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文言文是

小學文言文是

發布時間: 2020-11-26 10:47:25

❶ 小學文言文知識點的匯總

小學文言文復習

通假字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高興。《論語十則》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稱代詞,你(你知道怎樣教導別人嗎?)。《論語十則》
3、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兩小兒辯日》
4、擔中肉盡,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鄭人買履》
6、出門看火伴 「火」通「伙」,夥伴。《木蘭詩》
7、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出現。《馬說》
8、河曲智叟亡以應 「亡」通「無」《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從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劌論戰》
10、一切烏有。 烏通「無」,沒有。《山市》

古今異義

1、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無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2、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主要用於稱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例句: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桃花源記》)
3、窮 古義:窮盡。 今義:經濟貧困。例句: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4、鮮美 古義:鮮艷美麗。 今義: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5、布衣 古義:平民。 今義: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
6、感激 古義:感動振奮。 今義:感謝。例句:由是感激。(《出師表》)
7、可以 古義:可以憑借。 今義:對某事表贊同。例句:可以一戰,戰則請從。(《曹劌論戰》)
8、開張 古義:擴大。 今義:開業(多指商業部門)。例句:誠宜開張聖聽(《出師表》)
9、涕 古義:淚。 今義:鼻涕。例句: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10、兵 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師表》)
11、獄 古義:案件。 今義:監禁犯人的地方(監獄)例句: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12、池 古義:護城河。 今義: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義:停留、過了。 今義: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鵲復見(《扁鵲見蔡桓公》)
14、走 古義:「跑」的意思。 今義:行走。例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15、湯 古義:熱水。 今義:菜或面做的稀狀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湯(《兩小兒辯日》)
16、去 古義:離開。 今義: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兩小兒辯日》)
17、再 古義:第二次。 今義: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詞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見之,之代指書畫
處士笑而然之,之:代詞,指牧童說的話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代詞,指學過的知識
2、「之」作動詞
送孟浩然之廣陵
是動詞「到」
3、「之」作結構助詞「的」
聖人之道
4、、「之」起調節音節作用,不譯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詞,指「他、她、它(們)的」
欲知其輕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第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連詞,連結詞與詞,短語與短語,句子與句子,表示前後兩部分的並列、承接、轉折、等關系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轉接)
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表並列)
3、溫故而知新。(然後,表承接)

常見的語氣詞

一般放在句尾,表陳述、疑問、感嘆等,常見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畫鬥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語氣詞,譯作「呀」
2、謬矣,矣:語氣詞,了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乎,語氣詞,嗎

文言語句的翻譯

翻譯時既要字句對應,又要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調整,使譯文完整、准確、得體。文言文翻譯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與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的詞語。
②補。即補充單音詞為雙音詞,或補出省略成分等。
③刪。即刪除不需要譯出的虛詞等。
④換。即用意思相同的現代漢語詞替換古漢語詞。
⑤調。即調整詞序或語序,使之合乎現代漢語習慣。

歡迎採納 祝你學習進步

❷ 小學文言文都學哪些

狼《聊齋志異》 兩小兒辯日《列子·湯問》 楊氏之子《世說新語·言語》 伯牙絕弦《呂氏春秋·本味》 學弈《孟子·告子》 刻舟求劍《呂氏春秋·察今》 矛與盾《韓非子·難一》 鷸蚌相爭《戰國策》

