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美术的特点
汉代的工艺美术中,青铜器也仍占了一定的位置。汉代漆器、丝织和陶瓷等都成为美术史上值得重视的项目。
汉代青铜器的类型,与战国及其以前相比,大大减少了。壶(或称“钟”)是汉代青铜器的流行样式。一般的是朴素无饰,仅只鎏金。有些比较华丽的,有细如发丝的线刻的流云或人兽等纹饰。汉代也流行作成羊、驼等形状的镫和各种形状的香炉。有一种炉,通称为“博山炉”,上部作成山岳的样式,岭峦间并且有树木和野兽,其下承之以人形及盘。据记载, 汉成帝时长安有巧匠丁缓,所作华美的作品中,就有紫金的香炉及雕镂奇禽异兽的九层金博山香炉(《西京杂记》)。汉代青铜器中,铜镜十分发达。
汉代的铜镜,其背面装饰和瓦当一样,在汉代的装饰美术中占重要地位。所以也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汉代铜镜装饰,是在圆形的平面范围内,以镜钮为中心进行的构图设计(只除了东汉末的“阶段式镜”,即把许多神仙人物的浮雕形象一横排地平列起来,不是适合着有中心的圆形构图),这种构图的多样变化,体现了多种艺术意匠。
战国时代的以镜钮为中心,云气及神话动物的纹样组成的旋转式的构图,在西汉初年仍继续流行。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的铜镜尚难区别。西汉时代较多的构图是向外放散式的:镜的外缘是相连结的向内的若干圆弧(八弧、十二弧、十六弧者较多),镜钮四周是动物及云气的纹样(“螭形镜”及“星云镜”),或者是在上下左右四方向外伸出的若干草时形瓣状的纹样(称为“草叶镜”)。西汉时代的一种“云雷连弧文镜”是汉镜构图最简洁单纯的一种。很善于利用疏密,有规律的变化及闪光程度不同的对比。西汉末和东汉初的“规矩镜”,因图案中夹杂着“T”“V”“L”等形状的纹样而得名。在“T”“V”“L”等形状之间有极其疏朗的细线组成的写实风的动物形象,其外围以铭文及齿纹圈,最外缘是一圈曲线的云纹等。整个构图,除中间一圈动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外,是由许多同心圆组成的,收到稳定而严谨的效果。这种镜发展到东汉后期,动物形象浮雕化,而且加入人物神仙等;外缘的云纹复杂化,更自由、灵活;齿纹或圈数增多;规矩纹消失(神兽镜、龙虎镜、画像镜等)。东汉未及三国时代,在浙江绍兴一带出土的铜镜(可以称为“绍兴镜”),以东王公、西王母相会见为题材,处理手法风俗化,浮雕的高低层次简化成不同的平面。
汉代铜镜装饰中局部的各别纹样的差异很多。钮和钮的形状,铜镜的断面,也都成为判断时代的根据。
铜镜上铸有句数不等的三言或七言铭文,西汉以后的铜镜,铭文中有制作的年号,镜文多作吉利语,如:“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凤朱鸟,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云中敖,四海长保,二亲子孙福寿如金石,为国保。”边地各族人民、的青铜器也丰富了汉代美术的成就。
古代西南部族的各种青铜美术品曾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其甲区第一号墓的出土随葬品有丰富的装饰,具有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其中有一鼓形的飞鸟四足贮贝器,盖上铸有十八个小铜人,表现一女性奴隶主监视奴隶们从事织布及其他劳动的情景。又有一贮贝器,盖上有四十一个小铜人,似是举行杀人祭祀铜柱(柱上立一虎、柱身为二蛇缠绕)的仪式。鼓身上为阴线浅刻的人形八个。手中各执武器作追逐的姿态。另外有一四足器,器盖上中央有一小铜鼓,鼓上有巨角的野牛及其他六头牛。器腰上有立雕虎形的耳,并阴线浅刻云形带状纹三道。同墓出土还有铜质立在杖头上的兔、鹦鹉、鹿、人物等形象。又有一高约四三厘米的女像。以上这些人及动物形象都很生动真实。人的形象都富于地方的及种族的特色,并具有生活的内容。虎的形象与常见的中原地区的相似。
墓中发现的铜鼓是西南一带及越南北部过去不断发现的各种铜鼓中的一种。鼓上的装饰有船、羽人及鸟、牛等。铜鼓是西南部族的重要的文化艺术遗物。晋宁石寨山各墓发现的铜兵器,和过去四川发现的很类似。四川发现的都是所谓“巴蜀文化”的遗物。矛和戈的样式还沿袭中原一带较早时期(殷及西周初年)的形式,但上面的装饰却很独特。斧钺的刃部则发展成自己特有的月牙形。“巴蜀文化”铜器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系统。
内蒙古西部河套以南鄂尔多斯旗一带,曾发现大量古代匈奴族的小件青铜器,也是有待研究的系统。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镂空的以狩猎为题材的铜板和柄端装饰着兽头的小刀等。这种铜器因为有自己的特殊风格,一般称之为“鄂尔多斯铜器”。又因为他们和南西伯利亚(例如明诺辛斯克地区)以及黑海沿岸发现的“斯基泰”(古代的游牧部族)的青铜器相似,也通称为“斯基泰艺术”。内蒙西部的古匈奴族的铜器,从题材上和与北亚、西亚的联系上,可以看出其狩 猎、游牧生活的特点。它们的铜器中的柄上饰着兽头的小刀,在河南安阳殷墟遗物中也有。
