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美术学科 » 中学科技教育

中学科技教育

发布时间: 2020-11-24 20:50:49

中学如何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下手,采用逆向思维考虑东西,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考虑问题全面了自然创新能力就会提高。
我想创新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我们无法近距离接触.但是我们可以细心于周围的事物,要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知识,保持一颗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

㈡ 做中学的为什么要对学生开展探究式科学教育

今天,信息爆炸性的增长使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没有智能工具的引导,我们将不可能管理日益增多的海量的信息,在知识社会里信息的综合和生成数据本身一样重要。因而,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为什么要以探究的方式来进行科学教育呢?
1.来自科学家的意见。20世纪60-70年代,由科学家提出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来自于成功的科学家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经过较长的教学实践以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来自教育理论的支持。认知科学揭示了有关人是如何学习的某些规律。概念是构建儿童认知的基石,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已经有能力建立一些概念和认知认知结构,在科学教育中教师搭建一些“脚手架”,帮助学生建立一些概念和认知模型会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效率,但是,建立这些概念和认知结构需要从儿童原有的概念出发(儿童往往会具有一些错误的想法)通过“做中学(动手、动脑)”来进行。
3.来自学习科学(神经教育学)的启示。学习科学是一门新出现的交叉学科,他研究心智、脑和教育的关系。脑的不同部分在人的一生中呈现不同的发展规律,负责逻辑推理思维的前额皮层成熟得较晚,直到20岁以后才最后发展成熟,所以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儿童通过接触实际,通过直观的多种感官的通路发展认知和情感,是有利于儿童发展的。

㈢ 中小学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中小学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意义

中小学科技教育以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开展课外科普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向中小学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中小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将此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出成效。

