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

發布時間: 2022-08-24 00:43:53

❶ 貝尼尼的雕塑作品有哪些

《普路同和帕爾塞福涅》是貝尼尼於1621-1622年創作的雕像作品。他的作品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馬爾塞(Amalthea,完成於1609年,現存於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以及一些寓言神話的半身像。

如「墮落的靈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靈魂」(Blessed Soul,完成於1619年,現存於羅馬西班牙廣場)。

在1620年代,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羅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1621年-1622年)、「大衛」(1623年)、「阿波羅與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廣為人知的勝利之後聖母堂中的雕塑「聖女大德蘭的神魂超拔」(1645年-1652年)。

貝尼尼雕塑具象藝術特徵

貝尼尼的對藝術的格言是:一個藝術家想要成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極早的看到美,並抓住它,二是工作勤奮,三是經常得到精確的指教。

貝尼尼塑造的人物總是處於激烈的運動中。大理石在他手中好像已失去了重量,人物的衣服總是隨風輕輕飄起,給人以一種輕快、活潑和不安的感覺。

貝尼尼刻畫的人體的數量上不亞於米開朗基羅,而他更善於表現戲劇性的情節和人體在激烈的運動之中。從其作品中,我們還能看到古典主義傳統對他的影響,特別是希臘化時期的風格,很明顯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響。

❷ 請從時代背景,表現內容,藝術特點,整體評價方面分析《漢莫拉比法典》和卡瓦拉喬的《手持歌利亞頭的大衛》

親,那是《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人稱卡拉瓦喬(卡拉瓦喬,1571-埃克萊港,1610年)

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

油畫

125.5×101厘米

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

這幅作品被認為是卡拉瓦喬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

因為此畫屬於大收藏家和卡拉瓦喬的仰慕者紅衣主教西皮奧內•博爾蓋塞的遺產,人們不知道大師做此畫的確切時間。一些學者推測大師是在1606年應紅衣主教之約為其羅馬居所而畫的。另外一些學者卻認為此畫是卡拉瓦喬在其生命晚期,幾乎是最後幾個月里畫的。因此,這幅作品同現收藏在聯合銀行總部的《聖奧索拉殉難》都被認為是大師的晚期作品之一。

此畫因各種原因而非常重要。首先,畫面描繪被砍掉的歌利亞的頭就是畫家本人的頭像;其次,劍刃上有難以破譯的文字,這是從不在自己作品上簽名的卡拉瓦喬的畫中極少有的。只有馬爾他的聖約翰小禮拜堂中的《聖約翰的斬首》例外,而且畫家也從不在自己的畫上寫任何東西;第三,畫的總體概念非常著名,大衛和歌利亞是當時藝術家們表現得最多的人物,而卡拉瓦喬卻將其濃縮為最少的一些基本要素:畫面中最典型和強烈的要素就是明暗對比,人物形象在黑暗中凸顯出來,周圍幾乎完全沒有可以識別清楚的空間,包圍著人物形象的黑暗妨礙著人們看到周圍任何其他現實。畫中的兩個人物是在露天或者是在一個房間內,而此畫的觀看者雖然隱約可見左上方有帳篷,卻很難有足夠的憑證來清楚地判斷事件發生的環境背景。於是,整幅畫就沉浸在一個神秘而痛苦的氛圍之中,考慮到卡拉瓦喬的人生和活動,這一切就容易理解了。

歌利亞的臉就是卡拉瓦喬的臉,可以推算出是其去世前不久三十九歲時的樣子。大師的臉顯示其在被砍頭時不可避免地呼喊和扭曲著,而年輕的大衛提著歌利亞的頭顱向人們顯示(按照聖經講述的樣子) ,年輕而脆弱的大衛終於戰勝了巨人歌利亞的威脅。畫中卡拉瓦喬的臉顯出了痛苦、憂傷,左眼似乎是腫脹的。這種形象符合現實。從找到的證據得知,此前不久在那波利,卡拉瓦喬就被人暴力襲擊過,所以他的臉有些走樣。顯然,在畫自己的肖像時,他是想讓人明白他本人當時的臉的模樣。歌利亞的臉使人們看到,那是一個絕望的,對所見到的情況充滿恐懼的人,好像卡拉瓦喬有意讓人們看到自己被判處並執行死刑時的樣子。這也符合他的真實情況。卡拉瓦喬實際上是曾被判處死刑的,時間就在作此畫的前四年,對其這一經歷後來的史學家做了詳細講述。

