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校庆文言文
❶ 有谁能用文言文写一片校庆贺词
乍一看被吓到了。。。帮不到你 嗯 安慰一下 兼抛砖引玉 呵呵宝地出人杰,良田生嘉禾。贺今古来稀,桃李润涸泽。
❷ 在校庆上用的古诗词
晚香阁
紫藤烟笼蕴诗意,
古阁倩影入池塘。
园中不知桑榆晚,
梦里犹内有桂花香。
啬翁墨宝赠校训,容
梅子京腔传四方。
文人骚客聚福地,
赏菊吟诗佳话长。
❸ 九十周年医科大学校庆配什么古诗文,要大气
沁园春·长沙
现代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❹ 知乎网为什么说浙大校庆公告的文言文不合格
当然不及格了!
"公告"这类公文,最重要的功能是什麼???是公--告--呀!对象内是受文大众。如容果公告出了,受文大众却不知所言,就是失去它的功能了。
浙大虽大,它的校友师生有几人懂得阅读这份公告??
浙大的校训是"求是、创新",不曾说是"求异、仿古"。用文言去写公告,当然不及格了。
不过,宣传效果到也不错,引起了大家的话题--可是,用这个方法引起话题,也未免入俗滥三流了。
(还有那个 “莺飞草长” 啊!它是形容暮春三月的景色。语本《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浙大校庆在五月,早就过了 “莺飞草长” 的时候了。)
❺ 七十年校庆 用文言文怎么说
七十华诞
❻ 如何评价《浙江大学 120 周年校庆公告》使用文言文
《浙江大学 120 周年校庆公告》使用文言文,有舞文弄墨、矫揉造作之嫌。往大处说,公告是篇公文,措辞严谨即可,不必之乎者也。往小里说,校庆的公告,与广告无异,让人看懂是目的。使用文言文,与目的背道而驰。
❼ 文言文校庆公告是语言知识还是人文素养
参考资料:
何龙
据浙江在线报道,浙江大学师生的朋友圈这两天被一篇“雄文”刷屏了。这篇文章通篇文言文,是浙大发布的120周年校庆第一号公告。
要看懂这篇文言文公告,借助《现代汉语词典》恐怕还不够,可能还要不断地查阅《辞海》;中文系的学生都未必能够全部“破译”,就更难指望其它校友能轻松理解了。果然,有人感叹自己没怎么看懂而要求译成白话文
对这个“译成白话”的要求,公告作者之一、浙大中文系教授胡可先果断拒绝,他说:“古文怎么能翻译成白话文,翻译过来韵味就全没了。”
报道说,已经有人朗诵了这篇文言文公告。
“至若鸿儒会通,踵武前贤;厚德励行,创启新学。惟新是系,勤学修德,授业有若春风;惟真是求,明辨笃实,开坛无妨争啄。苞桑犹安危之所系,志远思深;锦蕞仍梁栋之是培,器弘识卓。……”
像这样的文言文公告读起来已经十分费劲,听起来将会怎样?大概就像不懂英文的人听英文歌曲一样,听进去的只有声音吧?
对此公告,浙大副校长罗卫东评论说,“此篇公告……体现了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雄厚历史底蕴,集中展示了中文系古典文学学科的风采,让人耳目一新。要切实改变人们对浙大有知识无文化的偏见,需要更多师生校友的共同努力。既要有重大活动的文化设计,更要有从身边细节着手的点滴积累。其中,老师同学以及广大校友的人文素养和文化气质,无疑是学校文化最好的窗口。加油吧!”
文言文只是一种语言知识,只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工具,把用文言文写校庆公告视为“文明素养”和“文化气质”,恰恰反映了这位副校长“文化气质”的表面化。
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性来对抗神性,对抗凌架于人之上的任何教义、理论、观念和实践。
在一次演讲中,龙应台是这样区别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知识是外在于你的东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须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人的生活与行为,才能称之为素养。人文素养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养。
我们姑且不去谈“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的意义,不去谈文言文公告的传播障碍,只从人文素养中尊重人的感受看,校庆公告不是文学作品,不以克服文字障碍为快感,它要面对的是包括对文言文一知半解者在内的校友。而这篇让人“没怎么看懂”的文言文公告却是通过为难别人来展秀作者自己的。连使用文字都缺乏人的关怀,怎么反成了“人文素养”的表现?
中国人一直都具有强烈的“返祖意识”和“啃老思想”:见到法律失守、道德沉沦、价值倒错,人们就归因于传统文化没有得到发扬光大,于是就到“国学”中寻找解药,甚至认为繁体字、文言文就是这帖解药中的甘草。
有此观念的人却没有想到,这一被迷信了几千年的“中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中,从来就没有根治过专制制度;我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能很快发挥药效、能从根本上起治疗作用的“西药”——至少也应是中西结合式的治疗。但不幸的是,在我们的门诊处方中,“西药”却不被允许使用。
当然,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在无需破译文字“密码”的电子媒体中长大,确实缺少必要的古文知识,但在通行白话文时代,这不是致命的短板;真正致命的短板,是缺少常识,缺少思考和思想,缺少正常的价值判断力,简单地说,缺少真正的人文素养。浙大更要引为自豪的,应该是人文素养而非语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