告)的写法
(一)试验名称:即试验的题目,包括试验年限和单位。
(二)正文内容
1、试验的目的和依据:简要叙述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对生产上和科学上有什么意义。
2、试验的材料和方法:简单扼要地正确叙述试验从那方面研究,都是什么内容,采用了什么材料和方法。
主要应讲明:
(1)试验处理内容:各处理是什么品种或什么措施。
(2)试验地概况:土壤、土质、肥力、地势等。
(3)试验小区面积、排列方法、重复次数。
(4)田间措施:供试品种、整地、播种、施肥、管理、收获等方面的时间、措施。
(5)试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事故和发生的偶然事件均应简要说明。如施错肥、打错药、鼠雀牲畜食害、不测的天气灾害等。
3、试验结果分析:主要包括生育期调查、性状分析、产量分析、试验显著性检验等。
首先应将试验数据分类列出统计表格。然后分专题逐项分析。先分析增产效果显著的处理、与对照比较生育期差异、植株性状差异、产量差异究竟有多大,用文字简要说明,然后分析其它处理。
对那些比较重要的生育性可以拍出照片附在总结中。对那些有一定变化规律的数据,可以绘制出条形图、简单直方图、曲线图、点式图等。配合文字分析,增加透明变。
分析试验结果,应当条理分明,有重点地预以论述,每个专项问题要提得鲜明,推论必须合理。避免内容累赘,论点模糊,使人厌烦和糊涂。
当现象间、数据间或有关结果间发生矛盾时,如果不是资料的错误,应格外注意分析,重要的矛盾应同时提出,以供进一步研究。
4、结论:判断试验结果成功与失败,说明试验结果在生产上或科学上的作用和有关体会,在讨论中提出尚待明确的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五、有关投稿要求
1、选题及内容应与刊物所设栏目及报道范围一致。内容要有新意或具地方特色,避免与刊物发表的文章内容雷同。文稿力求语言精炼,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论证合乎逻辑,结论正确。内容应注意保守国家机密。
2、写作格式。标题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标题下写清作者的邮政编码、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和姓名;文稿章节分段按国家标准1、1.1、1.1.1……号码顺序编排。标题号顶格写,后面空1格。
3、表、图编绘要求。文稿中的表格和图不宜太多。表格采用三线表形式,表题、表头文字表达与编制要完整精炼,表中内容不能与文章内容重复,数据要完整、准确;形态特征图或曲线坐标图用电脑(出激光样)或硫酸纸绘制,图中要有图例,文稿中要留出图位。
4、计量单位及符号使用标准。讲师单位用法定计量单位,在技术性稿件中用正体小写外文符号表示,不能再用下述括号内的汉字写法,如:
长度用km(公里)、m(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不再用里、丈、尺、寸、公尺、公分;
面积用k㎡(平方公里)、h㎡(公顷)、㎡(平方米)、c㎡(平方厘米)、m㎡(平方毫米);
体积用m3(立方米)、cm3(立方厘米)、mm3(立方毫米);
重量用t(吨)、㎏(千克)、g(克)、mg(毫克);
ppm停止使用,表示数量时改用10-6,表示浓度时改用mg/㎏。
考虑到广大读者的实际情况,面积单位仍可使用“亩”;
时间年、天、小时、分、秒用汉字书写。
5、数字用法规则。表示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年份用全称),表示计量和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表示序数和编号中数字用阿拉伯数字;当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语时,当表示农历时,相邻2个数字并列连手表示概数时,星期几、形容词前的数字、名词前的字“—”等用汉字数字。例如:三四天、七八十种、十滴水、二万五千里长征、相差十万八千里、正用二十日、一品红。阿拉伯数字范围号为“~”;百分数范围,前一个数的百分号“%”不能省略。
6、汉字及专用名词术语使用要求。文稿中汉字以新华字典为准,不得使用繁体字和自造字。专用名词术语要规范、标准,不得使用地方方言。专业名称要用学名,不得使用俗名、土名和别名,含量用剂型不能省略,商品名称只能在括弧内注明。
7、外文字母书写规则。文稿中外文字母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上下角字、数字以及易混淆的字母必须书写清楚。
8、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根据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标点符号有点号、标号两在类,共16种。
点号7种: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问号(?)、感叹号(!);
标号7种:引号(“”)、括号(( ))、省略号(……)、破折号(——)、连接号(— —)、书名号(《》)、间隔号(·)、着重号(.)、专名号(__)。
9、文稿用钢笔在16开方格稿纸上抄写清楚,字迹工整,切勿潦草,标点使用要正确。也可提供计算机打印稿或软盘文稿(同等内容稿件优先录用,编辑部可直接扫描编排,或给编辑部发电子邮件,中国农技推广)。来稿文责自负,不得一稿多投,自留底稿,录用与否、恕不退稿。6个月未收到刊物录用稿件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不愿修改者请在来稿时一并声明。《黑龙江农业》不用油印、复印、复写稿件,不录用3个月可自行处理。
10、有关文章字数要求。《黑龙江农业》:综述、专论、工作研究等在2500字以内,也有达到3500字的。农业技术指导稿件一般在1000—2000字之间,也有达到3000—3500字的。农家之友栏目1000字以内。
《中国农技推广》:专题要文、厅局长论谈、科技论坛等一般不超过3000字,也有达到3500—5000字的。农业技术指导类一般1000—2000字,不超过3000字。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技术稿件一般不超过2000字,少数为1000字或3000字。长篇文章讲座搞连载。可投作物种植、实施园艺、节水灌溉等栏目。
专业学术期刊:每篇论文(包括图表)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最多不得超过8000字。个别期刊充许登载字数(包括图表)在1—2万字以上的论文。特别欢迎短小精悍的文章;简报不超过2000字,研究通讯每篇限在700字以内。
