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藻井美術

藻井美術

發布時間: 2023-03-01 04:08:56

哪個石窟壁畫可稱為印度繪畫史上的頂峰

石窟壁畫是印度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阿育王時代開創的這種石窟寺院,到了笈多時代,特別發達。阿丹陀石窟的壁畫顯示著笈多繪畫的絢爛色彩,可稱為印度繪畫史上的頂峰。

阿丹陀石窟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左右,至公元7世紀建成。唐玄奘游學印度時,曾見過這個石窟,後淪沒於叢莽之中,1917年才被重新發現,它共有30個石窟環布在100多米高的山腰間。其中只有一部分留存著壁畫或裝飾。早期的石窟壁畫剝落,褪色十分嚴重;後期石窟(公元5世紀—公元6世紀)的壁面雖然有不少剝落、殘破,然而窟內側壁、藻井、柱壁等都還有不少豪華艷麗的壁畫。

阿丹陀石窟壁畫內容有佛傳故事,本生故事、佛與菩尊像、供養人行列、散花飛天等。此外更有描繪後宮生活、祝福舞蹈、異邦人飲酒等世俗場面,對人物、動植物、幾何紋樣等的構成和色彩裝飾手法都充滿了天才的想像力。

⑵ 圖案畫和美術畫的區別

1、圖案畫的圖案是指類似數學中的「幾何圖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還是對稱的;而美術畫是不像圖案畫那麼單調的,無規律可言的。

2、圖案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符號,稱不上是畫,就算說圖案畫,它也不是藝術的只是圖紙。圖案畫可以比較主觀、 誇張一些。而美術畫就要客觀分析、亮部暗部、色彩變化等等。

3、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而美術畫則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所有的在紙上或布上的畫作都可以叫美術畫.

(2)藻井美術擴展閱讀:

1、繪畫(Drawing 或Painting)在技術層面上,是一個以表面作為支撐面,再在其之上加上顏色的做法,那些表面可以是紙張或布,加顏色的工具可以通過畫筆、也可以通過刷子、海綿或是布條等,也可以運用軟體進行繪畫。

在藝術用語的層面上,繪畫的意義亦包含利用此藝術行為再加上圖形、構圖及其他美學方法去達到畫家希望表達的概念及意思。

2、繪畫體系

古代繪畫:一般認為,從古埃及和中國等東方文明古國發展起來的東方繪畫,與從古希臘、古羅馬發展起來的以歐洲為中心的西方繪畫,是世界上的兩大繪畫體系。這兩大繪畫體系在歷史上互有影響,對人類文明都作出了各自獨特的重要貢獻。

繪畫本身的可塑性決定了它具有很大的自由創造度,它既可以表現現實的空間世界,也可以表現超時空的想像世界,畫家可以通過繪畫來表現對生活和理想的各種獨特的情感和理解,因為繪畫是可視的靜態藝術,可以長期對畫中具有美學性的形式和內容進行欣賞、玩味、體驗,所以它是人們最容易接受而且最喜愛的一種藝術。

中國繪畫:中國繪畫,分工筆畫和寫意畫兩科,也有兼工帶寫。這三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工筆畫用筆工整細致,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要用極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寫意畫用簡練、豪放、灑落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

寫意畫在表現對象上是運用概括、誇張的手法,豐富的聯想,用筆雖簡,但意境深遠,具有一定的表現力。它要有高度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准確,運筆熟練,能得心應手,意到筆隨。從唐代起就有這兩種繪畫風格。

有的介於兩者之間,兼工帶寫,如在一幅畫中,松行用寫意手法,樓閣用工筆,使兩者結合起來,發揮用筆、用墨、用色的技巧。按世界性文化藝術進程,中國繪畫廣義地指傳統中國畫,既有狹義的相互獨立,也有廣義地與西方美術融合融匯,其主要表現為藝術構思和圖畫寓意的顯著不同。

⑶ 隋唐五代工藝美術

隋唐五代的工藝美術

經過隋朝和初唐相對的社會安定,隨著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手工業在盛唐時期也迅速的發展起來。在手工業中,與工藝美術有關的占很大一部分。城市作坊手工業成為唐代手工業的基本形態。封建經濟發展的結果,在中唐以後手工業的一部分逐漸脫離了農業,而成為以商品生產為目的的獨立作坊。中唐以後城市作坊有織錦坊、毯坊、氈坊、染坊、紙坊、造船坊,以及酒坊、糖坊等。手工業作坊既是製造的場所,也是售賣的場所。同類商品生產的作坊和店鋪在城市裡都集中在一個街坊,稱為「行」,長安城有二百二十行。手工業作坊之間並且成立了行會組織,行會組織的作用主要是調整各作坊之間的關系,避免競爭,並且負責和官府打交道,如納稅,應官差等。手工業經濟方面的這些新現象對於工藝美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社會條件,並且,手工業向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也影響了官辦手工業。

官辦手工業,在古代的手工業中,特別是工藝美術中都占很重要的地位。如以前各章所說的工藝美術絕大多數的精美產品都是官辦手工業所製造。中國古代的官辦手工業主要分為五大項:①土木建築,包括都邑、宮室、陵墓、河渠及軍事防禦工程,如長城等。②供皇家日常生活及典禮儀節時所需用的各種器物,包括服裝、用具、儀仗、車輿、樂器等。③各種軍器,如甲胄、鞍韉、弓箭等。④貨幣及一部分銅器(如銅鏡)。⑤官府壟斷的手工業,如鹽、鐵、銅,甚至茶葉等。——這五項中除了最後一項外大多與美術有關,而②③④三項特別是與工藝美術有關的。由於古代社會中巨量的財富集中在統治階級手中,所以官辦手工業的製作質量較高,往往代表某一時期工藝美術技藝最高水平。

唐代的官辦手工業很發達。按照盛唐時期的官辦手工業的機構比漢魏南北朝時期更加擴大,設有四個機構:少府監、將作監、軍器監和都水監。少府監掌百工技巧之政,下設①中尚署,供應舉行祭祀及各種典禮場合所用的器物及服飾等。②左尚署,供應天子和皇室用的各種車、扇、傘、蓋等。③右尚署,供應天子用的鞍轡以及政府各部門的帳、刀、劍、斧、鉞、甲、胄、紙、筆、茵席、履舄等。④織染署,供應皇室及為官員的冠冕組綬及織紉、色染、錦羅紗縠綾絁絹布等。⑤掌冶署,供應熔鑄銅鐵器物。此外,少府監還管理各地的煉冶及鑄錢的各機構。將作監掌土木工程之政,下設①左校署(木工)。②右校署(土工)。③中校署(舟車等工)。④甄官署(石工和陶工)。甄官署是北朝以來常設的機構,承包下列工程:石窟的營建(北齊在甄官署下設有石窟丞),墳墓前的碑碣、石人、石獸、墳墓中的陶俑明器。將作監下並附採伐木材的五個監。軍器監是職掌繕治甲弩兵器,下設弩坊及甲坊兩署。都水監負責水利,掌川澤津梁渠堰陂池之政。以上四個監中,少府監和工藝美術的關系最大,甄官署和雕塑藝術關系最大。在初唐時期少府監中曾一再出現一些當時著名的美術家,如尚方令王定,少府監王知慎、陳義國都善畫,尚方丞竇弘果、毛婆羅善塑(「尚方」即「少府」)。唐代網羅畫家的部門有開元年間的「集賢殿書院」,其中設有「畫直」。

與工藝美術有密切關系的少府監規模很大,內部分工也很細。如織染署包含有二十五個「作」,其中織紉之作有布、絹、絁、紗、綾、羅、錦、綺、■、褐共十種作坊,組綬之作有組、綬、絛繩、纓共五種作坊,線之作有、線、縇、網共四種作坊,練染之作有青、絳、黃、白、皂、紫共六種作坊。

城市的獨立手工業作坊的興起和官府作坊的「勞役制」漸變為「工役制」,是手工業和工藝在唐代發生的最重大的變化。這樣的變化必然給工藝美術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唐代工藝美術的新面貌的形成,除了社會經濟方面的原因以外,也是由於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唐代的絲織在全國各地都有出產。由文獻記載的各地土產貢賦可知河北道的定、鎮、魏、相各州,河南道的蔡、兗、滑、徐、葉各州,淮南道的揚州,江南道的越、潤、蘇、湖、杭各州,劍南道的成都、緜、蜀、漢各州都出產各色絲織品。例如,定州有細綾、瑞綾、兩窠綾、獨窠綾、二包綾、熟線綾。蔡州有四窠、雲花、龜甲、雙距、鸂■等綾,揚州有蕃客袍錦、被錦、半臂錦、獨窠綾,越州有寶花、花紋等羅,白編、交梭、十樣花紋等綾及輕容、生縠、花紗、吳絹等,江南越州等地絲織的發達主要是在中唐以後。絹是各地都普遍有出產的,唐代的租庸調的制度中,農民都要納絹和綿(絲綿)。此外,唐代的麻織也是很普遍的。淮南道和江南道的許多州郡都有作為貢品的絺、紵、葛布。

