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作品
(1)具有恰當的心理准備和審美態度。欣賞美術作品首先需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審美心理准備。恰當的心理准備和審美態度,不僅可以調動欣賞者已有的美術認識、文化修養和審美經驗,而且是欣賞者藝術地、審美地與美術作品進行交流和對話的心理基礎。
(2)調動積極的審美聯想和想像。一方面美術欣賞之形象思維的特點要求欣賞者必須展開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力。另一方面,美術作品是美術家的聯想和想像力的創造物,欣賞者要領悟其形式和內容有機統一的奧妙,也必須調動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審美能力。欣賞者的審美聯想和想像,有助於將各視覺感受連結起來,以便完整地把握和領悟美術作品的美感和意蘊。
(3)融入真實情感把握審美體驗。審美欣賞是飽含情感的體驗活動,欣賞者只有融入真實的感情,才能獲得審美感動和審美體驗,欣賞者的情感一方面因作品的感染而發,另一方面也可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到美術形象中,從而構成審美共鳴,達到強烈的審美體驗。
(4)結合理性思維理解作品意蘊。美術欣賞不單是視覺感受的活動,同時也是理解美術形象與作品內涵的活動。對美術作品做深入完整的把握,只有結合審美感性感受的理性分析,才能達到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內涵和意義。
(5)反復欣賞,深入體味。對美術作品的欣賞通常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需要反復感受、體驗、玩味、認識的過程,直至達到全面把握作品形式和內容,獲得高層次的審美享受。總之,欣賞美術作品既要注意從視覺感受方面把握作品的形式和形象,又要品察和理解美術家賦予美術形象的內涵和意義;既要重視自己的欣賞感受,又要調動自己的聯想、想像和理性分析,獲得獨到的審美認識。
❷ 學前兒童選擇美術欣賞作品時應考慮哪些因素
不同年齡班有哪些不同的要求?請結合具體的美術欣賞教育案例展開說明。幼兒美術欣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獲得審美感受和美術知識的過程。幼兒的美術欣賞活動不僅要感知作品的內容、線條、形狀、顏色等形式要素,也要感知這些要素所表現的情感和意義。縱觀古今中外,各類經典名畫如群星璀燦瑰麗多姿,作為幼兒進行美術欣賞的引導者啟發者,該如何在這浩瀚的藝術海洋中選擇適合幼兒欣賞的作品呢?通過這次學習,我了解到在選擇學前兒童美術欣賞活動內容時應考慮到以下幾個因素:
1、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這些作品的內容必須能夠為幼兒理解和接受,其色彩和形象等必須能夠為幼兒歡迎和喜愛,其藝術境界必須能夠使幼兒感到親切和驚喜而產生濃厚的興趣,能夠撥動他們心靈的琴弦。
2、 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多彩。教師不要根據個人的欣賞趣味,而要根據欣賞教學的目的來確定作品的形式。這些欣賞的對象,不僅應該有美術作品、工藝美術品、玩具、節日裝飾、環境布置等等,而且還應該有古今中外的,尤其是本民族的作品,只有這樣,才能開闊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知識,增強幼兒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的情感。
3、思想性和藝術性的統一。為幼兒選擇的美術欣賞作品,首先必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能夠正確地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內容健康明朗,充滿蓬勃向上的精神,能夠激發幼兒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有利於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情感。其次,必須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艷和諧,線條流暢優美,構圖新穎別致,有利於培養幼兒的美感。 中班美術欣賞的內容:主要包括:美術作品(繪畫、民間工藝美術品等)、自然景物、圖片、兒童畫冊、玩具、節日裝飾及環境布置等。大班美術欣賞的內容:在中班的基礎上,繼續組織幼兒進行欣賞活動;欣賞幼兒可以理解的繪畫、工藝美術作品,並在課內、外引導幼兒學習和評價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培養幼兒的美感和審美能力。
因此,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在美術欣賞活動時我們也有各自的要求:
(1)小班兒童美術欣賞活動的要求:鼓勵幼兒用簡短的話語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幼兒表達的過程就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一個進一步感受、理解美術作品類的事物的過程。教師必須給幼兒表達和交流的機會,讓幼兒把自己對所欣賞對象的感受用語言、肢體動作等表達出來。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用一些優美的語言感染他們,如對自然景物、美術作品帶有感情的藝術性描繪,讓幼兒在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學習。這對培養幼兒的藝術感覺是非常必要的。引導幼兒對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形式分析。隨著幼兒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教師應逐步要求幼兒對美術作品進行簡單的形式分析,從美術作品的形式美角度分析作品中的線條、色彩、形狀、構圖等,並用口頭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欣賞對象的簡單描述。
(2)中班兒童美術欣賞活動的要求:引導兒童欣賞並初步理解作品形象和作品主題的意義,使其知道美術作品能反映現實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引導兒童欣賞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關的、能理解的成人的美術作品、同伴的美術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玩具、生活物品、節日裝飾、環境置等,產生與作品等相一致的感覺和情感;培養他們關注具有美感的事物。引導兒童初步欣賞並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變化與統一美、構圖的對稱與均衡美。
(3)大班兒童美術欣賞活動的要求:引導兒童學習欣賞感興趣的繪畫、工藝、雕塑、建築等藝術作品,培養他們初步發現周圍環境和美術作品的美的能力。 引導兒童了解作品簡單的背景知識,進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題意義,知道美術作品如何反映現實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引導兒童積極主動參與美術欣賞活動,學慣用語言、動作、表情等表達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聯想。
附教育案例: 二、當前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指導存在哪些主要問題,結合本專題的學習和自己的幼兒園美術欣賞教育實踐提出你的教育建議。答:當前幼兒園美術欣賞活動指導存在以下主要問題:組織模式呆板:通過調查,開展美術欣賞教育活動時,只注意美術作品的一些表面問題,過多指導幼兒、牽制幼兒思維。欣賞內容單一:調查發現,許多讓幼兒欣賞的美術作品內容單調,一般是名畫欣賞和幼兒同伴的繪畫作品欣賞,很少涉及其他領域。活動不完整,缺少科學的評價環節。有些教師讓幼兒進行模仿或創作,按照傳統意義上的評選,挑出幾幅畫面整潔「像原作」的就算萬事大吉,其實這樣的美術欣賞教育活動不完整。同時教師的表揚經常千篇一律,都是「很好」、「很漂亮」,過於表面、籠統。在調查中還發現,有些教師在活動結束後將幼兒的作品張貼到了牆上,看上去是欣賞活動的延伸,但更多是為了迎合家長的要求。反思上述教育行為,在整個美術欣賞活動中,幼兒的主體地位未突顯出來,整個欣賞活動就是教師一個人自編自導,最後的結果就是希望幼兒能畫出與所欣賞作品相似的畫。這是美術欣賞教育的一個誤區。
通過本專題的學習,在美術欣賞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幼兒感受美、理解美與表現美的能力,因此要一定的實施步驟和組織方法:
1、整體感知:引導幼兒整體感受,自由地談論對作品的第一印象和感覺。
2、識別要素:通過提問:「你看到了什麼?」為線索,引導幼兒發現作品中的點、線、面、形、色等要素,讓幼兒接觸到美術知識,了解一些美術專業術語,如平衡、對稱等。教師還要引導幼兒與欣賞作品對話,如在《哈里昆的狂歡節》作品欣賞中,我通過與幼兒的對話「你在這幅畫中看到了什麼?」讓幼兒進行觀察和想像,有的說看到了老鼠;看到了人;看到了蚊子;看到了魚和蝦……對這些動物的情緒觀察還比較欠缺,這時我及時引導幼兒觀察「你們看看他們裡面誰是高興的?」這下大家的注意力又集中起來了,基本上都能正確回答出動物們都很高興,他們在唱歌、跳舞、做游戲非常的快樂。接著我又引發他們思考為什麼人會不高興,而小動物都很高興呢?從而促進幼兒的發散思維。活動過程中,我根據幼兒的反映情況,引導幼兒積極大膽地對作品進行想像,層層遞進地與幼兒對話,幼兒對畫面的欣賞也更感興趣,想像的過程也愉快而豐富。通過教師與幼兒的對話,幼兒與作品的對話,更好的詮釋作品。
3、形式關系分析:將感性轉化為理性的一種分析,探討色彩、形狀、線條與人物心理的關系;分析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圖和底的關系等,解決的不僅是「作品給你什麼感受」的問題,還有「作者是如何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問題,即對作品背後的意味、情感的把握。
4、深入體會:再回到整體,深入地討論作品給人的感覺,教師可以通過給作品命名,並說出為什麼要這樣命名的方式進行。
5、心理回憶和構思:既是欣賞環節的結束,也是創設環節的開始,可以讓幼兒閉上眼睛,回憶已欣賞過的視覺印象的方法。然後用語言、動作、表情來表現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從而加深其對作品的理解程度。
