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文言文阅读答案
『壹』 文言文阅读答案
成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比喻:自相矛盾
造句:辩论赛中,正方抓住反方观点进行反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大获全胜。
应:回答
『贰』 狗监文言文阅读答案
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司马相如因狗监荐引而名显,故后常用以为典。典出《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
译文资料供参考:
《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1]
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最初,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过了较长一段时间,蜀郡人杨得意担任狗监,事奉汉武帝。一天,武帝读《子虚赋》,认为写得好,说:“我偏偏不能与这个作者同时。”杨得意说:“我的同乡人司马相如自称,是他写了这篇赋。”武帝很惊喜,就召来相如询问。相如说:“有这件事。但是,这赋只写诸侯之事,不值得看。请让我写篇天子游猎赋,赋写成后就进献皇上。”武帝答应了,并命令尚书给他笔和木简。相如用“子虚”这虚构的言辞,是为了陈述楚国之美;“乌有先生”就是哪有此事,以此为齐国驳难楚国;“无是公”就是没有此人,以阐明做天子的道理。所以假借这三个人写成文章,用以推演天子和诸侯的苑囿美盛情景。赋的最后一章主旨归结到节俭上去,借以规劝皇帝。把赋进献天子后,天子特别高兴[2]
释义
“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得意 曰:‘臣邑人 司马相如 自言为此赋。’” 裴駰 集解引 郭璞 曰:“主猎犬也。” 司马相如因狗监荐引而名显,故后常用以为典。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注】①缪(miù):假装。②裈(kūn):裤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从者谢吉谢:拒绝
B.临邛令前奏琴曰奏:弹奏
C.长卿第俱如临邛第:只要
D.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更:轮番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以赀为郎②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B.①因病免,客游梁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①相如与俱之临邛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①卓王孙闻而耻之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司马相如在朝廷做武骑常侍期间,孝景帝不喜欢辞赋,批评他爱好文学,于是司马相如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梁国。
B.卓家的宴会司马相如本不愿去,后由于临邛县令的殷勤,不得已而勉强前往,而这次宴会恰恰促成了他和卓文君的爱情。
C.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卓王孙十分生气,不愿在经济上给以资助,后两人买了一间酒店来维持生计,生活倒也平静。
D.卓王孙听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酒店谋生,感到耻辱,后由于兄弟及长者们的劝说,还是资助了他们,使女儿女婿成了富人。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3分)
译文:
(2)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3分)
译文: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分)
译文:
答案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1)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会,无以,自业)
(2)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亡,驰)
(3)大王您不怪罪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会归顺您啊。(罪、岁、斯、至)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 B项“奏”应为“献上”之意。下文有“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可见是献上琴,请相如奏。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本题所选词不错,充分考虑到了语境的重要性。
【小题1】试题分析: A、介词,因/连词,表修饰;B、介词,由于/连词,于是;C、动词,去;D、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课内虚词,既有选自高中所学课文,又有选自初中课文的,所以学生平时对所有已学课文都要熟悉。
【小题1】试题分析:“批评他爱好文学”属于无中生有。司马相如旅居梁国的原因是很喜欢邹阳、枚乘等人。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本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题型。
【小题1】试题分析:(1)“会”是常见词,如“会天大雨,道不通”;“无以”也是常见词,“无以至千里”;“自业”由句子结构可推出,“业”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谋生”“维持生活”。 (2)“亡”是常见词,“奔相如”是动宾结构,所以应译为“投奔相如”;“驰”与“夜驰之沛公军”中的“驰”意思一样。
考点:本题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
点评:本题不仅有选文句子的翻译,也有课内句子的翻译,这是一种创新,有利于学生重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
『叁』 纪晓岚妙释"老头子"阅读答案
纪晓岚是清乾隆年间的大才子,他聪颖睿智,出口成章,风趣幽默,连皇上也十分喜欢。
乾隆素知纪晓岚体态肥胖多汗,怕热,夏天总喜欢脱衣纳凉,因此就想戏弄他一下。这日,纪晓岚正赤着上身与人聊天,乾隆忽然走进,纪晓岚猝不及防,衣不蔽体,情急之下,钻入案底。乾隆心知纪晓岚藏于桌下,便假意要走,纪晓岚不知就里只顾问下人:“老头子走了?”一句话被皇上抓个正着。
乾隆坐了一个时辰,不走,也不说话。纪晓岚趴在地上,屏气凝神,心里发慌,加上天热,不觉大汗淋漓。
这一下乾隆也忍俊不禁,说:“你如此无礼,说出这样轻薄话。你给我解释清楚,有理则可以,没有理可就要杀头了!”
纪晓岚说:“臣还没穿衣服,怎么回圣上的话呢?”
乾隆让太监给他穿上衣服,说:“亏你还知道跟我说话要穿衣服。别的不讲,我问你,’老头子’是怎么回事?”
