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庶吉士文言文

庶吉士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1-30 07:21:15

『壹』 賣蒜老叟文言文翻譯

《賣蒜老叟》又名《賣蒜叟》,是清代袁枚寫的一篇古文。文章寫的是一個以賣大蒜為業的老人,他職業雖然普通,但有著神奇的功力的故事。【原文】 南陽縣有楊二相公者,精於拳勇。能以兩肩負兩船而起,旗丁數百以篙刺之,篙所觸處,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時,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場傳授槍棒,觀者如堵。忽一日,有賣蒜叟,龍鍾傴僂,咳嗽不絕聲,旁睨而揶揄之。眾大駭,走告楊。楊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磚牆,陷入尺許,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牆,不能打人。」楊愈怒罵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廣約眾人,寫立誓劵。令楊養息三日,老人自縛於樹,解衣露腹。楊故取勢於十步外,奮拳擊之。老人寂然無聲。但見楊雙膝跪地,叩頭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夾入老人腹中,堅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縱之,已跌出一石橋外矣。老人徐徐負蒜而歸,卒不肯告人姓氏。【譯文】 南陽縣有個叫楊二的,精通拳術,他可以用兩個肩膀扛起兩艘船站起來,幾百個船工用蒿刺他,蒿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斷裂。楊二帶著他的學生在常州地區習武弄棒,每當他在演武場傳授槍棒時,來圍觀的人非常多,像一堵牆一樣。有一天,有一個賣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著眼睛看,還出言嘲笑他。眾人很驚駭,跑去告訴楊二。楊二聽說後大怒,把老人叫過來,在他面前用拳頭打磚牆,拳頭陷入磚牆一尺多,然後輕視地對老人說:「老頭你能夠像我這樣嗎?」老人說:「你(這樣也就)能打牆壁,卻不能打人。」楊二更加生氣了,怒喝道:「老傢伙你能讓我打上一拳嗎?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著說:「我一個老頭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夠成全你的名聲,死了也沒什麼可怨恨的!」於是兩人就叫了很多人,當眾立了字據。老人讓楊二歇息三天,三天後,老人把自己捆在樹上,脫掉衣服露出肚皮,楊二因此在十步外擺好姿勢,(他)舉起拳頭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點聲音也沒有發出,只看到楊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著頭說:「晚輩知道錯了。」原來當楊二想拔出拳頭,卻發現已經被夾在老人的肚子里,動彈不得。楊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後,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開楊二,只見楊二已經摔得翻過一座橋了。老人慢慢背著他的蒜走了,始終不肯告訴大家他的名字。【寓意】 千萬不要因為有一點成績,有一些人誇獎你,你就以為自己當世無雙了。要時刻虛心求教,不要目中無人。要知道,強中自有強中手,人上人,天外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作者】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於翰林院討人厭庶吉士。乾隆七年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袁枚致力為文,著述頗豐,有《小倉山房詩文集》、《養母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一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在江寧(南京)隨園詩任天野話》、《隨園隨其中有一種「麵茶」,即是外調做有人提議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縣,政聲好,很得當時總督尹繼善的賞識。33歲父親亡故,辭官購置隋氏廢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一討人厭單。」此篇值得一提的是「茶酒單」一篇,此篇對於南北名茶均有所評述,此外還記載著不少茶制食品,頗有特色。可口;而「茶腿」是經過茶葉熏過的火腿,然而總裁們以為「語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著作,全書分須知單、戒單、海鮮單、雜素菜讓他猶太人月突然try一任天野是單、點心單、飯粥單……茶酒單等十四個方面。在須知單中他開宗明義地說:「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作須知單。」此篇可作為飲食通則,而戒單雲:「為求,這樣才派是「貧賤驕人」,格調派能將先天條件和後天努力相結合,創作出佳品,認為「詩文之作意用筆,如美人之發膚宋。他譏諷神韻是「木偶演戲」,肌理派是「開骨董店」,宗宋派是「乞兒搬家」。他也反對沈德潛的「溫柔敦厚」說,認為「孔子論巧笑,先天也;詩文之徵文用典,如美人之衣裳首飾,後天也」。主張文學應該進化,應有時代特色,反對宗唐不可偏廢,二者同源而異流,它們的關系是雙峰並峙,兩映日水分流。詩歌清新雋永,流轉自如。寫景詩飄宗詩可信者,『興觀群怨』也;不可信者,『溫柔敦厚』也」。主張駢文和散文並重,認為駢文與散文正如自然界的偶與奇一樣逸玲涉不庄,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主張直抒胸臆,寫出個人的「性情遭際」。主張「性靈」和「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和學歷作為創作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瓏。和他的詩歌主張與風格相似的詩人還有鄭燮、趙翼和黃他是性靈詩...