6、創作:欣賞後的創作有助於兒童遷移欣賞經驗,強化審美情感體驗,學習借鑒畫家的作畫方式和表現手法,有效加深對藝術語言與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
7、作品評議:創作之後的評議也是重要的一個部分,是另外一種欣賞活動。評議應以自評和互評欣賞為主,採取多種方式來進行。可以把作品放在實物投影儀上,或放在展覽角中進行展示,並小聲地互相談論和評議;並請小朋友挑出自己最喜歡的(而不說是最好的)一件介紹給大家;也可以輪流向大家介紹自己的作品,這樣便於兒童把對名作的欣賞經驗遷移到對同伴們和自己作品的欣賞中來,也使兒童有一種自豪的體驗和成就感。中班美術欣賞活動《星夜》 《星夜》是梵高的一幅代表作,畫家用了誇張的手法,通過色彩的對比、流動的線條(波浪線、螺旋線)生動地描繪了星夜藍色的夜幕下,星月燦爛,彩雲翻滾,大樹捲曲旋轉著向上升,讓人感到生命的運動,宇宙的不停運轉。整個畫面傾瀉著畫家渴望生活的滿腔熱血,洋溢著畫家激盪而頑強的生命力,是梵高強烈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同時也帶有某種非理性的成分
❸ 什麼是美術欣賞
術欣賞是美術活動中重要的組成方面,是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實現其價值和意義的基本環節和途徑。如果說,美術創作是創造美術價值的活動,美術作品(即創作成果)是美術價值的載體,那麼美術欣賞和接受則是實現美術價值的活動,同時又是反作用於美術創作的活動。
美術創作是美術家的審美創造活動,是美術家物化其審美認識的表現活動。在本質意義上,美術家精心創造各種各樣美術作品的目的,決不是純粹的個人自娛行為,而是通過美術形象將自己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認識傳達給人們,從而引起人們的認同和共鳴,使作品達到產生一定社會審美效應的目的性。而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只能是欣賞。沒有美術欣賞活動,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就都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最後完成自己的使命。
美術欣賞對於美術作品成為「現實的」美術作品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沒有進入欣賞接受過程的美術作品只是一個潛在的客觀存在,是沒有現實意義的。只有當創作主體—美術作品—接受主體三者構成特定的對象性關系時,美術活動才成其為完整的美術活動,美術作品才成其為現實的美術作品。概言之,美術作品只有通過欣賞過程,才能實現其藝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從這個意義上說,美術作品是美術家和欣賞者共同創造的。
美術創作與美術欣賞是美術活動的兩個方面,並且是相互聯系、相互推動的兩個方面。一方面,美術創作不僅創造了美術作品,而且也生產了美術作品的欣賞者。另一方面,美術欣賞不僅最終實現著美術創作和美術作品的價值,也反作用於美術創作。欣賞者的審美需求、品味和消費能力構成了不同時代的不同的美術標准和不同的美術價值圈。各個時代的最高層次的美術價值圈,要求並創造著屬於他自己的傑出美術家和美術作品。
❹ 如何欣賞美術作品
要把注意的重點放在對畫面整體效果的觀察上,通過對畫面整體形式的觀察,結合你對生活和藝術的經驗,從中獲得一個新鮮的印象。這種感受可能來自你對作者高超技藝的折服,也可能來自對畫面組織精巧的驚嘆,更重要的是應該體驗到心靈與作品產生共鳴所引發的一種情感的上升。獲得這種感受是藝術欣賞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感受的強度取決於作品的品質和你所投入的審美情感強度,而不一定依賴你對藝術知識的掌握,所以說在欣賞作品的第一階段,藝術知識不多的人同樣也可以獲得藝術享受。
❺ 如何欣賞美術作品 如何欣賞一幅繪畫作品
1,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欣賞作品首先要關注他的內容和背景,知道它要表現的東西是什麼這很關鍵啊,只有先弄清楚作品的內涵才能去談審美和欣賞。
2,其次是欣賞的手段,從宏觀和微觀上,從時間和空間上,從過去和現在,從實到虛,從此作品到聯想到其他的作品或者其他的事物,我們都要一一的找出來。
❻ 世界美術作品賞析
一、莫奈《印象·日出》。
這幅名畫是莫奈於1872年在勒阿弗爾港口畫的一幅寫生畫。他在同一地點還畫了一張《日落》, 在送往首屆印象派畫展時, 兩幅畫都沒有標題。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它作為一幅海景寫生畫, 整個畫面籠罩在稀薄的灰色調中, 筆觸畫得非常隨意、零亂, 展示了一種霧氣交融的景象。
日出時, 海上霧氣迷朦, 水中反射著天空和太陽的顏色。岸上景色隱隱約約, 模模糊糊看不清, 給人一種瞬間的感受。當時有個批評家,在文章中借用莫奈《印象。日出》一畫的標題,譏諷這個畫展的畫家是「印象派」。「印象派」最基本的一個特點,是由於他們吸收了當時一些科學家對於色彩的研究成果,通過自己的寫生實踐,發現了過去長期不被人們注意的一些色彩現象,從而在繪畫的色彩上引起了一個重大革新。
❼ 如何上好美術欣賞課
