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根茲美術館
❶ 極少主義建築的典型極少主義傾向特徵的建築實例
當這種藝術思潮的影響蔓延到建築創作中的時候,某些建築師便不再去追求表面上的美麗和矯揉造作的豐富感,轉而去尋找純潔的、直截了當的美。在此,僅對幾個具有典型的極少主義傾向特徵的建築實例予以介紹、分析。1 法國建築師多米尼克·佩羅(Dominique Perrault)他認為極少主義是「包豪斯的真正內涵」,而後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則僅僅是建築發展的死胡同。他推崇美國極少主義藝術家唐納德·乍德(Donald Judd)的作品,並且欣賞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大地藝術。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覺察出明顯的極少主義設計傾向,強調嚴謹、簡潔。
佩羅最引人注目的作品當屬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1989~1996)。該建築是法國塞納河左岸第一個大型公共活動場所,給市民提供了一種新型集散廣場。面對面的L形塔像四本翻開的書,進入圖書館就像走進知識的城堡之中。人行天橋縱橫交叉的步行廣場包圍著「一小塊森林」。簡潔而尺度巨大的體量清晰地標志出法國國家圖書館在城市空間中的位置。
該作品是城市設計中的藝術精品。它是簡約的藝術,感情上崇尚寧少勿多的原則。在建築材料的使用和表現上,佩羅將木材、鋼和金屬網與混凝土結合在一起。在雙層玻璃外牆上,他重復使用格子窗,使建築表面在不同光線的折射下產生一種夢幻般富有動感的奇妙效果。這個方案1997年被授予歐洲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獎。
佩羅最近一項工程——柏林奧林匹克賽車館—游泳館(1992~1998)則更是將建築體量的簡化推至極限。
這個綜合項目位於柏林城的一個市區公園中,共包括兩個競賽場館,賽車館為圓形平面,游泳館為方形平面,極其單純。設計的概念是將整個鋼結構屋頂模擬成被周圈蘋果樹圍起的湖泊。為此,整個建築下沉17m,最高點幾乎與地面平行,建築主體完全隱入地下,在地面上人們僅僅能看到閃閃發光的「湖面」,其實那完全是金屬屋頂的反光。建築的整體形態極其弱化,單純而自然地成為環境景色的一部分,如同一件大地藝術作品。在這個作品中,佩羅以一種極少主義繪畫的特徵來表現建築作品的純凈性和「消失感」。他大膽地向傳統的建築形式挑戰,以改變人們對建築所抱有的先驗的觀念。除了自然環境中尺度巨大而單純的工業化形體本身所帶來的強大視覺沖擊力以外,整個建築的屋頂表面和外牆面全部覆以金屬板材,給該建築物以統一的視覺形象,並通過金屬板材在不同角度對光的反射,創造了一種非凡的表現效果。 瑞士建築師雅克·赫佐格(Jacques Herzog)和皮埃爾·德穆隆(Pierre de Meuron)
這兩位同是1975年自瑞士蘇黎世高工(ETH)建築系畢業的建築師,均繼承了母校追求建築的完美性以及精緻的構造的優良傳統,一直以簡潔的建築造型探索獨特的建築道路。他們對極少主義藝術的濃厚興趣以及與極少主義藝術家富有成效的合作,對他們的建築創作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德國慕尼黑的戈茲美術館(Goetz Collection)是他們最引人注目的作品。這個坐落在慕尼黑的一片別墅區內的私人美術館,面積約3 000 m2,建築僅兩層。從外表看來,著實是一個方盒子式的建築。建築的四個外立面以同樣的手法處理,即垂直方向上劃分為三段,上下兩段為半透明玻璃,中間段為木質膠合板做適當的矩形分格。建築外部形象方方正正,內部空間同樣簡潔而規則,甚至近乎於刻板,但與周圍高直的自然植物產生了豐富的對比效果。
該美術館的展室樸素無華。牆面上方為高窗,使自然光進入展室。牆面潔白淡雅,木地板平整光潔,天花除平整的燈槽之外別無他物。內部空間平實的處理,避免了喧賓奪主,使藝術品真正成為了展示的主角。雖然美術館的空間是最基本的幾何形態,但是它的構造卻充分體現了後工業時代新型建築材料和工藝技術的精美,因此它創造的極少主義空間效果帶有強烈的時代特徵。