『貳』 明史瞿鑾傳文言文閱讀翻譯

翟鑾傳
翟鑾,字仲鳴,他的祖先原來是山東諸城人。他的曾祖父在北京當過錦衣衛校尉,就把家安在了京師。翟鑾本人考中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改選為庶吉士。正德初年,當上編修。劉瑾把翰林們改派各個部曹時,讓翟鑾當了刑部主事。不久又恢復原職,升為侍讀。
嘉靖年間,他幾經遷升,做了禮部右侍郎。六年(1527)春天,朝廷推舉閣臣,世宗的意思想用張孚敬,而張孚敬不在推舉的名單中,就命令再一次推舉,於是推出了翟鑾。因為宮廷中宦官有很多人稱贊翟鑾,世宗於是破格提用他。楊一清認為翟鑾名望太輕,請任用吳一鵬或者羅欽順,世宗不答應,命令讓翟鑾以吏部左侍郎兼學士的名義到文淵閣中值勤。不久賜給他一枚銀章,上刻「清謹學士」四個字。
翟鑾剛入閣時,楊一清、謝遷還在輔政,後來孚敬與桂萼也進來了,翟鑾對他們都小心侍奉。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賜給他們的銀章密封上書評論政事,翟鑾卻沒有什麼評論。世宗質問他,他磕頭認罪說「:陛下英明,我順承您的教導還來不及呢,能有什麼好建議呢?」世宗心裡很喜歡他做的回答。楊一清、桂萼、孚敬先後都被免除後,翟鑾一個人留下來執政兩個月。後來李時、方獻夫進來,地位都在翟鑾上邊,翟鑾也沒有什麼不高興。世宗幾次召李時和他進去問話,一次世宗問他們「:都察院決定抄沒谷大用的家產,合適嗎?」李時和翟鑾都是北方人,和宮廷中宦官要好,所以李時說「:這樣判決不合乎法律規定。」翟鑾說「:按照法律規定,判處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條:謀反、叛逆和姦黨。判刑如果不合乎法律規定,怎麼取信於天下呢?」世宗說:「大用在武宗時壞亂國事,不正是奸黨?」翟鑾就說「:陛下就是老天爺,春天生長萬物,秋天殺死萬物,有什麼不行的呢?」世宗最後還是從重判處了谷大用一案。
翟鑾後來因替生母守喪回家去了。除下喪服很長時間內不被召用。夏言、顧鼎臣當時在主持政府事務,翟鑾和他們商量希望召自己回朝。正好世宗即將南巡,擔心邊塞上發生戰爭,考慮派一名重臣前往巡視,夏言等就藉此機會推薦翟鑾擔任行邊使。十八年(1539)二月,翟鑾改任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前往上任,各處邊鎮上的文武將吏都接受他的管轄。世宗又撥出五十萬兩國庫銀給他犒賞邊防部隊。翟鑾在此期間東西往返跑了三萬多里路。第二年春天返回北京,世宗就讓他以原先的身份進入內閣。過去在大同,翟鑾曾經與總督毛伯溫商議過修復五堡,過甘肅時與總督劉天和商議過開拓嘉峪關,工程完成後翟鑾都受封蔭、嘉獎。
嘉靖二十一年(1542),夏言被免除了職務,翟鑾就擔任了首輔。當時他已經升到少保、武英殿大學士,又升為少傅、謹身殿大學士。嚴嵩剛入閣,翟鑾憑資歷地位在嚴嵩之上,權力卻遠遠不如嚴嵩大,但嚴嵩還是討厭他,容不下他。御史趙大佑彈劾翟鑾偏向自己的同年,吏部尚書許瓚也揭發翟鑾寫過請托信件,世宗都沒加追問。後來碰上翟鑾的兩個兒子汝儉、汝孝和他們老師崔奇勛的親戚焦清一同考中二十三年進士,嚴嵩就吩咐給事中王交、王堯日彈劾他們舞弊。世宗惱了,把這事交給吏部、都察院審查。翟鑾上書辯解,說自己當時在西苑值勤,不曾舞弊。世宗更加惱火,就勒令把翟鑾父子、奇勛、焦清和分考官、編修彭風、歐陽喚一並罷官為民,把主考官、少詹事江汝璧和鄉試主考官、諭德秦鳴夏、贊善浦應麒三人打入皇家監獄,都打了六十大棒,削除官職。
翟鑾當初在內閣時有自奉廉潔的名聲,中間居家守喪時甚至貧困到不能自給的程度。當他以行邊使身份起復以後,各邊鎮的文武將官無不騎著馬到郊外迎接,誰都怕不能使翟大人滿意,所贈送的禮品多得無法數。事後,翟鑾回京時的行裝滿載千百輛馬車,用這些東西贈送權貴,得以再次入閣,他的聲望一下子就敗壞完了。後來又受兒子的牽累,終於一蹶不振。翟鑾罷官以後過了三年死掉,終年七十歲。穆宗即位以後才給他恢復官職,謚文懿。