“鄂尔多斯青铜器”中的动物题材和战国及汉代流行的狩猎、人和野兽搏斗(如虎咬马,怪兽食羊等)等题材有关,其动物形象的处理非常简洁而单纯。
汉代精美的工艺美术的主要制作者是当时官府的工匠,他们的名称及姓氏保留在铜器上的很多。铜镜上时常有“尚方”(主管工艺美术的官府)、“西蜀”、“广汉”(设有工官的手工艺中心地区)等字样。据文献记载,这些工官每年花费很大,例如:西蜀和广汉的工官每年要耗资五百万钱;用作少府所属的右工室、考工室及东园匠三部分,每年要五千万钱。这些官府工场的制成品的一部分,可以由官府出售。
漆器也是官府工场出产的工艺品之一种。
长沙出上战国时代和西汉初年的彩绘漆器,现在还很难划清时代界限。东汉末的漆器发现于朝鲜平壤附近(汉代乐浪郡故地)和河北省北部怀安等地的,与西汉的基本类似,但是制作和装饰皆有进步,彩色种类增加(红和黑之外黄和绿使用很多,红色除了深红,也有橙红)花纹更活泼,风格更接近写实。
平壤出土的漆器上面,都有文字注明:出产于四川,是广汉郡或蜀郡的皇家工场的出品,工匠的名字和他们所负责的工序都写在上面。制成一个夹纤漆盘要经过九种工序才能完成。
平壤出上的漆器中最可注意的是彩筐,上面画孝子故事(如丁兰,老莱子等)和历史故事(如纣王等),人物比例虽不相称(头大,为了眉目清楚),但面部表情,神态,都极生动。
漆器上比石刻上更便于表现云气的飘荡和在云气中飞走的动物。具有这种装饰的漆盒、漆盘等,都曾在河北怀安及朝鲜平壤等地发现。装饰着同样题材的金银错铜筒,除了山西阳高汉墓出土的以外,在平壤附近也曾发现。
汉代关于丝织工艺设有专门的工场。山东临淄及其附近的齐郡,是自战国以来天下驰名的工艺中心,在汉代特别以丝织负盛名。齐郡的丝织品有各种名目,例如:平织的“纨素”,轻而薄的“绢”,纠织有孔的“ ”,提花的“绫”等等。齐郡也有刺绣。陈留郡的襄邑(今河南开封附近)的织锦也是被称道的。
新疆曾发现汉代的成匹的绢。绢端上注明产地、长度和重量,可知是齐郡产品,作为商品贩往国外的。
根据蒙古及新疆、甘肃各地发现的汉锦,可见有很进步的技术。有提花菱纹地的绢,更有色彩丰富的锦和“织成”。汉锦上运用了红、褐、黄、青、蓝等多种颜色,织出了多种花纹;有的较简单,有的很复杂,如云、龙、动物等,甚至织出了字句,如“延年益寿”、“长乐明光”、“登高”(即《邺中记》所说的“大登高锦”或“小登高锦”)、“韩仁绣交龙,子孙无亟”(即《邺中记》所说的“大交龙锦”或“小交龙锦”)、“新神灵广成寿万年”、“云昌万岁宜子孙”、“君时于意”、“鹄群下”等。汉代的“织成”(即后世的刻丝,是中国丝织的一种特殊技术,织时用小梭,可以模仿绘画织出自由的花样),能织出山、树、云等花样。汉代丝织加工技术中,己出现了“钉线”的绣法。
汉代的陶器中,在黑色陶器上涂了殊色和在灰色陶器上敷了白粉,再涂绘以黑色和红色的装饰花纹的,占有一定数量。这些陶器现在可知是模仿铜用具或其他生活用具的明器。汉代陶器中有两种特别值得重视:铅釉粗陶和透明釉炻器。
低温烧成的铅釉陶器是中国流传很久的一种陶器,现在发现的汉代这种陶器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遗物。这种陶器表面敷釉,釉中含铅质,烧成温度为摄氏八网络左右。釉的颜色,最常见的是绿色,其他有黄、褐、白、蓝等各种色泽。汉代的铅釉陶器的形状有多种。绿釉或桔黄釉的壶,上面有凸起的浮雕式的狩猎纹装饰,可以看出完全是仿铜器形式的。
汉代的透明釉炻器(半陶半瓷),浙江富阳曾发现很多,可能是西汉时期的圆盒及洗之类的陶器。而有年代可考的,最早的是有永元十一年(公元九九年)年号的墓砖及一同出土的六件器皿,发现地点是河南信阳。后于此的是在杭州发现的有永康二年(公元一六八年)年号的墓砖和同时出土的飞鸟楼阁等复杂装饰的器物。另外,在广州发现西汉初年带釉的陶尊和东汉时期有釉斑的明器(考古学家意见也可能是自然釉,不是人工有意的加工)。在相距如此遥远的地点都发现了釉陶,这说明釉陶在汉代的出现已不是偶然的了。这种釉陶的共同特点是器胎较薄,较坚实,扣之有声,烧成温度在一千度以上,釉透明,如玻璃质,暗绿色或草绿色。广东发现的釉陶,透明釉垂流积厚则呈不透明的浊白色以及暗蓝色(如宋代的钧窑釉色)。杭州发现的汉代的这种釉陶,已经可以认为是南北朝隋唐以来流行的青瓷的真正开始。
三国时期的青釉器物在浙江绍兴一带和南京附近都发现很多,其中有孙吴年号的墓砖,也有附有年号的器物。可知在三世纪中叶,这种青色釉的色泽已经是不复带浓厚的黄味,这显示在烧制技术上,瓷釉中铁的还原已大大进了一步。
汉代的漆、丝织、制陶等工艺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它们已经形成了南北朝隋唐以来工艺传统的若干基础。汉代工艺及其以后的发展继承关系已很明显
❷ 秦汉美术特点