11、来稿请在文章末写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务、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等。《中国农技推广》要求在信封上注明投稿栏目。
论文举例
我在前些年有关刊物上选择了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作为范文,供大家参考。它们的特点是文章写得比较规范,用词准确,分析透彻,技术实用,有指导意义。
一、科技论文
1、软科学论文:
加入WTO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影响与对策
作者:夏敬源,全国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文化 邮编:100026,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第3期10—12页。
内容:前言,1.当前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存在的主要问题;1.1推广理念不适应;1.2职能定位不适应;1.3管理体制不适应;1.4推广方法不适应;1.5保障措施不适应;1.6法规法则不适应;2.加入WTO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影响分析;2.1间接影响;2.2直接影响;3.农技推广体系应对入世挑战的思路与对策;3.1创新推广理念;3.2科学定位职能;3.3理顺推广体制;3.4转换运行机制;3.5改进推广方法;3.6提高全员素质;3.7支持力度加大;3.8加强法制法规建设。5300多字。
2、硬科学论文
油桐尺蠖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及动态模型研究
作者:湖南省常德市林业局 赵星、周艳初、喻传明
湖南省保靖县林业局 余中虎
发表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3、9(2)、124—126、130页。
内容:摘要,关键词,1.材料与方法;1.1调查点的位置;1.2调查方法;1.3种群动态模型建立方法(谱波分析就是富里叶级数);2.结果与分析;2.1油桐尺蠖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2.2油桐尺蠖蛹种群动态模型的建立及检验;3.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有4条,附英文标题姓名,3500多字。
二、综述类文章
例1:以色列现代农业印象
作者: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朱世俊,邮编410005,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0年第3期14—15页(海外窗口)。
内容:前言,1、水与农业灌溉;2、品种与种子商品现代化;3、农业与温室;4、农业技术与农技推广。大约3000多字。
例2:国内外农业科技动态简介
作者:桦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振东
发表在1997年桦川县农业技术培训教材中。
内容:一、国外农业科技动态简介:1、培育良种;2、农业生产日趋工厂化;3、田间管理向自动化过渡;4、合理施肥灌溉;5、用科学方法防治病虫草害。二、国内农业科技新成果简介:1、粮豆薯栽培技术;2、经作园艺栽培技术;3、植保技术;4、土肥技术;5、农业工程技术:(1)大型机械;(2)小四轮配套机械;(3)植保机械;(4)灌溉设施;(5)抗旱技术;(6)培育新品种;(7)电子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农业技术指导类文章
例1:大豆菟丝子的防治
作者:刘汉民 江苏国营新曹农场植保站 邮编224246,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0年第4期43页(植物医院)
内容:前言,1.大豆被害症状;2.防除菟丝子的措施;2.1精选豆种;2.2轮作换茬;2.3深翻土壤;2.4肥料充分腐熟;2.5宽行条播;2.6人工拔除;2.7药剂防除;2.7.1土壤处理;2.7.2茎叶处理。
例2:中国香稻及栽培技术
作者:湖北省武六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彭志文,邮编435400,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第2期30页。
内容:1.主要特征特性;1.1米质;1.2生育期;1.3形态特征及产量;2.主要栽培技术。大约1200字。
例3:西芹的特性及栽培技术
作者:辽宁东亚种子集团公司邵长顺
辽宁东亚国际种苗有限公司李博
发表在《黑龙江农业》2000年第1期31页
内容:前言(西芹简介),1.对环境条件的要求;1.1西芹对温度要求严格;1.2西芹对水分要求严格;1.3西芹对土壤要求严格;1.4西芹对肥料(营养)要求严格;2.栽培技术;2.1栽培季节;2.2播种育苗;2.3合理定植;2.4田间管理;2.5适时采收。
例4:水稻机械深施肥技术的应用与效果
作者:黑龙江省虎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刘为民
黑龙江省虎林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 姜国胜
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第3期56页。
内容:前言(技术简介);1.机械深施肥技术在我市的应用;1.1试验跟踪调查情况;1.1.1试验处理;1.1.2试验条件;1.1.3秋季考种测产情况;2.机械深施肥技术作用特点;2.1提高化肥利用率;2.2化肥深施后能明显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2.3施肥均匀,减少挥发,满足水稻生育需要;2.4省工省肥,减少污染;3.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3.1作业地块要平整,田内无稻草等杂物;3.2秧苗要壮;3.3肥料标准;3.4肥箱防水、肥料防潮;3.5每天作业完成必需要清理肥箱。