倫敦的(新)泰特當代美術館(New Tate Gallery of Modern Art? 1995~1997)是赫佐格與德穆隆另一個具有極少主義意味的建築設計。新泰特美術館是由位於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一個舊的發電廠建築(G·斯科特設計於1947年)改造而成的。舊建築的塔樓是河岸的一個重要地標,與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遙相呼應。改建設計將原有的透平機車大廳變為一個條形的上下貫通的公共休閑空間,為公眾提供茶座等休閑服務。原建築的頂部升起一個長方形的玻璃體量,四面由大面積平板玻璃圍合而成,構造精緻,表面平滑,夜間透射出光芒。玻璃立方體的純凈與原有老建築的磚石肌理形成強烈的對比,給美術館建築帶來獨特的表現力。 卒姆託大多數作品的形態和技巧較為明顯地受到地方風土的影響,充分地體現出他對材料、表皮、光,以及對質感、構造、生態等方面的關注和敏感。
1999年卒姆托以其明亮的玻璃盒子式的奧地利布雷根茨(Bregenz)美術館(1997)榮獲了第6屆歐洲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獎。該美術館坐落在布雷根茨康斯坦斯湖畔(Lake Constance),它由構成室內空間主體的現澆混凝土盒子、鋼和玻璃等組成。從外面看,建築就像一盞明亮的燈。隨著一天之內天空光線和湖面薄霧的變化,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建築的外表反射著不同的光影和色彩。
建築的主體是一個方形玻璃盒子,共六層(地下二層,地上四層)。最上的三層為三個混凝土盒,垂直方向相互脫開,由三道承重牆支撐。每個混凝土盒的頂面敞開且封以半透明的玻璃天花。整個建築的外表面鋪滿經過精心加工的大片玻璃板,看起來像是帶有褶皺的羽毛或是一種鱗狀的結構。建築沒有明顯基座,而是直接立在地上。所有的玻璃板都採用相同尺寸,既不打孔又不劃分,僅僅用大的鋼夾子以鱗片狀的排布方式固定在鋼框架上。玻璃的側邊緣暴露在外,玻璃與玻璃之間隔著一定的縫隙。整個外框結構獨立於內部的混凝土盒子,就像單獨一層皮膚,並使內外的空氣可以相互流通。各層樓板和樓梯都經過打磨,牆體和天花泛著柔和的光。
在正視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建築設計的考慮因素被精簡為靜態的基本要素、建築的用途以及達到該用途的方法等幾方面,建築的構造、材料和視覺形象構成了一個整體。 在亞洲,妹島和世同樣在極其平常簡潔的建築造型要素的構成中探索著對建築空間價值的獨特表現以及建築與城市的相互關系。在此以妹島的日本岡山市S住宅(S-House? Okayama? Japan? 1996)來分析她在創作實踐中的極少主義傾向。
這是為一家兩代六口人設計的私人小住宅,位於岡山市岡山縣的一片高密度居住區內。建築外形為一個半透明的方盒子,裡面分兩層,一層平面呈「田」字形布置,四個主要房間之間的「十」字分別為浴廁和樓梯,外圍是周圈二層通高的走廊;二層為整個起居空間,包括廚房和餐廳。
該建築在空間上,最具有特點的就是周圈的走廊。走廊的外側(也就是建築的外皮)為木骨架雙層半透明有機波形板,側為木質板材。首層各房間分別向走廊開門,二層的條形木板可以沿縱向呈百葉狀完全打開,起居空間與周圈走廊空間融為一體。因此家庭成員之間以及室內與室外之間的聯系與隔離,完全通過這一圈走廊進行調節。半透明的膜被狀表皮從檐口一直到地面,遍及整個建築的外牆(僅僅開了少許必需的門窗洞口),建築物沒有明顯的基座。
該住宅在建築學上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整個建築的體量或比例韻律,而在於其空間。其外表半透明的膜被,圍合一圈交通空間,實際上是以一種現代的手法再現典型的日本傳統空間模式:周邊用裱紙木框推拉門限定的走廊圍繞著核心的居室。
5西班牙建築師拉斐爾·莫尼奧(Rafael Moneo)莫尼奧雖然一貫以現代派簡練的手法進行創作,但是直到他的庫塞爾禮堂(Kursaal Auditorium,1990)才可以說真正帶有極少主義傾向,而且這個建築在膜被表皮的表現上也具有突出的特點。
庫塞爾禮堂位於西班牙的港口城市聖塞巴斯第安(San Sebastian),烏魯米爾河(River Urumea)在此匯入大海。建築主要包括一個1 828座的音樂廳和一個624座的會堂,還有一些服務和輔助的設施。兩個主要大空間被包含在兩個不同大小和不同方向的巨大方形體量之中,構成了建築的主體部分。
