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素材
1. 歷史的教訓作文
一、歷史人物教訓的作文素材
歷史人物教訓的作文素材 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人們也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所以,這些人中,大多數都成功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名人,無論是崇拜還是崇敬。我也不利外,我崇敬居里夫人。
千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最高榮譽,最大資本,只要有幸得到這一點,其餘便不必再求了。居里夫人已具備了漂亮這一資本,但是,她卻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鍵寬這一點開始的。
她為了做科學研究,她甘願讓酸鹼啃蝕她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為了提煉純凈的鐳,居里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
他們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溶解、沉澱、分析。而所謂的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的屍體的破棚子。
瑪麗終日在煙熏火燎中攪拌著鍋里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然而,她的努力不是徒勞的高亮缺,最終,她終於發現了天然的放射性元素——鐳。
她本來可以就在她發現鐳後申請專利,從而獲得大筆財物,可是,她沒有這樣做,而是毫不猶豫地將鐳的提純方法公布於眾。後來,居里夫人竟由於缺少購買1克鐳的經費而難以從事科學研究。
最後,還是一位美國知名女記者在美國發動一場募捐,籌集所需的10萬美元款項。居里夫人是登上法國科學院講台作報告的第一個女子。
我對居里夫人的人格感到欽佩。居里夫人視名利如糞土,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項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
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去當玩具。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就像她傑出的科學成就一樣,在人類文明史上閃爍著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輝。
她堅強、她意志純潔、她嚴於律己,使我不得不肅然起敬!現在的年輕人、學生都放肆地去喜歡那些明星,比如說周傑倫、SHE呀、周筆暢啊,亂七八糟的。可我認為他們除了歌唱得好以外,我覺得其他也沒有什麼呀!他們並沒有經歷真正的苦難……我所崇敬的名人就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安徒生了。
大家一定都很疑惑,安徒生他除了童話寫得好點之外,其他也沒有什麼呀!可他卻經歷了真正的苦難。他出生在一個非常貧苦的家庭,父親早早去世,全靠他的母親瑪利亞洗衣服賺錢,安徒生也很爭氣,他有很好的表演天賦。
當他14歲的時候,就孤身藝人去了哥本哈根。我們同樣是14歲,我們享受著無與倫比的幸福,有父母的依靠,我們很快樂地成長。
而他用自己積攢的那點錢一路坎坷來到哥本哈根。他去那裡為的是他那份理想——話劇。
雖然他朗誦很好,表演也很有才,但是話劇的人開除了他,都認為他不適合演話劇。而安徒生也並沒有因此而喪氣,演話劇不幸,他可以編話劇。
終於,他以他那勝人的文才打動了每一個人。這些都是我們遠遠所不能及的。
很多同學就是因考試考砸了而喪失了對學習的信心,但是如果你是安徒生,你又會如何做?那時,你才會知道,失敗並沒有什麼?失敗就再站起來,總有一天你回成功的。安徒生17歲開始接受真正的教育,接著他邊寫出了童話。
想必我們都看過他的童話,我們可以從他的童話中感到他的國人之處,這就是他的本事。我們雖未經歷多大的苦難,但是我們也要像真正的名人一樣,去挑戰,去磨練自己。
、毛遂自薦:宣傳自己,張揚個性 毛遂,戰國末期大梁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三年未得展露鋒芒。時值秦乘勝圍攻趙都城邯鄲,毛遂於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願往。」
平原君遂生輕視之意:「賢主處於世間,恰似尖錐處於囊中,其鋒芒亦現,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卻未曾聽左右提起過。」毛遂並無怯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
賢士處戚辯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於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於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只露鋒芒的問題了。」平原君對毛遂之對答深感奇異,且事緊急,便同意毛遂同行。
毛遂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 有這樣一則寓言:籠子里關著兩只雞,一隻愛叫,另一隻不愛叫。
不愛叫的母雞即使下了蛋也不叫,而愛叫的母雞不下蛋也叫。主人往往認為蛋是愛叫的母雞下的,因而愛叫的母雞也就常常得到主人的獎賞——一把好食。
實際上不愛叫的母雞下的蛋多,但因為它不愛 叫,主人判斷錯誤,不但得不到好的食物,反而常遭主人呵斥。 「謙虛謹慎」和「沉默是金」曾經是傳統的美德,而現在人們更欣賞的是「該出手時就出手」式的「個性張揚」。
一個人有時沉默寡言會埋沒自己的聰明才智,「酒香也怕巷子深」,應該「該出手時就出手」,只有張揚個性,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展現自己的風采,才能創造出輝煌的業績,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可,作文素材 《歷史人物作文素材》(://unjs)。 作為領導人、決策者,應該以積極的措施發揮員工的聰明和智慧,應該慧眼識真才。
對於那些雖沉默寡。
二、銘記歷史教訓,傳承民族精神為主題600字作文
誰不想擁有幸福無憂的童年?誰不想擁有和平安寧的生活?如今,當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多媒體教室聆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是否還能想起80年前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否還能想起那些和我們同齡卻過早擔當救國救亡責任的兒童團的孩子們?
