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助文言文
⑴ 文言文《語助》《放火三日》《字說》翻譯
《語助》宋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當上皇帝以後,准備拓展外城。他來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雀之門」,覺得看著別扭,就問:「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用一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這是把『之』字作為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後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字,能助什麼事啊!」《放火三日》田登當太守,忌諱別人直呼他的名字(由於他名字的「登」與「燈」諧音,他不許別人說與「登」同音的字)。觸犯了的人,必定(讓他)大怒。官吏、兵卒大多(因此)被鞭打。於是全州都把燈稱為「火」。上元節放燈籠,允許人進入這個州遊玩觀燈,官吏於是寫了公告上掛在集市上說:「本州照例放火三天」。《字說》蘇東坡聽說荊公的《字說》(一書)剛剛寫成,戲說:「用『竹』鞭策『馬』
是『篤』字,用『竹』鞭策『犬』,有什麼值得笑的?」又說:「『鳩』字從
『九』從『鳥』(從某從某是《說文解字》中沿襲下來的對漢字音義的一種解釋方式,可以不譯),也有證據(可以證明)。《詩》(指《詩經》)說:
『鳲鳩在桑樹上(生活),(它們)有七個孩子』,加上父親和母親,剛好是
九個。
⑵ 文言文<<語助>>賞析
《語助》
「太祖皇帝將展外城,幸朱雀門,親自規畫,獨趙韓王普時從幸。上指門額問普:『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普對曰:『語助。』太祖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⑶ 「幫助」在文言文或者古代的時候一般怎麼說
「幫助」在文言文或者古代的時候用作:「助」,如:春秋·孔子《論語》:子曰:「回也專非助我者也,於吾屬言無所不說。」 (孔子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助
拼音:zhù,注音:ㄓㄨˋ,部首:力部,部外筆畫:5畫,總筆畫:7畫,五筆86:EGLN
五筆98:EGET,倉頡:BMKS,鄭碼:LCYM,四角:74127,結構:左右,電碼:0504
區位:5490,統一碼:52A9,筆順:丨フ一一一フノ
釋義:
1、幫助協同,輔佐:輔助。幫助。助手。助人為樂。助桀為虐。拔苗助長(zhǎng)。愛莫能助。
2、相傳為殷代的租賦制度。
(3)語助文言文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宣助[xuān zhù]
宣揚佑助。
2、景助[jǐng zhù]
大力援助。
3、助邊[zhù biān]
謂捐獻財物以資助邊防費用。
4、贈助[zèng zhù]
幫助治喪而贈以財貨衣帛等。
5、夾助[jiā zhù]
輔助。
⑷ 要100句經典勵志文言文語錄高級一點的,,帶上翻譯,,必採納!!
古文經典勵志名句
1、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舉成名。——司馬遷
2、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幽窗小記》
3、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5、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謂不朽。——《左傳》
1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
11、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三國演義》
12、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
1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15、學而不知道,與不學同;知而不能行,與不知同。——黃睎
16、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17、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18、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19、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20、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
21、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22、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盡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3、君子憂道不憂貧。——孔丘
24、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2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26、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27、丹青不知老將至,貧賤於我如浮雲。——杜甫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