趁穿衣服的时候,纪晓岚已经想好了说辞,他十分恭敬地对皇上说:“皇上万寿无疆,还不是’老’吗?万物之首,皆为’头’,您老人家顶天立地,是百姓之’头’呀!帝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对于天地来讲,就是’子’,而且’子’乃圣人之称,孔子、孟子皆称为’子’,连在一起就是’老头子’。”
说的都是好话,乾隆也龙颜大悦,纪晓岚松了一口气,想:日后可不敢随便称呼皇上了。
『肆』 文言文《巧释“老头子”》的翻译
清朝大学士纪晓岚(姓纪名昀,晓岚是他的字),体态肥胖,特别怕热,每逢夏天,他往往汗流浃背、苦不堪言。因而,他和同僚们在朝堂值班时,常常找个地方脱了衣服纳凉。
乾隆皇帝知道后,成心想戏弄他们一番。这天,几个大臣正光着膀子聊天,乾隆突然从远处走来。大伙都急急忙忙穿衣服,可纪晓岚眼睛近视,等他看到皇上,已经来不及穿了,他只好钻到桌案底下,趴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
乾隆早已看到纪晓岚钻在桌案底下,就唠起闲喀,故意不走。纪晓岚虽然在桌子底下很难受,但没有穿上衣,也不敢出来见皇上。乾隆于是想出个办法:君臣都不说话,让纪晓岚以为皇上走了,这样他就会出来,大家便可以看到他的狼狈相了。
纪晓岚钻在桌子底下,地方狭窄,加之天气炎热,早已被憋闷得汗上加汗了。他半天没有听到皇帝的说话声,以为皇帝走了,就悄悄地问道:“老头子走了没有?”
这一下皇上和大臣们都听到了。乾隆于是装作很恼怒样子,大声地喝道:“大胆的纪昀,竟敢如此无礼,说出这等浅薄的话来。什么是‘老头子’,你一定要给联解释清楚,否则以欺君罪论处!”
纪晓岚只好从桌子下爬了出来,说:“臣还没有穿衣服,怎么好回圣上的话呢?请皇上赐臣衣服穿!”
乾隆让太监给纪晓岚拿衣服穿。并说:“亏你还知道跟朕说话要穿衣服,这样吧,别的朕就不追究了。你就说说这‘老头子’是怎么回事?”
趁穿衣服的时候,纪晓岚已经想好了词儿。便十分恭敬地对皇上说:“皇上称‘万岁’、‘万万岁’,臣等都期望圣上能‘万寿无疆’,这能活到万岁的人定然是很‘老’了;皇上身为一国之君,是一国的首脑,这‘首脑’至高无上,当然就是‘头’了;皇上贵为天子,天子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对于天和地来讲,皇上自然就是‘子’了。如此,将三字连在一起,不就成了‘老头子’了吗?皇上,臣说的难道有错吗?”
说的都是阿谀奉迎的好话,皇帝听了高兴,当然不会错了。可纪晓岚却吓出了一身冷汗。试想,如果不是他机智善辩、巧妙地运用别解,靠牵强附会来自圆其说,还真有可能犯下大不敬的欺君之罪呢。
『伍』 老头子 文言文中衣的意思
①<名>上衣。古代上衣称衣,下衣称裳。《孙雀东南飞》:“何不作~裳,莫令事不举。”
②<名>衣服。《曹刿论战》:“~食所安,弗敢专也。”【又】<名为动>为(给)…穿上。《资治通鉴?周纪四》:“有老人涉淄而寒,出水不能行。田单解其裘而~之。”
③<动>穿(衣)。《<论语>十则》:“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廉颇蔺相如列传》:“乃使其从者~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陆』 文言文阅读答案 谢啦
寄:居住 晓:告知,使知道 。使动用法。 只使:只是让它,省略句,省略代词其。 舍:结果就。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崩地裂,自己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因此而担忧到废寝忘食。【此句是判断句】
那么大地会坏吗?【此句为倒装,正确语序是。奈何地坏?】
现代科学角度不用担心,宇宙的重力问题和宇宙本身就是无上下之分的,天掉不下来。心理学角度,这是潜在的危险意识,忧患感,无关于必要性,只是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思想,以及目光的长远,深浅。
『柒』 文言文《老头子》的译文
