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美術
⑴ 中國古代繪畫史
國繪畫又名國畫,是現代人為區別於西洋畫而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泛稱。它包括卷軸畫、壁畫、年畫、版畫等各種各樣的門類。有時特指以中國獨有的筆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長期形成的傳統而創作的繪畫。中國畫現分為三大畫科: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有工筆與寫意兩大種畫法;有卷、軸、冊、屏等多種裝裱形制。
一、中國繪畫發展概況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僅從已知獨幅的戰國帛畫算起,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如果從內蒙古、甘肅、山東、新疆以及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及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它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採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體裁。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家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國古代繪畫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上溯到遠古的岩畫和繁榮於新石器時代彩陶器上的裝飾紋樣。黃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區。分布在渭水、涇水流域一帶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約7000~8000年間)已有繪著簡單紋樣的彩陶。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技巧上尚處於稚拙階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對人物、魚、鳥等外形動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徵,並表現作者的信仰、願望,用以美化生活,猶如一片絢麗的彩霞,映現了中國繪畫史的黎明。
商、周時期的繪畫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繪畫應用的范圍主要是壁畫、章服以及青銅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紋飾。早期基本上是裝飾性圖案,到西周以後,開始有以表現人物活動為主的紀事性繪畫作品,繪畫的作者是百工。從風格上看,商代庄嚴神秘而縟麗,西周趨於典雅,春秋以後繪畫內容逐漸更多地反映社會生活,形象活潑生動,技巧上有著巨大的飛躍。
秦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國勢強盛,疆域廣闊,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秦漢王朝與相鄰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觸,這時期的繪畫更加重視繪畫的政治功能和倫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總的統一的時代風格,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這時期的主的繪畫形式是純繪畫的宮殿壁畫、地上建築壁畫、墓室壁畫及與此相關的畫像石、畫像磚等。秦代為了宣揚秦始皇統一大業及其擁有的無上權威,而建造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內部,繪制有許多壁畫。漢代,從宮室殿堂到貴族官僚的府邸、神廟、學堂及豪強地主的宅院,幾乎無不以繪畫進行裝飾。漢代習俗事死如生,以厚葬為德,薄殮為鄙,這就是使得裝飾墳墓,為死者表彰功德的繪畫活動規模和數量都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程度。東漢趙岐甚至在活著的時候,就為自己的墳墓准備壁畫。畫像石是東漢時期重要的美術作品。因以刀代筆施於石材平面上的繪畫,因此稱石刻畫。其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陝北等地區,江蘇、陝西、山西、安徽、河北、湖北等省也均有發現。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山東孝堂山畫像石、嘉祥武氏祠畫像石、沂南畫像石墓、安邱畫像石墓等,河南南陽畫像石及密縣打虎亭1號漢墓畫像石。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帛畫「非衣」,內容豐富,色彩絢爛,帛畫以左右對稱、上下連貫的格局分三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景象。眾多的人物、禽獸、器物被安排得有條不紊,疏密繁簡錯落有致。奇誕誇張的造型中體現出嚴謹細膩的寫實技巧。線條流暢挺拔,剛健質朴,設色以平塗為主,技法純熟,使用的礦物質顏料至今仍十分鮮艷。這幅帛畫是本期繪畫中的傑出作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繪畫在漢代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秦漢時期以繪畫為專門職業的畫工日益增多。被羅致到宮廷的專門畫家被稱為「黃門畫者」或「尚方畫工」。
三國兩晉南北朝處於長期分裂混亂之中,戰爭頻繁,民生疾苦,但卻是繪畫史中的重要階段,繪畫藝術仍在曲折中得到發展。苦難的時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和發展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盛,遍及南北。石窟壁畫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特別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此一時期壁畫,展示出高度的藝術造詣。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迅速增多,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創作日趨活躍,如衛協的《詩·北風圖》,顧愷之的《木雁圖》、《洛神賦圖》等。肖像畫在這一時期很發達,如顧愷之的傳神寫照,就特別注重揭示對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現對象的特定性格。山水畫和花鳥畫開始萌芽。有以王微、宗炳為代表所創作的山水畫。取義於中國古代「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的寓言,以蟬雀為題材的繪畫也頗為流行,賦予某種寓意性。涌現出一批有文化修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繪畫史和繪畫理論著作開始出現。
