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小學科學
A. 小學四年級科學實驗作文
我發現了
一次課間,我和幾個同學湊在一起討論著「蚯蚓的食物是什麼?」這個話題。同學都異口同聲地回答說:「蚯蚓的食物當然是土壤!」我卻覺得有點蹊蹺:這樣說又沒有什麼依據,難道僅僅就只是因為蚯蚓生活在土裡,就盲目的說它是吃土壤的嗎?為了得到更加准確、有依據的答案,我學著朱老師教我們的方法,自己做一次小實驗。 首先,我找來了一個有蓋的盒子,盒子里放了三種土:黃土、黑土和含腐爛物質較多的土。每種土都盡量做到厚度相同,長度、寬度相等,相隔的距離也一樣。然後,我從花園里挖了十條蚯蚓回來,並讓它們都餓了一陣子(這樣做是為了提高蚯蚓尋找食物的積極性)。接著,我把十條蚯蚓隨意地扔進了盒子,再把盒蓋蓋上,我就在盒子邊上等了起來。 約摸等了1、2分鍾,我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蓋。而眼前的情景卻讓我大失所望,十條蚯蚓全都一動不動地蜷縮身子。我只好重新蓋好蓋子,蹲在盒子邊等。我邊等邊想,科學家們為了發明一樣東西或驗證一個結論,往往都要經過無數次失敗和無數次長時間地等待,而我才等了這么一點時間,就不耐煩了。想到這里,我不禁一陣慚愧,臉上火辣辣的。站起身來,用手拍了拍蹲酸了的腿,繼續耐心地等了下去。 十分鍾過去了,我小心翼翼地揭開了盒蓋。結果發現了有四條蚯蚓在黑土裡,其餘六條都在含著腐物質較多的土壤里!原來蚯蚓的食物是土裡腐爛的物質!但是,為了驗證這次實驗的准確性,我又作了一次相同的實驗,只不過這次放蚯蚓時,我有意識地將它們埋在含腐物質較多的土壤里。 我又等了約二十分鍾。打開盒蓋後,發現十條蚯蚓全部擠在含腐爛物質較多的土壤里,安逸地生活著。看到種情景,我不禁振臂高呼起來:「我找到答案啦!我找到答案啦!」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又翻箱倒櫃地找書,我要再從書中找出正確答案。終於,我在一本《動物網路大全》中知道了正確的解釋:「蚯蚓的食物是土壤里腐爛的植物。」這時,我猛然想起,以前秋天時,我曾發現蚯蚓有把落葉拖回洞的習慣。原因原來也是如此。 通過這一次實驗,我不但發現了蚯蚓的食物,同時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不能盲目地聽別人說,那樣所得知的答案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而是應該經過自己仔細的判斷、觀察和分析,才能下結論。這就好像是把前人或別人的經驗與成果比作一個巨人,而我們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眼望世界。但僅僅這樣是不夠的,若想摘取到巨人頭頂上的桂冠,就還需要自己更加努力地向上爬才行!
新課程改革給小學科學課堂帶來了無限生機與生命力,不得不承認,新課改和新教材給我們帶來了太多的驚喜和收獲。如今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老師對課堂教學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果教學方式選擇得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火花在教師引導下迸射出閃耀的光芒,給課堂創造精彩,這些是我們新課程實踐者需要深思的。本文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蚯蚓的選擇》教學為例,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多樣性,旨在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辨證教學思想提供相關的實踐資料。�關鍵詞】提高;課堂;教學靈活性
�蚯蚓的選擇》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學生將通過實驗,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環境條件。第一個實驗是把蚯蚓放入一半明亮一半黑暗的紙盒中間,觀察蚯蚓往哪邊爬?在這個實驗中,盒子里的溫度、濕度等都一樣。第二個實驗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濕土的中間,觀察蚯蚓往哪邊爬?在這個實驗中,只有土的干濕不同,其它條件都相同,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實驗發現蚯蚓生活在黑暗、濕潤的環境。我在上這堂課時卻發生了意外,當我按照提出問題→猜測→實驗計劃→做實驗→得出結論的過程完成第一個環節後,大家發現蚯蚓喜歡生活在黑暗的環境。當我提出第二個問題「你們認為蚯蚓喜歡生活在乾燥還是濕潤的環境?」全班出現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並且很快分化成為兩種觀點,我准備接著課繼續往下講時,同學們集體呼籲要進行辯論賽,我想想欣然同意了。兩分鍾之後,黑板上出現了正方(蚯蚓喜歡濕潤的環境)、反方(蚯蚓喜歡乾燥的環境)的字樣,待主持人、記分人、正、反方五位辯手、主持人全部到位後,我悄悄的退到教室後面坐在學生的位置上,期待這場精彩的辯論賽。
正方一號發言「我方一致認為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因為我們很容易在肥沃的庭園、菜園、耕地、溝、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邊、垃圾堆、水缸下等處找到蚯蚓,而這些地方相對來說比較潮濕。」反方一號發言「我方不同意你們的觀點,你們說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那為什麼下雨時,蚯蚓要爬出土壤到地面上來呢?土壤不是更加濕潤嗎?所以我方認為蚯蚓喜歡乾燥的環境。」
台下一片掌聲,我也跟著同學們一起喝彩!