纪文达公(纪晓岚死后谥号文达,人称文达公。)体态肥胖,特别怕热,夏日,常常汗流浃背,衣衫全部湿透。当时去南书房(位乾清宫西南,又名南斋)值班,每次出来到直庐(古代侍臣的休息住宿处),总要脱光衣服,赤膊纳凉,过了很长时间才出来。高宗(乾隆)皇帝从太监口中听说纪昀的这种情况。某一天,就打算设法戏弄他一番。 碰巧,纪昀与几位同僚,都在书房里赤膊谈笑。忽然间,高宗皇帝(乾隆)走出内宫,同僚们看见,慌忙披上衣衫,唯独纪昀因为近视,直到高宗皇帝走到他面前时,才发觉,此时已经不及穿衣,急忙躲在皇帝的座位下,喘着气,动也不敢动。高宗皇帝坐了两个小时,也不说话。因为天气暑伏酷热,纪昀没法忍耐,便伸出头来向外窥探,问同僚:“老头子走了吗?”高宗皇帝听了不觉发笑,同僚们也笑。高宗皇帝开金口:“纪昀无礼,如何能口出这般轻薄之语?如果你有说法则可以(赦免),没有则死。”纪昀说:“臣没穿衣服。”高宗皇帝就吩咐太监帮他把官服穿好。乾隆再一次用严厉的口气问,“老头子”三字到底怎么解释?!纪昀从容地摘下顶戴,磕头,说道:“万寿无疆,这就叫做‘老’;顶天立地,至高无上,这就叫做‘头’;天父与地母是皇上的父母,故而叫‘子。”高宗皇帝很高兴(如此高级马屁,安能不悦!)。
『捌』 纪晓岚智解“老头子”文言文翻译
原文如下:
老头子
纪文达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直南书房,每出,至直庐,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又短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悦。
第五十二回老头子纪昀妙解女孩儿福公祝寿
却说乾隆帝有一种古怪脾气,凡是他相信的人,任你如何横行不法,便是亲眼看见,也总是说他好的。那杨瑞莲,还只是一个小贪官,独有那和珅,却是越老越贪。他常常派自己亲信的家丁,到江南湖广各省去敲诈勒索;沿路督抚大员,迎接和相国的家丁,好似迎接皇上一般。这种风声传到京里,那班御史老爷,谁敢说一句闲话!独那刘相国,他是正人君子,便忍不住奏了一本,说和相国在外面如何招摇撞骗,贪赃枉法。乾隆帝看了,便勃然大怒,说刘相国有意挑拨,把他传进宫去,当面训斥了几句,气得刘相国胡子根根倒竖。
嘉郡王十分敬重刘相国,那日便亲自到相府去劝慰了一番。说起和珅,嘉郡王说道:“这个奸贼!小王总有一天收拾他。”当时嘉郡王悄悄地打发人到各省去,把和珅家人在外面招摇纳贿的事体,一桩一桩地察访出来,记在册子上,预备将来查办他。可笑那和珅还睡在鼓里,他见皇上喜欢嘉郡王,也天天在一旁称赞嘉郡王如何忠孝勤学。那乾隆帝听了越发高兴,便与和珅商量,说自己年纪已老,打算趁此余年,享几日清福,把这皇位传给嘉郡王。
和珅听了皇上的话,也竭力怂恿乾隆传位。他想:如今他帮了嘉郡王的忙,他年嘉郡王登了位,少不得也要算他一位开国元勋,自己的权势,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乾隆帝虽打定主意,又因自己皇子众多,一朝宣布出去,怕要闹出乱子来;便吩咐和珅暂守秘密,如今是乾隆五十七年,须要到六十年上,才下这让位的圣旨。如今先下谕把毓庆宫修理起来,命嘉郡王带了家眷,搬进宫里去住,是防备意外的意思。又亲笔写“继德堂”三个字的匾额,给嘉郡王悬挂在宫中,暗藏着传位的意思。
那嘉郡王见父皇在他身上如此费心,不知是祸是福,又不好问得。心中正惶惑的时候,外边忽然传说和相国请见;嘉郡王因他是个贪官,十分看不起他,平日也少和他来往。如今听说他亲自上门求见,心中觉得诧异,又因他是父皇第一亲信的大臣,又不好怠慢他,只得迎出去相见。那和珅见了嘉郡王,抢上来打了一个躬,开口便说:“恭喜王爷!”接着袖子里拿出一个如意来,双手献上。嘉郡王接了如意,心中越发诧异。
原来当时宫中规矩:凡是秀女们点中了封妃子,妃子们点中了封皇后,那向她贺喜的人,不便说明,见了面便献一个如意,一来是向她贺喜的意思,二来是暗地里报一个喜信给她的意思。如今和珅要讨嘉郡王的好,便来献这个如意,也是暗地里报一个喜信的意思。嘉郡王见了如意,便说道:“王爷有什么喜事,却要烦相国的驾。”那和珅又打了一个躬,悄悄地说道:“王爷还不知道吗?如今皇上已内定传位给王爷了。王爷倘然不信,只看皇上亲手写的‘继德堂’三字。这‘继德’二字,便可以明白了。皇上昨天曾和下官商量过来,打算到六十年上,让位给王爷;所以把王爷预先留在宫里。”嘉郡王听了,心中虽止不住欢喜,但因为和珅与闻这宫廷的机密事体,心中越发嫌恶他。当下免不过说了几句感谢的话,把他送了出去。回进宫来,自言自语地骂道:“这个老奸贼!他到俺手中来卖弄玄虚么?将来总要他看看俺的手段。”和珅从毓庆宫出来,心想俺如今已巴结上新皇帝,将来的禄位,可以无忧的了。只是老皇帝待我几十年恩宠,如今他快要退位了,俺也要想一件事体出来报答老皇的恩德。他回府去,把自己这个意思,对幕友们商量了一番。