29、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30、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1、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3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34、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35、操千曲爾後曉聲,觀千劍爾後識器。——劉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古文經典勵志名言
1、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盡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2、百學須先立志。——朱熹
3、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唐·王勃
4、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5、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翟
6、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7、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
8、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10、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11、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⑸ 語文 文言文
【原文】「君其圖之」
【解析】君王一定考慮考慮這件事
魯人曹沬(節選)
【原文】曹沬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庄公。庄公好力。曹沬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庄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桓公與庄公既盟於壇上,曹沬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沬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翻譯】曹沫,是魯國人,憑借勇力侍奉魯庄公。庄公十分喜好勇士,曹沫是魯國將軍,與齊國作戰,三戰三敗。魯庄公害怕了,就獻上遂邑這塊地方求和,但仍然用曹沫為將。
齊桓公答應和魯國在柯地會盟訂約。桓公與庄公已經在壇上訂了盟約,曹沫手持匕首脅迫齊桓公,桓公近旁的人沒有人敢動手,問道:「你想干什麼?」曹沫說:「齊國強魯國弱,而貴國侵犯魯國也太過分了。如今魯國的都城倒塌,就會壓到齊國的邊境了,大王一定要考慮考慮這件事!」桓公於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佔的土地。桓公說完話,曹沫就扔掉匕首,走下盟壇,朝北回到群臣的位置上,臉色不變,言辭從容如故。桓公大怒,要背棄自己的誓約,管仲說:「(你)不能這樣。貪圖小利來使自己快樂,在諸侯中失去信義,失去各國的幫助,不如給他。」這樣,桓公就割還了侵佔的魯國領土,曹沫三次戰役所失去的土地,全部都還給了魯國。
「其」 qí
〈助〉
(1)用作語助。
(2)附著於形容詞前、後,起加強形容的作用
北風其涼,雨雪其雰。——《詩·邶風》
(3)又如:他們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這類好辭書,尤其需要;說得何其好哇!
(4)句中助詞,無義,只增加一個音節
雖僻遠其何傷。——《楚辭·屈原·涉江》
名詞解釋摘自《漢典》
⑹ 新編高中文言文助讀的原文和翻譯(71~~~100)
71 王坦直言驚益王
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兒子,叫趙元傑。曾經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屬飲酒,眾人都誇贊假山,而姚坦卻獨自低著頭。益王強迫他看(假山),他說:「我(在這里)只看到血山,根本沒看到什麼假山。」益王很驚訝,問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說:「我在田間時,看見州縣的官吏督促交稅,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滿身。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稅築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麼呢?」當時(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還沒完成,聽到姚坦的話之後馬上命人砸毀(假山)。
72餓死不吃「嗟來之食」
齊國出現了嚴重的飢荒。黔敖在路邊准備好飯食,以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飢餓的人用袖子蒙著臉,無力地拖著腳步,莽撞地走來。黔敖
左手端著吃食,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飢民揚眉抬眼看著他,說:「我就是不願吃嗟來之食,才落地這個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終於餓死了。
73「殿上虎」劉安世