絲織品的名目很多,這些名目代表了織法和紋樣兩方面的不同。絹、綾、錦等名目就是由於織法的不同而加以區分的。

絹是平織的,古代的原稱為「練」,梁武帝的小名為「阿練」,因而改稱為「絹」,即現在所謂的綢。平織的絹沒有織出的花紋,只可以用染色的方法進行裝飾。

綾是單色的斜紋織。斜紋織的組織變化很多,因為經緯浮沉的斜紋配列的變化很多,並且可以隨時改換斜紋的組織以產生花紋,這種織出花紋的方法稱為「提花」。綾可以是平地,即絹地而利用斜紋織出花紋,也可以是綾地,即地紋和花紋是兩種不同的斜紋織。

錦是多色的多重織(現在稱為緞子織),質地厚重。唐代的錦在技術上有經錦和緯錦的區別。緯錦是唐代的新創造,大概開始在武後時期。緯錦是利用多重多色緯線織出花紋,織機比較復雜,但操作方便,有可能織出比經錦更繁復的花紋及寬幅的織物。唐代的多色彩的錦有極為富麗的效果。

新疆吐魯番阿司塔那地方曾出土的唐代的錦,有武德年間(公元六一八—六二六年)的「連珠天馬文錦」和約為公元六六○年左右的獅子鳳凰文錦和蜀江錦。這些錦都是經錦,織出的圖案都是許多團窠,團窠外緣是連珠,中央是馬、獅子或花,這種紋樣在唐代織物中是很流行的(圖226、227、228)。

相類似的錦在日本法隆寺也保存了一些。其中「四天王文錦」幅四尺余,長八尺余,是現存最大的一段完整的唐錦。新疆並且曾發現織出「花樹對鹿」字樣的緯錦殘片,也是一種貴重的標本。

綾錦的名稱在唐代時常相混。例如中唐以後曾出現一種名貴的織物「繚綾」。浙西一帶出產的繚綾可以織出「立鵝、天馬、盤絛、掬豹」等花紋,而且據說「文采怪麗」。繚綾也可以稱為繚錦,目前還難以從紡織技術的角度判斷是綾還是錦。

羅,紗是糾織,自漢代以來流行一種復雜的織法。羅、紗都是單色半透明的,可以利用染的方法進行裝飾。

錦綾名目的繁多說明在平織、斜紋織和緞子織等基本織法的基礎上還可以有許多變化,尤其斜文織的綾和緞子織的錦是無窮的變化的。事實上綾錦名目的不同正是由於織法上的不同,綾錦的花紋都是利用提花的多樣變化而產生的。

唐代在平織的絹上進行裝飾的方法是染色。除了單色的染色以外,也運用各種技術染出花紋,可以是單色的花紋,也有多至四種色彩的。唐代流行的染彩的技術有三:臈纈,夾纈和絞纈。

臈纈就是今天所記的「蠟染」。夾纈是用雕花鏤空的木板,把布帛夾在中間,空隙處填以染色。然後拆板就顯出花紋。有時是把寬幅對折,染後花紋對稱,這種技藝傳說是唐玄宗時柳婕妤之妹所創,最初只在宮禁中流傳,後來才流到民間。但據另外的記載知道隋朝大業年間,隋煬帝就曾以「五色夾纈花羅裙」賜宮人及百僚母妻。絞纈是用線把布帛打成結子。染色後,打結部分不被浸染而成斑文。如果結子是按照一定的圖案規律排列的,斑文即排成一定的圖案。

各種染法的實物殘片都曾在新疆一帶發現。日本正倉院也保存了一些,日本還保存有臈纈及夾纈屏風。

除了各種染色之外也有在絹上加彩畫的,例如唐代婦女用的「披帛」(錦或紗或絹的長條從肩後繞纏在兩臂間)上就常加彩畫。六朝時期用金銀箔剪成花飾貼在衣服上的辦法在唐代可能也還有。

絲織品中,綴錦(即漢代的織成)的技藝進一步向繪畫方面發展,武則天為皇後時曾制織成佛像及刺綉佛像四百幅。有織成的佛像在唐代曾傳至日本。

刺綉,作為絲織品的加工在唐代大有進步,除了沿襲自前代的釘線綉及鎖綉外,發展了平綉,唐代的平綉近似今天的亂針綉。唐代刺綉在運用色彩方面有模仿退暈的效果的,稱為「紜襇綉」。鎖綉或鎖綉平綉混用的刺綉佛像及飾品在敦煌曾發現。

唐代染織品的圖案紋樣名目很多,其實際內容尚待研究。從遺存實物上看,唐代的有代表性的紋樣是①天馬、對鳳等動物紋樣置於團窠的圓形中,團窠是按照四方連續縱橫排列,其空隙處布置以四齣的卷草紋樣。②寶相花之類的團花的四方連續圖案。這些紋樣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前者。據文獻所記唐代竇師綸創造了這種紋樣:「高祖太宗時(公元六五○年以前)內庫瑞錦對雉、斗羊、翔鳳、游鱗之狀,創自師綸,至今傳之」(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十)。竇師綸是唐朝初年派往四川進行統治並兼管修造皇室用物的,他的家庭中歷代都是工藝家,如竇熾(師綸高叔祖)、竇抗(師綸父)、竇琎(師綸叔)、竇法洽(師綸堂兄弟)都曾任將作大匠,竇師綸封為陵陽公,所以他在四川製作的「章采奇麗」的「瑞錦」「宮綾」當時被稱為「綾陽公樣」。由前引文字中可知這種「綾陽公樣」是以雉、羊、鳳、龍等動物為題材,而且很多是成對的動物,如對雉、斗羊等。

具有這兩個特點的紋樣在唐代的流行可以從一些文獻記載中見之。如武則天時,禁軍的各種將軍們的服飾就以成對的獅子、麒麟、虎豹、鷹、鶻、豸等相區別,諸王則飾以盤龍及鹿,尚書則飾以對雁。又唐代大歷年間曾禁止過於奢侈的絲織品,其中就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天馬、辟邪、孔雀、仙鶴、芝草、萬字、雙勝等。這些花樣有很多都可以從現存實物及形象材料中見到。

唐朝的工藝:螺甸鑲嵌、木畫、漆繪、撥鏤是唐代工藝的優秀成就,這許多技藝大多是南朝工藝的進一步的發展,而在唐代宮廷生活及貴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在文獻記載中,中尚署每年為宮廷製作的器物中就有平脫、鑲牙、寶鈿、木畫等名目。

中國古代的青銅工藝經過漢六朝而得到繼續發展的有銅鏡。隋唐時代的銅鏡有自己的特點。

隋代銅鏡與六朝銅鏡不易區別,鏡背裝飾最外廓是一圈端正楷體的銘文,銘文多是駢體,例如:「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是截取南北朝詩人庾信所作詠鏡詩的前四句)鏡背的主要裝飾部分是在鏡鈕附近的環形地區,其間往往作四個或六個異獸(龍、獅、鳳等),也有作六團花者,造型如寫實風而布置疏朗。

唐代銅鏡,除了一部分和隋代銅鏡式樣相同者以外,數量最大的一部分是所謂「海馬葡萄鏡」,這種銅鏡背面裝飾是高浮雕的異獸及葡萄,其間有時也有孔雀、蜂、雀之類,花紋繁密。唐鏡背後的裝飾也有取材人物故事的,如樹下有人彈琴或月宮桂樹下有嫦娥和搗葯的玉兔等。但有很大數量是作各種花和鳥的,如雙鸞銜綬、鵲蝶穿花、鴛鴦鳧雁等,也有排列各種寶相花裝飾的(圖229)。這許多銅鏡的外形有一部分是圓的,但也流行六入(六個弧線聯成的圓周)或六齣、八出(如六瓣或八瓣湊成的圓周)的菱花形。唐鏡在鑄造方面技術精良,花紋柔和自然,有很細膩的寫實風的浮雕效果。其合金成分大致同於漢鏡(銅約70%,錫約25%,鉛約5%),因研磨面為白色,也稱為白銅。唐代銅鏡為當時珍視的貴重物品,如玄宗生日時即以銅鏡賞賜群臣。唐代銅鏡中也有一些特別豪華的。

銅鏡背面除鑄出紋樣外尚有用貼金銀技術加以裝飾,也有加漆施以金銀平脫的裝飾的,也有螺鈿的裝飾的。在河南洛陽發現的唐墓(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出土的螺甸鏡,直徑二五厘米,螺甸嵌成一幅圖畫,樹下有二人對坐彈琴,有一鶴舞於前,四周有各種花鳥。這一題材,其內容尚不能完全了解,但知道在唐代也是比較流行的(圖230)。