隋唐兩代處於封建社會盛期,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與活躍,都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運,中國隋唐時代的繪畫藝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高峰之一。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及尉遲乙僧的繪畫活動,以及以敦煌220窟為代表的壁畫體現著此一時期繪畫藝術的最高成就。
人物畫在隋唐佔主要地位。著名畫家有閻立本、吳道子等。吳道子一生在京洛畫寺觀壁畫300餘堵,變相人物,千變萬態,奇蹤異狀,無有同者,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和自然高出縑素的效果,世稱為「吳裝」。中唐周□善畫天王和菩薩,創造了「水月觀音」這一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宗教畫新樣式,一直為後代沿襲,被稱為「周家樣」。唐代人物畫反映了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輦圖》;有描繪功臣勛將的,如《凌煙閣功臣圖》;相鄰民族,如《西域圖》、《職貢圖》;皇室貴族,如《玄宗試馬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文人雅士,如《醉學士圖》。唐代山水畫有著多種風貌,金碧青綠與水墨揮灑並行,專門山水畫家日益增多,山水畫即將進入成熟階段。隋代展子虔所畫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畫技巧上更有提高。而吳道子於佛寺壁上畫怪石崩灘,達到「若可捫酌」的真實效果,又因一日之內能在大同殿壁上畫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而與李思訓之作「皆盡其妙」。王維也以水墨山水著名。花鳥畫開始興起,唐代花鳥畫側重描繪鷹鶻、仙鶴、孔雀、雉雞、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麗。由於武功隆盛和貴族游獵的風氣,使鞍馬等題材也成為繪畫專科並取得相當高的成就。由於印刷術的發明,版畫也隨之得到發展,唐代版畫多用於佛像印刷,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扉頁畫顯示了較為成熟的雕印技藝。唐代繪畫不僅大膽汲取、借鑒外來藝術的表現技巧,而且還通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到其他國家,當時大食都城中有中國畫工獻藝,朝鮮半島上的新羅曾在中國以高價收購名畫家作品,中國繪畫通過中日兩國的使者、商人、留學生、僧侶等傳入日本,對日本古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唐代繪畫燦爛而恢宏,具有昂揚磅礴的時代精神和風貌。
五代兩宋以後,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成為中古繪畫的鼎盛時期。由於唐末以來城市商業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使繪畫藝術服務范圍有所擴展,一些畫家進入手工業行列,其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增強了藝術與社會的聯系。
皇室貴族為政治需求及從裝飾環境出發,創建了宮廷畫院,集納優秀畫家,對繪畫創作提出更多的要求。宋朝統治者設置畫院,擴充機構,招攬人才,給畫家授以職銜,從而使宋代成為歷史上宮廷繪畫最興旺最活躍的階段。文人學士把書畫視為高雅的精神活動和文化素養,並對繪畫提出鮮明的審美標准,在創作和理論上都開始形成獨特體系。社會、宮廷、文人士大夫之間的繪畫創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響,使宋代繪畫在內容、形式、技巧諸方面都出現群彩紛呈、多方發展的局面。宋代繪畫題材較唐代有很大擴展,其中最有建樹的是廣泛表現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盤車圖》、《耕織圖》等;與節日民俗活動相結合的節令畫,如《大儺圖》、《冬至嬰戲圖》、《觀燈圖》等;借描繪歷史傳說反映人們對現實生活態度的歷史故事畫,如《文姬歸漢圖》、《採薇圖》等;描繪文人韻事如《西園雅集圖》等。五代兩宋時期山水畫發展最為顯著,五代時中原地區的荊浩、關仝,江南地區的董源、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區的山水畫,風格各異,對後世山水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宋代山水畫家輩出,各有專長和創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發展,五代時江南徐熙的田園花果和西蜀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風格。北宋趙昌的設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敗荷鳧雁,以趙佶為代表的院體花鳥畫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鳥畫已開水墨寫意之先導。文人學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著重表現主觀情趣,與民間畫工及宮廷花鳥畫的高度寫實、刻畫入微的畫風迥然不同。五代兩宋繪畫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創造,畫家注意對生活的深入觀察體驗,藝術上倡導寫實,具有精密不苟嚴謹認真的精神,但在創作中又注重提煉取捨,要求形神兼備,把工筆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純用墨線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貢獻,一些畫家在寫意人物花鳥上也進行了可喜的嘗試,豐富了繪畫的形式和表現技巧。
