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事无大小文言文翻译

事无大小文言文翻译

发布时间: 2020-11-23 00:04:38

㈠ 查点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㈡ 文言文翻译(有分)

有乞丐张二抄,倭寇叛袭乱时,郡守招募他让游过水里去查探贼人,他经常能获得真实消息/情报,而且不久看了贼人的脑袋呈献上来。赐给他金银犒赏他,他都不要。平定贼人作乱,论功劳他应当承袭百户侯。郡县长官给他朝章华服,张二摆手说:“为这么能穿这样的衣带白袍呢?开始望着进辕门的人一一叩头,就好像富人和穷人在演戏,哪里有来往的人群中讨饭来得自由。为可以忘记侮辱,又怎么会羡慕荣华富贵?”有的问他杀倭寇的事,他则笑着不说话。

自己翻译的,可以参考一下,不一定很准

㈢ 《岀师表》文言文翻译

先帝创建基业(建功立业)还不到一半,却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已分三国之势,我们蜀汉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的确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是因为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答这份恩情啊。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恢复振奋有志之士的士气,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至于堵塞了大臣们尽忠尽善、直言规劝的道路。
皇宫中的近臣和朝廷中的官吏,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为在宫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是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啊。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善良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才选拔来辅佐(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可以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再去施行。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增加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善平),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如果都能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都能各得其所。
亲近贤良的忠臣,远离奸佞(nìng)的小人,这是汉朝前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一次不叹息并且感觉到痛心和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扬名做大官。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三次到草庐中来探访我,拿当代国家大事来询问我,因此我感慨激动,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军事失利,(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我)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从那时起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严谨慎重,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才在(建兴三年)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充足,应当勉励并统帅军队,北上去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的帝业,迁回到旧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重任委托给我,(如果)不见成效,那就请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的追念先帝遗愿,(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我)就要远离陛下,面对这篇奏表,禁不住眼泪就流了下来,不知说了些什么。

㈣ 古文翻译

第一句没看过
2 我不是为我被刖刑而悲,而是因为宝玉被认为是石头而悲哀
3,我认为宫中得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咨询他得意见
4,不过这种说法,我还是有所怀疑得

㈤ 古文出师表文言文翻译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原文内容: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原文大意: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大概是追念先帝对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在陛下身上啊。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宫中或府中而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志向思虑忠贞纯正的人,所以先帝才选拔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更多成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说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痛心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地处偏远,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的没有成效,从而损害先帝的明察。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装备充足,应当勉励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心于陛下的职责的事。至于考虑事情是否可行采取适当措施,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成功,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告慰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用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识别采纳正确的言论,追念先帝遗愿,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面对着奏章眼泪滴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

㈥ 翻译文言文

文章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n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
文章注释
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
中道:中途。
崩殂(cú):古代天子死称崩,也称殂。
今:现在。
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
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
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此:这。
诚:的确,实在。
之:的。
秋:这里是“时候”的意思
然:然而。
侍,侍奉。
卫,护卫。
懈:松懈,懈怠。
于:在。
内:皇宫中。
忘身:舍身忘死。
盖:大概。
追:追念。
殊遇:优待,厚遇。
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
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光:发扬光大。
遗德:留下的美德。
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妄自菲薄:随便看轻自己。
妄,过分。
菲薄,小看,轻视。
气,志气。
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
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以,以至,从而。
塞:阻塞。
谏:劝谏。
俱:通“具”全,都。
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
陟(zhì):提升。
罚:惩罚。
臧(zāng):好。
否(pǐ):坏。
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
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
为:做。
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刑:罚。
昭:显示,表明。
平:公平,
明:严明。
理:治理。
偏私:偏袒,有私心。
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朝廷。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志:志向,
虑:思想,心思。
忠纯:忠诚纯正。
简:挑选。一说通“拣”,挑选。
拔:选拔
遗(wèi):给予。
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
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
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有所广益:收到最多的好处。
广益:增益。益,好处。
性行(xíng)淑均:性情品德善良端正。
淑,善良。
均,公平。
晓畅:精通。
试用:任用。
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营:军营、军队。
行(háng)阵:指部队。
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倾颓:倾覆衰败。
痛恨:痛惜,遗憾
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隆:兴盛。
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布衣:平民百姓。
躬:亲自。
耕:耕种。
苟:苟且。
全:保全。
闻达:显达扬名。
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卑,身份低下。
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枉屈:枉驾屈就。
顾,拜访。
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
驱驰:奔走效劳。
夙夜忧叹:早晚忧愁叹息。
不毛:不长草的地方,比喻地方偏远。
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
庶:希望
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 ,劣马,走不快的马。钝,刀刃不锋利。
攘(rǎng)除:排除,铲除。
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
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斟酌损益: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斟酌,考虑。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
托,托付。
效,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有成效。
慢:怠慢,疏忽。
彰:表明,显扬。
攸之、祎、允:这时是人名,分别指郭攸之、费祎、董允
咎:过失。
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察纳:观察采纳。
雅言:好的言论。
深追:深切地追念。
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涕零:落泪。零:流(眼泪)。

