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后序文言文

后序文言文

发布时间: 2020-11-22 23:40:04

⑴ 指南针后序文天祥的 古文翻译

Mendel presented his ideas in 1866 in a scientific paper published by the Brunn Society for Natural History. Unfortunately, the meaning of his research was not understood by other scientists of the day. His work was rediscovered in 1900 by Carl Correns and Hugo de Vries.
1866年,孟德尔在自然史上发表了他的科学论文,陈诉了他的观点。不幸的回是,他的研究不答被当时科学家接受。在1900年,他的著作再被发现利用。

⑵ 游黄山后记文言文翻译

戊午九月初二日,从白岳山榔梅庵出来,到桃源桥。从小桥右边下去,非常陡,这是从前通往黄山的路。走七十里,在江村住宿。
初四日,走十五里,到汤口镇。走五里.到汤寺,在汤池里洗了个澡,柱着拐杖.望着朱砂庵而登。走十里,上黄泥冈,原先在白云里的群峰渐渐地显现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底下。转而到石门峰,越过天都峰之侧是天都峰、莲花峰的两个山顶。它们超越所有的群峰,矗立在半空中。路旁一条岔路往东边上去,是我以前没有到过的地方,便往前跑去,几乎到达天都峰的侧面。又往北面上去,走在石头的隙中。石峰片片夹起,道路在石头中宛转延伸,阻塞的地方就凿开它t陡峭的地方就凿开石阶_间断的地方就架上树木使它连通,悬着的地方就树起了梯子接通,往下面俯看那陡峭的山谷阴森森的,枫树和松树相间。五色散乱间杂。灿烂得好像绣上了图画。因而想到黄山应当是一生中应该观赏奇景的地方;像这样的奇景,前次没有探访一下,这次游览觉得畅快又有惭愧。因地势险要当时仆人被阻走在后面,我也不得不停下来不在往上走。一路的奇异景色不知不觉地吸引着我一人前往。登上峰口,只见一个张看翅膀似的庵堂,这便是文珠院,是我往年想登临又没有登临的地方。左边是天都峰,右边是莲花峰,背靠着玉屏峰,两山的秀丽景色尽可用手抚摸。往四面看。奇异的山峰交错排列.山谷纵横交织,黄山真可为最美妙的地方!不是再来。哪里知道有像这样的奇妙遇见游僧澄源到来,兴致非常高。当时已过中午.仆人们刚好也到了。站立在庵堂前指点着两座山峰,庵堂里的僧人说:“天都峰虽然近却没有路,莲花峰可以登上去却路途遥远。今天只适合近看天都。明天登莲花峰顶。”我不同意,决意游览天都峰,携同澄源,、仆人,仍然从峡路下来。到天都峰的侧面,从流石上像蛇一样伏地爬行,攀着草,牵着棘条,石块成堆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旁边陡峭就攀着崖壁,每次到手脚没有放的地方,澄源必定先登上去再倒下来接我。每当想到上来既然是这样,下去又怎么办?最终还是顾及不了那么多了,经过艰险和努力以后,终于到达峰顶。只有一个石顶,石壁立起还有数十丈,澄源在它旁边找路,找到台阶,扶持我登攀.诸峰下伏,只有莲花峰与它不相上下,当时浓雾半兴半止,每一阵雾到来,面对面都看不见,远望莲花各个山峰,大多在雾中。一个人登上天都峰,我到达峰的前面,那雾就移到后面;我越过峰的右边。那雾就从左边出来。松树曲挺纵横;柏树树干大得像手臂,无不平贴在石头上如同苔藓一样,山越高,风也越大,而雾气也来往不定,下看各个山峰不时现出为青翠的高尖山。又不时隐没为银白色的雾海。远望山下.太阳光灿烂.是另外一种天地了。暮色渐浓,我将脚放在前面,手向后带着地.坐着往下滑。到非常险要的地方,澄源用肩和手接我们,渡过险要的地方下到山坳,夜色已合拢来了,又从峡谷经过栈道上去,歇在文殊院。
初五日,天大亮时,从天都峰的中间往北下来两里路,石壁山谷深空。它下面的莲花洞,正与前坑的石笋峰相对,是一处幽静的山坞。告别澄源下山。到前面岔路的旁边,向着莲花峰方向走去。沿着高高的石壁往西边走,路途要经过两次升降,将下百步高的云梯,有条路可以直接登上莲花峰。登上去后,石级没有了,犹疑一阵又下来。隔着山峰的一个僧人高呼着说:“这正是莲花道!”便从石坡的旁边,经过石头的缝隙走去,路小而高陡,峰顶上巨石对峙着,中间空空的像房子。从峰石中踏着层层叠叠的台阶朝上攀登,台阶走完后洞口转向,弯弯曲曲奇诡莫测.如同在楼阁中上下,忘记了是在高出天外的地方。走出大约有一里路.那里有一座茅庐.靠在石头的裂隙中。我们正徘徊着要登上去,先前喊路的那个僧人来了。