元、明、清時期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題材上山水、花鳥佔有絕大比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趣,提出「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不趨附社會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自鳴高雅,表現閑情逸趣,涌現出難以數計的文人畫家和作品,許多畫家借繪畫抒寫高尚情操,發泄對黑暗腐敗勢力的不滿,藝術上敢於突破陳舊成法的藩籬,注意師法自然,勇於創造革新。文人畫注意筆墨情趣及詩文書法相結合的題跋。此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中,既有為正統文人畫奉為典範的趙孟□、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吳、惲」,又有帶有鮮明個性的徐渭、陳洪綬、朱耷、石濤及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金農等人。民間繪畫的書籍版畫插圖和年畫進入繁榮興盛時期。
⑵ 中國古代藝術的整體風貌有哪些
1、中國藝術的根本特色是同中國文化的特色所決定的。中國文化的宇宙觀在於它是一個氣的宇宙。汽運生動是中國藝術的根本精神,虛實相生為中國藝術的基本准則。
2、中國藝術的兩大基本類型是陽剛與陰柔。儒家重陽剛,道家主陰柔。「神」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所謂「神」,就是以形寫神。所謂「逸」,就是超朝廷、越世俗、拙規矩、輕法度,以神寫形。
3、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包括人與人之和,人與社會之和,人與宇宙之和。所以中國藝術也把「和」最為最高境界。
(2)中國古代美術擴展閱讀
中國藝術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
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對法國的影響最大,法國成為當時歐洲「中國文化熱」的中心。從17世紀開始,中國的一些儒家經典如《論語》、《大學》等,就通過法國傳到了歐洲其他國家。法國18世紀的啟蒙思想家很少有不受中國文化影響的。
⑶ 中國有哪些傳統藝術
中國的傳統藝術:
1、繪畫。
中國繪畫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紋飾和岩畫,原始繪畫技巧雖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
型能力,對動物、植物等動靜形態亦能抓注主要特徵,用以表達先民的信仰、願望以及對於生活的美化裝飾。先秦繪畫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記載,如周代宮、明堂、廟祠中的歷史人物、戰國漆器、青銅器紋飾,楚國出土帛畫等,都己達到較高的水平。
2、書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3、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4、音樂。
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傳統音樂與新音樂的區別並不在於創作時音的先後,而是在於其表現形式及風格特徵。如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漁舟唱晚》雖是近代音樂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屬中華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傳統音樂。
5、園林。
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就稱為園林。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
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受到傳統「禮樂」文化影響很深。通過地形、山水、建築群、花木等作為載體襯托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
⑷ 中國古代美術史的開端
我國美術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的造型藝術,舊石器時代晚期,我國的山頂洞人,已經能用石珠、獸牙、貝殼等材料作為美的裝飾品。當先民還沒有對於自然景色的審美感時,已經有了對於自然珠寶審美特性的初步感覺,歐洲和非洲的原始人類也是如此。而且,學術界認為,在這一時期,已經出現了宗教觀念。人類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之時,就是開始裝飾美化自己的身體之時,這種行為更多的是原始人類趨利避害的宗教心理。至新石器時代,彩陶藝術表明裝飾已經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初民美術的開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種實際上的目的,例如圖案是應用的便利;裝飾與舞蹈,是兩性的媒介;詩歌舞蹈與音樂,是激起奮斗精神的作用」。生活中愛美的裝飾藝術傾向,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的造型,也頗能表現先民的審美趣味。這些原始的造型藝術,直接體現了當時社會人們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觀念。從中國原始社會藝術的構思和表現效果來看,已經初步掌握了整齊一律、對稱平衡、符合規律、和諧統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得到較為完善的表現。
⑸ 中國古代繪畫作品名稱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作者:北宋畫家張擇端
其他的中國傳世名畫,作者及名稱:(按朝代排列順序)
•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 唐.閻立本《步輦圖》
• 唐.張萱 周昉《唐宮仕女圖》
• 唐.韓滉《五牛圖》
•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