内中一胡师爷献计道:“当今皇上,是好大喜功的。他如今的传位给皇子,也是要学尧舜禅让的故事。
如今相爷不如上一本奏折,先称颂皇上一番,再奏请交翰林院编一本纪皇上功劳的书,为传名万代之计。”和珅听了胡师爷的话,不禁拍掌称妙。
当下便由胡师爷拟了一个奏章,第二天早朝,和珅当殿递上。奏章上大概说:
皇上登极六十年以来,海内澄清,功盖环宇,宜举行登极周甲庆祝大典;命内阁翰林院,编撰纪功书册,晓之天下,传之万世。
乾隆帝看了奏章,起初是谦逊了一番。当时文武百官,谁不愿讨皇上的好。便你一本,我一本,都跟着和珅奏请皇上举行庆祝大典,又交文学大臣编撰纪功书册。后来,和珅又独上一本奏章,说皇上登极以来,有十件大功:
两次打平准部;两次扫平金川;平定回部,平定台湾;收服廓尔喀;收服安南,招降缅甸;平定贵州,等等。这十回成功,都是皇上亲授机宜,恩威并用,因此须发交翰林院,把这十回战功,详细记叙。一面由百官们共上尊号,称为“十全大帝”。圣旨下来,“纪功书”着交和珅、纪文达率领南斋各翰林详细记叙,不得过事铺张;至上尊号一节,着无庸议。那班文学大臣得了这个圣旨,便忙着起草的起草,修正的修正,缮写的缮写。那乾隆帝也常常亲自到南书斋里来察看。
南书斋里,以纪晓岚为首,凡是皇帝进出起坐,都是纪晓岚陪奉着。看看到了大热天气,那部纪功书,快要完工,纪晓岚是怕热,为了这编纂的事体,他只得忍着热,天天到南书斋里来督看着。他每到午后,打量皇帝不出来了,便赤膊盘辫,高坐在炕床上,拿着一柄大蒲扇摇着风,嘴里嚷着热。
有一天,他正脱去衣裳,把辫子盘在头顶上,正盘到一半的时候,忽听得院子里有唵唵几声喝道的声音,知道皇帝来了,慌得那班翰林,各各在坐位上站了起来,低着头候着。纪晓岚已来不及穿衣服了,一时无可躲避,急向炕床底下一钻。屏声静息的缩着。只听得一阵靴脚响,乾隆帝与和珅说着话。
和珅又说了许多恭维皇上战功的话。乾隆帝又吩咐:这纪功书编纂完了,赶着再编六巡江浙的游记。着和珅纪晓岚两人督率各翰林,细细地编纂;总须实事求是,不可过意铺张。那和珅听了,口称“领旨”。
接着,皇帝问道:“纪晓岚到什么地方去了?”那领班的大臣奏称;有私事去去便来。乾隆帝又问道:“这部纪功书定了名目没有?”和珅奏称:
暂时定名《十全大武功记》。乾隆帝听了,呵呵大笑,说道:“如此说来,朕便称‘十全老人’罢!”接着皇帝便下座来,走到各大书桌前随手翻着看那文稿。这时满屋子静悄悄的,连咳嗽声儿也没有。纪晓岚这时趴在炕板底下,气闷得厉害,那汗珠儿似下雨一般直淋下来,热得他撑大了嘴喘着气。
半晌,他侧着耳朵听听,外面毫无声息,他以为皇帝已经去了,再也忍不住了,便伸出头来,大声问道:“老头子去了吗?”把满屋子的人,齐吓了一跳。
乾隆帝十分诧异,连问:“谁在那里说话?”吓得大家不敢说话。到底是和珅的胆大,回奏说:“听去好似纪晓岚的口音。”乾隆转过身来,对着炕床喝问:“谁在里面?”只听得炕下面有人说道:臣纪文达在炕下。皇帝问:“为什么不出来?”纪晓岚回奏说:“臣赤身露体,不敢见驾。”乾隆帝说道:“恕你无罪!快出来说话。”纪晓岚听了,巴不得一下,从炕板下面钻出来。纪晓岚的身体高大,爬了半天才出来;看时,他上身赤着膊,浑身汗珠儿淌着,满粘着灰尘泥土。乾隆帝上炕去坐下,纪晓岚吓得只是跪在地下磕着头。隔了半晌,乾隆帝冷冷地问道:“你这‘老头子’三字,是给朕取的绰号吗?”纪晓岚不敢作声。乾隆帝又说道:“你是文学侍从大臣,肚子里是通的;如今且把这‘老头子’三个字讲解给朕听听,若讲得不差,便恕你无罪。”那纪晓岚到底是和皇帝亲近惯的,便大着胆奏说道:“皇上莫恼,且听臣解说。老头子三字,是京中唤皇上的通称。皇上又称万岁,这不是‘老”吗!皇上是一国的元首,这不是个‘头’吗!皇上又称天子,这不是个‘子’吗!‘老头子’三字是尊敬皇上的称呼,并不是诽谤皇上的绰号。”纪晓岚说到这里,乾隆帝忍不住说他解说得好。从此以后,这老头子三字,宫里人人唤着;乾隆帝有时听得,也不生气。
一转眼,到了乾隆六十年。乾隆帝暗暗的把让位的典礼筹备舒齐。这年九月初一早朝,众大臣在勤政殿上朝,乾隆帝下谕说:“朕即位之初,便对天立誓:如能在位到一周花甲的年数,便把皇位传给太子,不敢和圣祖在位六十一年的数相同。如今已是乾隆六十年了,朕已遵照列祖的成例,把太子的名字写好,预藏在正大光明殿匾额后面。”便立刻派满、汉两位相国,带同内监们,到正大光明殿上去,把那储藏太子名字的金盒拿下来。当殿打开一看,见上面写着:“册立皇十五子嘉郡王颙琰为太子。以乾隆六十一年为嘉庆元年。”有承宣官当殿把诏书宣读过,文武百官一齐跪贺过;退朝下来,又赶到毓庆宫去贺太子的喜。那嘉郡王一面接过诏书;一面接待众官员。又自己对众人说了许多德薄寡能的客气话。百官退出宫以后,忙赶到父皇宫中去谢恩。那时太子的生母魏佳氏,已封为第一贵妃;见了他儿子,又劝勉了一番。