兩個立方體的外表同樣是雙層玻璃的半透明結構,外側玻璃呈凹弧面,內側則為平玻璃。與S住宅相似的一點是,表皮的內側同樣圍合了一圈交通空間,再往內才是主體的會堂和音樂廳。參觀這座建築的時候,觀眾在建築的內部和周圍流連徘徊,因為不管是從里側還是從外側看,半透明的玻璃外皮隨著海邊的天氣變化,不停地改變著自身的色彩和光澤。在夜間,整個建築更是通體散發著柔和而迷人的光芒。
庫塞爾禮堂除了單體本身的表現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建築的城市性。當你在城市中穿行的時候,這個新會堂總是不時躍入你的眼簾,形象優雅而令人振奮,並帶有一點點神秘色彩。如果是在海面上或是在空中,整個場景則更能給人留下對這個城市的深刻印象。這一點有點類似於悉尼歌劇院,卻又不像悉尼歌劇院那般自由浪漫。這可能與莫尼奧曾經為伍重工作過一段時間有一定的關系。
當弗蘭克·蓋里(Frank Gerhy)以其極具動感的古根海姆美術館(Guggenheim Museum? 1997)進行獨特的自我表現,並給畢爾堡(Bilbao)帶來莫大榮耀的時候,庫塞爾禮堂卻以極其理性而冷靜的巨大方體同樣成為了所在城市的標志,而它的造價也僅僅是古根海姆美術館的一小部分。它似乎在提醒人們,誇張的雕塑性建築只適宜於城市中少數特殊的公共建築,那種風格如果泛濫到普遍的大量性建築,那麼對於城市則是不可想像的災難;而含蓄、理性、簡潔的建築則不僅僅適合於普通城市建築,而且同樣能勝任城市的標志性建築。
❷ 杉本博司的主要個展
2012
杉本博司:佩斯北京 中國北京
杉本博司:攝影繪畫,Fraenkel畫廊,美國洛杉磯
從赤裸到著衣,原美術館,日本東京
2011
杉本博司,Chinati基金會,美國德州
杉本博司 - 三階表面張力:物體與雕塑,佩斯畫廊,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蘇必利爾湖,佩斯/麥吉爾畫廊,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藝術的起源 – 宗教,丸亀豬熊弦一郎當代藝術館,日本丸亀市
杉本博司,蘇格蘭國立現代藝廊,英國愛丁堡
杉本博司:藝術的起源 – 歷史,丸亀豬熊弦一郎當代藝術館,日本丸亀市
杉本博司:藝術的起源 – 建築,丸亀豬熊弦一郎當代藝術館,日本丸亀市
2010
杉本博司:藝術的起源 – 科學,丸亀豬熊弦一郎當代藝術館,日本丸亀市
杉本博司:那日之後,佩斯畫廊,美國紐約
2009
光之本質,伊豆攝影博物館,日本三島市
光之原野,Fraenkel畫廊,美國舊金山
光之原野,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Imakojima – 藝術、建築收藏展,有鄰庄,大原美術館,日本岡山市
2008
杉本博司:7日/ 7夜, 高古軒畫廊,美國紐約
2007
杉本博司:漏光,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時尚雕塑:來自京都現代服裝協會的日本當代潮流,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
杉本博司:原型種種,國立國際美術館,日本大阪
杉本博司,Villa Manin當代藝術中心,義大利烏迪內
杉本博司,Guenzani工作室,義大利米蘭
杉本博司:影之色彩,Fraenkel畫廊,美國舊金山
2006
杉本博司:藝術攝人,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影之色彩,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數學形式,布朗庫西工作室畫廊,蓬皮杜中心,法國巴黎
杉本博司:影之色彩,瑪麗安古德曼畫廊,美國紐約
Joe,高古軒畫廊,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關於Joe的攝影,普利策基金會,美國聖路易斯
2005
杉本博司:歷史之歷史,日本協會畫廊,美國紐約;阿瑟·M·薩克勒畫廊,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安大略皇家博物館,加拿大多倫多;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金澤21世紀美術館,日本金澤市;國立國際美術館,日本大阪