个人感觉,秦汉美术重点还是在雕塑上面,秦的特点是写实,超级的写实,汉的特点是写意,初步的写意,代表是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在整体上,以简约,明了为主。
最后送你句话,“多则惑,简则明,简约而不简单,个性而不张扬。”
说烂的一句话了这都是,,但是用来解释你的问题,,还是跟好的。
个人感觉
❸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特色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铁器时代,是人类文明史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人们最早知道的铁是陨 石中的铁,古代埃及人称之为神物。之后,人们就用这种天然铁制作过 刀刃和饰物。 地球上的天然铁极为少见,当人们在冶铜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冶炼 铁技术之后,铁器时代才到来。 我国最早使用铁制工具的文字记载,是春秋《左传》中的晋国铸铁 鼎。铁器广泛使用,使人类工具制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生产力得 到极大的提高,推动了许多民族脱离奴隶制的枷锁而进入了封建社会 。 秦汉时期铁器制品被大量使用 ,有力地推动了冶铁业的迅速发展 ,使之成为继纺织业之后主要的手 工业生产门类。
秦汉时期的艺术设计 秦汉时期,虽铁器普遍使用,但冶铜业规模仍超过之前的战国,冶 铸技术有进一步提高。青铜器制作开始注重生活化和艺术性。除了铜镜 、灯、炉及盥洗日用品外,还有印符、度量衡、礼器、乐器和工艺品, 最大宗的便是铸铜钱。 从发掘的秦代青铜器物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 陕西宝鸡西高泉村秦墓出土的铜壶和铜豆,原是周王室的器物。 陕西凤翔高庄秦墓所出的中山鼎,则是中山国的器物。 陕西泌阳官庄秦墓所出的平安君鼎,则是卫国的器物。但在秦统一 后,均出现了具有秦地特色的青铜器皿。
❹ 秦汉工艺美术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中国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社会经济日趋繁荣。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许多重大的社会活动和工程建设,都由中央出面组织,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筑长城、宫殿和陵墓等。这种集权政治制度,反映在工艺美术上则是它的统一性和巨大性。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加上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工艺美术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其中的某些门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秦汉时期的铜器工艺生产是一个重要的部门,成就卓著。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鎏金铜车马以其形体硕大,制作精良,著称于世。其他品种有传统的鼎、敦、簋等。秦鼎造型腹浅、矮蹄足,腹间有一道弦纹,如陕西户县宋村秦墓出土的鼎、西安历史博物馆所藏的秦蟠虺纹鼎。敦则环耳,腹间亦有一弦纹,风格与鼎大致相同。具有时代特色的是鍪和蒜头瓶。前者为炊煮器,扁圆腹、圜底、颈敛、口沿外张、腹肩处有双环耳,或对称,或一大一小,或一耳,常饰以叶脉纹,线条流畅,变化多样,造型优美。后者以其鼓大如蒜头,而得其名。到了汉代,铜器已向日用器皿发展,其特点是出现了一些新品种。产量较大的是灯、炉、奁、壶、洗、镜等,另外像鼎、壶、缶、卮、杯、盘、盆、洗、釜、铫、锅、钟、铎、鼓等,亦有所生产。制作上以素器为主,而少饰花纹。
❺ 秦汉时期美术发展特点
个人感觉,秦汉美术重点还是在雕塑上面,秦的特点是写实,超级的写实,汉的特点是写意,初步的写意,代表是兵马俑和霍去病墓前石雕,在整体上,以简约,明了为主。
最后送你句话,“多则惑,简则明,简约而不简单,个性而不张扬。”
说烂的一句话了这都是,,但是用来解释你的问题,,还是跟好的。
个人感觉
❻ 秦汉时期艺术特点
这时期的艺术特点多追求宏大、古朴自然,如秦汉瓦当与砖雕、印章、玉雕等
❼ 秦汉美术的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http://flzx.pcjyw.net/website/sxzx/upload/courseware/%C7%D8%BA%BA%C3%C0%CA%F5123_5.ppt