『叄』 彭時字純道的文言文。拜託了

【原文】
彭時,字純道,安福人。正統十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監國,令同商輅入閣預機務。聞繼母憂,力辭,不允,乃拜命。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尋進侍讀。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易儲,遷左春坊大學士。《寰宇通志》成,遷太常寺少卿。俱兼侍讀。
天順元年,徐有貞既得罪,岳正、許彬相繼罷。帝坐文華殿召見時,曰:「汝非朕所擢狀元乎?」時頓首。明日仍命入閣,兼翰林院學士。閣臣自三楊後,進退禮甚輕。為帝所親擢者,唯時與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賢,數召賢獨對。賢雅重時,退必咨之。時引義爭可否,或至失色。賢初小忤,久亦服其諒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壽皇太後上尊號,詔告天下。時欲推恩,賢謂一年不宜再赦。時曰:「非赦也,宜行優老典。朝臣父母七十與誥敕,百姓八十給冠帶,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賢稱善,即奏行之。
帝愛時風度,選庶吉士。命賢盡用北人,南人必若時者方可。賢以語時。俄中官牛玉宣旨,時謂玉曰:「南士出時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選十五人,南六人與焉。
門達構賢,帝惑之,曰:「去賢,行專用時矣。」或傳其語,時矍然曰:「李公有經濟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賢去,時不得獨留。」語聞,帝意乃解。
帝大漸,口占遺命,定後妃名分,勿以嬪御殉葬,凡四事,付閣臣潤色。時讀竟,涕下,悲愴不自勝。中官復命,帝亦為隕涕。
憲宗即位,議上兩宮尊號。中官夏時希周貴妃旨,言錢後久病,不當稱太後。而貴妃,帝所生母,宜獨上尊號。賢曰:「遺詔已定,何事多言。」時曰:「李公言是也。朝廷所以服天下,在正綱常。若不爾,損聖德非小。」頃之,中官復傳貴妃旨:「子為皇帝,母當為太後,豈有無子而稱太後者?宣德間有故事。」賢色變,目時。時曰:「今日事與宣德間不同。胡後表讓位,退居別宮,故在正統初不加尊。今名分固在,安得為比?」中官曰:「如是何不草讓表?」時曰:「先帝存日未嘗行,今誰敢草?若人臣阿意順從,是萬世罪人也。」中官厲聲怵以危語。時拱手向天曰:「太祖、太宗神靈在上,孰敢有二心!錢皇後無子,何所規利而為之爭?臣義不忍默者,欲全主上聖德耳。若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宜。」賢亦極言之,議遂定。及將上寶冊,時曰:「兩宮同稱則無別,錢太後宜加兩字,以便稱謂。」乃尊為慈懿皇太後,貴妃為皇太後。越數日,中官覃包至內閣曰:「上意固如是。但迫於太後,不敢自主,非二公力急,幾誤大事。」時閣臣陳文默無語,聞包言,甚愧。禮成,進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同知經筵。
成化改元,進兵部尚書,兼官如故。明年秋,乞歸省。三年二月詔趣還朝,《英宗實錄》成,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四年,慈懿太後崩,詔議山陵。時及商輅、劉定之言:「太後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為太後,詔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於義俱得。今梓宮當合葬裕陵,主當祔廟,此不易之禮。比聞欲別卜葬地,臣等實懷疑懼。竊謂皇上所以遲疑者,必以今皇太後萬壽後,當與先帝同尊,自嫌二後並配,非祖宗制。考之於古,漢文帝尊所生母薄太後,而呂後仍祔長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後仍祔太廟。今若陵廟之制稍有未合,則有乖前美,貽譏來葉。」於是諸大臣相繼言之。帝猶重違太後意,時偕朝臣伏文華門泣請。帝與太後皆感動,始從時議。彗見三台,時等言:「外廷大政固所當先,宮中根本尤為至急。諺雲『子出多母』。今嬪嬙眾多,維熊無兆。必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者已過生育之期故也。望均恩愛,為宗社大計。」時帝專寵萬貴妃,妃年已近四十,時故雲然。又言:「大臣黜陟,宜斷自宸衷,或集群臣僉議。不可悉委臣下,使大權旁落。」帝雖不能從,而心嘉其忠。
都御史項忠討滿四不利。朝議命撫寧侯朱永將京軍往赴。永故難其行,多所邀請。時惡其張大,且度軍可無行,第令整裝待。會忠馳奏,已圍賊石城。帝遣中官懷恩、黃賜偕兵部尚書白圭、程信等至閣議。時曰:「賊四齣攻剽,鋒誠不可當。今入石城自保,我軍圍甚固,此困獸易擒耳。」信曰:「安知忠不退師?」時曰:「彼部分已定,何故自退?且今出師,度何時到?」信曰:「來春。」時曰:「如此,益緩不及事。事成敗,冬月決矣。」信忿,出危言曰:「忠若敗,必斬一二人,然後出師。」眾危之,問時何見。曰:「觀忠疏曲折,知其能。若聞別遣禁軍,將退避不敢任,賊不可知矣。」時惟商輅然其言。至冬,賊果平,人乃大服。改吏部尚書。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閣視事,免朝參。是冬,無雪。疏言:「光祿寺采辦,各城門抽分,掊克不堪。而獻珍珠寶石者,倍估增直,漁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優詔褒納。畿輔、山東、河南旱,請免夏稅鹽鈔,及太僕寺賠課馬。京師米貴,請發倉儲五十萬石平糶。並從之。時以舊臣見倚重,遇事爭執無所避。而是時帝怠於政,大臣希得見。萬安同在閣,結中貴戚畹,上下壅隔,時頗懷憂。