到了第二年元旦早朝,乾隆帝御太和殿,行过禅位礼,把那传国宝玺亲自授给嘉庆皇帝,称做仁宗睿皇帝;又尊乾隆帝为太上皇帝。嘉庆虽说做了皇帝,那臣下上奏章,都称着太上皇、皇上;所有一切奏章,都须送给太上皇阅看。便是那军国大事,也须由嘉庆皇帝去请过太上皇的训,才可以执行。
因此这位嘉庆帝,却十分不自由。嘉庆帝是很孝敬太上皇的,便也不以为意。
这一年是太上皇八十六岁万寿,不但文武百官都来贺寿,便是那满蒙回藏各盟旗的贝勒台吉,以及各外国使臣,都来上寿。皇上下旨,在太和、中和、保和三个大殿上赐宴;又召集各省官绅,年在六十岁以上的三千多人,在圆明园中举行千叟宴。太上皇在宫中,带领妃嫔皇帝皇后各皇子福晋开一个家宴。嘉庆皇后,便是喜塔腊氏,当时皇后拜过太上皇的寿,太上皇便亲自将孝贤皇后遗留下来的帽珠和朝珠赏给喜塔腊后,又把许多珍宝赏给各皇子福晋。这时只有那春阿妃还活着,陪坐在一旁;太上皇见了春阿妃,想起从前少年时候许多风流韵事,便忍不住伤心起来。
乾隆正凄凉的时候,忽然外面太监捧进一个小楠木盒子来,说是两广总督福文襄孝敬太上皇的小玩意儿。嘉庆帝看了,不知是什么东西;忙吩咐太监打开盒子。一看,原来里面一座小屋子,屋子中间搁着一座小屏风,屏风前面有一张书桌,桌上笔墨纸砚都摆设齐全;盒子后面安着一个小机括,把那机括轻轻一转,忽然屏风后面转出一个西洋女孩儿来。先走在屋檐口,向外行过三跪九叩首礼,转身过去,站在书桌前面;慢慢的拂着桌子,又注水在砚池里,磨着墨;从书架上取下一幅朱砂笺来铺在桌上。这时又一个碧眼红髯的人从屏后出来,手里拿着笔,醮着墨,在纸上写“万寿无疆”四个字;接着,第二行又写“万寿无疆”四个满字。写完了,那机括也停住了,盒子里的人也不动了。太上皇看了,十分欢喜,忙吩咐赏福文襄十万两银子;又御笔写一个“寿”字,下面注着“十全老人”的款字,一并赏给了福文襄。
那福文襄虽得了太上皇的赏赐,但因为造这个小玩意儿,花去的银子也不下十万;里面还送了一个人的性命。原来造这个玩意的人,是福文襄的一个心腹随从;他知道总督打算送太上皇一件出色的寿礼。那亲随原有小聪明的,他早在半年以前,天天爬在屋顶上,拿一匹布紧紧地扎住他自己的头想着。今天想,明天想,居然被他想出这巧妙的玩意来。他关着门,细细地造成了,便去献给总督看。福文襄看了,十分称赞。看那万寿无疆四个字,只有汉字,怕太上皇看了不喜欢,又吩咐那亲随加上满字。那亲随又爬上屋去,想了二十多天,便给他想通了机括,加上满字。福文襄也十分欢喜,便赏他二万银子。那亲随虽得了银子,一时里却把他的聪明用尽,从此便痴痴呆呆的,回家去不上两个月,便一病死了。
这里福文襄特打发人把这玩意儿送进京去。第一道关口,逃不过那和珅的手,花了五万银子,才替他送进宫去。谁知那宁寿宫总管太监,又向他要钱。说:倘然不给钱,那机括走到‘万寿无’第三个字上停住了,那时太上皇动了气,俺却不管。福文襄听了害怕,便也送他三万银子。
这种情形,嘉庆帝统统知道;他早已要着手查办和珅了,只因碍着太上皇的面子,只得暂时忍着气。但他因为从前和珅递过如意,便也嫌恶如意这种东西。满洲风俗,凡是过年过节,一班王公大臣都要递一柄如意,算祝颂他一生如意的意思。到了嘉庆帝手里,便特意下旨,禁止递如意的礼节。他谕旨里有两句道:“诸臣以为如意,在朕观之,转不如意。”那文武百官接了这个谕旨,见皇上痛恨如意,大家弄得莫名其妙;只得奉旨免了这个礼节。
有许多善于奉迎的大臣,还上奏章称颂皇上崇尚俭德;独有那刘相国,知道嘉庆帝的心事。因此,嘉庆帝便重用刘相国,有事便和刘相国商量。
到这时,和珅才慢慢地有点觉悟嘉庆帝和他不对了。他想如今仗着太上皇的势力,谅皇上也没奈我何;将来太上皇过世,俺便辞官不做。因此,他常常进宫去伺候着太上皇。那太上皇也非他不可。里面有个春阿妃,外面一个和珅,终日陪伴着乾隆帝。那乾隆帝年纪也大了,没有精力游玩,便十分相信喇嘛的经咒。常常盘着腿儿,坐在炕上,默念着经咒。
嘉庆帝每天早朝回宫来,便到太上皇宫里去商量朝政。乾隆帝向南坐着,嘉庆帝向西坐着;和珅也站在一旁,参议大事。有一天,他三人正商议的时候,忽然乾隆帝盘腿合眼,坐在炕上不作声了。嘉庆帝看了,也不敢说话。
停了半晌,便见太上皇的嘴一开一闭的动着,慢慢的喉咙里有声音,说出话来。嘉庆帝留心听时,却一句也听不出来,只见他喃喃的念着,半晌半晌,忽听太上皇大声喝道:“什么人?”和珅在一旁忙跪下来,回奏道:“高天德,苟文明。”接着太上皇又喃喃呐呐地念了一阵,把手一挥,叫嘉庆帝出去。嘉庆帝只得退出来。
