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文言文
Ⅰ 傅昭字茂遠的古文
1、原文:
傅昭字茂遠,北地靈州人,晉司隸校尉成七世孫也。祖和之.父淡,善三禮,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誕,誕反坐誅。
昭六歲而孤,哀毀如成人,為外祖所養。十歲,於朱雀航賣歷日,雍州刺史袁顗見而奇之。顗嘗來昭所,昭讀書自若,神色不改。顗嘆曰:「此兒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聞而悅之,因欲致昭。
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稱昭於廷尉虞願,乃遣車迎昭。時願宗人通之在坐,並當時名流。
通之貽昭詩曰:「英妙擅山東,才子傾洛陽,清塵誰能嗣?及爾遘遺芳。
」太原王延秀薦昭於丹陽尹袁粲,深見禮,辟為郡主簿,使諸子從昭受學。會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昭有其半焉。粲每經昭戶,輒嘆曰:「經其戶寂若無人,披其室其人斯在,豈非名賢?」尋為總明學士、奉朝請。
齊永明中,累遷尚書儀曹郎。先是御史中丞劉休薦昭於齊武帝,永明初,以昭為南郡王侍讀。王嗣帝位,故時臣隸爭求權寵,唯昭及南陽宗夬保身而已,守正無所參入,竟不罹禍。明帝踐阼,引昭為中書通事舍人。
時居此職者,皆權傾天下,昭獨廉靜無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糲。常插燭板床,明帝聞之,賜漆合燭盤,敕曰:「卿有古人之風,故賜卿古人之物。」累遷尚書左丞。
梁武帝素重昭,梁台建,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著作,兼御史中丞。天監三年,兼五兵尚書,參選事。四年即真。歷位左戶尚書,安成內史。郡自宋來,兵亂相接,府舍稱凶。每昏旦間,人鬼相觸,在任者鮮以吉終。
及昭至,有人夜見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騰虛而去。歷秘書監,太常卿,遷臨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後太守皆自封固,專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與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縣令嘗餉栗,置絹於簿下,昭笑而還之。普通五年,為散騎常侍、金紫光祿大夫。
昭所蒞官,常以清靜為政,不尚嚴肅。居朝廷,無所請謁,不畜私門生,不交私利。終日端居,以書記為樂,雖老不衰。博極古今,尤善人物。魏、晉以來,官宦簿 閥,姻通內外,舉而論之,無所遺失,世稱為學府。
性尤篤慎,子婦嘗得家餉牛肉以進昭,昭召其子曰:「食之則犯法,告之則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負暗室,類皆如此。後進宗其學,重其道,人人自以為不逮。卒,謚曰貞。
(1)茂文言文擴展閱讀:
1、文中所指的《三禮》是古代漢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儀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