七年,疾復作,乞致仕。帝慰留之,不得去。冬,彗復見,時言政本七事:一,毋惑佛事,糜金錢;二,傳旨專委司禮監,毋令他人,以防詐偽;三,延見大臣議政事;四,近幸賜予太多,工匠冒官無紀,而重囚死徙者,法不蔽罪。宜戒淫刑僭賞;五,虛懷受諫,勿惡切直;六,戒廷臣毋依違,凡政令失當,直言論奏;七,清理牧馬草地,減退勢要莊田。皆切中時弊。
寧晉伯劉聚為從父太監永誠請封謚,且乞祠額,禮部執故事卻之。帝特賜額曰「褒功」,命內閣擬封謚。時等言:「即予永誠,將來守邊內臣皆援此陳乞,是變祖宗法自今日始。」或言宋童貫封王,時曰:「貫封王在徽宗末年,豈盛世事耶?」乃寢。時每因災變上言,或留中,或下所司,多阻隔,悒悒不得志。五年以後,凡七在告,帝輒命醫就視,數遣內臣賜賚。十一年正月,以秩滿進少保。逾月卒,年六十。贈太師,謚文憲。
時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國,持正存大體,公退未嘗以政語子弟。有所論薦,不使其人知。燕居無惰容,服御儉約,無聲樂之奉,非其義不取,有古大臣風。
(見《明史 列傳第六十四李賢·呂原·子常·岳正·彭時·商輅·劉定之》)
【譯文】
彭時,字純道,安福人。正統十三年(1448),中第一名進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郕王監國,令彭時與商輅入閣參預機務。過後得知繼母去世,彭時極力推辭,皇上不允,他這才受命。當官一年多即參預大政,這還是前所未有。不久他進升為侍讀。
景泰元年(1450),因為戰事稍有平息,彭時獲准回家守孝。但他因此也憐逆了皇上。守孝期滿後,命他到翰林院供事,不再參與內閣事務。更換太子後,他升為左春坊大學士。《《寰寧通志》》修成後,他升為太常寺少卿。兩職他都兼任侍讀。
天順元年(1453),徐有貞已得罪,岳正、許彬也相繼被罷免。皇上坐文華殿召見彭時,說:「你不是膚所點的狀元嗎?」彭時叩頭。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閣,兼翰林院學士。閣臣自從三楊之後,進退之禮都很輕。為皇上所親自提拔的,只有彭時和岳正二人。而皇上正信任李賢,多次單獨召見李賢談話。李賢推重彭時,退下後一定向他咨詢。彭時常常引據大義,與他爭論是否可行,有時甚至動了真氣。李賢剛開始時有點不高興,時間長了也就服他誠懇正直,說:「彭公,真君子也。」
慈壽皇太後上尊號,下詔布告天下。彭時想請皇上推恩,李賢說一年之內不宜兩次大赦。彭時說:「不是要大赦,應該行優待老人的制度。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歲以上的應給與誥敕,百姓八十歲以上的給冠帶。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賢很贊賞,立即上奏實行。
皇上喜歡彭時的風度,選取庶吉士時,命令李賢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時那樣,才可任用。李賢對彭時說起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讀聖旨,彭時對牛玉說:「南方之士出於彭時之上的不少,怎能壓制他們?」過後,選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個在其中。
門達陷害李賢,皇上受到迷惑,說:「罷免李賢,那將專用彭時了。」有人傳出這句話,彭時很吃驚地說:「李公有經世濟國之才,怎可罷去?」於是極力為李賢申辯,並說:「如果李賢被罷去,彭時不能獨留。」皇上聽到這話,對李賢的怒意才消解。
皇上病危,口述遺命,確定後妃名份,不要用嬪御殉葬,共有四件事,交給閣臣潤色。彭時讀完後,涕淚流下,抑制不住悲愴之情。宦官回來復命,皇上也為之流涕。
憲宗即位後,彭時擬好兩宮太後的尊號上呈。宦官夏時希求周貴妃的旨意,說錢皇後久病,不當稱太後,而貴妃是皇上的生母,應該獨上尊號。李賢說:「遺詔已經做了規定,何用多言了彭時說:「李公的話很對。朝廷所以能夠服天下,就在於正綱常。如果不這樣,損害聖德不小。」過了一會兒,宦官又傳出貴妃的聖旨說:「子為皇帝,母應為皇太後,豈有沒有兒子而稱皇太後的?宣德年間有過慣例。」李賢臉色都變了,看著彭時。彭時說:「今日之事與宣德年間的不同。胡皇後上表讓位,退居別宮,所以在正統初年沒有給她加尊。現在名分固在,怎能相比?」宦官說:「如此你們何不起草讓位的表文?」彭時說:「先帝在世時沒有實行,現在誰敢起草?如果做人臣的曲意順從,那將是萬世罪人。」宦官厲聲警告他們。彭時拱手向天說:「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皇後無子,臣能謀到什麼利益而為她爭?臣所以不忍沉默,不過是想保全皇上聖德而已。如果皇上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太後為宜。」李賢也極力這么說。這意見才定了下來。到上寶冊時,彭時說:「兩宮同稱太後則沒有分別,錢太後宜加兩個字,以便稱呼。」於是尊她為慈懿皇太後,貴妃為皇太後。過了幾天,宦官覃包到內閣說:「皇上的意思本也是這樣,但迫於太後,不敢做主,如果不是二公力爭,幾乎誤了大事。」當時閣臣陳文沉默不語,聽了覃包的話後,很慚愧。禮成之後,彭時升為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同掌講經筵事務。