卡拉瓦喬是一位藝術家,他在一幅具有世界價值的作品中表現自己和自己的故事,其價值就是對人生、人的困難、痛苦和勝利的寓意。所有這些因素都表現在這幅畫中,而這幅畫無論如何都是十七世紀初最有意義的作品之一,而那個時代是義大利繪畫歷史上最幸運、最快樂的時代。
《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是目前所知的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序言部分主要「以神正名」 ,借神之威,以己之口來「發揚正義於世,滅除不法之人,使強不凌弱」,使「公道與正義流傳國境,並為人民造福」。這也實際上反映出了其「君權神授」的思想,反映了奴隸社會根據神的旨意來管理國家,統治人民的狀況。而正文共有282條,內容包括訴訟程序、保護私產、租佃、債務、高利貸和婚姻家庭等。法典的內容設置雖與當時統治階級的立法思想有關,但從根本上講,這更多的是古巴比倫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以及滿足其發展的客觀要求。最後結語部分是告誡後世人民要嚴守這部法律,不得曲解、變更,更不能去廢除,並再次對漢謨拉比歌功頌德,借神意來詛咒了那些不遵守法典的人。在這里我著重談談《漢謨拉比法典.》的立法精神及其特點:
漢謨拉比法典將人分為三種等級:1. 有公民權的自由民;2. 無公民權的自由民; 3. 奴隸(包括:王室奴隸、自由民所屬奴隸、公民私人奴隸)。由此看來在《漢謨拉比法典.》面前並不是人人平等的,法典為了維護奴隸主特權階級的利益,剝奪了奴隸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權利,使其淪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成為單純的義務主體。此外,法典中有許多的條文遵循了同態復仇的習慣法原則,如:打瞎別人的眼睛,就必須被打瞎眼睛作為處罰;被別人打斷了腿,就可以打斷別人的腿作為補償;甚至害死了別人的兒子,則他自己的兒子也要被處死。而黑格爾卻認為,現代法的精髓在於:「做一個人,並尊敬他人為人。」也就是說尊重人格尊嚴是現代法的精神基石。每一個人都應當作為「人」而享有「尊嚴」。因此,每一個人都有權要求其他任何人尊重他的人格、他的生命健康以及他的私人空間;相應地,每一個人對其他任何人也必須承擔相同的義務。因此法典的立法精神與現代法的精神是截然不同的。
而法典的精神也就決定了其得特點:第一,諸法合體,刑民不分。由於法典的原始性,於早期的奴隸制國家的法律一樣,《漢謨拉比法典.》在法律體繫上公法與私法、實體法與程序法、民法與刑法均交叉,混同為一體。第二,重視法律的執行,強調法律的永恆性。如其在結語寫到「倘其人不崇敬我在我在石柱上所銘刻之言詞,蔑視我的詛咒,不畏神靈的譴責……剝奪其貴為王者的光輝,斷其王笏,詛咒其命運……」一方面體現了其強調法律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欲使其法典能永世長存的用心。第三,法典內容豐富,調整范圍廣泛。如:1至5條是關於訴訟審判的規定;6至126條是關於保護私有財產的規定; 127至195條是關於婚姻、家庭與財產繼承;196至214條是關於人身保護和「同態復仇法」;215至241條是關於勞動、報酬、工具和責任事故的追究;242至277條是租賃牲畜、船隻以及傭工和報酬;278至282條是關於奴隸的規定。第四,適用神靈裁判。第五,重視保護軍人的利益。第六,明確規定了階級的不平等性。將古巴比倫的居民分為自由民和奴隸兩種。自由民之間分為有權者阿維魯和半有權者穆什根努兩個等級。前者是完整的「人」,享有完整的權利,而後者法律地位低下。
但總的來說法典因它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經濟基礎有諸多局限,可這些局限是不可避免的。而其作為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我們更應該意識到它的歷史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對後來西方各國的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以至於現代西方各國的法律都可以找到《漢謨拉比法典》的影子,許多法律原則都起源這部法典:? 比如要有證據才能定罪;設置公民陪審團; 所有案件要立案並記錄;方便以後查看與審;也對以後人們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的法律與制度提供了重要文獻。
記住:以後要多給別人分,別人才會幫你回答的,你要是沒錢,就登錄我的號吧。。。。。。你家小歡歡就是這個錢多。。。