安世身材魁偉,容貌端莊,聲如洪鍾。起初任命為諫官,還未受命,回到家裡對母親說:「朝廷不因為我安世不賢,讓我任諫官。倘若就任這個官職,那就要有膽識也敢於伸張正義而無所畏懼,以自己的生命來擔負起職責。如果冒犯了皇上,災禍貶官就會立刻到來。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說我以母親年老為托辭,應當可以避免任此官職。」母親說:「這就不對了。我聽說諫官是皇上面前的敢於直言諍諫的重臣,你父親一生都想做這樣的官卻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職,你應當獻出生命來報效國家的大恩。縱使遭罪被流放,不論遠近,我一定會隨你去的。」(安世)於是接受了官職。他在職多年,神色嚴肅立於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當面指斥,在朝廷上諫爭,有時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著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氣稍解,再上前爭辯。旁邊陪侍的人在遠觀看,縮著頭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稱作「殿上虎」,一時間沒有人不敬仰他。
74 婁師德與狄仁傑
狄梁公與婁師德一同作相國。狄仁傑一直排斥婁師德,武則天問他說:「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嗎?」狄仁傑回答說:「我因為文章出色和品
行端正而受到重用,並不是無所作為而依靠別人。」過了一會,武則天對他說:「我曾經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婁師德提拔。」於是令侍從拿來文件箱,拿了十幾篇推薦狄仁傑的奏摺給狄仁傑。狄仁傑讀了之後,害怕得連忙認錯,武則天沒有指責他。狄仁傑走出去後說:「我沒想到竟一直被婁大人容忍!而婁公從來沒有驕矜的表現。」
75 司馬遷贊李廣
《論語》講:「一個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們也不會聽從。」這正好用來說明李將軍。我看李將軍誠誠懇懇嚴肅認真,像一個質朴的鄉下人,不善於講漂亮話。但是當他死的時候,普天下的人,不論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這是因為他那忠誠朴實的品德,實實在在地展現在士大夫面前啊。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話講的雖是平常小事,卻說明了一個大道理。
76何岳得金不昧
秀才何岳曾經在夜間走路時,撿到銀子二百多兩,不敢和家裡人說這件事,擔心家人會勸告他把銀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帶著銀子回到拾到銀
子的地方,看見一個人回來尋找。何岳問他那人銀子的數目和封存標識,回答全都符合,於是就把銀子還給了他。那個人要分一些銀子給他來感謝他,何岳就說:「我拾到銀子而別人又不知道,銀子全都可以成為我的財物啊,我為什麼要貪圖這幾兩銀子的好處呢?」那個人感謝了他才就離去。何岳曾在當官的人家教書的時候,那個當官的人有時要去京城,寄存一個箱子給何岳,箱子裡面有幾百兩銀子。告訴何岳等有機會的時候再來取回。他一離開就是幾年,沒有任何消息。何岳聽說那官員的侄子有別的事到南方來,就把箱子交給那官員的侄子托他帶回給那位去京城官員了。何岳是一位窮秀才,他撿到銀子就還給別人,短時期內不起貪心還可以勉勵:但那官把銀子寄在他家多年,卻毫不動心,這種高尚的品質遠遠超過了普通人!
77
錢金玉做松江縣的千總官,性情剛毅果敢,崇尚廉潔的氣節。道光壬寅年間(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錢金玉正在休假回鄉探親,聽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裝動身。他的親友阻止他說:「戰事正緊急,是禍是福不可知曉,您正在休假,上級官員又沒有文件催促您前去,為什麼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錢金玉不聽,回到吳淞口後,就跟從軍隊守衛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飯睡覺,一起行動,他們用努力作戰的話相互勉勵。到了東炮台陷落後,槍彈炮彈全都落到西炮台。錢金玉奮勇指揮戰斗,浴血奮戰幾個小時,左臂中了三彈,卻毫不後退。他身邊的士兵哭著說:「您有老母親在,不能死。」錢金玉笑著辭謝說:「哪裡有享受國家俸祿卻在國家有難時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為我母親擔心。」不久,一顆槍彈飛來,擊中了左胸,他於是倒下了。在臨死的時候,他還大呼「賣國賊害了國家」而不停。
78
鄭玄想注《春秋傳》,還沒有完成。有事外出,與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個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認識。服虔在客店外的車上和別人談
論自己注這部書的想法。鄭玄聽了很久,覺得服虔的見解多數和自己相同。於是走到車邊,對服虔說:「我早就想注《春秋傳》,目前還沒完成。聽了您剛才的話,看法大多與我相同。現在,我應該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給您。」這就是服氏《春秋注》。
79
唐英公李績,身為僕射,他的姐姐病了,他還親自為她燒火煮粥,以致火苗燒了他的胡須和頭發。姐姐勸他說:「你的妾那麼多,你自己為何要這樣辛苦?」李回答說:「難道真的沒有人嗎?我是想姐姐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麼可能呢?」
80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裡。在南京做官的同鄉人,只有戶部蘇民懷一個人。蘇民懷檢查清點海瑞做官的俸祿,竹箱中只有八兩銀子,兩丈麻布,幾件舊衣服罷了。像這樣的都御史怎麼會多呢?王鳳洲對海瑞評價說:「不怕死,不愛錢,不結黨。」這九個字寫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萬語贊揚他,能勝過這評論嗎?
