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文言文
⑴ 處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是 shì
〈名〉
(1)商業、職業或政府的事務、業務或國務 [affairs]
「國是」並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是,則也」(《爾雅·釋言》),而「則,常也」,「法也」(《爾雅·釋詁》)。
君臣不合,則國是(國家正確的方針大計)無從定矣。——范曄《後漢書》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國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國人口普查中,總數非常少,已屬極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灝亮
〈代〉
(1)此,這 [this;that]
是謂伐德。——《詩·小雅·賓之初筵》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漢· 賈誼《論積貯疏》
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2)又如:是日(此日,這一天);是夕(這天晚上);是處(這里;此處);是長是短(這樣長這樣短;如此這般);是月(這個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會意。小篆字形,從日正。本義:正,不偏斜。
(2)同本義 [right]
是,直也。——《說文》。按十目燭隱曰直,以日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體。——《禮記·玉藻》。疏:「謂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濟》
(3) 對的,正確的 。[correct]
王弗是。——《國語·楚語》。註:「理也。」
使目非是,無欲見也。——《荀子·勸學》。註:「謂正道也。」
立是廢非。——《淮南子·脩務》。註:「善也。」
彼人是哉。——《詩·魏風·園有桃》
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詞相答。——清· 林覺民《與妻書》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窩);是非渦(矛盾糾紛的中心);是非場(矛盾糾紛的場所);
(5)概括之詞。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猶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處(到處;處處)
◎ 是 shì
〈動〉
(1)贊同;認為正確;肯定 [praise;justify]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劉開《問說》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貶低現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指評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訂正 [correct]。如:是正(訂正;校正)
(4)遵從,以為法則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荀子》。楊柳橋詁:「《爾雅》:『是,則也。』」
(5)關系詞。表示肯定判斷之詞 [be]
正是四國。——《詩·曹風·鳲鳩》
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覺民《與妻書》
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節;只能是他來電話
(7)表示兩種事情同一,或後者說明前者
原其理,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宋· 沈括《夢溪筆談》
(8)又如:他不是學生
(9)表示陳述的對象屬於「是」後面所說的情況。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說的幾樁事物互不相干。如:對是對,錯是錯,不能混為一團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場
(12)表示讓步 [be…,but]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宋· 柳永《雨霖鈴》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貴了點
(14)表示適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嘗試。用同「試」 [try]。如:是猜(試猜)
(16)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語(似說非說;旁敲側擊)
◎ 是 shì
〈副〉
(1)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務必);是須(必須,務須);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買的票;他手藝是高明,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2)「是」不重讀時,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問問,沒有別的意思
(3)用作虛詞,在回答問題、命令或要求時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興同你一起進午餐
(4)很,非常 [very]。如:是處(極為緊張處;到處)
◎ 是 shì
<連>
(1)表示讓步,有雖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則(雖然,雖則);是則是(是即是。雖則是)
(2)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詞。如:他瘦是瘦,可從來不生病。
(3)有雖然的意思。用於轉折句。如:他早走了,趕是趕不上了。
(4)表示原因、目的。「是」後可加「因為、由於、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錯誤是[因為]平時太驕傲了
(5)選擇問句的格式是:「還是……還是……?」「是…還是……?」「……還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誰值班?還是你還是小王?
(6)或者 [or]
(7)回答選擇問句,要重復問句的一部分,一般不連「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快
(8)有時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還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回答也可能超出問句的范圍。如:你的表走得快還是慢?——不快也不慢
◎ 是 shì
〈助〉
古漢語結構助詞,一般用於成語中,輔助動詞賓語前置,通常與「唯」聯合使用(有例外)。如:
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
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將唯命是從,豈其愛鼎?——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二年》
名過其實,由於誇誑,內抱貪濁,唯利是圖。——晉·葛洪《抱朴子》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清· 劉開《問說》(此處「急」為形容詞活用做動詞的以動用法)
⑵ 文言文中處之安乎的意思
處:處理;之:代詞,事情;處之:處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代指前面的「不赴」、「必使親臨」的做法。
安乎:安心嗎?
再看整句話:
「錫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親臨,處之安乎?」
意思是:
(皇帝)賞賜宴會(你)不去,這是對君命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卻一定要讓他親自出席,(這樣)處理事情能覺得安心嗎?