㈣ 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的科技特色教育

该校响应荔湾区教育局提出的“一校一品牌”的战略思想,着力打造该校科技特色,2012年荣获全国创新型学校称号,2013年该校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学校,第二批国家级科技体育传统校。该校的科技特色思路就是以校本科技课程为引领,和科技社团的提高升华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目前特色的社团有:无线电测向、电子制作、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意模型、科技绘画、3D打印等几大项目,经过实践我们培养了黄海、陈勇等科技领军人物,还有十位无线电测向国家队队员。近三年,科技比赛中获得市级以上的奖项达到739项,其中世界冠军8项,亚军3项,国家级奖项多达276项,省级奖项208项,市级奖项244项,2013-2015年该校连续三年承办全国无线电测向公开赛,这是全国初中举办这类赛事是独一无二的,全校师生的科技素养不断提高,科技特色已经成为该校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 从2010年开始,该校便开始发展无线电测向的运动,五年以来,硕果累累。
2011年12月3日上午,在广州市第41中学举行了2011年广州市无线电工程竞赛,该校无线电小组共21名同学参加了全部项目的竞赛。经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取得优异成绩,在三个项目的六个团体项目中,该校夺得以下成绩:
遥控编码机器人探雷竞赛女子团体第一名;简易机器人竞赛女子团体第一名;简易机器人竞赛男子团体第二名;智能寻轨器竞赛女子团体第三名。
其中个人成绩方面,在简易机器人制作赛中,初三5班范颖欣、初一1班余嘉伟、初一2班姚楠获得一等奖;初一3班梁世钟、邓苇欣、初二1班何霈明获得二等奖;初一6班李美欣获得三等奖;行驶赛中,邓苇欣、范颖欣、姚楠、何霈明获得一等奖,梁世钟、余嘉伟获得二等奖。在遥控编码机器人探雷制作赛中,初二4班李德新、初二5班关颖诗、初二6班张敏颐获得二等奖,初二1班陈祉羽、初二4班苏恒伟、初一2班白语新、初二5班易泳岚获得三等奖,在行驶赛中,关颖诗获得二等奖,李德新、张敏颐获得三等奖。在智能寻轨器制作赛中,初二5班陈明慧获得一等奖,初二6班庄梦倩、初一3班郑英杰获得二等奖,初一4班朱舜羲、初一6班朱峻杰、初二5班陈颖敏、初三5班雷捷获得三等奖,在行驶赛中,郑英杰、陈英、陈明慧获得一等奖,庄梦倩获得二等奖。
2011年7月24日至7月28日,“尚德电力杯”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在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举行,来自全国二百多支代表队、三千多师生参加了水陆两栖太阳能小车竞速、太阳能环保理念载人车竞速等项目的个人和团体比赛。该校在5月28日的广东省选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与广东实验中学等学校代表广东省参赛。
该校由无线电小组的10名学生组成代表队,在指导老师黄海的带领下,通过对初赛中的太阳能小车进行改进,反复做实验、对比,使其具有更轻的质量和更好的浮力,并在比赛中顽强拼搏,喜获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创意大赛全国总决赛团体银奖。其中,在光能水陆两栖小车竞速赛中,初二(5)班范颖欣、初二(6)班陆嘉余2名同学获得一等奖,初一(1)班陈祉羽、何霈明、初一(4)班李德新、苏恒伟、初二(2)班梁晓蕾、简洁怡、初二(5)班雷捷、初二(6)吴浩谦8名同学获得二等奖。该校被评为2011年全国创新型学校。领队刘穗贇、指导老师黄海获2011年度中国百名创新型名师奖。
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南海区文体旅游局、南海区桂城街道办事处主办的2013年广东省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在桂城千灯湖新文化广场举行,来自省内各中、小学、高中和职中等的94支队伍约千余名学生参加比赛。
经过顽强拼搏,在第一天的80米波比赛中,初二2黄兆源、姚楠、初一1的黄域殷、何朗坤获一等奖,初二2邵莹、初二3邓苇欣获二等奖。在第二天的2米波比赛中,初一1陈振宇获全省第三名(一等奖),初二2邵莹、初二3邓苇欣获二等奖。
根据比赛规程,该校将获得参加今年在江苏省灌云县举行的2013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的资格。
2013年全国电子制作锦标赛获1金1银2铜等共18个奖项
在7月22日晚上的2013年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颁奖典礼上,当总裁判长袁伟炎连续七次念到“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时,观众的赞许声不绝于耳,该校7名女生一字排开在领奖台上,囊括了智能寻轨器比赛的第一名到第七名。
2013年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在7月21日至7月23日在杭州市文海中学举行,比赛期间,杭州的温度达到历史最高温度40°C,比赛场地是没有空调的实验室,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克服高温酷暑,使比赛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在激烈的比赛中该校学生共获得18个奖项,包括1金1银2铜,囊括了智能寻轨器项目女子少年组的第1名到第7名。
2013年9月1日至6日,第九届世界无线电联盟三区(亚洲太平洋地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在韩国江源道洪川郡进行。该校吕婵加校长(国家队领队),指导老师黄海、初三2班黄兆源、初三1班余嘉伟、初一1班何朗坤入选中国国家队并参加了比赛。黄兆源获M16银牌,吕校长获M40第4名,为国争光,为校添彩。
本次比赛有来自中国、哈萨克斯坦、日本、韩国、美国、蒙古、乌克兰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运动员参赛。韩国江源道洪川地区森林茂密,第二场80米波段的比赛在海拔1000米的森林中进行,全程奔跑近10公里,对运动员的技术、体能和意志都是严峻的考验。
比赛中吕校长与同学们同吃同住,悉心照顾同学们的生活起居。赛前为同学们作动员,强调同学们在比赛中要有拼劲、有斗志,赛中一直站在检录点逐一为每一位上场队员鼓劲。在终点,吕校长一直站在终点前为同学们摇旗呐喊,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名学生返回终点。
无线电测向运动大致过程是:在旷野、山丘的丛林等自然环境中,事先隐藏好数部信号源,定时发出规定的电报信号。参加者手持无线电测向机,测出隐蔽电台的所在方向,采用徒步方式,奔跑一定距离,迅速、准确地逐个寻找出这些信号源。以在规定时间内,找满指定台数、实用时间少者为优胜。这项运动首先考察的是一个人的体力和智力,比赛中需要根据信号,在树丛间穿越复杂的路线,对人的听力、意志等也都是很好的锻炼。
由该校承办的2013年全国无线电测向公开赛即将在华南植物园进行,该校生踊跃报名参加公开赛,本周六、日在黄海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师生到位于佛山南海的千灯湖训练,周六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进行训练,一直到下午三点半才结束训练,周日却变天,大家冒雨训练,中午只是吃带来的干粮和水,大家毫无怨言,认真训练,老师们都虚心向学生请教,使自己尽快掌握测向技术,争取在公开赛为该校争光。
2013年全国无线电测向公开赛11月16、17日在华南植物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一千二百多的运动员参加比赛。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荔湾区教育局和央视5台著名主持人到现场主持并参加体验活动。
整个比赛过程紧张有序,大家争分夺秒寻找电台,运动员发扬体育精神并结合现代科技,不仅锻炼了体魄还提高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科技探索意识和拼搏精神,启发青少年对科技体育的向往,青少年在训练、比赛中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竞争,有利于培养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
无线电测向公开赛体现了“科技体育 快乐体验”的理念。
2013年11月17日星期日2013年全国无线电测公开赛在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举行颁奖暨闭幕式。为期两天的赛事,进行了3.5MHz短距离测向个人、团体赛和144MHz短距离测向个人、团体赛的比赛。
一千二百多名选手在各个项目进行激烈的角逐,取得优异的成绩。荔湾区教育局代表队在3.5MHzW50短距离测向团体赛荣获一等奖。
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领导、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业务部领导、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领导和荔湾区教育局领导出席了颁奖暨闭幕式。
2013年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总裁判长孙立敏宣布各项成绩,获奖运动员怀着激动的心情上台领奖。在荔湾区教育局徐启贵宣布下闭幕。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天公不作美,冷风细雨,该校无线电测向训练没有休止符,继续在荔湾湖公园进行,师生们克服各种困难,不怕苦不怕累坚持训练。每周六该校无线电测向训练都在荔湾湖公园进行,成为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很多游人好奇的眼光,很多人询问我们师生在干什么?我们向他们宣传无线电测向基本知识并邀请感兴趣的游人参加体验测向活动。
