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背景
新課程改革教學背景下的可持續發展教育
—— 對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案例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地理與遙感科學學院 北京市東城區研修中心 陳紅
EPD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其目的是通過對青少年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環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改善環境、提高人口素質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EPD課堂教學原則
EPD課堂教學原則是「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又稱「16字實驗原則」。
(一)解讀「16字實驗原則」
主體探究: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建構學生在學習與發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與終身發展所需要的主動探究精神與能力。
綜合滲透: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以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教育為核心內容,將相關學科內容以及校內外相關信息綜合起來,隨機滲透環境、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與能力。
合作活動: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將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及全班討論與其他合作探究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形式。
創新發展:教師要注重以新型教育教學模式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相關能力,並促進他們的發展,同時促進教師創新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展。
(二)新課程改革與「16字實驗原則」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在學習內容上,要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如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學習方式上,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探究、與人合作,形成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態度。在課程資源上,要構建開放式的課堂,重視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形成學校與社會、家庭密切聯系,教育資源共享的開放性課程。新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可見,「16字實驗原則」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16字實驗原則」中的「主體探究」、「合作活動」符合新課程標准中「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16字實驗原則」中的「綜合滲透」符合新課程標准中「精選對學生生活和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和「構建開放式的課堂」的要求;而「創新發展」是EPD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共同追求的目標。
二、EPD課堂教學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
(一)「主體探究」原則的實施
1.注重同步設計與同步推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
2.注重把指導學生做好課前知識預習與問題探究作為起步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促使課堂學習過程前移。
3.指導學生獨立選定研究專題,並進行自主探究。
案例一: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的《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在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我國古代可持續發展思想,以及我國人口、資源、環境現狀。帶領學生實地調查北京首鋼,了解首鋼在實行清潔生產方面取得的成績。在教學過程中,根據預習和調查的資料,通過展示、討論、探究,引導學生認識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為北京首鋼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最後,學生各抒己見,如何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為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這一案例說明,教師非常重視課前知識預習和課堂自主探究。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地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二)「綜合滲透」原則的實施
1.注重在分科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2.注重在綜合課程教學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
案例二: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有長江巨大的水能、長江的航運、長江洪災等三部分內容。教師選擇了「長江洪災」這部分內容作為EPD滲透點。首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錄像,讓學生體驗洪水的巨大破壞力。然後出示長江洪災發生頻率表格,讓學生看出長江洪災的發生頻率很高。引出問題:長江為什麼洪水多發?教師發給每組同學1998年長江洪災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分析長江洪水多發的自然和人為原因。接著,讓學生討論: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防洪呢?最後,教師小結:只有給水以家園,給萬物生靈以家園,人類才有自己的家園;只有給水以活路,給萬物生靈以活路,人類才能生存與發展。