例5:盐碱对水稻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作者:全素荣等,辽宁省凌海市植物保护站,邮编121200,发表在《中国农技推广》2002年第2期49页(沃土原野)。
内容:前言(盐大地地概况);1.盐碱对水稻生产的危害;1.1危害基本情况;1.2危害程度;2.治理方法;2.1选种抗盐碱优良品种;2.2培育壮秧,增强抗盐碱能力;2.3建立标准化田间工程,确保灌排畅通;2.3.1单排单灌;2.3.2深沟排水;2.4洗盐碱;2.5科学施肥;2.6调节盐碱2.7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大约1200多字。
四、试验总结(报告)
例1:大豆窄行密植不同品种(品系)的增产潜力分析
作者:王成,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邮编154000,发表在《黑龙江农业》1999年第6期第30页。
内容:前言;1、试验材料及方法;2、结果分析;3、结论。三年试验,参试12个品种。
例2:必宁特防除水稻插秧田杂草试验研究
作者:于振民 绥化地区植检植保站,邮编152054,发表在《黑龙江农业》2000年第2期23—24页,约1300字。
内容:前言;1.供试药剂;2.试验处理;3.试验设计及调查方法;3.1除草效果调查;3.2水稻安全性调查;3.3田间测产调查;4.试验结果(4.1、4.2、4.3);5.结论(5.1、5.2、5.3)。
Ⅲ 列举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技著作。
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业科技著作《齐民要术》,《王桢农书》
元朝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还有王祯编著的《农书》和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
Ⅳ 农业百科全书是指哪部农学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堪称“农业网络全书”的农学著作是北魏后期贾思勰(生卒年不详)所著的《齐民要术》。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在中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人们在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一些人便将这些经验和技术进行总结,集结成书,产生了许多农学著作。在《齐民要术》之前,已有多种农书问世,其中以西汉的《汜胜之书》最为著名。
《汜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的农学著作,作者汜胜之是汉成帝时人,曾在关中平原地区教授农民耕种,取得了成功。该书总结了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以及贮藏技术等。详细记载了包括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13种作物的栽培技术。书中提到的区种法、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及桑苗截乾法等,都体现出一定的科学精神。该书早已亡佚,幸好一些片段在《齐民要术》中被多处征引,使后人得以窥该书之一斑。
氾胜之像《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农书。作者贾思勰,是北魏末期益都(今山东益都)人。贾思勰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非常好学。贾家世代务农,非常重视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在家族学风和务农风气的影响下,贾思勰从小便注意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他博览群书,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研究农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贾思勰成年后,曾任高阳太守等职,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向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农民请教,获得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在实践中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到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54)期间,他综合一些传统文献中记载的农业技术资料、当时流传的歌谣、询问老农获得的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经历,写成了这部著名的农书。
《齐民要术》中的“齐民”,是指老百姓,“要术”是指生产方法,是一部系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农学专著。全书共10卷,92篇。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共11多万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一般认为,《杂说》是后人所加。该书引用前人著作多达150余种,记载的农谚有30多条。全书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及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对所有的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贾思勰在书中系统总结了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经验,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他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详细地叙述了播种前应怎样选种、晒种、浸种以及用药物或肥料拌种等种子的处理方法。