杉本博司,森美術館,日本東京;赫施霍恩博物館與雕塑園,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沃思堡現代藝術館,美國德州;de Young美術館| 舊金山美術館,美國舊金山;北威州立藝術收藏館K20館,德國杜賽爾多夫;現代美術館,奧地利薩爾茨堡;新國家畫廊,柏林國立美術館,德國柏林;盧賽恩美術館,瑞士盧賽恩
概念形式,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概念形式,高古軒畫廊,英國倫敦
杉本博司的攝影藝術:西爾萬·巴內特和威廉姆·博托收藏,波士頓美術館,美國波士頓
2004
杉本博司:原因: 大玻璃,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法國巴黎
杉本博司,Galería Javier López,西班牙馬德里
杉本博司:愛之起源,吉井畫廊,美國紐約
2003
杉本博司,那不勒斯國立美術館,義大利那不勒斯
建築,Fraenkel畫廊,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蛇形畫廊,英國倫敦
杉本博司:歷史的歷史,愛馬仕大樓,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佛海,大衛和阿爾弗雷德·斯瑪特美術館,美國芝加哥
杉本博司:建築,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建築,芝加哥當代美術館,美國芝加哥;Alyce de Roulet Williamson畫廊,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美國加州
2002
杉本博司:時代的建築,比勒費爾德美術館,德國比勒費爾德
2001
Viennale Fotoaustellung / 杉本博司:影劇場和汽車影院,Galerie KlausEngelhorn22,奧地利維也納
杉本博司:哈蘇基金會藝術獎,哈蘇中心,瑞典哥德堡
能如時間:Yashima Daiji的能劇藝術,演出:Naohiko Umekawa,舞美、燈光、出品:杉本博司,迪亞藝術中心,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時間之建築,布雷根茨美術館,奧地利布雷根茨;比勒費爾德美術館,德國比勒費爾德;Fruitmarket畫廊和Stills畫廊,英國愛丁堡
Yashima daiji能劇藝術,演出:Naohiko Umekawa,舞美、燈光、出品:杉本博司,布雷根茨美術館,奧地利布雷根茨
杉本博司:肖像,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肖像,Fraenkel,美國舊金山
杉本博司:模型場景、蠟像和肖像,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肖像,白立方畫廊2,英國倫敦
2000
杉本博司:塔馬約國際當代藝術博物館,Bosque de Chapultepec,墨西哥墨西哥城
杉本博司:海景/劇場,14件攝影作品的展覽,Eli Marsh畫廊,安默斯特學院,美國馬薩諸塞
杉本博司:建築系列,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
杉本博司:海景,夜景和三十三間堂,路易斯克拉克學院當代藝廊,美國波特蘭
杉本博司:肖像,德意志古根海姆博物館,德國柏林;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西班牙畢爾巴鄂;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soho,美國紐約
1999
杉本博司,Renn畫廊,法國巴黎
杉本博司:現代主義,Meyer-Ellinger畫廊,德國法蘭克福
杉本博司:Camargo Vilaça畫廊,巴西聖保羅
杉本博司:陰翳禮贊,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現代主義,Ulrich Fiedler畫廊,德國科隆