2、文章中的「學士」最早是指在國學讀書的人,魏晉時指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魏晉以後是指以文字技巧供奉朝廷的官吏。
3、文中所說的「門生」在中國東漢稱儒學宗師親自授業者為弟子,轉相傳授者為門生;科舉考試,考生得中進士後,對主考官亦稱「門生」。
4、而主人公傅昭做事專注,很受欣賞。他做雍州刺史袁顗的門客時,袁顗認為他讀書時神情不一般,必定成為人才;袁粲也因其專注稱其有名人賢士之風。為官廉潔,沒有貪念。在任中書通事舍人時,他廉潔清靜,不幹預別人的事;生活簡朴,明帝贊他有古人的風范,贈給他漆盒燭盤等物。
5、傅昭為人守正,備受仰慕。他時常以清靜施政,不因私利與人交往;京城的後輩很崇尚他的學問,尊重他的道義,都認為自己比不上他
Ⅱ 到洽,字茂文言文全文翻譯
(原文)到洽,字茂㳂(yan),彭城武原人也。宋驃騎將軍到彥之曾孫。祖到仲度,驃騎江夏王從事中郎。父到坦,齊中書郎。
洽年十八,為南徐州迎西曹行事。洽少知名,清警有才學士行。時謝朓文名甚盛,見洽,深相賞好,日引與談。謝朓嘗謂洽曰:「君非直名人,乃亦兼資文武!」洽覩時方亂,築室幽居,人號居士。任昉訪之,嘆曰:「此子日下無雙。」梁武帝問待詔丘遲曰:「到洽何如到沆、到溉?」遲對曰:「正清過於沆,文章不減溉,加以清言,殆將難及。」即召為太子舍人。侍宴華光殿,賦二十韻詩,辭最工;賜絹二十匹。帝謂任昉曰:「諸到可謂才子。」
累遷御史中丞,出為尋陽太守。大通元年卒,年五十一,謚曰理。子到仲舉,官至尚書令 。著有文集十一卷,《隋書·經籍志》傳於世。
(譯文大意)到洽,字茂㳂(yan),彭城武原人士。宋驃騎將軍到彥之的曾孫。祖父到仲度,驃騎江夏王從事中郎。父親到坦,齊國中書郎。
洽十八歲,為南徐州迎西曹行事。到洽年輕時就有名氣,清高機警有才學。當時謝朓詩文的名氣很大,見到到洽,深深被他的相貌和氣質所打動。經常與之交談。謝朓曾經對到洽說:「你不僅僅是名人,也是兼備文武!」治覩當時正在混亂,築室幽居,人們稱他為居士。任昉訪問他,感嘆說:「這孩子天下無雙。」梁武帝詢問待詔丘遲說:「到洽怎麼樣?到洽比沆、到洽比溉如何?」丘遲回答說:「正清過於我,文章不遜於溉,加以清言,幾乎很難企及。」梁武帝隨即就召到洽為太子舍人。侍宴華光殿,賦二十韻之詩,辭藻工整;梁武帝賜給到洽絹二十匹。皇帝對任防說:「各位,到洽真可以稱為才子。」
屢經升遷,後為御史中丞,出京任尋陽太守。大通元年去世,五十一歲,謚號理。兒子到仲舉,官至尚書令。著書有文集十一卷,《隋書.經籍志》流傳於世。
(南朝梁 大臣,劉宋驃騎將軍到彥之曾孫。)
Ⅲ 這些樹很茂盛.翻譯成文言文怎麼講
「這些樹很茂盛」完全可以與文言文相對照,例如:
指示代詞「這些」可譯為:此;副詞「很」可譯為:甚;形容詞「茂盛」可譯為:茂。加之這句話具有表認定的意思,屬論斷句。
所以,「這些樹很茂盛」的文言大意是:此樹甚茂也。
Ⅳ 幫我翻譯一個文言文吧 謝謝!——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譯文:
居住在窮荒山野的地方,可以登高望遠,可以整日坐在繁茂的樹下,可以用清泉洗滌以自我潔凈。從山上采來的水果,甜美可食:從水中釣來的魚蝦,鮮嫩可口。作息沒有定時,只求安定舒適。
與其當面受到稱贊,哪裡比得上背後不受毀謗;與其身體受到享樂,哪裡比得上心中沒有憂慮。不受官職的約束,也不受刑罰的懲處。既不了解國家的治亂,也不打聽官吏的升降。(這就是)不被時代賞識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我就去做這樣的事。
(4)茂文言文擴展閱讀:
選文出自韓愈的《送李願歸盤谷序》,《送李願歸盤谷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寫給友人李願的一篇贈序。韓愈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願回盤谷隱居之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傾吐他的不平之氣,並表達他羨慕友人隱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韓愈從貞元二年(786)18歲到京師求仕,直到貞元十八年(802)34歲,才被授以四門博士。在這十幾年中,仕途一直不順利。他四次參加考試,直到貞元八年,才登進士第;但以後連續三次參加吏部博學宏詞考試,均未中選,因此沒有授予官職。
他求仕心切,於貞元十一年春,連續三次上書宰相,要求仕進,均被置之不理。不得已先後在汴州、徐州幕府中任職,鬱郁不得志。到了貞元十七年(801)又赴京師求仕。韓愈求仕,不只是為了求得衣食,更重要的是為了實現救世的志願。
這篇《送李願歸盤谷序》就是他在貞元十七年33歲時又到京師後寫的。當時,他求官未遂,心情郁悶,滿腹牢騷。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流露出了不遇之嘆,不平之鳴。
Ⅳ 茂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①<形>草木茂盛的樣子。《秋聲賦》:「豐草綠縟而爭茂。」
②<形>美;善;有才德。《詩經·還》:「子之茂兮。」
【茂才】後漢稱秀才為茂才。
【茂年】壯年。
Ⅵ 蕭介,字茂鏡文言文閱讀
出處《梁書 列傳 卷四十一》
蕭介,字茂鏡,蘭陵人也。祖思話,宋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父惠茜,齊 左民尚書。介少穎悟,有器識,博涉經史,兼善屬文。齊永元末,釋褐著作佐郎。 天監六年,除太子舍人。八年,遷尚書金部郎。十二年,轉主客郎。出為吳令,甚 著聲績。湘東王聞介名,思共游處,表請之。普通三年,乃以介為湘東王諮議參軍。 大通二年,除給事黃門侍郎。大同二年,武陵王為揚州刺史,以介為府長史,在職 清白,為朝廷所稱。高祖謂何敬容曰:「蕭介甚貧,可處以一郡。」敬容未對,高 祖曰:「始興郡頃無良守,嶺上民頗不安,可以介為之。」由是出為始興太守。介 至任,宣布威德,境內肅清。七年,征為少府卿,尋加散騎常侍。會侍中闕,選司 舉王筠等四人,並不稱旨,高祖曰:「我門中久無此職,宜用蕭介為之。」介博物 強識,應對左右,多所匡正,高祖甚重之。遷都官尚書,每軍國大事,必先詢訪於 介焉。高祖謂朱異曰:「端右之材也。」中大同二年,辭疾致事,高祖優詔不許。 終不肯起,乃遣謁者僕射魏祥就拜光祿大夫。
太清中,侯景於渦陽敗走,入壽陽。高祖敕防主韋默納之,介聞而上表諫曰:
臣抱患私門,竊聞侯景以渦陽敗績,只馬歸命,陛下不悔前禍,復敕容納。臣 聞凶人之性不移,天下之惡一也。昔呂布殺丁原以事董卓,終誅董而為賊;劉牢反 王恭以歸晉,還背晉以構妖。何者?狼子野心,終無馴狎之性;養虎之喻,必見飢 噬之禍。侯景獸心之種,鳴鏑之類。以凶狡之才,荷高歡翼長之遇,位忝台司,任 居方伯;然而高歡墳土未乾,即還反噬。逆力不逮,乃復逃死關西;宇文不容,故 復投身於我。陛下前者所以不逆細流,正欲以屬國降胡以討匈奴,冀獲一戰之效耳。 今既亡師失地,直是境上之匹夫。陛下愛匹夫而棄與國之好,臣竊不取也。若國家 猶待其更鳴之晨,歲暮之效,臣竊惟侯景必非歲暮之臣。棄鄉國如脫屣,背君親如 遺芥,豈知遠慕聖德,為江淮之純臣!事跡顯然,無可致惑。一隅尚其如此,觸類 何可具陳?