⑶ 「處」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讀第3聲時:1.停留
2.居住
3.占據
4.相處,交往
第4聲
1.處所,地方,位置
2.處理,安排
要放在具體語境里翻譯,同時要注意在句子里的詞性 成分
⑷ 文言文「處」
〈動〉
1. (會意。從口,從文,或從處,虍( hū)聲。「處」即「處」的古字,於六書為會意。金文加聲旁「虍( hù)」變成了形聲字。本義:中止;停止)
2. 同本義 [stop]
処,止也。得幾而止。——《說文》
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易·系辭上》
處者處。——《禮記·射義》。注:「猶留也。」
譬之如牛馬處暑之既至。——《國語·楚語》。注:「止也。」
日月不恆處,人生忽若離。——三國 魏· 曹植《浮萍篇》
3. 居住;生活 [dwell]
莫敢遑處。——《詩·召南·殷其靁》
占右穴居而野處。——《易·系辭下》
淖約若處子。——《莊子·逍遙游》。釋文:「在室女也。」按,凡士或女未用皆稱處。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岳陽樓記》
4. 又如:穴居野處;處婦(居家的婦女);處處(居其所當居的地方);處勢(居於有權勢的高位);處逸(生活在安逸之中);處安思危(居安思危)
5. 居家不仕,隱居 [withdraw from society and live in solitude]
處士橫議。——《孟子》
處人以譽尊。——《淮南子·主術》。謂有道藝在家隱居不仕者。
6. 又如:處人(居家不出之人;隱士);處家(居家;在家裡)
7. 懲罰 [punish]
議罪處罰。——《漢書·師丹傳》
8. 又如:處制(處罰);處斬(執行斬決)
9. 治理;辦理 [manage]
德以處事。——《左傳·文公十八年》
10. 又如:處制(處理;辦理);處斷(處理決斷);處方(給病人開葯方)
11. 決斷;定奪 [judge]
臣愚不能處也。——《漢書·谷永傳》。注:「斷決也。」
12. 又如:處正(猶裁決);處變(處置事變)
13. 主持;執掌[take charge of;preside over]。如:處位(居位);處勢(所處的地位);處館(在私塾中教書;做私熟先生);處實(務實)
14. 對待 [treat]
何以處我?——《禮記·檀弓下》
15. 又如:處待(處置;對待);處物(對待人和事物)
16. 相交,交往 [get along;have social intercourses with]
與貴酋處二十日,爭曲直,屢當死。——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⑸ 文言文中「處」有什麼意思
之 zhī
〈動〉
(1) (會意。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本義:出,生出,滋長)
(2) 同本義 [grow]
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說文》
如語焉而未之然。——《禮記》。俞樾平議:「此之字乃其本義。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適也。——《廣雅》
自伯之東。——《詩·衛風·伯兮》
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之虛所賣之。(「虛」同「墟」)——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國(前往封地);之適(前往)
詞性變化
--------------------------------------------------------------------------------
◎ 之 zhī
〈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當於「這個」「那個」 [this;that]
宣王說之。(之:指南郭處士來吹竽。)——《韓非子·內儲說上》
虎因喜,計之曰。(之:這,指上文所說驢生了氣只能踢的情況。)——唐· 柳宗元《三戒》
當分明記之。(之:指共讀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之:代詞,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較之中學時代;因之,他將自己的整個心血都放了進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稱,相當於他、她、它、他們 [he;her;it;they;them]
鄭商人弦高將市於 周,遇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詞,指代「巫醫樂師百工」。)——唐· 韓愈《師說》
(5) 又如:取而代之;戰而勝之;為之感嘆;使之順利發展;與之見面
(6) 指示代詞,相當於「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紂王令推上法場,斬之老母。——《武王伐紂平話》
◎ 之 zhī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領屬關系或一般的修飾關系
謝庄少年之精技擊者。—— 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開火者,軍中發槍之號也。
(3) 又如:鍾鼓之聲;一家之長;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於主謂結構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吾見師之出。——《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5) 用於實詞與介詞之間
口之於味,有同耆也。——《孟子》
⑹ 古文中「處」是什麼意思
處1
(處)
chǔ(抄ㄔㄨˇ)
[1]居住:穴居野~.
[2]存在,置身:設身~地.~心積慮.~世.
[3]跟別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4]決定,決斷:~理.
[5]對犯錯誤或有罪的人給予相當的懲戒:~罰.~決.
[6]止,隱退:~暑.
處2
(處)
chù(ㄔㄨˋ)
[1]地方:~~.~所.
[2]點,部分:長~.好~.
[3]機關,或機關、團體、單位里的部門:辦事~.籌備~.