唐代銅鍾也有保存下來的。如西安景龍觀的大鍾(景雲二年,公元七一一年),高一米半,重三百餘斤,上面為有浮雕獅鳳凰等裝飾。這一大鍾是漢代以來罕存的大件青銅鑄器。

唐代的金屬工藝中,金銀工藝也很發達。最多的是各種飾品,如釵、臂釧、指環等。其次為各種酒器及飲食器,據文獻記載有瓶、瓮、榼、罍、杓、盞子、碗、杯、盤等。現在發現的唐代金銀器中可見有高腳菱花形的酒杯,六齣菱花形的盤和蓮形的碗,都是鑿鐫出各種習見的花鳥紋樣裝飾。這些器物都是純銀或銀質鍍金,經槌擊製成的(圖233)。

這些金銀器由於有貨幣的作用,所以不易保存,至今遺留很少。銅器的製作也因唐代商業經濟發達,貨幣需要量增大,而在中唐以後出現過矛盾。一千個錢銷為銅,可得六斤,作成器物每一斤可六千錢。所以自然的趨勢是銷錢為器,因而引起政治的干涉。屢次下令嚴禁。在會昌廢佛時,佛寺中大量的銅器就被銷毀掉了。

唐代金屬工藝中兵器也是很重要的一項,但現存實物很少。

隋代陶瓷工藝不見顯著的變化。安陽殷墟遺址上曾發掘一隋仁壽三年(公元六○三年)的墓,墓主名卜仁,墓中有青瓷四平罐四個,白瓷碗五個,白瓷盤一個,可見與景縣封氏墓出土很類似。古籍中記載隋代何稠曾因「琉璃之作」絕而發明了「綠瓷」,這雖是一項值得注意的記載,但尚難確定何稠發明的「綠瓷」是什麼。琉璃器物,在春秋末及戰國時代的古墓中都發現小件的飾物。景縣封氏墓曾發現淺藍色的可以稱為「紺琉璃」的杯,其式樣和歐亞大陸上其他各地所發現的所謂「羅馬玻璃」相似。

唐代陶瓷,尤其到了唐末五代,有重要的發展。唐代陶瓷中最重要的是青瓷、白瓷和「唐三彩」的陶器。

青瓷的代表產地是越州,白瓷的代表產地是邢州。陸羽在公元八世紀中葉曾比較過這兩種瓷器並提到其他各地的產品:「盌、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青瓷,是我國瓷器的開始,各種不同濃度與色相的「青」釉是中國最早的瓷釉。唐代的青瓷,繼承了南朝的傳統,最重要的產地是在今浙江東部紹興一帶,這一地區在唐代為越州,所以,越窯青瓷是中國古代陶瓷史,特別是唐五代陶瓷史上有首要地位的陶瓷工藝品。

唐代越窯青瓷燒成溫度在一千二百五十度以上,叩之其聲清脆。唐大中年間(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有調音律官郭道源「善擊甌,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隻,施加減水於其中,以筋擊之,其多妙於方響」。清脆的樂音也是瓷器的一個特點。

唐代越窯青瓷之為陶瓷工藝上的大進步也在於「長石釉」燒制的成功(瓷釉中必須含有的矽酸,或利用植物的灰,或利用石英、長石。成功地利用長石可以克服釉汁不勻的缺點,而產生細潤光柔的效果)。長石釉的成功是陶瓷技術上劃時代的變化,所以唐代越窯青瓷色澤之鮮麗動人不斷地引起詩人們的贊美。例如徐夤的詩:「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絲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中山竹葉醅初發,多病那堪中十分。」又有陸龜蒙的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遣杯。」——越窯的顏色被形容為:「古鏡破苔」「嫩荷涵露」,和五代「千峰翠色」。

唐代越窯流行的裝飾方法是在釉下胎上用流利的線進行刻劃,刻劃的紋樣極為流利生動,有:牡丹、蓮花、蓮瓣、蓮蓬、荷葉、寶相花,卷草等花卉紋樣,龍、獅子、鳳凰、鶴、鸚鵡、鴛鴦、雁、龜、魚、蝴蝶、小鳥等動物紋樣和神仙、人物、雲、山水、波濤等紋樣,至於配合組成圖案,則多裝飾在碗盞等器物的內面。

唐代越窯青瓷燒造的地點現在已發現的,主要的是紹興九岩和餘姚上林湖。

越窯器物出土而有準確的年代可考者,其歷史價值較大。例如已知最早的一件是唐長慶三年(公元八二三年)的一塊墓誌銘。其次是在紹興發現的唐戶部侍部北海王府君夫人的墓中出土一組青瓷器,計:短嘴長柄壺兩件、樸素無飾的瓷盤及有花飾的瓷盤各一件。圓盒,撇口花插各一件。墓誌的年代是元和五年(公元八一○年)。其次是上面劃著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等字樣的殘壺。由這些實例可以確定在中唐時期,越窯已進入成熟時期。

越窯青瓷在五代時期成為極其名貴的珍品。在江南地區比較安定,工商業繼續發展的條件下,越窯日益精美,產量並大大的提高。錢越在五代末期及北宋初向中原進貢,一次可以有萬余件,或五萬余件,最多竟達到十四萬件。其中有金銀■瓷器(瓷碗扣燒,口緣無釉,澀邊,則鑲以金或銀,而稱為金■、銀■)。錢越時期最精美的越窯禁止民間使用,因而此時期的越窯也通稱為「秘色窯」,但秘色窯的名稱最早是在唐朝開始的。

青釉瓷在我國早期陶瓷製作中是最流行的。陸羽《茶經》所列,除越州窯外,尚有鼎州(陝西涇陽)、婺州(浙江金華),岳州(湖南嶽陽)、壽州(安徽壽縣),及洪州(江西南昌)。其中壽州窯多黃色,洪州窯多褐色,這兩個窯址都尚未發現,也尚難以確定現存實物中何者是這些窯的產品。窯址已經勘查,其產品也已有大量發現的是岳州窯。岳州窯址在今湖南嶽陽附近的湘陰縣窯頭山。其出產為豆綠色釉半瓷質,也有米黃釉和白釉。曾在長沙市郊發現有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八三二年)墓誌銘的「王清墓」中就有岳窯器物出土。各種青瓷壺罐上多有劃花裝飾。婺州窯在金華附近,產青瓷頗粗。

近年來各地發現越窯風的唐代青瓷窯及實物標本很多,大多是在長江流域以南,長江流域以北各處已知的青瓷窯皆五代北宋時期的。南方青瓷之最值得注意的是廣東番禺縣石馬村唐代墓中發現的大批青瓷,例如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廣州都督府長史姚禔一長女姚潭墓中發現的青瓷四耳大罐等物,以及另一唐墓中出土製作結構精巧的橫梁蓋罐,同墓又出土當時有計劃蓄存的一百八十五件瓷器。這些青釉瓷胎骨堅致,色白微灰,釉色淡灰青,薄而滋潤,是一種可以與唐越窯媲美的產品。廣州附近皇帝崗地方曾發現青瓷窯址,可知廣州在唐五代也是一個出產青瓷的中心。廣東東部的惠陽白馬山、潮州窯上埠也有唐代作風的青瓷窯址,潮州並有宋明時代作風的龍泉式瓷器。

景德鎮是我國近代陶瓷工藝的中心。在唐代也曾燒造越窯風的青瓷。古窯址分布湘湖、湖田一帶很多。

江西吉安永和鎮的吉州窯在宋代以白瓷出名,其唐代產品也以影青白瓷為主,同時也有青釉瓷。但發現實物不多,尚缺乏具體的了解。

青瓷在唐五代時期不僅在國內引起普遍重視的工藝品,也大量運銷國外。唐代越窯風的青瓷殘片曾在海外發現。例如埃及開羅附近舊城福斯塔特(該城公元九世紀最盛,公元十三世紀初毀),波斯的沙馬拉遺址(該城建於公元八三八年,毀於公元八八三年),印度的卜拉米納巴德遺址(公元一○二○年毀於地震)都曾發現殘片。日本法隆寺等地也存有唐代傳去的越窯瓷器。關於青瓷,從明朝起曾流行著五代時期曾出現一種所謂「柴窯」青瓷的說法。據後周世宗時指定燒制瓷器的釉色是「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明代記載柴窯的特色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傳說窯址在鄭州附近,以上這些說法至今尚缺乏確證,過去所謂的柴窯器物也都是附會。

邢窯白瓷在唐代是與越窯青瓷並稱的。白瓷的興起開始了中國陶瓷史後期的新傳統,唐宋是青瓷和白瓷並行的時代,宋代以後,元明清以來白瓷是主要的。邢窯的白瓷在唐朝非常流行。

邢窯據唐人記載是在今河北內邱一帶,但窯址至今尚未確定。現在唐代的白釉瓷已可以見到很多,專家的意見認為即所謂的「邢窯」。如廣州附近發現唐代大中十二年(公元八五八年)姚浮墓中除了青瓷外,又有一對白瓷碗,就被肯定為邢窯,器胎較厚,胎土白潔,細如澄泥,極堅硬,瓷化程度很高,白釉潤澤,不透明,無開片,微閃淡黃或淡青光。胎與釉之間有一層下釉,或稱化庄土。造型上的特點是碗邊緣上有漫圓高棱(通稱為「折邊」),平底無緣。這一類的唐代白瓷現在已發現很多。從記載上看,雖然在唐代邢窯與越窯並稱,但邢窯在唐代以後沒有進一步的發展,北宋時代白瓷的中心是定州。唐代山陝一帶也有白瓷,例如平定、平陽、霍州等地。