❸ 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的介紹

《手提歌利亞頭的大衛》是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創作的畫作,收藏於 義大利,羅馬,博爾蓋塞美術館,這幅作品被認為是卡拉瓦喬最傑出的代表作之一。因為此畫屬於大收藏家和卡拉瓦喬的仰慕者紅衣主教西皮奧內·博爾蓋塞的遺產,人們不知道大師做此畫的確切時間。一些學者推測大師是在1606年應紅衣主教之約為其羅馬居所而畫的。另外一些學者卻認為此畫是卡拉瓦喬在其生命晚期,幾乎是最後幾個月里畫的。因此,這幅作品同現收藏在聯合銀行總部的《聖奧索拉殉難》都被認為是大師的晚期作品之一。

❹ 有關濟安·勞倫佐·貝尼尼的作品

濟安·勞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早期傑出的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台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貝尼尼出生於那不勒斯的佛羅倫薩家庭,後跟隨父親彼得·貝尼尼(著名矯飾主義雕塑家)來到羅馬。他早期的作品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時期被運到羅馬的希臘神話的雕塑。在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馬爾塞(Amalthea)(完成於1609年,現存於羅馬博爾蓋塞畫廊(Galleria 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話的半身像,如「墮落的靈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靈魂」(Blessed Soul)(完成於1619年,現存於羅馬西班牙廣場)。在1620年代,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羅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1621年-1622年,現存於羅馬波各賽美術館),「大衛像」(1623年-1624年),「阿波羅與達芙妮」(1624年-1625年)。
貝尼尼另外廣為人知的雕塑品有:羅馬勝利之後聖母堂中的雕塑「聖女大德蘭的神魂超拔」(Estasi di Santa Teresa,1645年-1652年),早期的作品「阿波羅與達芙妮」以及「大衛像」(存於鮑格才美術館)。
貝尼尼在大衛像的雕塑過程中,對其賦予了感情,與米開朗基羅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動感的,而後者似乎是准備採取行動的姿態。其扭曲的軀乾和緊皺的雙眉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積淀下的巴洛克藝術特點。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大衛的英雄本質,而貝尼尼抓住了大衛的英雄氣質的瞬間。這座作品是貝尼尼的主要資助人鮑格才樞機主教在其25歲的時候委託雕刻的。
31101921Ef61_m.jpg (50.02 KB)

2008-1-18 14:56
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還有鮑格才樞機主教[1](1632年,鮑格才美術館)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現存凡爾賽宮)。
貝尼尼的第一個建築作品是位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祭壇上方的銅質華蓋(建於1624年-1633年), 另外,他還建造了羅馬聖畢比亞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壇華蓋完工前,教皇烏爾班八世聘請貝尼尼負責整個聖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負責建造位於教堂內的烏爾班八世[3]和後來亞歷山大七世[4]兩位教皇的墓穴。位於聖彼得教堂半圓形殿中的聖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5]也是貝尼尼的一大傑作。

photo taken by Phoebe 聖彼得教堂內的銅質華蓋
31103948cyud_m.jpg (49.43 KB)