为了使每周的训练准时顺利开始并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每次黄海老师都是7点半就提前到达,精心布台。叶广丽老师、方春玲老师和朱爱仪老师8点半就到达,组织集合学生。黄慧老师带着儿子、杨慧老师带女儿、钟小珍老师一家三口都来参加体验活动,已经退休的陆秀芳老师每周都坚持来训练。还有江翠娟老师、陈立明老师有时间就来参加。
初一4班陈月莹同学的妈妈看到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训练,被老师们团队协助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动,她说当初来23中学杨光班,就是因为在开放日那天她带女儿参观了科技室,看到黄海老师在认真辅导学生,学生非常专心投入的训练,她和女儿觉得这个学校虽然不是名校但是老师很好,学生受关注度高,商量后马上决定报我们这间普通学校。
希望此项运动随着不断的普及与开展,大家积极齐参与使这项集科技、体育、趣味性于一体运动,使之成为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的运动,打造成23中学科技特色和名片。
2014年1月1日至2日,2014年中国、韩国、哈萨克斯坦国际青少年无线电测向比赛在华南植物园开幕。本次赛事由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广州市无线电运动协会主办。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无线电定向部主任董屹立、国家无线电测向集训队总教练齐继辉等出席开幕式。来自中国、韩国、哈萨克斯坦的500余名优秀测向选手参加了比赛。
开幕式上,董屹立首先向大家祝贺新年,并代表组委会向参与此次赛事的代表队领队、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他说,无线电测向是一项具有独特魅力的竞技性运动项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希望通过此次赛事的成功举办,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与,2014年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无线电测向运动的长远发展。
无线电测向运动在该校开展非常广泛,本次共有16名老师和25名学生共41人参加此次邀请赛,分别参加长距离80米波段、2米波段,短距离80米波段和2米波段。在两天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短距离80米波段比赛中,初一陈月莹同学获得W16第3名,黄偲颖获第5名,初二汤文乐获得M16第3名。女教师囊括短距离80米波段W50的1至5名,W40的1至3名,黄海老师获得男子长距离2米波段M40第一名,陈勇老师获得短距离80米波段第4名。
2014年4月19、20日(周六、周日)在佛山南海三山举行“2014年广东省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来自全省的将近2000名学生参加为期两天的比赛,该校师生也组队参加比赛。当天气闷热,但是师生热情高涨,发挥团结拼搏的精神。
在周日的2米波段的比赛,何朗坤同学只用了4分多钟找齐6个台,是全场最快的。汤文乐用了5分钟、陈振宇用了7分钟、蔡宗佑花了9分钟找齐6个台。巾帼不让须眉,女生中的黄偲颖花了6分钟、李郑嘉怡用了7分钟、黄域殷用了8分钟找齐6个台,惊艳全场。
本次比赛规模空前庞大,参赛人数约2000人,参赛队伍近90支,各组别比赛奖励团体前六名,个人奖励前18名(一、二、三等奖各6名),加上比赛场地较小,电台密集,用时较短,分秒必争,所以竞争非常激烈。
每个组别参加人数都非常非常多,要获得个人奖是非常困难,即使在竞争很激烈的情况下,在两天的比赛中,该校队员们发挥了出色的竞技状态,努力拼搏,取得优良的成绩,有相当多同学获得个人奖,详细成绩见下:
个人成绩:
80米乙组男子陈振宇 (二等奖)
2米乙组男子何朗坤、陈振宇、汤文乐、蔡宗佑(一等奖)
张洺嘉(三等奖)
2米乙组女子黄偲颖、李郑嘉仪、黄域殷 (一等奖)
邓帼君、杨 琳(二等奖)
1、无线电社团2014年上半年参加(广东省体育局或广州市教育局组织的)竞赛共获奖138项(同比增长65%),其中一等奖88个,冠军23项,亚军9项,季军8项。2、在2014年6月的全国无线电测向广州预选赛和广州市国际无线电测向精英赛中,初一1班杜立勤获得第1名,初一1班杨琳、初一4班谭旭飞、陈月莹、邓帼君等获得多项前3名,标志着―――曾经以初二1何朗坤为代表的初二级超过了以黄兆源为代表的初三级学生,现在以杜立勤为代表的初一级又超越了以何朗坤为代表的初二级,该校无线电测向高速成长,后浪推前浪。3、初三2黄兆源作为无线电测向特长生被广雅中学录取。利用周六日的训练比赛共28次,教师及家属参与95人次。
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主办,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省无线电和定向运动协会承办的2014年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3.5MHz、144MHz)、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分别将于2014年7月28日-8月3日、8月3日至9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根据广州市预选赛、集训等考核结果,经专家严格筛选,该校何朗坤同学入选广州市无线电测向代表队。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科技体育竞赛活动,培养青少年参加科技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身体体质,挖掘科技创新潜能,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于2014年7月28日至8月2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办2014年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该校共5名学生参加了比赛,经过激励的竞争,获得了二等奖5人,三等奖4人,其中初一1杜立勤获得了个人第10名,初二1何朗坤、初三2黄兆源,黄偲颖获得了个人第12名的优异成绩。这是该校第二年参加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比上年参赛成绩有突破性的进步,经过两年的探索,该校将加大无线电测向的开展力度,明年选派出更多的的优秀学生参加全国锦标赛,再创佳绩。
10月12日星期天,2014年“追逐梦想”全国青少年校园无线电教育竞赛活动在广州市雕塑公园隆重举行。此次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主办,由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承办。本次有来自全国各地,60多支代表队共1400多人参加。无线电测向项目主要有80米波段和2米波段的比赛,分别在上午和下午进行。本次比赛参与对象众多、分为成年组、青年组、少年组,儿童组,还有家庭组,教师组,校长组。本次活动还进行了无线电通信和无线电电子制作的展示和体验活动。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在去年承办2013年全国无线电测向公开赛,获得圆满成功,今年再次承办全国性的比赛。在2014年9月,由该校承办了2014年荔湾区无线电测向辅导员培训班,并将于11月首次举行2014年荔湾区青少年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从2010年开始学校的无线电社团正式成立,短短4年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三年来,无线电社团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和教育部门举办的无线电系列赛事,共获得奖项323个,其中亚洲奖项1个(银牌1块),国家级奖项70个(金牌2块,银牌4块,铜牌3块,一等奖9个,二等奖28个,三等奖24个)。省级奖项62个(其中一等奖33个二等奖17个,三等奖12个)。市级奖项177个。在2014年全国青少年电子制作锦标赛中,该校取得了团体冠军2项,团体亚军和季军各1个,个人项目夺得了2金2银等多项优异成绩。本届赛事的顺利开展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课外生活,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展现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风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11月1日上午,在风景优美的荔湾湖公园举办2014年荔湾区“阳光杯”无线电测向锦标赛。荔湾区有19间中小学报名,大约300名运动员参加比赛。此次赛事由荔湾区教育局主办,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承办,这是以冠名形式的首届荔湾区无线电测向锦标赛。荔湾区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对此次冠名比赛给予大力的支持。比赛当天荔湾区教育局体艺卫科科长陈仲辉、专干陈莹出席开幕式。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做了全面、细致的部署,调动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赛事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当中,力求从全方位着手办好本届大赛,发扬二十三中精神,展现荔湾风貌。