四川曾有所謂大邑窯,杜甫詩中稱「大邑燒瓷輕且堅,扣如哀玉錦城傳,君家白盌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近年四川發現的白瓷雖不夠「輕且堅」,不是「扣如哀玉」,釉色接近霜雪的白釉器。大邑窯址也尚待確定。湖南曾發現大批白釉瓷器,其產地尚難確定。

江西吉州窯是白瓷的中心。興起時期大致在五代,吉州已有北宋定窯的印花及磁州窯的黑繪花的裝飾,吉州也出產黑瓷。

以上這些不完整的材料也可見白瓷在唐代的普遍性(圖231)。

唐三彩陶器是屬於漢代綠、黃鉛質軟釉系統的陶器。在唐代大多是殉葬的明器,和越州青瓷、邢州白瓷的用途不同。這些陶土燒制的陶器中有人物、鳥獸、車馬等雕塑的形象,也有很多器皿,如瓶、罐、盤、盞等。唐三彩陶器胎質松軟,釉色大致為黃、綠、白三色,所以稱為「三彩」。黃色濃重者接近赤褐色,藍彩較為罕見。三彩陶器上有意地利用釉色的變化作成裝飾,富於華麗的效果。

唐代的裝飾藝術以其華麗優美的風格成為時代的特點。例如敦煌藻井圖案中可以看出,垂幔變成了瓔珞,卷草上長出了豐茂的花朵;卷草葉子種類變得多樣,而且變得有相當厚度。這些花朵大多是重瓣密集,呈尚未完全舒展的狀態,每一花瓣都汁液飽滿,以至膨脹而反卷。

唐代的卷草花紋在敦煌藻井圖案中,都是色彩鮮麗絢爛的(圖235)。唐代花草的紋樣在錦綾染織品上,在銅鏡和瓷器上都很普遍。唐代碑刻的側面的浮雕卷草花卉圖案(如西安碑林的大智禪師碑是有名的例子)表現唐代圖案紋樣的健康的風格。

在花卉紋樣中,蓮花進一步豐富起來,寶相花開始流行。牡丹由於成為洛陽的名花,在裝飾藝術范圍內也成為此後最被重視的紋樣(圖234)。和花卉紋樣相配合的是一些禽鳥、蝴蝶之類。特別是小花小鳥組成為一幅小景,很有詩意。成對的鳥,如鴛鴦等也是常見的。

唐代的動物紋樣中還有一些龍、鳳之類,多表現得很生動。

唐代裝飾圖案在風格上最明顯的特點是它的寫實的作風,組織上有一定的規律性,形象處理洗煉,而不進行很多的變形。唐代裝飾藝術是歷史發展過程中自戰國末年以來的又一次大變化。

唐代的紋樣有明顯受外來影響的是團窠紋樣,團窠中有成對的動物,團窠四周是連珠,錦綾中的「綾陽公樣」可以作為代表。那是受波斯薩珊王朝的紋樣影響。

唐代的美術,在六朝美術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由於技術的進步和數量眾多的畫家的努力,創造了形象更為完美,主題更為明確,反映現實生活更為有力的藝術。

唐代美術中,宗教美術與密切現實生活結合,傑出的美術作品具體地反映了唐代的現實生活。例如菩薩像肉體豐滿健康,而表情平靜甚至是淡漠的。

描寫貴族,特別是貴族婦女的繪畫著重其寂寞無聊貧乏空虛的生活。某些陶俑富有傾向性地發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厭的社會本質。這些都是唐代美術的現實主義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會各方面的蓬勃發展及激烈的變化,需要並且可能發展人們更多的才能與力量。傑出的美術家有高度的創造性,強烈的創作熱情和豐富的藝術想像力。例如他們創造了極端繁華歡樂的凈土和極端悲慘恐怖的地獄;創造了維摩與文殊緊張的爭辯的場面,也創造了勞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鬥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還創造了園林中高人逸士的閑適,深宮里貴族仕女的寂寥,創造了無數生活的形象和庄嚴的與優美的典型。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術史上重要成就。

唐代美術中,藝術技巧有巨大的進步。人物的各種面型和表情的類型的創造,姿勢動態表現更豐富自由。發掘並開始表現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鳥的美的特點。唐以後的繪畫善於選擇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詩意及戲劇性的場面,不是平板的描寫生活,在構圖上,遠近透視和比例大小的趨於正確,在表現一定的內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關系不復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復是以大小來分別主次,而是處理得更自然真實而且富於藝術效果。

道具和環境在表達題材內容時也逐漸起了較大的作用。藝術技巧在盛唐以後完全脫離了幼稚的狀態。

唐代的代表性美術,主要是盛唐的美術,形象豐腴而又典麗,結構豪華而又緊湊,色彩絢麗而又調和,總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經濟力量、政治力量、人們的創造力量的雄厚優裕,風格雄渾而又優美,是中國的、同時也是世界的最傑出的古典藝術之一。

⑷ 適合中學的美術教案精編5篇中學美術教案範例

教案能夠展現出教師在備課中的思維過程,並且顯示出教師對課標、教材、學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適合中學的美術教案篇,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適合中學的美術教案篇1

一、設計思路

為了更好的上好本課,我對本課的教材和學生的學情進行了深入分析。

1、教材分析

《唐代墓室壁畫》屬墓室壁畫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唐代墓室壁畫進入中學美術課堂對培養學生對優秀 傳統 文化 的認識,對唐代豐富多彩的壁畫藝術表現形式的理解,以及對個人品味和審美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在本節課前已經學習過了《敦煌莫高窟》,學生已經對壁畫藝術有了較為系統的了解,並掌握了壁畫的製作 方法 ,這些都為學生學習唐代墓室壁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大部分學生沒有接觸過墓室壁畫,所以我在課件中展示了多幅作品讓學生欣賞,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唐代墓室壁畫,開拓學生的眼界,激發其探索墓室壁畫的興趣。本課我採用對比分析法和小組合作探究法,通過比較分析唐代墓室壁畫和唐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異同,使學生對唐代壁畫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知。

3、教學目標

作品結合教學內容,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途徑、情感與評價、現代教學手段的運用等4個方面提出明確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唐代墓室壁畫的有關基礎理論知識和藝術特徵;學會用對比分析法分析比較唐代墓室壁畫和唐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異同。

方法與途徑:欣賞唐代墓室壁畫,了解唐代墓室壁畫的歷史和意義;在討論與交流過程中,了解唐代墓室壁畫和唐敦煌莫高窟壁畫的不同藝術特徵,能用線描的形式臨摹壁畫作品的局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評價:感悟唐代墓室壁畫的藝術美,分析壁畫的不同表現形式,提升欣賞水平,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運用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評價用語,多激勵,多引導。

4、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唐代墓室壁畫,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分析評價唐代墓室壁畫的美。

教學難點:運用比較分析法探究唐代墓室壁畫和唐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異同。

二、教學准備

參觀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的唐代壁畫珍品館,撰寫 觀後感 。查閱唐墓室壁畫相關的文獻資料。研究 總結 唐代墓室壁畫中的題材、構圖、人物造型、色彩特點藝術特色。分析比較唐代墓室壁畫與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異同,並結合壁畫圖片詳細列舉,將所需要的圖片配上簡要的文字資料製作成幻燈片在開課前循環播放。製作多媒體課件供詳細講解需要。

教學方法 :欣賞法、對比分析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課時數:1課時

三、教學過程

【導入】用已學知識,引出課題(2-3分鍾)

1、課前循環播放敦煌莫高窟壁畫和唐代墓室壁畫經典代表作品。

2、提問: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哪裡的壁畫?

