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徽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1-22 21:43:42
Ⅰ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 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5分)
(1)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2) 因此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的人越来越少了。
Ⅱ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 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
小题1:⑴应当⑵到⑶原先,从前 小题1:B 小题1: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就让他在郊外放马。 小题1:①述律后的知人(举荐);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贤能。
Ⅲ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到"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谁会翻译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假如我回来,那里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 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给晋王,讲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并且说:“并不是不留恋英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念故乡,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担心王缄的谗言罢了。”于是用老母亲作借口,并且说:“延徽在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所以终极同光之世,契丹没有进入为敌,是延徽的功劳啊。
附原文: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Ⅳ 文言文阅读。(9分)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 契丹主
小题1:⑴应当 ⑵到 ⑶原先,从前 小题1:B 小题1: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就让他在郊外放马。 小题1:①述律后的知人(举荐);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贤能。
Ⅳ 文言文韩延徽不忘故乡翻译
韩延徽传 全文翻译: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亲韩梦殷,相继担任蓟、儒、顺三州的刺史。韩延徽从小就很出众,燕京统帅刘仁恭认为他不同凡响,召他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与冯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为幽州观察度支使。 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述律后劝阻道:“他奉使我国,不屈不挠,是个贤明的人才,为什么要难为和羞辱他呢?”太祖召他谈话,他的话很符合太祖的心意,立即任命他为参军事。攻打党项、室韦,降服各部落,韩延徽的谋划居多。继而请求建立城郭,划分市井乡里,以安置归降的汉人。又为他们选定配偶,教他们农耕技术,让他们生息繁衍。因此逃亡的人很少。 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以表达这种心情,于是逃回后唐。不久,他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怕招来祸患,于是到幽州看望亲友,藏在老友王德明家里。王德明问他要到哪里去,韩延徽说:“我将重回契丹。”王德明不以为然。韩延徽笑道:“他们失去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见了我一定很高兴。”回到契丹后,太祖问他为什么跑了。韩延徽说:“忘掉亲人是不孝,抛弃君王是不忠。我虽然引身逃回去,但心中想着陛下。所以我又回来了。”太祖非常高兴,赐名叫匣列。“匣列”,契丹语是“又来”的意思。立即任命他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 天赞四年,跟随辽太祖征讨渤海,渤海王大湮撰请求投降。不久又再次背叛,韩延徽与其它将领一起攻破他的城池,因战功被拜为左仆射。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韩延徽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 太宗时,韩延徽被封为鲁国公,仍担任政事令。出使后晋归来,改任南京三司使。 世宗时,改任南府宰相,设置政事省,从设立到管理完善,可以说是用尽了心力。天禄五年六月,河东刘崇派使节请求为他举行册封典礼,世宗下诏令韩延徽拟定礼仪,韩延徽上奏请求全部遵照太宗册封后晋皇帝的礼仪,世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辽穆宗应历年间,韩延徽退休。他的儿子韩德枢镇守东平,皇帝下诏准许他每年东归探望父亲。应历九年,韩延徽去年,终年七十八岁。穆宗听说后震惊哀悼,赠官为尚书令,安葬在幽州的鲁郭,永世为“崇文令公”。
Ⅵ 延徽,幽州人。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 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