无线电测向运动能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室内与户外、体能与智力的结合,有机地将科技、健身、休闲、娱乐融为一体。对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体魄、磨练意志,进行国防教育,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能力,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丰富学校科技特色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均十分有益。本届赛事的顺利开展对于在荔湾区普及无线电测向运动,丰富了青少年学生的课外生活,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品质,展现青少年学生的精神风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5年元旦,在美丽的东莞植物园进行无线电测向80米波段的比赛,为2014年全国无线电测向公开赛拉开了序幕,来自北京、河南、浙江、吉林、新疆等八百多名运动员相聚在东莞。本次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主办,由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承办。这是该校继2013年全国无线电测向公开赛、2014年追逐梦想全国校园无线电教育竞赛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后,第三次承办全国A级赛事。作为本次大赛的承办方,该校师生在吕婵加校长的领导下,做了全面、细致的部署,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到赛事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当中,力求从全方位着手办好本届大赛,发扬二十三中精神,展现荔湾风貌。本次比赛共进行短距离80米波段、2米波段、快速测向和测向机制作工程共4项比赛。比赛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和成人组。出席当天比赛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无线电定向部董屹立主任、项目主管张光硕、广东省社体中心郑凤玲副主任、李国富部长、广州市教育局科研处谷忠鹏处长、邱国俊副处长,国家体育总局无线电测向运动训练基地主管李曦东,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的蔡崇洲教授等领导和专家。多年来,在上级的关心和支持下,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秉承科技体育,快乐体验的理念,大力发展无线电测向、无线电电子制作等一系列科技体育项目, 2011年到现在,该校无线电社团参加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和教育部门组织的比赛,获得市级以上奖项600项,其中国家级168项,省级123项,科技体育已成为该校的靓丽品牌。
2015年4月25日-26日,在佛山南海桂平社区映月湖公园进行了2015年广东省无线电测向锦标赛,该校23名学生参加了比赛,叶广丽、彭福盛、钟小珍、朱爱仪、钟海英、邓敏珠等老师与家属一起参加了比赛。该校学生经过平时的认真训练,在比赛中顽强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第一天的80米波段比赛中杜立勤获三等奖。在第二天进行的2米波段比赛中,初一2何奇勇、胡文栩、郑哲瀚、初二1蔡宗佑、杜立勤、初二4陈月莹获得二等奖。
2015年7月21日至7月23日,在阳东广雅中学校园里进行2015年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比赛。本次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中国无线电协会主办,广州市教育局承办,协办单位是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阳东广雅中学。
本次比赛项目有2米波、80米波个人赛,2米波、80米波团体赛、快速测向等。分成M11、W11,M13、W13,M16、W16,M19、W19, M21,、W21组别,来自广东各地的将近1000名青少年云集阳东广雅校园里,参加这个盛事。
该校15名学生远赴阳东广雅中学,参加M16、W16组别的比赛。该校师生赛前牺牲休息时间一直进行训练。师生克服种种困难,在大家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下,在强手云集的赛场获得佳绩:80米波个人赛陈致、温皓晴、黄域殷获得W16三等奖,何朗坤获得M16三等奖。该校训练的坑口小学老炫凯获得M11一等奖第二名。2米波个人赛温皓晴获得W16三等奖,郑哲瀚、杜立勤获得M16三等奖。获得2米波M16团体赛第三名,获得80米波M16团体赛第二名。
2015年国际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于2015年8月27日至30日在美国丹佛进行。本次比赛运动员来自中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瓦多、德国、英国、美国等。经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同意,中国无线电测向国家队由国家无线电测向运动基地组队,作为中国国家队参赛。该校学生何朗坤、黄域殷入选中国国家队参赛。
比赛项目为长距离无线电测向,共有四项,定向猎狐、快速测向、2米波,80米波。比赛场地位于海拔3000米原始森林,随处见野兔、羚羊、鹿、松鼠,要穿越铁丝网、跨越(牧场)围栏。由于每场比赛要越野10公里,运动员装备有紧身快干衣(裤),护腿、护臂、越野鞋、指北针、地形图、测向机、笔(作图)。
为了有良好的竞技状态,中国队运动员制订了严格的作息时间:5:30跑步8-10公里,7:30外出训练或比赛,下午4时回营地,6时吃晚饭,7:30教练会议,8:00全体教练员运动员会议,9:00学生写日记,10:00睡觉。
该校为国家队夺得8金2银,分别为初三1何朗坤2金(80米和2米),初三1黄域殷3金(定向猎狐、80米波、2米波)1银(快速测向)。该校叶广丽老师夺得3金(定向猎狐、快速测向、80米波)1银(2米波)。 新华网广州9月23日电(记者 黄浩苑)初中生也能玩转3D打印?没错!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是一所藏在老西关中名不见经传的初级中学,但它的方寸校园却带给了青少年宽广的科技世界。在这里,有当下最热的3D打印,创客空间、无人机飞行等前沿科技,也有传统的无线电测向,机器人组装、创意模型等课程,让科技世界走进课堂,走进青少年的生活。
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初二2班的陈雅妮从合唱团转到了无线电兴趣小组,从组装机器人开始,拿起来电焊笔、无线电测向机,穿山越野“探雷”“猎狐”,从五谷不分的娇娃娃,变成操起螺丝刀修好家里电话机的“女汉子”。
“我从来没想过会参加无线电兴趣小组,但进入这个领域就欲罢不能,这就像一个综合的试练场,我的体能、记忆力、动手能力、意志力得到全方位训练。虽然学习新科技会占用时间,但科技素养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我学业成绩的同步向好。”陈雅妮说。
据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校长吕婵加介绍,“品趣律动”是学校校本科技特色课程,包括了科技与体育,科技与人文,科技与艺术三个系列,以科技教育为主要元素,让同学们发现自我和多元发展创作条件和空间。近3年学校获700余项科技奖项,无线电项目培养的学生更是代表国家参加亚锦赛和世锦赛。
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前身是广州电器职业中学,电器、电脑方面的师资力量雄厚,使得学校在开展科技教育进课堂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据学校科技特色品牌教师黄海介绍,学校的无线电工作室就是由老师自己设计建设,借鉴大学实验室的构造格局改建,变成适宜中学生学习科技知识和动手实操。
学校3D打印项目指导老师陈勇已经执教15年,他指导的学生们已经开始步入社会,“这些玩过的科技”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陈勇说,当时一个成绩不好的学生却在动手领域展现出特长和兴趣,因此重新确立了发展的方向,如今已经独自创业,主要开展无人机拍摄的业务。
广州荔湾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认为,科技教育进课堂,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㈤ 《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通知》什么时候颁布的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意义
为了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通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行动中,青少年学生是重点人群。青少年时期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将具有重要影响。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是保障“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工程,对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小学科技教育以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开展课外科普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向中小学生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中小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将此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抓出成效。