這是在地理學科中確定EPD相關知識點並實施滲透教育的一個案例。從這個案例看出,教師認真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合適的EPD滲透點,並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使學生充分參與,初步形成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三)「合作活動」原則的實施
1.注重為小組和全班討論及其他合作探究活動提供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
2.注重啟發各層次學生參與討論,以利於培養學生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3.注重教師同學生的合作,有效發揮教師在深入理解難點並掌握重點知識方面的主導作用。
案例三: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的《巴西》這節課,課前教師讓學生自由組合為四個小組:巴西概況組、熱帶雨林組、巴西經濟發展組、巴西之旅組。每個組有一張組員分工表,組員各負其責,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對各組的資料進行精選和把關。課堂上,巴西概況組的同學根據查詢的資料,介紹巴西的位置、面積、人口、地形、氣候等資料。熱帶雨林組的同學分別扮演林業部長、外國開發商、當地農民、生態學家等角色,通過角色模擬討論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問題。巴西經濟發展組的同學模擬巴西工業部長、農業部長等政府官員與外商見面會商討投資問題。巴西之旅組的同學模擬導游,帶領全班同學走進巴西,領略巴西風光。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各組進行點撥、補充和評述。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角色扮演、辯論等形式多樣的合作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互助精神和集體探究精神。
(四)「創新發展」原則的實施
1.注重通過EPD科學知識與科學思想教育激發學生形成創新精神與能力。
2.注重促進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在EPD教育教學過程中得到同步發展。
案例四: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這節課,教材採用案例編寫的方法,以德國魯爾區為案例,來講述傳統工業區。程老師沒有照本宣科,而是結合我國實際,增加了我國「東北工業區」這一案例,讓學生根據資料分析東北工業區的區位優勢、衰落原因,啟發學生通過學習魯爾區,借鑒魯爾區的先進經驗,為實現我國「振興東北」的戰略目標出謀劃策。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有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為振興東北獻計獻策,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師生的同步發展。
三、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有機結合
為了便於理解,「16字實驗原則」的內涵和操作方法都是按「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四個方面分別講述的。但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綜合運用,不可斷章取義。
「主體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新發展」16個字中,最核心的是「主體」和「滲透」4個字,前者體現了主體教育思想,後者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教育思想,這是EPD教育的兩根理論支柱,缺一不可。因此,在進行EPD課堂教學實踐時,一方面要分析和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EPD滲透點;另一方面要了解學生,鼓勵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是說,要有新的教材觀和學生觀。這是新課程改革與EPD課堂教學實踐的結合點。
(一)新的教材觀
教材不是教學的至高權威和惟一依據。教師不是教材的執行者,而是教材的研發者。教師結合學生實際和生活實際,對教材研究後進行二次開發。
(二)新的學生觀
新的學生觀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強調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等。
(三)正確評價「綜合滲透」(新的評價觀)
評價一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有效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需要把握兩點:
1.把握好「度」。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並不是一節課中EPD的內容越多,效果就越好。要根據學科特點、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來決定。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滲透點是長江洪災;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滲透點是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這節課,則是在進行EPD教育。
所以,既要在教材中充分挖掘EPD的滲透點,又要掌握好分寸把握好度。不能因為過多的堆砌而沖淡了學科教學本身的特點。
2.要力求自然。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EPD教育,要做到自然、和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大段的說教,而是通過具體事例、現象,讓學生體驗和頓悟,師生達到共鳴。
北京5中分校劉鳳英老師《長江》一課,通過1998年長江洪災的一段資料分析,讓學生悟出人與水共存亡的道理;景山學校趙國紅老師《巴西》一課,通過熱帶雨林砍伐與保護的討論,使學生悟出環境與發展要協調一致的道理;北京5中程翠煙老師的《傳統工業區》一課,通過分析工業區繁榮-衰落-振興的過程,揭示人與環境協調-不協調-再協調的關系。北京55中劉愛英老師《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課,通過大量關於我國人口、資源、環境方面的感性材料和圖片,讓學生深刻體會到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和迫切性。這些老師在教學中都非常自然地進行了EPD教育的滲透。
通過自然的滲透,既保證甚至提高了學科教學的質量,又使這節課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到深化和升華,可謂畫龍點睛、錦上添花。