2008-1-18 14:56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聖彼得教堂前的廣場和柱廊外,貝尼尼還在羅馬設計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如巴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羅皇宮(Palazzo Ludovisi,1650年),基奇宮(Palazzo 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貝尼尼的名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為法國皇帝路易十四設計盧浮宮的東部前門,但遭到拒絕。最後這部分建築由克勞德·佩勞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photo taken by Phoebe 聖彼得教堂前的廣場和柱廊
31102904z9UO_m.jpg (77.9 KB)

2008-1-18 14:56
31102513NR9i_m.jpg (82.01 KB)

2008-1-18 14:56

另外,貝尼尼也設計了許多著名的教堂,盡管聖彼得教堂並非出自他手(見卡羅·馬德爾諾)。位於羅馬的一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體現了貝尼尼的建築風格。他不僅負責設計奎琳崗聖安德魯教堂的建築(Sant'Andrea al Quirinal),也雕刻了祭壇上聖徒安德魯的巨大塑像。在羅馬附近的鄉村,貝尼尼也為教皇的避暑夏宮岡道爾夫堡設計了教堂。
貝尼尼設計的第一個噴水池是海王子噴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那佛納廣場的四河噴泉(1648年-1651年)[6],該噴泉將世界上四大河: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現出其特色,並利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示各地的風景。該噴泉還有一段趣事:貝尼尼的對手波若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正對著噴泉。據說貝尼尼曾嘲諷該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對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舉的。
1644年,貝尼尼的資助人烏爾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貝尼尼的對手們集中起來,對貝尼尼的職業生涯造成了打擊。但是依諾森十世教皇繼續邀請貝尼尼完成聖彼得教堂的作品,並且委託他設計四河噴泉。在依諾森十世去世的時候,貝尼尼已經成為羅馬藝術的領袖人物。貝尼尼於1680年在羅馬去世。
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小說《天使與魔鬼》被譽為科學的標志物和聖殿。

❺ 沒有遊客!義大利人重新發現他們的博物館

在義大利博物館長達3個月的閉館後,當地人開始在沒有遊客打擾的情況下享受博物館的珍藏。

由於義大利跨區 旅遊 限制將一直持續到周二,因而當天來參觀的基本都是當地人。這是很多羅馬人夢寐以求的體驗:在沒有觀光客的場景下參觀世界上最偉大、最受歡迎的博物館。去年這座博物館吸引了近700萬遊客。

統計學家西蒙娜•托蒂表示雖然她多年來一直居住在羅馬,但是礙於「過多的觀眾」一直沒有機會親眼目睹西斯廷教堂。

通常從梵蒂岡城牆到博物館入口的排隊往往長達一英里,盡管網上預約訂票系統縮短了參觀的隊伍,但許多羅馬居民仍然被擁擠的人群嚇到。托蒂談道:「通常博物館非常擁擠,我們簡直無法欣賞任何藏品。」

她還說道:「終於,在羅馬的生活不再是一個障礙。」

在城市另一端的羅馬競技場也在周一重新開放,瑪格麗特•博拉孔娜和她十幾歲的女兒正在享受一場沒有觀光客的導覽講解,現在羅馬競技場每15分鍾只允許14個人入場。

羅馬競技場是義大利最受歡迎的景區之一,去年接待了750萬遊客,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當地人都對它敬而遠之。博拉孔娜女士談道:「在這里排隊的人數、以及裡面的遊客數量對於我來說這簡直無法參觀。」她從小學開始就沒有再去過競技場了。她說道:「我們現在要珍惜機會,多去參觀這類景區。」

但是盡管當地人熱衷於重新探訪自己國家的古跡,但各大文化機構的負責人仍然擔心門票銷售銳減所帶來的收入損失。

龐貝考古遺址的負責人馬西莫•奧薩納(Massimo Osanna)談道:「很顯然這是個災難。」這個遺址景區去年的參觀人數為400萬人,其中在5月的一天就曾有4萬人參觀。