二、明确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根本宗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讲求实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科技教育,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了解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为今后创造性地参与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打下基础。
2. 主要目标。以推动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具体目标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能力水平来确定。小学阶段重点是使学生对科学探究感兴趣,初步形成科技意识,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动手动脑能力。初中阶段重点是使学生形成科技实践中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主动获取与生活和周围环境有关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并对一些科学现象进行描述,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一定的科技技能。高中阶段重点是使学生形成较高的科学理想,培养实事求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的发展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和管理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科技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向中小学生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传授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
1. 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开齐开足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课程,高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技术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要安排科技教育专题,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实践活动。要加强所有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按国家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开全所有科学实验课。在搞好科学教育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其它学科知识体系中的科技教育因素,自然渗透科学思想、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要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实践和社会服务活动,利用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开展科技教育。
2.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情况的检查和指导,随时掌握学校科学教育的教学情况,对学校科学课教学质量进行定期的监测。中小学教研部门要加强科学教育的教学研究,经常到学校检查、指导科学教育教学工作,加强对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科技类选修课学习情况的考查,确保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四、推动中小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普活动
课外科普活动是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要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普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l. 加强学校科普教育阵地和设施建设。学校要设置科普宣传橱窗、科技活动室等,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科技成果展示室,为学生提供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并购置必要的科技制作器材和设备。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微机室等场所在课余时间要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开放。学校的广播站、网站要定期开设科普节目,宣传科普知识,积极营造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
2.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要在学年初制定当年的科普活动计划,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普活动。每年要围绕全国、全省重大科普活动主题(科技周、科普日等),至少组织一次以上的全校性科普活动。平时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心理健康、安全避险等科普活动。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科技传播活动、小小科普志愿者社区行动等普及性科技活动。
3. 积极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活动。各中小学要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活动条件,指导学生开展车模、航模等科技小制作和科技小发明活动,撰写科技小论文,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支持鼓励学生申报发明专利,要把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表现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4. 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等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有兴趣、学有余力的高中学生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个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发现和培养一批学有专长的优秀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确保竞赛活动的公平、公正。
5. 重视做好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各设区市、县(区)教育局要加大科技教育资金投入,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室等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学校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含高中技术课程)。要建立和完善城乡教师的帮扶、交流制度,开展城乡学校科技教育“结对子”活动,推动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各地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福建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网”和福建教育电视台的“科普栏目”对中小学生实施科技教育。各级科协每年要组织“流动科技馆”进农村学校活动,努力满足农村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需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各地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科教兴农”、“送科技下乡”活动,普遍开展初高中毕业生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个走向社会的中学毕业生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