看完《小兵張嘎》這部影片,對比自己,我思緒萬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張嘎出身貧寒卻異常堅強,他的童年是在槍林彈雨的炮火中度過的。他沒有貴重的玩具,沒有美味的零食,他也不可能安靜地坐在教室里學習。但是生活的苦難並沒有讓他退縮,他變得更加堅強與自信,更加樂觀與勇敢!拿自己和他一比,真是天壤之別,我顯得是多麼渺小,實在是慚愧之至。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今天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嶄新的時代,生活條件好了,父母、老師對我們關懷備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發奮向上呢?還有什麼理由不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呢?只要想張嘎那樣,勇於挑戰困難和挫折,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我們就能戰勝前進中的一切險阻,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溧陽市社渚阿林 - 溧陽文學 tal-food )
飲水思源,勿忘歷史。張嘎只是戰爭年代的一個縮影,無數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用鮮血用生命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倍加努力!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充滿希望的一代,祖國的明天需要我們去創造。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讓我們像張嘎那樣,心繫祖國,聽黨的話,努力學習,發奮圖強,為國家的持久強盛、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三、歷史給人類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不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從接觸歷史的那一天起,歷史學教授們就向我們傳授這樣一個道理:歷史有什麼用?就是垂鑒的作用,也就是讓後人從歷史興替中汲取經驗教訓,免得重蹈歷史覆轍。
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教授們還搬出了古往今來一些論斷來說明學習歷史的好處。比如很多人舉例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為鑒,可知得失;以古為鑒,可知興替。」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說:「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說過:「歷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時間抗衡,能把軼聞舊事保藏下來;它是往古的跡象,當代的鑒誡,後世的教訓。」
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說過:「整個過去是現在的財富。」……由此看來,歷史對當代人而言最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就是借鑒作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史鑒」,以史為鑒,免得重蹈歷史覆轍,遺臭萬年。
「史鑒」的發現對歷史學家們來說就如同發現了真理,一遍又一遍向人們訴說著它的價值,期望人們重視歷史。然而對傾聽歷史的人來說,當時可能心靈觸動,心潮澎湃。
然而一旦跨出講堂,進入鮮活的生活,歷史上的往事如過逝雲煙,早將那些歷史教訓拋之腦後。歷史只是講堂上的歷史,和現實相去甚遠。
其實想一想也是那麼一回事,當您沉浸在金錢、美色、美酒中的時候,有誰還能想起歷史上那些貪官的下場?想不起是一回事,想起來又不願意約束自己是另外一回事。曾有朋友問我,歷史上那些貪官是如何貪污腐化的,現在官員的貪污腐化和他們相比又怎樣?他們太不了解歷史了,其實翻翻貪污史,雖說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但手法並不見得有什麼高明,現在很多貪官們的做法無非是重蹈過去貪官的老路,果真如此嗎?權錢交易,這是歷史上貪官們的主要手段,我手裡有權,你手裡有錢,你想陞官發財達到自己的目的,給我錢我就能讓你達到目的。
索賄,也是常見的手段。你行賄給我,那是你的自願,我向你要求賄賂,就不一定是你的自願,要想從我這里辦事,那是有明碼標價的,給就給你辦,不給就不辦。
有時候給也得給,不給也得給。我可以暗示你,也可以強行索要。