该书用较大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该书还总结了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了许多兽医处方,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多方面。书中还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做醋、煮饧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贾思勰在书中还初步提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以及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他介绍了许多改变旧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19世纪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就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网络全书”中得到启发的,而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一部具有极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网络全书”。书中提到的许多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直到今天仍在普遍应用。
Ⅳ 精确农业的文献-精确农业
名为“精确农业”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工程,即利用卫星、遥感、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农业生产,以提高产量,降低能耗。这项国际先进的农田耕作技术成熟后将向全国推广,以解决我国地少人多的农业发展瓶颈、减少污染和浪费,走农业持续发展的道路。
精确农业是在美国、加拿大和欧盟一些国家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模式。它的特点是“精确”,它利用卫星全球定位系统、遥测遥感技术和计算机,做到精确作业、精确施肥和精确估产。
波特是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农民,他驾驶拖拉机在田里工作,表面上看它和别的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的拖拉机上装了一部586电脑,从屏幕上可看到面积达700公顷的玉米和大豆田的地图,计算机还会告诉他哪个地方需要施肥,施多少肥。如果再装一个卫星信号接收器,就可以收到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发出的遥感遥测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进行精确的土壤调查、合理施肥、作物估产、农业环境监测和土地合理利用等。
土壤调查和合理施肥可减少用肥量,减少浪费、减少投入,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土壤调查首先要采集土壤样品,如在播种之前,农民驾驶适合地形的车辆在土地上行驶一遍,采集土壤样品数据,并输入计算机;同时全球定位系统精确记录下样品采集地的位置,绘出土壤成分分布图。另外,存入计算机的施肥软件就能根据不同土壤、不同肥料类型和不同作物的施肥标准,推荐最佳方案,做到合理施肥。
作物估产不但能较准确监测产量,还能绘出产量分布图。当农民驾驶联合收割机收割玉米时,玉米棒就碰动收割机上计数器的开关,从而计算出收割的玉米棒子数;与此同时,卫星全球定位系统记录收割这些玉米棒时收割机所处的地理位置,这样就可画出产量分布图和计算出每块土地的产量,根据产量分布图也可判断出何处缺肥,需要施多少肥。
精确农业能针对各条块农田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精确测量和计算,提出种子、化肥、生长剂、除草剂、杀虫剂等的合理用量。美国农业生产部依阿华州艾姆斯土壤耕作实验室制订了一项“卫星指导农业生产联合计划”,在种植大豆、玉米、燕麦和苜蓿的450公顷农田上进行试验,每隔13米收集一组农田各种数据信息,输入计算机,并同时在拖拉机上安装了无线电信号接收系统,接收卫星信号,并确定自身位置。拖拉机即可根据联合计划,进行各种农业生产活动。
Ⅵ 求生态农业方面的参考文献
[编辑本段]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多样性。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Ⅶ 急需一篇现代农业新技术论文,字数3000字以上,题目新颖,条理清晰。有参考文献地址有借鉴。将非常感谢你
***苹果产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位于甘肃东部,子午岭西麓。东接陕西黄陵,南临彬县、旬邑,西连长武,北壤本省宁县。全县共辖10乡镇、111个行政村、695个村民小组,5.19万户,23.37万人,总面积197.9万亩,耕地43万亩。全县平均海拔1460米,平均气温8.3℃,年均降雨量630毫米,无霜期180天左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旱塬农业县,是苹果栽植的最佳适宜区域,苹果栽培历史悠久。
一、苹果生产现状
近年来,***立足县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兴果、富民、强县”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狠抓栽植上规模,强化管理增效益,使苹果生产成为本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果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苹果11.8万亩,占总面积的78.6%。由于管理水平和苹果质量的逐年提高,果品优质率和户销率也大大提高,分别达到了60%和75%。所产红富士苹果1996、1997连续两年在全省林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秦冠苹果1998年又获得全国苹果鉴评“葫芦岛杯”金奖,长富2号2000年又在国家优质产品博览会上获得第一名。以“陇蜜”牌商标命名的正宁苹果,在全省乃止全国已有了一定的知名度。2005年全县苹果产量达到2400万公斤,产值21万元,果品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8%。全县已建成集体、个体私营加工企业15家,年加工各类果品150吨,加工增值250万元,实现利税75万元,建成50吨以上果库20座,30吨果库30座,10吨果库86座,小果窖1460孔,年贮藏能力达到400万公斤,增值70多万元。组建果行21个,果品运销队39个,年运销果品600万公斤,创税210多万元。
