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學的文言文

學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2-06-26 12:49:38

⑴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哪些

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

解釋: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篇》

解釋:勤奮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學生從不倦怠。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解釋: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學習建議

閱讀課本是培養自學能力的開始。對那些能讀懂的例題,就先讀課本自學,再作練習題,老師通過檢查練習發現問題再講。

教科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很多學生認為只要把教師上課講的內容聽懂就可以學好了。其實真正理解,單憑教師的講授是不夠的,還必須充分利用有關的課外書籍,加深擴展和融會貫通所學的知識。

自學缺漏知識,以便打好扎實的知識基礎,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能跟上和適應新教材的學習。為了配合新教材的學習而系統自學有關的某種讀物。不受老師的教學進度的限制提前系統自學新教材。

⑵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
1、周希陶《增廣賢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譯文:
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你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這句詩可以做為座右銘來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學習上哪怕不聰明,只有勤奮、堅持不懈,才會有所收獲,走向成功。
2、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譯文:
學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敗壞。
古往今來,多少成就事業的人是由於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又有多少的歷史典故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3、孔子《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
4、孔子《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
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有機會付諸於實踐,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隱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並能在實踐中獲得檢驗、應用與完善,在實踐中體現學習的價值,這才是令人開心的事!
5、荀子《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
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

⑶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有哪些

1、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出自宋代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

譯文:古人學習知識不遺餘力,年輕時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為政篇》

譯文: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出自兩漢諸葛亮的《誡子書》

譯文: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4、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出自宋代朱熹的《偶成》

譯文: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出自戰國時期樂正克的《禮記·學記》

譯文: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

⑷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1、「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出自:《應閑》東漢 張衡

釋義:人一輩子要勤奮努力,倘不積極地探索研究,哪會有收獲或成就呢?

2、「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

出自:《勸學解》唐 韓愈

釋義:學業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辦事要多思考,不可做事隨便。

3、「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出自:王充在批判孟軻的「良知」、「良能」時說的話。

釋義:不學習自己就了解,不問人自己就明白,古今做事沒有這樣的。

4、「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出自:《誡子書》三國 諸葛亮

釋義: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立志就無法成就學業。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春秋 孔子

釋義: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敏:聰明;好:喜好。

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自:《勸學篇》戰國 荀況

釋義:謂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 引申為: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7、「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

出自:《莊子.養生主》

釋義: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8、「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出自:《鶴林玉露》宋 羅大經

釋義:繩鋸木斷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論語·為政》春秋 孔子

釋義: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學習,那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1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出自:《論語·述而》春秋 孔子

釋義:自己學習永不滿足,教誨別人永不疲倦。

11、「學然後知不足。」

出自:《禮記·學記》

釋義:只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

12、「學無止境。」

出自:《問說》清 劉開

釋義:學無止境指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激勵人們奮進。

⑸ 學文言文

自己想把.....................

⑹ "學"用文言文怎麼表達

這個問題真的好難啊!
「學」,在文言中就是「學」!
比如「學而時習之」
比如「孫權勸學」
比如「譚青學琴」
等等,
「尚不知何字可謂『學』也!

可以參見網路:「學」字詞條。
詳細解釋

【動】
1、形聲。作「壆」,象雙手構木為屋形。後作聲符,,加「子」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
2、學習。
學,識也。——《廣雅》
好學近乎知。——《禮記·中庸》
念終始典於學。——《禮記·文王世子》
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尚書大傳》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莊子·庚桑楚》
遠尋師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而時習之。——《論語》
學即繼以問也。——清·劉開《問說》
2、模仿。笑嘻嘻走到鳳姐身邊學舌。——《紅樓夢》。又如:學嘴(學舌);調嘴學舌;學他爸爸走路的樣子;學不上來。
3、講述,說。
一五一十向著珍哥、晁大舍學個不了。——《醒世姻緣傳》
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唐·陸龜蒙《魚具》
又如:學舌(說閑話;搬弄是非)。
4、講學。
學,教也。——《廣雅》
叔仲皮學子柳。——《禮記》
凡學世子及學士。——《禮記·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資治通鑒》
【名】
1、學校。又曾稱學廬、學教、學館、學堂、學宮、學院、學屋、學園。
學,官也。——《廣雅·釋室》
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
學則三代共之。——《孟子》
萬用入學。——《夏小正》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禮記·王制》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韓愈《進學解》
2、學問。天子積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有未達。——清·劉開《問說》
是芋視乃學。——清·周容《芋老人傳》
生平為學。——清·張廷玉《明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學科;某一門類系統的知識。
今日覩卿詞學。——《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
又如:文學;哲學;地理學;化學;問學於師。[1]