性賄,這是我們現在文雅的說法,就是向你提供有償 *** ,當然這個有償不是讓你直接付費,有人給你付費,你滿足了身體需要,當然就得為付費者提供人家想要的東西。腐化墮落,這是現在人對貪官私生活的貶稱,衣食住行窮奢極欲,妻妾成群滿足 *** 。
身體是自己,絕對不能虧欠自己,人在世上走一遭,如果到老了還有生活的遺憾,豈不是後悔。與其老來後悔,還不如年輕時「發憤圖強」。
花天酒地,吃請不斷。這是最起碼的要求了,也無需我們多言。
我們中國人和其他的國家不一樣,非常注重人情,巴結上司、求人辦事、朋友交往,不論是正常交往還是有目的的交往,必須藉助一定的場合、一定的條件、一定的環境,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就是最簡單、最正常的方法。三杯酒下肚、三言兩語阿諛話一講,感情自然就近了很多,親疏關系立見分曉,於是很多交易在酒桌上就完成了。
這種現象自古以來亦然。我們現在官場上所見到的各種現象,貪官們所玩弄的手段千百年來也沒有太多的變化,唯一不同的是,現代社會環境發生了太多的變化,不過人心依然,人的慾望亦然,在權力、金錢、女人等等人的慾望方面,只要人的本性沒有變化,那麼為達到目的所採取的手段也就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其實翻檢歷史,難道不是這樣?很多人在閱讀歷史的時候,只是看到了貪官們花天酒地、窮奢極欲生活的光彩一面,而對於那些歷史上臭名昭著的貪官的最後下場卻視而不見,因為很多人只關心眼前利益,只關心身前事而從不關心身後事。歷史學家在告誡官員們時常說:歷史是自己寫的,你是名垂青史還是遺臭萬年。
但很多人並不關心歷史會怎麼說,一部中國史,其實就是帝王將相的歷史,每一朝代那麼多人、那麼多官員,能在歷史上留下幾筆的才有幾人,用現在的話講,省部級高官未必能在歷史上留下幾筆,更何況其他的官員?既然自己在歷史上不能留下幾筆,英名也好,臭名也罷,也就無關緊要了。歷史對他們而言,沒有一絲的約束力,因此不關心歷史、淡忘歷史、甚至漠視歷史也就在情理之中。
對歷史漠不關心,又豈能讓人們從歷史中汲取教訓?教訓只是別人的,與自己無關,活著的時候享盡人間榮華富貴,滿足個人感官需要,總比死後落個英名要好。因此對很多人來說,不願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也就不足為怪了。
四、銘記歷史不忘國恥作文6年級600字
歷史會永遠記住這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在這一天,抗日戰爭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失敗而告結束。
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60年。黃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而散,歷史彷彿已經遠去。
但是,從盧溝橋頭捲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的。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恥,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
歷史是一面映照現實的明鏡,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書。將那段歷史僅僅理解為災難與憤怒,而不從中尋找其內在邏輯,理解其復雜性,則同樣辜負了那些身經災難的一代人的流血付出。」
那段歷史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悲痛欲絕的哀傷、洗刷不盡的血淚、永志追思的英烈和偉岸壯闊的史詩,更是追求和平的渴望、永不再戰的期盼、強國富民的決心、和睦鄰友邦的祝願。 落後就要挨打 血色黃昏:偶然背後的必然。
「9.18」這個國恥的日子也同時提醒我們,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對於國家和民族振興是何等的重要。我們曾經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自1840年以來的屢次屈辱之後,無數仁人志士,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為的就是這一目標。但是,每當外敵入侵之時,也是我們的民族凝聚力最脆弱之時,各自稱王,各霸一方,內部矛盾重重,這也給別人入侵創造了條件。
由此觀之,實現民族復興,如果國家不統一,民族不團結,實現這一目標肯定是一句空話。「9.18」是一個歷史的教訓,如果你是一個中國人,這個日子你記住了嗎?可是,記住了又能怎麼樣?筆者以為,不僅僅是記住,每一個中國人要的是從自己做起,你為這個國家和民族做了些什麼?還打算怎麼做?你最起碼是一個愛國者,然後,你是一個建設者。
愛你的國家,愛你的民族,為她添磚加瓦。國家統一強大,民族團結興旺,看天下誰能敵? 落後就要挨打,自尊必先自強。
這段屈辱與悲壯的歷史,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裡。
五、歷史告訴了我們什麼
為鏡,可整衣冠;以人為鏡,可知得失;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