教學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章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標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正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成千上萬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改革潮流之中,相信它必將對我國基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一節 課程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1.有人提出,1992年剛剛頒布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各科)教學大綱(試用),時隔幾年,是否有必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改革?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徑,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最主要的依據,是集中體現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載體,因此,課程居於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是純粹主觀意志的產物,而是人們對特定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作的主觀反應。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不僅決定了一定社會中的教育是否要進行改革,而且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標乃至規模。教育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地說明了上述論斷。
整個教育發展史的事實表明,社會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的變革,以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變化,都將引發學校教育的重大變革。剛剛過去的20世紀之所以被人們稱做教育改革的世紀,其原因也在於此。
20世紀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迅猛的一個世紀。在社會發生如此急劇變革的時期,各國的教育必將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廣,可以被稱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這三次世界性的課程改革期間,為了使改革達到預期目的,各國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規模或大或小的調整、完善更是難以勝數。
20世紀中國的教育也始終處於不斷變革的歷史進程之中。清朝末年學堂的興辦,癸卯學制的頒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國民政府期間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論,僅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五十多年的時間而言,除了幾次重大的學制調整之外,在基礎教育課程和教材領域,至少進行了七次較大規模的改革。
眾所周知,我國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脫胎於歐、美、日等現代工業化國家的教育體制。盡管由於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以及國家所處的地域等存在著種種差異,各國的教育表現出互不相同的特點,有其個性的一面,然而,由於它們都是孕育、發展、完善於工業經濟時代,所以,它們又表現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點,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也就是說,現代學校教育制度實際上是工業經濟時代的產物。由於它對於工業經濟時代各國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發展發揮過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國政府對於教育都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且越來越自覺地把教育作為實現國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於許多有識之士都形成了這樣的共識,即國家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
工業經濟時代的學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價值可以概括為這樣一句話,即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生產者和勞動者,成為生產和消費的工具。學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經濟價值。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人力資本理論。其專注於經濟增長、不顧人的發展的教育模式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的關注,要求對教育進行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如果不著手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改革,將嚴重影響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世界各國之所以不約而同地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其原因也在於此。
2.當前整個時代發展具有哪些特徵?對基礎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對當代社會發展的特徵做出准確的概括並非易事,在這里,我們只談對當前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幾個時代發展的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初見端倪的知識經濟。
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的生產、文化乃至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預示著人類發展新時代的到來。1996年,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其發表的《科學、技術和產業展望》的報告中,正式使用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此後,「知識經濟」一詞便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