★部首: 夂 筆畫: 3 外筆畫: 2
⑺ 慎處文言文翻譯
一、譯文
孔子說:我死之後,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問:為什麼呢?」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相處,(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質比不上自已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
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孩子將來的情況)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
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咸魚的店鋪,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但本身卻也有魚的腥臭味了;放丹砂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放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因此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的選擇自己居處的環境。
二、原文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也好與賢已者處,賜也好說不若已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
故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三、出處
《孔子家語》
(7)處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孔子家語》一書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凡二十七卷,孔子門人所撰,其書早佚。
唐顏師古注《漢書》時,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語」。顏師古所雲今本,乃三國時魏王肅收集並撰寫的十卷本,王肅,東海郯(今山東郯城)人,曾遍注儒家經典,是鄭玄之後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主張微言大意,綜合治經,反對鄭玄不談內容的文字訓詁學派。
二、作品賞析
《孔子家語》詳細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門生的問對詰答和言談行事,對研究儒家學派(主要是創始人孔子)的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倫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論價值。
同時,由於該書保存了不少古書中的有關記載,這對考證上古遺文,校勘先秦典籍,有著巨大的文獻價值。其次書中的內容大都具有較強的敘事情,也就是說大多是有關孔子的逸聞趣事,所以,此書又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三、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的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對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⑻ 文言文中"克"是什麼意思出自何處
1.戰勝 《韓非子。初見秦》:秦戰未嘗不克。
2。能 《尚書》: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3。剋制 《後漢書》:奉公克己~~
4。通「刻」 《史記》:更克面,平斗斛,度量,文章。
5。預定時間 《後漢書》:與剋期具直,無或違者.
⑼ 古文中跟處同個意思的子有哪些
地,都是「地點、位置」的意思
⑽ 《舊唐書》李軌傳的文言文翻譯
翻譯:
李軌字處則,是涼州姑臧縣人。略知書籍,頗有智辯。其家以財富稱雄於邊郡,喜好周濟別人,受到鄉人稱贊。隋大業年間,補任鷹揚府司兵。薛舉作亂於金城郡時,李軌與同郡人曹珍、關謹、梁碩、李斌貝、安仁等人商議說:「薛舉殘暴兇悍,其兵必來侵擾。
郡吏軟弱膽怯,不足以議大事。今應同心盡力,占據河右,以觀天下變化,豈能束手讓妻子兒女為人所掠呢!」眾人同意這個計劃,議定一同舉兵,然而無人敢任首領。曹珍說:「我聞知讖書說,李氏當稱王於天下。
如今李軌有賢能,豈非天意嗎!」於是共同降階拜見以聽命李軌。安仁在夜間率領胡人進入內苑城中,樹旗大呼,李軌集聚眾人加以響應,收捕虎賁郎將謝統師、郡丞韋士政,於是自稱河西大涼王,署置官屬,全都依照開皇舊例。
起初,突厥曷娑那可汗之弟達度闕設內附朝廷,保其部落於會寧川中,到此時自稱可汗,降於李軌。關謹等商議盡殺隋官,分其家產。李軌說:「各位既已推舉本人為主,就應聽我約束。如今以義起兵,意在救亂,殺人取財是賊寇行為,怎能取得成功呢?」
便任命謝統師為太僕卿,韋士政為太府卿。時逢薛舉兵前來侵犯,李軌派遣將領擊敗於昌松,斬首二千級,其餘全被俘虜,李軌放還其眾。李斌貝說:「如今竭力奮戰而俘其眾,又縱還以資助敵方,不如全都坑殺為妥。」
李軌說:「不能這樣做。如天命歸我,應擒其主子,此輩士卒皆為我有。不然的話,留此又有何用?」於是遣返其俘虜。不久,攻拔張掖、敦煌、西平、木包罕等郡,盡有河西之地。
武德元年(618),高祖正要謀攻薛舉,派遣使者前往涼州,下達璽書慰勞結好,稱李軌為從弟。李軌大喜,派遣其弟李懋入朝。高祖拜李懋為大將軍,送還涼州,下詔鴻臚少卿張俟德持節冊拜李軌為涼王、涼州總管,給予羽葆鼓吹一部。
時逢李軌僭稱帝號,建立紀元年號為安樂,命其子伯玉為太子,長史曹珍為尚書左僕射,攻陷河州。俟德到達後,李軌召集部下商議說:「李氏據有天下,是歷運所屬,已經占據京邑。一姓不可競立,如今除去帝號,東向接受冊封,行嗎?」
曹珍說「:隋亡天下,英雄競起,稱王稱帝,瓜分鼎峙。唐國自保關中、雍州,大涼自處河右,何況已為天子,怎能接受別人的官爵呢?如非要以小事大,可依照蕭察舊例,自稱梁帝而稱臣於周。」李軌接受這個意見,便派偽尚書左丞鄧曉來朝,奉上文書自稱「從弟大涼皇帝」。
高祖發怒說:「李軌稱我為兄,這是不願臣服啊。」囚禁鄧曉而不遣還。起初,李軌以梁碩為謀主,授職吏部尚書。梁碩有謀略,眾人怕他,梁碩見從前西域遷來的胡人種族繁盛,曾勸李軌加以提防,因而與戶部尚書安仁交惡;
李軌之子仲琰曾問候梁碩,梁碩不為他起身,仲琰很是反感。於是一起誣陷梁碩。李軌不察實情,持毒於其家殺害梁碩,由此故人漸漸心懷疑懼,不為軌所用。當時有胡巫妄言「:天帝將派遣玉女從天而降。」便招集兵士修築樓台以候玉女降臨,靡費錢財甚多。
時逢年飢,以致發生人吃人之事,李軌盡其家資予以賑濟,仍不足供給,便商議開倉發糧,曹珍也勸他這樣做。
謝統師等人是從前的隋官,內心不附李軌,常常引進群胡結為黨羽,排擠其用事舊臣,想因此事離散其眾,便當廷詰難曹珍說:「百姓餓死者盡是弱而不任事的人,壯勇之士終不為此困頓。況且倉儲糧食要備意外之需,豈能胡亂施惠於弱小之人呢?