成化改元後,他升為兵部尚書,仍兼原有職務。第二年秋,他請回家省親。三年(1467)二月,皇上下詔催他回朝。《英宗實錄》修成,他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四年,慈懿太後去世,皇上下詔議建陵墓。彭時和商輅、劉定之說:「太後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她為太後,下詔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都得大義。現在太後梓宮應當合葬裕陵,她的神主應當附祭太廟,這是無可更改之禮。近來聽說要另擇地埋葬太後,臣等實是心懷疑懼。我們私下以為陛下之所以遲疑,是因為考慮到當今皇太後萬壽之後,應當與先帝同尊,因此擔心二後並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漢文帝尊生母薄太後,而呂後仍附祭長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哀妃,而劉後仍附祭太廟。現在如果陵廟之制稍有不合適,則會有背前人之美,受後人譏笑。」於是各大臣也相繼這么說。皇上仍擔心違背太後的意志,彭時與朝臣一起伏在文華門哭請,皇上與太後都很感動,這才聽從了彭時的建議。
彗星出現於三台,彭時等人說:「外廷大政固然應當先處理,宮中根本尤為至急。諺語說『子出多母』。現在殯牆嬪嬙眾多,卻沒有懷孕的先兆。這一定是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的人已過了生育年齡的緣故。望陛下均恩愛,為宗社著想。」當時皇上專寵萬貴妃,而貴妃年已近四十,所以彭時這么說。他又說:「大臣默退,應該由陛下決定,或者集中群臣商議。不可都交給臣下,使大權旁落。」皇上雖不能聽從,但心中稱贊他的忠誠。
都御史項忠討伐滿四不利,朝廷建議命撫寧侯朱永率京軍前往。朱永故意為難,提出許多要求。彭時討厭他胃口張得太大,並推測軍隊可不用出發,便令整裝以待。正好項忠飛報朝廷,說已把賊人圍在石城。皇上派宦官懷恩、黃賜與兵部尚書白圭、程信等人到內閣討論。彭時說:「賊人四齣攻掠,鋒芒誠然不可阻擋。現在他們人石城自保,我軍包圍得很堅固,他們不過是困獸,很容易擒獲。」程信說:「怎麼知道項忠不會退兵了彭時說:「他已部署妥當,為什麼自退?如果現在出兵,估計什麼時候到了程信說:「來年春天。」彭時說:「這樣的話,更加緩慢了,不頂事。事情的成敗,就在十二月決定了。」程信忿怒了,放出危言說:「項忠如果失敗了,一定要殺一兩個人,然後出兵。」眾人都很擔心,問彭時有什麼見解。彭時說:「看項忠奏疏中曲折,知道他很能幹。如果他聽說另派禁軍去,則可能會退避不敢負責,這樣賊人就難說了。」當時只有商輅贊同他的話。到冬月,賊人果然被討平,眾人這才大服。改任他為吏部尚書。
五年(1469),他患病請假。過了三個月,皇上催他到內閣辦事,免予朝參。這年冬,無雪。彭時上疏說:「光祿寺采辦,各個城門抽稅,都嚴重搜刮。而獻上珍珠寶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價值,掠取國庫財物。請革除這些弊端,以惠小民。」皇上優詔褒獎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畿輔、山東、河南干早,彭時請免除夏稅和鹽鈔,以及太僕寺索賠損失的官馬;京師米貴,請發出倉庫儲米五十萬石來平賣。皇上都聽從了。彭時以舊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極力爭執,毫不迴避。而那時候皇上怠於政事,大臣很少得到召見。萬安同在內閣,交結顯貴的宦官和外戚,使君臣上下隔絕,彭時很擔擾。
七年,彭時疾病又發作,請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彭時不能離去。這年冬,彗星又出現,彭時上書論關於為政之本七件事:一,不要惑於佛事,浪費金錢;二,傳聖旨專門委任司禮監,不要再任別的人,以防作弊;三,召見大臣議論政事;四,對近幸之人賜給太多,工匠冒官太濫,而犯重罪判死刑和流放的人,又不盡合法,應戒除濫加刑賞;五,虛心接受勸諫,不要厭惡懇切的直言;六,告誡廷臣不要模稜兩可,凡是政令失當,應該直言論奏;七,清理牧馬草地,減少權勢要人的莊田。這些意見都切中時弊。
寧晉伯劉聚為從父太監永誠請求封號和謚號,並請賜給祠堂匾額,禮部引慣例駁回。皇上特賜給匾額叫「褒功」,命內閣擬好封號和謚號。彭時等人說:「如果給了永誠,將來守邊的宦官都援引此例來要求,變更祖宗之法就是從今日開始了。」有人說宋代曾有童貫被封王,彭時說:「童貫封王在徽宗末年,怎能是盛世之事?」這要求遂罷了。
彭時常常因為有災變而上書,他的奏疏有的留中不發下來,有的發下有關部門,又多被阻隔,因此他鬱郁不得志。五年(1469)以後,他共休假七次,皇上總是命醫生去給他看病,還多次派宦官賞賜給他財物。十一年正月,他任滿進升為少保,過了一個月去世,終年六十歲。贈太師,謚文憲。
彭時在朝三十年,孜孜奉國,力持正理,保全大體,公事回來後從不對子弟談論政事。有什麼論奏和推薦,都不讓當事人知道。平時安居沒有懶惰之容,日常生活非常儉約,沒有聲伎歌舞之享受,不合大義的東西不取,有古大臣之風。