这个僧人的法号叫凌虚,在这里修了个茅屋,于是互相握着手臂登上顶峰..顶上一块石头,悬着离地面有两丈高。僧人取来梯子渡过去.那顶上十分宽敞。四面望去一片空旷碧青,即使天都峰也要俯首看了。大概这座山峰位居黄山的中部,它独立于在群峰之上,四面的岩壁环绕耸立着。早晨出太阳,云开雾散,耀眼的光芒映照着,一层层发射,令人要大喊、大叫、起舞。就这样过了很久,返回到茅草庵堂。凌虚拿出粥来给我们吃。我喝了一盂,便下到岔路的旁边,经过大悲顶、上天门。走三里路后.到炼丹台,沿着台的口子下来。观看玉屏风、三海门各个山峰,全都是从深旷的山坞拨地而起。丹台的一个山岗垂直而立,没有什么奇异高峻的特色.却可以俯视翠微峰的背面。山坞中,峰峦交错高耸,上下映照。足以显现瞻仰眺望的奇趣。回来经过平天砸,下后海峰,进入智空庵,与僧人凌虚告别。走了近三里路后,下狮予林,前往石笋砸,到前些年所登过的尖峰上,依靠松树坐着,俯着坞中的山峰石块曲折簇聚,满眼都觉得斑烂美丽,才觉察到匡庐、石门,或者只是有黄山某一种景物与风光,或者缺少黄山景物、风光的某一方面,不像这里的广大丰富与美妙。过了好久.我上到接引崖,下眺望坞中,景色幽暗觉得有些异样,再到山岗上尖峰的旁边,踩着流石,拉着棘草,随坑而下,越下越深,各山峰相互遮蔽。不能一眼看完。等到天已经晚了,返回狮子林。
初六日告别僧人霞光,从山坑向丞相原走去。下来七里路。到白沙岭,霞光又来了,我想看看牌楼石,他惟恐白沙庵没有指路的人,便再一次追上来自告奋勇当我向导。于是一同到岭上去,他指着岭右边的隔坡。那里有石头一丛丛地立着.下面分开而上面并拢.这就是牌楼石。我想跳过坑沿着山涧上去,直接到它的下面。僧人说:“荆棘丛生没有道路.不能走;如果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上这个岭,如果想从仙灯洞前去,不如就从这个岭向东边去。”我听从了他,沿着岭的脊背走。岭横贯在天都峰、莲花峰的北面,非常狭窄,旁边几乎放不下脚,南北都是高高的山峰对映着。岭走完后往北边下去,伸望着右边山峰的罗汉石,圆头秃顶,像两个和尚。下到坑中,越过山涧上去。共四里路,登上仙灯洞。洞口向南,正对着天都峰的北面,僧人在外边修架栈道,里面大而深,依然有大自然的情趣。往南边下去三里远,经过丞相原,这是山中的一块夹地。那个寺庵非常齐整,从四面观察一下没有什么奇异的地方.最后没有进去。又向南沿着山腰走了五里,慢慢下来,山涧中的泉水奔涌翻腾,从石头闯的九个台阶上往下冲泻着,每下一个台阶,就有一个碧青色的深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九龙潭。黄山没有倒悬的流水和飞溅的瀑布,只有这个潭。又往下走五里远,经过苦竹滩,转而沿着太平县的道路。向东北方向走去。

⑶ “以后”或者“将来”这两个词用文言文怎么说

只能是:“来”字。

出处:

宋代·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白话译文:

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来拼音:lái

释义:

1、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来回。来往。过来。归来。来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2、从过去到现在:从来。向来。

3、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来年。将来。来日方长。

4、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来头猪。

5、做某个动作:胡来。

6、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来动脑筋。

7、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来。

8、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来。

9、表示发生:暴风雨来了。

10、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来音质好,二来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11、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来桂花香。

12、表示语气,归去来兮!