直到下周二,博物館都只會允許400名遊客參觀。奧薩納先生談道,上周四僅有250名遊客,「簡直像一幅超現實的畫面。」

「我們去年所做的預算在今年難以實現,今年我們可能無法實施原有的一些計劃。現在我們的重心是那些不得不實施的項目,比如日常的維護。」

博爾蓋塞美術館(Borghese Gallery)的館長安娜•珂麗娃(Anna Coliva)在采訪中用到了「災難」這個詞語形容博物館今年的收入損失。疫情前博物館每天可接待2000名遊客,現在只能接待400人。珂麗娃表示:「我們每個月在門票、活動和版稅上的損失達到50萬歐元。」她已在博物館工作了25年,並將在本月退休。

接下來的1個月對羅馬國立21世紀美術館(MAXXI)將會非常艱難。該基金會主席喬萬娜•梅蘭德里(Giovanna Melandri)周二表示:「目前的閉館措施給博物館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這將會影響到很多義大利人的生計。」

位於佛羅倫薩的烏菲齊博物館於周三開館,博物館最受歡迎的作品(包括波提切利、弗朗切斯卡、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和卡拉瓦喬)前地板上都粘貼了提示,確保人們保持社交距離。博物館也已將同一時間段可接待人數由900降為450,且導覽參觀人數限制在10人以內。

在周三的新聞發布會上,烏菲齊博物館的館長艾克•施密特(Eike Schmidt)表示:「真希望烏菲齊在這個特殊的 歷史 時刻嘗試的悠閑 旅遊 可以成為未來的 旅遊 模式。」

在疫情開始前,羅馬競技場每天可接納2萬觀眾,限制650人參觀讓遊客在周一的體驗無比放鬆。競技場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樣一個「緩慢的、更加有覺知的旅行」是「正確的景區打開方式」。

她表示,通常來說羅馬競技場是「義大利和羅馬的標志」,現在「被遊客攻陷了」,而且他們「可能不了解自己探訪的這個地方的重要性。」

但負責羅馬競技場的政府官員費德里卡•里納爾迪(Federica Rinaldi)表示:由於該遺址的收入也用於給其他幾個 歷史 遺跡的撥款,所以收入的減少將會成為巨大的損失。

如果說梵蒂岡博物館通常被遊客包圍那簡直是輕描淡寫了,梵蒂岡博物館的館長芭芭拉•賈塔(Barbara Jatta)表示,旺季的時候每天的觀眾可多達29000名,而現在每個小時只允許幾百位觀眾參觀。她說:「我們現在開始想念之前的人潮了。」

她說博物館的損失不僅是現在門票的費用及銷售的損失,還包括梵蒂岡2020年的退票費用。

為了紀念拉斐爾逝世500周年,梵蒂岡博物館本計劃在館內掛有拉斐爾掛毯的展廳中安裝新的照明設備,並於4月20日重新對觀眾開放。同時計劃開幕的是最新修復的君士坦丁音樂廳,這周一觀眾終於可見這座大廳嶄新的面貌。

坎貝爾一家是瑞士居民,但過去的3年在羅馬定居。他們是首批獲准參觀西斯廷教堂的30人中的觀眾成員。這座教堂在疫情前十分擁擠,以致於保安們用大部分的時間讓擠成沙丁魚罐頭般的遊客保持安靜。

坎貝爾夫人說:「這體驗簡直太棒了。」去年夏天,一位朋友從瑞士來參觀,她在展廳中被來回驅趕,以致於都沒有機會去欣賞《創世紀》。

住在羅馬的核物理學家瓦萊麗•錢伯特在參觀梵蒂岡博物館後談道:「我們這會兒所看到的沒有遊客的羅馬是非常罕見的,這對於酒店和餐廳來說確實是非常可惜的。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居民來說簡直太棒了。」

(原文發表於6月3日的《紐約時報》,李雨陽/編譯)