3、回顧敦煌莫高窟壁畫,引導學生說一說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特點,引導學生思考唐代壁畫除了莫高窟壁畫以外,你還知道哪些優秀的作品?引出唐代墓室壁畫。

【講授】欣賞感知,合作探究(8-10分鍾)

1、什麼是墓室壁畫?(課件展示)

墓室壁畫作為中國傳統壁畫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繪於墓室的四壁、頂部以及甬道兩側。墓室壁畫的內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動情況,也有神靈百物、神話 傳說 、 歷史 故事 、日月星辰以及圖案裝飾,目的主要是說教和對亡者的紀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間能過上好日子。

2、唐代墓室壁畫

(1)、唐墓壁畫簡介

唐墓壁畫是陝西歷史博物館獨具特色的珍貴藏品,共有20多座唐墓的壁畫精品近600幅,達1000多平方米。其中5件(組)18幅被國家定為國寶級,69件(組)82幅被定為一級品。唐墓壁畫以風格獨特的建築、簡約傳神的人物、特色鮮明的器物、簡潔明快的山水與栩栩如生的動植物,描繪了當時的儀禮規范、生活習俗、服飾特色、娛樂方式與建築風格,是研究唐代社會生活尤其是貴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資料。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唐墓壁畫包括章懷太子墓客使圖、馬球圖、狩獵出行圖,懿德太子墓闕樓圖、儀仗圖,永泰公主墓宮女圖在內的壁畫珍品97幅;以及輔助文物18件組,其中有些是上展壁畫墓出土,有些則與畫面內容有關。為了便於觀眾比較唐墓壁畫和唐代傳世繪畫,還專門選出唐代前後的傳世名畫復製品作為輔助展品。

(2)、欣賞永泰公主墓壁畫

永泰公主墓,李仙蕙(684-701年)中宗李顯的第七女,謚永泰公主。其墓為高宗乾陵陪葬墓,長87.5米,由墓道、過洞、天井、前後甬道、前後墓室組成。出土隨葬品1300遇見。壁畫題材有青龍、白虎、建築、儀仗、列戟、宮女等。

《永泰公主墓宮女圖》是陝西省乾縣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前室東壁南側出土的畫,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高176厘米,寬196.5厘米。李仙蕙是唐中宗第七女,初封永泰郡主,後贈永泰公主。此圖場面宏大,保存較好,畫中人物為九位風姿綽約的宮女,頭梳高髻,肩披紗巾,長裙曳地,個個體態豐盈,婀娜多姿。她們手捧方盒、酒杯、拂塵、如意、團扇、蠟燭等,在為首女官的引領下款款徐行,或低語、或回顧、或凝神,神態被描繪得細致入微,生動傳神。體現了大唐喜好秀麗豐滿、華貴艷媚的女子的風尚,真實的展示出唐代皇室貴族奢靡生活的一瞬間。整體構圖既注意到各顯人物特點,又顧及到畫面和諧統一,色彩豐富,線條流暢,人物的裝束、服飾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精美的畫面又有極高的藝術性。畫師著重通過人物的正、側、背、轉各種微妙的變化,使單調排列的宮女神情相應,構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是唐墓壁畫中的精品,達到了藝術效果與歷史價值的高度統一。

(3)、總結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的人物造型與色彩特點

充滿氣勢的構圖、樸拙生動的造型、流動飛揚的線條、豐富熱烈的色彩

3、自學探究章懷太子墓壁畫、懿德太子墓壁畫

(1)、小組合作思考、討論章懷太子墓壁畫中人物的造型與色彩特點。

(2)、小組合作思考、討論章懷太子墓壁畫中人物的造型與色彩特點。

(3)、小組派代表總結發言

【練習】小組合作探究(15-18分鍾)

小組合作運用對比分析法分析比較唐墓室壁畫與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異同,將討論結果寫到黑板上。(8-10分鍾)

老師總結(4分鍾)

相同點:

1、社會背景相同。盡顯唐朝的繁榮文化、當時所盛行的厚葬文化和牆繪畫風氣的流行。

2、相同的材料與繪畫 思維方式 。運用毛筆蘸墨在牆上勾勒出人物,山水、花鳥的形體,然後賦予應有的理想色彩,其用色方法、繪畫技巧、構圖方法和文化習慣,都透漏出中國人的審美和人生哲學,與西方美學相異。

3、都是心靈的寄託。論兩者的產生原因,都是源於心靈的寄託。唐莫屬壁畫所服務的是皇親國戚、貴族後裔,表達他們希望自己在死後或轉世人能享受榮華富貴、權利、地位等。莫高窟壁畫則是貧苦老百姓、商戶、官員的心理願望,祝福祖先在另外一個極樂世界幸福,寄託自己在外經商平安,脫離塵世的痛苦,來生可以投胎到富貴權勢人家,過得比今生更好。

不同點:

1、題材的選定各有不同。唐墓室壁畫是貴族皇室流行厚葬所產生的繪畫作品,大體表現自己奢華的生活和歷史事件。主要有儀仗出行、外交、狩獵、宮女、樂舞等,希望死後仍能享受今世的快樂。取材關注自己的生活,作品富有生活化、真實化的特點。敦煌莫高窟壁畫則是寄託百姓所想,題材大都選自佛經故事、佛教教義、佛教歷史畫、西方凈土等,經變畫是這時期的重點內容,供養人也漸漸進入了畫面,繪畫題材與百姓的生活逐漸融合起來。

2、構圖處理手法相異。兩者共有長方形構圖和長卷式構圖,三聯式構圖和立體藻井構圖是盛唐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獨特的。

3、藝術語言各有追求。唐墓室壁畫,構圖簡約,形象生動,故事情節簡練,追求自然生動、生活氣息濃郁的真實感受;用筆用色虛實相生,具有中 國畫 的寫意屬性;設色為工筆淡彩但又不失該有的厚重感。莫高窟壁畫中,故事內容豐富,構圖飽滿,氣氛活躍,人物造型比較豐滿,顯示佛家的大度與佛法的廣大,具有普度眾生之意;場面宏大,畫面復雜,裝飾性比較強烈,顏色豐富多彩,表述了佛國的一派盛世之象。其用筆設色屬於傳統的工筆重彩畫。

【展示與評價】(3-5分鍾)

1.組代表發言,自評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分享心得。

2.激勵學生學會有針對性、抓重點進行高效討論。

3.小組互評討論結果, 說說 自己在今後的課堂討論中該如何改進。

【總結】(2-4分鍾)

鼓勵學生談一談本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師補充總結本課學到的知識點,同時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

【課後作業】

1.周末去陝西省歷史博物館唐代壁畫珍品館參觀。

2.撰寫200字左右的觀後感,在課余時間和同學交流感受。

3.嘗試用線描形式劃一劃壁畫中的人物。

以上內容3選2

適合中學的美術教案篇2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中國瓷器發展的基本情況,能夠大致說出瓷器的種類以及特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欣賞瓷器藝術的基本方法,能夠從器形、袖色以及裝飾等方面進行賞析和描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夠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分析彩陶,青銅器,瓷器並運用相關美術知識和歷史知識。

教學重難點

了解中國工藝瓷器發展不同時期的現象、歷史源流以及審美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祖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興趣,增強弘揚民族文化的意識。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初步的審美 經驗 和鑒賞能力。

教法

學法

欣賞、講解、評述、臨寫、展示

教師教學活動設計

學生學習活動設計

一、導入

同學們收集了許多關於瓷器的資料,下面請兩位同學向大家介紹兩個有關瓷器的基本知識:

1、瓷器是由陶器發展而來,瓷器和陶器有什麼不同?

2、瓷器有哪些種類?它們分別產生於什麼時代?

二、圖片欣賞、分析歸納

1、青花瓷:青軸弦紋瓷尊商代瓷器出現的時代。瓷器與陶器的區別;原始瓷給你的印象和感受。青瓷:我國傳統瓷器的一種,在坯體上施以青袖燒制而成。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常簡稱青花,是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青花瓷於唐宋已見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則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

2、鬥彩、五彩在青花的基礎上發展豐富。鬥彩指袖下青花和軸上彩色相結合的彩瓷工藝。五彩瓷在明清兩代逐漸發展、興盛,其配方經過不斷的創新,並進行了多次重大的改革之後,才出現以紅、黃、綠、藍、黑、紫等為主的彩瓷。

3、宋代的五大名窯即:

官窯、哥窯、汝窯、定窯、鈞窯。

4、景德鎮窯青花瓷。《蕭何月下追韓信》圖瓶。

三、總結:略

四、拓展

了解敦煌瓷器,我國文物的保護現狀。

欣賞活動在學生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選出要點以議論、交流為主要方式,以學生講解為主。

學生聽講、欣賞。

引導學生從器形、裝飾、袖色等方面進行描述。

欣賞、分析與總結歸納。

學生比較不同瓷器的結構特點。

欣賞五大名窯瓷器,歸納各自的特點。

學生欣賞,適當穿插相應歷史故事講解。

適合中學的美術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印象派產生的時期、畫派的主要畫家及作品的特點。

2.通過作品欣賞、知識講解、筆法體驗等一系列活動,感悟印象派作品光與色的關系,嘗試運用豐富的筆觸表現景物的色彩變化。3.激發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情與理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編寫思路。

本課是「欣賞·評述"課,教學內容安排一課時來完成。教科書通過對印象派畫家及作品的介紹、分析,了解印象派的產生時間、背景,畫派的主要畫家及作品的特點。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四個層面:(1)印象派的概念;(2)印象派的主要畫家;(3)印象派對自然光與色的感受;(4)印象派對自然光與色的表現技法。教學中,讓學生領略到印象派探索的原則和表現形式,分析光與色千變萬化的依據,以及各個藝術家的作品風格特色。

2.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印象派的繪畫風格,體會印象派作品對光與色的感受。

難點:掌握印象派的表現技法。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設計

課前准備

(學生)收集相關作品,准備好畫油畫的材料。

(教師)多媒體課件、印象派畫家的相關畫冊。

教學過程

1.嘗試表現,新課導入。

(1)今天天氣如何?(陰天,下雨?···)有沒有關註上學途中的景色?(太陽很好,朝霞很漂亮;陰天,暗沉沉.的;有霧,景色看不清??)能不能用一分鍾時間把印象最深刻的一處景色用色彩表現來?展示學生的畫作,讓學生講講他看到的景色以及對色彩的感受

(2)l9世紀下半葉在法國有一批畫家,他們的繪畫也注重對景物光和色的視覺感受,你們知道這個畫派嗎?引出課題:《印象派的畫家們》。

2.引導欣賞,分析深人。

(1)出示莫奈《盧昂大教堂》系列作品,這幾幅畫在色調上有什麼變化?畫家畫的是同一座教堂嗎?那為什麼色彩上會有這么大的變化呢?