⑺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及意思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及意思
1.20條有關學習的文言文最低0.27元/天開通網路文庫會員,可在文庫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2000926abcd
歐陽修苦讀1歐陽公2四歲而孤3,家貧無資。太夫人以4荻(dí)5畫地,教以書字。多誦6古人篇章。及7其稍8長,而家無書讀,就閭(lǘ)里9士人10家借而讀之,或11因12而抄錄13。抄錄未畢,已能誦其書。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歐陽公:指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3.孤:小時候失去父親。4.以:用。來干什麼。5.荻: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6.誦:(多誦古人篇章)朗誦。7.及:等到。8.稍:稍微。9.閭里:鄉里、鄰里。10.士人:中國古代文人知識分子的統稱,此指讀書人。11.或:有的時候。12.因:趁機,借……的機會。13.抄錄:抄寫。14.務:致力,從事。15.詩賦文字:詩歌文章。1司馬溫公幼時,2患記問3不若人。群居講習,4眾兄弟5既成誦,游息矣;獨12下帷13絕編,6迨能7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8乃終身不忘也。溫公9嘗言:「書不可不成誦。10或在馬上,或14中夜不寢時,11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選自朱熹編輯的《三朝名臣言行錄》)[1]患:擔憂,憂慮。3:不若:比不上。若:如。4:眾:眾多。5:既:已經。6:迨:到;等到。7:倍誦:背誦。倍:通「背」,背誦。8:乃:於是,就,才。9:嘗:曾經。10:或:有時11:詠:吟詠。12: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這件事。這里藉此指專心讀書。13:絕編: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意思是,翻閱的次數多了,編木簡的
2.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一般人,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令人疑惑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麼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之道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麼裡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於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3.有關學習的文言文都有哪些1、戰國荀子的《勸學》
節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釋義:君子知道他學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認為是完美的,所以誦讀群書來力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
節選: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釋義:玉如果不經過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無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廣賢文》
節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實際上是唐朝韓愈所作,被收錄進《增廣賢文》)。
釋義:如果你想登上知識的高峰,那麼勤奮就是唯一的路徑;如果你想在知識的大海里暢游,刻苦就是祝你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勸學詩》
節選: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釋義:年華易逝,學習難成,不應該浪費每一寸的時光。
5、唐代顏真卿的《勸學》
節選: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釋義:年輕時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學習,等到了滿頭白發之時才悔恨就已經遲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勸學
4.關於學習的文言文有那些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
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5.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名句有哪些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
解釋: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篇》
解釋:勤奮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學生從不倦怠。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游
解釋: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4、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唐代:顏真卿
解釋: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麼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5、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勸學詩/偶成》宋代:朱熹
解釋: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
6、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白鹿洞二首·其一》唐代:王貞白
解釋: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一寸時間就像一寸黃金珍貴。
6.關於學習的文言文有那些(1)文言文很精彩。
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
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2)文言文是知識。
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
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
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
「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
「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
後面那個「文」指文體。(5)那麼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
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採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
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6)「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
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7)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么說的么?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
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8)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7.關於學習的文言文有那些(1)文言文很精彩。這當然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這是對的,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那為什麼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一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一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一,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一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5)那麼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麼「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麼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一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採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6)「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一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一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7)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一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么說的么?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一種文體。
(8)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8.關於讀書的文言文5篇,翻譯原文】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
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宋學士文集》)【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
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
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
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從此以後就地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無多,往來應接不暇,如看場中美色,一眼即過,與我何與也?千古過目成誦,孰有如孔子者乎?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閱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雖生知安行之聖,不廢困勉下學之功也。
東坡讀書不用兩遍,然其在翰林讀《阿房宮賦》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灑然不倦。豈以一過即記,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平生書不再讀,迄無佳文。
且過輒成誦,又有無所不誦之陋。即如《史記》百三十篇中,以《項羽本紀》為最,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會為最。
反覆誦觀,可欣可泣,在此數段耳。若一部《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非沒分曉的鈍漢!更有小說家言,各種傳奇惡曲,及打油詩詞,亦復寓目不忘,如破爛廚櫃,臭油壞醬悉貯其中,其齷齪亦耐不得!譯文讀書把看一遍便能背誦作為值得肯定的能力,其實是最於事無補的。
眼裡看的清楚,心裡匆匆而過,其實留在心中的並不多,因為來來往往頻繁而應付不過來,好像看著歌舞場里的美女,看上一眼就過去了,和我又有什麼關系呢?自古以來過目成誦的人,有誰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讀《周易》到穿連《周易》竹簡的皮條都斷了好幾次,不知他翻閱過幾千幾百遍了,從而對《周易》精微的語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究越[1]明白,越鑽研越深入,越是前行就越不知它的盡頭。即使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的聖人,也不會停止刻苦勤奮的學習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識。
蘇東坡讀書不需要讀第兩遍,但是他在翰林院讀《阿房宮賦》時直到四更,掌管翰林院的老吏覺得他讀得辛苦,可蘇東坡卻十分暢快,毫無倦意。怎能因為看一遍就能記誦。
便丟下書本,草草結束這件事呢!只有虞世南、張睢陽、張方平等人,一生讀書從不讀第二遍,因此始終也沒有寫出好文章。況且過目就能成誦,還會產生什麼都記誦的壞處,就像《史記》130篇中,數《項羽本紀》寫得最好,而《項羽本紀》中,又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和垓下之會幾個片段寫得最好。
反復誦讀觀賞,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只在這幾個片段罷了。如果一篇《史記》,篇篇都讀,字字都記,豈不是不懂道理的愚鈍之人!還有小說、各種戲曲及打油詩。
也都過目不忘的話,那就像破爛的廚房櫃子,發臭的油、腐壞的醬全都貯藏其中,這品味的低俗實在是令人不能忍受。黃生借書說黃生允修借書。
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異日觀』雲爾。」「余幼好書,家貧難致。
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
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
通籍後,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
為一說,使與書俱。翻譯年輕人黃允修來借書。
我把書借給他,並告訴他說:「書要不是借來的就不會好好地去讀啊。你沒有聽說過藏書的人不讀書的事嗎?《七略》《四庫》,是天子的藏書,但是天子讀書的有幾個呢?書多得搬運時使牛馬累得出汗,堆滿屋子,這是富貴人家的藏書,但是富貴人讀書的有幾個呢?其餘像祖父和父親積藏,而兒子和孫子丟棄掉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
不只是書籍是這樣,世間的事物都是這樣。不是自己的東西,而是勉強借來的,必定會擔心人家催著要,就憂懼地忐忑不安地摩挲撫摸不止,說:『今天存放在我這里,明天就要拿走了,我不能再見到它了。
』如果已經被我所擁有,一定把它捆起來放在高處,擱起來藏著,說『姑且等改日再看吧』。「我小時候愛好讀書,但家裡窮。
9.怎麼寫關於學習的文言文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注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麼問題了。第一,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個時代里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注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面對丑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一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第四,把握課本,扎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一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第五,在學習一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多看有關文言文的注釋~~~了解古詞的意思~~很多字詞是古今異義的,所以要了解透了才能更精彩地寫出文言文~~另外寫文言文我覺得應該注重感覺~~