本文授權轉自

@湖南省博物館英文我

湖南省博物館/編譯

❻ 巴洛克風格建築在什麼時候形成代表作是什麼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
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奇異古怪,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義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檐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後,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義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典型實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檐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盡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義大利風靡一時,其中不乏新穎獨創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過分的建築。 教皇當局為了向朝聖者炫耀教皇國的富有,在羅馬城修築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這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風格開辟了新的途徑。 17世紀羅馬建築師豐塔納建造的羅馬波羅廣場,是三條放射形幹道的匯合點,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圍設有雕像,布置綠化帶。在放射形幹道之間建有兩座對稱的樣式相同的教堂。這個廣場開闊奔放,歐洲許多國家爭相仿效。法國在凡爾賽宮前、俄國在彼得堡海軍部大廈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廣場。傑出的巴洛克建築大師和雕刻大師伯尼尼設計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前廣場,周圍用羅馬塔斯干柱廊環繞,整個布局豪放,富有動態,光影效果強烈。 巴洛克建築風格也在中歐一些國家流行,尤其是德國和奧地利。17世紀下半葉,德國不少建築師留學義大利歸來後,把義大利巴洛克建築風格同德國的民族建築風格結合起來。到18世紀上半葉,德國巴洛克建築藝術成為歐洲建築史上一朵奇葩。 德國巴洛克風格教堂建築外觀簡潔雅緻,造型柔和裝飾不多,外牆平坦,同自然環境相協調。教堂內部裝飾則十分華麗,造成內外的強烈對比。著名實例是班貝格郊區的十四聖徒朝聖教堂、羅赫爾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聖徒朝聖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廳和聖龕做成三個連續的橢圓形,拱形天花也與此呼應,教堂內部上下布滿用灰泥塑成的各種植物形狀裝飾圖案,金碧輝煌。教堂外觀比較平淡,正面有一對塔樓,裝飾有柔和的曲線,富有親切感。 羅赫爾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觀簡潔,內部裝修精緻,尤其是聖龕上部天花,布滿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飛翔天使,聖龕正中是由聖母和兩個天使組成的群雕;聖龕下面是一組表情各異的聖徒雕像。 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築風格主要是從德國傳入的。18世紀上半葉,奧地利許多著名建築都是德國建築師設計的。如維也納的舒伯魯恩宮,外表是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築形式,內部大廳則具有義大利巴洛克風格,大廳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頂和拱頂滿布浮雕裝飾,是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興起於17世紀中葉,它的風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復,富於變化,只是有的建築裝飾堆砌過分。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為這一時期建築的典型實例。
重要特點
長, 狹窄的教堂中殿由更加寬廣, 偶爾地圓形式替換 對光、或者強壯的光和樹蔭對比、單色畫作用 ( 即教會的Weltenburg 修道院), 或一致的照明設備的劇烈的用途通過幾個窗口(即教會Weingarten 修道院) 對裝飾品(puttos 的豐富的用途由木頭(經常被鍍金), 膏葯或灰泥、大理石或虛假製成使有大理石花紋) 大規模天花板壁畫 外在門面為劇烈的中央預測經常描繪 內部比殼經常是沒有為繪畫和雕塑(特別是在巴落克式樣晚期) 幻覺作用喜歡trompe l'oeil 和混和繪畫和建築 在巴法力亞和Swabian 巴落克式樣, 蔥圓頂是普遍存在的 巴洛克式樣的神聖的建築被義大利、特別是羅馬和大教堂的範例主要影響了與橫渡的圓頂和教堂中殿。巴洛克式的世俗建築的中心是法國, 宮殿開放三個翼布局建立了作為標准辦法盡早16 世紀。但這是Palais 盧森堡(被修建1615-1620) 由建立了巴洛克式的建築範例的Salomon ·de Brosse
巴洛克建築-代表人物
濟安·勞倫佐·貝尼尼 濟安·勞倫佐·貝尼尼(GianLorenzoBernini;又名GiovanniLorenzo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早期傑出的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台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貝尼尼出生於那不勒斯的佛羅倫薩家庭,後跟隨父親彼得·貝尼尼(著名矯飾主義雕塑家)來到羅馬。他早期的作品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時期被運到羅馬的希臘神話的雕塑。在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馬爾塞(Amalthea)(完成於1609年,現存於羅馬博爾蓋塞畫廊(Galleria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話的半身像,如「墮落的靈魂」(DamnedSoul)和「受祝福的靈魂」(BlessedSoul)(完成於1619年,現存於羅馬西班牙廣場)。