臣朽老疾侵,不應輒干朝政。但楚囊將死,有城郢之忠;衛魚臨亡,亦有屍諫 之節。臣忝為宗室遺老,敢忘劉向之心?伏願天慈,少思危苦之語。
高祖省表嘆息,卒不能用。
介性高簡,少交遊,惟與族兄琛、從兄眎素及洽、從弟淑等文酒賞會,時人以 比謝氏烏衣之游。初,高祖招延後進二十餘人,置酒賦詩。臧盾以詩不成,罰酒一 斗,盾飲盡,顏色不變,言笑自若;介染翰便成,文無加點。高祖兩美之曰:「臧 盾之飲,蕭介之文,即席之美也。」年七十三,卒於家
Ⅶ 范百祿傳文言文及翻譯
譯文:
范百祿字子功,是范鎮兄長范鍇的兒子,成都華陽人。進士及第後,又被舉薦為才識兼茂科。熙寧年間,鄧綰舉薦他擔任御史,他推辭不就任。後來擔任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一職,又在直集賢院兼職。熊本處理瀘州蠻人造反一事,有一位蠻人首領招架不住,請求投降,裨將賈昌言想殺了對方作為功勞,范百祿吩咐他別這樣做,對方不聽。
范百祿就過去對熊本說:「殺降將不祥,使千人存活才能福及子孫。何必縱容驕兵悍將橫行境內呢?」熊本驚懼,立刻下令阻止手下。與徐禧處理李士寧的案件,上奏朝廷說李士寧使童婦迷惑,以致生出不軌之心,罪該萬死不可赦免。徐禧偏袒李士寧,認為他無罪。執政者支持徐禧,貶范百祿為監宿州酒。哲宗即位後,范百祿升任中書舍人。
司馬光恢復差役法,擔心官吏受賄,想加上流配的刑罰。范百祿堅決勸他說:「百姓今天做了官,被受人賄賂,第二天罷官,就用財賄賂別人。如果用重典處罰,黥面赭衣之人必將堵滿道路。」司馬光醒悟(明白)說:「如果沒有你所說,我真是不了解(知曉)。」這項工作於是就停下來。
改吏部侍郎。有議者想淘汰胥吏,呂大防主張淘汰一半,百祿說:「不可。如果淘汰一半那麼失職的人會很多,不如慢慢清理他們,到現在缺少的職位不要補人,沒幾年,就能少一半人了。」呂大防不聽。都水王孝先討論回河故道的事情,呂大防心裡向著他,命令范百祿去視察。范百祿認為東流之水高仰,但河勢卻順流而下,沒法回河。
就回去上報事情的情形,並且拿出神宗皇帝下令的不要堵塞故道的詔書一並上呈。呂大防仍然說:「大河東流,是中原最危險之事,現在塘濼已經壞了,界河淤泥充積,黃河將要往北改道了。」范百祿說:「塘濼有阻擋敵寇之名,卻無抵禦敵寇之實。假如黃河向北改道,敵人就會有處於下游被水沖襲的憂慮,這對我們是有利的。
先帝公開頒布的詔書都在,為何胡亂動搖它。」於是事情停下。不久兼任侍讀,進封翰林學士。向皇帝進言分別邪正的方法,引導皇上知道做哪些事的人是公正之人,做哪些事的人是姦邪之人,林林總總,共二十多條。希望匯總這些事情來察看情形,則誰邪誰正就清楚了。百祿憑借龍圖閣學士的身份任開封府知府,勤懇為民辦事,監獄里無關押之囚,屬下欲把牢里空無一人之事告訴百祿。
百祿說,千里方圓的京畿卻無一人入獄,這是皇上的仁德,不是府尹的功勞。不許。數月後,又擔任翰林學士,被封為中書侍郎。百祿說:「這是三代以來的禮數,為何又想合祭呢?『成命』之頌,祭祀天地,都歌唱此詩,也就如同春夏祈谷而歌唱《噫嘻》,也難道是為了一次祭祀嗎?」爭議了很久沒有決斷,直到被皇帝詢問。掛了,享年六十五,朝廷贈封他為銀青光祿大夫。
原文:
范百祿字子功,范鎮兄鍇之子也,成都華陽人。第進士,又舉才識兼茂科。熙寧中,鄧綰舉為御史,辭不就。提點江東、利、梓路刑獄,加直集賢院。熊本治瀘蠻事,有夷酋力屈請降,裨將賈昌言欲殺以為功,百祿諭之不聽,往謂本曰:「殺降不祥,活千人者封子孫。奈何容驕將橫境內乎?」本矍然,即檄止之。與徐禧治李士寧獄,奏士寧熒惑童婦,致不軌生心,罪死不赦。
禧右士寧,以為無罪。執政主禧,貶百祿監宿州酒。哲宗立,遷中書舍人。司馬光復差役法,患吏受賕,欲加流配。百祿固爭曰:「民今日執事,受謝於人,明日罷役,則以財賂人。苟繩以重典,黥面赭衣必將充塞道路。」光悟曰:「微君言,吾不悉也。」遂已。
改吏部侍郎。議者欲汰胥吏,呂大防趣廢其半,百祿曰:「不可。廢半則失職者眾,不若以漸消之,自今闕吏勿補,不數歲,減斯過半矣。」不聽。都水王孝先議回河故道,大防意向之,命百祿行視。百祿以東流高仰,而河勢順下,不可回,即馳奏所以然之狀,且取神宗詔令勿塞故道者並上之。大防猶謂:「大河東流,中國之險限。今塘濼既壞,界河淤淺,河且北注矣。」
百祿言:「塘濼有限寇之名,無禦寇之實。借使河徙而北,敵始有下流之憂,乃吾之利也。先帝明詔具在,奈何妄動搖之。」乃止。俄兼侍讀,進翰林學士。為帝言分別邪正之目,凡導人主以某事者為公正,某事者為姦邪,以類相反,凡二十餘條。願概斯事以觀其情,則邪正分矣。以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勤於民事獄無繫囚僚吏欲以圄空聞百祿曰千里之畿無一人之獄此至尊之仁非尹功也。