二、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正宁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部分果农收入有限,对果园投入明显不足,经营管理不到位,大部分果园果树生长缓慢,结果少或不结果,商品果数量较少,直接影响了果园效益。如经过调查,部分未结果果园粗放的果园户,至今温饱问题还未解决,更谈不上对果园的投入和管理了。永和镇果农李岁虎,1999年建园6亩,至今未见1分钱的收入,生活十分困难。
2、高新技术推广滞后。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一些名优新品种及高新技术不能及时引进,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正宁苹果生产向高层次、高水平迈进。如果实套瓶、生物防虫等高新技术,仍未全面推广到所有果园中去。
3、产业化步伐亟待加快。正宁苹果内在品质在国内属上乘水平,与国际市场差距也不大,但外观、包装质量与山东、辽宁主产区及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优质商品率偏低,不到国外的三分之一,尤其是产后处理和加工贮藏环节薄弱,果品产后消毒、清洁、分级、打蜡、包装、冷藏到销售等一系列产后处理技术还处于空白,严重影响着果品的贮藏寿命、货架期和增值效率。如***至今还未建成一家大型现代化的果品加工厂和果品保鲜贮藏库,果品产后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4、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正宁以晚熟红富士为主要品种,其它早、中熟品种较少,鲜果和加工品种比例失调,不适应市场四季需要和多品种发展的要求,更新换代品种少,优良品种覆盖率低。如经过调查,全县70%的果园品种以长富2、秋富1为主,秦冠、新红星也占有一定比例。早熟品种皇家嘎拉,加工品种澳洲青苹占的比例很少,不足5%。
5、***财力较弱,资金到位困难。对苹果产业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科研经费缺乏,物资投入不足,影响和制约全县果业的快速发展。经调查,县乡财政对苹果产业的投入很少,每年不足10万元,基本发挥不了作用。
三、 发展苹果生产的主要对策和措施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突出黄土高原苹果种植区域优势,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依靠科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培育品牌,主抓果园科学管理,推行无公害和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运用多种经营模式,建立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加工、贮藏、运销大户,加快苹果生产的产业化进程,最终实现“种苗无毒化,品种优良化,布局合理化,技术标准化,果品安全化,经营一体化,服务便利化”。
(二)发展目标
全县苹果在现有10万亩的基础上,从2006年开始,每年新发展2万亩,力争5年内苹果面积再新增10万亩,累计全县苹果面积达到2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5亿元。
(三)发展措施
***苹果生产要按照产业化发展新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及时调整布局,加快发展速度,致力于提高商品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增长率,努力建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供、销一条龙的苹果产业建设新格局。为此,我们认为应抓好以下几点:
1、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建设合力。各级政府都要加强对苹果产业化的领导,苹果作为***的主要支柱产业,从栽、管、销、加各个环节,必须加强领导力量,由政府牵头,加强苹果产业的战略研究,在发展上要长远规划,加快产业化进程。要广开渠道、多设窗口,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改坐等客为招商引客,互惠互利,讲求信誉,全县上下同唱兴果、富民、强县“一台戏”的建设新格局。
2、合理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要根据正宁自然条件,选择适宜品种,继续按照“三带一片一区”的发展格局,北塬以重点村、规模片建设为重点,南塬果带要不断扩大规模,力争在“十五”期末迅速建成具有区域规模优势的10万亩优质苹果基地。与此同时,要瞄准市场搞调整,要稳定现有红富士面积,发展其它名优特新品种基地。品种的适宜与否,对苹果以后的产量、质量、效益都起着长远的、决定性的作用。从目前和今后市场行情分析,早、中、晚熟品种以1:5:14为理想的搭配比例。这个比例有利于苹果授粉完全,能保证优质苹果的多样性,又可延长上市时间,充分保证市场需求。对缺乏竞争力、病虫害严重、经济效益差的老品种苹果园,下大决心改劣换优,首选品种应为皇家嘎拉、烟富1、烟富2、新世界等。其特点是树势强健、易成花、早结果、座果率高、丰产、稳产、果实色泽鲜艳,味香、成熟期正是瓜果淡季,且售价高于红富士,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要以市场为导向,千方百计引进推广优质苹果新品种,在时间上要争取主动,在品种上要领先,在意识上要超前,坚持引、选、育并重的方针,不断增加新品种资源,做到生产一代,贮备一代,选育一代,更新一代,确保所产苹果能以优取胜,以优扩大销路,以优占领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