1998
杉本博司:陰翳禮贊,北九州市當代藝術中心,日本北九州市
杉本博司,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現代主義,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9幅動態影像,巴德學院(安南代爾哈得遜),策展研究中心美術館,美國紐約
杉本博司,Kerlin畫廊,愛爾蘭都柏林
杉本博司,「la Caixa」基金會展覽館,西班牙馬德里;貝倫文化中心,葡萄牙里斯本
杉本博司,比勒費爾德美術館,德國比勒費爾德
杉本博司 – 海景新作,Rodolphe Janssen畫廊,比利時布魯塞爾
杉本博司:室內劇場和汽車影院,Istituto Giapponese di Cultura,義大利羅馬
1997
杉本博司:模型場景和蠟像博物館,Stills畫廊,英國愛丁堡
杉本博司:兩次即是無限,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Sanjusangendo:三十三間堂,Sainsbury視覺藝術中心,東英吉利大學,英國諾維奇市
杉本博司,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動態影像:杉本博司,伯克利美術館和大西洋電影資料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加州
1996
杉本博司:兩次即是無限,Angles畫廊,美國聖莫尼卡
杉本博司
汽車影院和室內劇場,Guenzani工作室,義大利
寫真:改造真實 - 杉本博司的模型場景攝影,塔夫斯大學美術館,美國梅德福
杉本博司 - 攝影,Sparvagnshallarna現代藝術館,瑞典斯德哥爾摩
杉本博司:Mirando a Mares,格拉納達美術館,西班牙格拉納達
杉本博司,Kerlin畫廊,愛爾蘭都柏林
杉本博司,Rodolphe Janssen畫廊,比利時布魯塞爾
杉本博司:二十一片海(1980-1995),Fraenkel畫廊,美國舊金山
杉本博司:動態影像,加拿大大使館美術館,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白日海景 – 模型場景 – 汽車影院 – 室內劇場- 蠟像博物館,Meyer-Ellinger畫廊,德國法蘭克福
杉本博司:動態影像,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1995
杉本博司,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紐約;休斯頓當代美術館,美國休斯頓;原美術館ARC,日本群馬
杉本博司,RENN Espace d』art contemporain,法國巴黎
杉本博司的動態影像,SPSAS美術館(Società Pittori, Scultori e Architetti Svizzeri),瑞士盧塞恩
杉本博司:攝影系列,1979-1994, 蒙特利爾國際當代藝術中心,加拿大蒙特利爾;約克大學美術館,加拿大多倫多
杉本博司:靜物,Angles畫廊,美國聖莫尼卡
杉本博司:靜物,小柳畫廊,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曝光時間,巴塞爾美術館,瑞士巴塞爾;Museum Het Kruithuis, 荷蘭斯海爾托亨博思
杉本博司:靜物,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Fraenkel畫廊,美國舊金山
1994
杉本博司:動態影像,Angles畫廊,美國聖莫尼卡
杉本博司,洛杉磯當代藝術中心,美國洛杉磯;Parrish美術館,美國紐約州南安普頓;芝加哥當代美術館,美國芝加哥
杉本博司,Fraenkel畫廊,美國舊金山
1993
杉本博司,洛杉磯當代藝術中心,美國洛杉磯
杉本博司, Guenzani工作室,義大利米蘭
杉本博司:海景和劇場,弗吉尼亞美術館,美國里士滿
杉本博司:海景,劇場,模型場景和汽車影院,白立方畫廊,英國倫敦
杉本博司,攝影:劇場 – 海景,沙勒羅瓦美術館,比利時沙勒羅瓦
杉本博司:攝影,Angles畫廊,美國聖莫尼卡
1992
杉本博司:海景,笠原畫廊,日本大阪
