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妙好辭文言文翻譯
① 文言文翻譯《呂蒙正不計人過》
一、譯文: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失。剛擔任副宰相,進入朝堂時,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能參與謀劃政事嗎?」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似的走過去了。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憤怒,並追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
呂蒙正急忙制止,不讓(那位同僚)查問。退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一旦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對我來說有什麼損失嗎?」當時在場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度量(氣量)。
二、原文:宋·司馬光《湅水紀聞》
呂蒙正不喜記人過。初任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行列怒之,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且不問之,何損?」 時皆服其量。
(1)絕妙好辭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一、文章中心
文章中呂蒙正不計人過,實在難能可貴。呂蒙正當眾諷刺自己的人,採取置之不理的冷處理的態度,而不是採取爭鋒相對,甚至懷恨在心,打擊報復的態度,避免了激化矛盾。作為宰相的呂蒙正卻有「不記人過」的心胸,這樣的氣度,令人佩服,景仰。我們從呂蒙正身上,可以學到為人處事的智慧,懂得容人之過的道理。
二、人物簡介
呂蒙正(944~1011年),字聖功,河南洛陽人,祖籍在今萊州市城港路街道軍寨址村 。北宋初年宰相。
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狀元後,授將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為許國公,授太子太師。為人寬厚正直,對上遇禮而敢言,對下寬容有雅度。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終年六十八,追贈中書令,謚號文穆。
② 文言文《詠絮才女》的古文及譯文。 拜託了!
兩篇都採納吧。
原文:
晉名將謝安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輩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道韞(yùn)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譯文:
晉朝名將謝安,在一個下雪的日子將家中的子女召集起來,與他們談論起文義。一會兒,雪下大了,謝安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侄子胡兒說:「撒一把鹽在空中勉強就能比擬了。」他侄女謝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謝安聽後很高興。
③ 絕妙好辭文言文翻譯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捷悟》:「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蒱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
④ 古文楊修穎悟的翻譯
楊修為曹操的主簿。當時正為曹操建造相國府的大門,才開始造好屋檐的前端,讓人在門上題了一個「闊」字,便走了。楊修見了,馬上叫人拆了重建。建好了之後,楊修說:「『門』中『活』,即『闊』字,大王是嫌門太闊了。」
有人送給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少許,在盒子的蓋板上題一「盒」字,拿給大家看,眾人都不知道是何意思。傳到楊修手中,楊修打開便吃,邊吃邊說:「曹公叫我們一人吃一口,還遲疑干什麼?」
曹操曾經率軍從曹娥碑下經過,楊修跟著他,看見碑後題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曹操對楊修說:「理解嗎?」楊修回答:「理解。」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說:「我已經知道了。」讓楊修另外記下自己的理解。楊修說:「黃絹,有顏色的絲帛,解做字就是『絕』;幼婦,說的是少女,解做字就是『妙』;外孫:女兒的兒子,解做字就是『好』;齏臼:說的是『受辛』,解做字就是『辭』。連起來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寫好了,同楊修的一模一樣,於是感嘆地說:「我才不如你,相差三十里。」
曹操征討袁紹,整理軍隊的裝備,多餘幾十斛竹片,都有幾寸長。大家都說沒什麼用了,正要把它燒了。曹操想這東西還可以派上用場,但並沒有明說出來,派人去問楊修。楊修應聲而答,與曹操想的完全一樣。大家都極其佩服他的穎悟。
⑤ 誰能幫我翻譯「楊修穎悟」這篇文言文
語出《世說新語.捷悟》 「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 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 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魏武征袁本初,治裝,余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眾雲並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裨盾,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從伏其辯悟。」 以下講兩晉之王導,故不錄 翻譯: 楊修為曹操的主簿。當時正為曹操建造相國府的大門,才開始造好屋檐的前端,讓人在門上題了一個「闊」字,便走了。楊修見了,馬上叫人拆了重建。建好了之後,楊修說:「『門』中『活』,即『闊』字,大王是嫌門太闊了。」 有人送給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少許,在盒子的蓋板上題一「盒」字,拿給大家看,眾人都不知道是何意思。傳到楊修手中,楊修打開便吃,邊吃邊說:「曹公叫我們一人吃一口,還遲疑干什麼?」 曹操曾經率軍從曹娥碑下經過,楊修跟著他,看見碑後題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曹操對楊修說:「理解嗎?」楊修回答:「理解。」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說:「我已經知道了。」讓楊修另外記下自己的理解。楊修說:「黃絹,有顏色的絲帛,解做字就是『絕』;幼婦,說的是少女,解做字就是『妙』;外孫:女兒的兒子,解做字就是『好』;齏臼:說的是『受辛』,解做字就是『辭』。連起來就是 『絕妙好辭』。」曹操也寫好了,同楊修的一模一樣,於是感嘆地說:「我才不如你,相差三十里。」 曹操征討袁紹,整理軍隊的裝備,多餘幾十斛竹片,都有幾寸長。大家都說沒什麼用了,正要把它燒了。曹操想這東西還可以派上用場,但並沒有明說出來,派人去問楊修。楊修應聲而答,與曹操想的完全一樣。大家都極其佩服他的穎悟。
⑥ 文言文題目、急!!