㈥ 科学教育的做中学是什么

一、“从做中学”与“知行合一”
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也是“经验”的过程。即所谓“从做中学”和“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也就有了知识,学到了东西,比如,小孩玩火,结果烫了手,这个过程是做的过程,是取得经验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他又说仅有活动,不能构成经验,如果不把活动与因此承受的结果彼此有意识地联系起来,由动作而生的变化便没有意义。假如把二者有意识地联系起来,那么由动作而生的变化就有了意义。因此,也就有所学习。杜威把行知统一起来。他又说:“盲”目的任性的行动……毫不用心,由一事赶到别一事,有了这种情况,所做的事都是白做,不能因此获得什么经验。这种行为不能逐渐构成有真意义的经验。”因此,也就无所学,在此杜威又把目的与方法联系起来,理论(思维)与实际联系起来了。他这个主张,开始是针对传统的教学而言的。传统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教条,没有通过做,也没获得结果,所以这种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他认为这是“心与身”分离的二元论在教学上所产生的恶果。杜威这个观点分析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知识为源于行,知行不能分;二是知识与经验的获得来自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有意识的联系。根据这样分析,我认为杜威讲的“从做中学”是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的,即知识经验是从做(实践)中获得的。为了证实我的看法,我想就杜威自己的说话明“从做中学”所获得的经验不只是感性的,其中也包括理性的成分。
以往批判杜威的人多认为“从做中学”所获得的经验只是感性的认识,这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感性的知觉而没有理性的抽象思维。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不错,杜威有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一面,如说:“一两经验胜过一吨理论”,他这样说是因为他认为“在经验中理论才有亲切的与可以证实的意义”。但是他又说“最简单的经验都能发生一定的理论”“经验不加以思考是不可能的事。有意义的经验都是含有思考的某种要求。”这些话说明他的“经验”中包括理性成分。他想通过“做”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不然他为什么说:“仅有活动,不能构成经验”而必须与因此承受的结果彼此联系起来呢?为什么说“盲目的与任性的冲动,毫不用心……所做的事都是白做,不能因此获得什么经验呢?”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从做中学”的过程只是个感性认识过程。
但是把“从做中学”用于教学过程在理论上和实际上都是不妥当的。在理论上把报导一般代替了特殊。按教学过程是人类认识过程的特定形式。它虽然是遵循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但是也有其特殊性。教学过程是学生在学校内,在教师的主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人类文化成果的过程,也即主要学习前人已经总结概括的间接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实际上没有必要,有时也不可能都亲身加以经验,更不允许“尝试错误”,所以用“从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学习是不妥当的。实践已证明了这点。当然我们的教学过程并不是脱离感知和实践的。
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中小学中曾风行一时的原因就是它能反对当时的旧传统教学思想和实践:只重知不重行,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满堂灌等,从而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起了改革和创新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就是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感性认识和“做”的思想现在仍有现实意义。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材体系
在“从做中学”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学什么?杜威主张学习适合儿童生长发展特点的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于是他想拟定一套以社会性的作业为中心的课程和教材。他的理论根据是“儿童为中心”,“社会为中心”,“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但他并不重视儿童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系统科学知识。在他看来有了适应环境的能力,未来的生活和工作就不成问题了。
在此,有三个问题需要研究:1、在正轨学校的学生究竟应该学习什么知识;2、这种知识是解决某些问题的综合性知识呢,还是分科性的系统科学知识;3、哪种知识对将来解决问题和深造有利。
第一个问题,杜威主张儿童学习适合他身心发展的、有兴趣的、以及他的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这在一定意义上讲是对的。但是只有这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他还要学习未来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既对儿童本身发展有利,同时也对国家社会培养青年一代成为什么样的人有利。学校不可能成为社会的缩影,儿童也不可能象生物一样的自由生长发展(就是生物也不可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他这样想法和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观的,脱离实际的。杜威在《芝加哥实验的理论》(1936)一书中回忆总结芝加哥实验这校的工作时,不得不承认: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来解决教材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我们并没有解决好,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
第二个问题与第三个问题是密切联系着的。杜威没有建立一个以儿童生长发展和兴趣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他自己也承认了这点。关键在儿童的生长发展、兴趣、社会生活都随时在不断变化,所以无法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课程教材体系。但是他这种想法和做法对反对旧的脱离儿童的生长发展、兴趣及社会实际的传统课程教材体系却是一个冲击。
旧的传统课程教材体系是按人类关于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科学知识来分科设置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是系统的,但却是孤立的。所以在解决社会和自然现象的问题上,用起来有困难,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杜威主张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和教材,对克服上述传统课程教材的体系的缺点上很有帮助,也是一种革新。但是他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结果,儿童只能学到片断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对解决春他有关问题就有困难,特别是将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就更困难,就更不能全面和深入。而系统的科学体系的知识恰恰是深入全面研究解决问题的基础。杜威的错误在只看到旧传统课程学科体系的缺点,而没有看到它的优点。所以二者应该结合起来,即一方面使各科的“科学体系”变成“学科体系”(即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实际的需要),另方面,各科内容间要有机的互相渗透,以利综合利用,解决实际问题。
由此可见,在杜威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教材体系设计思想中也有一些合理因素可以批判吸取。

三、课堂与作业活动室
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发展是与活动分不开的。如他说:“我们可以确知婴儿的主要兴趣。他最基本与最重要的问题是支配自己的身体而得到舒服,并能够有效地适应于自然和社会的环境”,“因为支力的基本训练”,“这证明支配身体能力的发展,不仅是属于身体的,而且是理知的成就。”人类的物质的与精神的文化的创造与获得都是与人类的各种创造活动分不开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自觉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如记单字,口诵、眼看、耳听、手写同时并举比只默默背诵要快得多,并且容易巩固。学习任何事物也是一样。自己亲身做一做,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比不做要好得多。杜威主张打破呆板的课堂学习的框框,采取作业活动室学习的办法,使儿童在各种活动室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适应儿童的特点:兴趣、受好以及个性差异,特别是反对形式主义的课堂教学起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适于把系统的科学知识同时有效地传授给大量儿童。又因为这样教学组织过于分散,统一指导不便,在纪律上也难控制,因此影响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是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班集体传授科学知识和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自人这个组织形式形成后,逐步地又发展了多种类型的课如:讲授课、讨论课、作业课、实习课等等。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当然它也有缺点,如形式较划一,不能适应儿童个性的发展。但是它能保证为儿童打好基础知识。迄今它还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杜威说这种形式妨碍儿童活动,也就是妨碍儿童在做中学。我们不赞成儿童在做中学,但是我们并不反对儿童亲身实践。我们可以利用各种类型的课以及变化课的结构来创造条件,让儿童实践,学以致用。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去做他所感兴趣的或特长的事。这样他就能在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发展其爱好和才能。
我们不赞成杜威以作业活动室代替课堂教学,但是从改革课堂教学的流弊以及让儿童手脑并用的思想还是可取的。