•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 清.郎世寧《百駿圖》
•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
• 清.郎世寧《百駿圖》
⑹ 中國古代藝術成就
聞名中外的繪畫珍品
中國的繪畫藝術源遠流長,古代的大部分圖畫是畫在牆壁或屏風上。漢、唐時代,就曾經在宮殿上畫元勛像,以表彰他們開國奠基的汗馬功勛。這些宮殿畫今天早已無存了。但從大量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以及漢、唐等時代的墓室壁畫上,還可以看到那時的壁畫風格。它們多方面地表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但描繪了地主階級出行、宴會等享樂腐化的生活,也表現了勞動人民漁獵、制鹽、煉鐵、採桑等生產活動,還有頂竿、跳丸等各種精彩的雜技表演。
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也是古代畫家們喜愛表現的題材。晉代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他的不少作品是表現歷史故事或文學作品的。
例如《洛神賦圖》就是根據三國時代詩人曹植的《洛神賦》以豐富的藝術想像,描繪詩人與洛神在洛水相會的情景。他的畫,用筆如春蠶吐絲,初看似乎平易,仔細揣摩,處處符合繪畫的法則。他很重視對人物神情動態的刻畫,他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眼睛)中」。
《洛神賦圖》唐、宋是中國繪畫最興盛的時代。盛唐時期的吳道子,被後世尊為「畫聖」。他一生畫過三百多面壁畫和大量卷軸畫。他既善於畫人物,又擅長畫山水,筆勢飛動,他的畫風對後代影響很大。李公麟是宋代的多能的大畫家,最擅長白描人物畫,畫馬也很著名。他的作品有《免胄圖》、《五馬圖》、《臨韋偃收牧放圖》等。存世的人物畫中,最為輝煌的巨制,要算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了。這幅畫描繪了北宋首都汴梁(開封)的繁華景象,畫面中心是城外的虹橋,橋面上車水馬龍,磨肩擦轂;橋下,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下桅准備過橋,人們吆喝著,忙成一團。畫面還有各式各樣的商店、旅館、官衙,幾百個人物熙熙攘攘地忙碌著。作者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安排畫面結構的高度技巧和嚴肅認真的創作態度,都是非常值得學習的。南宋愛國畫家李唐作的《伯夷叔齊採薇圖》,在人物性格刻畫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
《清明上河圖》
魏晉以後山水畫興起,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開創了「金碧山水」,由於使用礦物的石青、石綠等顏料,並用泥金勾勒輪廓,使畫面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畫家王維倡導水墨山水,富於詩情畫意,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五代兩宋,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山水畫家,有荊浩、關同、董源、巨然、范寬、郭熙等。北宋末年,18歲的青年畫家王希孟創作了青綠山水長卷《千里江山圖》,這幅氣象萬千的巨作,以細密嚴謹的筆墨和瑰麗的色彩,無限深情地歌頌了當時正在遭受金奴隸主貴族鐵蹄蹂躪的祖國大好河山。南宋畫家馬遠、夏圭等人的畫描繪了富有詩情畫意的江南景色。元代以後,水墨寫意山水盛行,許多畫家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他們強調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畫面上,熔詩詞、書法、繪畫為一爐。但到後來,一些人只知模仿前人,作品越來越脫離生活。清代畫家石濤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反對因襲,力主創作,為山水畫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另一個重要畫種,它以表達大自然中花卉鳥獸的活潑生機給人以美的享受。古代花鳥畫家非常重視觀察生活,如宋代畫家易元吉,經常長時間地到深山密林中去,觀察鳥獸在大自然中的真實生態,所以他筆下的動物十分傳神。歷代畫家留下大量的花鳥畫作品,無論是細入毫發的工筆畫,還是潑墨淋漓的寫意畫,都生意盎然,而且能啟發人們對生活的聯想。例如齊白石老人畫的彈跳的蛙,浮游的魚蝦,以至各種昆蟲、鳥獸,那生動的神態,以及作者透過濃墨重彩傳達出來的奔放的熱情,不是都能激發起人們蓬勃向上,熱愛生活的感情么!2.藝術奇花——中國書法我國的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書體上說,其趨勢是由繁入簡,而書法的藝術技巧卻變化多端,風格多樣。經過數千年的實踐創造,匯成了書法藝術的豐富寶藏和優異的傳統。從古以來的書體,大體分來,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等。這是刻在獸骨上的文字。結構、長短、大小略無一定,筆法有方有圓,有飛肥有瘦。行款疏疏落落。極為錯綜,而風格或雄偉或勁峭,精神爽朗,古趣橫生。從書法的源流上另成體系。
漢魏以後,中國的書法真正成為一門藝術,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他們經過多年苦學苦練,在文字形體、表現方法、用筆用墨方面,有許多創造,並且能夠把行筆落墨同書法家自己內在的情感相結合,使這一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蘭亭序》晉代的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從七歲就學習書法,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有時在月下懸筆練字。經過多年勤學苦練,他的書法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的書法艷若春雲,剛如曲鐵,外形的優美同內在的遒勁融合在一起。著名的《蘭亭序》,即是他的墨跡。遺憾的是,原本久已失傳,現在流傳於世的,都是摹本。《蘭亭序共計》324字,中間有20個之字,但這些「之」字,或從結構上變法,或從筆法上轉換,都不同樣。唐代書法家顏真清巧拙並用,古樸有力;柳公權清秀峻逸,疏朗明麗;其餘如歐陽詢、虞世南、遂良等都世各創一體的書法大家。張旭、懷素的草書,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體勢連綿飛動,筆意奔放熱烈。其後,宋有蘇軾、黃庭堅、米市、蔡襄,大多擅行、草兩體,或溫淳婉媚,或豐腴跌宕,或俊邁剛勁,風格多樣,都有極高的造詣。元朝有趙孟,圓轉遒麗,人稱趙體。明朝有董其昌等。清至近代,卓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