作為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初級階段,美術欣賞教學必須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結合,掌握學生的欣賞習慣和欣賞特徵。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上好美術欣賞課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努力。 一、了解欣賞課的常見類型常見的美術欣賞課有以下四種類型:1、闡釋型。主要由教師講解美術欣賞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2、提問型。教師對作品或欣賞的知識、原理等問題提問,學生回答。3、討論型。以學生為主體對作品的欣賞展開討論,教師進行點撥。4、自主型。學生在學校內外自發地、自由地欣賞美術作品。 我們應根據不同的課業欣賞要求,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通過欣賞作品,提高學生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的重難點為了增加欣賞內容的趣味性,教師要先選好美術欣賞作品的題材內容。因為每件美術作品最突出的美點所處部位不同,所以備課、授課的側重點也應不同。有的作品突出美點分析須側重於時代背景和歷史故事;有的應側重於藝術家奇特而巧妙的構思;有的應側重於形象的空間組合和畫面構圖;有的應側重於造型材質的表現力;有的應側重於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聯想;有的應側重於對整體空間和自然環境的關照;有的應側重於某種造型形式因素的運用。 教師不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點,而且能准確抓住作品諸多美點之中一兩個最為突出的美點,以此設計教學。美術欣賞課教學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 三、授課方式要靈活多樣1.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美術欣賞中,觀賞者在觀賞美術作品時,最初的感受往往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基礎。課前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讓學生有備而「賞」,從而縮短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興趣。上課時,教師出示欣賞作品後,不要立即講解,可以讓學生讀畫幾分鍾,也可以以討論的形式,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後出一些思考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使教師唱獨角戲變為師生共同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2、欣賞與繪畫、工藝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美術欣賞課不應是一味地欣賞,有的時候讓學生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打破欣賞課紙上談兵、光說不練的局面,更有助於學生理解作品。學生有了繪畫的實踐,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與認識藝術作品。而在欣賞藝術作品之後,就可以將作品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製作中。 3、情景創設,從中品味藝術魅力。音樂和美術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可以展開聯想,隨著音樂節奏的起伏,眼前情與景地不斷變幻,人的情感也會不斷地變化。在美術欣賞課中有機地把音樂和美術結合起來,能達到圖音並茂、聲色俱全地表現主題的目的,並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力、創造力。如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緊跟上述欣賞過程,用聲情並茂的語言稍加提示作品背景、內容,讓學生再仔細觀察纖夫們在學生勞動下的各種不同的表情、姿態,放上一曲《黃河號子》……這時學生就開始自覺地「設身處地」,進入某種情景,而自覺地體驗畫面中纖夫們勞動的艱辛,產生審美同情。這時的欣賞主體(學生)受到欣賞對象(纖夫)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其審美思想的啟示,展開想像,調動相關的各種感覺實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從而獲得藝術作品內層意蘊的領悟和隨之而來的審美愉悅,審美想像。
❽ 如何欣賞一幅繪畫作品
1、我們要了解哪些時期的畫是注重透視關系,而哪些時期的是不那麼注重的。例如古典主義時期的畫特別注重透視,那麼你欣賞畫的時候,就應該把這一點考慮進去。在那些不注重透視關系的風格裡面,你就不應該用透視來判斷畫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