81
墨家有一個領袖叫腹朜(月改黃),居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國的惠王(對他)說:「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沒有別的兒子。寡人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你的兒子了。先生你這件事就聽我的吧。」腹朜(月改黃)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說:『殺人的人處死,傷人的人處刑。』這是用來禁止殺人和傷人。而禁止殺人和傷人的法,是天下(人應該遵守)的大義啊。王您雖為了他開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殺他,腹朜(月改黃)我卻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黃)不聽惠王的,還是殺了兒子。兒子,每個人私人所愛啊,忍受私利而行大義,領袖[腹朜(月改黃)]可說是公道啊。
82
太原有個叫閔仲叔的人,世人都說他是有氣節的人,即使是周黨那樣廉潔清高的人也自以為不如閔仲叔。周黨見到閔仲叔口中含著菽蘭來喝水,給他生蒜,閔仲叔接受了卻沒有吃。建武年中,閔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徵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用政事來問他,只是讓他做一些出力的活兒罷了。仲叔悔恨地說:「開始受到您的任命時,我又高興又害怕,現在見到了您,我既沒有了興奮也沒了恐懼。如果您覺得仲叔才智不足以來談論政事,您就不應該徵召我來做官。既然徵召我來卻又不用我,是浪費了。」於是他辭去官職,扔下官印走了。
83
楊震小時候很好學……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84
晉平公問祁黃羊說:「南陽這個地方缺個長官,誰適合擔任?」祁黃羊答道:「解狐適合(補這個缺)。」平公說:「解狐不是你是的仇嗎 ?」(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仇人(誰)。」平公(稱贊)說:「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稱贊(任命解狐)好。過了一些時候,平公又問祁黃羊說:「國家少個掌管軍事的官,誰擔任合適?」(祁黃羊)答道:「祁午合適。」平公說:「 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祁黃羊)回答說:「您問(誰)適合,不是問我的兒子是(誰)。」平公(又稱贊)說:「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稱贊(任命祁午)好。孔子聽到了這件事,說:「祁黃羊的話,真好啊!(他)薦舉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薦舉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開自己的兒子,祁黃羊可以稱得上是大公無私了。」
85
宋濂曾經在自己的家中與客人飲酒,皇帝派人進行秘密的監視。第二天,皇帝問:在座的賓客是哪些人?吃了什麼食物?宋濂一一將事實回答。皇帝笑著說:好啊,你沒有欺騙我。皇帝曾經私下召見大臣們,向他們詢問朝廷的官員是好是壞,宋濂只列舉那些好的來回答。他說:「那些好的官員能和我友好相處,所以我知道他們。那些不好的官員,我不了解他們。」
86裴佶姑父外廉內貪
唐朝人裴佶,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裴佶小時候,他姑夫在朝中為官,官聲很好,被認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趕上姑夫退朝回來,深深嘆口氣,自言自語地說:「崔昭何許人也,眾口一致說他好。一定是行賄了。這樣下去,國家怎麼能不混亂呢。」裴佶的姑夫話還未說完,守門人進來通報說:「壽州崔刺史請求拜見老爺。」裴佶的姑夫聽了後很是生氣,呵斥門人一頓,讓門人用鞭子將崔刺史趕出府門。過了很長工夫,這位崔刺史整束衣帶強行拜見裴佶的姑夫。又過了一會兒,裴佶的姑夫急著命家人給崔刺史上茶。一會兒,又命准備酒宴。一會兒,又命令做食飯。送走崔刺史後,裴佶的姑姑問他姑夫:「你為什麼前邊那麼踞驕而後又那麼謙恭?」裴佶的姑夫面帶有恩於人的神色走進屋門,揮手讓裴佶離開這里,說:「去,到學堂休息去。」裴佶出屋還沒走下門前的台階,回頭一看,見他姑夫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上面寫著:贈送粗官綢一千匹。
87李林甫口蜜腹劍
李林甫為宰相後,對於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寵信或官位快要超過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學才能而進官的士人。有時表面上裝出友好的樣子,說些動聽的話,而暗中卻陰謀陷害。所以世人都稱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88秦檜專橫跋扈