13、姓。

(3)后序文言文扩展阅读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历来[lì lái]

从来;一向。

2、来路[lái lù]

向这里来的道路。

3、来劲[lái jìn]

有劲头儿。

4、古来[gǔ lái]

自古以来。

5、外来[wài lái]

属性词。从外地或外国来的;非固有的。

⑷ 金石录后序文言知识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赵侯德甫①所著书也。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②之民也。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③。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④、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柬十卷作一帙。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节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注】①赵侯德甫:指赵明诚,字德甫,李清照之夫。赵明诚曾为莱州等地太守,故称“侯”。②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③铅椠(qiàn):古代文具。铅为铅条,可书写;椠为木板,可书文字。④刓(wán)阙:磨损残缺。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归赵氏 归:回家
B.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 质:典押
C.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信宿:连宿两夜
D.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 重:即“再”,重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则或咎其欲出者
B.为饮茶先后 公为我献之
C.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7.下列对文中画 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B.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C.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D.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8.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介绍了《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过程和目的,同时回忆了她婚后三十四年间的忧患得失,详写了夫妇早年的生活经历、集书经过,重点描叙了金兵侵宋,兵荒马乱,图书散失的情况。
B.本文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事件繁多。作者以时间为序把历历往事构织成一条纵向的明线,以“得之艰而失之易”为主线,贯穿全文。
C.深入体味,作者还隐置了一条以夫妻感情为经的暗线,采取路随峰转的手法,让暗线与明线表里同行,浑然一体:慨叹金石书画“得之艰而失之易”是结构主线,睹书怀人、抚今追昔是情感暗线。
D.文本对比手法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得之艰”与“失之易”,二是收集二十多年与损失几年时间,三是得藏品的欢愉与失藏品的痛苦,四是成书前的恩爱苦乐与成书时的孤独惨怛等。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4分)
译文:
(2)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3分)
译文:
(3)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3分)
译文:

答案:

5.答案:A(归:出嫁)
6.答案:C(而,表转折,反而,却;A,代词,他的;代词,那些;B,动,作为;介,替;D,代,它;助,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7.答案:D
8.答案:A(文章没有重点描叙“金兵侵宋,兵荒马乱,图书散失的情况”,而是重点在叙述其成书经过)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答案:(我们)得到书、画以及彝和鼎(这样的酒器),也摩挲把玩或展开来欣赏,批评上面的毛病,每晚(品评)以烧尽一支蜡烛为标准。(得分点:摩玩,疵病,尽,为率)
(2)答案:在归来堂中建起了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了书册。(得分点:起,簿甲乙,置)
(3)答案: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得分点:以,菲薄,尤物)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以上《金石录》三十卷是谁的著作呢?是先夫赵德甫所撰的。上自三代,下至五代之末,这些见之于金石镂刻的文字共二千卷,都校正了错字异文,进行了汰选和品评,上足以合圣人的道德标准,下能够订正史官失误的,这里都记载了,可以称得上内容丰富了!
我在建中辛巳年间,嫁到了赵家。明诚当年21岁,还在太学当学生。我们两家都是寒族,向来清贫简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 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展玩碑文,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曾记得崇宁年间,有 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也很不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 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仰有所取,俯有所入,衣食富足有余。明诚又接连做了莱州和辎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 本,我们就一起较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 以猜中与否决定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甘心在这样的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 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
收书的任务既已完成,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把大橱编上了甲乙丙丁的号码,中间放上书册。如需讲读,就拿来钥匙开橱,在簿子上登记,然后取出所要的书 籍。我有时把书籍损坏或弄脏了一点,他定要给以批评,并责令揩完涂改,不再像过去那样平易和蔼了。我性子实在忍耐不住,就想办法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 件绣有文彩的衣裳,头上没有明珠翡翠的首饰,室内没有镀金刺绣的家具。遇到诸子百家的书籍,只要字不残缺、版本不假的,就马上买下,储存起来作为副本。于 是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声色狗马之上。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因此又想起明诚在莱州静治堂上,把它刚刚装订订成册,插以 芸签,束以缥带,每十卷作一帙。现在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 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 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 去又是如此容易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⑸ 后边有"序″字的文言文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韩愈《送孟东野序》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⑹ 文言文翻译: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求帮忙