❸ 小學生文言文

1、黃琬巧對 2、神童庄有恭 3、曹植聰慧
4、鮑子難客 5、曹紹夔捉「怪」 6、楊億巧對
7、解縉敏對 8、承宮樵薪苦學 9、桓榮勤學不倦
10、宋太宗學書 11、崔景偁拜師 12、為人大須學問
13、讀書五失 14、顏回好學 15、張孝基仁愛
16、陳實與「樑上君子」 17、趙簡子元日放生 18、鄧攸棄兒保侄
19、張之萬之馬 20、王安石辭妾 21、宋仁宗忍餓
22、范仲淹罷宴 23、顧榮施炙 24、逆旅主人無情
25、陸元方賣宅 26、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27、楊萬里與「誠齋」
28、和氏璧 29、幽王擊鼓 30、許生端方
31、王安石待客 32、範文正正直 33、王安國直言
34、海瑞清廉 35、呂蒙正不記人過 36、梁鴻尚節
37、蹇材望偽態 38、米芾索帖 39、趙孟頫過揚州
40、歐陽修不喜釋氏 41、唐伯虎識破術士 42、朱文公受騙
43、章惇書絕壁 44、李白之死辨誤 45、雋不疑之母
46、徐有功秉公執法 47、王翱秉公 48、么恩與公法
49、晉平公游於河 50、子產不毀鄉校 51、董閼於法無赦
52、商陵君養「龍」 53、錢貨入瓶 54、田真兄弟
55、樵夫毀山神 56、奇鷹 57、雉鳥報復
58、桑中生李 59、縣令捕捕蝗 60、天敵

❹ 小學文言文閱讀練習題

1、孔君復平詣其父,父不在,制乃呼兒出。 詣:________

乃:________
2、孔指以示兒曰。 示:________

曰:________

3、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

聞:________

三、仔細讀下面的句子,回答問題。
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1)對話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話精妙極了,妙在何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詣:拜見 乃:於是,就 2、示:給……看 曰:說 3、未:沒有 聞:聽見 三、(1)孔君平指著楊梅給楊家兒子看,說:「這是你家的果子。」楊家兒子答道:「沒有聽說孔雀是您家的家禽。」(2)都根據人物姓氏來借題發揮,楊家兒子反應極快,才思敏捷。

❺ 小學文言文都學哪些

小學6年階段,孩子要學習簡單古文,領悟其中道理和真諦。這些都先人給我們留下來瑰寶和文化遺產,讓孩子充分理解各種奧秘,不僅對其成長、成才大有裨益,而且也對文化傳承和弘揚。小編整理人教版教材總結以下12篇必背文言文,希望能引起家長朋友們重視。
楊氏之子
南北朝:劉義慶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夫子家禽。」
學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陳元方候袁公
南北朝:劉義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葉公好龍
兩漢:劉向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孟母三遷
兩漢: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揠苗助長
先秦:佚名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伯牙絕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愚人食鹽
南北朝:僧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一毛不拔
魏晉:邯鄲淳
一猴死,見冥王,求轉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即喚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勝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刻舟求劍
先秦: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畫蛇添足
兩漢:劉向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文侯與虞人期獵
兩漢:劉向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乎始強。
世無良貓
清代:樂鈞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無貓邪,不會蓄貓也。

❻ 小學文言文名句

一、 愛國愛民篇
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宋•陸 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宋•陸 游<<示兒>>
4、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5、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清•徐錫麟<<出塞>>
6、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清•秋 瑾<<對酒>>
7、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宋•辛棄疾
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揚子江>>
9、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王昌齡<<出塞>>
10、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1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唐•杜甫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

二、 壯志篇
1、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魏•曹操<<步出廈門行>>
2、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
3、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 清•曹雪芹<<紅樓夢>>
4、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龔自珍<<已亥雜記>>
5、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唐•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6、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
7、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唐•黃 巢<<不第後賦菊>>
8、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唐•王 翰<<涼州詞>>
9、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杜甫<<望岳>>
三、 道德品行篇
1、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論語•學而>>
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子路>>
3、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4、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❼ 小學生簡短的文言文

論語八則: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學而》)

學習需要不斷復習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這里既有學習方法,也有學習態度。朋,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這是講個人修養問題。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閏;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這里闡述了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也是講學習方法的。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孔於說:「子路,教給你正確認識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這段說的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

5、子貢問曰: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貢問道:「孔文子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刁,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這里借回答於貢的問話,借題發揮,教育弟子要勤學好問。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這一則是孔子的自述,講的是學習態度和方法。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不斷積累知識。「學而不厭」,講的是好學精神,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誨人不倦」,講的是教學態度,要熱情地教導學生。孔於一生都是這樣做的,所以他說:「對我來說,有什麼呀?」表現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這里說的是只要虛心求教,到處都有老師。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❽ 小學所有文言文及譯文

1《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誇父逐日》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
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鍾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16 按圖索驥
《漢書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