不許。經數月,復為翰林學士,拜中書侍郎。祿曰:「此三代之禮,奈何復欲合祭乎?『成命』之頌,祀天祭地,均歌此詩,亦如春夏祈谷而歌《噫嘻》,亦豈為一祭哉?」爭久不決,質於帝前。薨,年六十五,贈銀青光祿大夫。
出處:《宋史·范百祿傳》列傳第九十六
(7)茂文言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脫脫,阿魯圖的《宋史·范百祿傳》,《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於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先後主持修撰。《宋史》與《遼史》、《金史》同時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龐大的一部官修史書。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 脫脫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舊政,復科舉取士。脫脫主編的著作有《遼史》、《宋史》、《金史》。
Ⅷ 帶有"茂"和"強"字的古文
草不潰茂。——《詩·大雅·召卬》
種之黃茂。——《詩·大雅·生民》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曹操《觀滄海》
德音是茂。——《詩·小雅·南山有台》。
桐生茂豫。——《漢書·禮樂志》。
以旌茂功,以慰劬勞。——《三國志·吳志》
子之茂兮。——《詩·齊風·還》。
廣延茂士。——《漢書·朱邑傳》
茂材異等。——《漢書·武帝紀》。
出文多者,才知(智)茂。——王充《論衡》
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以強壯出。——《漢書·李廣蘇建傳》
剛健強力。——宋·
蘇軾《教戰守》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學記》
強焉日有孳孳。——《禮記·表記》
大臣強諫。——《戰國策·趙策》
強忍與言。——明·
宗臣《報劉一丈書》
將軍強留之。——清·
魏禧《大鐵椎傳》
而強假焉。——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希望能夠幫到您~
Ⅸ 這些樹很茂盛.翻譯成文言文怎麼講
「這些樹很茂盛」完全可以與文言文相對照,例如:
指示代詞「這些」可譯為:此版;副詞「很」權可譯為:甚;形容詞「茂盛」可譯為:茂。加之這句話具有表認定的意思,屬論斷句。
所以,「這些樹很茂盛」的文言大意是:此樹甚茂也。
Ⅹ 茂叔斷案文言文翻譯
原文: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人。原名敦實,避英宗舊諱改焉。以舅龍圖閣學士鄭向任,為分寧主簿。有獄久不決,敦頤至,一訊立辨。邑人驚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薦之,調南安軍司理參軍。有囚法不當死,轉運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眾莫敢爭,敦頤獨與之辯,不聽,乃委手版歸,將棄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逵悟,囚得免。
翻譯:
周敦頤,字茂叔,道州營道縣人。原名敦實,因避諱英宗皇帝舊名而改為敦頤。由於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的推薦,做了分寧縣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決,周敦頤到任後,只審訊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縣里的人吃驚地說:「老獄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薦他,調任他到南安擔任軍司理曹參軍。有個囚犯根據法律不應當判處死刑,轉運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個殘酷兇悍的官僚,大家沒人敢和他爭,敦頤一個人和他爭辯,王逵不聽,敦頤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辭官而去,說:「像這樣還能做官嗎,用殺人的做法來取悅於上級,我不做。」王逵明白過來了,這個囚犯才免於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