翻译:其他(文)人各自探求一个方面,同背道而驰的人相较,差距仍要更专远。

背景:出自柳宗元《杨属评事文集后序》。该文是柳应岳家要求给杨评事文集作序,难免有过溢之词,至少我们很难听说这么一位杨凌杨评事来。但文中还是表述了柳宗元作为倡导古文运动的一代文宗的一些文论观点。文中,“著述”指文,“比兴”指诗,柳宗元认为二者“旨义乖离”,故“罕有兼者”。其后,他论及当代文人,首尊陈子昂,然后抑张若虚及张说不能兼顾二道,最后评其他人距兼顾之道就相去更远了(这边是lz提问句)。紧跟着是他的论点“文之难兼,斯亦甚矣”。后面就开始捧杨君了,不赘述。。。

原文节选:“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其后,燕文贞以著述之余,攻比兴而莫能极;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其余各探一隅,相
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斯亦甚矣。若杨君者……

⑺ 朝花夕拾中的后记里的文言文是什么意思求翻译

里面那么多篇,都要翻译吗?
我看了,你写的这句的意思大概是:坊间所刻的《二十四孝》,很好。但是其中郭巨埋儿子的事,从天理人情方面来看,实在是不可以把它当做学习的对象。
下面是句子中几个字的解释

kuí
①<动>度量;考察。《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之以日,作于楚室。”
【引】<动>揣测;估量。陆机《演连珠》:“临渊~水,而浅深难知。”
②<名>推测;道理。高知几《史通?疑古》:“以古方今,千载一~。”
③<动>管理。《左传?文公十八年》:“以~百事,莫不时序。”
【引】<名>宰相。《晋书?礼志上》:“桓温居~,政由己出。”训xùn
①<动>训诫;教诲。《训俭示康》:“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
②<动>训练。《晋书·羊祜传》:“祜缮甲卒,广为戎备训。”
【训典】⒈教导人的常规、法则。⒉先王之书。
【训诂】解释古书字义。与“训”相关的词语 “殊”在这里的意思是“特别,尤其”的意思。

⑻ 文言文翻译《先大夫集后序》...

①虽然多次因意见不合而贬官到外地,他的言论却更激切,不因为利害祸福而动摇自己的本意。
②所以(因此),最后曾公在同当政者意见不合中去世。
③当政者喜欢他的少,史书就果真可信吗?

⑼ 古文中后记有没有其他的名称

《书<文章名>后》

后记 后记postscript
写在书籍或文章之后的文字。多用以说明写作经过,或回评价内容等,又称答跋或书后。唐代韩愈作《科斗书后记》便有后记之称。古人多用书某书或某文后这一题名,如宋代欧阳修即有《书梅圣俞稿后》,曾巩有《书魏郑公传后》,王安石有《书李文公集后》,都以书后为题。偶或用读某书或某文后题这一名称,如唐代柳宗元《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便名之读后题。后世所谓题跋,都是后记。后记实际是列在书后的序文(见序),但与序文稍有不同。其差异之处在于后记或跋,篇幅往往小于序,在内容方面往往不需如序说得那么全面,体制规模也都小于序文。
如何写后记:
写完一篇文章后,如果要有补充的或遗漏的问题,都可以用后记的形式。有些采访性的或新闻性的文章,在事后有了新的发展而又不便单独介绍的,都可以后记的形式加入文章。既能丰富文章内容又不耽误出版,两全其美。
有时作者故意用后记的形式对某个问题提出引人深思的看法,让读者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有题记不一定要有后记。后记只是对你的文章中心的升华。你可以在最后用一个自然段来表达中心,而不一定用后记。有时用了后记反而显得文章过于累赘。

热点内容
微生物学第三版 发布:2025-07-11 00:14:22 浏览:107
初中数学卷子 发布:2025-07-11 00:11:28 浏览:807
2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发布:2025-07-10 23:36:23 浏览:93
活性炭化学式 发布:2025-07-10 16:30:45 浏览:437
怎么双眼皮 发布:2025-07-10 14:11:37 浏览:591
教师师德演讲稿集锦 发布:2025-07-10 13:52:59 浏览:701
英语培训翻译 发布:2025-07-10 10:05:31 浏览:823
2014暑期实践 发布:2025-07-10 09:19:41 浏览:982
老师批改作业的图片 发布:2025-07-10 07:56:40 浏览:819
兰州市教育 发布:2025-07-10 04:28:12 浏览: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