但是,太上皇这种古怪形状,嘉庆帝看在眼里,心下十分疑惑,问又不好问得。到第二天,悄俏去问刘相国;刘相国也说不知。后来嘉庆帝忍不住了,在没人的时候去问和珅。和珅说道:“这是喇嘛教的密咒,凡是在念咒的时候,有人喊着名字,那被喊的人,便要立刻死去。如今外面正闹着白莲教,臣知道太上皇要咒死那白莲教的首领;所以太上皇问什么人时,臣便把那白莲教两个首领的名字回奏上去。”嘉庆帝听了,心中也是害怕,想这和珅也懂得咒语,这种奸臣,不可不除,因此心中越发容不得和珅。要知和珅日后如何结局,且听下回分解。
『玖』 文言文"老头子"的译文谁有啊
第五十二回老头子纪昀妙解女孩儿福公祝寿
却说乾隆帝有一种古怪脾气,凡是他相信的人,任你如何横行不法,便是亲眼看见,也总是说他好的。那杨瑞莲,还只是一个小贪官,独有那和珅,却是越老越贪。他常常派自己亲信的家丁,到江南湖广各省去敲诈勒索;沿路督抚大员,迎接和相国的家丁,好似迎接皇上一般。这种风声传到京里,那班御史老爷,谁敢说一句闲话!独那刘相国,他是正人君子,便忍不住奏了一本,说和相国在外面如何招摇撞骗,贪赃枉法。乾隆帝看了,便勃然大怒,说刘相国有意挑拨,把他传进宫去,当面训斥了几句,气得刘相国胡子根根倒竖。
嘉郡王十分敬重刘相国,那日便亲自到相府去劝慰了一番。说起和珅,嘉郡王说道:“这个奸贼!小王总有一天收拾他。”当时嘉郡王悄悄地打发人到各省去,把和珅家人在外面招摇纳贿的事体,一桩一桩地察访出来,记在册子上,预备将来查办他。可笑那和珅还睡在鼓里,他见皇上喜欢嘉郡王,也天天在一旁称赞嘉郡王如何忠孝勤学。那乾隆帝听了越发高兴,便与和珅商量,说自己年纪已老,打算趁此余年,享几日清福,把这皇位传给嘉郡王。
和珅听了皇上的话,也竭力怂恿乾隆传位。他想:如今他帮了嘉郡王的忙,他年嘉郡王登了位,少不得也要算他一位开国元勋,自己的权势,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乾隆帝虽打定主意,又因自己皇子众多,一朝宣布出去,怕要闹出乱子来;便吩咐和珅暂守秘密,如今是乾隆五十七年,须要到六十年上,才下这让位的圣旨。如今先下谕把毓庆宫修理起来,命嘉郡王带了家眷,搬进宫里去住,是防备意外的意思。又亲笔写“继德堂”三个字的匾额,给嘉郡王悬挂在宫中,暗藏着传位的意思。
那嘉郡王见父皇在他身上如此费心,不知是祸是福,又不好问得。心中正惶惑的时候,外边忽然传说和相国请见;嘉郡王因他是个贪官,十分看不起他,平日也少和他来往。如今听说他亲自上门求见,心中觉得诧异,又因他是父皇第一亲信的大臣,又不好怠慢他,只得迎出去相见。那和珅见了嘉郡王,抢上来打了一个躬,开口便说:“恭喜王爷!”接着袖子里拿出一个如意来,双手献上。嘉郡王接了如意,心中越发诧异。
原来当时宫中规矩:凡是秀女们点中了封妃子,妃子们点中了封皇后,那向她贺喜的人,不便说明,见了面便献一个如意,一来是向她贺喜的意思,二来是暗地里报一个喜信给她的意思。如今和珅要讨嘉郡王的好,便来献这个如意,也是暗地里报一个喜信的意思。嘉郡王见了如意,便说道:“王爷有什么喜事,却要烦相国的驾。”那和珅又打了一个躬,悄悄地说道:“王爷还不知道吗?如今皇上已内定传位给王爷了。王爷倘然不信,只看皇上亲手写的‘继德堂’三字。这‘继德’二字,便可以明白了。皇上昨天曾和下官商量过来,打算到六十年上,让位给王爷;所以把王爷预先留在宫里。”嘉郡王听了,心中虽止不住欢喜,但因为和珅与闻这宫廷的机密事体,心中越发嫌恶他。当下免不过说了几句感谢的话,把他送了出去。回进宫来,自言自语地骂道:“这个老奸贼!他到俺手中来卖弄玄虚么?将来总要他看看俺的手段。”和珅从毓庆宫出来,心想俺如今已巴结上新皇帝,将来的禄位,可以无忧的了。只是老皇帝待我几十年恩宠,如今他快要退位了,俺也要想一件事体出来报答老皇的恩德。他回府去,把自己这个意思,对幕友们商量了一番。
内中一胡师爷献计道:“当今皇上,是好大喜功的。他如今的传位给皇子,也是要学尧舜禅让的故事。
如今相爷不如上一本奏折,先称颂皇上一番,再奏请交翰林院编一本纪皇上功劳的书,为传名万代之计。”和珅听了胡师爷的话,不禁拍掌称妙。
当下便由胡师爷拟了一个奏章,第二天早朝,和珅当殿递上。奏章上大概说:
皇上登极六十年以来,海内澄清,功盖环宇,宜举行登极周甲庆祝大典;命内阁翰林院,编撰纪功书册,晓之天下,传之万世。
乾隆帝看了奏章,起初是谦逊了一番。当时文武百官,谁不愿讨皇上的好。便你一本,我一本,都跟着和珅奏请皇上举行庆祝大典,又交文学大臣编撰纪功书册。后来,和珅又独上一本奏章,说皇上登极以来,有十件大功:
两次打平准部;两次扫平金川;平定回部,平定台湾;收服廓尔喀;收服安南,招降缅甸;平定贵州,等等。这十回成功,都是皇上亲授机宜,恩威并用,因此须发交翰林院,把这十回战功,详细记叙。一面由百官们共上尊号,称为“十全大帝”。圣旨下来,“纪功书”着交和珅、纪文达率领南斋各翰林详细记叙,不得过事铺张;至上尊号一节,着无庸议。那班文学大臣得了这个圣旨,便忙着起草的起草,修正的修正,缮写的缮写。那乾隆帝也常常亲自到南书斋里来察看。
南书斋里,以纪晓岚为首,凡是皇帝进出起坐,都是纪晓岚陪奉着。看看到了大热天气,那部纪功书,快要完工,纪晓岚是怕热,为了这编纂的事体,他只得忍着热,天天到南书斋里来督看着。他每到午后,打量皇帝不出来了,便赤膊盘辫,高坐在炕床上,拿着一柄大蒲扇摇着风,嘴里嚷着热。
有一天,他正脱去衣裳,把辫子盘在头顶上,正盘到一半的时候,忽听得院子里有唵唵几声喝道的声音,知道皇帝来了,慌得那班翰林,各各在坐位上站了起来,低着头候着。纪晓岚已来不及穿衣服了,一时无可躲避,急向炕床底下一钻。屏声静息的缩着。只听得一阵靴脚响,乾隆帝与和珅说着话。
和珅又说了许多恭维皇上战功的话。乾隆帝又吩咐:这纪功书编纂完了,赶着再编六巡江浙的游记。着和珅纪晓岚两人督率各翰林,细细地编纂;总须实事求是,不可过意铺张。那和珅听了,口称“领旨”。
接着,皇帝问道:“纪晓岚到什么地方去了?”那领班的大臣奏称;有私事去去便来。乾隆帝又问道:“这部纪功书定了名目没有?”和珅奏称:
暂时定名《十全大武功记》。乾隆帝听了,呵呵大笑,说道:“如此说来,朕便称‘十全老人’罢!”接着皇帝便下座来,走到各大书桌前随手翻着看那文稿。这时满屋子静悄悄的,连咳嗽声儿也没有。纪晓岚这时趴在炕板底下,气闷得厉害,那汗珠儿似下雨一般直淋下来,热得他撑大了嘴喘着气。
半晌,他侧着耳朵听听,外面毫无声息,他以为皇帝已经去了,再也忍不住了,便伸出头来,大声问道:“老头子去了吗?”把满屋子的人,齐吓了一跳。
乾隆帝十分诧异,连问:“谁在那里说话?”吓得大家不敢说话。到底是和珅的胆大,回奏说:“听去好似纪晓岚的口音。”乾隆转过身来,对着炕床喝问:“谁在里面?”只听得炕下面有人说道:臣纪文达在炕下。皇帝问:“为什么不出来?”纪晓岚回奏说:“臣赤身露体,不敢见驾。”乾隆帝说道:“恕你无罪!快出来说话。”纪晓岚听了,巴不得一下,从炕板下面钻出来。纪晓岚的身体高大,爬了半天才出来;看时,他上身赤着膊,浑身汗珠儿淌着,满粘着灰尘泥土。乾隆帝上炕去坐下,纪晓岚吓得只是跪在地下磕着头。隔了半晌,乾隆帝冷冷地问道:“你这‘老头子’三字,是给朕取的绰号吗?”纪晓岚不敢作声。乾隆帝又说道:“你是文学侍从大臣,肚子里是通的;如今且把这‘老头子’三个字讲解给朕听听,若讲得不差,便恕你无罪。”那纪晓岚到底是和皇帝亲近惯的,便大着胆奏说道:“皇上莫恼,且听臣解说。老头子三字,是京中唤皇上的通称。皇上又称万岁,这不是‘老”吗!皇上是一国的元首,这不是个‘头’吗!皇上又称天子,这不是个‘子’吗!‘老头子’三字是尊敬皇上的称呼,并不是诽谤皇上的绰号。”纪晓岚说到这里,乾隆帝忍不住说他解说得好。从此以后,这老头子三字,宫里人人唤着;乾隆帝有时听得,也不生气。
一转眼,到了乾隆六十年。乾隆帝暗暗的把让位的典礼筹备舒齐。这年九月初一早朝,众大臣在勤政殿上朝,乾隆帝下谕说:“朕即位之初,便对天立誓:如能在位到一周花甲的年数,便把皇位传给太子,不敢和圣祖在位六十一年的数相同。如今已是乾隆六十年了,朕已遵照列祖的成例,把太子的名字写好,预藏在正大光明殿匾额后面。”便立刻派满、汉两位相国,带同内监们,到正大光明殿上去,把那储藏太子名字的金盒拿下来。当殿打开一看,见上面写着:“册立皇十五子嘉郡王颙琰为太子。以乾隆六十一年为嘉庆元年。”有承宣官当殿把诏书宣读过,文武百官一齐跪贺过;退朝下来,又赶到毓庆宫去贺太子的喜。那嘉郡王一面接过诏书;一面接待众官员。又自己对众人说了许多德薄寡能的客气话。百官退出宫以后,忙赶到父皇宫中去谢恩。那时太子的生母魏佳氏,已封为第一贵妃;见了他儿子,又劝勉了一番。
到了第二年元旦早朝,乾隆帝御太和殿,行过禅位礼,把那传国宝玺亲自授给嘉庆皇帝,称做仁宗睿皇帝;又尊乾隆帝为太上皇帝。嘉庆虽说做了皇帝,那臣下上奏章,都称着太上皇、皇上;所有一切奏章,都须送给太上皇阅看。便是那军国大事,也须由嘉庆皇帝去请过太上皇的训,才可以执行。
因此这位嘉庆帝,却十分不自由。嘉庆帝是很孝敬太上皇的,便也不以为意。