中国从秦朝建立经西汉,至东汉灭亡这一时期的绘
画艺术,在战国绘画发展的基础上,随着封建社会的日
益巩固和上升,社会经济趋于繁荣和发展,而展现出新
的面貌,更加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它
将战国时期地域不同的绘画风格融合起来,形成雄厚博
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由于社会风俗习
惯的改变,战国时期在绘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从遗存
物看)青铜器、漆器上的装饰性绘画,让位于纯绘画的
宫殿壁画、地上建筑壁画、墓室壁画及与此相关的画像
石、画像砖等。作为用于丧葬的丝织帛画继续流行,漆
器上的绘画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对外交流中,
不断吸收域外艺术的新因素。因此,秦汉绘画在题材内
容和表现形式及技法方面,均较战国绘画有了巨大的丰
富、提高和拓展,呈现出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繁荣景
象,为以后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
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绘画活动的空前高涨 虽然文献中早有运用绘画装
饰建筑的记载,其中也不乏关于战国壁画的描述(见战
国绘画),但绘画的广泛应用于宫室屋宇和墓室,无疑
是在秦汉时期。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秦每破诸侯,写放(仿)其
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
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史记·秦始皇本纪》)”在
这些为了宣扬秦始皇统一大业及其拥有的无上权威,而
建造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内部,绘制有许多壁画。1979
年在咸阳宫殿遗址残壁上发现的车马人物画像,提供了
关于秦代壁画的实物凭证。到了汉代,从宫室殿堂到贵
族官僚的府邸、神庙、学堂及豪强地主的宅院,几乎无
不以绘画进行装饰。“富者土木被文锦,贫者常衣牛马
之衣”,这既是汉代社会生活状况的如实写照,也是当
时藻饰彩绘宫室屋宇的社会风习的反映。汉代皇宫中的
壁画,仅见于记载的就有不少。文帝时未央宫前殿十分
奢华,有“雕文五彩画”(见应劭《风俗通义》)。武帝
时在甘泉宫内作台室,画天、地、泰一、诸鬼神。宣帝
时又在麒麟阁墙壁上图绘功臣像。东汉明帝时,在南宫
云台四壁上画中兴二十八将像。灵帝时亦曾于鸿都门学
中图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西汉末年不仅宫殿都绘有
壁画,贵族府邸内也有不少壁画。见于记载的有鲁恭王
刘余灵光殿内图画,有天地、山神、海灵、古代帝王、忠
臣孝子、烈士贞女等形象;广川王刘去的殿门上也绘有
短衣大绔长剑的荆轲像,以及另一广川王刘海阳的画屋
中绘有“男女裸交接”的壁画等。一般官僚的府舍也都
绘有山神海灵、奇禽异兽之类题材的壁画。两汉州郡也
利用壁画图绘地方官吏事迹,并“注其清浊进退”以示
劝戒,还利用壁画来表彰属吏和进行政治宣传。在对反抗
者进行镇压之时,统治者甚至运用壁画作为手段。据《后
汉书·刘□传》记载,王莽在悬赏缉拿刘□期间,就曾下
令“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刘□,字伯升)
像于塾,旦起射之。”当然,利用壁画伸张正义的事例
也曾见于史籍记载。东汉时延笃遭受党锢之祸而死,他
的乡里人士便将他的形象画在屈原庙内,以示景仰(《后
汉书·延笃传》)。
汉代绘画不仅大量施于宫室屋宇,亦大量施于陵寝
墓室、享堂石阙。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
为鄙,而且借孝悌的声誉,还可以博取功名。这就是使得
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包括绘制被认
为能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帛画“非衣”),其规模和数
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东汉赵岐甚至在活着的时
候,就为自己的坟墓准备壁画,“图季札、子产、晏婴、
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后