正方二號接著說「答案已經很明顯了,蚯蚓喜歡生活在潮濕的環境。因為土壤外面比較乾燥,而土壤裡面比較濕潤,如果我們將蚯蚓放在土壤的表面上,蚯蚓很快就會鑽到土壤裡面去,所以我方認為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
又是一陣掌聲
反方二號「我反駁你的觀點,你這個實驗只能說明蚯蚓喜歡黑暗而不喜歡光亮的環境。」
此時,台下的同學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積極的想要發表自己的想法,主持人問我「戴老師,台下的同學可以發言嗎?」我說「當然可以,老師也可以參與發言!」這場辯論賽越來越有意思了。
「我同意正方的觀點,蚯蚓喜歡潮濕的環境。」
「我反對正方的觀點,那請你們解釋為什麼下雨的時候蚯蚓會爬到地面上來?」
「那是因為水太多了,蚯蚓可能會被淹死。」
突然正方一位辯手說「真正的科學必須通過實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蚯蚓是否喜歡潮濕的環境?」
我心裏面暗自慶幸,好傢伙,終於想到做實驗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又議論開了。
「我們可以用老師發的裝蚯蚓的盒子,以中間為界限,一邊放乾燥的土,一邊放濕潤的土,然後把5條蚯蚓放在中間,看它們往哪邊爬,然後多做幾次,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反方辯手不甘示弱道「你們還沒有解釋蚯蚓下雨時為什麼要鑽出地面?」
這個時候,我舉起了手,主持人禮貌的說「請戴老師發言。」我說「因為它沒有特殊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通過濕潤的表皮來進行氣體交換。蚯蚓生活時需要良好的通氣,以便補充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它對氨、煙氣等特別敏感,當氨的量超過百萬分之十七時,就會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雖然潮濕的地方是蚯蚓最好的生活環境,但是下雨時顯然由於地表水下滲,造成土壤表面板結化程度較晴天要高,土壤的透氣性能突然下降,所以它們需要爬出來呼吸。這個答案,你們滿意嗎?」
台下又是一片激烈的掌聲!
我接著說「要想知道結果,你們覺得應該怎麼做?」
「實驗!」台下同學齊聲回答。
「那我們就開始實驗吧!」
這個教學法片斷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因為這個片斷是自我感覺處理得比較成功的教學實踐。本課充分體現了學生對科學問題的探究精神,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而且最終又回到了實驗教學,如果我刻意壓制課堂,阻止辯論賽的進行,不會出現如此鮮活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動性也不會得到體現。我們應該把課堂更多的「還」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從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狀態和積極性,同時,教師要全力發展自己的課堂機智。我更希望把學習和評價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學生是生動活潑、具有自主發展意識的個體,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發展慾望,更應該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參與評價,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總之,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上教師應持有一種開放的心態,大膽地開放時間、空間、過程等,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自然的課堂,也只有這樣,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教學細節應視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而定,從學生的真實學習狀態出發,學會不斷調整自己的流程,使課堂不斷呈現出動態變化的特點,在生生、師生互動生成的過程中不斷開發課程資源,變革學習方式,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辨證教學思想。
C. 小學科學:對蚯蚓的探究大致可以分為哪幾方面每個方面大致包括什麼內容
對蚯蚓的探究大致可以分為蚯蚓的外部形態結構,運動方式,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生活習性和對人類的服務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