知識經濟是相對於人類曾經經歷過的農業經濟、工業經濟而言的,是人類生產方式的又一次重大變革。由於從20世紀如年代起,知識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其他生產要素貢獻率的總和,因此,人們把21世紀稱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因此,知識對於經濟發展的意義相當於農業經濟時代的土地、勞動力,工業經濟時代的原材料、工具、資本,而成為經濟發展的直接資源。
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者的素質和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勞動者將取代傳統的產業工人。所謂知識勞動者,主要是指從事知識、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和傳遞工作的勞動者。此外,在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將改變「文盲」這一概念的傳統內涵,「文盲」一詞將不再單純是指沒有文化、知識的人,而是指不能繼續學習,不能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的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人也把知識經濟稱為「學習經濟」。
『貳』 《揠苗助長》的學科背景是什麼
《揠苗助長》的學科背景是自然。
其核心是自然教育,即按照人的身心發展特點或規律來進行。教師、家長不能不顧兒童天性發展的自然規律,而人為地揠苗助長。
『叄』 新聞學的學科背景是什麼
算了還是不要去參軍吧部隊裡面很復雜。裡面沒關系基本當個幾年士官最後退役 難! 首先,部隊非常歡迎地方的大學生參軍入伍;部隊很需要新聞學
『肆』 請問前輩,考研復試中考察學科背景,這個學科背景具體指什麼
根據自身情況來定,一般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學習情況,本科專業課程,畢業論文,研究方向和興趣等。主要集中在:學術能力(或潛力),對學術的興趣或熱情,其它能力(如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伍』 簡述計算學科大背景
美國計算機專業研究方向包括:(1)計算理論:計算理論是關於計算和計算機械的數學理論。主要內容包括:1.演算法,2.演算法學,3.計算復雜性理論,4.可計算性理論,5.自動機理論,6.形式語言理論。(2)美國計算機專業計算幾何學:主要內容如:1.貝塞爾曲線和曲面2.B樣條曲線和曲面3.孔斯曲面。(3)美國計算機專業並行計算:延伸學科有:1.並行編譯程序2.並行程序設計語言,3.並行處理系統,4.並行資料庫,5.並行演算法。(4)美國計算機專業形式化方法(5)美國計算機專業程序設計語言理論:研究書寫計算機程序語言的學科。主要內容:研究語法,語義,語用以及程序設計語言的優劣。(6)美國計算機專業人工智慧:在美國人工智慧官方教育網站上對人工智慧作了如下定義:ArtificialIntelligence,orAIforshort,,physiology,andphilosophy.AIisabroadtopic,consistingofdifferentfields,."think"。研究的問題:A:符號主義:(符號學派)B:聯接主義(神經網路學派)
『陸』 社會學的學科背景是什麼
人類與自然,比如人與人結合為什麼會誕生人,人與人的交流···(*^__^*) ···
『柒』 傳播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學科背景是什麼
社會背景:出自戴元光《傳播學通論》
(1)軍事
眾所周知,20世紀的上半葉人類世界先後發生了兩次史無前例的世界大戰,這兩次世界大戰美國都或間接或直接的參與其中,尤其是在二戰中美國人更是同時在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扮演著主要角色,一戰中美國雖然沒有直接參與。
但也因向參戰國出售大量軍火而獲取了暴利。這兩次世界大戰便讓美國人嘗足了經濟甜頭,一戰的軍火暴利,二戰對經濟強有力的刺激幫助其在二戰以後便成為世界上頭號經濟大國,為大眾傳播業的發展和傳播學的產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2)經濟
美國的經濟發展無疑是提供了傳播學產生和發展的最強有力的物質基礎。事實上,美國的經濟在南北戰爭以後就開始快速發展,雖然經歷了大蕭條的挫折,但正如上文所說,兩次世界大戰的刺激以及其他一些因素還是保其成為世界經濟的龍頭。中國有句俗語,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卻是萬萬不能的。
大眾傳播事業和傳播學恰恰是唯金錢所能。試想,沒有經濟的強力支持,哪能實現報紙電報電視電影等媒體的普及化,哪能產生發達的傳媒業,沒有了以上這些傳播學的產生又有何意義呢。因此,經濟的發達也是傳播學產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3)文化
經濟的發展使美國的城市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根據資料數據顯示紐約市的人口在1880年為不到200萬,而到了1900年就已經接近350萬。由於大眾傳播只有在人口密度相對較高的城鎮地區才能有效進行,因此一個高度發達的城市化社會對於傳播學產生就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美國城市人口不斷增大,城市數目越來越多,就為傳播學的產生提供了群眾基礎,或者說是受眾基礎。
科技
首先展示一組數據:1835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了電報機;19世紀中期霍伊爾發明輪轉印刷機;1876,貝爾發明電話;1877年愛迪生發明了留聲機;1906年,費森頓發明了無線電廣播;1907年,德福雷斯特發明三極體……
傳播學產生前所有的有關發明幾乎全部來自美國,如此強大的技術基礎支持下,我們也就沒有理由懷疑傳播學是產生於美利堅和眾國的了。 擁有了先進的科技,美國人便可率先發展傳播產業。沒有報紙,沒有電話,沒有電視,沒有電影這些發明,信息又如何進行大眾傳播,沒有信息不能傳播,又哪來所謂的傳播學這一說。因而科技的進步對於傳播學的產生而言也非常重要。
(4)教育
談到了科技文化,我們就不得不提及美國的教育事業,因為首先科技文化本來就是離不開教育事業的發展,另外傳播學作為一門學科自然與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美國在19世紀末期發展經濟的同時,便開始投入大量的經費發展其教育事業。
1870年美國只有160所公立中學,到19世紀末已增加到6000所以上;1870年美國用於公共教育的經費平均每個學生為15美元,而1900年美國公立學校預算平均每個學生達23美元。美國在教育事業上的投資效果最顯著的標志就是美籍人獲得諾貝爾獎的數目和所佔比例,到目前為止美國人所獲諾貝爾獎的次數已經超過了總數的一半,遠遠領先於其他國家。
擁有一個良好的教育體制便可以給傳播學事業帶來強大的人才資源和源源不斷的新鮮活力,因此美國很高的教育成就對於傳播學的產生和發展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5) 政治
在傳播學產生的過程當中,美國政治的競選體制應該說也是擔任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其政治體制所決定,在美國經常會有各種各樣的政府的或非政府的一些職位的競選活動,當然這當中最受世人關注最具影響力的就是四年一度的美國總統競選。那麼競選意味著什麼?