汉书·赵岐传》)。与此可相印证的是迄今已出土的许多
汉代墓室壁画、帛画以及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等
现存绘画实物。
汉代杂技画像砖
除壁画外,在宫殿的屏风上,贵族官僚的车马、舆服、
器用上都可见到精美的绘画。汉代还出现一些可以移动
观赏的绘画。这些作于木板或绢帛上的绘画被用来赠送,
甚至可以买卖,当是后来广为流行的卷轴画之滥觞。据
记载,汉武帝晚年曾召黄门画者画周公辅成王故事以赐
霍光,东汉光武帝在宴见臣下时,被身旁屏风上图画的烈
女像所吸引而“数顾视之”,梁皇后“常以烈女图画置
于左右,以自监戒”。《西京杂记》上所载羊胜(西汉
时人)所作的《屏风赋》,这样描述屏风的装饰:“饰
以文锦,映以流黄,画以古烈,□□昂昂。”可见即使
是“古烈”题材,于政治教化作用之外,通过艺术加工,
也含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与绘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对绘画作品的大量需求
相适应,秦汉时期以绘画为专门职业的画工日益增多。
被罗致到宫廷的专门画家被称为“黄门画者”或“尚方
画工”。知名者,西汉时有毛延寿、陈敞、刘白、龚宽、
阳望、樊育等,东汉时有刘旦、杨鲁等。据《西京杂记》
所传,毛延寿“写人,好丑老少,必得其真”;阳望和
樊育两人都“善布色”。与商周时期从事绘画的奴隶工
匠相比,这些在宫廷中执役的画工不仅专业化程度更高,
也有较多的发展各自特长的可能,这无疑会给绘画的广
阔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据文献记载,上层社会中的一些
文人士大夫(如张衡、蔡邕、刘褒等)也开始染指绘画,
这意味着绘画日益受到重视和绘画者社会地位的提高。
绘画的政治教化性质 从绘画的观念内容与绘画的
社会功能角度考察,秦汉绘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直言不
讳地为处于上升阶段的封建制社会的政治教化服务。综
观汉代绘画的题材,大致可分为3类:①包括车骑出行、庖
厨宴饮、乐舞百戏、田猎农事、胡汉战争以及城郭、衙
署、庄园、楼阁、仓库等现实内容的社会生活题材;②
古圣先贤,如黄帝、颛顼、尧、舜、禹、文王、武王、
孔子、老子、柳下惠等,以及表现儒家忠孝节义观念的
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如周公辅成王、丁兰侍木人、老
莱子娱亲、董永孝亲、梁节姑姊、齐义继母、秋胡戏妻、
聂政刺侠累、豫让刺赵襄子、荆轲刺秦王、二桃杀三士
等;③神仙灵异、祥瑞珍奇,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
王母、日、月、星宿、雨师风伯、飞仙羽人、青龙、白
虎、朱雀、玄武、比翼鸟、连理枝等。东汉王延寿在其
《鲁灵光殿赋》中对上述题材及其意义有十分清楚明白
的阐述:“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
写载其状,托之丹青。……上纪开辟,邃古之初;五龙比
翼,人皇九头;伏羲麟身,女娲蛇躯……黄帝唐虞……下
及三后,□妃乱主,忠臣孝子,烈士贞女,贤愚成败,靡
不载叙。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绘画题材尽管包罗万
象,有天上、地下和人间,有时间上的回顾和空间上的展
开,但从观念形态来说,目的只在劝善戒恶,宣传儒家的
伦理纲常思想。古圣先贤、忠臣义士、孝子烈女无一例
外都是作为世人的楷模来加以表现的。神话传说、迷信
怪异中的形象,则既体现着汉代社会“天人感应”的宗
教意识、宇宙观念,也渗透着统治者敬天法祖、神道设
教的意图。秦汉时期统治阶级清醒地认识到绘画的这种
功利性质,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宣帝时在麒麟阁画功
臣,明帝时在云台画名将,显然都是意在鼓励臣下效法
功臣名将尽忠皇室。这种宣传往往收到明显效果,王充
《论衡》说:“宣帝之时,图画汉列士。或不在画上者,
子孙耻之。”到东汉后期于中央庙堂“图像立赞”表彰
功臣名士的方法,被更为广泛地运用。灵帝时高彪迁内
黄令,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为了表彰鸿
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人,灵帝还“诏□中尚书为松等三
十二人图像立赞,以劝学者。”在东汉时期,不仅用绘画
表彰官吏,而且也用绘画表彰孝子孝女。如东汉孝子陈
纪就被“图像百城,以励风俗”,孝女叔先雄也受到郡
县“立碑,图像其形”的荣誉。实际上汉代墓室壁画中
普遍流行的车骑出行、歌舞、百戏、宴饮等生活排场的
表现,除了炫耀统治者之声威显赫外,其用意也在训诫