⑻ 「學習」的文言文是什麼

「學習」的文言文是 授業。

⑼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

與學習有關的文言文語句如下:

1、清 周希陶《增廣賢文》: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譯文:在讀書、學習的道路上,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順風船可駛,如果你想要在廣博的書山、學海中汲取更多更廣的知識,「勤奮」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這句詩可以做為座右銘來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學習上哪怕不聰明,只有勤奮、堅持不懈,才會有所收獲,走向成功。

2、唐 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譯文:學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敗壞。

古往今來,多少成就事業的人是由於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又有多少的歷史典故正說明了這個道理。

3、春秋 孔子《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從而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

4、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文:孔子說:學到的東西有機會付諸於實踐,這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嗎?

隱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並能在實踐中獲得檢驗、應用與完善,在實踐中體現學習的價值,這才是令人開心的事!

5、戰國 荀子《勸學》: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文: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

⑽ 有關學習的文言文都有哪些

1、戰國荀子的《勸學》

節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釋義:君子知道他學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認為是完美的,所以誦讀群書來力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

節選: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釋義:玉如果不經過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無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廣賢文》

節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實際上是唐朝韓愈所作,被收錄進《增廣賢文》)。

釋義:如果你想登上知識的高峰,那麼勤奮就是唯一的路徑;如果你想在知識的大海里暢游,刻苦就是祝你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勸學詩 》

節選: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釋義:年華易逝,學習難成,不應該浪費每一寸的時光。

5、唐代顏真卿的《勸學》

節選: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釋義:年輕時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學習,等到了滿頭白發之時才悔恨就已經遲了。

熱點內容
英語26個字母音標 發布:2024-05-20 00:22:42 瀏覽:309
樂柏教育 發布:2024-05-19 20:36:27 瀏覽:588
幼兒園老師師德演 發布:2024-05-19 19:57:18 瀏覽:152
2013年師德師風學習心得體會 發布:2024-05-19 15:17:25 瀏覽:108
數學獎最高獎項 發布:2024-05-19 12:31:24 瀏覽:431
墊步舞教學 發布:2024-05-19 12:26:10 瀏覽:984
昌大教育 發布:2024-05-19 11:35:55 瀏覽:646
光化學活性 發布:2024-05-19 10:44:46 瀏覽:412
教師師德標兵事跡材料 發布:2024-05-19 10:13:38 瀏覽:732
河南2017語文試卷 發布:2024-05-19 07:45:29 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