1.謫 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2.百廢俱興
政通人和
氣象萬千
心曠神怡
波瀾不驚
百廢俱興:俱:全,都。許多已經荒廢了的事情一下子都興辦起來。
政通人和:政事通達,人心和順。形容國家穩定,人民安樂。
氣象萬千:氣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心曠神怡:曠:開闊;怡:愉快。心境開闊,精神愉快。
浩浩湯湯:指水勢壯闊的樣子。
先憂後樂: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後。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後。
氣象萬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壯麗而多變化。
波瀾不驚:比喻局面平靜、形勢平穩,沒有什麼變化或曲折。
春和景明:春光和煦,風景鮮明艷麗。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湖面。
陰風怒號: 陰風怒號陰冷的大風呼嘯著。
3.說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字,分別指什麼內容。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出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於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景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道呢?
微:無、沒有
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對滕子京的慰勉和規箴之意。
微斯人,吾誰與歸: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於這種人的嚮往與敬慕。
「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表達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獨之感。
《岳陽樓記》,雖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揮,談一個人應有的政治抱負,並以此規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入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大觀」,再寫「遷客騷人」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後將這種情懷跟「古仁人之心」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將作者所期許的"古仁人之心"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一個胸懷天下、捨身忘我、積極進取的志士仁人形象躍然紙上,也將全文推向了高潮。
5.「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其五),辭官歸田後的陶淵明,採菊東籬,在閑適與寧靜中偶然抬起頭見到南山,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這種自然、平和和超逸的境界,猶如千年陳酒,能讓人品味出無限韻味,人們從中獲得的文化快感涌動於心底千餘年,這是中國文化人生存意義上的美學觀,一種生存哲學。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筆,是在不經意中道出的「絕妙好辭」,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用王國維的話來說就是「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⑦ 《智隔三十里》文言文翻譯!急急急
一日,曹操和楊修經過曹娥墓,曹操指著墓碑背上的題字問楊修:「你懂得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楊修回答說:「我懂。」曹操忙說:「你先別說,等我想想。」接著他們離開墓碑往前走了三十里。這時曹操說「我已懂得那八個字的意思了。」他讓楊修轉過身去,記下他自己知道的意思,楊修記下的意思是:「黃絹色絲,等於是一個『絕』字,年幼的婦女,就是少女,等於是個『妙』字;外孫是女兒的子女,等於是個『好』字;齏臼這種東西,是用來盛五種辛辣調味品的器皿,這等於『受辛』(辭)字。這八個字隱含的意思合起來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記下自己懂的意思,結果同楊修記下的意思一樣。曹操感嘆地說:「我的才智與你相差三十里呀。
⑧ 求【新編初中文言文著讀】(楊振中著) 第70篇 原文 譯文 最好有注釋
楊修穎悟
原文:
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構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人餉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復何疑?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修同,乃嘆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魏武征袁本初,治裝,余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眾雲並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裨盾,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從伏其辯悟。
譯文:
楊修為曹操的主簿。當時正為曹操建造相國府的大門,才開始造好屋檐的前端,讓人在門上題了一個「闊」字,便走了。楊修見了,馬上叫人拆了重建。建好了之後,楊修說:「『門』中『活』,即『闊』字,大王是嫌門太闊了。」有人送給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少許,在盒子的蓋板上題一「盒」字,拿給大家看,眾人都不知道是何意思。傳到楊修手中,楊修打開便吃,邊吃邊說:「曹公叫我們一人吃一口,還遲疑干什麼?」曹操曾經率軍從曹娥碑下經過,楊修跟著他,看見碑後題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個字,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曹操對楊修說:「理解嗎?」楊修回答:「理解。」曹操說:「你先別說,等我想一想。」走了三十里地,曹操才說:「我已經知道了。」讓楊修另外記下自己的理解。楊修說:「黃絹,有顏色的絲帛,解做字就是『絕』;幼婦,說的是少女,解做字就是『妙』;外孫:女兒的兒子,解做字就是『好』;齏臼:說的是『受辛』,解做字就是『辭』。連起來就是『絕妙好辭』。」曹操也寫好了,同楊修的一模一樣,於是感嘆地說:「我才不如你,相差三十里。」 曹操征討袁紹,整理軍隊的裝備,多餘幾十斛竹片,都有幾寸長。大家都說沒什麼用了,正要把它燒了。曹操想這東西還可以派上用場,但並沒有明說出來,派人去問楊修。楊修應聲而答,與曹操想的完全一樣。大家都極其佩服他的穎悟。
注釋:
楊祖德:即楊修,字祖德。 魏武:即曹操。
主簿:文書之類的官。
榱(cuī)桷(jué):椽(chuán)子。
餉:用酒食等款待。這里指「送給」。
既而曰:「門中"活",闊字。」 既而:不久。
「合」:人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