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作品赏析
外观还是老美术馆的感觉,但是外立墙面换成了花岗岩,窗户是深色铝合金的,门换成了大铜门,东西两侧长廊也恢复了,三面竹林环抱。
馆内部完全焕然一新。展馆空间通透、灯光设计独具匠心,内部湿度、温度都清爽宜
人。尤其是一楼东南西北四个角厅都去掉了立柱,并采用智能化遮阳采光天窗。
硬件装修国际标准
据介绍,这次馆内装修硬件设施都采用国际标准:所有柱、梁、楼板都抗震加固;展厅内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并可灵活调节送风量,保证实现不同功能展厅对不同温度和湿度的要求;部分展厅设置名贵艺术品专用的通体玻璃柜;还有火灾自动报警喷洒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智能楼宇自控系统等等。
坐椅临摹以人为本
除了这些软硬件设施,美术馆的大气和舒适还体现在以人为本上。展厅里增加了座椅,随时可以坐下临摹。卫生间增加了数个,展厅间新设计了通道,省了许多冤枉路。增设了接待室、存衣间、咨询处以及残疾人专用设施。
二期扩建4万平方米
除了把内部重新装修改造得舒适和环境达到国际展览标准外,美术馆这次改造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扩建,在保留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主楼扩建了5328平方米,美术馆总建筑群面积达到27622.5平方米,大大丰富了陈列、展览美术作品的空间。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避免发展滞后问题,美术馆二期工程也正在审批当中,预计不久后上马。该工程将在美术馆原址西侧征地1.8公顷,建筑4万平方米的新馆,新馆地上3层地下3层,在规划布局上东面与老馆相呼应,西面与黄城根遗址公园融合。
⑵ 中国美术馆里最有名的画作是什么,对比西方水平如何
我认为中国美术馆中最有名的画作是《清明上河图》。对比西方水平,我认为中国与西方的画作水平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美。
我觉得中方和西方的画作各有各的美,两者不分高低。
⑶ 这个是中国美术馆中的一个雕塑,请问它的作品分析,历史评价,作者意图是什么
作者肯定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但是你不发出来图片,谁也看不到
⑷ 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作品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以新中国成立前后时期的作品为主,兼有明末、清代、民国初期艺术家的杰作。藏品主要为近现代美术精品,中国当代著名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和重大美术展览获奖作品,以及民间美术作品。藏品中有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蒋兆和、司徒乔、李可染、吴作人、叶浅予、罗工柳、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收藏品类有绘画、雕塑、陶艺民间美术等数十个品类。其中包括年画、剪纸、玩具、皮影、彩塑、演具、木偶、风筝、民间绘画、刺绣等民间美术品。在馆藏品中德国收藏家路德维希夫妇捐赠欧美国际艺术品117件,其中有毕加索作品4幅,这是中国首次大量收藏的西方艺术品,此外还有非洲木雕及其它外国美术作品数百件。
美术作品作品:烟阿克街、格雷斯海姆街一角
作者:贝尔特莱姆·耶思丁斯基
创作年代:1987
规格:150×250cm
材质:画布油画 作品:烟雨漓江
作者:白雪石
创作年代:1983
规格:95×176cm
材质:纸本水墨设色中国画 作品:纪念N·N·Ge(十字架绞刑)
作者:安德烈·图图诺夫
创作年代:1978年
规格:140×150cm
材质:画布油画 作品:作品:花瓶边的男人和女人,半身像
作者:巴伯洛·毕加索
创作年代:不详
规格:116×89cm
材质:画布油画 作品:母亲
作者:爱德华·克·格鲁伯
创作年代:1981
规格:l16×89cm
材质:画布油画 作品:伟大的母亲
作者:贝尔纳德·舒尔茨
创作年代:1993
规格:240×220cm
材质:画布油画 作品:通往乌鲁木齐
作者:艾中信
创作年代:1954
规格:100×400cm
材质:布面油画
⑸ 中国美术馆是以什么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
中国美术馆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1963年6月,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明确了中国美术馆的国家美术馆地位及办馆性质。
⑹ 中国美术馆名画对比西方水平如何
只能说两种画作各有千秋,在文化方面不分高低。
1、国画总是显得素净简约,有一种文化气息冉冉升起。水墨画往往不需要浓妆淡抹,水墨画只需要一根毛笔和一碟清水,即可作出来,看起来特别的有美感线条异常的饱满。中国的水墨画与西方的画作相比起来中国更注重主观,而西方则更重客观,他们对于画作的色彩往往会大加渲染,而水墨画不注重色彩也,不注重于什么样的形状,只注重于线条具有美感。而且水墨画上往往会提上一首诗,这样诗景相结合更能够突出中华文化的魅力。
综上所述,两种画作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美感,同时也各有各的文化色彩和背景。
⑺ 中国美术馆的著名作品和它的来历
靳尚宜的塔吉克新娘,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蒋兆和的流民图。
⑻ 中国美术馆的建筑风格
造型上仿敦煌莫高窟,中间采取的是莫高窟九层塔的造型。两边也近似莫高窟的石窟,两边对称。
⑼ 中国美术馆的藏品
中国美术馆官方网站--藏品区
http://www.namoc.org/was40/outline?channelid=3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