四、教师的主导作有
在“从做中学”中教师处于什么地位,一般论者认为是处于“观察、辅导、监督的地位”。意思是说教师处于次要的地位。有人更认为这种做法是取消教师的作用,因为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等等。所有这些我认为都是从现象上看问题,或是从主观片面的看问题,因为杜威本人就不承认这点。他在《思维与教学》一书中写道:“教师在旧式教学里是独裁之王,在新式教学里是无用之物。但在事实上,他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儿童与青年的学问的集团)的领导者。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的渊渊博知识和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以后,教师便应逊位而退处无权,那是愚笨的话。”他又说:“为了减轻教师的责任,有些学校里,不让教师决定儿童的工作,或安排适当的情境,以为这是独断的强制。……不由教师的工作,或安排适当的情境,以为这是独断的强制。……不由教师决定,而由儿童决定,等于让偶然的事情,偶然的接触来决定……你不让教师来决定,不过以儿童的偶然的接触,代替了教师的计划而已。教师有权为教师,正是因为他最懂得儿童的需要和可能,从而能够计划他们的工作。”
从上述杜威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恰恰相反,他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然他这种主导作用,不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而是在专业室活动中,他改变了教师主导作用的方式,我们不能只从形式上看问题,认为他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就认为他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也不能认为他以儿童为中心,就推论他把教师放在次要的地位。
正因为他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地位,因此他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有渊博而熟练的知识和技巧,如此在教课时才能有条件去观察分析儿童在学习中的心知活动。他要教师注意学生的口语表达,体态表现等等以便判断儿童观察和理解的程度。
其次,教师要有专业训练。教师是儿童心知的研究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熟练的知识,而且要有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巧。这样就能有效的给儿童以正确的指导。
第三,教师必须充分备课。他批评在旧传统教学中有些教师“他不是无目的地进行教学,便是受教科书的拘束。”他要求教师在教课前要认真考虑学生有什么旧经验可以利用,如何使新旧教材联系起来,如何引起动机,如何应用教材,“教材怎样能够个别化,使它具有显著的特质,而又同时适应他们的特殊的需要”等等。
杜威这些观点是可取的,并且有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杜威采取了“从做中学”的方式,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难度就比较大,在一定意义上讲,有降低教师主导作用的可能。

㈦ 如何在中小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

中小学生只有在参与科技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最终解决问题。为了提高对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我采取了如下一些具体措施:一、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奖励机制学校要真正落实科技教育,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专门的科技辅导员教师。只有这样工作才会有人管,才会有人去落实。常言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对那些在科技教育工作取得突出贡献的老师,学校要舍得奖励,这样会激发老师的热情,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也会因此上一个新的台阶。二、全员动员,大家动手为了培养创造能力,打破创造的神秘感,首先必须创设情境,培养创造意识。例如,我校利用学校的现代技术教育设备,每学期组织对除高三以外的学生,进行30多次专题通知,要求每个学生画一幅科幻画,写一篇科技论文,做一件科技小制作作品,以班为单位,初评后上交......(本文共计1页) 如何获取本文>>

㈧ 中学生科技创新课题,教会了他们什么

从上面的这些课题名称来看,许多不仅大学生,就是研究生或者一些科技人员也不一定能做得出来。 为了加强素质教育,为了提高中学生从小爱科学的意识,鼓励中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做成这样,似乎完全偏离了倡导者的初衷吧。但如果仅仅如此的话,也就罢了,可能还会带来一些重要的负面效应。我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课题全部是找枪手做出来的,但是肯定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而且,哪怕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学生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奖的,那么就会带来非常糟糕的示范效应,可能用十个励志故事也无法挽回其负面宣传影响。 姑且不论中学生究竟从这个课题中学会了什么,但至少被教会了弄虚作假,因为本身找枪手这件事儿就是最直接的弄虚作假方式。中学生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自我塑造的水平,会受到各种社会乱象的极大影响。这种做法其实与鼓励小孩偷窃没有什么两样,而且还是家长、老师帮忙一起做,更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对道德底限的认识产生人格上的失范,对正确的价值观和天生的善良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以后想纠偏都来不及了。而且,在另一方面,当他们逐渐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儿的时候,还会对家长和老师产生蔑视的心理,甚至有意无意与家长和老师产生对抗,如果此时家长指责他们没有良心,他们对良心的认识也开始慢慢变味,甚至对所有的道德教育都会持怀疑态度。这些都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一般来说,中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获奖得主,应该比同龄人具备了更好的科研潜力和素质,在他们顺利获得大学录取通知书之后,在大学应该作为科研尖子重点培养。如果学生通过找关系,甚至找枪手,自己在此引导写,同时也得到了应有的学习,也自己思考了许多问题,或者自己动手做了许多实验,这也未尝不可。然而,目前很少看到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似乎人人都知道这个奖是如何得来的,都心照不宣,该干嘛的干嘛。获得奖的学生也没有什么荣誉感,未获奖者也不佩服获奖之人,因为整个过程让他们明白,谁的关系硬,谁找的枪手强,谁就能获奖。那个奖最后也只是蜕变为进入大学的门票而已,进门了,票就作废了。这个亲身实践,让中学生们学会了: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尽管这个手段的过程与实际的目的有很大偏差也在所不惜。 这似乎成了一个屡试不爽的规律了:任何好的东西,只要作为一个指标来进行考察,最终会完全变味,甚至出现人人喊打的局面。由于获奖者有高考加分的优待,所以人人想尽各种法术参与竞争,弊端显现,有些省市自治区开始取消这个加分制度。 其实,充分发挥中学生的想象力和无固定思维模式的优势,的确可以发挥他们的科研潜力和特长。下面举一个我参与评审的一个节能、低碳、环保中学生科技课题。在这个课题中,学生发现的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日常节能问题,家用热水器在使用时经常会有热水不出,浪费冷水的无奈:在热水器与水龙头之间相连的管道内蓄存着冷水,被认为是使用前无效热水量,洗澡前往往被白白排掉。他们通过对热水器的研究,发现得到热水之前从出水口流出的冷水来源于两种情况,一部分是原本滞留在水管中的冷水,另一部分是由于热水器内部的加热铜管需要预热,致使先进入热水器内部的水还未达到理想的温度就流出来了。为了进一步了解市民们对热水器排放出的冷水的处理情况,他们小组还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周围的同学,老师和居民。调查结果显示:41%的居民没有节水的意识,采取的是一种放任、无所谓的态度;百分之13%的居民是用来洗衣服,46%的居民则是将冷水蓄起来用作其它用途,而这些加起来59%的用户多数也表示这样做比较麻烦。因此,在认为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条件下,他们开始进行改造和设计,利用增压泵和温控装置,在出水温度达不到设定温度时,水将回到原管道而不是放出。我刚看到这个课题,就觉得是中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良好典范,整个问题来源于生活,而解决问题又是中学生力所能及的,同时在解决问题中,又促使他们学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