學生討論。

(2)出示三棱鏡的展示圖,師生分析,光通過三棱鏡後,由白光分解成彩色光譜。

(3)教師總結:

莫奈根據這一原理,研究出光線與色彩的關系。畫家為了更真實地表現自然界中光與色的變化,探索了同一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所呈現的光色變化。

(4)出示作品《日出·印象》:你覺得這幅畫畫得好嗎?如果你是評論家,請你評一評這幅畫。教師從表現方法上進一步引導(這幅作品描繪的是什麼時間?天氣如何?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從作品的光與色的關系人手,了解作品對光與色的客觀表現。

(5)教師總結:《日出。印象》描繪的是法國北部勒阿佛爾港口一個多霧的早晨的印象,它採用速寫的方法,與傳統 風景畫 細膩的畫法顯然不同。當它公開展出時,當時的藝術批評家勒魯瓦發表 文章 ,以這幅畫的名稱來諷刺與莫奈作品相同風格的繪畫為「印象派"這一本意為嘲諷的名稱,恰好符合立志革新的莫奈等畫家強調真實地表現客觀對象瞬間印象的藝術主張。

3.欣賞作品,加深體會。

(1)出示西斯萊的作品《馬利港的洪水》。作品描繪了什麼景色?給你什麼感受?畫家是如何表現的?

(2)出示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作品的光源來自哪裡?給畫面帶來了怎樣的色彩

感受?

(3)出示雷諾阿的作品《拿噴壺的女孩》。畫面中哪個地方最吸引你?畫家是怎樣表現的?(4)雪給你什麼感受?描述一下下雪時的情景。雪給印象派的畫家畢沙羅什麼感受呢?展示畢沙羅的作晶《歌劇院大街:清晨雪景》。請學生說說畫家是用了什麼色調來表現清晨雪景的,飄飄揚揚的雪又是如何表現的?(5)將幾幅作品的局部放大,,讓學生找找作品中用筆、用色的共同點,並進行總結。教師總結:印象派在色彩運用上採用了色彩並列的畫法,畫面中出現了明照的筆觸,欣賞印象派繪畫時需要在一定距離J't、去觀看,這樣才能將並列的色彩通過觀者的視覺融合,使色彩,短得和特麗明亮,-4.嘗試表現,技法體驗。(1)展示莫奈的《睡蓮》,讓學生分析畫中不同的筆觸,並說說這些筆觸用在了畫面的什麼地方?

學生討論。

師生總結:點的筆觸一一睡蓮;豎的筆觸——水面;橫。的筆觸——遠處蓮葉;醢線的筆觸——近處蓮葉。筆觸變化豐富,因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

(2)將課前對早晨印象習作進行再創作,嘗試運用不同的筆觸,表現出不同物體在光照下的色彩變化。

5.知識拓展

印象派作品欣賞。

適合中學的美術教案篇4

課題:美術可以再現生活真實(第1課時)

學習領域:欣賞、評述

一、教學實施建議

1、課前准備

(1) 教師准備教具:校園場景線描寫生。色彩寫生各一幅;一組靜物及名畫家作品若干幅。

(2) 學生准備學具:名畫家作品資料若干幅。

2、課堂教學

(1)引導階段

①選擇在校園中開始進行教學。教師帶領學生游覽校園環境,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校園中具有美感特徵並最適合繪畫表現的局部,進行必要的觀察提示。

②回到教室中繼續進行課堂教學。出示教師課前所作的校園寫生范畫,靜物線描及色彩范畫,引導學生欣賞並討論教師是怎樣基本正確地表現出校園場景和靜物的藝術形象的。

(2)發展階段

①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生活真實場景視頻資料片及表現性美術作品,提示學生加以比較分析、討論。

②欣賞作品,鼓勵學生自由選擇作品進行分析,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小結:師生共同用討論的形式,以寫實的手法對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進行客觀真實的反映,傳達出創作者對所表現的事物的認識和情感,是美術創作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之一。

3、課後拓展

提示學生注意所能見到的美術作品,哪些屬於再現性的創作,欣賞、分析作品中突出再現的具體物象。

二、教學評價建議

通過對作品的欣賞分析,看學生是否基本了解了美術作品再現性創作的概念。

教案設計

課題:美術可以再現生活真實(第1課時)

一、基本理念:美術課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教學中依據《美標》注意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習興趣,使教學內容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

二、設計思想:以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且把學生在學習情緒和生活經驗納入課堂,創生知識 ,教學才更富吸引力。本課通過對各種不同表現形式的美術作品的欣賞,寫生和創作,體會其不同的創作規律,增強學生表現自然和生活的能力,增進學生熱愛自然和生活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欣賞再現生活真實的美術作品,體驗其視覺感受,了解其源於生活真實,而又高於生活真實的美感特徵。

2、通過師生對作品藝術形象的分析,評述和討論,使學生了解再現性美術作品在造型要素,表現手段及藝術效果上所體現的主要特徵。

四、教學重點、難點:欣賞討論作品;藝術表現手段、特徵;

五、教師准備教具:一組靜物,范畫四幅,名畫家作品若干幅。

學生准備學具:名畫家作品資料若干幅。

六、教學過程:

1、導入:(提問)同學們在這所中學已經學習生活一年多了,請你說一說我們的校園最美的地方,或最適合繪畫表現的地方。

2、新授:選擇在校園中開始進行教學。教師帶領學生游覽校園環境,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校園中有美感特徵並最適合繪畫表現的局部,進行必要的觀賞提示。

3、回到教室中繼續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出示課前所作的校園寫生線描,色彩范畫;出示靜物(二至三件實物)及其線描寫生、色彩寫生教師范畫,引導學生欣賞並討論教師是怎樣表現景物的,哪些地方與真實面貌不同。

4、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生活真實場景資料片及表現性美術作品,指導學生加以比較分析、討論。

5、欣賞作品請學生回答:

(1)你對作品中的形象有什麼樣的視覺感受?

(2)說明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出哪些具體的個別對象?

6、研究與討論:

(1)這些繪畫作品形象包含著哪些造型要素和表現手段?

(2)每一幅作品著重再現對象的什麼特徵?

7、小結:師生共同用討論的形式,以寫實的手法對歷史事件和現實生活進行客觀真實的反映,傳達出創作者對所表現的事物的認識和情感,是美術作品基本手段和方法。

適合中學的美術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設計的概念,設計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熟知設計形態、功能等相關基本知識,並利用所學掌握設計的技能。

2.在欣賞、分析、討論中熟知相關設計基礎知識,了解設計的形態、功能和原則。

3.體驗美術活動樂趣的過程中,提高對設計藝術的關注度,感受設計為生活服務的精神,培養創新意識,進而提高對世界多元化的認知和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熟知設計形態、功能等相關基本知識,並掌握設計步驟。

【難點】

分析設計在形態與功能上的特點,獨立完成創新型設計作品。

三、教學用具

形式各樣的鉛筆、設計家作品圖片、多媒體演示設備等。

四、教學過程

活動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播放各種造型各異的椅子組成的一組圖片,引導學生觀看並提出問題:這些椅子和我們平時坐的椅子有什麼不同?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總結:設計感強、造型新奇、製作材料各式各樣、能滿足不同人的需要。設計充滿著我們生活,每天享受著設計提供給我們的舒適便捷、優美愉悅的生活,今天讓我們一起變身設計師,踏上設計的旅程吧!引出課題《設計與生活》。

活動二:直觀感知

1.教師展示丹麥設計師克里斯汀﹒維德爾作品圖片《可調節 兒童 椅》,引導學生觀看並提問:什麼是設計?這個兒童椅在造型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設計是人類創造性的活動,是把某種計劃、設想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視覺語言傳達出來的過程。圖片中可調節兒童椅構造簡單,符合人體結構特點,半圓形椅身的兩側有五個縫隙可以調節高度;這樣設計可以避免對幼兒的磕碰,而且節省材料,體現出「經濟、簡單、實用」的設計理念。

活動三:具體分析

1.教師播放一組形態各異的鉛筆圖片,提問:相信大家都用過這些鉛筆,誰能試著分析鉛筆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圓形——出棱——加橡皮——自動——筆頭扁平——橡膠鉛筆;可以看出鉛筆在發展過程中,從形態、功能、材料、色彩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2.教師繼續以鉛筆為例,引導學生思考並提問:鉛筆為什麼要發生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鉛筆的棱面可以防止手握時打滑;鉛筆頭添加橡皮,方便塗改;自動筆的特點是方便,還能避免鉛芯折斷;扁平的筆頭方便考試時填塗機讀卡;橡膠鉛筆中裝有軟筆芯,可以卷折,非常時尚有趣。鉛筆的發展給使用者帶來了更多的方便。