⑺ 中國古代美術的形式和種類,及其形成的思想根源
東西都給你了,你可以自己組織論述吧,
中國古代五大工藝美術
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等
美學特徵:
中華民族在其發展的漫長歲月中,以勤勞和智慧為人類工藝文化歷史創造了境界獨到、風范高雅、魅力永恆的工藝造物樣式。中國工藝美術浸透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個性,主要體現出:
①和諧性。中國傳統藝術思想重視人與物、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相互間的關系,主張「和」與「宜」。對「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國工藝美術呈現出高度的和諧性;外觀的物質形態與內涵的精神意蘊和諧統一,實用性與審美性的和諧統一,感性的關系與理性的規范的和諧統一,材質工技與意匠營構的和諧統一。
②象徵性。中國工藝思想歷來重視造物在倫理道德上的感化作用。它強調物用的感官愉快與審美的情感滿足的聯系,而且同時要求這種聯系符合倫理道德規范。受制於強烈的倫理意識,中國傳統工藝造物通常含有特定的寓意,往往藉助造型、體量、尺度、色彩或紋飾來象徵性地喻示倫理道德觀念。這種象徵性的追求常常使宮廷或文人工藝美術淪為純粹的倫理道德觀念的展示,造成矯飾之態或物用功效的損害。相比之下,更多以生產者自身的功利意願為象徵內涵的民間工藝美術則顯得剛健朴質,充滿活力。
③靈動性。中國工藝思想主張心物的統一,要求「得心應手」,「質則人身,文象陰陽」,使主體人的生命性靈在造物上獲得充分的體現。中國傳統工藝造物一直在造型和裝飾上保持著 S形的結構範式。這種結構範式富有生命的韻律和循環不息的運動感,使中國工藝造物在規范嚴整中又顯變化活躍、疏朗空靈。
④天趣性。中國工藝思想重視工藝材料的自然品質,主張「理材」、「因材施藝」,要求「相物而賦形,范質而施采」。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在造型或裝飾上總是尊重材料的規定性,充分利用或顯露材料的天生麗質。這種卓越的意匠使中國工藝造物具有自然天真,恬淡優雅的趣味和情致。
⑤工巧性。對工藝加工技術的講求和重視是中國工藝美術的一貫傳統。豐富的造物實踐使工匠注意到工巧所產生的審美效應,並有意識地在兩種不同的趣味指向上追求工巧的審美理想境界:去刻意雕琢之跡的渾然天成之工巧性,和盡情微窮奇絕之雕鏤畫繢的工巧性。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
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人民為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採用各種物質材料和工藝技術所創造的人工造物的總稱。它是中華民族造型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工藝美術的一般本質特徵,在內涵和形式上保持著實用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又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身所具有的鮮明個性。中國工藝美術以其悠久的歷史、別具一格的風范、高超精湛的技藝和豐富多樣的形態,為整個人類的文化創造史譜寫了充滿智慧和靈性之光的一章。
發展概況
中國工藝美術的原始發生可追溯到遠古先民的第一件勞動工具的創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既確立了中國工藝美術的初始形態,亦確立了工藝美術作為中華民族造型藝術先導的地位。
新石器時代的石玉、牙骨、編織、縫紉,特別是制陶工藝,已鮮明地顯示了中國工藝美術重視實用和審美相統一的造物思想和設計意匠,亦鮮明地顯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製作工藝的能力以及對形式美法則的認識和運用。
商、西周時期,中國工藝美術有了劃時代的進步,工藝造物的實用內涵和精神內涵進一步豐富和加強。精神內涵中大量滲入的社會意識和宗教意識,使這一時期的工藝美術具有一種崇高的美學魅力。原始青瓷和漆器獲得初步發展,而青銅器和玉器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的工藝美術顯示了中國封建社會早期經濟實力和意識形態的發展。理性主義精神的崛起和高揚,使指向實用功利和現實人生的價值追求,與承繼原始文化傳統的充滿激情和浪漫色彩的形式有機統一,由此而產生的輕利活潑、飛動奔放、雄強古拙的美學特徵,在陶瓷、漆器和絲織品上得到充分的表現。
三國兩晉南北朝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整個意識形態上的轉折,造成工藝美術生產格局和價值追求的變化。生產中心逐漸由北方移向南方,工藝造物趨向內在人格和心性的顯示。這一時期崇尚主體人格精神的造物傾向和空疏、清靜、平淡的審美風范,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工藝美術的整體發展。青瓷、建築物件和宗教工藝美術在這一時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中國工藝美術在初唐和盛唐獲得全面的發展,呈現繁榮發達的景象。織錦、印染、陶瓷、金銀器、漆器和木工等的技藝水平和生產規模都超越了前代。經濟的發達,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人的思想意識的解放,使隋唐工藝美術表現出舒展博大的氣勢、精巧圓婉的裝飾意匠和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徵。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比較完美的範式和境界出現在宋代,並集中地表現在陶瓷上。發達的手工業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圍,為保持造物與主體審美理想的和諧統一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從而形成一代沉靜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學風范。宋代工藝美術充分地物化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審美意識,它體現和揭示的創造原則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蒙古族以其強大的軍事勢力統一中國後,工藝美術有著一定的發展。染織工藝的織金錦、陶瓷工藝的青花和釉里紅是這一時期的突出貢獻。來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響,