小题1:(2分)C 小题1:(4分)①遣:派、派遣②益:更加③之:去、到④向:以前、专过去 小题1:(2分)契丹主属对延徽不行礼感到恼怒,让(他)在野外放马。(“怒”、“使”、省略、 倒装) 小题1:(2分)延徽贤能,契丹主知人善任,述律后的推荐(答出两点即可)
Ⅶ 延徽与仁浦并居,欲并其第 文言文翻译
延微和仁浦是邻居,想吞掉他的宅院
Ⅷ 《延徽》文言文翻译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②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
Ⅸ 求<韩廷徽传>文言文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梦殷,累官蓟、儒、顺 三州刺史。延徽少英,燕帅刘仁恭奇之,召为幽都府文学、平 州录事参军,同冯道祗候院,授幽州观察度支使。 后守光为帅,延徽来聘,太祖怒其不屈,留之。述律后谏 曰 :“彼秉节弗挠,贤者也,奈何困辱之?”太祖召与语,合 上意,立命参军事。攻党项、室韦,服诸部落,延徽之筹居多。 乃请树城郭,介市里,以居汉人之降者。又为定配偶,教垦艺, 以生养之。以故逃亡者少。 居久之,慨然杯其乡里,赋诗见意,遂亡归唐。已而与他 将王缄有隙,惧及难,乃省亲幽州,匿故人王德明舍。德明问 所适,延徽曰 :“吾将复走契丹 。”德明不以为然。延徽笑曰: “彼失我,如失左右手 ,其见我必喜 。”既至 ,太祖问故。 延徽曰 :“忘亲非孝,弃君非忠。臣虽挺身逃,臣心在陛下。 臣是以复来 。”上大悦,赐名曰匣列。“匣列 。”辽言复来也。 即命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中外事悉令参决。 天赞四年,从征渤海,大諲撰乞降。既而复叛,与诸将破 其城,以功拜左仆射。又与康默记攻长岭府,拔之。师还,太 祖崩,哀动左右。 太宗朝,封鲁国公,仍为政事令。使晋还,改南京三司使。 世宗朝,迁南府宰相,建政事省,设张理具,称尽力吏。 天禄五年六月,河东使请行册礼,帝诏延徽定其制,延徽奏一 遵太宗册晋帝礼,从之。 应历中,致仕。子德枢镇东平,诏许每岁东归省。九年卒, 年七十八。上闻震悼,赠尚书令,葬幽州之鲁郭,世为崇文令 公。
翻译: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亲韩梦殷,相继担任蓟、儒、顺三州的刺史。韩延徽从小就很出众,燕京统帅刘仁恭认为他不同凡响,召他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与冯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为幽州观察度支使。 后来刘守光担任统帅,韩延徽奉使契丹,辽太祖恼怒他不屈服,扣留了他。述律后劝阻道:“他奉使我国,不屈不挠,是个贤明的人才,为什么要难为和羞辱他呢?”太祖召他谈话,他的话很符合太祖的心意,立即任命他为参军事。攻打党项、室韦,降服各部落,韩延徽的谋划居多。继而请求建立城郭,划分市井乡里,以安置归降的汉人。又为他们选定配偶,教他们农耕技术,让他们生息繁衍。因此逃亡的人很少。 韩延徽在辽朝居住了很长时间,感慨地怀念起自己的家乡,赋诗以表达这种心情,于是逃回后唐。不久,他与另一个将领王缄有矛盾,怕招来祸患,于是到幽州看望亲友,藏在老友王德明家里。王德明问他要到哪里去,韩延徽说:“我将重回契丹。”王德明不以为然。韩延徽笑道:“他们失去了我,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所以见了我一定很高兴。”回到契丹后,太祖问他为什么跑了。韩延徽说:“忘掉亲人是不孝,抛弃君王是不忠。我虽然引身逃回去,但心中想着陛下。所以我又回来了。”太祖非常高兴,赐名叫匣列。“匣列”,契丹语是“又来”的意思。立即任命他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朝廷内外的事情都让他参与决断。 天赞四年,跟随辽太祖征讨渤海,渤海王大湮撰请求投降。不久又再次背叛,韩延徽与其它将领一起攻破他的城池,因战功被拜为左仆射。又与康默记一起攻打长岭府,占领了这座城池。队伍返回,太祖逝世,韩延徽哀恸欲绝,把左右部属都感动了。 太宗时,韩延徽被封为鲁国公,仍担任政事令。出使后晋归来,改任南京三司使。 世宗时,改任南府宰相,设置政事省,从设立到管理完善,可以说是用尽了心力。天禄五年六月,河东刘崇派使节请求为他举行册封典礼,世宗下诏令韩延徽拟定礼仪,韩延徽上奏请求全部遵照太宗册封后晋皇帝的礼仪,世宗同意了他的请求。 辽穆宗应历年间,韩延徽退休。他的儿子韩德枢镇守东平,皇帝下诏准许他每年东归探望父亲。应历九年,韩延徽去年,终年七十八岁。穆宗听说后震惊哀悼,赠官为尚书令,安葬在幽州的鲁郭,永世为“崇文令公”。
回楼上,《辽史》卷六十六列传第四里可以找到。
Ⅹ 《资治通鉴》中“延徽,幽州人,有智略......"整篇文章的翻译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假如我回来,那里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 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给晋王,讲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并且说:“并不是不留恋英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念故乡,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担心王缄的谗言罢了。”于是用老母亲作借口,并且说:“延徽在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所以终极同光之世,契丹没有进入为敌,是延徽的功劳啊。
附原文: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热点内容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安工大老师
发布:2025-07-11 02:47:26
浏览:525
微生物学第三版
发布:2025-07-11 00:14:22
浏览:10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