它意味著宣傳,向選民極力的宣傳自己好的一面,從而讓他們能把受中神聖的選票投給自己。而這樣一個宣傳的過程就屬於我們所講的傳播。政治家們想要競選成功就需要盡可能的對自己進行有效的,正面的宣傳,這里就涉及到了傳播學研究的問題,因此可以說美國的政治體制給我們的那些早期的傳播學家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揮舞台和實驗場地,也孕育了傳播學產生的萌芽。
正是由於傳播學產生前的這些社會背景,這門古老而新興的學科才能被學者們挖掘出來,從此不再沉默,給人類的發展與前進提供有力的支持。
學科背景:出自胡正榮《傳播學總論》
傳播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信息傳播活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是在借簽、吸收其他學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具有多學科綜合而成的特點,這種多學科交叉性使傳播學成為邊緣學科。
具體而言,傳播學的學科基礎主要是新聞學、社會學、心理學、「三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系統論)、政治學、語言學、文化研究、統計學、符號學等等。
『捌』 什麼叫學科背景。考研自述中要用,急求啊,謝謝。
看你報考的什麼專業,就講一下它的發展情況及前景~
『玖』 女性學的學科背景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女性學(Women』s Studies)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美國高等院校。歷經40多年的發展,女性學不僅成了美國高校中廣受學生歡迎、深得學者贊賞的「顯學」,而且發展成一個科目種類日臻齊全、學科邊界日益擴展的跨學科領域。回顧該學科的歷史沿革,對在中國高校開設女性學課程和開展女性學研究不無裨益。
女性學的形成和建立與20世紀60年代中期爆發的美國女權主義運動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婦女運動的「洗禮」下,女性們認識到,第一,女性在政治、經濟、社會和教育領域受歧視等現象不僅需要通過女權運動等政治斗爭去改變,更需要從學理層面研究和闡釋;第二,婦女問題根深蒂固,不可能一時半會得到解決,真正意義上的男女平等需要幾代人的長期努力和斗爭才可能最終實現。正是出於女性主義理論探索和下一代接班人培養這兩方面之需求,女性學才在婦女活動家的積極爭取下進入大學這一長期以來為男性占據的「象牙塔」。
鑒於上述兩點,女性學從其濫觴之日起便呈現出濃厚的政治色彩。首先,因為女性學與女權主義運動密不可分,開設女性學課程本身就可以視為一種女權主義運動衍化出來的政治思想行為。其次,不同於傳統學科,女性學理論之探索和研究具有強烈的社會實踐意義,因為女性學理論既產生於女權主義運動,又必須應用於改變既存的男性主導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秩序。再次,建立女性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認識、分析和揭示女性遭受性別壓迫、淪落至從屬地位的根本原因,為女權主義運動提供思想理論武器和斗爭戰略戰術。
也許是由於女性學與女權主義運動的「聯姻」過於密切,女性主義者陣營內部及「女性世界」外部一直爭論:女性學到底是婦女運動的一種延伸,還是結構和思想上都獨立於婦女運動的一門學科。應該說,早期階段,女性學確實深受婦女運動影響,只要看看70年代初的女性學課程名稱便知:「女性解放」、「父權制權力」、「性別主義壓迫與女性增強力量」。90年代,隨著女性學不斷成熟,婦女運動與女性學之間的「聯姻」逐漸弱化, 90年代末美國大學開設的女性學課程聽上去都很學術化,如「女性學導論」、「女性主義理論」、「女性與政治」、「女性與法律」等。不過,盡管女性學作為一門學科越來越「規范化」,女性主義者大多堅持認為學術性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政治實踐仍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脫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