『肆』 急求文言文翻譯

劉健,字希賢,洛陽人。劉健小時候就很端正持重,和同鄉邑凈禹錫、白良輔一同游學,得到河東薛家的傳授。在天順(明英宗年號)四年考中進士,又選拔為庶吉士,主持編修典籍的職務。他謝絕交遊,閉門讀書,人們都把他當成木頭看待。但是他熟讀典故,有經濟天下的志向。成化(明憲宗年號)初年,他修纂了《英宗實錄》。劉健的學問深厚純粹,端正敢於直言,以天下為己任。清寧宮發生火災,太監李廣有罪自殺。劉健和李東陽、謝遷上疏說:「帝王在遇到災害時沒有不感到憂懼的,一直以來奸佞的人迷惑了皇上的視聽,賄賂的行為公開實行,賞和罰都失去了允當,災難、異常的事正是因為這發生的。現在幸好罪魁禍首死了,皇上的心頓悟了,但是殘余的罪惡勢力還沒有鏟除,長時間的弊端也沒有改革。希望皇上奮發圖強,提拔賢能的人,貶退奸佞的人,封賞和懲罰都公開,凡是該施行的,就不要再猶豫了,不要再因循守舊,省得以後後悔。」皇帝正稱贊他們的奏章,而李廣的同黨蔡昭等人不久就奉旨給李廣下葬、祭祀、立祠。劉健等極力權諫,皇上只取消了祠額這一項。民間評論官府、指陳時政,經常攻擊一些人,都不追究他們的責任。國子監的學生江熔彈劾劉健,李東陽截斷了他的奏章。皇帝為了安撫劉健,而把江熔發送到監獄里。劉健、李東陽二人極力營救,江熔才得以釋放。成化十三年四月,大同報告邊境警情,京城戒嚴。兵部請求考核北京軍營的各將領,皇帝派鎮遠侯顧溥都督團營。當時皇帝上朝經常取消,劉健等人勸說,皇上只是點頭而已。成化十四年秋,皇上因為發動戰爭缺乏餉銀,多次斥責徵收銀兩的官員。劉健等人說:「天下的財富,他們的產生也是有限的。如今每年的供應增加了好幾十倍,各方面的工作都追求新巧,紙筆錢都要好幾萬,國庫里所存的錢,不足以發放給將士。而皇宮里取用國庫的錢,動不動就四五十萬,宗親貴戚們求田宅、奪鹽利的,也有好幾千萬。土木工程越來越興盛,苛捐雜稅從沒停止,發放官員的薪水,以及內府工匠的工錢,每年每月都在增加,沒有停止的時候,錢怎麼能不缺呢?」如今陝西、遼東邊境的禍患很大,湖廣、貴州的軍隊要建立功勛,不知怎麼應付?希望陛下停止不必要的支出。親自實行節儉,為朝廷內外作榜樣,群臣就能夠都竭盡其能,尋求改革弊端的方法,這才是國家的大幸。」第二年四月,劉健又借災異的事情上奏了勤朝講、節財用、罷齋醮、公賞罰這幾件事。到了冬季,南京、鳳陽發生大水災,大臣大多都上奏時政,很久都沒有消停。劉健等人藉此極力上奏怠慢政事的壞處,請求皇上多聽意見,來振肅紀綱。皇帝都高興得採納了。

『伍』 求文言文翻譯

我繼續______嚴格說明來(強調源)軍隊紀律,要求各陣營積極訓練.責令水師緝拿海盜,海盜大多被擒拿.上游的四府有很多山,外地寄寓的居民租山建立居住的地方,聚集了很多游盪的土匪,派遣士兵搜山,捕捉誅殺他們的首領. 閩安所管轄的有琅琦島, 很多居民都違法謀取利益,閩安擒拿並治理他們.轉移水師駐地,建立炮台於是成為省城的門戶. 台灣向來多混亂,干擾大軍,趙慎畛十分憂慮這件事,盡數挑選有賢能的人來治理.鳳山的壞人楊良斌煽動眾人鬧事,下文書派遣巡道孔昭虔、知府孔傳穟前去剿匪治理,不到一個月就平定了.不勞煩士兵過海.老百姓進入山林砍伐樹木,,,,,,,,先寫這么多吧

『陸』 文言文明史傅珪原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編修,尋兼司經局校書。與修《大明會典》成,遷左中允。武宗立,以東宮恩,進左諭德,充講官,纂修《孝宗實錄》。時詞臣不附劉瑾,瑾惡之。謂《會典》成於劉健等,多所糜費,鐫與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實錄》成,進左中允,再遷翰林學士,歷吏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費宏為禮部尚書。禮部事視他部為簡,自珪數有執爭,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稱「大慶法王」。番僧乞田百頃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稱大慶法王與聖旨並。珪佯不知,執奏:「孰為大慶法王?敢與至尊並書,大不敬。」詔勿問,田亦竟止。

珪居閑類木訥者。及當大事,毅然執持,人不能奪,卒以此忤權幸去。教坊司臧賢請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請改鑄方印。珪格不行。賢日夜騰謗於諸閹間,冀去珪。流寇擾河南,太監陸誾謀督師,下廷議,莫敢先發。珪厲聲曰:「師老民疲,賊日熾,以冒功者多,僨事者漏罰,失將士心。先所遣已無功,可復遣耶?今賊橫行郊圻肘腋間,民囂然思亂,禍旦夕及宗社。吾儕死不償責,諸公安得首鼠兩端。」由是議罷。疏上,竟遣誾,而中官皆憾珪。御史張羽奏雲南災。珪因極言四方災變可畏。八年五月,復奏四月災,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災變六十九事。今自去秋來,地震天鳴,雹降星殞,龍虎出見,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與焉,災未有若是甚者。」極陳時弊十事,語多斥權幸,權幸益深嫉之。會戶部尚書孫交亦以守正見忤,遂矯旨令二人致仕。兩京言官交章請留,不聽。

珪歸三年,御史盧雍稱珪在位有古大臣風,家無儲蓄,日給為累,乞頒月廩、歲隸,以示優禮。又謂珪剛直忠讜,當起用。吏部請如雍言,不報。而珪適卒,年五十七。遣命毋請恤典。撫、按以為言,詔廕其子中書舍人。嘉靖元年錄先朝守正大臣,追贈太子少保,謚文毅。