㈨ 西南位育中学的学校科技教育理念、特色及成果

反思十年中科技教育的载体和模式,该校的科技教育也经历了兴趣小组的规模化,兴趣项目的多样化等一系列过程。如:头脑奥林匹克、船模、航模、热气球、摄影、摄像、编辑、折纸、机器人、象棋、桥牌、计算机、绘画、医护急救、生活中的化学、植物克隆、魔术、水火箭等等,从科技教育的内容、范围、形式上看热闹非凡。但经过总结十年的科技教育经验,反思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思考未来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对科技教育提出了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科技特色模式的构思,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近两年来,我们从机器人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特别是课程的设置、教学对象、教学器材、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以智能机器人为龙头,研究性学习为主体,兴趣小组为基础的科技教育模式已在该校初具规模,学生的参与率,从点到面逐年升高,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性质、地位和作用),已在全校师生中扎下了根,多年来的科技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 科技教育的龙头
━━智能机器人教育系列。
结合该校的特点和家长的期望,该校对科技技能的普及立足于智能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而且在计算机语言的编程上又起了入门的作用,为学生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培养兴趣,学校在普及智能机器人上严格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目前在该校已初具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兴趣的激发:在预初年级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学生自愿报名参与、采用乐高公司的产品,以积木的形式组装,图形连线 的形式编程,非常适合预初学生的特点,从学生参与面来看,逐年提高去年参与人数为40人,今年达109 人。
技能的普及:在初一年级以必修课的形式进行,达到普及作用,以单片机为载体,通过学生以焊接组装,下载程序,自 编程序,达标考核,以此起普及的作用。
研究性提高:针对前二项中涌现出来的智能机器人爱好者,学校以 兴趣小组的形成,从初二、初三、高一、高二以学生 中选择积极分子,组织他们研究性、创造性开发。目 前此类研究性小组有四类:乐高小组(7组),单片机小组(2组),能力风暴小组(2组),未来之星小组(2组)。
2) 科技教育的主体
━━研究性、拓展性学习
结合二期课改的要求,学校非常重视研究性学习的落实工作,专门安排一位教导副主任负责,有专项计划,在初二、高一、高二中全面铺开,列入课时计划内,采用的模式如下。
理论学习阶段:以班为单位,由辅导老师进行辅导,学习研究的方 法,如何选题、收集资料、列计划、调查、实验、撰写论文等,此项工作一般为一学期。
确立课题阶段:以班为单位、分组讨论、选择课题、收集资料、确定课题,按课题涉及的学科分类,确定辅导老师。
研究性阶段:由辅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实验研究,收集数据。
结题阶段:由辅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论文的撰写。
科技教育的基础━━兴趣小组
学生科技的爱好,在于兴趣的激发。因此,该校兴趣小组在各学科中全面开展,以培养他们多方位的人才,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对科技的爱好,不亚于对学科知识的爱好,目前该校的兴趣小组已成了科技一支独秀,学科类百花齐放的格局,每年兴趣小组,在预初、初一年级中以选修课形式开设的有30多个,科技类的有15~18个,占50%以上,利用课余时间开设的兴趣小组有五个,乐高、单片机、能力风暴、未来之星四种智能机器人小组和计算机网络小组。 多年来,该校的科技教育点面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活动与竞赛相结合,特别是智能机器人,为该校的科技教育构建高原、构筑高峰打下了基础。智能机器人的制作和编制程序已在校内得到了普及,学生参与率达80%以上,同时也涌现了一批积极分子,参与区、市、全国的各类竞赛,并获得了优秀成绩。
在科技教育过程中也涌现出像叶新建老师这样一批优秀的科技指导教师,从2000年利用课余时间着手创办学校第一个机器人课外辅导班以来,历经8年风雨,如今的机器人班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拥有徐汇区优秀社团称号、上海市闻名的西南位育机器人社。在机器人课程的带动下,学校的办学蒸蒸日上,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小明星,成果、获奖无数。06年西南位育科技团队共获得国家级科技竞赛奖项6项、市级奖项26项、区级奖项4项,获奖人次不完全统计共达60多人次以上;07年再获国际级科技竞赛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1项,市级奖项11项,区级奖项2项,获奖人次不完全估计达30人次。更何况还有明星中的明星,刘欢、冯思远、薛晟杰、李晶、龚章孝文同学包揽第一届至第四届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和“科技希望之星”的称号

热点内容
郑州海洋馆门票多少钱 发布:2024-05-14 10:45:19 浏览:803
黑天使 意大利导演 发布:2024-05-14 08:26:42 浏览:732
四爱的电影有哪些 发布:2024-05-14 07:54:51 浏览:39
免费看全部电视的网站 发布:2024-05-14 07:45:36 浏览:271
江南电影多少分钟 发布:2024-05-14 07:43:52 浏览:170
韩日爱情电影在线观看 发布:2024-05-14 07:39:57 浏览:553
小电影网站有哪个 发布:2024-05-14 07:32:55 浏览:951
法国伦理电影出轨 发布:2024-05-14 06:52:00 浏览:120
越南gl电影 发布:2024-05-14 06:27:27 浏览:634
帮助怀孕好看的爱情电影 发布:2024-05-14 06:14:30 浏览: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