这一年是太上皇八十六岁万寿,不但文武百官都来贺寿,便是那满蒙回藏各盟旗的贝勒台吉,以及各外国使臣,都来上寿。皇上下旨,在太和、中和、保和三个大殿上赐宴;又召集各省官绅,年在六十岁以上的三千多人,在圆明园中举行千叟宴。太上皇在宫中,带领妃嫔皇帝皇后各皇子福晋开一个家宴。嘉庆皇后,便是喜塔腊氏,当时皇后拜过太上皇的寿,太上皇便亲自将孝贤皇后遗留下来的帽珠和朝珠赏给喜塔腊后,又把许多珍宝赏给各皇子福晋。这时只有那春阿妃还活着,陪坐在一旁;太上皇见了春阿妃,想起从前少年时候许多风流韵事,便忍不住伤心起来。
乾隆正凄凉的时候,忽然外面太监捧进一个小楠木盒子来,说是两广总督福文襄孝敬太上皇的小玩意儿。嘉庆帝看了,不知是什么东西;忙吩咐太监打开盒子。一看,原来里面一座小屋子,屋子中间搁着一座小屏风,屏风前面有一张书桌,桌上笔墨纸砚都摆设齐全;盒子后面安着一个小机括,把那机括轻轻一转,忽然屏风后面转出一个西洋女孩儿来。先走在屋檐口,向外行过三跪九叩首礼,转身过去,站在书桌前面;慢慢的拂着桌子,又注水在砚池里,磨着墨;从书架上取下一幅朱砂笺来铺在桌上。这时又一个碧眼红髯的人从屏后出来,手里拿着笔,醮着墨,在纸上写“万寿无疆”四个字;接着,第二行又写“万寿无疆”四个满字。写完了,那机括也停住了,盒子里的人也不动了。太上皇看了,十分欢喜,忙吩咐赏福文襄十万两银子;又御笔写一个“寿”字,下面注着“十全老人”的款字,一并赏给了福文襄。
那福文襄虽得了太上皇的赏赐,但因为造这个小玩意儿,花去的银子也不下十万;里面还送了一个人的性命。原来造这个玩意的人,是福文襄的一个心腹随从;他知道总督打算送太上皇一件出色的寿礼。那亲随原有小聪明的,他早在半年以前,天天爬在屋顶上,拿一匹布紧紧地扎住他自己的头想着。今天想,明天想,居然被他想出这巧妙的玩意来。他关着门,细细地造成了,便去献给总督看。福文襄看了,十分称赞。看那万寿无疆四个字,只有汉字,怕太上皇看了不喜欢,又吩咐那亲随加上满字。那亲随又爬上屋去,想了二十多天,便给他想通了机括,加上满字。福文襄也十分欢喜,便赏他二万银子。那亲随虽得了银子,一时里却把他的聪明用尽,从此便痴痴呆呆的,回家去不上两个月,便一病死了。
这里福文襄特打发人把这玩意儿送进京去。第一道关口,逃不过那和珅的手,花了五万银子,才替他送进宫去。谁知那宁寿宫总管太监,又向他要钱。说:倘然不给钱,那机括走到‘万寿无’第三个字上停住了,那时太上皇动了气,俺却不管。福文襄听了害怕,便也送他三万银子。
这种情形,嘉庆帝统统知道;他早已要着手查办和珅了,只因碍着太上皇的面子,只得暂时忍着气。但他因为从前和珅递过如意,便也嫌恶如意这种东西。满洲风俗,凡是过年过节,一班王公大臣都要递一柄如意,算祝颂他一生如意的意思。到了嘉庆帝手里,便特意下旨,禁止递如意的礼节。他谕旨里有两句道:“诸臣以为如意,在朕观之,转不如意。”那文武百官接了这个谕旨,见皇上痛恨如意,大家弄得莫名其妙;只得奉旨免了这个礼节。
有许多善于奉迎的大臣,还上奏章称颂皇上崇尚俭德;独有那刘相国,知道嘉庆帝的心事。因此,嘉庆帝便重用刘相国,有事便和刘相国商量。
到这时,和珅才慢慢地有点觉悟嘉庆帝和他不对了。他想如今仗着太上皇的势力,谅皇上也没奈我何;将来太上皇过世,俺便辞官不做。因此,他常常进宫去伺候着太上皇。那太上皇也非他不可。里面有个春阿妃,外面一个和珅,终日陪伴着乾隆帝。那乾隆帝年纪也大了,没有精力游玩,便十分相信喇嘛的经咒。常常盘着腿儿,坐在炕上,默念着经咒。
嘉庆帝每天早朝回宫来,便到太上皇宫里去商量朝政。乾隆帝向南坐着,嘉庆帝向西坐着;和珅也站在一旁,参议大事。有一天,他三人正商议的时候,忽然乾隆帝盘腿合眼,坐在炕上不作声了。嘉庆帝看了,也不敢说话。
停了半晌,便见太上皇的嘴一开一闭的动着,慢慢的喉咙里有声音,说出话来。嘉庆帝留心听时,却一句也听不出来,只见他喃喃的念着,半晌半晌,忽听太上皇大声喝道:“什么人?”和珅在一旁忙跪下来,回奏道:“高天德,苟文明。”接着太上皇又喃喃呐呐地念了一阵,把手一挥,叫嘉庆帝出去。嘉庆帝只得退出来。
但是,太上皇这种古怪形状,嘉庆帝看在眼里,心下十分疑惑,问又不好问得。到第二天,悄俏去问刘相国;刘相国也说不知。后来嘉庆帝忍不住了,在没人的时候去问和珅。和珅说道:“这是喇嘛教的密咒,凡是在念咒的时候,有人喊着名字,那被喊的人,便要立刻死去。如今外面正闹着白莲教,臣知道太上皇要咒死那白莲教的首领;所以太上皇问什么人时,臣便把那白莲教两个首领的名字回奏上去。”嘉庆帝听了,心中也是害怕,想这和珅也懂得咒语,这种奸臣,不可不除,因此心中越发容不得和珅。要知和珅日后如何结局,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