子孙光宗耀祖博取功名。统治阶级直接利用绘画为政治
服务的作法,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绘画的社会功能,起到
了刺激绘画发展的作用。
重要的绘画遗存 秦汉绘画有较战国绘画远为丰富
的实物遗存。这些珍贵的秦汉绘画实物资料绝大部分出
自已经出土的地下墓葬,包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
帛画、木板画、漆画等许多品种,内容丰富浩繁,风格
样式多姿多采,艺术手法自由大胆,想像力更是无拘无
束。它们洋溢着蓬勃旺盛的生命活力,生动地展现出中
国封建社会上升期乐观、开朗、自信的生活面貌和大气
磅礴、积极进取的精神气概。
秦代宫殿壁画残片
秦都咸阳1号及3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是迄
今已发现的秦汉绘画中仅有的宫殿壁画遗存。内容包括
装饰图案、车马出行、人物仪仗、台榭建筑及麦穗、竹、
梅等。从车马出行残片可看出有七套四马一车的车马,衬
景为道路和树木,是当时贵族游猎生活的形象反映。从
人物仪仗残片可看出有头戴面具身着不同颜色长袍者11
人,据推测这可能是描绘宫中打鬼仪式的《傩仪图》。
440多块装饰图案残片,系用黑、赭、黄、大红、朱红、
石青、石绿等多种颜色画出,图案五彩缤纷,风格雄健。
这批壁画残片虽只是当时秦宫大幅壁画的支离破碎的局
部,但却可由此推见秦代宫室壁画的规模、水平及其取
材的广阔。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西汉墓室壁画遗迹主要有洛阳出土的卜千秋墓壁画、
61号墓、金谷园墓以及八里台墓室壁画等处。卜千秋墓
壁画以粗放的线条勾勒描绘出人身蛇尾的伏羲、女娲,分
别乘腾蛇与三头鸟闭目飞升的男女墓主人,生动活跃的
青龙、白虎,展翅飞翔的朱雀,内有蟾蜍与桂树的满月,
飞着金乌的太阳,打鬼的方相氏,人首鸟身的王子乔,以
及方士、仙女、仙兔、奔犬等众多异常生动的形象,还
有流动的云彩穿插连贯其中。线描的流畅洒脱和富于粗
细变化,使得画中的各种形象生气盎然,画面充满动荡活
跃的气氛,显示出一个墓主人死后升仙的浪漫境界。洛
阳61号汉墓中除有辟邪升天的内容外,还有两幅较完整
的可能是取材于历史故事“鸿门宴”和“二桃杀三士”的
图画。画中人物造型夸张、神态生动,其粗犷率意的风
格代表西汉墓室壁画的特征。金谷园汉墓壁画内容为日、
月、星宿、灵怪、祥瑞等,其中亦有乘龙升天的形象,手
法与卜千秋墓壁画相同。八里台墓室壁画中的《上林虎
圈斗兽图》现存波士顿博物馆,为西汉晚期作品。
东汉墓室壁画遗存主要有辽宁营城子、北园、棒台
子屯,河北望都、安平,河南密县打虎亭,山东梁山,内
蒙古和林格尔、托克托,山西平陆枣园村等处汉墓中的
壁画。在东汉墓室壁画中,表现墓主身份及经历的车骑
出行、乐舞、百戏、属吏、官署、幕府、庄园等现实生
活内容逐渐成为主要题材,而神话与迷信内容则相应减
少。绘画技法更趋成熟多样,对人物的身份、性格刻画
明显受到重视,因而壁画中的人物大多生动传神,这标志
着人物画发展的新水平,也是三国两晋至隋、唐时期中
国人物画大发展的前奏。望都 1号墓室壁画画死者生前
僚属如主簿、功曹、游徼、寺门卒等,其中表现主簿的
悠闲自在、小吏的谦卑恭谨、辟车伍佰勇猛威武,皆跃
然壁上。手法以墨线勾勒为主,兼施渲染以表现明暗体
积,色彩不多,但用笔肯定,画风严整而有气势,确能代
表本期人物画的成就。辽宁辽阳北园墓室壁画主要描绘
墓主生前的生活情景,有燕居宴饮图、属吏图、楼阁图、
乐舞百戏图等。作者具有较高的写实技巧,亦十分重视
人物性格刻画。构图颇具匠心,全墓壁画有完整的整体
布局,各部分又能独立成幅,有多样统一、谐和而富于变
化的艺术效果。在描绘手法上,勾勒、平涂、晕染等方
法灵活使用,还采用了近于后世的没骨法的画法,色彩较
为丰富复杂,并着意于表现对象之凹凸感。从马的飞奔
姿态也可以看出作者已不满足于装饰性的描绘,而致力
于追求表现所画对象的瞬间动态。东汉的和林格尔汉墓
壁画内容最为丰富,描绘了墓主人由“举孝廉”至“使持节
护乌桓校尉”时止的全部仕宦经历。画面上有繁阳、宁城、
离石、武城等府县城市,有官署、幕府、坞壁、庄园、
门阙、楼阁等各种建筑,有出行、仪仗、饮宴、迎宾、
百戏、庖厨等生活画面,也有农耕、放牧、蚕桑、渔猎
等劳动场景。还有古圣先贤、烈士豪杰、神话传说、珍
禽异兽等西汉以来的传统壁画内容。该墓壁画场面壮阔,
人物众多,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边塞地区的社会风貌。
整体风格率意洒脱,线条圆润流转,渲染赋彩技巧熟练,
人物的身份、姿态、神情的刻画生动入微。车马出行与
放牧图中马的造型简练概括尤富意趣。
画像石是东汉时期重要的美术作品。虽系用雕刻的
方法制成,实为以刀代笔施于石材平面上的绘画,因此称
石刻画。其题材内容与墓室壁画大致相同。画像石作为
建筑构件,不仅用于地下墓室,也用于地面享堂和石阙。