秦檜到了後來權勢更加厲害,平時都有幾個軍士,穿著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門口,走過路過的人稍微朝門里看幾眼,就會受到訓斥。一次生病沒來早朝,那天皇上一個人在,不敢說他什麼不是,就一直在贊頌他。第二天他來早朝,突然問皇上聽說昨天說了很久,不知道講了什麼,皇上就說我只是贊頌了你的功德,別的沒講 秦檜嬉笑著說:"很好`!"原來已經唆使官員上奏,皇帝恐懼地回去了.才回去彈章副本已經來了.秦的狠毒竟然會如此
89治國猶栽樹
貞觀九年,唐太宗對侍臣說:「以前剛剛平定了京師,宮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沒有一個院子不是滿滿的。隋煬帝仍舊不滿足,並且東西討伐,用盡兵力發動戰爭,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導致了滅亡。這些都是我親眼所見的。因此我從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靜靜,那麼天下就會平安無事,不時興徭役,穀物豐收,百姓安居樂業。治理國家就像種樹一樣,根基不動搖,才會枝繁葉茂。帝王能做到清靜,百姓怎麼會不安居樂業呢?
90治國必先富民
大凡治國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貧窮就難以治理。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於鄉居而愛惜家園,安鄉愛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懼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貧窮就不安於鄉居而輕視家園,不安於鄉居而輕家就敢於對抗君上而違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難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國家往往是富的,亂國必然是窮的。因此,善於主持國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來,然後再加以治理。
91
德宗向陸贄詢問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陸贄認為,往日導致變亂,是由於上下之情不相通。勸說德宗接觸下情,聽從諫諍。於是他進上章疏,大略是說:「臣認為當今最為急切的事務,在於詳細察明眾人的心志,若是人甚為希圖的,陛下先去施行它,眾人甚為憎惡的,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希圖和憎惡的與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歸向的事情,從古到今,都是沒有的。一般說來,治與亂的根本,與人心密切相關,何況正當變故發生、人心動搖時,處於危貽疑慮、人心向背的關頭!人心歸向,那就會萬事振興;人心離異,那就會萬事傾危。陛下怎麼能不審察眾人的心志,與他們同好同惡,使民眾嚮往歸附,以安定國家呢!這一點就是當前所最為急切的啊。」
92
齊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責你的話傳來。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卻是田土開辟整治,百姓豐足,官府無事,東方因而十分安定。於是我知道這是你不巴結我的左右內臣謀求內援的緣故。」便封賜即墨大夫享用一萬戶的俸祿。齊威王又召見阿地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到阿地鎮守,每天都有稱贊你的好話傳來。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見田地荒蕪,百姓貧困飢餓。當初趙國攻打鄄地,你不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不知道;於是我知道你用重金來買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說好話!」當天,齊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說好話的左右近臣。於是臣僚們毛骨聳然,不敢再弄虛假,都盡力做實事,齊國因此大治,成為天下最強盛的國家。
93
濮州的刺史龐相壽因為貪污而被解除職任,自己說曾經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憐他,想讓他重新歸來擔任(職務).魏徽規勸說:" 秦王身邊宮內宮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賴親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開心的接納了他,對相壽說:"我今天總秦王,是一府的王,現在居於重要的地位,是整個國家的主人,不能夠獨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堅持的是對的,我怎敢違背!"皇上賜他帛之後打發他走,相壽流著眼淚而去.