3.教師繼續提出問題:大屏幕中這款旅行用品組合套裝,是怎麼解決旅行中攜帶洗漱用品問題的?這樣的設計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在造型和結構設計上,將分裝不同洗漱用品的小瓶組裝成一個圓柱體,這樣的設計方便攜帶,同時還節省了空間;這個是來自我們生活隨處可見的設計,恰好反映出設計是通過設計功能來滿足人們需求的。這樣的設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方便實用、美觀大方、操作簡單。

4.教師講解:通過學習,我們發現設計就來源於生活,人們為了生存與生活,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需求是設計的源泉,設計正是通過設計功能來滿足人們的需求。接著提出問題:那設計的根本目的是什麼?一個好的設計,它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設計的根本目的是為生活服務,為人服務的,人類通過設計活動創造或改變事物,實現為其所用的價值和目標。

一個好的設計主要從兩方面判斷: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只有將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高度統一,才能成就好的設計作品。

活動四:拓展階段

1.課堂練習

教師引導學生觀看書包發展歷程的視頻及設計步驟,並提出要求:以「燈」為主題,進行設計創作。

2.展示講評

交流想法,師生共同評述賞析作品的優缺點,總結出存在的共性的問題,提出改進的建議和方法。評價方式以學生自評與教師總結評價為主,評價標准以下列為准:

①是否運用課上所學知識進行創作;

②設計上是否兼顧實用性和美觀性

③形式是否多樣、美觀大方、新穎獨特。

3.布置課後作業:

收集自己最喜歡的生活設計作品圖片,並附上簡要的創意說明。


⑸ 請問唐代人物畫的風格與發展是什麼,

從隋代到唐代,中國繪畫藝術逐漸進入繁榮昌盛階段。隋代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唐代逐漸形成自己風格,人物畫取得輝煌成就,山水、花鳥畫也相繼成熟。畫壇涌現出很多名家,各有特色。唐代中期是中國繪畫發展史上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也是一個出現全新風格的時代,宗教繪畫更向世俗化轉變,題材內容轉向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同地區的畫法融合,中原風格和西域風格相互影響,產生了很受歡迎的新樣式。以閻立本為代表的中原作風的人物肖像畫,繼承了南北朝楊子華和張僧繇的傳統,在把握人物造型和氣質上有所發展,用筆概括,顏色典雅。把肥胖當時尚的現實婦女進入畫面,以吳道子、張萱為代表的人物仕女畫,從唐代初期的政治事件描繪轉向描寫日常生活,造型更加准確生動,在心理刻畫與細節的描寫上超過了前代的畫家。初唐繪畫,以宗教佛像和貴族人物畫為主。名家有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等,現存的《太宗步輦圖》和《歷代帝王圖》就是閻立本的傑作。
盛唐以後,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題材大大開闊,畫法也有新的創造,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最有成就的畫家是吳道玄(又名吳道子),他是畫工出身,對人物畫和山水畫都有很高的造詣,有「畫聖」之稱,現存的《送子天王圖》,據說就是他的作品。在畫法技巧上,吳道玄在傳統的蘭葉描和西域的鐵線描之外,創造出一種蒓菜條的筆法。他還發展了梁朝張僧繇用的暈染法(即凹凸法),於焦墨痕中,別施彩色,微分深淺,使畫富有立體感。李思訓、李昭道父子以畫金碧山水著名,設色絢麗,描繪工細,景物逼真,是山水畫北派之祖。詩人王維首創水墨山水畫,他的山水畫精煉、淡雅,富有詩意,為山水畫南派之祖,對後世影響很大。唐代中晚期的繪畫,一方面完善唐代中期的風格,另一方面又開拓了新的領域。五代時期,人物畫的題材內容逐漸寬泛,宗教神話、歷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為描繪的主題。畫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寫,傳神寫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風格上向兩大方向發展:工筆設色用筆更加多變,色調比唐代有所豐富;水墨畫法除了變形發展以外,還出現了水墨寫意的畫法。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岩畫和彩陶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由穩定統一到分裂的急劇變化,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佔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同時對繪畫自覺地進行理論上的把握,並提出品評標准。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 ,宗教畫達到了頂峰,並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並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徵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後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白描化法是人類最早,最簡潔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國古代稱為「白畫」,也有人稱為「線描」,如戰國楚墓出土的兩幅我國最早的帛畫,即以白描畫法表現,早期的白描畫,其線描技法以均勻流暢的線條為主,到了唐朝吳道子,才能把白描線條發展到有粗細輕重的變化,能生動的表現衣褶的動感與厚度感。北宋畫家李公麟可稱是白描畫法得代表性人物,下圖是李公麟的「維膜演教圖」,把線條的特色,發揮到最完美的境界。五代石恪的「二祖調心圖」即以狂草的筆意,畫出深具禪意的作品,到了南宋的畫家梁楷發展減筆人物畫,開拓新風氣,而且創造了大筆潑墨法,成為寫意人物畫的代表性畫家,其作品「潑墨仙人圖」、「李太白行吟圖」等皆運用豪放而簡潔的筆墨,生動的表現出人物的神韻。近代自揚州八怪以來,也有不少擅長水墨寫意人物畫的畫家,逐漸形成中國人物畫的一個主要潮流。畫寫意人物宜選用生紙,通常先以炭筆在畫紙上輕輕鉤畫輪廓(如已熟練,則不必用炭筆鉤輪廓),然後蘸墨先畫主要的線,塗上大的墨色面逐漸加重,再畫次要的線與色面,盡量避免用瑣碎的筆墨,以免破壞整體統一。
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後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採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張宏的《擊缶圖》和《布袋羅漢圖》、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中國人物畫家主張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緊緊抓住有利於傳神的眼神、手勢、身姿與重要細節,強調分別主次,有詳有略,詳於傳情的面部手勢而略於衣冠,詳於人物活動及其顧盼呼應而略於環境描寫。在人物活動與環境景物的關繫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創造意境氛圍烘託人物情態,敘事性的作品在採取橫幅或長卷構圖中,尤善於以環境景物或室內陳設劃分空間,採用主體人物重復出現的方法,把發生在時間過程中的事件一一鋪敘,突破了統一時空的局限。人物畫中使用的筆墨技巧與技法,在工筆設色、白描和小寫意作品中,更重視筆法的基幹作用,為此創造了十八描。筆法或描法一方面服從於形象的結構質感、量感與神情,另方面也要傳達作者的感情,同時還用以體現作者的個人風格。在寫意人物畫中,筆墨相互為用,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一筆落紙,既要狀物傳神,又要抒情達意,還要顯現個人風格,其難易程度遠勝於山水花鳥畫。被稱為行樂圖的人物肖像畫,一律把人物置於最易展現其氣質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於一般肖像畫的特點。在色彩使用與詩書畫印的結合上 ,人物畫具有一般中國畫的特色。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肖像畫與人物畫的創作客體都是人,都以客觀存在的人物作為觀察對象和創作素材。但是,在轉化為藝術形象時,肖像畫有著比人物畫更為現實而具體的要求。首選,肖像畫講求真實性。肖像畫描繪的必須是客觀存在的、具體的、特定的某個人,是在現實生活中或歷史上實際存在的真人。而人物畫則可通過概括、綜合甚至想像,創作出非特定的、類型化的甚至虛構的人物形象。中國古代肖像畫人十分重視「實有其人」,古時稱肖像畫為「寫真」、「寫照」、「寫影」。許多論述肖像畫的理論也把觀察和刻畫真實人物作為創作的出發點。如東晉·顧愷之「實對」理論,南齊·謝赫「應物象形」概念,宋·蘇軾「燈下取影」,元·王鐸「寫像秘訣」,清·蔣驥「以遠取神」方法。肖像畫的社會功能、作用主要為真人寫貌留影,再現客觀現實,發揮認識功能,同時作為紀念、供奉、鑒戒的圖像,達到教化目的。唐·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指出:「以忠以孝,盡在於雲台。有烈有勛,皆登於麟閣。見善足以戒惡,見惡足以思賢。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敗,以傳既往之蹤。」肖像畫要求「外形酷似」。(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准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 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繪畫六法由5世紀的畫家及藝術理論家謝赫所著,並記錄在其著作《古畫品錄》的序論中。當中提及的六法為:
氣韻生動是也,一種說法指其意為傳神,此外亦有指表達畫家人品或使用畫筆及墨水的技術要精湛的說法。
骨法用筆是也,即用畫筆的技巧在表現鉤線點戳時要有「骨力」,這和當時書法和繪畫密不可分的關系有關。
應物象形是也,即感受物體的結構再描畫出物體的形態。
隨類賦彩是也,即因應物體的本身色彩而在作品中加上適當的色調及表現出層次感。
經營位置是也,即對作品構圖、深度的思考。
傳移模寫是也,即對自己的草稿作增加刪除後再畫一次才能完成作品,此外亦有對古人作品作出模仿摹製作為學習的意思。
水墨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水墨畫,依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評論:
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
講究筆墨神韻,筆法要求:平、圓、留、重、變。墨法要求墨分五色,濃、淡、破、潑、漬、焦、宿。
講究「骨法用筆」,不講究焦點透視,不強調環境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的影響
講究空白的布置和物體的「氣勢」。
可以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中國畫並不只是宣紙上的點染勾勒,國畫是要表現「氣韻」、「境界」,實際上是一個系統的思想集成最終的表現。意、識、靈齊備,詩、書、畫一體,詩為畫之意,書為畫之骨。技法之熟,可呈胸臆;畫面之外,可留思想,這也是判斷中國傳統書畫作品藝術價值高下的實質所在。中國畫在觀察認識、形象塑造和表現手法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哲學觀念和審美觀,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認識中,採取以大觀小、小中見大的方法,並在活動中去觀察和認識客觀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參與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觀,或局限在某個固定點上。它滲透著人們的社會意識,從而使繪畫具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的認識作用,又起到「惡以誡世,善以示後」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畫在創作上重視構思,講求意在筆先和形象思維,注重藝術形象的主客觀統一。造型上不拘於表面的肖似,而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傳達出物象的神態情韻和畫家的主觀情感為要旨。因而可以舍棄非本質的、或與物象特徵關聯不大的部分,而對那些能體現出神情特徵的部分,則可以採取誇張甚至變形的手法加以刻畫。在構圖上,中國畫講求經營,它不是立足於某個固定的空間或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打破時空的限制,把處於不同時空中的物象,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藝術創作的法則,重新布置,構造出一種畫家心目中的時空境界。於是,風晴雨雪、四時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現在同一幅畫中。因此,在透視上它也不拘於焦點透視,而是採用多點或散點透視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後移動的方式,觀物取景,經營構圖,具有極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同時在一幅畫的構圖中注重虛實對比,講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要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中國畫以其特有的筆墨技巧作為狀物及傳情達意的表現手段,以點、線、面的形式描繪對象的形貌、骨法、質地、光暗及情態神韻。這里的筆墨既是狀物、傳情的技巧,又是對象的載體,同時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跡體現了中國書法的意趣,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由於並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國畫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結合來描繪對象,而越到後來,水墨所佔比重愈大,現在有人甚至稱中國畫為水墨畫。其所用墨講求墨分五色,以調入水分的多寡和運筆疾緩及筆觸的長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筆墨技巧的千變萬化和明暗調子的豐富多變。同時墨還可以與色相互結合,而又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形成墨色互補的多樣性。而在以色彩為主的中國畫中,講求「隨類賦彩」,注重的是對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環境色並不重要,一般不予考慮。但為了某種特殊需要,有時可大膽採用某種誇張或假定的色彩。中國畫,特別是其中的文人畫,在創作中強調書畫同源,注重畫家本人的人品及素養。在具體作品中講求詩 、書、畫、印的有機結合,並且通過在畫面上題寫詩文跋語 ,表達畫家對社會、人生及藝術的認識,既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又是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盛唐以後,隨著庶族地主經濟的發展,題材大大開闊,畫法也有新的創造,人物畫開始以世俗生活為內容,山水畫也日益興盛起來。
唐朝還有許多長於畫花鳥禽獸的畫家,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干畫馬,韓滉戴嵩畫牛,都著稱於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畫,是唐朝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畫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空前的,其題材雖以佛經故事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如耕地、收獲、拉纖、伐木、射獵以及角抵、樂舞等。那些供養人畫,更是當時歷史的寫真。這些壁畫的無名作者用生動的筆調,描繪出當時的現實生活,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壁畫中的飛天,窟頂的藻井圖案,也是富有獨創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中國唐代時期,是中國古代繪畫全面發展的時期。由於隋、唐兩代全國的統一,特別是唐代中期的一百多年間,政治穩定,國力強大,經濟繁榮,國內各民族關系融洽,中外文化交流也相當活躍,這一時期是中國繪畫史最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歷史階段。
當時涌現了大批的著名畫家,有記載的就有200多人。畫家不斷吸收西域和外來文化的影響,藝術表現技巧更加豐富,創作題材也比較廣泛。人物畫越來越注意反映現實生活和刻畫人物的精神氣質;山水畫分出青綠和水墨兩大體系,產生南方、北方不同的地域風格;花鳥畫創立工筆設色和水墨淡彩、沒骨等多種表現方法,宗教畫也顯得更加絢麗多彩。可以說,唐代時期的繪畫成就,超過了以前各代,影響到當時的東方各國,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高峰。
吳道子創作的人物很有特色,與東晉顧愷之不同,他改變了以前畫風那種粗細一樣的"鐵線描",善於有節奏的"蘭葉描"。突破南北朝時期的藝術形式,形成獨特的風格。吳道子善於把握人物傳神生動,注意整體形象的塑造,所畫女子壁畫十分精彩。他的風格影響到日本、韓國等地。
唐代首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才很多。唐代早期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來自西域的尉遲跋質那、尉遲乙僧父子,唐代中期的張萱、周和後期的盧楞伽、孫位等,都非常有名。周的傳世名作《簪花仕女圖》描繪的是唐代貴族婦女悠閑生活的一個片斷,畫面上共有五個貴婦人和一個揮著宮扇的宮女。這五個貴婦人的面容發式都很相似,她們有的在逗玩著小狗,有的在看手中采來的鮮花,有的在漫步,十分悠閑的樣子,這是宮廷生活空虛、寂寞、平靜的真實寫照。婦女們身上的衣服色彩非常鮮艷華麗,周畫得很逼真,連外面穿的很薄的紗衣,都畫出了質感。唐代人物畫家中比較有成就的人,還有韓,擅長畫牛羊,他的作品有:《文苑圖》、《田家移居圖》、《田家風俗圖》等,現存作品《五牛圖》,畫了五頭樣子不同的黃牛,有的吃草,有的回頭舐舌,有的緩步慢行,筆墨層次豐富,神態生動。 作為人物畫重要的組成部分--唐代壁畫藝術水平也非常高超。人物造型由粗獷轉向精細,外型描畫准確生動,男子外貌雍容,女子體態豐肥,艷麗多姿。菩薩像,端莊文靜,溫柔親切。這些都表明隋、唐時期的繪畫,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人們重視現世的感受,已超過對佛國天堂的信仰。畫師們憑著自己對現實的熱枕,創造出一幅幅精美絢麗的圖卷,他們非凡的創造力和高度的寫實技巧,使隋代、唐代宗教繪畫的現實主義因素,得到充分地發揮。唐朝還有許多長於畫花鳥禽獸的畫家,如薛稷畫鶴、曹霸、韓干畫馬,韓嵩、戴嵩畫牛,都著稱於世。
寺院、石窟和陵墓中的壁畫,是唐朝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敦煌千佛洞的壁畫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是空前的,其題材雖以佛經故事為主,但也大量地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如耕地、收獲、拉纖、伐木、射獵以及角抵、樂舞等。那些供養人畫,更是當時歷史的寫真。這些壁畫的無名作者用生動的筆凋,描繪出當時的現實生活,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留下了寶貴的資料。壁畫中的飛天,窟頂的藻井圖案,也是富有獨創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
解放後在陝西西安附近發掘的唐朝淮安王李壽、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永泰公主李仙蕙等陵墓中出土了大批壁畫。這些作品色彩鮮艷,場面宏偉,生動活潑,內容極其豐富。如李壽墓中的牛耕、耬播、牛欄、牛車、雜役等圖,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勞動人民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情景。李賢、李重潤等墓中的出行圖、游獵圖表現了封建貴族的窮奢極侈生活,客使圖描繪了國內各民族的親密關系和對外的友好往來,打馬毬圖形象地記錄了當時馬毬運動的場面,這些壁畫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⑹ 圖案畫與美術畫有什麼區別

圖案畫主要有藻井圖案、椽間圖案、邊飾圖案等。
我理解為以單個色塊組合成的整體圖像,顏色不會有重疊、覆蓋等現象.
而美術畫則應該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所有的在紙上或布上的話作都可以叫美術畫.

熱點內容
三江是哪裡 發布:2024-05-02 22:32:18 瀏覽:26
韓國電影女性賣性用具 發布:2024-05-02 22:25:59 瀏覽:223
美國最槍戰 發布:2024-05-02 22:23:01 瀏覽:269
韓國電影女主和男老師,男生和做飯的女人 發布:2024-05-02 22:05:04 瀏覽:485
免費偷人片免費 發布:2024-05-02 21:51:04 瀏覽:177
小電影在線資源網 發布:2024-05-02 21:27:48 瀏覽:855
超級肉電影推薦 發布:2024-05-02 21:25:52 瀏覽:188
女性向小片子 發布:2024-05-02 20:57:13 瀏覽:760
成人必看網頁 發布:2024-05-02 20:07:37 瀏覽:77
適合18至50歲看的影片 發布:2024-05-02 19:45:29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