杉本博司:曝光時間,CAPC波爾多當代藝術博物館,法國波爾多
杉本博司:海景,Meyer-Ellinger畫廊,德國法蘭克福
杉本博司,Fraenkel畫廊,美國舊金山
杉本博司:海景,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1991
杉本博司:曝光時間,1992年波爾多當代藝術博物館裝置計劃,細見畫廊,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曝光時間,調查,Zeit-Foto Salon,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曝光時間,佐賀町展演空間和IBM公司庭院,日本東京
杉本博司,笠原畫廊,日本大阪
1990
杉本博司:模型場景 – 劇場 – 海景,Galerie Jahn und Fusban,德國慕尼黑
杉本博司,聖路易斯美術館,美國聖路易斯
杉本博司,報告廳畫廊,加拿大溫哥華
杉本博司,Galerie Urbi et Orbi,法國巴黎
1989
杉本博司:模型場景,劇場,海景,大阪國立美術館,日本大阪
1988
杉本博司:海景攝影,克利夫蘭美術館,美國克利夫蘭
杉本博司:模型場景,劇場,海景,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佐賀町展演空間,日本東京;Zeit-Foto Salon,日本東京
1983
杉本博司:攝影,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1981
杉本博司:電影院,索納班畫廊,美國紐約
1977
杉本博司,Minami畫廊,日本東京
❸ 傑夫·昆斯的展覽
從1980年在紐約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窗戶的裝置開始,昆斯的作品便廣泛的在各個國際上的個展和群展中展出。在1986年,他現身在紐約的索納班畫廊(Sonnabend Gallery),與Peter Halley, Ashley Bickerton, 還有Meyer Vaisman一起做了一個群展。1997年, Jerome de Noirmon畫廊在歐洲為他舉辦了第一次個展。1990年,他的《天上人間》(Made in Heaven)系列首次亮相在威尼斯雙年展上。他的第一批博物館級個展包括2000年柏林古根海姆博物館(Deutsche Guggenheim)2001年布雷根茨美術館(Kunsthaus Bregenz)2003年的博物館Museo Archeologico Nazionale di Napoli,2004年奧斯陸Astrup Fearnley Museum of Modern Art的回顧調查,2005年來到赫爾辛基市立美術館(Helsinki City Art Museum)。2008年, 在柏林新國家美術館(Neue Nationalgalerie)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的屋頂上展出了慶典系列。他的第一個回顧展公認為是在2008年法國的凡爾賽宮(Chateau de Versailles)展出的十七個雕塑,也標志著酒庄為一位美國當代藝術家舉辦展覽的雄心。紐約時報報導說, 「數十人在宮殿大門外示威」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右翼份子發起的抗議,為維護法國藝術的純潔。2008年,5月31日- 9月21日,昆斯在芝加哥當代美術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Chicago)舉辦了一次回顧展,各大出版物爭相報導,以86584名遊客打破了博物館的參觀紀錄。展覽包括從MCA收集到藝術家繪畫和雕塑眾多作品。2009年7月,昆斯在倫敦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舉辦了他的第一個專題展。標題為「傑夫昆斯:大力水手系列,」展覽包括兒童游泳池玩具的鑄鋁模型及 「細致的現實主義繪畫,大力水手手拿菠菜罐子或者吸著煙斗,他的頭上有一個紅色的lobster loo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