在1620年代,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羅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1621年-1622年,現存於羅馬波各賽美術館),「大衛像」(1623年-1624年,見左下圖),「阿波羅與達芙妮」(1624年-1625年)。 貝尼尼另外廣為人知的雕塑品有:羅馬勝利之後聖母堂中的雕塑「聖女大德蘭的神魂超拔」(EstasidiSantaTeresa,1645年-1652年,見右下圖),早期的作品「阿波羅與達芙妮」以及「大衛像」(存於鮑格才美術館)。 貝尼尼在大衛像的雕塑過程中,對其賦予了感情,與米開朗基羅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動感的,而後者似乎是准備採取行動的姿態。其扭曲的軀乾和緊皺的雙眉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積淀下的巴洛克藝術特點。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大衛的英雄本質,而貝尼尼抓住了大衛的英雄氣質的瞬間。這座作品是貝尼尼的主要資助人鮑格才樞機主教在其25歲的時候委託雕刻的。 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還有鮑格才樞機主教(1632年,鮑格才美術館)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現存凡爾賽宮)。 貝尼尼的第一個建築作品是位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祭壇上方的銅質華蓋(建於1624年-1633年),另外,他還建造了羅馬聖畢比亞那教堂(Santa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壇華蓋完工前,教皇烏爾班八世聘請貝尼尼負責整個聖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負責建造位於教堂內的烏爾班八世和後來亞歷山大七世兩位教皇的墓穴。位於聖彼得教堂半圓形殿中的聖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也是貝尼尼的一大傑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聖彼得教堂前的廣場和柱廊外,貝尼尼還在羅馬設計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如巴貝里尼宮(Palazzo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羅皇宮(PalazzoLudovisi,1650年),基奇宮(Palazzo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貝尼尼的名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為法國皇帝路易十四設計盧浮宮的東部前門,但遭到拒絕。最後這部分建築由克勞德·佩勞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另外,貝尼尼也設計了許多著名的教堂,盡管聖彼得教堂並非出自他手(見卡羅·馬德爾諾)。位於羅馬的一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體現了貝尼尼的建築風格。他不僅負責設計奎琳崗聖安德魯教堂的建築(Sant'AndreaalQuirinal),也雕刻了祭壇上聖徒安德魯的巨大塑像。在羅馬附近的鄉村,貝尼尼也為教皇的避暑夏宮岡道爾夫堡設計了教堂。 貝尼尼設計的第一個噴水池是海王子噴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那佛納廣場的四河噴泉(1648年-1651年),該噴泉將世界上四大河: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現出其特色,並利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示各地的風景。該噴泉還有一段趣事:貝尼尼的對手波若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正對著噴泉。據說貝尼尼曾嘲諷該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對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舉的。 1644年,貝尼尼的資助人烏爾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貝尼尼的對手們集中起來,對貝尼尼的職業生涯造成了打擊。但是依諾森十世教皇繼續邀請貝尼尼完成聖彼得教堂的作品,並且委託他設計四河噴泉。在依諾森十世去世的時候,貝尼尼已經成為羅馬藝術的領袖人物。貝尼尼於1680年在羅馬去世。 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小說《天使與魔鬼》被譽為科學的標志物和聖殿。 約翰·巴塔薩·紐曼 約翰·巴塔薩·紐曼 約翰·巴塔薩·紐曼(JohannBalthasarNeumann)1687年1月30日-1753年8月19日,推測1687年1月30日生於埃格(Eger),逝世於1753年8月19日,享年六十六歲,為巴洛克建築重要的德意志建築師之一。 1711年紐曼到維爾茲堡炮兵服務隊,受到當時大主教侯爵(Fürstbischof),統治領域廣及義大利,法國及荷蘭的約翰菲力普馮匈保(JohannPhilippvonSchönborn)的支持,開始他的建築生涯。 紐曼為最具代表性的巴洛克建築大師。他的巴洛克建築設計顛峰在南德意志天主教巴洛克作品。他的特色在偉大的室內設計中,尤其是樓梯空間與教堂,更能看出他驚奇的效果。 他的作品區域大部分分布在維爾茲堡(Würzburg)沿著緬因河(Main)河畔,及從科隆(Köln)沿著萊茵河(Rhein)往南一帶。 約翰·巴塔薩·紐曼的作品相當多,列舉部分具代表性者: · 維爾茨堡官邸 · 奧古斯都堡與獵趣園階梯空間 · 波昂十字山朝聖教堂階梯空間
編輯本段巴洛克風格的特點
一是豪華。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樂主義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種激情藝術,非常強調藝術家的豐富想像力; 三是極力強調運動,運動與變化是巴洛克藝術的靈魂; 四是關注作品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五是具有綜合性,強調藝術形式的綜合手段,例如在建築上重視建築與雕刻、繪畫的綜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學、戲劇、音樂等領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像; 六是濃重的宗教色彩; 七是大多數巴洛克的藝術家有遠離生活和時代的傾向,在一些天頂畫中,人的形象變得微不足道。 八優雅與浪漫。(網路)