元代工藝美術風格趨向粗獷、豪放和剛勁。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強盛的時代。資本主義因素的萌發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新的文化和科學的產生,促使明代工藝美術跨入一個新階段,織錦、棉紡、陶瓷、漆器、金工、傢具和建築裝飾等門類都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明代工藝美術承繼了宋以來的美學追求,並向程式化和完善化發展,具有端莊、簡約、健實等審美特點。
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各個門類在清代更加完善化,其品種之繁多、技藝之精湛、手法之豐富都遠遠超過前代,呈現出集各歷史時期之大成的局面。導源於上層貴族審美趣味的以技藝取勝的造物觀念,在清代工藝美術生產中進一步強化,以致一代藝術風格日趨矯飾雕琢、精緻繁縟。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工藝美術的生產格局、產品結構、工藝思想和藝術風格都呈現著新的面貌。衰敗和新生、模仿與創造、恪守與分化構成近現代中國工藝美術的基本景觀。承襲清代形制的傳統工藝在現代工業文明的沖擊之下迅速衰落,而適應新時代要求的現代工藝美術則迅速崛起,蓬勃發展,清新、簡潔、明快的現代工藝美術標示著一種嶄新的文化形態和內涵,因此它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差異是極為明顯的。現代工藝美術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工藝造物活動開辟了新的領域,並樹立起新的審美風范和價值標准。
中國工藝美術的歷史呈現著兩條清晰的發展脈絡
以實用為主體的民間工藝美術和以觀賞為主體的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美術體系。它們作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條件下生長發展起來、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種工藝文化形態,有著不同的生產方式、組織結構、功用目的和美學特徵。民間工藝美術主要是自然經濟的家庭手工業,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著滿足生產者自身的需要。生產與消費的統一,使民間工藝美術產品完滿地體現了實用、審美一體的基本原則,具有朴質、剛健、明快的品質。宮廷及文人士大夫工藝產生於官營或私營手工業作坊之中,迎合貴族和文人階層的需要和趣味,因而側重於顯示觀念意蘊和追求觀賞把玩價值,推崇精雕細刻、矯飾奇巧。
生產的官營化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重要現象。早在西周就出現了隸屬於王家官府的「百工」,漢王朝則在周秦官制的基礎上設立了屬於少將府的各種工藝美術作坊和工廠,唐宋時期的少府監顯示了官營手工業制度的完備和周詳,明代的御用監、清代的造辦處和織造局使官營手工業制度更為系統和嚴格。官營手工業機構大都設在中心城市或皇宮,材料無償佔有,工匠無償勞役,生產不計成本,產品不參加商品流通。在這種封閉的經濟結構中產生了追巧奪末、爭奇斗艷的宮廷工藝美術,它作為反映統治階級精神需要的理想樣式,影響和規范著封建時期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
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崇尚「形而上」之「道」,而貶抑「形而下」之「器」。因此,以功用為目的的工藝美術一直被視為「雕蟲小技」而屬「抑末」之列。這種偏見顯然抑制了理論方面的建設,致使中國工藝美術缺乏完備系統的理論著述。但是,中國工藝美術一直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和原則發展的。其個性化的面貌無疑取決於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的傾向性和獨創性。很少見諸文字的中國工藝思想和造物原則強調工藝造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功用,追求心靈與物質的交融統一,主張自然性與人工性的中庸和諧,注重工藝造物活動的整體有機性,力求協調天時、地理、材質、技術諸因素間的關系。
凝聚著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國工藝美術,在國際性貿易和文化交流中,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不僅西傳了精美的絲織品,也西傳了東方的蠶種和織造技術。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紀東西世界的一條紐帶。瓷器的外銷不僅把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轉化為全人類的文明財富和世界性生產產業,而且也影響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20世紀中葉後,中國工藝美術更是全面地走向世界,進一步促進了國際文化經濟的交流。
中國工藝美術有著廣闊的領域,門類紛繁,樣式眾多,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①按工藝美術的功能價值可分為實用工藝美術和陳設工藝美術。實用工藝美術即含有審美意匠的生產、生活用品,如服裝、器用和工具等;陳設工藝美術即集中展示材美工巧或造型裝飾之審美意匠而專供觀賞的工藝品,如牙雕、玉雕、景泰藍等。
②按工藝美術的歷史形態可分為傳統工藝美術和現代工藝美術。傳統工藝美術即具有悠久歷史、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反映中國古典文化精神的工藝造物。如四大名綉、北京雕漆、宜興紫砂陶、廣東象牙球、揚州玉器等;現代工藝美術即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新興並反映現代文化精神和生產需要的工藝造物,如現代陶藝、廣告設計、書籍裝飾、包裝裝潢等。
③按工藝美術的生產方式可分為手工藝美術和工業設計。手工藝美術,即採用手工製作的工藝造物;工業設計,即運用現代材料和工業技術製造的工藝造物。