东汉画像石有丰富的遗存,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四
川、陕北等地区,江苏、陕西、山西、安徽、河北、湖
北等省也均有发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山东孝堂山画像
石、嘉祥武氏祠画像石、沂南画像石墓、安邱画像石墓
等,河南南阳画像石及密县打虎亭1号汉墓画像石。四川
画像石以刻在石阙上的最为精美,著名的有渠县沈君阙、
雅安高颐阙等。孝堂山画像石为时间较早的东汉画像石
遗存,内容有神话、历史故事、现实生活,其中,以车马
出行、歌舞、百戏、战争、庖厨等现实生活的描绘最为
精采,手法为阴刻线描,较为单纯质朴。嘉祥武氏祠包
括武梁、武荣、武班等石室及两个石阙,计存画像40余
石,在东汉画像石中占据重要地位,为汉代画像石之典
型代表。其内容较孝堂山更为丰富,以历史故事及历史
人物为多,并有榜文及赞语。雕刻手法为在凸起的类似
剪影的平面形象上,以阴刻线纹刻画细部。武氏祠画像
石构图茂密,人物形体及姿态动作高度夸张;历史故事
题材往往抓住戏剧性的冲突场面来加以表现,古拙粗犷
而富于激情,充满力量感及运动感,确有深沉雄大的气
魄。沂南画像石时间较晚,因而技法更为细致成熟,阴
刻的线条流畅奔放,乐舞、百戏、祭祀、丰收等人物众
多的大场面,既杂然纷呈又井然有序,也有一种整体性
的气势感,但布局处理上却较武氏祠画像石活泼自由,更
带绘画意味。
汉代“维盖轺车”画像石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帛画“非衣”,内容
丰富,色彩绚烂,帛画以左右对称、上下连贯的格局分
三段描绘了天上、人间、地下的景象。众多的人物、禽
兽、器物被安排得有条不紊,疏密繁简错落有致。奇诞
夸张的造型中体现出严谨细腻的写实技巧。线条流畅挺
拔,刚健质朴,设色以平涂为主,技法纯熟,使用的矿物质
颜料至今仍十分鲜艳。这幅帛画是本期绘画中的杰出作
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绘画在汉代所达到
的高度水平。同类的帛画也见于马王堆 3号墓和山东临
沂金雀山9号墓。马王堆3号墓帛画除“非衣”外,尚有
悬挂于棺房的大幅帛画,保存较好的一幅长2.12米,宽
0.94米,绘车马仪仗,有官吏、兵卒、骑士等数百人,马
数百匹,车数十辆,场面宏大。金雀山9号墓所出帛画,内
容多为进食、歌舞、纺绩、问医、角抵等现实生活场景
(见金雀山汉墓帛画)。
木板画遗存有江苏扬州邗江胡场汉墓所出的两幅人
物画。漆画以湖南长沙马王堆 1号汉墓及砂子塘汉墓出
土的彩绘漆棺最为精美,堪称代表。马王堆汉墓漆棺于
满布的云气纹中用白、红、黑、黄等色画出各种怪兽、
仙人,色彩斑斓,色调变化丰富微妙。画面氛围神秘,境
界奇特,气度潇洒豪放,显示出汉代漆画在战国漆画基
础上所取得的极大进步。
成就和影响 秦汉绘画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
现题材和领域,发展了中国绘画描绘现实生活及刻画人
物性格的能力,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
通过对战国绘画的综合与对外来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汉
绘画为形成中国绘画的民族性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秦汉绘画具有空前规模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中
国传统绘画中以传神论为美学核心、以顾恺之为代表的
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才得以发展起来,而灿烂的外来
佛教绘画艺术也才得以找到它可能生根开花的丰厚土壤。
参考资料:http://www.artcn.org/neirong1/07/075.htm
http://ke..com/view/909465.html
资料很全,绝对够你看的了。
❽ 秦汉艺术的特征是什么
秦汉艺术显出了极大的气魄,从秦兵马俑到万里长城,从宫殿园苑到汉画像,无一不显出“大”的特征。秦代的装饰艺术主要反映在宫殿建筑装饰、漆器装饰、兵马俑以及瓦当和壁画上。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漆盂,绘有一鸟二鱼,造型、色彩、线条简朴粗犷,装饰感极强。画像砖、瓦当和铜镜上表现的奔兽、围猎、子母鸟、鹿、豹、蟠螭等形象,虚实相映,结构严密,生动有力。阿房宫是秦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像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可惜只能从文献记载中看出它的巨大、壮丽、威风的特色。秦陵南踞骊山、北临渭水,前后费时40年才竣工。其兵马俑大且写实,并且数量多,是一只庞大的守卫秦皇陵的地下御林军。