僕射如想附合下情,就不是為國考慮了。」李軌說:「對。」便關倉而不發糧。其部下更加怨恨,都想叛亡而去。那時安修仁之兄興貴本在長安,自己上表請去涼州招慰李軌。
原文:
李軌,字處則,涼州姑臧人。略知書,有智辯。家以財雄邊,好賙人急,鄉黨稱之。隋大業中,補鷹揚府司兵。薛舉亂金城,軌與同郡曹珍、關謹、梁碩、李贇、安修仁等計曰:「舉暴悍,今其兵必來。吏孱怯,無足與計者。
欲相戮力,據河右,以觀天下變,庸能束手以妻子餌人哉?」眾允其謀,共舉兵,共降拜以聽命。自稱河西大涼王。武德元年冬,軌僭稱尊號,以其子伯玉為皇太子,長史曹珍為左僕射。謹等議盡殺隋官,分其產。
軌曰:「諸公既見推,當稟吾約。今軍以義興,意在救亂,殺人取財是為賊,何以求濟乎?」會薛舉遣兵來侵,軌遣將敗之昌松,斬首二千級,悉虜其眾,軌縱還之。李贇曰:「今力戰而俘,又縱以資敵,不如盡坑之。」
軌曰:「不然。若天命歸我,當禽其主,此皆我有也;不者,徒留何益?」遂遣之。未幾,悉有河西。初,軌以梁碩為謀主,授吏部尚書。碩有算略,眾憚之,嘗見故西域胡種族盛,勸軌備之,因與戶部尚書安修仁交怨;
又軌子仲琰嘗候碩,碩不為起,仲琰憾之。乃相與譖碩。軌不察,齎鴆其家殺之,繇是故人稍疑懼,不為用。屬薦飢,人相食,軌毀家貲賑之,不能給,議發倉粟,曹珍亦勸之。
謝統師等故隋官,心內不附,每引結群胡排其用事臣,因是欲離沮其眾,乃廷詰珍曰:「百姓餓死皆弱不足事者,壯勇士終不肯困。且儲廩以備不虞,豈宜妄散惠孱小乎?僕射苟附下,非國計。」軌曰:「善。」乃閉粟。下益怨,多欲叛去。會修仁兄興貴本在長安,自表詣涼州招軌。
此文出自後晉·劉昫《舊唐書·李軌傳》
(10)處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
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里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關於唐代前期的歷史,吳兢、韋述、於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繼編寫的《唐書》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實錄對唐初至唐代宗時期的歷史事件記述較為完整。
一般認為,五代紛亂之時,唐代遺聞往事,雖懸詔購求,而所得無幾,故這部唐史援據較少,而其前半則「全用實錄、國史舊本」。(在研究新、舊《唐書》的論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學者趙翼的說法:「《舊唐書》前半全用實錄、國史舊本」 ,並由此判定《舊唐書》的史源。
作者簡介:
劉昫(公元887—946年),字耀遠,涿州歸義(今屬河北雄縣)人,五代時期歷史學家,後晉政治家。後唐庄宗時任太常博士、翰林學士。後晉時,官至司空、平章事。後晉出帝開運二年(945年)受命監修國史、負責編纂《舊唐書》。其是二十四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