94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侍奉齊國呢,還是侍奉楚國呢?」 孟子回答道:「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護城河,築牢城牆,與百姓共同守衛,百姓寧可獻出生命也不逃離,這樣就好辦了。」
95
一天,齊景公問晏子說:「對一個國家來說,最大的憂患是什麼呢?」晏子回答道:「最大的憂患的社廟的老鼠。」齊景公不解地問:「這是什麼意思呢?」晏子回答說:「社廟的牆壁是把許多木條聯結在一起,外面抹上泥土而成的。老鼠喜歡到那 里寄居。人們想要消滅它們,用火去熏,怕燒壞木頭;用水去灌,又怕毀壞泥牆。因此,老鼠憑借這個,作威作福,使人們很難根除。說到國家,也有社鼠,就是國君親信的那些小人。他們在朝中隱瞞善惡,蒙蔽君王;在外賣弄權勢,欺壓百姓。如果不殺掉這種人,就會釀成禍患,但要殺他們,他們則是國君的寵臣,國君的心腹,人們無可奈何。這些人實在是貽 害國家而又難以根除的社鼠啊!」
96
唐太宗在翠微殿,問侍臣:「自古以來的帝王,雖平定中原華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數民族臣服。我才能不超過古代帝王,而成績比他們大,不知什麼原故。請你們坦率說說。」群臣都說:「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樣廣大,其他萬事萬物沒有什麼可說的了。」唐太宗說:「不能這么講。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勞,不過做到五條罷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勝過自己的人,我見別人優點,把它當作自己的優點對待,好像自己優點一樣。二是每人的行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棄其短取其長。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懷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淵之中。而我見賢才,則尊敬他;見表現不好的人,則從愛護的角度教育他。使賢與不賢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別人當面批評,對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開打擊,沒有那個朝代不這樣。而我即位以來,直言者比比皆是,沒有一人因此而免職。五是傳統以漢族為貴,歧視少數民族,而我一視同仁加以愛護,所以少數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樣。以上五條,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97
貞觀(李世民年號)三年,太宗(李世民)對司空(官職)裴寂說:「每當有人呈上奏報的摺子,內容很多,(看不過來時)我總是把摺子粘在牆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這種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設法做到了解臣子們要表述的情況。常常思考政事,有時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們這些臣工們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來報答我的心意。」
98
戊子,皇上對侍奉的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集》,文章語句深奧,也認為堯、舜好,桀、紂不好,但他做事為什麼相反呢?」魏徽說:「君王即使品格高尚,天資聰明,尤其當自己弱時接受別人的幫助;因為智者獻出他們的謀略,勇者竭盡他們的力量。隋煬帝憑他的才智,驕傲,固執己見,因此口重誦堯、舜而做桀、紂的行為,當不知道(他的過錯)以至於導致滅亡。」皇上說:「以前的不遠,我應該以此借鑒。」
99
唐太宗:「房玄齡跟隨我平定天下,冒著百死一生的生命危險,可見創業之困難。魏徵與我治理天下,擔心我因富貴而驕傲,因驕傲則怠惰,怠惰的話則有亡國的危險,可見守成也是不容易的事。然而創業的不易,已經過去;守成的困難,還需要各位和我一起戒慎行事。」
100
子奇十六歲的時候,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縣。不久,齊君反悔了,派人追趕。追趕的人回來說:「子奇一定能夠治理好阿縣的,同車
的人都是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輕的人來作最終決定,一定能治理好阿縣啊!」子奇治理阿縣,把兵庫里的兵器鍛造成為耕田的農具,打開糧倉來救濟貧窮的人民,阿縣治理得整整有條。魏國的人聽說小孩子治理阿縣,兵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積糧,於是就起兵攻打(齊國)阿縣,阿縣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勵,以自己家的兵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⑺ 文言文助讀原文
146原文:臣先奉敕編集歷代君臣事跡,又奉聖旨賜名《資治通鑒》,今已了畢者。伏念臣性識愚魯,學術荒疏,凡百事為,皆出人下,獨於前史,粗嘗盡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厭。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幾,何暇周覽?臣常不自揆,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上起戰國,不終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147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於左史、龍門也。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煙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年,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
148: 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升,引被掩面而卧。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
162 多多益善
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163歧路亡羊
楊子之鄰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既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64指鹿為馬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165奇貨可居
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乃往見子楚,說曰:「吾能大子之門。」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門,而乃大吾門!」呂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而大。」子楚心知所謂,乃引與坐,深語。呂不韋曰:「秦王老矣,安國君得為太子。竊聞安國君愛幸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能立嫡嗣者獨華陽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餘人,子又居中,不甚見幸,久質諸侯。即大王薨,安國君立為王,則子無幾得與長子及諸子旦暮在前者爭為太子。」子楚曰:「然。為之奈何?」呂不韋曰:「子貧,客於此,非有以奉獻於親及結賓客也。不韋雖貧,請以千金為子西遊,事安國君及華陽夫人,立子為嫡嗣。」子楚乃頓首曰:「畢如君策,請得分秦國與君共之。」
166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興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
167庸人自擾