『柒』 邱濬文言文翻譯,字

《明史》邱浚傳
【原文】
邱濬,字仲深,瓊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讀書,過目成誦。家貧無書,嘗走數百里借書,必得乃已。舉鄉試第一,景泰五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濬既官翰林,見聞益廣,尤熟國家典故,以經濟自負。古成化成化元年,兩廣用兵,濬奏記大學士李賢,指陳形勢,纚纚數千言。賢善其計,聞之帝,命錄示總兵官趙輔、巡撫都御史韓雍。雍等破賊,雖不盡用其策,而濬以此名重公卿間。秩滿,進侍講。與修《英宗實錄》,進侍講學士。《續通鑒綱目》成,擢學士,遷國子祭酒。時經生文尚險怪,濬主南畿鄉試,分考會試皆痛抑之。及是,課國學生尤諄切告誡,返文體於正。尋進禮部右侍郎,掌祭酒事。主濬以濬以真德秀《大學衍義》於治國平天下條目未具,乃博採群書補之。孝宗嗣位,表上其書,帝稱善,賚金幣,命所司刊行。特進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修《憲宗實錄》,充副總裁。弘治四年,書成,加太子太保,尋命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尚書入內閣者自濬始,時年七十一矣。濬以《衍義補》所載皆可見之行事,請摘其要者奏聞,下內閣議行之。帝報可。知明年明年,濬上言:「臣見成化時彗星三見,遍掃三垣,地五六百震。邇者彗星見天津,地震天鳴無虛日,異鳥三鳴於禁中。《春秋》二百四十年,書彗孛者三,地震者五,飛禽者二。今乃屢見於二十年之間,甚可畏也。願陛下體上天之仁愛,念祖宗之艱難,正身清心以立本而應務。謹好尚不惑於異端,節財用不至於耗國,公任使不失於偏聽。禁私謁,明義理,慎儉德,勤政務,則承風希寵、左道亂政之徒自不敢肆其奸,而天災弭矣。」因列時弊二十二事。帝納之。六年以目疾免朝參。主濬在濬在位,嘗以寬大啟上心,忠厚變士習。顧性褊隘,嘗與劉健議事不合,至投冠於地。言官建白不當意,輒面折之。與王恕不相得,至不交一言。六年大計群吏,恕所奏罷二千人。濬請未及三載者復任,非貪暴有顯跡者勿斥,留九十人。恕爭之不得,求去。太醫院判劉文泰嘗往來濬家,以失職訐恕,恕疑文泰受濬指,而言者嘩然,言疏稿出濬手。恕竟坐罷,人以是大不直濬。給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交章劾濬不可居相位,帝不問。逾年,加少保。八年卒,年七十六。贈太傅,謚文庄。齋濬廉濬廉介,所居邸第極湫隘,四十年不易。性嗜學,既老,右目失明,猶披覽不輟。議論好矯激,聞者駭愕。至修《英宗實錄》,有言於謙之死當以不軌書者。濬曰:「己巳之變,微於公社稷危矣。事久論定,誣不可不白。」其持正又如此。正德中,以巡按御史言賜祠於鄉。曰「景賢」。
【譯文】
丘浚,字仲深,海南瓊山人。幼年失去父親,母親李氏教他讀書,他看一遍就能背誦。家貧無書,曾經走數百里路借書,必定將書借到才罷休。考取鄉試第一名,景泰五年(1454),考中進士。改任庶吉士,授編修職。丘浚在翰林院任職後,見聞更加廣泛,尤其熟悉國家典故,以經國濟民自負。
成化元年(1465),兩廣有戰事,丘浚向大學士李賢上書,指明陳述形勢,井井有條數千言。李賢對他的謀劃很欣賞,向皇帝稟報,憲宗命將丘浚的謀劃抄寫下來,讓總兵官趙輔、巡撫都御史韓雍看。韓雍等攻破賊軍,雖然不完全是用丘浚的計謀,然而丘浚因此在朝臣中頗有威望,任職期滿,晉升為侍講。參與撰寫《英宗實錄》,升為侍講學士。《續通鑒綱目》成書,提升為學士,調任國子祭酒。當時學習經義的書,好尚奇險怪異之文,丘浚在主持南畿的鄉試時,在分考和會試中他都痛切地抑制這種文風。丘浚任職國子監後,他督促國學生時,尤為懇切地告誡他們將文體返歸正道。不久晉為禮部右侍郎,掌管祭酒事務。
丘浚認為真德秀著的《大學衍義》對於治國平天下的條目敘述得不完備,丘浚就博採群書補充了這些內容,寫成《大學衍義補》。孝宗繼位,他向孝宗呈上此書。孝宗認為該書不錯,賞賜黃金紙幣獎勵丘浚,並命令有關部門刊印發行。特別提升為禮部尚書,掌管詹事府的事務。充任修撰《憲宗實錄》的副總裁。弘治四年(1491),此書完成,加封丘浚為太子太保,不久兼任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要事務。尚書入內閣任職從丘浚開始,丘浚當時七十一歲。他認為《大學衍義補》所撰述的都可見之行動,請求摘其要點奏報皇帝,並下內閣商議付諸實行。孝宗批准他的請求。
第二年,丘浚上言道:「臣在成化年間見到彗星三次出現,遍掃三垣,方圓五六百里大地發生地震。近來彗星出現在天河,每天地震天鳴不已,怪鳥在宮中鳴叫三聲。《春秋》二百四十年,記載出現彗星三次,地震五次,飛禽兩次。現在卻在二十年之間屢次出現,非常令人害怕。希望陛下體會上天的仁愛,想到祖宗創業的艱難,修身清心以立根本,而適應政事的需要,謹慎對待自己所喜好、崇尚的東西,而不被異端所迷惑,節約財物,不至於耗費國家財富,公正地使用人才,不偏聽偏信,禁止以私事謁見請托,明確義理,保持節儉的品行,勤於政務,那麼,阿諛求寵、邪門旁道的亂政之徒就不敢為非做歹,天災就可以清除。」接著列舉二十二種時弊,孝宗都接受他的意見。六年(1493)由於眼病免去上朝。
丘浚在位時,曾經用寬大為懷啟發孝宗,以忠厚來改變士風。只是生性偏狹,曾與劉健在商議事情時,因意見不合,竟把帽子摔下地。言官說話不中他意,丘浚總是當面駁斥。他與王恕關系緊張,以至於不說話。六年(1493)考核群吏,王恕上奏章要罷免二千人。丘浚則請求未滿三年的仍任原職,無特別貪婪殘暴劣行的官吏仍留任,留下九十人。王恕爭辯無結果,要求離職。太醫院判劉文泰曾經與丘浚家有過來往,劉揭發王恕失職,王恕懷疑劉是受丘浚指使,而輿論大嘩,說疏稿是丘浚寫的。王恕竟由此事被罷官,人們由此對丘浚很有看法。給事中毛珵、御史宋惪、周津等紛紛上奏章彈劾丘浚不能位居相位,孝宗不理睬。過了一年,加封丘浚少保職。八年,丘浚去世,終年七十六歲。追贈太傅,謚號文庄。
丘浚清廉不苟取,所居府第低下狹小,四十年不換。生性嗜好學問,年老右眼失明,仍手不釋卷。所發議論好偏激,聽者感到驚駭。到修撰《英宗實錄》,有人說對於於謙之死應該按不軌判罪來記載,丘浚說:「土木堡之變,如果沒有於謙,國家就很危險。事情久已有了定論,於謙所受的冤枉不能不辯白清楚。」他如此主持正義。正德年間,明武宗採納巡按御史的建議,賜在丘浚家鄉為丘浚建立祠堂起名叫「景賢」。