❼ 這是羅馬哪裡的雕像

博爾蓋塞美術館(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雕塑:阿波羅與黛芙妮 (貝尼尼)

❽ 油畫《達娜厄》是誰的作品

時期:1531-1532年 創作者:柯雷喬 義大利 規格:161cm×193cm 材料:布 油彩 存藏處:羅馬 博爾蓋塞美術館藏 達娜厄是希臘神話中阿爾戈斯王阿克里西俄斯與歐律狄克的女兒。國王為避免自己的不幸,命人造了一座銅塔,將女兒達娜厄關進塔內,達娜厄內心痛苦極深。一天,天神宙斯經過,愛上了達娜厄,最終達娜厄為宙斯生下了希臘神話中的另一英雄珀爾修斯。畫中的達娜厄裸體靠於床上,接受突如其來的宙斯之愛。造型生動,刻劃細致,人物性格鮮明,氣氛壓抑卻不乏抒情的詩意。

❾ 達芬奇是什麼人他多才多藝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作是什麼和什麼被世人譽為什麼

達·芬奇是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義大利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的簡稱,出生於儒略歷1452年4月15日(公歷4月23日),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1519年5月2日逝世,是義大利學者、藝術家。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天文學家、發明家、建築工程師。他還擅長雕塑、音樂、發明、建築,通曉數學、生理、物理、天文、地質等學科,既多才多藝,又勤奮多產,保存下來的手稿大約有6000頁。他全部的科研成果盡數保存在他的手稿中,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
達·芬奇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15歲左右到佛羅倫薩拜師學藝,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並成為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1482年應聘到米蘭後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成為義大利著名建築師、畫師,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1519年5月2日病逝。小行星3000被命名為「列奧納多」。最著名的作品是《蒙娜麗莎》現在是巴黎的盧浮宮的三件鎮館之寶之一。

熱點內容
一個人盪鞦韆電影 發布:2024-05-02 22:42:48 瀏覽:8
三江是哪裡 發布:2024-05-02 22:32:18 瀏覽:26
韓國電影女性賣性用具 發布:2024-05-02 22:25:59 瀏覽:223
美國最槍戰 發布:2024-05-02 22:23:01 瀏覽:269
韓國電影女主和男老師,男生和做飯的女人 發布:2024-05-02 22:05:04 瀏覽:485
免費偷人片免費 發布:2024-05-02 21:51:04 瀏覽:177
小電影在線資源網 發布:2024-05-02 21:27:48 瀏覽:855
超級肉電影推薦 發布:2024-05-02 21:25:52 瀏覽:188
女性向小片子 發布:2024-05-02 20:57:13 瀏覽:760
成人必看網頁 發布:2024-05-02 20:07:37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