3、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实施优果战略。我县是旱作农业区,干旱是制约果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通过抗旱耕作措施,调节并满足苹果树对水分的需求。一般可采取三种措施:(1)园土保墒。通过初春耙磨、夏季中耕、秋末冬初深翻等措施保住土壤墒情。也可采取覆盖地膜、杂草、秸杆、绿草等方式保墒。(2)通过合理施肥、调整树体结构、调整果树负载量等途径提高树体自身吸水力和抗旱性。(3)针对果树不同生长季节对水分需求量的大小及自然降水量的多少,进行合理灌溉,满足果树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实施优果战略,必须采取五方面措施:(1)合理负载。根据果树树龄、生长势、品种特性等相关因素,合理调整结果量,以达到稳产、丰产、优质的目的。(2)疏花疏果。按照“人工先疏蕾、后疏花、再定果”的原则落实疏花疏果措施,经克服“大小年”,提高座果率和果实品质。(3)摘叶转果。在9月上旬,通过适度摘除果实周围遮光叶片,转动果实方向来促进果实全面着色,增进果实品质,提高商品价值。(4)果实套袋。在疏花疏果工作结束之后,及时实施果实套袋,可预防病虫、鸟害,减少农药残留,促进果实着色,增加含糖量,提高商品价值。(5)喷施微量元素。通过叶面喷布钙、铁、硼、锌、铜等微量元素,促进果树正常生长发育,全面提高果实品质。
4、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服务体系。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尽快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要优化提高县一级,重点健全乡一级,普及村一级,兴办各种形式的果农协会,构建一个上下联动和左右贯通的服务体系。同时,要加强各级技术队伍的培训工作,特别是要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全面推广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的果园管理制度,落实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果园生草、疏花疏果,单果管理、限产增质,摘叶转果,分期采收,化学调节,生物防虫等先进技术。
5、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链。构造龙型经济是产业化的关键,但龙型经济必须通过龙头企业来牵引。为此,要着眼于市场,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产业化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形成由龙头企业带动果品产业化经济链。一是建立以果品销售为龙头的流通企业。组建***苹果开发集团公司,做到上联市场,下联农户,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与果农签订产销合同,及时将果农生产的果品打入市场,适时组织供给果农急需的生产资料,使企业与果农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合体,彻底解决果品销售问题。二是建立以果品贮藏加工为龙头的开发企业。要着力建立以千吨气调库为主体,简易窖、小土窖为补充的果品贮藏体系,贮果能力达到1500万公斤,实现旺季贮存,淡季销售,调剂余缺,保鲜增值。同时,要考察论证果品清洗、分级、上蜡生产线和果汁、果酒、果茶、果脯等加工生产线,做到多条腿走路,缓解市场供需矛盾,全方位增收创收。
6、培育市场体系,促进果品流通。构造龙型经济必须把产品带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一是开辟有形市场。要随着果品产业的大开发,在***永和乡、湫头乡、周家乡等主要果品生产区,建立一批批发销售市场,为外地客商提供交易场所,扩大产品销路;二是开拓无形市场。主要是要求企业或联合体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强化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讲求信誉,以产品和服务质量占领市场。三是扩大经营网络。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经营主渠道的同进,正确引导果农进入流通领域,兴办各种购销组织,发动有能力、有特长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购销联合体,千军万马搞运销,推动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7、借鉴先进经验,制定激励政策。一要用足用活用好关于西部大开发、老区建设、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鼓励农民增收的有关政策,切实制定***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为苹果产业的开发提供政策保障。二是要充分抓住国家关于取消农林特产税的有利时机,加大对果农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增加果园的经济效益,调动农民栽果的积极性。三要解决果树科研经费短缺问题,县财政每年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引种、育苗、试验、推广、培育、奖励等,以促进苹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Ⅷ 关于绿色农业的科技论文2500字
绿色农业的科技论文你这题都没写完整 ,还打算会有人能给你解答,请你下次细心点, 不要这么粗心 。也稍微负点责任,别人帮你是好意,请你尊重一下帮助你的人。也维护一下网络知道良好的求知氛围。谢谢. 把题目写清楚,我回答你。这次先采纳了吧。
Ⅸ 农业科技论文可以报哪些奖项,如何报奖
评审职称有用的,农业栽培技术,管理技术,或者农业相关的某一部分都可以的。农业科技论文在相关的农业期刊上面发表后,保留原件和复印件,以后评审农艺师,农技师之类的时候有用,相当有用,必须用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