❾ 秦汉美术的主要风格是什么
秦汉美术
开放分类: 中国、艺术
中国秦汉时代(221BC∼AD220)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时期。美术被统治者作为表彰功臣、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获得巨大发展。近十年来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秦代美术作品,从陕西凤翔、长安、临潼等地出土的动物纹瓦当和射猎、卫士、宴饮纹画像砖,咸阳秦宫遗址出土的人物车马壁画及画像砖等可见当时建筑艺术已讲究华丽的装饰。湖北云梦与江陵秦墓出土的勇士刺豹纹铜镜、鸟鱼纹漆盂及舞乐相扑纹漆梳篦也显示秦代工艺美术的特色。临潼秦俑坑出土数千件排列有序、形体高大的陶塑兵马俑,近年又从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两乘铜车马,兵马都雄健昂扬,人物神情生动。是秦代雕塑艺术与冶铸技术取得高度成就的光辉例证。
汉代宫廷壁画兴盛,西汉在未央宫承明殿绘「进善旌」、「獬豸木」。鲁恭王(刘馀)兴在灵光殿「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汉宣帝甘露三年(51BC)在麒麟阁绘霍光等功臣像。东汉明帝刘庄永平年间(58∼75)在南宫云台画开国功臣图(即云台二十八将)。这些画迹已无留存,但从考古发现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绘画成就。长沙马王堆和临沂金雀山的西汉帛画表现了墓主在世时的生活及死后祈求升天的情景。形象准确,线条娴熟,显示了汉初绘画的卓越技艺。汉墓壁画发现较多。洛阳烧沟61号墓、卜千秋墓及传出洛阳八里台的空心砖壁画墓均属于西汉晚期,壁画内容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引魂升仙、驱鬼避邪、日月星象等;山西平陆与陕西千阳的汉墓壁画,绘庄园坞壁及天象四神,约当新莽时期。河北望都与安平、河南洛阳与密县、山东梁山、辽宁辽阳与金县、内蒙古和林格尔等地的东汉壁画墓绘车骑出行、宴饮祭祀、乐舞百戏、孝子烈女等内容。
西汉晚期出现用画像石营造的墓室及享祠;东汉此风尤甚。出土画像石最多的是山东、苏北、豫南、陕北、晋西、四川等地。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是昭帝元凤年间的沂水鲍宅山凤凰画像石;唐河湖阳天凤五年汉郁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古墓结构宏伟,雕刻丰富。东汉时期以肥城栾镇村建初八年画像石,肥城孝堂山郭氏祠与嘉祥武家林武氏祠,及南阳杨官寺、唐河针织厂、绥德王得元墓、襄城茨沟、山东安丘与沂南、徐州茅山、成都扬子山一号墓等出土的画像石较为重要。画像砖以河南、四川出土最多,皆为筑墓预制件。洛阳、郑州等地出土西汉画像空心砖,模印著门阙卫士、车骑狩猎、主宾揖见、舞乐百戏、禽兽嘉树、神话人物及几何图案等画面,形象雄浑简练。成都、德阳等地出土的东汉方形画像砖反映生产、生活的画面较多,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汉代的雕刻艺术也很发达。兴平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及卧马、伏虎、卧象、卧牛、怪兽吃羊、野人抱熊等石刻组雕风格古朴,气势雄大。咸阳石桥与山西安邑的西汉石虎具有相似的风格。东汉的大型石刻人像有登封中岳庙前及曲阜汉乐安太守墓前的石翁仲、四川灌县出土的李冰石像等。雅安高颐墓和南阳宗资墓前的石天录;洛阳伊川、孙旗屯及咸阳沈家村出土的石避邪,昂首雄视,豪迈挺拔,标志著雕刻技艺益趋成熟。咸阳杨家湾西汉早期墓出土的大批将士、骑士俑轩昂肃穆;河南孟津及西安出土的西汉彩绘舞女俑与女坐俑形貌娟秀。济南无影山出土的西汉乐舞杂技陶俑盘和洛阳烧沟储运站第14号墓出土的东汉乐舞俑群,把高超的演技与欢乐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四川郫县出土的东汉说唱俑把兴会淋漓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大陶马、辉县出土的东汉陶羊和陶狗,造型也很生动。此外,咸阳出土的西汉羽人骑天马玉雕,满城西汉窦绾墓出土的鎏金「长信宫灯」,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二虎搏猪及俘获铜扣饰,武威雷台东汉墓出土的行空天马等亦为匠心独具、造型别致的雕铸珍品。汉代在陶瓷、丝织等工艺方面也获得了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