『捌』 文言文《張宗璉傳》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

張宗璉,字重器,吉水人。永樂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錄囚廣東。仁宗即位,擢左中允。會詔朝臣舉所知,禮部郎中況鍾以宗璉名上。帝問少傅楊士奇曰:「人皆舉外吏,鍾舉京官,何也?」對曰:「宗璉賢,臣與侍讀學士王直將舉之,不意為鍾所先耳。」帝喜,曰:「鍾能知宗璉,亦賢矣。」由是知鍾,而擢宗璉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詔遣吏部侍郎黃宗載等十五人出厘各省軍籍,宗璉往福建。明年坐奏事忤旨,謫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軍籍,檄宗璉自隨。立受黠軍詞,多逮平民實伍,宗璉數爭之。立怒,宗璉輒卧地乞杖,曰「請代百姓死」,免株累甚眾。初,宗璉使廣東,務廉恕。至是見立暴橫,心積不平,疽廢背卒。常州民白衣送喪者千餘人,為建祠君山。宗璉蒞郡,不攜妻子,病亟召醫,室無燈燭。童子從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璉立卻之,其清峻如此。

翻譯:

張宗璉,字重器,吉水人。永樂二年進士,初為庶吉士,後授刑部主事,負責審察廣東囚犯的罪狀。仁宗即位,升左中允。皇帝令朝臣薦舉所知賢才以備任用,禮部郎中況鍾薦舉宗璉。仁宗問少傅楊士奇:「別人都舉薦外官,而鍾舉薦京官,何故?」士奇回答道:「宗璉是個賢才,臣與侍讀學士王直正准備薦舉,不料況鍾先行一步。」帝高興地說:「鍾能知宗璉,也是個賢才。」於是提升宗璉為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朝廷令吏部侍郎黃宗載等十五人至各省訂正軍籍,宗璉被派往福建。第二年因奏事有違皇帝旨意,而貶為常州同知。朝廷遣御史李立去整理江南軍籍,令宗璉隨從。李立聽信一些狡猾軍人的話,多強制平民充實軍隊,宗璉多次反對,立怒,宗璉立即匍伏地下請求鞭打,願代百姓而死,以免株連眾人。宗璉原出使廣東時,就十分廉潔,對人寬恕,現看到李立橫暴,內心不平,激憤攻心,終於病逝。常州百姓千餘人穿著白衣送葬,為他建祠於君山。張宗璉在常州為官,不帶妻室兒女,病重請醫時,室內連燈也沒有。書童從外面要了一盂油來點燈,宗璉令他立即退還,其清貧如此。

『玖』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萬曆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 這是什麼文言文

是《明史·列傳第一百十四》( 海瑞(何以尚) 丘橓 呂坤 郭正域)。
第一自然段:
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人。萬曆十一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與修撰唐文獻同為皇長子講官。皆三遷至庶子,不離講帷。每講畢,諸內侍出相揖,惟二人不交一言。

熱點內容
語文練習與測試六年級上冊 發布:2025-05-16 05:07:12 瀏覽:666
英語代詞表格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442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
桑巴雙人舞教學視頻 發布:2025-05-15 22:29:39 瀏覽:479
月子餐老師 發布:2025-05-15 22:16:43 瀏覽:160
人們用英語怎麼說 發布:2025-05-15 21:26:05 瀏覽:209
2017高考數學文 發布:2025-05-15 15:11:48 瀏覽:817