學習歷史,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發展規律,從中我們可以大約知曉今天的一些事物的發展趨勢。
學習歷史可以明志,更多知曉自己要做什麼,可以做什麼。
學習一些歷史知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
學習歷史,可以以史為鑒,避免我們犯類似的錯誤,避免走彎路。
學習歷史,可以借鑒其經驗,可以使我們多一些方案從容應對現在的問題。
學習歷史,讓我們學會了推敲,真實的都是經得起時間推敲和考驗的,虛假的是經不住時間推敲和考驗的。
學史可以明智,學習歷史是為了不忘歷史,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以史鑒今。至於為什麼要背年代背細節,那是因為歷史是由時間和空間為線索的,基本的常識不掌握就無法領悟其道理,絕對不是為拉顯示自己。學習歷史要求實事求是,要有嚴謹的精神。日本是有歷史的,歷史中國是比日本發達的,日本從唐朝開始一直學習中國,知道清朝中國落後於世界後,日本才敢完全不把中國放在眼裡。但事實證明,中國始終優於日本。日本的歷史試題是那樣,是日本人自身島國的擴張性決定的,只要它們自身有一定實力,時機成熟自然會對外擴張,中國地大物博,又接近日本,當然會成為日本的目標,日本最終的目的就是征服世界,不過那是白日做夢。
第一,方面吸取古代的經驗教訓。比如以前在哪摔跤了,現在就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第二,很多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有很強的生命力的,在當今社會依然可以用。比如中國人強調做人的中庸原則,強調仁愛,孝等等,實際上在現代社會里為人處世也是需要的。比如說古代的很多兵法,還有很多工藝製作,藝術成就等,都對當今社會的發展有影響。
第三,就是知道自己所在的這個社會是打哪來的,怎麼來的,從而預測整個社會怎、朝哪個方向發展。一個民族必須有自己的歷史這就好比一個人必須要有自己的記憶一樣,沒有記憶會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自己參照這些應該夠了,所以記得選我吧(*^__^*) 嘻嘻……
六、學習歷史的好處作文400字左右
一、
在成長階段,我們身邊都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同愛好的人,有的愛天文,有的愛地理,有的愛音樂……而我卻對歷史情有獨鍾,無比熱愛。
我愛學歷史,我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我從小就對歷史無比的熱愛,這就是最大的特點。幼童時就開始讀有關於歷史的書,聽爺爺說:「歷史這門課程,非常神秘,非常奧妙,需要很深的探究才可以成功,才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史學家,只有足夠的歷史知識,才可以成為一個經驗豐厚的史學家。」
我從小就開始學習歷史,每一天都不放鬆對這門知識的學習,從中我學到了祖國的光輝歷史,還知道了祖國的艱難歲月,懂得了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歷史教訓。我們的祖國的貞觀之治和康乾盛世,還經歷過鴉片戰爭和火燒圓明園的過去,出現過像漢武大帝與康熙大帝這樣的聖賢之君,同樣也出現過丟下江山,把江山和人民扔給兇殘的敵人,任列強宰割,自己躲起來過著逍遙日子的咸豐皇帝皇帝。也有一心維新變法立志強國、救國、救民的光緒皇帝。可惜,由於他沒有掌握實權,最終遺憾告終,含恨而死。許許多多的忠臣奸臣,他們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各種角色,留下了眾多的不解之謎。
只有我們「愛」歷史、「學」歷史、「懂」歷史,才能把這些有趣的歷史未解之謎一個一個正確的解開。
二、
戴爾卡耐基先生曾經說過「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我沒能完全讀懂卡耐基先生的意思,也許在這里只能算是斷章取義.
說到歷史,我們第一反應都會想到中學時期學習的中國、世界古近現代史;我也會.說到學習歷史的作用,我們首先會認為是增長了自己的見聞感識,以此作為我們交談時的一個資本或者是應對時的一種策略;我也是.學習了歷史,我們都想滿足個人的自重感,不管是交談還是傳教,都在為自己的價值得以體現而努力.越來越少的人會從歷史的車轍中體驗人性冷暖,繼而有所悟、有所用.現在的年輕人,我大抵將他們分為兩類人:「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當然,這樣劃分,不止是以他的財產經濟狀況為依據,還會以由經濟地位帶來的社會地位以及附帶產生的心理優劣勢作為界線.窮人和富人也僅僅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已.幸福?談到幸福,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覺得自己還夠不上幸福,即使你在別人的眼中已經足夠闊綽、安逸.