文章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部分,益州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实在是形势危急、存亡难料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奉守卫的大臣们在宫廷里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在疆场上舍身忘死地战斗的原因,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厚遇,想要报答给陛下您。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有志之士的勇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至于堵塞了忠臣劝谏的道路。
皇宫中的侍臣和丞相府所属的官吏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朝廷中而异。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者尽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中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给予(辅佐)陛下的。我认为宫内的事情,无论事大事小,都应当拿来问问他们,然后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得到很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过去试用过他,先帝称赞说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为中都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都拿去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先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后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没有一次不痛心遗憾,对桓帝、灵帝的昏庸误国表示感叹惋惜。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室的兴盛,就用不了多长时间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希望在诸侯中扬名显贵。先帝不认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拿当时的大事询问我,因此我深为感慨和奋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严谨慎重,因此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害怕托付没有成效,以至于损伤了先帝知人之明。因此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兵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奖赏率领三军,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回到以前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忠于陛下职责本分的事情。至于处理事情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任务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臣,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询问治国的好道理,察明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深地追念先帝的遗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受到的恩德感激不尽。
现在我要出征远离陛下,面对着表文眼泪滴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http://ke..com/link?url=_V75

㈦ 在线古文翻译

1.原文,浟使告曰:“吾直道而行,何惮权威?卿等当成人之美,反为权威所言!专”修等惭悚属而退。翻译:王高浟派人告诉(羊修等人)说:“我走正道,怕什么权威?你们应当助我秉公办事,怎么反倒说什么不能冒犯权威的话!”羊修等人惭愧而又害怕地退下去了。
2.高浟明白熟悉日常事务,办事干练果决,事无大小,都根据实情来处理。
翻译要根据上下文,当然基本功(对单个字词的翻译)要扎实。我这个网上找的,此文网络上有。加油吧,同学……

㈧ 用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

予入学堂而中道拾遗,夫十一月廿八,获银契于门阶,窃以为失者疲敝,此诚忧虑饥寒之秋也。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盖先师之仁义,欲张于天下也。诚不知失其者何,宜立帖以告,以光孔孟之道;不宜自作主张,明珠暗投,以塞仁德之路也。愚以为银契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告之,不宜偏私,然后完璧归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今当远离,临帖涕零,不知所言。

㈨ 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 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 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 “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例:“然则……”:换成“ 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 根据什么……”. (十)选.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中考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四、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五、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㈩ 文言文《出师表》的翻译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0)事无大小文言文翻译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文章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

表文的第二部分,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

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

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

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

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热点内容
微生物学第三版 发布:2025-07-11 00:14:22 浏览:107
初中数学卷子 发布:2025-07-11 00:11:28 浏览:807
2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 发布:2025-07-10 23:36:23 浏览:93
活性炭化学式 发布:2025-07-10 16:30:45 浏览:437
怎么双眼皮 发布:2025-07-10 14:11:37 浏览:591
教师师德演讲稿集锦 发布:2025-07-10 13:52:59 浏览:701
英语培训翻译 发布:2025-07-10 10:05:31 浏览:823
2014暑期实践 发布:2025-07-10 09:19:41 浏览:982
老师批改作业的图片 发布:2025-07-10 07:56:40 浏览:819
兰州市教育 发布:2025-07-10 04:28:12 浏览: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