④按工藝美術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社會層次可分為民間工藝美術、宮廷工藝美術和文人工藝美術三類。民間工藝美術是作為生產者的勞動大眾為自身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宮廷工藝美術是按封建貴族統治者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文人工藝美術則是為封建文人階層的需要製作的工藝造物。以陳設品為主的宮廷和文人工藝美術是封建時代的產物,在進入社會主義時代以後,作為民族文化遺產即特種工藝被加
以保護和繼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職業設計家和藝匠製作的工藝美術品,成為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的商品。
⑤按工藝美術材料和製作工藝一般可分為雕塑工藝(牙骨、木竹、玉石、泥、面等材料的雕、刻或塑)、鍛冶工藝(銅器、金銀器、景泰藍等)、燒造工藝(陶瓷、玻璃料器等)、木作工藝(傢具等)、髹飾工藝(漆器等)、織染工藝(絲織、刺綉、印染等)、編扎工藝(竹、藤、棕、草等材料的編織扎制)、畫繪工藝(年畫、燙畫、鐵畫、內畫壺等)、剪刻工藝(剪紙、皮影等)種類。現在習慣上通常將傳統工藝美術分為雕塑工藝、織綉工藝、編織工藝、金屬工藝、陶瓷工藝和漆器工藝6類;隨現代工業生產發展起來的現代工藝美術則一般按產品對象分為室內環境設計、染織設計、服裝設計、日用工業品造型設計、日用陶瓷設計、商業美術設計和書籍裝飾設計等。
⑻ 中國原始美術
中國繪畫肇始於原始社會,至少有6000年以上的歷史。原始社會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改造了自然,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的古代祖先已由早期智人發展為晚期智人。生產勞動和工具的製造,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得到提高,既能進行物質生產,又能相對獨立地進行精神生產,這就為繪畫的萌始准備了條件。在距今 3萬年左右的山西省朔縣峙峪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發現了一件刻著似為羚羊、飛鳥和獵人等圖像的獸骨片,獵人以此寄寓獵獲野獸的意想和願望。這種刻有仿生圖像作品的出現,為繪畫的產生揭開了序幕。
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有秩序的定居生活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經驗,從而掌握了制陶技術,並且在陶器製作和圖案裝飾的過程中,提高和豐富了藝術造型的能力。由於技術的進步,出現了先在陶坯上彩繪花紋後再燒制而成的彩陶。分布在渭水、涇水流域一帶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約7000~8000年間)已有繪著簡單紋樣的彩陶。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彩陶。老官台文化彩陶的彩繪顏色有以氧化鐵為主要成分的紅色和高嶺土為主要成分的白色。在距今6000多年的陝西省寶雞市北首嶺半坡類型文化遺址中,還出土了紫、紅兩種彩色顏料錠。老官台文化彩陶上的紅色寬頻紋用寬筆繪成,而幾何圖案和符號則用細筆繪成。由於人們進一步掌握了顏料、筆等繪畫工具,使繪畫的興起具備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黃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區。這一地區圖騰藝術較為發達,彩陶花紋也以仿生性的自然形紋樣最具特色,是當時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
半坡類型 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類型文化,是繼承老官台文化發展起來的。半坡類型文化的彩陶上有較多的動物圖像,描繪了奔趨的鹿、爬行的黿(亦稱蛙或龜)和佇立的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花紋是魚類紋,數量最多,並貫串於半坡類型文化的始終。半坡早期彩陶上魚類紋的形象較寫實,常見的是單獨的魚紋,多為平展的側面形象,以直線造型,比例雖較准確,然略顯平
板。陝西省臨潼縣姜寨一期遺址第 159號墓出土的彩陶大盆內,畫著大致作一圈排列的5條魚,是用兩種不同畫法畫成的:①為黑色影像,突出魚的外廓形象;②用線勾出魚的各部分,並結合運用黑、白映襯的手法。中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富於變化,因其造型系以直線與弧線相結合,圓點、弧線和弧邊三角穿插運用,故使魚紋顯得活潑靈動。其紋樣格式,除平展式外,還出現了迴旋、蹦躍等姿態。姜寨二期遺址出土的尖底彩陶罐上的游魚圖像,誇張地表現出遊魚回首返泳的瞬間動態。甘肅省秦安縣王家陰窪半坡類型墓地出土的一件彩陶瓶,環繞腹部畫著4條不同姿態的游魚,或舒展平泳,或俯沖疾下,或相對背向地屈身蹦騰,構圖活潑,堪稱原始繪畫的佳作。晚期彩陶上的單獨魚紋,採取了誇張變形的藝術處理。魚紋頭部的變化最大,突出表現了張大的嘴和露出的牙,魚紋變成上下對稱的式樣,而且魚紋用弧條形統一造型,趨於幾何形化,富有裝飾性。
人面紋也是半坡類型的文化彩陶上的一種具有特色的紋樣。甘肅省正寧縣宮家川和陝西省臨潼縣姜寨遺址各出土了一種在瓶腹上滿繪著人面圖像的葫蘆形瓶。人面獠牙突露,雙目眥睜,威武猛厲,表現出超人的勇力。
半坡早期的彩陶上,還有兩種魚與人面相結合的奇特形象:①魚寓於人面的復合形象。人面的嘴的兩旁對稱地各銜一魚,人嘴外廓與魚頭構成共魚形;②人面寓於魚的復合形象,在魚紋頭部圓框中填入適合形的人面圖像。這種魚與人面相結合的形象,人和魚互相寄寓,又互相轉借,意味著人和魚是交融的共同體,被人格化了的魚類圖像和各式魚類圖紋可能是半坡部族的圖騰,具有
氏族保護神的性質。在陝西省關中地區的半坡類型文化的彩陶紋飾中,還出現了十分奇特的魚、鳥結合的圖像和魚、鳥、人面的復合形象。武功縣游鳳出土的細頸彩陶壺的腹部上,繪著魚銜鳥的圖像,經過誇張變大的魚頭中,含著一個圓睜著眼的鳥頭,以此意味著鳥寓於魚。而寶雞北首嶺出土的一件彩陶壺上,則用均勻的粗線繪一銜魚的短尾小鳥,魚的形象較奇特,身有大片鱗甲,魚頭兩側有突出的鰭狀物尾小分叉,此魚的形象與中原龍山文化彩繪陶器上的蟠龍紋大致相似。姜寨二期遺址第467號灰坑出土的葫蘆形彩陶瓶的腹部上,畫著魚和鳥、人面紋巧妙地組合成的圖像。圖像分上、下兩組,上組的上方有3個三角形的發髻,下方在呲牙的方形魚頭中含著人面和鳥頭;下組圖像是方形的魚頭中含有鳥頭。在瓶腹兩側還繪著魚紋、魚身紋的復合紋樣。可以看出在這件彩陶瓶的組合復雜的圖像中,魚是主題形象,而鳥頭和人面是寄寓於魚的。
半坡類型彩陶裝飾紋樣