你不妨去看看,現在的「窮人」的孩子,或者更確切地說,學生(現在的孩子大多在20歲前都是學生這一角色),總會有對現實的不滿,認為世事不公,壓力漸增,奮斗就似苦海.我也會有.更別去比作古代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了.卡耐基先生告訴我們「當你感到心情沮喪時,請去讀一讀歷史吧,將自己的眼光延伸到千年之外,站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你會發現:自己的煩惱是多麼的不值一提」.因為「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我們能安安靜靜地生活——沒有殺戮彌漫,沒有瘟疫頻發,沒有飢腸轆轆,沒有窮困潦倒——難道真的要去期待亂世出英雄的機會出現嗎?
相比於「窮人」的孩子來說,富家公子們更有必要去讀一讀歷史了.我一直堅信,一個人若要取得成功,獲取認可,就必須經歷過挫折再爬起身.大學時期,教學樓課室總會有很多名言警句激勵著我們,初次見到有一幅字寫得不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也許是興趣使然(字寫得不錯),每次我都會去端詳一陣.是的,我們必須承認,「富人」的孩子無論從出世還是經歷,他們都可算是見多識廣,起點相對要高,而這往往也是他們最終可能失敗的起緣.讀一讀歷史,看一看前輩們用心譜寫的辛酸血淚史,降低自己的起點.慎重自己的定位,不要對別人有太高的期望,腳踏實地,也許會更好一點.
我第一次系統地接觸到歷史,是在初中時候,當時是說中國歷史,老師總把中國古代史從黑板的最左邊畫到最右邊,呈一條波峰波谷間隔的波浪線,每一個朝代都有興與衰,如此更替.而每一個朝代的開始都是由一些偉大的人物創造出來的.這些人,應該可以稱為成功人士,他們大多都是經歷過貧窮或者挫折,並最終開辟輝煌,明太祖朱元璋尤為如此.同時,一個朝代的滅亡,也正是因為「富人」的孩子沒有讀好歷史,最終成就了另一個「窮人」的孩子.外國的修鞋匠、小學徒等等「窮人」成就偉大事業的也不乏其人.
前段時間,讀到我們現代的語言大師馮鞏先生,馮國璋嫡孫,他的成功史.一個本該「富人」的孩子,怎麼走過自己的「窮人」時光,再走向「富人階層」,並最終取得輝煌.
歷史,我們要謹記「整部人類歷史是用一支悲涼的筆所寫成:殺戮、瘟疫、飢餓、貧窮……」,歷史的作用就是這樣簡單.
七、《歷史的教訓》是一本什麼書
總體來說是一部警示之作,關於反腐問題的闡述。
是中紀委2015年推薦第一書《歷史的教訓》為反腐提供啟示。2015年伊始,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推介了「新年第一書」——《歷史的教訓》。
本書是美國著名學者、終身哲學教授、普利策獎(1968年)和自由勛章(1977年)獲得者威爾·杜蘭特及其夫人阿里爾·杜蘭特的代表作。 杜蘭特不但是史家,也是文體大家,有著下筆「常可與詩媲美」的美譽。
在撰寫《歷史的教訓》之前,杜蘭特夫婦花了50年時間寫作《世界文明史》,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宗教、文化、哲學、歷史、教育、藝術、音樂等諸多領域,是舉世公認的傳世經典。 因為《世界文明史》卷帙浩繁,為了方便一般讀者閱讀,杜蘭特夫婦在此巨著的基礎上,1968年寫作了《歷史的教訓》一書,濃縮了11卷《世界文明史》的精華。
該書通過提綱挈領的線條,詳細說明了地理條件、經濟狀況、種族優劣、人類本性、宗教活動、社會主義、 *** 、戰爭、道德、盛衰定律、生物進化等在歷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勾勒了歷史與人類生活各方面的關系,並總結出歷史留給人們的巨大精神遺產,體現了他們對人類歷史的宏觀總體思考。例如《歷史的教訓》在闡述「經濟與歷史」的關系時寫道:「在不斷進步的社會中,這種集中程度可能會達到一個臨界點,眾多窮人數量上的力量與少數富人能力上的力量勢均力敵,此時不穩定的平衡便會造成危險局勢。
歷史對此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或者是通過立法,用和平的手段重新分配財富;或者是通過革命,用暴力的手段強行分配貧困。」作為畢生治史的收官之作,杜蘭特用高度濃縮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
書中的主題皆與具體的時代或事件無關,而是逐一討論對理解人世間種種十分重要的問題,這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書,而是類似於王夫之《讀通鑒論》的史論之屬,是作者長期沉潛於歷史之後的治學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