陸象先……為政尚仁恕。司馬韋抱貞諫曰:「公當峻撲罰以示威,不然,民慢且無畏。」答曰:「政在治之而已,必刑法以樹威乎?」卒不從,而蜀化。累徙蒲州刺史,兼河東按察使。小吏有罪,誡遣之,大吏白爭,以為可杖。象先曰:「人情大抵不相遠,謂彼不曉吾言也?必責者,當以汝為始。」大吏慚而退。嘗曰:「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弟澄其源,何擾不簡邪?」故所至民吏懷之。
168一字千金
當時是,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強,羞不如,亦招志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169入木三分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於其父枕中,竊而讀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衛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
170強弩之末
匈奴來請和親,天子下議。大行王恢,燕人也,數為邊吏,習知胡事,議曰:「漢與匈奴和親,率不過數月即復倍約。不如勿許,興兵擊之。」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今匈奴負戎馬之足,懷禽獸之心,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自上古不屬為人。漢數千里爭利,則人馬罷,虜以全制其敝。且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和親。
171嘔心瀝血
李賀字長吉,……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它人牽合程客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我吧我找到的都給你湊一塊了~
⑻ 文言助語是什麼意思
就是文言文中用的助詞。這些詞本身沒有意思,只是加強語氣或者為了句子的整齊。
⑼ 文言文語氣助詞都有哪些
精銳教育溫馨提示:
耳 矣 以 焉 之 乎 者 也 夫(二)助詞
1.放在動詞前同動片語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①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
②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
2."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
①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②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
【為……所】"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①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所笑,以污辱先人(《報任安書》)
【所以】
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 "是用來……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2.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
①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所謂】所說的。
①此所謂戰勝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師說》)
【所在】
1.到處。
①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
2.所在之處,處所。
①原來有這等一個所在,且回衙去(《閨塾》)
②急趨之,折過牆隅,迷其所在。(《促織》)
九、【為】
(一)動詞。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過秦論》)
②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過秦論》)
⑤趙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⑥今日嬴之為(幫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2.以為,認為。
①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鴻門宴》)
②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非為織作遲,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①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②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③身死國滅,為天下笑,(《過秦論》)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①慎勿為歸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庄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廉頗藺相如列傳》)
4.對,向。
①為之奈何?(《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①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十、【焉】
(一)兼詞。
1.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從這里)。(《勸學》)
2.相當於"於何"。譯為"在哪裡""從哪裡"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詞。
1.相當於"之"。
①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②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哪裡,怎麼。
①未知生,焉知死(《論語》)
②割雞焉用牛刀(《論語》)
(三)語氣詞。
1。句末語氣詞,了,啊,呢。
①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
②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齊桓晉文之事》)
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於"也"。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師說》)
②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赤壁賦》)
3.作詞尾,相當於"然",譯為"……的樣子""……地"。
①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阿房宮賦》)
②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鍾山記》)
十一、【也】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①鳴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過秦論》)
②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①是說也,人常疑之。(《石鍾山記》)
②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①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①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後》)
②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病梅館記》)
十二、【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②夜以繼日(成語)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