廟底溝類型 距今約6000年,主要分布在陝西、山西、河南 3省交界。廟底溝早期彩陶以自然形的鳥紋為主,鳥紋為影像式。在陝西省華縣泉護村出土的彩陶盆、缽腹部繪著側面鳥紋,長尾翹舉,雙翅展起,是鵲類的形象。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廟底溝晚期墓葬中,有一件彩陶缸的腹部也繪著鳥含魚的圖像。畫面高37厘米,寬44厘米,占滿了筒形腹部的一半,是目前彩陶上僅見的大幅畫面。鳥有長喙,高腳,短尾,通體白羽,是鸛鳥的形象。鳥嘴叼著一條大魚,鳥眼圓睜有神。在鸛鳥的前方,畫著一把立置的長斧,斧柄上繪著X狀標號,可能是象徵著權威的器物。這幅畫的表現技法較為豐富,白鸛用沒骨法畫成,鸛眼、魚和長斧的輪廓用黑線畫出。筆法多變,蒼勁有力。鸛鳥形象比例准確,神態生動。這幅鸛鳥含魚圖是原始社會繪畫的傑作。
鸛魚石斧罐紋樣(河南臨汝縣出土)
半坡類型文化彩陶上的魚類水族圖像和廟底溝類型文化彩陶上的鳥類圖像,大概都是圖騰藝術的表現。在與這兩種類型文化鄰近和交叉地區,彩陶上還出現了魚和鳥相結合的圖像,是半坡部族和廟底溝部族互相影響、融合而在繪畫中的反映。
石嶺下類型 距今5000年左右,分布在甘肅省東部。石嶺下類型的彩陶以鯢魚紋具有特色。早期鯢魚紋多為單獨紋樣,形象寫實,呈彎曲狀,像在擺動地爬行。甘谷縣王家坪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鯢魚圖像,形態逼真,但頭部似人臉,嘴部有須,只有兩足,是人格化的鯢魚形象。這幅鯢魚圖像的細部畫得較具體,臉部、爪指和身上的網狀花紋都用勁挺的細線勾勒而成,繪畫技巧較前期有了明顯的提高。武山縣傅家門出土的彩陶瓶上的鯢魚紋,圖像已趨於幾何形,彎曲的身子概括成月牙狀。石嶺下晚期彩陶上的鯢魚紋已幾何形化,成為標志性的紋樣。
鯢魚紋彩陶瓶(甘肅甘谷縣出土)
與石嶺下類型年代大致相當的大地灣四期遺址中,出土的一件彩陶罐上繪著罕見的雙獸相鬥圖,用兩組情節連續的畫面來表現雙獸相鬥。一組繪兩只猛獸怒目對峙,尾巴聳舉,正欲奮起相鬥;另一組繪兩只猛獸已躍起,作格鬥相撲狀。這以情節連續的畫面構成的雙獸相鬥圖是中國連環畫的濫觴。而大地灣仰韶晚期居址地畫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獨立的繪畫作品。1982年11月在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清理的第 413號房基的居住面上,發現了繪著人物和動物的畫面。從該房基出土的器物形制和同層位的放射性炭素斷代,屬於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約5000年左右。該房基為長方形,房基地面和殘存牆面都為抹光的白灰面,房基中部偏前為一圓形火塘,在火塘和後牆之間的地面上,有用黑色繪成的兩組圖畫,上組畫影像式的人物,能辨認出為橫列的姿態相同的兩個人,都是雙腳交叉站立,右臂下垂而微彎,手中持條狀物。頭部已漫漶不清,似有長發向前甩起。右面人物的右邊還有黑色殘跡,也可能在右方還畫有一人。下組畫面有一黑線方框,方框內用粗線畫兩個橫列的獸類動物,圖像模糊,但能約略辨出動物有豎耳(或角)和四肢,尾上翹,可能為虎、犬之類的動物。大地灣房基地畫,現存畫面長120厘米、寬120厘米。人物畫像高14厘米。
馬家窯類型 距今約5000~4500年之間,主要分布在甘肅省中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馬家窯類型的彩陶花紋中,有少量的具有繪畫性的圖像。有的彩陶盆內的中央畫著團魚紋(亦稱蛙紋),鮮明地表現了團魚囊狀尾的特徵。馬家窯類型彩陶盆內的人面魚身紋,是一種圖騰紋樣,也呈現了由具象的自然形紋樣發展為抽象的幾何形紋樣的過程。
在青海省大通縣上孫家寨清理的一座馬家窯類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舞蹈紋彩陶盆,盆的內壁上繪四圈平行帶紋,平行帶紋至口沿間,繪3組相同的集體舞蹈圖像,每組5人,舞蹈者為正面並列的整齊形象,腦後發辮擺動,腰前飄帶飛揚,手拉手地踏歌而舞。每組兩邊舞者的外側手臂都畫成兩道,表示空著的臂膀在不斷頻繁地擺動,是當時畫工表現人物連續動作的特殊手法。舞蹈圖不僅巧妙地反映出原始人的舞樂活動,也是直接而完整地表現人物活動的最早的繪畫作品之一(見彩圖舞蹈紋彩陶盆(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 青海大通出土)。
半山和馬廠類型 距今4000年左右,彩陶花紋以幾何形紋為主,但有一種特殊的神化了的人形圖像。半山早、中期彩陶上的人形圖像較真實具體,兩腿分開地叉立,手臂揚起,有的人形圖像的周圍有谷、糜類的種子,表示神人正在撒種。半山晚期和相沿發展的馬廠早期彩陶上的人形紋,逐漸分解,或無頭,或無下肢。馬廠晚期彩陶上的人形圖像已抽象化,肢節和爪指增多,多以人形的某一部分來示意地表現,人形紋愈來愈被神化。
青海省民和縣加仁庄出土的偏口壺的腹部上,畫著一正一倒的兩個人形紋,在人形紋的四周漾起多圈波紋,正列的人形紋的面部似人,而倒列的人形紋的面部卻似水族動物,是人格化的水族動物形象。可以看出半山和馬廠類型彩陶上的人形紋,不是現實生活的人,而是賦有神力的超人。
除黃河中、上游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彩陶上寫實的象生性花紋很少。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石棚山類型,距今4000多年。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石棚山出土的彩陶罐上,曾發現似山羊又似鳥的動物圖像。
中原地區進入龍山文化時期,彩陶很快衰落,含有禮器性質的彩繪陶出現。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龍山文化墓地的大墓中出土了一些彩繪陶,彩繪紋樣以蟠龍紋為特色,蟠龍紋以朱紅色繪於陶盤內的中央。早期蟠龍圖像,身子較短,更接近魚類形象。晚期蟠龍圖像,身子變長,是商周青銅器中蟠龍紋的前身。
分布於南北各地的岩畫,相當數量產生於原始社會,是原始繪畫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原始社會繪畫的發展有自己的特點,這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有關。中華民族是由各區域的不同部族融合而成的,因此隨著各族的不斷交融,繪畫表現的社會內容愈來愈豐富,除去寫實的表現方法外,還有運用想像的表現方法。從這特點來說,對以後中國繪畫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⑼ 中國古代繪畫的特點
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李可染作品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
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